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牌说明词.doc_第1页
博物馆展牌说明词.doc_第2页
博物馆展牌说明词.doc_第3页
博物馆展牌说明词.doc_第4页
博物馆展牌说明词.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展牌说明词历史文物展厅前 言大理历史悠久,文物荟萃,最新考古材料证明,早在5000年前,白、彝等民族先民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繁衍、生息,开创了大理几千年文明的先河,为开发祖国西南边疆做出了积极贡献。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置叶榆县,隶益州郡,正式将大理划归中原版图,先进的中原文化在大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唐、宋两代,南诏、大理国,先后在此建都五百余年,大理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明以后,大理的社会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这里共陈列展出了一百余件大理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元、明时期的珍贵出土文物,希望通过参观这些古代文明的遗物,对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让观众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了解大理、认识大理、热爱大理,感悟大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石器时代(公元前十五世纪)大理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苍山山麓,洱海东岸的台地、岛屿等处,通过对这些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刀、石斧、石凿、石箭簇、网坠、纺轮、陶碗、陶盆陶钵等生产、生活工具以及形式各异的房屋遗迹,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在山坡台地和靠近水边的地方建造半穴居的房屋和干栏式的房屋,大理海东银梭岛贝丘遗址的考古发掘的考古资料证明,距今五千年以前,大理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以原始的农业和渔猎为主的定居生活。春秋战国至汉晋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20年)春秋战国时期,大理已经普遍使用青铜生产工具,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土坑墓大量出土“山”字形纹铜格剑,“几”字形纹铜钺,尖叶形铜箭簇,铜鼓等有着独特纹饰的器物,形成典型的“洱海青铜文化”特点。汉晋时期,由于叶榆县的设置,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大理得到广泛传播与发展,铁器开始出现并逐步取代了青铜器,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在大理发现的砖室墓,其形制和当时中原的墓葬结构非常接近,墓内出土的大量陪葬品,反映出大理和中原地区存在的较早的文化联系。南诏、大理国时期 (公元738年公元1253年)唐、宋时期,大理曾建立过两个相对独立于中原王朝的南诏、大理国地方政权,在大理统治达五百余年,其鼎盛时期,辽阔的疆土跨越了现在的云南省,并包括了四川、贵州、西藏的部分地区和如今包括缅甸、老挝在内的东南亚部分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南诏、大理国文化,增强了边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尤其是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的盛行,给大理带来了深远的文化影响,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佛教文物,著名的崇圣寺三塔,南诏德化碑,南诏图传、张胜温画卷等珍贵文物,就是当时社会发展进步和民族团结的实物例证。元明时期(公元1253年公元1644年)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兵灭大理国,建立了云南行省,进一步加强了大理与内地的联系。明代实行屯兵、屯田制,大批中原军民到大理屯垦,中原先进到生产技术也随之在大理传播。元、明时期提倡读儒书,兴儒学,发展农业、手工业,使大理的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大理的烧制瓷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这里展出的元、明时期在大理地区出土的绿釉、青花和青釉瓷器,展示了这一时期大理烧制陶瓷器的独特工艺。陶 俑 馆明代李氏墓李氏墓位于苍山中和峰麓,1965年10月,大理文化馆清理发掘。该墓为双室双穴合葬墓,墓室南北并排,略成八字形,长3.35米,宽1.77米,高1.71米。墓内随葬有仪仗俑、舞乐俑、骑士俑、双耳罐、鼎、残绢、丝织品等器物75件。买地券上朱书“显妣李氏”字样。该墓的出土文物为研究明代大理的舞蹈、乐器、服饰、葬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里我们向各位游客展示的是李氏墓中出土的舞乐俑、仪仗俑和骑士俑等精品。明代韩政墓(公元1523年)韩政墓位于大理三月街址中和村,1960年基建施工中发现,大理文化馆清理发掘。韩政始祖韩义,原籍直隶庐州府六安州(今安徽省六安县)人,明初从戎以功升大理卫后所副千户,至韩政已承袭4代。韩政生于明景泰庚午年(公元1450年),卒于正德辛巳年(公元1521年),葬于公元1523年五月葬今址。该墓为夫妇合葬墓,东西向、长宽各2米。墓内出土侍女俑、骑士俑、武士俑等实物17件。其陶俑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明代王秀赢墓(公元1534年)王秀赢墓位于大理三月街址中和村,村民基建施工时发现。1960年大理文化馆抢救性清理。王秀赢先世江西吉水人。祖仲敬,戎大理卫左前所。王氏(韩政妻)生于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卒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附葬于韩政墓侧。墓内出土侍女俑、骑士俑等17件,是研究明代大理雕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明代牵马武士俑、十二生肖俑(公元1368年-1644年)受佛教的影响,宋、元、明时期,大理普遍实行火葬,火葬罐腰部多数饰有十二生肖堆塑纹,有的十二生肖则刻在墓壁石板上。明代的棺葬墓壁龛上又放有一至二套十二生肖陶俑(含乌龟,共十三件)和牵马俑,据研究白族葬俗中的十二生肖形象与佛教密宗有着密切的联系。牵马俑,在民间俗称彩马神,在大理民间葬俗中,实际上属于镇墓兽的一种形式。十二生肖俑的出土对研究佛教密宗和当时的雕塑艺术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明代高崧墓高崧墓位于苍山龙泉峰麓,大理绿化队基建时发现,大理市博物馆1988年清理发掘。高崧,字孟嶽,号中川,云南大理人,生于弘治丁巳年(公元1497年)九月一日,嘉靖庚子(公元1540年)科举人,庚戊(公元1550年)年授直隶饶阳知县(今河北省饶阳县),卒于乙卯年(公元1555年)二月八日,享年五十九岁。据高崧墓志考,因高崧死于任中,其家人历经四个月从饶阳县将其尸棺运归大理,乙卯年(公元1555年)十二月葬于苍山高氏祖坟。后 语我馆举办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