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献学史简编重点1、 古文献学定义:有关古代文献典籍阅读、搜集、整理、研究、利用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包括文字、音韵、训诂、名物、典制、天文、地理、算法、乐律、思想义理的剖析等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环节。2、 文献学史的特点:以经学史为中心,随着古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积累而不断发展。分为考据和义理两个学派。传统上将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3、 文献学史的六个分期:先秦:初创期;两汉:成熟期。经今文学派主义理,经古文学派主考据;魏晋南北朝:北继承汉代考据学之余绪,南方收到玄学的影响,出现义疏之学,喜义理;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因循集成,少有开创;宋元明:疑辩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成为主导;清:集前代考据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朴学。4、 孔子与六经古文学家认为孔子对六经进行了校释和整理,认为“六经皆史”;今文学家认为孔子作六经,六经当中贯穿着孔子的思想观点。周易:周易是占筮之书,今传本包括本经和易传。本经包括四十八卦卦象以及卦辞、爻辞。易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繫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汉书艺文志有孔子作易传之说;皮锡瑞认为孔子作易传、卦辞、爻辞;从宋代开始怀疑易传不是孔子所作,持此观点的有欧阳修、陈振孙、赵汝谈、姚际恒、崔述尚书:是上古时候誓、诰、命、谟等记言的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现行的十三经注疏本的尚书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有孔子“序尚书”之说,目前存疑。洪迈、朱熹、顾炎武证明今传的尚书大序、小序都是后人伪作的。史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可信,但是孔子是否系统的整理过尚书仍然存疑。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有目无诗,称为笙诗。传统有“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汉书艺文志),不可信。东汉郑玄不取删诗说,宋代的叶适反驳之,后人王士祯、朱彝尊、江永、崔述、魏源等附和礼记:后儒汇集而成的孔子及其后学传述礼制、论说礼义的著作。先秦时多散篇,约西汉前期汇集补撰成书。今传的小戴礼记共四十九篇。为儒家书,出自孔门后学之手。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十二公242年的史事。春秋本为鲁国史书,孔子对其进行了整理和修订,整理的时候取其义以行褒贬,所以在春秋中可以看到孔子的立场与爱憎,这就是“微言大义”。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乐经:礼乐相配,孔子既然传诗,就通乐。孔子整理过乐章,通晓其结构,并且能够欣赏。“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5、 孔子整理文献典籍的观点和方法 多闻阙疑,择善而从,无征不信 崇尚平实,排斥虚妄 为我所用,开儒家穿凿附会之先河6、 孔门“四门十哲”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政事:冉有、子路 言语:宰我、子贡 文学:子游(言偃)、子夏(卜商)7、 校书四法 对校:利用本书不同的版本互相校勘 本校:根据本书中前后相关的部分互证 他校:利用他书与本书相关的资料进行校勘 理校:根据本书文字、音韵、训诂、名物、典制、史实等加以考证推理以断是非8、 孟子的文献学思想 在训释上反对“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主张“以意逆志”。开“六经注我”之歪曲文献为我所用之先河 研究、整理古文献要紧密联系原作者,知人论世 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文献主张要审慎,强调怀疑和辨伪 自觉的把整理古文献服从于政治目的,发展了孔子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思想,把古文献的整理作为捍卫先王、孔子之道,排斥扬、墨、法异端学派的斗争阵地9、 秦始皇焚书禁毁情况 “博士官所职”,即官方所藏的诗、书、诸子书不在烧毁之列 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 各国的史记禁绝尤甚,损失严重 民间所藏的诗、书以及诸子书损失严重,但是远未烧绝,所以汉代屡有古代文书发现10、 秦始皇焚书正确评价 起因是博士淳于越颂古非今,反对郡县制主张分封;儒生道古害今,惑乱黔首。采用了李斯的建言,加以禁绝,用以巩固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的进步的历史意义 做法片面、简单、残暴 对思想上的反对派残暴杀绝,方法简单并且不得人心11、 官方定书 西汉宣帝 刘询 甘露三年(前51),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成石渠议奏 东汉章帝 刘炟 建初四年(79),仿照石渠就使,会群儒讨论经义的异同,成白虎通义 东汉灵帝 熹平四年(175),诏群儒正定经书文字,刊于石碑,用隶书书写 魏废帝王芳正始二年(241),刊立魏正始三体石经。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以古文为主,可以看到古文地位的上升。从光绪二十年(1894)开始出土 唐太宗诏孔颖达等成五经正义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到开成二年(837),成开成石经,刊刻了十二经(除孟子),以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只有正文,没有注文 明成祖永乐年间撰成五经大全、四书大全12、 尔雅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尔,近也;雅,正也。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共19篇,收词4300多个。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面十六篇解释专用名词。“释雅以俗,释古以今”。按照词的义类编排,是我国第一部语言学专著,开“雅书”之先。晋郭璞注,宋刑昺疏,邵晋涵尔雅正义。13、方言 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汉代扬雄著。共十三卷675条,仿照尔雅作,专门解释方言词语,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调查的一部书。方言是汉代训诂学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方言被誉为中国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悬之日月而不刊”的著作,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晋郭璞注,清戴震方言疏证。14、 释名东汉刘熙著。体例仿照尔雅,专用音训,研究事物命名之由。27篇1502个词条。是第一部以声训为主要手段的训诂专著,语言学上第一部词源学专著。15、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100-121历时22年,共十五卷,收字9353,重文1163,共收字10516.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分为540部,字体以小篆为主,也有古文和籀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究字原的字书。今传本为宋初徐铉校定本,称为“大徐本”,徐锴作说文解字系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16、 经今古文的区别经书写本不同书写字体:今文是汉代时候写在竹帛上的隶书本彼此间有异文,文字或者语句或者篇章不同 说解不同今文:六经是孔子所作,用以垂教万世或托古改制,于是多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掺杂以谶言阴阳;古文:认为六经皆史,孔子述而不作,于是说解侧重于章句训诂,名物典制宗旨不同今文家标榜“经世致用”,强调经书的直接的、简单化的实用目的;古文家追求对经书本身作确实的理解,所以多从弄通语言文字入手,学术性较强17、 今古文经书的来历今文经口耳相传,著之竹帛。公羊传、今文尚书古文经流传下来的经书古本周易、左传、毛诗重新发现的经书古本鲁淹中-礼古经河间献王-周官、尚书、礼、孟子、老子民间壁中-泰誓河内女子发老屋得-礼、尚书、逸易杜林得漆书-尚书孔壁-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孝经18、今古文之争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秦初,秦始皇为箝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大搞“焚书坑儒”。当时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幸免。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官方认可的统治思想。政府还专设“经学”博士,负责讲授儒家经典。至此,儒家思想被提升到“经”的地位。可是,经过秦朝“焚书”的浩劫,儒家经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西汉流行的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由从习经生们记录下来。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当时代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文经。秦朝焚书之时,一些儒生冒死将一些儒学书籍藏在墙壁的夹层里。这些经书到了汉代陆续有所发现。汉武帝末年,鲁恭王拆孔子旧宅以广其宫室,在孔府旧宅的墙壁夹层中发现包括尚书在内的大批藏书。这些藏书都是用六国时代的蝌蚪文书写的,所以称为古文经。因为当时识先秦古文的人不多,所以这些古文典籍重新问世以后,主要藏于皇家图书室,并没有得到当时代人的重视。刘歆在协助父亲刘向校书期间,发现了古文本的春秋左氏传,他认为左传的价值远远超过今文经公羊传和谷梁传,因此他向朝廷建议将古文经正式列于学官,给以合法地位。但他的这一建议遭到今文经学博士的强烈反对,他们给刘歆扣上了“颠倒五经”、“变乱师法”的罪名。刘歆的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他本人也离开了首都长安。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经学今古文之争,则由此开始,刘歆也被称为古文经学的奠基人。-国学网概况汉成帝时刘欲以左传比公羊、谷梁可信而引左传解释春秋汉哀帝时刘歆在今文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遭到反对而失败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郑玄著驳五经异义,用今文说驳斥许慎所主的古文说特点今文学始终占据官学席位,古文经被排斥在外学术界古文经逐渐取得了优势,成为东汉经学的主流。东汉经学名家古文有卫宏、贾逵、马融、许慎,今文家只有何修一人今古文学在论争当中互相渗透、吸收,门户之见有所突破,出现了以古文为主对今文兼容并蓄的局面争论遍涉五经,尤其以春秋为焦点19、 正确评价今古文学今文学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往往喜欢借题发挥,穿凿附会,多有伪说,对后世的义理学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古文家追求对经书的正确理解,多从切实的弄懂经书的文字训诂、名物典制入手,力图达到对思想内容的准确把握,比较质实可靠。虽然古文经也有穿凿附会的情况存在,但是不足以动摇古文经学较为质实的总体倾向,对后世的考据学派影响较大。20、 纬学纬学兴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与方术相关,与图谶孪生。纬常与谶并称为谶纬。谶指的是宣扬天命迷信的预言、秘籍。王莽曾利用谶言谋篡,开纬学之端。纬与经相对而言的,特点是以谶说经,以经证谶,就使假托经文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帝业治乱兴废。虽然依托于经书,同样是荒诞无稽,但是纬不像谶那样简单露骨。21、 纬学与经今古文学的关系 与今文学从思想实质上一脉相承,宣扬天人感应的迷信理论,纬学不过是更加荒诞。纬学讲天象,而今文学讲天道。纬学沿袭了今文学为了附会经义在训诂上用的很多的比较牵强、随意的声训法。 古文家一般反对谶纬。22、 纬书含义广义:包括图谶纬候几类书狭义:七纬(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春秋纬)亡佚原因学术上:虚妄的内容决定了它没有存在的价值政治上:它为统治者所用,也为之所惧,大肆禁绝绝非偶然今传纬书都是辑佚之作:清黄奭通纬、赵在翰七纬、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价值提供了特殊的文献资料,在思想史上有研究价值,对经书纯属于穿凿附会。保存了一些天文历法资料;名物、训诂上也有可取之处。23、 董仲舒西汉著名思想家、治公羊春秋的今文学大儒。现传著作为春秋繁露,清凌曙注,苏舆义证。董仲舒的春秋说集中反映了汉代公羊学的特点:阐发微言大义。提出“三世说”、“三统说”、六科十指之说。宣扬阴阳灾异,附会“天人感应”讲究“通经致用”。改造经学以适应现实统治者的需要,并且追求自身的利禄。董仲舒的痛经致用:一是大讲灾祥,用神秘的天人感应说为巩固统治者的封建统治所服务。主要用来对君主监督、惩戒;二是引春秋以治狱,主要用来对臣下进行控制,对人民进行统治。在训释内容上重义理轻名物,训诂方法上多主观臆断、牵强附会。对义理派的影响较大。24、 “三世说” 三世说是中国的一种社会历史学说,认为人类社会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顺次进化的过程。三世说渊源于“公羊”学,由近代康有为系统化,成为社会维新的理论基础。 春秋公羊传说,孔子写春秋,“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董仲舒发挥了这一学说,认为“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哀定昭,君子之所见也;襄成宣文,君子之所闻也;僖闵庄恒隐,君子之所传闻也。东汉何休明确提出“三世”的概念。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公羊”学重新兴起,清代经学家刘逢禄等人着重阐发“公羊”的“张三世”等微言大义,说“春秋起衰乱,以近升平,由升平以极太平”。19世纪末,康有为把公羊家所谓的“三世”做了新的解释,认为“据乱世”指的是君主专制;“生平世”指的是君主立宪政体;“太平世”指公产主义社会,即所谓的大同世界。25、 春秋十二世隐 恒 庄 闵 僖 文 宣 成 襄 昭 定 哀26、“三统三正说”董仲舒提出的,“三统”为黑统、白统、赤统,每个新受命的王朝改变服制时,应该循环采用黑白赤三色。“三正”为寅正、丑正、子正,改变历法时应该轮流采用夏历的寅(一月)、丑(十二月)、子(十一月)作为一年之始(正月)。27、六科十指? 汉代公羊学家谓春秋书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种旨意。何休以为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28、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文献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继其父谈职,任太史令,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有“六经门户,诸子渊薮”之称,从其取材上可以看出今文学的主导地位,但是司马迁并没有门户之见,折中今古文。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古文献考辨上成就主要有,选择运用史料的时候,大量的考辨,力求质实,排斥虚妄,对于传闻异词,谨慎存疑。局限是,有时候会对史料生硬曲解,遇到写同一事件差异较大的材料会勉强牵合。29、史记西汉司马迁著,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有“六经门户,诸子渊薮”之称,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它是历史、文学的统一体,是文学的历史,又是历史的文学。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 体裁体裁内容 十二本纪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项羽、高祖、吕太后、孝文、孝景、孝武 帝王兴废十表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诸侯王历代大事八书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典章制度三十世家略王侯诸国子孙嗣爵者世系兴亡七十列传略影响较大的贤德异行者以及四夷诸国的风土、事迹 共百三十篇,五十万余言。B 史记的注家(见29)C 评论史记的:以论史学、史法为主:刘知几史通,郑樵通志,章学诚文史通义;以论史迹、史法为主:吕祖谦,曾巩;评论文辞为主:刘勰,王世贞,归有光。30、史记三家注南朝宋 裴骃史记集解,多存先儒之旧说。是一部集大成的划时代的史记注本,继往开来,价值甚高。以徐广史记音义为底本,多有订补,引证丰富,多存佚书遗说;对传闻异辞或者司马迁篡改的史料,略而不辨。唐 司马贞史记索隐,侧重历史的体例,兼重音义唐 张守节史记正义,补前人之不足,侧重解释地理疑难31、刘向 原名更生,字子政,彭城(今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成帝即位后,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故又世称刘中垒。能文擅赋,通神仙方术,好言灾异。学术上属今文学派,但是不排斥古文。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 曾奉命理校群书,编著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在三阁校书19年,把数十年间堆积如山的宫廷藏书重加整理。每校完一书,乃条贯篇目,撮其旨意,编成当时国家藏书总目别录,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录工作的先例。方法为:广罗遗本,较之异同,除去重复,条别篇章,定著目次,然后再写定正本,撰写叙录。叙录的内容有:叙撰人之生平,辨书籍之真伪,剖学术之源流。别录记录了上古至西汉的文化典籍,为古代文化史之精华,对后世目录学、分类学有极深远的影响。该书已佚,今从七略可窥一斑。32、别录中国第一部有书名,有解题的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书。二十卷。西汉刘向撰。汉成帝时,刘向受命参与校理宫廷藏书,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校完书后写一篇简明的内容提要,后汇编成别录。著录图书六百零三家,分为六大部类、三十八种,每类之前有类序,每部之后有部序,叙录内容包括:书目篇名,校勘经过,著者生平思想,书名含义,著书原委,书的性质,评论思想,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和书的价值。其子刘歆据此序录删繁就简,编成七略。别录唐代已佚,今据汉书艺文志可考见其梗概。33、刘歆 字子骏,曾改名秀,字颖叔。刘向之子。向死后,刘歆继其父亲任中垒校尉,后官至光禄大夫,王莽篡位后刘歆任国师,王莽杀其三子,遂谋诛莽,事败自杀。西汉后期的著名学者,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他是第一个不沿用“周三径一”的中国人,并定该重要常数为3.15471,只略为偏差了0.0131。刘歆在其父刘向编纂别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编成了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是一部具有学术史价值的著作。34、七略西汉成帝时,杰出的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群书的工作。在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便撰写一篇叙录,记述这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及校雠过程。这些叙录后来汇集成了一部书,这就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别录。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 别录、七略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也形成了我国目录学的特点,就是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中所说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别录、七略在唐末就佚失了,其概貌,基本上保存在汉书艺文志。35、王充 字仲任,会稽上虞人(浙江),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东汉杰出唯物主义思想家。代表作论衡针对世上的伪书妄说而作,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王充的辨伪成就:集中揭露和驳斥了谶纬以及今文经学所宣扬的“天人感应”的迷信邪说。认为天道自然,并没有意志,没有作为,局限性是坚持自然命定论,并未能摆脱神秘主义的影响;离经叛道,对圣人、经书不迷信,辨儒家圣贤立说之伪,反对神化,保持批判态度,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局限:反对虚妄迷信的同时,连神话传说、文学的夸张也一概否定,弄巧成拙,同样陷入穿凿。36、 论衡 东汉王充作,东汉时,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是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正因为论衡一书“诋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将它视为“异书”。37、许慎 东汉汝南召陵(河南漯河)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师事贾逵,是古文家,也通今文。性情淳笃,博学经籍,精文字训诂。马融常推敬之,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著有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等。 A 五经异义为私论经义之始,体例仿石渠议奏,罗列,比较,论断今古文经说,多从古文说,反映了学术上古文经学优势的确立。保存了丰富的今古文异说材料,范围包含名物典制多方卖弄,对注解文献、研究今古文学有意义。 B说文解字是为了纠正时人(今文家)根据隶书的形体穿凿字义,进而附会义理的弊端,力求准确的解释字形字义,以正确的领会古代文献的内容。把小学视作古文献学的基础,认为精通文字是准确校读古文献的前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在文字、音韵、训诂上都有突出成就。文字上采集丰富的汉字形体资料,著录形体并且分析结构,理论是六书;创造了按部首分类、编排汉字的方法。音韵上保存了古音的材料训诂上音形义,以讲形、义为主。字形上以讲本字为主,释义上讲本义为主。38、 六书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39、 训诂方法义训直说字义,或直言其义或陈说其事,以达到通异言、辨名物的目的。有时候根据封建观念或者依据今文附会之说,不免陷入穿凿刑训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来解释字义,依据汉字的表意特征,也有附会之处声训根据文字的读音推求字义,即以音同或音近的字为训诂,容易穿凿、无端。到清代考据学派,通声韵之学,因声求义,声训才打开了新局面40、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山东)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二十岁就博极群书,精通算术,师事马融。世传毛诗笺、三礼注。汉学的集大成者,立足古文学,兼取今文学,成成一家之言,表现出,博通,兼综,独创的特点。段玉裁有“而千古大业未有盛于郑康成者也。郑君之学,不主于墨守,而主于兼综,不主于兼综,而主于独断。”但是也有采谪失当,牵合驳杂,好异猎奇的失误,但是不能掩盖他的成就。41、 玄学魏晋时,何晏、王弼等人运用道家的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是用老庄思想改造儒学的产物。背景汉末农民起义动摇了汉王朝的统治,也动摇了作为统治思想的被谶纬迷信所神化的儒学,新兴的地主阶级要采用新的思想武器内容曹魏正始年间,门阀地主尚没有权势,何晏、王弼等人用老子的思想解周易、论语,形成“贵无”的细想体系。目的是为自己的无权自我安慰,要求当权者无为而治,不要干涉自己西晋时,门阀地主取得统治地位,向秀、郭象等人创造出“崇有”的思想体系。认为儒家的名教就是道家的自然,实际上是维护现存的门阀制度和统治秩序特点援道入儒。用“忘象”、“忘言”、“以求其义”的方法超脱文献字面意思,借题发挥,加以附会,发展为魏晋人注解的通则42、 反切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反切起源于汉末,一般认为与佛经传入中国,受到梵文的影响有关。三国魏孙炎著尔雅音义,采用反切注音,从此推广开来。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比以往的“读若某”、“读与某同”、“音某”等形式的直音法或譬况描述注音法要准确、灵活、实用、完备的多。表现了审音、注音的进一步精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国语注音字母(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十六个),反切法遂被淘汰。43、 字林 字书,(晋)吕忱著,收字12,824个, 按说文解字540部首排列,已佚。从晋代到唐代字林与说文并重,而且以此考取书学博士。是说文与玉篇之间的一部字书,在字书发展史上很重要,宋末以后就亡佚。清乾隆间任大椿著有字林考逸8卷。44、 玉篇 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南朝梁大同九年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部首次序与说文大不相同,用通行的楷书。说文明字形讲本义,玉篇以明字义为主,博采群书义训,一字下列众义,开后代字典之先河。45、 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共收字18150个,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篇目也分为19类,各篇的名称、顺序,说解的方式,以致全书的体例,都和尔雅相同,甚至有些条目的顺序也与尔雅相同。所不同的是,广雅内容上博采汉人的笺注以及三苍、说文、方言等书,取材的范围要比尔雅广泛。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 起初由三国魏时张揖撰,后由清朝重新编订,收录了少量的满语词汇。46、 三苍 指秦李斯苍颉七章、赵高爰历六章、胡毋敬博学七章。是秦统一文字之后,介绍小篆楷范的字书。汉代合此三书为一,断六十字为一章,统称为苍颉篇。凡五十五章,计3300字,小篆的常用字已大略具备。 以苍颉篇为上卷(包括爰历、博学),以西汉扬雄训纂为中卷,以东汉贾鲂滂喜为下卷,也合称为三苍。又作三仓,为四言韵文,便于学童诵读记忆。47、 切韵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在隋文帝时,由陆法言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编写完成的。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切韵原本已佚,仅大英博物馆藏有此书的敦煌唐代写本残本。48、 广韵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49、 古籍分类刘歆作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该书早已亡佚,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六艺略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种)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诗赋略屈原等二十家、陆贾等二十一家、孙卿等二十五家、杂赋、歌诗五种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术数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种)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经、史、子、集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最后确定了经史子集四部,道、佛附在其后,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从此,四部分类法成为古代目录的正统和主流。50、典论论文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中国古代文论之滥觞,魏文帝曹丕著。典论是曹丕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51、 文章流别集晋 挚虞编著,隋书经籍志视之为总集之始。52、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共60卷,收录极为丰富,选材上等。53、 玉台新咏南朝徐陵编,是继昭明文选之后,于公元六世纪编成的一部上继诗经、楚辞的中国古代诗歌总集。它是东周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53、 文心雕龙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清代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出现以后,成为文心雕龙的通行本。54、 三体石经三国魏废齐王曹芳正始时刊立,也称为正始石经,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所以称为三体石经。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共约二十八碑,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字体以古文为主,其刊立反映了古文学地位的变化。到唐贞观中已经十不存一,残石从光绪二十年(1894)始见出土。石经的残存资料在古文字的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石经的古文为孔壁经书的文字体系,等于保存了先秦经书的文字资料。55、 汲冢竹书西晋武帝时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并出土的一批竹简古书。晋咸宁五年 (公元279年),一作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或二年, 汲郡人偷盗魏襄王的陵墓,得到竹书数十车,全是科斗文书写,因为原本写在竹简上而称“汲冢古文”。汲冢竹书的发现时继西汉孔壁古文经书之后的又一次有关先秦古文献的重要发现。今传有纪年、穆天子传。不少逸书重见天日,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的资料。56、 何晏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汉大将军何进之孙。其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何晏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官拜散骑侍郎、侍中、吏部尚书,后为司马懿所杀。何晏好老、庄言,主张儒道合同,引老以释儒。何晏与王弼齐名,是魏晋玄学贵无派创始人 。曾注老子,自以为不如王注,改作道德论。唯一传世的著作是论语集解,首创了注释中的集解之体,是汉魏人注解论语的集成之作。57、 论语集解 魏正始时由何晏主持编著,同撰者有孙邕、郑冲、曹羲、荀顗。 (重新注释儒家经典并借此提高儒家经典的地位,扩大名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并力图把士人的注意力从老庄之玄虚再次吸引到经世安民的儒家经典上来,是正始时期朝廷以官方立场召集群儒进行解经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这也是朝廷召集何晏等五人编撰集解的根本原因。)特点:首创了注释中的集解之体,为汉魏人注解论语的集成之作。 较为集中地保存了论语的汉魏古注。 兼下己意,有补缺纠谬之功,又有引道释儒之弊。58、 王弼字辅嗣,三国曹魏山阳人,经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为道德经与易经撰写注解。由于道德经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经注曾是本书的唯一留传,直到1973年中国政府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的原文为止。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正始十年亡,年仅24岁。著作有周易注,是流传至今的唯一的周易古注本;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例(宋末以后亡佚)、论语释疑(唐以后亡佚)。王弼整理古文献,总思想倾向为牵合儒道,以道为本,比何晏更擅长于借题发挥。以道释儒。解释周易、论语时援用老子思想的情况非常明显;以儒释道。玄学家行宗儒,理宗道,牵合儒道主要是援道入儒,有时候反之;为了援道入儒,会通儒道,采用“忘言”、“忘象”、“以求其意”的方法。59、 周易注 三国时魏玄学家王弼著。释流传至今唯一的周易古注本,历史上重要的周易注之一。唐太宗命孔颖达等修五经正义,其中周易选用王弼注,认为“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从此,王弼周易注作为官方定本而流传于世。 王弼注周易的特点:用费直之古文易,说解又有所不同重于意义,尽扫象数。廓清汉人繁琐的象数之学和谶纬迷信,不讲互体、卦变、卦气、纳甲等,以简略易懂的文字,揭示易中所包含的根本义理。用老子说周易,注入注入玄学思想,阐述了贵无的本体论和“得意忘象”的认识论,使周易成为玄学理论的基本思想资料之一。王弼注周易与费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费氏长于卜筮,不废象数;王氏长于义理,“黜象申义”。王弼对易学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 对象数学的穿凿附会给予彻底批判。 王弼对孔子易学有所发展。明确提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等著名论断,丰富、完善了义理派易学的理论体系。但是,王弼之说也有消极的一面,以老庄学说中的无为思想解易,是抛开易学原有的唯物主义思想,而定以唯心主义基调。60、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官员。有军事才能,晚年“性疏直,数有酒失”而获罪,流放。他于经学颇有造诣,尤其精通易学。著易注、老子训注、国语训注等。宗汉代孟喜易,主“阴阳”、“卦气”、“灾变”之说,认为费氏易、荀爽注好,马融则不及,郑玄注则“未得其门”。反对郑玄,但是其辨多出门户之见。61、 王肃字子雍,东海郡郯县 (tn) 人。王朗之子,三国魏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曾遍注群经,对今、古文经意加以综合;其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死后被追赠为卫将军,谥称景侯。(1) 专门与郑学作对,得失兼有 王肃驳郑,是打着复圣还孔的旗帜的。郑玄遍注群经,他的学说未必全对,谬误也是不少,王肃不迷信郑学,敢于指误辨疑,应该对他正确的意见加以肯定; 王肃往往动机不纯,颇存门户党阀之心,标新立异之念,因此对于他驳郑之作,应该据实考察之后决定取舍。(2) 多造伪书 魏晋时期在文献上托古作伪之风颇盛,其中尤其以王肃为魁首; 王肃造伪书,往往与学术论争有关,多出于为了壮大古文经学的声势或者为反驳郑学提供伪证; 所有考证可能出自王肃的伪书:尚书伪古文经、托名孔安国的尚书传、论语注、孝敬注、托名孔子门徒的孔子家语、托名孔鲋的孔丛子62、 伪古文尚书尚书今文、古文之别,其先由于文字之不同。今文者,伏生所传,用隶书,汉世所通行,故当时称为今文。古文者,孔安国所传,孔子壁中书,用蝌蚪文,汉世已不通行,故称为古文。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书传,一时学者益信其说,遂以为真孔壁书行于世。此书比伏生多二十五篇,又析伏生书为三十三篇,并序共五十九篇。宋吴棫、朱熹皆疑其伪,清初阎若璩撰尚书古文疏证一书,专辨东晋晚出之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皆伪造,而其谳乃定。惠栋有古文尚书考,定为梅赜所伪,丁晏尚书馀论直指是王肃伪造。嗣是辨之者数十家,人人皆称“伪古文”、“伪孔传”矣。尚书孔安国传虽为托名孔安国的一部伪书,但是自有其学术价值,它出自高手,又是流传至今的唯一系统的尚书古注。63、 韦昭 国语解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三国吴人,是中国古代史上从事史书编纂时间最长的史学家,后世三国志多取材其吴书。著有吴书(合著)、汉书音义、国语解、官职训、三吴郡国志等,今传的只有国语解。韦昭是史家,他注国语时注意年代的对照、史事的呼应,详于古今地理的对照,所以他的史注特点鲜明。内容、行文上的一个优点是,黄震黄氏日抄所称道的“简洁”,甚为可取。也有一些疏漏、错误之处,全书得失参半,疏于注音。但是瑕不掩瑜,四库提要:“自郑众解诂以下,诸书并亡,国语注存于今者,惟昭为最古,黄震日抄尝称其简洁,而先儒旧训亦往往散见其中。”64、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西安)人,魏幽州刺史杜恕之子,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博学而多谋略,朝野称之为“杜武库”,虽无武艺而善用兵,功成之后,耽思经籍,酷嗜左传,自谓有左传癖。死追赠征南大将军。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关于春秋左氏传的注释)。及春秋释例等。65、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魏晋时杜预著,全书共三十卷,广泛引述刘歆、贾逵、等人的说法,加以总结发挥,在文字训诂、文义诠释及制度、地理说明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学术权威。唐代修五经正义、清代修十三经注疏,均以杜预的集解为基础。 春秋、左传是经传中之史,杜预的集解成一家之学,为史书的整理和校释创造了可贵的经验,宗旨和体例如下: 正确认识左传与春秋 的关系,以传附经,合而释之。杜预注解左传的方法和体例较为科学,刘歆以你个引左传释春秋了,但是以传附经,合而释之是杜预所独创的; 信守左传,不以公、榖相乱。杜预信左传而怀疑公榖,不是出于主观好恶或者门户之见,而是实事求是; 博采前人之说,兼下己意;集解作为史注的特征非常明显,其内容重在注明历史事件的时、地、人以及春秋、左传所特有的义例笔法,而不局限于训诂、明物、典制。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正误兼存,但成就是主要的。四库提要:“考预书虽有曲从左氏之失,而用心周密,后人无以复加。”66、 徐广 史记音义字野民,东莞姑幕人(今山东),徐邈之弟。史注有史记音义十三卷,校勘为主,兼作训释,不传。史记集解中有引。主要特点和价值就是详于校勘,以校异同为主,不轻易改字,审慎,绝少案断,又失之拘谨。对于古字多加注明,是是本时期字指之学在校勘上的体现。也有注释,但是比较简略。67、 裴骃 史记集解字龙驹,闻喜(山西)人。南朝宋时史注家裴松之之子,注史记集解,多存先儒之旧说。是一部集大成的划时代的史记注本,与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合称为史记三家注。继往开来,价值甚高。以徐广史记音义为底本,多有订补,引证丰富,多存佚书遗说;对传闻异辞或者司马迁篡改的史料,略而不辨。(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裨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68、 裴松之 三国志注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人。后移居江南。著名史学家。与裴骃、裴子野祖孙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称。著晋记、三国志注。 三国志注时奉宋文帝之诏而为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三国志注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注”之首。西晋初年陈寿撰三国志的时候所据的史料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裴松之注时资料大量增加,给其广征博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裴注引书或补阙以求详,或存异以备考,引及经传、诸子,总计引魏晋著作二百一十余种,注文超出陈寿本书文字许多。因为裴注所引的绝大部分书籍今天已经失传,而且引文具有通篇或者段落的首尾完整性,因此它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还为古籍的辑佚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可靠的依据。但是也有由于喜好猎奇、采谪失当之处。四库提要:“其中往往嗜奇爱博,颇伤芜杂。”69、 刘昭字宣卿,平原高唐人,注范晔后汉书,逐渐亡佚,只存关于彪书八志的注。体例基本承袭裴松之三国志注,立足考辨,考证方面远胜裴注。70、 刘孝标 刘峻,字孝标,本名法武,平原(今属山东)人。南朝梁学者兼文学家。著世说新语注,今传。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是一部史料补辑的力作。体例承袭裴注三国志,博通群籍,注文引书极为广博,遍及经史子集,还有不少佛经,以史部最为突出;重考辨,设计校勘。总体来看,刘注博瞻精核,体例谨严,学风也较为笃实,于不明处多注明“未详”,以示阙疑。与三国志注(裴松之),水经注(郦道元注)、文选注(李善),并称“四大名注”。7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蓝桥杯考试题库及答案
- 梭伦改革总结课件
- 安装质量员(试题+答案)
- 2025年外贸业务员招聘面试实战模拟题集
- 2025年美术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及复习要点解析
- 2025年篮球裁判员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物理学科教师招聘模拟题及备考策略
- 2026届天津市大白高中化学高一上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跨境电商运营专员亚马逊平台方向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C级船舶检验专业基础安全)练习题及答案二
- 兼职人员聘用协议书
- 留疆战士考试题库
- GB/T 45595-2025离心式制冷剂压缩机
- 2025年盾构机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医院物业交接方案
- 2025年国家保安员试考试题库(附答案)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7单元 条形统计图 教案
- 上海民办兰生中学招聘考试真题2024
- 中医适宜技术在妇科的应用
- 乡土中国考试题及答案
- 刻蚀工艺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