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科学(血液病)博士科学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见总则。二、学科简介内科学(血液病)重点研究血液病学常见、多发疾病的基础及临床进展,少见、疑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血液系病多发性骨髓瘤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分型、治疗方案与预后指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干细胞的采集、冻存;预处理方案优化;CD34细胞的筛选;GVHD的预防与处理);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等为特色。三、主要研究方向1、各种类型白血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案与预后指标;2、淋巴瘤的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分型、治疗方案与预后指标;3、多发性骨髓瘤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分期、治疗方案与预后指标;4、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干细胞的采集、冻存;预处理方案优化;CD34细胞的筛选;GVHD的预防与处理;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案与预后指标。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见总则。五、课程学习要求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科学学位博士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7.0学分。1、公共必修课 共5.0学分现代科技与马克思主义 50学时 2.0学分外语(英语) 72学时 3.0学分2、必选课 至少2门 至少2.0学分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免疫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细胞学实验技术 25学时 1.0学分医疗行为中的法律问题 18学时 1.0学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42学时 2.0学分实验动物学(理论) 25学时 1.0学分实验动物学动物实验基本技术 16学时 1.0学分医用多元统计分析与计算机应用 54学时 2.5学分医学英语编辑与写作 32学时 1.5学分六、临床工作要求自第二学期开始在本学科范围内轮转,总时间半年。目的:了解本学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具体要求:结合课题研究,通过临床相关科室的实践工作,了解课题所涉及疾病的诊断标准、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内科学三级学科(血液专科)要求:(一)理论知识 1掌握 各造血器官的生理功能;造血的调控与细胞因子网络;各种血液系统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1)各类贫血的发病机理、血液学特点。 (2)各类白血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原则。 (3)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 (4)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新的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5)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与GVHD的研究进展。 2熟悉 (1)淋巴瘤: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和分类;实验室检查。(2)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进展。(3)MPD/MDS的诊断。(4)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5)内科急、重症处理原则。 3了解 (1)血液病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 (2)血浆置换技术的应用。(二)实验技能1、掌握和熟悉(根据研究方向不同,由导师确定需要掌握和熟悉的内容)(1)正常血细胞及骨髓细胞形态特征及血常规报告的分析。(2)再障、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贫、MDS、MM的骨髓象检查。(3)常见血液系统疾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4)淋巴瘤免疫组化的染色技术。(5)白血病免疫分型的流式细胞术。(6)G带染色染色体分析技术、FISH技术。(7)出血、凝血、抗凝、纤溶的常规试验检测与临床意义。3、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在血液科的应用。(三)具体安排1、临床能力训练内容及要求(1)本阶段应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血液学、止血和血栓、输血学、药理学。(2)本学科应掌握的技术操作:体格检查、骨髓穿刺术、骨髓细胞制片、染色方法、骨髓活检术。(3)其他要求 研究生必须参加本学科的三级查房、大内科查房及内科各三级学科的学术活动讲座(每周至少1次)。 研究生第一阶段学习期间应汇报临床学习读书报告1次。2、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包括导师在内的35人组成,其中一人具体负责该研究生临床能力训练、检查轮转情况,包括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表现(出勤情况、医德医风、临床学习内容)以及轮转科室对该研究生的工作安排情况。指导小组在导师领导下定期开会,对研究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所发生的问题及时解决。七、学位论文要求见总则。八、学位评定与授予见总则。九、培养方式与要求见总则。十、主要参考书刊:1. 张之南,杨天盈,郝玉书.血液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 Hematology.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Education Book.2001-2006.3. Hoffman R. Hematology: Bas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Science Press.3th edition.4. Williams Hematology. 6th editon 2000, McGrow Hill.5. Greer PR. Wintrobes Clinical Hematology.Maxwell Myer.2004 11th edition.6. Braunwald.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Mc Graw Hill.2001 15th edition.内科学(血液病)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见总则。二、学科简介同上,略。三、主要研究方向1、各种类型白血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案与预后指标;2、淋巴瘤的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分型、治疗方案与预后指标;3、多发性骨髓瘤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分期、治疗方案与预后指标;4、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干细胞的采集、冻存;预处理方案优化;CD34细胞的筛选;GVHD的预防与处理;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案与预后指标。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见总则。五、课程学习要求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专业学位博士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6.0学分。1、公共必修课 共3.0学分外语(英语) 72学时 3.0学分2、必选课 至少2门 至少2.0学分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免疫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细胞学实验技术 25学时 1.0学分医疗行为中的法律问题 18学时 1.0学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42学时 2.0学分实验动物学(理论) 25学时 1.0学分实验动物学动物实验基本技术 16学时 1.0学分医用多元统计分析与计算机应用 54学时 2.5学分医学英语编辑与写作 32学时 1.5学分六、临床训练及考核要求内科学三级学科(血液专业)临床能力训练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一)理论知识 1掌握 各造血器官的生理功能;造血的调控与细胞因子网络;各种血液系统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1)贫血:各类贫血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血液学特点、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法。 (2)白血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MICM诊断及治疗方法;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 (3)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的分类、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凝血机制异常;ITP、TTP和易栓症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 (4)抗肿瘤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凝剂等的应用。(5)血液科急、重症处理。(6)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与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7)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与GVHD的处理。 2熟悉 (1)淋巴瘤: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和分类;临床分期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放疗和化疗的适应证及治疗新进展。(2)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3)MDS/MPD的诊断与治疗。(4)各类贫血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3了解 (1)血液病分子生物学研究新进展。 (2)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3)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4)输血医学。(二)临床技能1、掌握和熟悉(根据研究方向不同,由导师确定需要掌握和熟悉的内容)(1)正常血细胞及骨髓细胞形态特征及血常规报告的分析。(2)再障、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贫、MDS、MM的骨髓象检查。(3)常见血液系统疾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4)淋巴瘤免疫组化的染色技术。(5)白血病免疫分型的流式细胞术。(6)G带染色染色体分析技术、FISH技术。(7)出血、凝血、抗凝、纤溶的常规试验检测与临床意义。3、了解(1)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在血液科的应用。(三)具体安排1、研究生在临床能力训练期间,以临床实践为主,必须完成住院医师的全部工作,独立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制定诊疗计划,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疑难、重症病例的讨论及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认真填写轮转手册。2、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包括导师在内的35人组成,其中一人具体负责该研究生临床能力训练、检查轮转情况,包括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表现(出勤情况、医德医风、临床学习内容)以及轮转科室对该研究生的工作安排情况。指导小组在导师领导下定期开会,对研究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所发生的问题及时解决。3、临床能力训练内容及要求(1)本阶段应掌握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内科学、诊断学、药理学、输血学。(2)本学科应掌握的技术操作:体格检查、动静脉穿刺术、胸腹腔穿刺术、腰穿术、骨髓穿刺术、骨髓细胞制片、染色方法、骨髓活检术。(3)其他要求 研究生必须参加所在三级学科的查房、大内科查房及内科系统二、三级学科的学术活动讲座(至少每月2次)。 研究生第一阶段学习期间应在血液科汇报临床学习读书报告。 研究生在第二阶段应能独立完成血液实验室常规检测工作。 4三级学科出科考核(1)三级学科轮转时间:1年。(2)轮转科室安排血液系统三级学科依据培养要求轮转以下科室: 血液病房(红细胞疾病、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出凝血) 6月干细胞移植病房 3月血液科门诊 2月输血科 1月血液实验室 (导师根据情况确定时间)(3)出科考核出科考核时间应安排在所轮转科室/部门的最后一周内。考核教师为所轮转科室副主任医师以上或研究生导师。考核内容和方法:a.研究生自我总结在所轮转科室内学习的病种和完成的病例数,技术操作种类和例次,阅读有关参考书的章节及参加的学术讲座内容和次数等。b.考核教师查阅病历5份和病例分析1例。考核结果记录在轮转手册上,并对在所轮转科室工作中的临床 技能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服务态度和工作表现等方面写出评语。所在科室主任审核签字。c、读书报告1篇。5、担任住院总医师:6月。临床培训结束后,由研究生指导小组根据各轮转科室的考核意见对其临床能力逐项评分,由研究生导师写临床能力评语,由血液科主任签字。(四)考核:见总则七、学位论文要求见总则八、学位评定与授予见总则九、培养方式和方法见总则十、主要参考书目: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2、 陈敏章.中华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3、 张之南,杨天盈,郝玉书.血液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4、Hematology.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Education Book.2001-2006.5、 Hoffman R. Hematology: Bas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Science Press, 3th edition.6、 Williams Hematology. McGrow Hill.2000 6th edition.7、Greer PR. Wintrobes Clinical Hematology.Maxwell Myer.2004 11th editon.内科学(血液病)硕士科学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见总则。二、学科简介同上,略。三、主要研究方向1、各种类型白血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案与预后指标;2、淋巴瘤的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分型、治疗方案与预后指标;3、多发性骨髓瘤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分期、治疗方案与预后指标;4、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干细胞的采集、冻存;预处理方案优化;CD34细胞的筛选;GVHD的预防与处理;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案与预后指标。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见总则。五、学习过程学分要求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科学学位硕士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18.0学分。 1.公共必修课 共7.5学分外语(英语) 90学时 4.0学分自然辩证法 54学时 2.0学分科学社会主义 36学时 1.5学分 2.必选课 至少6.5学分 医学科研中的统计学方法 65学时 3.0学分医学科研方法学(科学型) 36学时 1.5学分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免疫学研究进展 18学时 1.0学分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医疗行为中的法律问题 18学时 1.0学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42学时 2.0学分实验动物学(理论) 25学时 1.0学分实验动物学动物实验基本技术 16学时 1.0学分医用多元统计分析与计算机应用 54学时 2.5学分医学英语编辑与写作 32学时 1.5学分医学信息检索 20学时 1.0学分六、临床工作要求 自第二学年开始结合科研课题参加本学科范围内科室轮转,时间半年。目的:了解本学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临床教学技能等。具体要求:结合课题研究,通过临床相关科室的实践工作,了解课题所涉及疾病的诊断标准、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内科学三级学科(血液专科)要求: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临床能力训练工作。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制定诊疗计划,参加病例讨论。临床实践工作结束后,研究生应认真总结所学习的病种和病例数、操作技术、阅读的有关参考书及参加的学术讲座等。2、第四至第六学期进行课题研究。以血液学实验室为主,结合课题研究在医院其他辅助科室的实验室学习。由1名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具体负责该研究生的实验室工作能力训练,包括实验室基本技能操作,常用实验室基本仪器的使用,以及血液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较高级实验技术的掌握。在实验室学习结束后(第五学期末),进行血液实验室工作能力考核。研究生应认真总结所学习的实验技术,独立完成的血液学实验种类及次数、血片及骨髓片的病种及阅读报告例次、阅读的有关参考书章节及文献。考核内容为:血液和骨髓的细胞学检查(染色技术及阅片),溶血及出凝血实验室检查的原理及实验结果分析,以及免疫学及流式细胞仪实验技术原理。3、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包括导师在内的35人组成,其中应有一名具有主管技师以上职称的熟悉实验技术操作的人员。指导小组在导师领导下定期开会,了解研究生临床和实验室训练的学习工作进行情况,并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4、临床和实验室学习内容及要求(1)本学科应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内科学、诊断学、药理学。(2)本学科应学习或掌握的实验室技能:血液和骨髓的细胞学检查:血象和骨髓象分析技术、涂片制作、细胞化学染色技术等。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Coobms试验、Hams试验、RouS试验、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等实验方法。出血、凝血、抗凝、纤溶的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血型及交叉配血;HLA分型及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其他:造血干细胞的培养和测定技术(CFU-GM、BFU-E和CFU-Meg等)。细胞遗传学技术(核型分析、FISH等)。细胞光度测定和定量分析技术(流式细胞仪:单细胞内DNA定量测定和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技术(DNA电泳、核酸分子杂交、PCR、RT-PCR等)(3)其他要求参加所在血液科三级查房,大内科查房及血液科学术活动讲座(至少每月2次)在第36学期内,每学期应在血液科全科范围内完成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1次。在第36学期内完成骨髓穿刺术至少20次,骨髓活检术10次,骨髓阅片报告至少100个,溶血实验室检查(Coobms试验、Hams试验等)至少20次,出凝血实验室检查(PT、aPTT、D-Dimer等)至少20次,FCM法检查细胞标志20次,酶联免疫法测量血清中游离抗原。七、学位论文要求见总则八、学位评定与授予见总则九、培养方式与要求见总则十、主要参考书刊: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2、 陈敏章.中华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3、 张之南,杨天盈,郝玉书.血液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4、Hematology.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Education Book.2001-2006.5、 Hoffman R. Hematology: Bas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Science Press, 3th edition.6、 Williams Hematology. McGrow Hill.2000 6th edition.7、Greer PR. Wintrobes Clinical Hematology.Maxwell Myer.2004 11th editon.内科学(血液病)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见总则。二、学科简介同上,略。三、主要研究方向1、各种类型白血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案与预后指标;2、淋巴瘤的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分型、治疗方案与预后指标;3、多发性骨髓瘤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分期、治疗方案与预后指标;4、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干细胞的采集、冻存;预处理方案优化;CD34细胞的筛选;GVHD的预防与处理;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案与预后指标。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见总则。五、课程学习要求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15.0学分。1、公共必修课: 共6.5学分外语(英语) 72学时 3.0学分科学社会主义 36学时 1.5学分 自然辩证法 54学时 2.0学分2、必选课 至少4门 至少 6.5学分 医学科研中的统计学方法 65学时 3.0学分医学科研方法学(专业型) 36学时 1.5学分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2门,至少2.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医疗行为中的法律问题 18学时 1.0学分实验动物学(理论) 25学时 1.0学分实验动物学动物实验基本技术 16学时 1.0学分医学信息检索 20学时 1.0学分临床免疫学 18学时 1.0学分临床心理学 18学时 1.0学分六、临床训练及考核要求 内科学二级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要求 (一)理论知识 1掌握 (1)内科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应有扎实的内科学基础。 (2)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3)内科各系统典型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以及发热、胸痛、腹痛、黄疸、贫血、咯血、呕血、水肿等症状的鉴别诊断。 (4)内科一般急症的诊断和急救必理原则,如休克、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急性心衰、呼吸衰竭、肾衰气胸、DIC等。 2了解内科学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 (二)临床技能 1. 能全面、系统、准确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规范,及时完成日常临床工作记录,病历书写应达到规范合格的要求。 2能较熟练阅读内科常见病的x线平片、CT、MRI等。 3掌握内科常见诊疗操作,如骨穿、腰穿、胸穿、腹穿、心电图操作等。 4熟悉 (1)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2)心肺复苏技术和重症监测及处理技术,包括体外心脏按摩术、心脏电复律、人工呼吸、呼吸机监测、心电监护、药物复苏技术等。 5了解各种常用内窥镜检查技术和特殊x线造影技术,掌握其检查指征和临床意义。 6能胜任临床带教及辅导实习医师。(三)必须在内科学所含的各主要三级学科(不少于3个学科)中进行轮转,至少有3个科室的临床训练时间大于或等于2个月。内科系统三级学科需要掌握的内容与操作科室掌握疾病了解疾病掌握技能了解技能心血管内科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常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晕厥心脏瓣膜病、心包疾病、血管疾病(1)典型常见心脏杂音的听诊。(2)心脏超声检查和诊断。(3)心脏电复律和电除颤方法。(4)能独立主持和组织心肺复苏抢救。(1)心包穿刺术,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左心导管检查和造影术,冠状动脉造影术。(2)心内电生理检查。(3)心脏永久性起搏术。(4)起博器故障处理。(5)射频消融术,PTCA术和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呼吸内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栓塞、支气管、支气管扩张、呼吸衰竭、肺炎、肺脓肿、肺结核、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胸膜疾病肺循环疾病、肉芽肿性肺疾病(1)呼吸机的应用。(2)气胸箱的装置及应用和负压吸引的装置。(3)能正确阅读常见病的X线胸片及胸部CT片、MRI。(4)能独立组织大咯血的抢救和呼吸衰竭的抢救。(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活检及胸膜活检和胸腔闭式引流术。(2)睡眠呼吸障碍的检查方法。消化内科食管疾病、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肝炎、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肠结核、肝硬化、肝性脑病、炎症性肠病(1)慢性腹泻的病理生理及常见病因。(2)慢性腹痛的病理生理及常见病因。(1)腹腔穿刺术、十二指肠引流术及胃液分析。(2)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紧急处理、三腔管使用的适应证、禁忌症及常规操作方法。(3)能正确阅读消化系统常见病的X线检查及腹部CT、MRI的分析。(1)胃镜,结肠镜检查术。(2)PCR,肝活体穿刺的适应证、禁忌症及并发症,腹水回输,结肠镜、腹腔镜等检测手段。肾内科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血尿、蛋白尿,尿路感染等常见肾脏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1)不同疾病不同时期治疗方法的选择。(2)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预后、诊断方法及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凝治疗方法。(3)肾小管疾病的诊断方法、肾小管酸中毒的诊断及处理,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处理。(4)各种透析疗法的应用,适应证及主要并发症的处理。(5)肾性高血压的诊断治疗掌握肾功能检查、尿液(含尿量)常规的正规检验及结果分析(含理化性质)。肾脏疾病的x线影像诊断。肾活检技术及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内分泌糖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与低甲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高渗昏迷)及常见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理及诊治原则;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发病机理及诊治原则;甲状腺结节或肿块的鉴别诊断。(1)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与治疗。(2)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的诊治原则。(3)肢端肥大症和泌乳素瘤诊断治疗原则。(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的处理。(2)对内分泌常见疾病的影像检查(X线、CT、MRI、核医学、B超等)具有正确阅读和分辨的能力。(3)各种激素测定的正常值和各种常用的内分泌功能试验的结果判断。甲亢危象、肾上腺危象及低血糖昏迷的处理风湿科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症系统性血管炎、多发性肌炎风湿性疾病相关辅助检查的结果判断及意义分析关节腔穿刺及腔内给药内科学三级学科(血液专业)临床能力训练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一)理论知识 1掌握 造血器官的生理功能;造血的调控;常见血液系统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1)贫血和溶血:各类贫血、溶血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血液学特点、诊断依据及治疗。 (2)白血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急性白血病的MICM分型、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法;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 (3)出血性、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的分类、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凝血机制异常;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 (4)抗肿瘤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凝剂等的应用。 (5)血液病急、重症处理(如急性溶血,DIC的治疗)。 2熟悉 (1)淋巴瘤: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和分类;临床分期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放疗和化疗的适应证及治疗新进展。(2)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3)MDS/MPD的诊断与治疗。(4)成份输血的指征及输血反应的处理;输血相关性疾病的预防和处理。 3了解 (1)血液病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 (2)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3)血浆置换技术的应用。 (4)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二)临床技能1、掌握 (1)骨髓穿刺术、活检技术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2)正常血细胞及骨髓细胞形态特征及血常规报告的分析。(3)再障、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贫、MDS、MM的骨髓象检查。(4)常见血液系统疾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2、熟悉(1)出血、凝血、抗凝、纤溶的常规试验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2)白血病免疫分型的流式细胞术。(3)溶血的实验室检测常用方法与临床意义。3、了解(1)淋巴瘤免疫组化的染色技术。(2)G带染色染色体分析技术、FISH技术。(3)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在血液科的应用。(三)具体安排1、研究生在临床能力训练期间,以临床实践为主,必须完成住院医师的全部工作,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制定诊疗计划,参加疑难、重症病例的讨论及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认真填写轮转手册。2、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包括导师在内的35人组成,其中一人具体负责该研究生临床能力训练、检查轮转情况,包括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表现(出勤情况、医德医风、临床学习内容)以及轮转科室对该研究生的工作安排情况。指导小组在导师领导下定期开会,对研究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所发生的问题及时解决。3、临床能力训练内容及要求(1)本阶段应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内科学、诊断学、药理学。(2)本学科应掌握的技术操作:体格检查、动静脉穿刺术、胸腹腔穿刺术、腰穿术、骨髓穿刺术、骨髓细胞制片、染色方法、骨髓活检术。(3)其他要求 研究生必须参加所在三级学科的查房、大内科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房地产合同负债审计与税务筹划专业服务合同
- 2025年冬季校园道路扫雪安全保障合同协议
- 2025版生猪养殖与冷链运输企业合作协议范本
- 2025年度新型城镇化建设砂石料供货合同
- 2025年度新能源储能设备供货与委托运营管理协议
- 2025版商场清洁服务与品牌合作推广合同协议
- 2025年度厂区原材料运输及环保安全协议
- 2025版人参产业绿色发展合作协议
- 2025年二手房转让协议书范本:带独立厨房交易合同
- 2025版建筑设备设计合同范本
- 胖东来服务管理手册
- 猪配种工作总结
- 20230301-ECC200边缘网络控制器
- THBSF 003-2023 红椿大径级无节材培育技术规程
- ISO27001:2022信息安全管理手册+全套程序文件+表单
- 一小时漫画缠论实战法
- 幼儿园教职工保密协议内容
- 校园安全工作专题培训会
- 《大数据基础》 课件 项目一 走进大数据
- 临床医学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 营区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