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1.doc_第1页
议论文阅读1.doc_第2页
议论文阅读1.doc_第3页
议论文阅读1.doc_第4页
议论文阅读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训练议论文1(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0分)赞美如药据说,在南非的巴贝姆巴族中,如有人犯错误,族长便会让犯错误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但每当这种时候,整个部落的人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误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理疗”他的心灵。他们自动分出长幼,然后从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这个犯错误的人,他今生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好事,整个“赞美”仪式要持续到所有的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并将举行盛大的庆典来庆祝犯错误的人脱胎换骨,改过自新,重新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实事求是的赞美,是帮助人改正错误的好方法。赞美就像一剂良药,能够愈合对方因为犯错而引发的心灵创伤,除去心头痼疾,矫正错误行为,鼓起改过的信心,点燃向善的正气。在我们这个所谓文明社会里,对待犯了错的人所采取的手段是所谓的批评教育。不是真诚地“赞美”,而是一味地指责、处罚;不是真诚地接纳,而是冰冷地_,或冷嘲热讽;不是客观公正地作出评议,而是以偏概全,将人“一棍子打死”。更有甚者,总用“放大镜”去看待别人犯下的错误,仿佛某人一旦犯了错误,浑身上下就一无是处。这样做的结果,反而把犯错的人逼向敌对的位置,违背了帮助与教育的初衷。巴贝姆巴族人则完全不同,他们对待犯错的人的态度是: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但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既然你曾为整个部族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认真地作一回反思,然后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整个部族的人都坚信: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在犯了错误并有所意识的时候,他的第一个反应往往就是自卫。对待犯错的人,如果批评或处罚失当,就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让犯错者彻底丧失改过自新的勇气和信心,以致于“破坛子破摔”。印度圣雄甘地曾说过:“自我改造,是面对某些行为偏差之时,唯一值得努力的行动。如果我们改造了自己,别人就会愿意跟随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在别人做出成绩,显现出优点的时候,不吝于称赞和褒奖,那么,往后这种美好的行为出现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多。当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在大加挞伐之前,先想想对方以往的诸多好处,诸多优点,再以和风细雨的婉言加以诱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修正他人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明白自己的优点,然后引导他用自身的优点,去“占领”开始生长杂草的“心田”。就像一块荒芜的土地,我们要除去杂草的最好办法,不是施药放火,不是斩草除根,而是播种上茁壮的庄稼。16第段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 (3分) A.嘲讽 B.赞美 C.批评 D.拒绝17文章开头提到关于巴贝姆巴族的材料,作用是:(1)_ _;(2)_ 。(4分)18本文的论点是_ _。(3分)19围绕论点,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6分)(1)_ _;(2)_ _;(3)_ _。20.下面一段文字是本文的第_段,理由是_ _ (4分) 批评是“苦”的,赞美是“甜”的,良药为何一定要“苦口”?送上一剂“甘甜”的良药,不但“患者”喜欢服用,而且能够更好地收到“治病救人”的效果,那又何乐而不为呢?(二)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20分) 读“磨脑子”的书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与一般的书籍比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虽然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要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要学会适当地拒绝。拒绝,意味着,既不为某些时髦的写作分心,也不对人为的热点动心,更不为虚假的创造操心。不仅如此,网络的精彩,球赛的热闹,酣睡的香甜,都是应该适当拒绝的。否则的话,什么时候“磨脑子”呢?16 “磨脑子”的书的特点是 、 。而第段划线句中的“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是指那些 的书。(6分) 17作者希望人们多读“磨脑子”的书。它的好处在于: (9分) (1) (2) (3) 18“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夜晚从不看电视,全用来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老书。”这一句可以作为第 段的事实论据,理由是 。(3分)19本分采用的论证结构是 。(2分)A、总分 B、层进 C、并列 D、对比(三)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3分)读一本书,做一段修行梁文道中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要读书先要学句读,自己去给文章加标点符号。这个任务是读者的,而不是作者的。不只中文是这样,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也都没有标点符号。看来,不只中国,全世界的作者都喜欢折磨他的读者们。大家有没有想过古人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读者?古代书的产量是很低的,市面能找到的书的种类也很少。罗马帝国时代一年只能出产一两百种书。中世纪末期有个欧洲最博学的学者他一辈子也只看过800多本书,所以古人的博识与今天是不一样的。大家都说孔子很博学,但那时候有几本书呢?古人讲究的博学是深读,一两百本书放在你面前,可能是你一生要读的书了,所以要慢慢读、一个字一个字读,读完再读,一遍遍去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很快读完,以后没得读岂不很痛苦?古代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因为他不需要读那么快。标点符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标点符号是怎么诞生的呢?它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了商品。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就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另外,古人的书是没有分段的,也没有章节。今天我们看论语,一篇与另一篇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卷只是物质上的单位,竹简不够了,再换一卷继续写。中国古代的书是这样,印度、阿拉伯、欧洲的书也是这样。印刷术出来之后,出版商才开始给书籍做段落篇幅的划分。分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前欧洲人读不分段的圣经每次都老老实实从开篇读起,圣经分段以后,人们开始认为不同的段落重要程度不同,分歧就产生了。所以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圣经分段印刷是无耻商人酿制的悲剧,他们为了让圣经更畅销强行分段,分段以后我们的信仰将四分五裂。”后来的结果被洛克不幸言中基督教分裂成一大堆教派、教会。所以分段令我们离开精读,开始泛读。很多人问我,如何读得快一点,但其实如何读得好更重要。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他们不是看,是反复地读,慢慢地读,读出声音来。朗读能让人沉浸到书里面去,这样一个沉浸的状态会产生一个重要的效果这就是修炼的效果。我手中是一本沉思录,这本书目前在中国很热,因为温家宝总理在看,克林顿、布什、密特朗都看过。奥勒留并不是为出版而写的,他是写给自己读的不断研读,修身养性。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本修行集,他的写作本身就是修行,之后的不断研读也是。写作,在英文里面就叫Spiritual Writing,所以它的读者也要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修炼来读,不断地读、反复地读。这些领导人一遍遍地读沉思录,就是在做精神修炼。古人读论语也是这样。所以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变化人格,变成另外一个人。这一点古人都是知道的。我为什么讲这个?因为我发现今天大家只是把读书当做一个工具,通过它拿到什么东西。读书其实是一种精神操练,是我们已经失落的一个传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恢复它,找一本书去修炼自己,追求自己的变化。(选自城市画报,略有改动)16阅读第段,完成下列两小题。(1)不改变句意,把画线句改为陈述句。(2分) (2)作者认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是“因为他不需要读那么快”,“不需要读那么快”的理由是A_ _;B_ _。(4分)17第段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的话,其作用是 。(3分)18本文的写作思路如下:首先论述 ,其次论述分段使我们离开精读,最后论述 。(6分)19对题目“读一本书,做一段修行”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只有读古书,才能修炼精神。B读书,就是精神操练的过程。 C可理解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D用正确的读书态度促进我们自身的转变和提高。20作者认为“读书其实是一种精神操练”,你同意吗?请根据你的看法完成相应的题目。(5分)(1)(同意)补充论据 (2)(不同意)说明理由 _(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宗世林为人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揽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注释】司空:官名,曹操在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为司空。疏:疏远。这里是指曹操后来只是在礼节上厚待宗世林,但是压低他的官职。位不配德:地位和德行不相配。文帝兄弟:指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等。造:前往;到。1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题。(4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及魏武作司空 及: (2)下列“见”与“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中的“见”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B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C吾不得而见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3分)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 14“其见礼如此”是作者对宗世林的肯定,肯定的内容是 (2分)15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A宗世林不愿和曹操交往,是因为他们都是同时代杰出的人物。B曹操做了官后,央求宗世林和他交往,说明曹操的谦虚大度。C文中曹操与文帝兄弟的行为形成对比,以突出宗世林的为人德行。D宗世林是一个孤傲、固执和不可一世的人。(六)巩固练习: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尧诫海诺 有希氏之海诺越泰山,循谷而入,遇橐当道,庞然大也。遽举足而碾之,橐未裂而鼓胀。海诺忿然作色,引木之枝而击之。斯须之间,橐大胀如吹,堵道。尧诫之曰:“此乃恨橐,天帝置之苦尔心志。故宜容之,忌犯之。”海诺俯首受命而去,绕道北溟。 越明年,海氏改励自新,贤而能容罢(罢,无能者),知而能容愚,粹而能容杂。国人咸敬之。 司工曰:“海诺宽而能容,尧以为忠臣,故天下仰之者众矣!”12.请选出下列各项中,与其他三项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_(2分) A遽举足而碾之 B引木之枝而击之 C天帝置之苦尔心志 D世仰之者众矣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共4分) 知而能容愚_ 宜容之,忌犯之_14.翻译句子:遽举足而碾之,橐未裂而鼓胀。(3分)_15.本文揭示的道理是:_(3分)参考答案(一)(20分)16、(3分)D 17、(4分)(1)以故事开头引出论点(2)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8、(3分)赞美是帮助他人改正错误的好方法19、(6分)(1)用文明社会和原始部落的不同做法作对比,阐明批评教育的不良后果(2)赞美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3)修正他人错误的最好办法,是让其明白自己的优点 20、(4分) 总结全文,强调“赞美如药”(二)(20分)16. (2+2+2分)信息量密集 思想内涵深刻 没有自己的思想主见、人云亦云17. (9分)(1)能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 (2)读懂后能给人带来更大的快乐。 (3)能让人暂别琐碎和平庸、浮躁和虚妄,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18. (1+2分)第段 这句话是说李敖拒绝电视的诱惑,沉下心来阅读经典书籍,可以为这段话的观点服务。(学生回答第段,分析充分,总得2分)19.(3分)B(三)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3分)16(6分)(1)(2分)很快读完,以后没得读会很痛苦。 (2)(4分)A.古代书的产量低,能找到的书的种类也很少 B.古人读书讲究的是深读17(3分)作为理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分段对人们的阅读产生了很大影响”的观点18(6分,各3分)标点符号使我们离开深读(回答“古书没有标点及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