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棒型线材缺陷.doc_第1页
铜棒型线材缺陷.doc_第2页
铜棒型线材缺陷.doc_第3页
铜棒型线材缺陷.doc_第4页
铜棒型线材缺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铜及铜合金管棒型线材产品缺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铜及铜合金管棒型线材中常见缺陷的定义及特征,分析了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给出部分典型图片。本标准适用于铜及铜合金管棒型线材缺陷的分析与判定。2 缺陷定义、特征、产生原因、典型图片。21过热与过烧211定义及特征 金属在加热或加工过程中,由于温度高、时间长,导致组织及晶粒粗大现象称为过热;严重过热,晶间局部低熔点组元熔化或晶界弱化现象称为过烧。 过热后管棒材表面出现麻点、桔皮、晶粒粗大、塑性下降;过烧管棒材表面粗糙,挤制后出现晶界裂纹,头部开花、张口裂或裂成碎块。开裂部位能看到粗大枝晶和熔化的痕迹,显微组织中出现晶界加粗,熔化空洞或共晶球,熔化的液相网等。212产生原因 加热温度高、时间长或者局部长时间处于高温源处 热挤终了温度过高或者在高温区停留时间长。 合金中存在低熔点组元或低熔点夹杂较多。22裂纹或开裂221定义及特征 管棒型线材经加工或退火后出现连续和断续的不规则的裂缝,轻微的称为裂纹,严重的称为开裂。 开裂部位往往氧化有夹杂,形态各异,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头部开裂、周期性横向开裂、纵向开裂、45方向开裂、断裂以及热处理不当、氢气病等导致脆裂。222产生原因 铸锭中存在裂纹、夹杂、缩孔、缩松及其它有害杂质,结晶组织、化学成份严重不均匀。 铸锭中存在较大应力或加工工艺不当产生较大应力。 加热温度过高、时间长导致过烧或加热温度低、时间过短、温度不均匀,材料塑性不良。 挤压速度过快,加工率过大。 热处理工艺不当,加工或热处理处于材料的脆性温度区。223典型图片(图1图13) 图1 QSn7-0.2 1 图2 QSi1-3 1 过烧引起头部开裂 热挤头部开裂 图3 QAl10-3-1.5 2/3 图4 BAl10-2 1 周期性横裂 周期性横裂 图5 QAl10-3-1.5 1/2 图6 QSn7-0.2 1/245方向开裂 45方向开裂 图7 HSn70-1 1 图8 QSn7-0.2 1 周期性横裂 周期性横裂 图9 Cu-Ni合金 1 图10 H62 1 塑性不良引起周期性裂口 45方向开裂 图11 H62 1/2 图12 HSn70-1 1/2 纵向、45方向交错开裂 纵向开裂图13 QAl10-4-4 1/3加热工艺不当引起纵向开裂23应力腐蚀开裂231定义及特征铜制品(黄铜或白铜)在拉应力和特定腐蚀环境共同作用下发生脆性开裂现象称为应力腐蚀开裂。裂纹垂直于应力方向,断口呈脆性,多为突发性。232产生原因材料存在拉应力并对应力腐蚀敏感,存在能引发腐蚀的介质,如硝酸盐、氨蒸气及溶液、汞盐溶液、二氧化硫大气、硫酸蒸汽、水蒸汽等。233典型图片(图14图17) 图14 QSn7-0.2 2/3 图15 H65 1/2应力腐蚀开裂 应力腐蚀开裂 图16 H65 1/2 图17 HSn70-1A 1/2应力腐蚀开裂 应力腐蚀开裂24缩尾241定义及特征 缩尾是挤制品尾部的一种特殊缺陷。在挤压末期,由于金属紊流,铸锭表面的氧化皮,润滑剂等污物往往流入其中,而导致金属之间的分层。 缩尾一般在制品横截面上呈环形、弧形或月牙形,个别多孔挤压缩尾呈条状,从中心向边缘延伸。位于制品中心横断面上长度小而严重的称为中心缩尾,位于稍外层呈环状或弧形的称为环状缩尾,位于制品表面的称为皮下缩尾,多孔挤压还出现各种形状的缩尾。242产生原因 挤压尾部金属流动紊乱。铸锭表面、次表面有缺陷,挤压筒有润滑剂等污染物。243典型图片(图18图23) 图18 T2 1/3 图19 HAl59-3-6 2/3 皮下缩尾 环状缩尾 图20 TU1 1/3 图21 TU1 1/3 中心缩尾 中心缩尾 图22 HPb59-1 1 图23 HPb58-2.5 1/2 多孔挤压特殊缩尾 多孔挤压特殊缩尾25断口缺陷251定义及特征 挤制品折断后,断口上出现针孔、夹杂、分层、撕裂、缩尾、层状断口及黄色组织,或者由于组织不均匀导致的其它缺陷统称为断口缺陷。252产生原因 铸锭中存在气孔、缩孔、缩松、夹杂、分层、组织不均匀等缺陷。加热或挤压工艺不当。253典型图片(图24图37) 图24 QBe2.0 1 图25 QAl10-3-1.5 2/3 断口针孔 断口夹杂 图26 QAl10-3-1.5 1/2 图27 HPb59-1 1/2 断口分层 断口撕裂 图28 HPb59-1 1/2 图29 T2 1/2 断口缩尾 多孔挤压缩尾拉伸断口 图30 HPb59-1 1 图31 QTi6.0 2/3 多孔挤压断口缩尾 特殊缩尾折断实物 图32 QAl10-3-1.5 1/2 图33 QAl10-3-1.5 1 层状断口 图32的局部 图34 QAl10-3-1.5 1/2 图35 HPb59-1 1/2 层状断口 黄色组织 图37 HPb59-1 1 黄色组织 图37 HPb59-1 1 黄色组织 26鼓泡261定义及特征 挤制品或经拉伸、退火后的制品表面沿加工方向拉长的条状鼓起,剖开后为一空腔,这种鼓起称为鼓泡。 鼓泡多呈长条形,表面光滑,剖开内部有金属光泽,个别伴生氧化物或其它夹杂。262产生原因 铸锭存在气孔、缩孔、缩松等缺陷。 挤压筒、穿孔针润滑过量,挤压筒清理不干净,穿孔针有裂纹。坯料退火炉内气氛控制不当,炉温过高。铸锭与挤压筒、挤压垫配合不良。27分层271定义及特征 管棒型线材沿加工方向剖开后呈现缝隙称为分层。 层与层之间接触平整,有些有氧化色或夹杂;断口检查,出现断口分层现象。272产生原因 铸锭中有气孔、缩孔、夹杂等缺陷,经挤压、拉伸、冷轧后沿加工方向形成分层。 挤压筒或穿孔针润滑过量,穿孔针有裂纹。挤制品缩尾未切净,经进一步拉伸、轧制形成分层。273典型图片(图38)图38 QAl10-3-1.5 2/5分层28成份不均281定义及特征管棒型线材经退火加工后,不同部位化学成份存在较大差异现象称为成份不均,成份不均能引起颜色或变形特性差异,宏观检验往往能看到成份偏析区或偏析点,显微组织和性能有差异。282产生原因 铸锭成份偏析、反偏析合金表面车铣不彻底。退火导致的脱锌。283典型图片(图39图40) 图39 QAl9-2 1/4 图40 QAl9-2 70 成份不均中心低铝区 图39交界处高倍组织29机械损伤 外力作用于管棒型线材表面和管材内壁,而引起内外表面呈条状、束状、凹坑状尖锐沟槽状及其它形状的伤痕,统称为机械损伤。常见的有:擦伤、划伤、碰伤、压伤等。291擦伤2911定义及特征 物体之间接触后相对滑动或错动而引起管棒型线材内外表面成束状分布的伤痕称为擦伤。2912产生原因 工模具清理不当,润滑不良,磨损有变形或有裂纹,出料台导板等不光滑。 金属表面粘附有异物或金属粘附在挤压模、穿孔针、或拉伸模工作带上。292划伤2921定义及特征尖锐物体与管棒型线材表面接触后产生相对滑动而引起条状、尖锐沟槽状伤痕称为划伤。2922产生原因 加工工具有棱角,冷加工工具表面脱铬,润滑剂中有硬颗粒异物,润滑不良。 管棒材表面的棱角,相互划伤。 金属表面或工模具上粘附有硬的异物。293碰伤、压伤 2931定义及特征物体碰撞管棒型线材表面而引起碰伤,硬物压在管棒型线材表面引起压伤。2932产生原因 装料、捆绑、运输过程中碰撞、压靠。 管棒材之间及外来硬物的碰撞、压靠。210偏心、破肚2101定义及特征管材挤压后,断面上厚度不均匀现象称为偏心。若挤压偏心管或管材偏心严重,从侧面挤穿或者管材严重偏心经进一步拉伸造成破肚。2102偏心产生原因 铸锭加热温度不均匀,或铸坯端部不平整。 铸坯未充填就挤压或穿孔针前头秃或弯曲。 设备中心线不一致,挤压轴根部、端面斜或安装不正。 挤压筒、模座、垫片、磨损配合不好,尺寸不合适。2103破肚产生原因 锭坯温度过高,不均匀。 挤压速度过快,挤压系数太小。挤压模孔设计不合理或变形,穿孔针弯曲。2104典型图片(图41图42) 图41 BFe10-1-1 1/2 图42 BAl13-3 1/2 偏心 破肚211型材扭拧2111定义及特征 型材挤压后出现扭拧现象称为型材扭拧,俗称麻花。2112产生原因 铸锭加热温度不均匀,挤压工具设计安装不合理、润滑不均匀等原因导致金属流动不均匀。212撕裂2121定义及特征 管棒材挤压或扒皮后,表面出现沿加工方向分布的片状、条状伤痕现象称为撕裂。 撕裂部位有金属色泽,个别有夹杂等缺陷。2122产生原因 铸锭表面不平,有夹杂、裂纹等缺陷。 挤压模具设计安装不合理,润滑不良,金属流动不均。 扒皮模不锋利,设计安装不合理。 扒皮工艺不合理。2123典型图片(图43图44)图43 QAl9-4 1/4 撕裂图44 TP2 1/2撕裂(扒皮)213夹杂2131定义及特征 管棒型线材表面和内部出现的与基体有明显分界面,性能相差悬殊的金属或非金属物称为夹杂。夹杂一般呈颗粒状、长条状沿加工方向分布,有一定颜色和形态,界面明显。常见有金属夹杂和非金属夹杂。2132产生原因 铸锭中未熔化完的纯金属颗粒、大块初晶或异金属进入。 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及其它金属化合物。硅酸盐,覆盖剂等非金属化合物。2133典型图片(图45图46) 图45 H85 1/3 图46 H85 1 硼砂夹杂 图45的局部214异物压入2141定义及特征 金属或非金属压入管棒型线材表面称为异物压入。 金属压入物与基体有明显分界面,轮廓清晰,有不同的金属光泽,呈点状、块状,剥离后形成凹坑;非金属压入物形态不一,颜色各异,多呈脆性,无金属光泽,呈点状、长条状沿加工方向分布,不易剥离。2142产生原因 加热温度过高形成的氧化皮、润滑剂粘附在工模具和制品表面。 工模具的碎片及粘附物。 金属屑及毛刺,热处理炉的炉屑油污。轨道及导板上的异物。2143典型图片(图47) 图47 BFe30-1-1 1 铁块压入215表面起皮、起刺2151定义及特征 制品表面局部破裂翻起称为起皮。制品表面出现针尖状金属细丝翘起称为起刺。 起皮一般沿加工方向形成舌状、鱼鳞状翘起,翘起部位往往有氧化皮、油污等异物,严重的贯穿整个制品,局部严重的形成结疤。 2152产生原因 铸坯有缺陷。 加工温度过高,有大量氧化皮。 挤压筒内,穿孔针上有水、油等脏物,轧制工具有缺陷。穿孔针预热温度太低。2153典型图片(图48) 图48 TP2 1/3 表面起皮216起皱2161定义及特征 管棒型线材表面不平整,呈轻微波纹状凹陷和凸起称为起皱。 起皱一般与加工方向一致或斜向分布,面积较大有手感。2162产生原因 厚壁管变形不均匀,一次减径量过大。 坯料塑性差,偏心严重。 轧辊调节不良,及其它工艺缺陷。217表面环状痕2171定义及特征 管棒型线材表面或管材内壁出现周期性环状凸起称为表面环状痕,俗称竹节。 表面环状痕产生于冷轧、拉伸、扒皮和矫直工序,环状凸起一般较平滑,个别的凸起边部有棱角。矫直过程中出现沿45方向的特殊环状凸起。2172拉伸环状痕产生原因 退火温度不均匀,工艺及润滑不良,壁厚不均匀或酸洗不彻底。拉伸芯杆调节,工装模具设计配置不合理或道次延伸系数不合理。2173冷轧环状痕产生原因 冷轧芯棒调节过后或孔型不好。 送进不稳、过大,加工率过大。2174扒皮环状痕产生原因 扒皮模具设计不合理,拉伸速度不合适。 模具刃口不锋利,排屑阻力大。2175矫直环状痕产生原因 辊子角度调整不当或压力过大。2176典型图片(图49图52) 图49 HSn70-1 1 图50 T2 1/3 外表面环状痕 内表面环状痕 图51 B30 1 图52 B30 1 矫直环状压痕 游动芯头跳动引起 内表面环状痕 218凸筋2181定义及特征 管棒型线材表面沿加工方向形成的长条状突起称为凸筋。 凸筋一般较光滑,手感明显,严重的破坏管棒材断面形状。2182产生原因 挤压拉伸模具工作表面开裂、掉块。 孔型设计及加工不合理,磨损严重。 轧机调整,导卫装置安装不当。219麻面2191定义及特征 管棒型线材表面出现的微小的点状凹陷不平的粗糙面称为麻面。 麻面呈局部、周期性或成片分布,个别的称为麻点。严重的称为麻坑。2192产生原因 退火温度高、时间长、导致晶粒粗大,含锌铜合金退火时严重脱锌。 过酸洗。 加工率过小,表面不光滑。轧辊表面硬度不均匀,磨损严重,轧制工具锈蚀、有氧化皮或异金属。2193典型图片(图53) 图53 HAl77-2 1 麻面(下面为正常管)220脱锌2201定义及特征 含锌铜合金管棒型线材退火或酸洗后,表面出现灰白、泛红色斑现象称为脱锌。 轻微脱锌出现上述色斑,严重的显微组织发生变化。2202产生原因 退火温度过高,火焰直接喷到制品表面上,使表面锌熔化挥发或氧化。 挤压温度太高。 酸洗时,酸液浓度过高,酸洗时间过长引起表面脱锌。在环境介质作用下,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形成腐蚀脱锌。2203典型图片(图54) 图54 HMn57-2 100表面脱锌引起组织变化221腐蚀2211定义及特征 管棒型线材表面与周围介质接触,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形成表面变色或腐蚀产物膜称为腐蚀。 腐蚀后表面失去金属光泽,形成颜色各异的腐蚀产物膜。2212产生原因 管棒材表面不清洁,残留有水、乳液等残液或者放置保管不当,气侯潮湿或水滴浸入表面。 环境中有腐蚀性气氛。2213典型图片(图55图5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