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doc_第1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doc_第2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doc_第3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doc_第4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1章-第2章知识点总结 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一、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1、与豌豆有关的基础知识(1)两性花和单性花:同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这样的花成为两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者只有雌蕊,这样的花成为单性花,玉米、黄瓜的花都是单性花。(2)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如豌豆。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植株的另一朵花的柱头上,或一朵花的花粉传到不同植株的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叫做异花传粉。(3)闭花受粉:豌豆花的雄蕊和雌蕊都被花瓣紧紧地包裹着,在花瓣展开之前,雄蕊花药中的花粉就传到了雌蕊柱头上,这种受粉方式称为闭花受粉。(4)雄蕊和雌蕊: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两部分,花药中有花粉。花药成熟后,花粉散发出来。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组成。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中的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的极核发育成胚乳。(5)父本和母本: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收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6)去雄:将作为母本的植株在杂交前先去掉为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叫做去雄。(7)人工异花传粉:将母本去雄后,套上纸袋,待花成熟时,再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到已去雄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2、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是闭花受粉、自花传粉的两性花。 自然情况下豌豆是纯种。(2)豌豆花大,便于去雄和实施人工异花授粉(杂交)。(3)豌豆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计数(统计)。(4)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相对性状)二、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 1、交配类(1)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2)自交: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株的同株授粉,自交是获得纯系的有效方法。(3)测交:杂种F1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4)正交和反交:是一对相对生物概念。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5)回交:回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与亲本之间的交配方式。2、性状类(1)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2)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3)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4)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F1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5)性状分离:杂种的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3、遗传因子和个体类(1)显性遗传因子:控制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后改显性基因。(2)隐性遗传因子:控制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后改隐性基因。(3)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4)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常用符号的含义:符号PF1F2C、D等c、d等含义亲本子一代子二代杂交自交父本(雄配子)母本(雌配子)显性遗传因子隐性遗传因子2、孟德尔的研究思路:假说演绎法为什么F1只表现出显性性状(高茎),隐性性状(矮茎)是消失了?是隐藏了?为什么F2代发生性状分离,且比例为显:隐3:1?(1)观察实验,发现问题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随机的。(2)提出问题,解释现象(3)设计实验,验证假说:测交(4)归纳综合,总结规律: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二)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应用一、分离定律1、分离定律的内容(1)杂合子中,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具有独立性(2)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进入不同配子(3)等位基因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2、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1)只适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而不适用于原核生物、细胞质的遗传因子的遗传.(2)揭示了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行为,而两对或两对以上的遗传因子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行为不属于分离定律。二、一些解题技巧 1、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1)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为显性性状。 (2)杂合子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表现为同一性状的两亲本,后代如果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则后代中数目占34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有关分离定律问题的解题思路分离定律的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正推类和逆推类。正推类逆推类 亲代遗传因子组成、亲代性状 后代遗传因子组成、后代性状表现及比例 解决上述各类问题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由于纯合子含有相同的基因,因而在亲代与子代之间基因的组成及性状推断上有直接明显的推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如果亲代中有显性纯合子(BB),则子代一定为显性性状(B_)(如甲图所示)。 (2)如果亲代中有隐性纯合子(bb),则子代一定含有b遗传因子(如乙图所示)。 (3)如果子代中有纯合子(bb),则两个亲本都至少含有一个遗传因子b(如丙图所示)。 丙图中,由子代bb可推知亲本为_b_b,但亲本_b_b的后代未必一定是bb。【特别提醒】 根据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值来直接推断基因型: (1)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Bb)。即BbBb3B_1bb。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Bbbb1Bb1bb。(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BBBB或BBBb或BBbb。三、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过程操作要点分析(1)取两小桶编号为甲桶、乙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2)分装小球在甲、乙两小桶内放入两种彩色球各10个两种色彩模拟两种配子各10个模拟两种配子数量相等(3)混合小球分别摇动两小桶,使小桶中的彩色球充分混合小球质地、形状、重量应相同盛放小球的容器最好是圆柱体而不是方形(4)随机取球用左手、右手分别从甲桶、乙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并记录随机抓取模拟不同配子间结合机会均等双手同时进行,且闭眼(5)重复实验将小球放回原桶,摇匀,重复步骤(4),共做50次100次保证两桶内两种小球数量相同,应将小球放回原桶,模拟配子结合前,两种雌或雄配子数量相等重复次数越多,所得结果越接近理论比值(6)统计结果小组和全班分别统计DD、Dd、dd出现的次数,并计算出现的概率全班总的实验结果因为统计数目更大,因而不同组合DDDddd的比值更接近121四、基因型和表现型1、基因型: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纯合体可以稳定遗传,杂合体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2、表现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五、基因分离定律的在实践中的应用1.育种选育性状优良的纯种2.优生优育预测后代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豌豆杂交中自由组合现象2对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假设)(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2)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3)受精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结合的几率相等遗传图解: 亲本:YYRR(黄圆)yyrr(绿皱)Rr Rr 1RR:2 Rr:1rrYyRr(黄圆)U Yy Yy 1YY:2 Yy:1yyF1:F2:1YY(黄) 2Yy(黄)1yy(绿)1RR(圆)2Rr(圆)1YYRR 2YyRR2YYRr 4YyRr(黄圆)1yyRR2yyRr(绿圆)1rr(皱)1YYrr 2Yyrr(黄皱)1yyrr(绿皱)F2的性状分离比: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每对相对性状的结果分析a性状分离比:黄粒绿粒=31;圆粒皱粒=31。b结论: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是各自独立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随机组合F2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比例关系双纯合子一纯一杂双杂合子合计黄圆(双显性)116YYRR216YYRr、216YrRR416YyRr916Y_R_黄皱(单显性)116YYrr216Yyrr316Y_rr绿圆(单显性)116yyRR216yyRr316yyR_绿皱(双隐性)116yyrr116yyrr合计4168164161F2中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2)有关结论F2共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双显性占916,单显性(绿圆、黄皱)各占316,双隐性占116。 纯合子占416(116YYRR+116YYrr+116yyRR+116yyrr),杂合子占:1 416=1216。 F2中双亲类型(916Y_R_+116yyrr)占1016,重组类型占616(316Y_rr+316yyR_)。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实验方案:杂合体F1与隐性纯合体杂交实验结果:方 式正 交反 交亲本组合F1黄圆 绿皱F1黄圆 绿皱Ft 表型(粒数)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31 27 26 26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24 22 25 26论证依据F1产生4种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实验结论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之间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之间重组互不干扰结论:通过测交实验,所获得的F2代各种性状及其比例为黄圆:黄皱:绿圆:绿皱为1:1:1:1,证实了F1产生了比例相同的四种配子,确定为双杂合体。因此,孟德尔的假设是成立的。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1)自由组合规律的内容:控制两对不同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这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各自自由组合到配子中去。(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之间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组互不干扰的。F1非等位基因重组导致了F2性状重组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1)杂交育种,利用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2)优生优育,为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二、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分离定律是指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自由组合定律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列表比较如下:定律项目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研究性状一对两对及两对以上控制性状的等位基因一对两对及两对以上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位于两对及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遗传实质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分离和重组互不干扰F1基因对数12或n配子类型及其比例2种,比例为1122或2n种,数量相等配子组合数442或4nF2基因型种类332或3n表现型种类222或2n表现型比31(31)2或(31)nF1测交子代基因型种类222或2n表现型种类222或2n表现型比11(11)n三、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对科学执着的追求、浓厚的兴趣和持之以恒的精神(2)大胆创新,提出“颗粒遗传”理论,挑战“融合理论”(3)选择合适的杂交实验材料-豌豆(4)严密的数理统计分析实验的方法(5)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独特科学思维方式(6)成功地应用了“假设演绎推理”科学研究方法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染色体相关知识一、染色体1、染色体的概念:当细胞处于分裂期,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高度螺旋化和反复折叠,逐渐变成了棒状或杆状的染色体,它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因此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的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2、染色体的形态类型根据染色体的大小、着丝点(粒)的位置分为三类:染色体形态中间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特征着丝点(粒)位于中间两臂大致等长着丝点(粒)近某一端一臂长一臂短着丝点(粒)位于一端只有一臂图解 3、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 对于同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着丝点位置都是相对恒定的,染色体数目也是相对恒定的。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用2n表示),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的(用n表示)。所以就染色体数目而言,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性细胞的两倍。例如人的体细胞共有46条染色体(23对)生殖细胞中有23条。二、染色体组型(染色体核型 ) 1、染色体组型的概念某生物体细胞内全部染色体按大小、形态配对、分组、排列所构成的图像,体现了该生物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全貌。2、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直接相关的染色体,如X和Y。常染色体除性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雌雄个体相同。3、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态大小一般相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配对的一对染色体。三、几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1、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染色体的条数是以着丝点来计数的,有一个着丝点就有一条染色体;染色单体是染色体进行复制后,同一个着丝点上有两条相同的单体,这两条单体被称为姐妹染色单体,其整体是一条染色体。比较见下表:染色体染色单体图形染色体染色单体说明一个着丝点;一条染色体;无姐妹染色单体;一个DNA分子一个着丝点;一条染色体;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两个DNA分子 2、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 (1)同源染色体是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联会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它们形状、大小相似,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原因是受精卵是由来自父方的精子和来自母方的卵细胞结合而成的,配对的两条染色体相当于一条来自精子父方,一条来自卵细胞母方。 (2)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比较图形说明同源染色体一般形状、大小相似(性染色体除外)1和2是一对同源染色体,3和4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1和3或1和4是一对非同源染色体,2和4或2和3也是一对非同源染色体 3、同源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图形说明姐妹染色单体连在同一个着丝点上,而非姐妹染色单体位于不同着丝点上1和2或3和4是一对姐妹染色单体1和3或1和4或2和3或2和4均称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4、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 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的特殊存在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配对,此时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故称四分体。即联会以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可组成一个四分体。 5、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四、减数分裂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1、减数分裂的时间和部位特殊生物发生时间部位及细胞分裂结果高等植物花蕾期雄蕊花粉母细胞小孢子(花粉粒)雌蕊胚囊母细胞大孢子(胚囊)高等动物(人)性成熟(青春期)睾丸内精原细胞精细胞卵巢内卵原细胞卵细胞2、减数分裂的概念(1)发生的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2)发生的时间:从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3)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4)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减少一半。3、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哺乳动物的精子形成为例(图示说明):(1)精子形成的场所:睾丸的曲细精管(2)母细胞:精原细胞(3)减数分裂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二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4)减数分裂的过程: 注意识别几种处于减数分裂特定时期的细态。(5)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减少了一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二)减数分裂过程及受精作用一、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2、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1个卵原细胞 (染色体数:2n)间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1个初级卵母细胞 (染色体数:2n)前期: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形成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第一极体减1个次级卵母细胞(大)+1个第一极体(小) (染色体数:n)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1个卵细胞(大)+3个第二极体 (染色体数:n)3、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比较项目不同点相同点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染色体复制复制一次第一次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2n)产生两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n)一个初级卵母细胞(2n)(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n)和一个第一极体(n)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第二次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四个同样大小的精细胞(n)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n)和一个小的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分裂(均等)成两个第二极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有无变形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无变形分裂结果产生四个有功能的精子(n)只产生一个有功能的卵细胞(n)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减半4、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项 目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不同点母细胞体细胞性原细胞分裂次数一次两次过程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央,有同源染色体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有规律地排列在细胞中央,有同源染色体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有同源染色体前期:减: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四分体,有交叉互换现象;减:染色体散乱分布,无同源染色体中期:减: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减:与有丝分裂相同,但无同源染色体后期:第一次分裂:四分体分开,移向两极 ;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同,但无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行为有同源染色体,但无联会,无四分体有同源染色体,前期出现联会行为,形成四分体,部分还有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行为无自由组合有自由组合子细胞数目2个雄性:4精子,雌性:1个卵细胞+3个极体(退化)子细胞染色体数和亲代细胞相同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子细胞类型体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子细胞间遗传物质几乎相同不一定相同相同点都有纺锤体的出现;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及图像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2N2N2N2NNN2NNDNA2N-4N4N4N4N2N2N2NN染色单体0-4N4N4N4N2N2N00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变化的图像三、细胞分裂方式的鉴别三看识别法一看: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如果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奇数,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而且细胞中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如果是偶数,则进行二看。二看:细胞中有无同源染色体:如果没有同源染色体,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如果有同源染色体,则进行三看。三看:同源染色体的行为:若出现联会、四分体、着丝点位于赤道板附近、同源染色体分离等现象,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若无上述行为,则为有丝分裂。根据以上特点,归纳如下: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减偶数 有同源染色体出现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部位无上述同源染色体的特殊行为 减无同源染色体减四:受精作用1、概念:指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核内的染色体由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但细胞质几乎全部是由卵细胞提供,因此后代某些性状更像母方。2、意义: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加上受精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3、实质:精子细胞核与卵细胞核融合,精子细胞核内的n条染色体与卵细胞内的n条染色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2n条染色体的受精卵细胞核。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萨顿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在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时提出。1、假说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者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在染色体上。2、假说依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具体表现如下:项目基因行为染色体行为生殖过程中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存在体细胞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配子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在配子中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一条传递规律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自由组合3、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将看不见的基因和看得见得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证据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1)选材:果蝇较常见,且易饲养、繁殖快和后代多。(2)过程及分析:P 红眼(雌) 白眼(雄)F1 红眼(雌、雄)雌雄交配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 3 : 1要点诠释: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F1全为红眼红眼是显性性状;F2红眼白眼=31符合分离定律,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白眼性状的表现与性别相联系。(3)理论解释: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性染色体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常染色体是指与性别决定无直接关系的染色体。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如下:果蝇染色体总数常染色体数性染色体数染色体组成雌果蝇4对均为3对1对(同型)6+XX(同型)雄果蝇4对1对(异型)6+XY(异型)设控制果蝇眼色(红、白眼)的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且Y染色体上无其等位基因,则上述遗传现象可表示如下:P XWXW(、红 ) XwY(、白)(4)测交实验:测交后代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进一步验证了摩尔根等人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控制果蝇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5)实验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三、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解释1、基因定位(1)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座位上(2)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不同座位或非同源染色体上2、分离定律的细胞学解释实质:F1同源染色体分离F1等位基因分离F2性状分离3、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解释实质:F1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F2性状重组伴性遗传(一)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一、性别决定1、性别决定的概念及类型 性别决定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主要由染色体来控制。细胞中的染色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另一类是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常染色体。常染色体:多对,与性别无关性染色体:一般为一对,决定性别染色体2、性别决定的主要方式 XY型性别决定方式XY型性别决定是所有哺乳类动物、多数雌雄异株植物、昆虫、某些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此方式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个体是雌性、为XY的个体是雄性。由于雌性个体只能产生性染色体为X的卵细胞,雄性个体可以产生含X或Y的精子,因而后代的性别取决于卵细胞(X)与什么的精子(含X或Y)受精。雄性()有1对异型性染色体 XY,雌性()有1对同型性染色体 XX:(2)ZW型性别决定与XY型相反,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此时,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的性染色体只有一种含Z染色体,雌性个体可以产生含Z或W的两种卵子,因而后代的性别取决于精子(Z)与什么样的卵细胞(含Z,还是含W)结合。这种方式普遍存在于鳞翅目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之中。雄性()有1对同型性染色体 ZZ雌性()有1对异型性染色体 ZW二、伴性遗传1、概念: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2、红绿色盲遗传分析(1)男女的正常色觉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表现型女性男性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表现型正常携带者色盲正常色盲(2)婚配组合方式双亲的基因型子女可能出现的基因型及比例后代色盲的比值XBXBXBYXBXBXBY=11无色盲XBXBXbYXBXbXBY=11无色盲XBXbXBYXBXBXBXbXBYXbY=1111男性中12为色盲XBXbXbYXBXbXbXbXBYXbY=1111男、女各12为色盲XbXbXBYXBXbXbY=11男性全为色盲XbXbXbYXbXbXbY=11全是色盲(3)红绿色盲的四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3)色盲遗传特点 男性患者的色盲基因只传给他的女儿,而女性的色盲基因既可传给她的儿子,又可传给她的女儿。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 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原因是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他的女儿。 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色盲患者:原因是男性的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这条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即为患者(约为7);女性细胞中有两条X染色体,只有两条X染色体上都有色盲基因才是患者(约为77=0.5)。所以,色盲这种病一般是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外孙的。3、抗维生素D佝偻病(1)病因:是由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的一种显性伴性遗传病。(2)有关人的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女性男性基因型XDXDXDXdXdXdXDYXdY表现型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正常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正常(3)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伴性遗传(二)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应用一、伴性遗传的方式及其特点1、伴Y染色体遗传 (1)特点: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无显隐性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女性全正常。简记为“男全病,女全正”。致病基因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简记为“父传子,子传孙”。 (2)实例: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3)典型系谱图如下图(阴影代表男性患者)。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1)特点:具有连续遗传现象。患者中女多男少。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一定为患者,简记为“男病,母女病”。正常女性的父亲及儿子一定正常,简记为“女正,父子正”。女性患病,其父母至少有一方患病。 (2)实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3)典型系谱图如右下图(阴影代表患者)。3、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1)特点: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患者中男多女少。女患者的父亲及儿子一定是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正常,简记为“男正,母女正”。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为携带者。 (2)实例:人类红绿色盲症、血友病、果蝇的白眼遗传。 (3)典型系谱图如下图(阴影代表男女患者)。4、伴性遗传中概率求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