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教案.doc_第1页
统计学原理教案.doc_第2页
统计学原理教案.doc_第3页
统计学原理教案.doc_第4页
统计学原理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计学教案授课时间2012-2013年第2学期 教案编写时间2013年2月2013年6月 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课程代码总学时:56学时理论:50学时实验:6学时学 分3.5课程性质必修课( ) 选修课( )理论课( ) 实验课( )任课教师胡传峰职称助教授课对象会计5111、5112、5114;人力5111、5112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教材: 肖彦花,统计学,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2.12主要参考书目1 徐国祥、刘汉良等,统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 袁卫等主编,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高嘉英等主编,统计学,第三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吉利/何书元,统计教学案例,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5 刘春英,应用统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 何晓群编,多元统计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 杨世莹编,Microsoft Excel2002函数、统计与分析应用范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8 洪楠编,STATISTICA for Windows统计图表分析教程,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9 (英)R.lyman ott,统计学方法与数据分析引论(上下),科学出版社,200310(美)Sheldon M.Ross,随机过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11(美)特利尔,孙山泽译,缺失数据统计分析,第二版翻译版,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教学中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重点讲授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培养利用数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上机操作、社会实践和课堂练习等方式。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教学重点和 难 点重点:统计调查方案与调查方式,统计分组与统计表,算术平均数和标准差,动态平均指标的计算和长期趋势的测定,综合指数的编制和指数因素分析,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和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等。难点: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统计表的编制,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相对指标的比较,标准差的计算,长期趋势的测定,指数因素分析,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等。课程进程安排周 数授 课 内 容理论学时实验学时1第1章 导论42第3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43第3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第4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224第4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45第5章 综合指标46第5章 综合指标47第6章 抽样推断228第6章 抽样推断49第6章 抽样推断第8章 相关和回归分析2210第9章 时间数列分析与预测411第9章 时间数列分析与预测412第10章 统计指数分析413第10章 统计指数分析 实验(3-502)2214实验(3-502)4合计506注:本课程教学计划周为14周,每周4学时,总课时56学时,安排在1-14周进行。统计学(章节备课)章 节第1章 导论(4学时)教学目的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认识,使同学学习之后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学习任务有一个总体了解,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教材大致结构。教学要求1、 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 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3、了解国家统计职能,任务,组织和管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难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教学方法直接讲陈法、示例法、提问、启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来看一组数据: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经济增长连续四年达到或略高于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全国财政收入3.9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76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1%,增加4442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1.7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95亿美元等。以上示例中涉及了一些具体数字,毫无疑问,总理是利用这些数据来说明2006年政府的基本情况,那么,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呢?其中,既有百分数,又有基数。这些数字在运用上有什么不同,如何应用?我们本学期开设的统计学原理主要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首先,我们来对这门课程做一个系统的了解,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统计总论。新课讲授第1章 导论第一节 统计的产生和发展(1学时)一、统计的涵义1、统计工作2、统计资料3、统计学三种含义的联系: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二、统计的产生和发展1、统计实践的产生和发展2、统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三、统计学科的分类第二节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研究方法(1学时)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二、统计学的特点1、数量性2、总体性3、具体性4、社会性5、广泛性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1、大量观察法2、统计分组法3、综合指标法4、统计推断法第三节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2学时)一、总体与总体单位二、标志与指标三、变异与变量四、统计指标体系以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发展现状、在座的学生的基本情况为例,指出总体和总体单位、标志和指标、变量和变量值等,以理解和区别上述概念。本章总结和课堂练习(1学时)总结本章是学习统计学原理的入门章节,篇中涉及了大量的概念性知识,并且相对容易混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要认真复习这些基础知识,为我们学习以后各章打好基础思考和练习思考题1、统计有哪三种涵义,相互关系如何?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何特点?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4、统计学涉及到哪些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作业课本P24 1.7,1.9统计学(章节备课)章 节第3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6学时)教学目的认识并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明确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的主要内容,熟练掌握和运用统计调查的方式和方法。教学要求1、 识统计调查担负提供基础统计资料的任务。2、制定调查方案。3、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的方式方法。难点:统计调查方式(基本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法说明1、讲陈,突出重点。2、示例讲解,区分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上章内容:上一章我们学习了统计总论,对本学期统计学原理课程有一个大致了解,现在请大家回顾以下问题:1、统计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统计学原理涉及到哪些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让学生考虑后说出答案,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稍做分析,并由统计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引入新课:从统计工作来看,关键在于得到各种数据,如何能够做到这些呢,只有去搜集资料,进行统计调查。今天我们的新课内容就是要学习进行统计调查有什么意义(必要),如何去进行(调查方法)等内容。新课讲授第3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1学时)一、统计调查的意义1、概念2、基本要求:准确性和及时性3、作用:基础性工作二、统计调查的种类1、统计调查按其组织方式不同,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2、统计调查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3、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不同,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时性调查。4、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具体方法不同,分为直接调查、凭证调查、派员调查、问卷调查、采访调查。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1学时)一、调查目的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三、调查项目和调查表四、调查时间和期限五、调查方式和方法六、调查组织实施计划第三节 统计调查方式(3学时)一、普查二、抽样调查三、重点调查四、典型调查五、统计报表普查与全面统计报表的区别与联系(关系)联系:二者均是全面调查,能提供较为全面的材料。区别:(1)连续性:普查不属于连续性调查,而统计报表则是。(2)调查内容:普查主要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而统计报表的主要内容是需要经常掌握的各种统计资料。(3)制定报表:全面统计报表内容固定,经常填写,调查项目较少;而普查则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在调查时可以包括更多的单位,分组更细,调查项目更多。(4)具体应用上:普查适用于需要掌握比较全面,详细的资料时,而要取得经常性的统计资料还是应用全面统计报表。三种非全面调查之间的关系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都属于非全面调查,其不同点在于:(1 (1)抽取调查单位的方式不同: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的选取是根据重点单位的标志值是否占全部总体单位标志总量的绝大比重这一标准来确定的,这一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易于确定;抽样调查中的调查单位是按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中抽选出来的,不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在对总体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抽选出来的。(2)调查目的不同:抽样调查是为了研究总体的数量特征;而重点调查则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典型调查需要说明总体的发展变化规律。(3)推断总体的可靠程度不同:抽样调查的结果最具有科学性;而后两者则有一定的代表性。(4)适用场合不同:抽样调查是为了研究、检验产品质量合格状况;重点调查则多用于调查总体的基本情况;典型调查适用于对总体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典型来反映规律。本章总结和课堂练习(1学时)总结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统计调查的三类问题:一是统计调查的意义及种类,二是统计调查的方案,三是统计调查的方法;关于第一个问题希望大家掌握一些最基础的知识,而统计调查的方案和方法则是本章中的重点,在明确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掌握统计调查方法的特征之后,重点理解全面调查中普查与全面统计报表的区别联系;非全面调查中关于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关系。思考和作业思考题1、普查和抽样调查各有哪些特点和作用?2、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有何区别和联系?3、比较三种非全面调查的异同。4、一项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作业题P72 3.8 ,3.9统计学(章节备课)章 节第4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6学时)教学目的掌握统计整理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统计表的设计。教学要求1、统计整理在统计研究中承前启后的地位。2、掌握分组的方法和技术。3、认识次数分布是统计整理的重要表现形式。4、.学会统计表的编制并能熟练地运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统计分组的方法,次数分布和统计表的编制。难点:统计分组的方法,统计表的编制和应用。教法说明1、直接讲陈法。 2、练习与新课相结合,示例加以巩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即通过经济生活中的数据来达到对社会经济学的认识。在前一章中我们学习了统计调查,即如何设计调查方案,选择何种调查方法去获得资料,获得的原始资料仅仅能够说明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是比较零乱的,要把它变成有效的信息,必须经过对其整理加工。本章,我们就要学习如何整理统计数据的内容。新课讲授第4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1学时)一、 统计整理的意义1、概念2、作用:承前启后二、 统计整理的内容1、审核前提2、分组关键3、汇总中心4、制表结果第二节 统计分组(2学时)一、统计分组的意义二、分组标志的选择三、统计分组方法1、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2、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第三节 分配数列(1学时)一、分配数列的意义二、分配数列的种类二、变量数列的编制三、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四、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第四节 统计表(2学时)一、统计表的意义二、统计表的结构三、统计表的种类四、统计表的编制规则总结本章 本章是第二章统计调查及第四章综合指标的过渡章节,也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便于获得对总体认识的各项指标,所以说是对资料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必经之路。本章中主要还涉及大量的概念,但也有客观计算题,如次数分布的编制。思考和作业思考题1、统计整理的含义及意义和内容。2、统计分组的分组体系是什么?分组的关键在于什么?3、分组的分组方法(单项式、组距式分组的适用条件,组距式分组的要素,组限,组中值;简单分组、复合分组的依据和方法)。4、什么是频数和频率,它们有什么重要作用?5、什么是次数分布,如何编制次数分布数列?6、编制统计表应注意哪些问题?作业题P113 4.8,4.11 统计学(章节备课)章 节第5章 综合指标(8学时)教学目的理解基本的综合指标,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分别所反映现象的规模,结构,比例,水平,集中,分散等数量特征。教学要求1、总量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种类。2、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及常见相对指标的性质,特点和计算方法。3、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及几种平均数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4、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及计算。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平均指标特别是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标志变异指标特别是标准差的计算和运用。难点:各种相对指标的区别与联系,标准差的计算及应用。教法说明直接讲陈法,练习法讲解教材例题,使学生掌握公式的应用,进行阶段性小节,将一些易混淆,较难的概念对照来讲。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进行统计调查(第二章),统计整理(第三章)根本目的是能够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在统计学中,说明总体的总是一些数量和数据,这就是指标。在第一章中关于统计的基本范畴时,我们就学习到关于指标的概念,现在我们一起复习(提问):指标的含义、特征,指标与标志的联系与区别?(要求学生回答)。对于一个总体,我们一般要了解它的哪些情况呢?可能是要了解它的基本规模、结构、比例、水平、集中和分散等数量特征。按照这样要求,我们要接触到总量指标(反映基本规模),相对指标(反映总体的结构,比例等特征),平均指标(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标志变异指标(反映总体中各标志值分布的均匀程度),这些都属于综合指标。新课讲授第三章综合指标第一节 总量指标(2学时)一、总量指标的意义二、总量指标的种类1、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现象总体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3、总量指标按其采用的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量指标三、总量指标的核算第二节 相对指标(2学时)一、相对指标的意义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1、计划完成相对指标2、结构相对指标3、比例相对指标4、比较相对指标5、强度相对指标6、动态相对指标三、正确运用相对指标的原则第三节 平均指标(2学时)一、平均指标的意义二、算术平均数三、调和平均数四、几何平均数五、众数和中位数第四节 标志变异指标(2学时)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二、全距三、平均差四、标准差五、标准差系数 总结本章中,我们学习了四种类型的综合指标,同学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思考和作业思考题1、说明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的关系。2、比较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异同。3、比较各种相对指标的特点。4、应用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应分别注意哪些问题?5、算术平均数有哪些重要数学性质?6、为什么有了标准差还要计算标准差系数?作业题P167-168 5.9,5.10,5.12统计学(章节备课)章 节第6章 抽样推断(8学时)教学目的提供一套利用抽样资料来估计总体数量的方法。教学要求1、抽样推断的涵义、特点、适用场合。2、抽样误差的形成及计算,确定一定的误差范围内的置信度。3、抽样估计总体的平均指标和成数指标。4、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及必要样本单位数目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抽样推断的基本内容,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区间估计方法。难点:误差与置信区间的计算与确定。教法说明直接面授讲陈,联系基础知识导入新课;讲练结合,通过例题来巩固对教材知识的全面理解,加强对公式的记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四大类型的综合指标。我们知道指标是用来说明总体数量特征,但在现实生活中,总体的大量性特征(单位数量多)为各行各业的工作量提供了复杂性,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下,有时获得全面资料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就客观需要我们建立一种这样的统计方法:即用部分的资料来了解总体的数量特征 ,这就是我们的新课内容抽样推断。新课讲授第六章 抽样推断第一节 抽样推断概述(2学时)一、抽样推断的意义二、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1、总体与样本2、全及指标与样本指标3、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4、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5、抽样框三、抽样推断的理论依据。第二节 抽样误差(3学时)一、 抽样误差的概念二、抽样平均误差1、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1)在重复抽样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为: ux=(2)在不重复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为:ux=2、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1)重复抽样条件下 up= (2)不重复抽样条件下= ( =p(1-p) )三、抽样极限误差和概率度-+ 第三节 总体参数估计(1学时)一、点估计二、区间估计第四节 抽样方案设计(1学时)一、抽样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二、抽样的组织形式1、简单随机抽样2、类型抽样3、等距抽样4、整群抽样5、多阶段抽样三、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总结、复习(1学时)总结本章以简单随机抽样为基础,讲述抽样推断的基本原理,包括抽样推断的概念,抽样推断的内容,抽样误差以及抽样估计的一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样本的设计问题。内容围绕进行总体参数区间估计这一核心而展开,涉及到几大基本公式如等量以及区间表示等方面和一些相关概念如误差、概率度、置信区间等,在学习本章知识时,希望大家认真掌握概念,多做题来巩固各类公式的运用。思考和作业思考题1、什么是抽样推断,有何特点,适用哪些场合?2、影响抽样误差和必要样本单位数目的因素各有哪些?3、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和概率度之间是何关系?作业题P203-204 6.4,6.6,6.8,6.10统计学(章节备课)章节教学目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课时等教学步骤第8章 相关和回归分析(2学时)提供从数量上研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方法,将定性现象向定量上转化1. 相关的意义,现象相关的主要形式以及相关分析的基本内容2. 相关系数的涉及原理,怎样利用相关系数来判断相关的密切程度3. 回归和相关的区别与联系,建立回归方程的依据,回归方程的参教学重点相关系数,回归方程教学难点相关系数的涉及原理,回归方程的原理 直接讲陈,讲练结合法,在课堂多示例,来分析概念,加深印象课时(2)一、 相关分析二、 回归分析教具黑板幻灯片导入新课 新课面授 总结复习 教学总结板书设计第8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主板副板一、 相关分析(一) 相关分析的含义 (二) 种类 (三) 内容 (四) 相关图表 (五) 相关系数 二、 回归分析(一) 含义及其与相关分析的联系 (二)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方程 导入新课 示图例题讲解的数据等总结 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在前面章节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析总体特征的一些方法,通过指标可以说明总体的具体数量特征,用抽样估计解决了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统计的难题。但是在一项统计活动中,我们不但要了解某个总体或某些总体的特征,还要了解一些总体之间的联系以及互相影响的程度。如下例:某车间工人的基本情况:职工工资一周工时生活支出食用支出比例年龄12345678985084083082081080079579078549484746454443424160059059058758557056256059020%22%22.5%23%23.5%24%26%26.5%27%302945262248522324在这里,在这个车间的所有9名工人(总体)中,我们一方面可以了解职工工资总额、生活支出总数、平均工时数等,现在我们要分析的是工资、一周工时及生活支出和食用支出比例等方面的关系,有没有什么关联。我们设工资为x,通过观察,工资数额大,是因为工时量大产生的,同时又影响着生活支出,我们把这个总体称为二元(三元)多元总体。在上表中,工资与工时,工资(收入)与生活支出,工资与食用支出比例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如:工资收入越高,生活支出额也越大;工资收入越大,食用支出比例越小,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在统计学中,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将这种根据表面资料的“感觉”转化成理性的认识,即由定性转移至定量。这就是咱们这一章的学习内容: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一.相关分析 (一)相关分析的含义: 对总体中确实具有联系的标志进行分析,其主体是对总体中具有因果关系标志的分析。有两种类型的分析: 1.函数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数学概念,反映的是一个变量数值随着另一个变量的给定也确定下来(完全依存关系)。 如: 只要知道圆的半径R的值(R=3),则马上可知道该圆周长(C=6)。 设一条毛巾价格为5元/条,则销售5条的销售额为25元。2.相关关系:是一种不完全确定的随机关系。 如:设一块田的面积,长度是固定的,如果每株的间隔是变量x,则一列栽苗的株数则是间隔变量的函数:n=l/x但是一株苗的粮食产量则不是间隔变量的一个函数,不能随机被确定,但是又受它的影响,这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则称相关关系。3.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的关系1) 区别:定义上的区别。一个是完全的依存关系,一个则是不完全依存关系2) 联系:相关关系是相关分析的研究对象,函数关系是相关分析的工具(二)相关的种类1.按相关的程度分为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不相关2.按相关的方向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3.按相关的形式分为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对应数值的图形近似一条直线4.按影响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 特别强调:关于相关的种类,在考试中出题经常出现,大家一方面要掌握不同种类的名称,另外,还要判断相关的类型。(见指导书判断题2、5题,单选6题)(三)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将定性定量,包括如下几个环节。1.确定相关关系的存在,相关关系的形态和方向。2.确定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将两个变量用一个近似的方程来表示,这就是本章第二重点回归分析。3.确定因变量估计值误差的程度。既然在(2)中提到,用一个近似方程来定义两变量的关系,这就表明用方程确定出来的数值与实际数值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只是一个估计值而已,所以我们应该对方程值与实际值计算误差,来检验方程的代表程度。 (请同学们联系第五章的内容。)(四)相关图表1.相关表的编制。可以直观地判断现象之间大致呈何种关系形式。 (1)简单相关表:未分组的相关表,把因素标志(x)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并配合结果标志(因变量y)一一对应而平行排列起来。如图:X12345minmaxy53974对应值 (2)分组相关表。图示1:单变量分组相关表 图示2:双变量分组X 自变量分组次数因变量分组 自变量分组因变量分组合计(可以是组距式、单项式)(对应值)自变量统计分布 棋盘式1. 相关图的编制。将(x, y)实际数值放于指教坐标系中去,结合各有序实数所对应的点形成的大致图象来判断相关密切程度、相关方向。(五)相关系数 1.相关系数的基本公式 表明度量x、y 关系主要是通过两个变量的变异程度来说明的。此公式中包括这几个方面:结合P271讲。 (1) 协方差 x的标准差 y的标准差 (2) 协方差对相关系数的影响,决定:2.相关系数的性质 (1)取值范围:1 -11 (2)=1 =1 表明x与y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函数关系。 (3)0 表明两变量成正相关。 0 成负相关 =0 不相关 (4)1 存在着一定的线性相关;绝对值越 ,相关程度越高。 0.3 微弱相关, 0.30.5 低度相关,0.50.8 显著相关, 0.81 高度相关。3.相关系数的简化式: 变形: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得 = = =例题1:某企业上半年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资料如下:月份产量x(千件)单位成本y(元)xy123456234345737271736968491691625532951845041532947614624146216284219276340合计2142679302681481 要求:说明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之间的关系。解:计算相关系数来表明产量与单位成本之间的关系 = 0.9091 = 0.9091说明产量和单位成本之间存在高度负相关。例题2:根据某部门8个企业产品销售额和销售利润的资料如下 计算结果: 单位(元)=189127 =2969700 =4290 =12189.11 =260.1试求:产品销售额与利润额的相关关系。解: = 0.9934 存在高度正相关。二.回归分析 (一)回归分析的含义及与相关分析的联系1.回归分析: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的一般关系进行测定,确立一个相应的数学表达式,以便从一个已知量来推测另一个未知量,为估算预测值提供一个重要的方法。(一元,多元,)2.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联系: 广义的相关分析实际上包括了相关、回归分析两个范畴,具体而言,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基础,而回归分析则是认识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具体形式。(二)简单回归方程(线性)1. 作为考纲要求,我们分析的是两变量(x,y)的变化规律呈一条直线,也就是在画相关图时,将变量实数点(x,y)放在直角坐标系上,图形形状是: 为了达到用已知量去估计未知的因变量数值,我们必须将两变量的数学关系式建立起来,用一个近似方程式表示: 推导原理:最小平方法,(最小二乘法)确定待定系数a,b= 2.方程参数 表示当自变量数值为0时,因变量的取值。 又称回归系数。表示当x每变动一个单位,因变量平均来说变动多少。表示增加平均数,表示减少平均数。 3. (回归系数)与(相关系数) = 运用数学等量关系式,故有 通过上式可以看出:因为均是正值,所以的符号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回归系数来确定的符号,从而来判断相关的方向。的大小成正比例,所以还可以利用来说明相关程度。作业题P267-268 8.12统计学(章节备课)章 节第9章 时间数列分析与预测(8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授时间序列的编制,动态发展水平与速度,动态趋势分析与预测等。重点是讲授动态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计算,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应用条件,并掌握时间序列分解分析的基本方法。教学要求1、动态数列的构成要素和编制原则。2、动态比较分析。3、动态平均分析。4、动态数列的影响因素和长期趋势的测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用最小平方法测定直线趋势方程。难点:根据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各种动态比较指标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用最小平方法测定直线趋势方程。教法说明讲述为主,引入实例说明,讲练结合第一节:引入例子引出概念作用分类编制第二、三节:引入例子引出计算讨论第四节:引入例子归纳设计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章介绍的综合指标除动态相对指标外,都是静态地反映现象在某一具体时间条件下的规模、结构、比例、水平、集中和分散等数量特征,而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的数值数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要反映现象的发展变化特点、趋势和规律,就需要编制动态数列,计算各种动态分析指标,分析和测定影响动态数列变化的因素,这是本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新课讲授第9章 时间数列分析与预测第一节 动态数列的编制(1学时)一、动态数列的意义二、动态数列的种类三、 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第二节 动态比较指标(2学时)一、增长量二、发展速度三、增长速度四、增长1%的绝对值第三节 动态平均指标(3学时)一、平均发展水平二、平均增长量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第四节 动态数列影响因素分析(2学时)一、长期趋势1、时距扩大法2、动态平均法3、移动平均法4、指数平滑法5、趋势线配合法重点掌握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二、季节变动三、循环变动四、不规则变动总结本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动态分析指标的计算和影响动态数列变化的因素测定:思考和作业思考题1、动态数列包括哪两个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