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登高策划稿《正月十六登高巴中独有的年俗》.doc_第1页
正月十六登高策划稿《正月十六登高巴中独有的年俗》.doc_第2页
正月十六登高策划稿《正月十六登高巴中独有的年俗》.doc_第3页
正月十六登高策划稿《正月十六登高巴中独有的年俗》.doc_第4页
正月十六登高策划稿《正月十六登高巴中独有的年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者按语:正月十六,数十万巴中人齐登高。“这一天,来自各区县四面八方的数十万游人集聚巴中(州)城,无论官民,皆邀亲请友,扶老携幼,穿戴一新,登高游乐于城郊南龛、西龛、塔子山、王望山、莲花山等地。”(巴中民俗李旭升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巴中农历正月十六登高源于何时?起于何因?是节日还是民俗,还是民间自然形成的不是节日的节日?还是巴文化的沿袭传承?还是特有的地域文化?正月十六登高,应该如何从文化视角来解读?如何延续?如何延伸或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拓展与提升?本期特别策划,将用文化的视觉为您探寻巴中正月十六登高的历史渊源、民俗风情,与您共商登高文化的承传与发展。正月十六登高:巴中独有的年俗农历正月十六,如果你不去登高,你就不是地道的巴中人。如果不守此习俗,似乎巴中人的年就没过完,正月十六登了高,仿佛新的一年才真正开始。缘何巴中有如此独特的习俗?关于登高,每年的正月十六是怎样一种热闹,这一天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民风民俗?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登高文化如何打造和提升?溯源:沿袭千年的独特民俗正月十六登高望远,传承了数千年,是巴中独有的民间文化习俗,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独特的地方风情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巴文化的重要元素。民间:鲜活于口耳之间的“五说”关于正月十六登高这一特有的民俗节庆,在巴中民间有多种美丽的传说。祭奠伏羲说。巴中日报记者李秀东在巴中十六登高的历史文脉和现实意义一文中写到:“周集云在古巴国探微一书中认为巴中正月十六登高是为了纪念巴人始祖伏羲的生日,持这种观点的还有我市已故去的民俗学家朱仕珍。”相传农历正月十六为伏羲生日。这一天,巴中市民自发集会游山祭奠,祈求全家人幸福安康,新年好运气。据一些老人介绍,在古代巴中人登山都要去拜伏羲庙。伏羲庙内,古柏森森、庄严肃穆。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列循环,每年选出其中一株在庙内值班,于是这棵大柏树就成了伏羲旨意的直接体现者。它会治病疗疾、无所不能。朝拜宗庙的人们沿甬道鱼贯而入,毕恭毕敬地于露台之下三拜九叩、焚香化纸。而后各自走到神树前,粘贴纸人,点香火灸病。尽管如今伏羲庙早已踪迹难觅,但古巴中人一辈一辈传承下来正月十六登高游山的习俗却一直保留至今。缅怀章怀太子说。正月十六登高,人们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章怀太子李贤。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偏远的大巴山巴中,从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临南龛山、望王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登山,久之成俗,历代不衰。“走百病”说。见于清代道光十三年朱锡谷纂修的巴州志风俗。“走百病又叫游百病,各地习俗不一样。早在元、明已有此习,如明代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游寺院,谓之走百病。京师(北京)多以元宵出游,摸正阳门的门钉,以除不祥,名走百病。古巴州以农历正月初九烧香王望山,十六登高南龛走百病。”(政协巴州区委员会编校巴州志校注)。“劝农”说。民间传说唐太子李贤贬来巴州,曾在南龛山劝农,正月十六这天,很多人都上山听其劝说农事,故慢慢形成正月十六登高游山之风俗。至今南龛山下的南坝尚存美农台遗址。美农台“在州南二里,相传东晋梁州刺史桓宣,于此劝农所筑。”(清朱锡谷纂修巴州志古迹)劝农耕作是好事,早已被史家写进了历史典籍之中,但广大市民并不清楚真正劝农的是东晋梁州刺史桓宣,而不是太子李贤。 “摸印”说。传说是数百年前巴中文人学士及在庠生员,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后,十六就要去南龛山摸印,实际上是去摸一摸南龛山上那块冷冰冰的形似官印的石头(至今印盒石的山崖上还有“天开金榜”四字),象征着将来可以高中皇榜,掌印当官,讨个吉利,后来慢慢就形成了风俗。“望红”说。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南江、巴中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临行时留下一句话:“我们一定会回来的。”于是,老百姓年年登高望远,盼望革命早日成功,盼望红军早日归来。沿袭至今,便成风俗。官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鉴于巴中市正月十六登高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年俗活动,它的群众普及性和规模超过了春节。2009年,“巴中正月十六登高”这一年俗正式被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月十六登高介绍:“农历正月十六登高,是巴中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源于巴人正月十六游山走百病的习俗。帝京岁时记胜中写到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 。据载,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偏远大巴山的巴中,从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临南龛山、王望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尾随陪行登山,久之成俗,历代不衰。”,迄今为止,巴中登高年俗延续一千三百三十多年。这也是关于巴中正月十六登高由来最官方的说法,但民间的故事版本依然在巴中人的口耳之间鲜活地流传。盛况:数十万人不约而同齐登高正月十六,是巴中人登高的日子,也是巴中市一年中最热闹的喜庆日子。不管是晴天还是下雨,不论刮风还是泥泞,都无法阻挡民登高的狂热激情。这一天,从早上6时许,就有三四十万巴中人陆续走出家门,登临南龛坡、王望山、西龛山、塔子山、莲花山、义阳山、古楼山等山头,欢度巴中人特有的登高节。在通往南龛坡、王望山、西龛山、塔子山、莲花山、义阳山、古楼山等山头的山路上、林地间完全被商家的广告横幅装扮一新,络绎不绝的登山人一个紧挨着一个向山顶缓慢移动,场面非常壮观。每年尤以王望山上游人最多,用游人如织来形容都感觉词语的分量不够。站在半山腰眺望山下不断涌来的滚滚人潮,数以万计的市民,扶老携幼、拖家带口、邀亲聚友,仿佛人海如涨潮的海水涌上山头。每年的正月十六这一天,民警、武警都会站在登山梯步两边,组成人墙,保护着登山人群安全通行。特别在王望山半山腰,民警、武警用军用绳索系在登山梯步两边的树木上,方便游客登山。很多时候,为了确保安全,负责登高活动安全保卫工作的巴中市公安局和武警巴中支队不得不下达禁令,从下午14点开始,所有人群只准下山不准上山。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巴中正月十六登高规模空前,总人数超过30万人,而负责此次登高安全保卫的民警、武警就达5000人,且人数逐年攀升。关于正月十六登高的盛况,原巴中市作家协会主席高隆才曾在人往高处走中有这样生动地描述:“城里人倾城出动,乡间户户相邀,人人投入。亲连亲,戚连戚;友拉友,登高如喜庆,凝聚亲情,交谊结友,谁不喜形于色这巴城近十万人口中的登高者,且不说城外还有巴州区辖的六十多个场镇和乡间的二十多万户农家,更有巴中近邻的仪陇、南江、通江、平昌等地的城乡人等,当有数万之众的呼应者,这是多么大的一支登高队伍,这是多么盛大的节日!提着食品袋的,捧着暖水瓶的,背着食品背篼的,结队行进。有主张老人带队的,有赞成小孩子开路的,有提议背食品者做先行官的,一路欢声笑语。各个山头,多条山路,如蚂蚁结队而行,于是便有人不走捷径,反正是登高,条条小路通山顶,山前山后到处是人流,那多姿多彩的服饰,那山上山下的呼唤,喜坏了路口、山垭那些早就等候的村民,那里的甘蔗摊、烧烤炉、小吃摊早就忙得不可开交了。好一幅登山图,不正是山里人闹春的情景么!”“年年如此,万人空巷,如潮人流从各个出城口涌出,不需要组织,不需要号召,不管星期一还是星期日,不管天晴还是下雨,不论是男女老少,不论是在本城资深居住还是新来才入,都被裹挟进这登高的习俗中。”作家阳云在登高随想一文中也对巴中正月十六等高的胜景给予了生动地描绘。三、四十万人不约而同的齐登高,座座山头上人头攒动,个个笑逐颜开,欢天喜地,这该是怎样一幅壮观的图景!饭要拿到城外去吃,山林草坪,农舍院坝。一些人更是不辞辛劳背柴禾锅灶大碗筷,在山上热煮热烹。玩也到山上去玩,不讲环境不讲舒服与否,即使乍暖还寒,冷也抗得住。在山顶的池塘边,在山峰的松柏林,在山谷的庙宇里,在山坡的绿草中,或铺上一块塑料布,或垫上一层旧报纸,或安放一张从农家租借的小方桌,围桌而坐,旁若无人地“砌长城”、打扑克、听音乐、摆家常,小孩则奔来跑去地放风筝、放鞭炮。午时野餐又是一番乐趣。不辞辛劳的主妇早早就备下了喷香的腊肉、香肠、鸡鸭、卤蛋、花生、糕点、水果等食物,暖水瓶倒出的不是开水就是稀饭,碗筷瓢勺都用背篼背上山了。还有的家庭就地取柴,挖坑垒石,架锅煮饭,山上飘起阵阵炊烟。更有休闲者躺在树间的网床上,悠然地沐浴着春风和春日的暖阳。而精明的商家,当然也不会忘记这一年一度的招财机遇,提早就把供游人吃喝玩乐的物品搬运上了山。如此稍纵即逝的机遇同样令当地的村民眼热,他们把平素由人任意游玩的山头稍加打扮,开辟出一块游乐园地,经营起一些娱乐项目。巴城周边的几个山头是人潮涌动、人声鼎沸,而在巴城内的各个小区的住户却是紧锁房门,喧嚣的街道也清静了不少,巴城人流骤减。据估计,这一天全城50%以上的餐馆和门市部均关门歇业。一问,老板和服务人员都登高去了。民俗:正在消失的民间记忆农历正月十六登高,是巴中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这一天,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习俗,据记载巴中正月十六登高的风俗有:游山拜庙、礼佛、摸福寿、打儿洞求子、采小柏桠别在身上或头上去病驱邪等,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民俗正在消失。清道光十三年朱锡谷纂修的巴州志风俗篇有载:清时“新正月九日群集王望山烧香。十六日妇女出游谓之走百病,诣南龛寺设大醮会礼佛请福。山前有圆洞二穴,妇人无子者以物掷之,视其中否以祈嗣,谓之打儿洞。”。这说明巴州百姓在登高时,有打儿洞求子的独特风俗,并且可以追溯到道光十三年(1833)前。如今,巴中人登南龛山游光福寺摸佛、摸福寿,众人登高摘柏枝插头上以免百病之民俗,至今还能隐约见到,但已经逐渐在淡出人们的视野,关于登高的一些独特民俗早已消失在民众的记忆中。在本期专题策划采访撰写中,已鲜有人能说出其它关于登高节最原始的民俗形态,这无疑成为巴中登高文化挖掘最大的遗憾。“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很多传统年俗大多消失了。但巴中市正月十六登高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年俗活动,它的群众普及性和规模超过了春节。”对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中正月十六登高”年俗传承人晏滔也感到非常惋惜。承传:提升、打造、做大登高节搭台 做大文化旅游当习俗变成全体民众的自觉行为,且延续千年不衰,作为一个全省独有的年俗,已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巴中正月登高”究竟该怎样传承,进一步打造和传承呢?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强烈呼吁,要深入挖掘和激活文化资源,搭建展示巴文化的平台,让全市各地的民间艺人在节日期间轮番登台展示巴人绝艺绝活,向全市人民展现巴人神韵。可以举行广场赛诗会、巴中风情摄影展、旅游产品展等等,还可以在巴中举办“中国西部巴文化民歌节”活动。许多市民希望巴中正月十六登高由民间自发组织走向由政府搭台唱戏的“市节”,成为巴中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和城市名片,成为巴中的城市文化节日品牌。登高节期间,可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万人登山比赛、趣味运动会、美术书法摄影展、广场赛诗会等活动。“让登高节成为巴中地方特色文化魅力集中展示的绝佳平台,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拓展旅游空间的重要窗口,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远博士曾建议,“通过精心打造正月十六登高节这个龙头,带动各种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文化与旅游结合,拉动旅游消费,推动巴中的民俗文化品牌及旅游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巴中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符道禹称,正月十六登高经过1330多年的风雨历程,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说明这一年俗已深入人心。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包装它、弘扬它,将这一年俗打造成更健康、更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大众文化活动。巴中市文物专家汪信龙认为,目前,巴中正月十六登高这一年俗的现状是“氛围有了、文化底蕴有了,但就是看点少了”。汪信龙称,对登高这一年俗,政府部门仅注重的是安全,而忽视了对它的打造和包装。巴中不少文艺界人士认为,现在地方对这一年俗的认识不够,资源的挖掘不够,登高的文化内涵没有体现出来。而就怎样发展正月十六登高这一年俗,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应该做一些探索和尝试。亟待开发和规范的地方民俗“每年的正月十六,是巴中市四百多万老百姓自发、集体参与的盛会,是亟待开发和进一步规范地地方民俗。”巴中籍在外青年诗人李清荷对巴中正月十六登高的开发和规范提出了设想。“巴中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正在加快发展的步伐。过去的人文历史,曾经给巴中人民留下了许多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而在今天,我们要思考的是: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究竟有些什么样的特色,要对后世人传承什么?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这些都是所有的巴中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正月十六的登高,万人狂欢这种表面的热闹背后,还需要开展一些比如猜谜、龙灯、体育竞技等有意义的活动。建议在每座山上打造一座主题公园,在公园里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体育、游戏类的主题活动,趁这个万众瞩目的时间点,组织开展一些固定或不固定的节目,普及文化知识,增加节日看点,由此一点一滴地出发,让文化传承的工作变得轻松、自然、益智、益民。李清荷认为,正月十六登高,对巴中人来说已经深入骨髓,形成地方习俗。而将正月十六放大成为“登高节”,作为一个地方的固定特色节日,使之成为“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的范本,做成周边市县的一个旅游典范,对提高地方文化档次、显示出巴中地域文化特色、扩大巴中地域影响力是有着非常突出的意义。关于规范,我市地方志研究专家彭从凯认为,要把登高节定位为对巴中传统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应加大对十六登高活动意义的宣传,不要为登高而登高。尤其要把登高节看成是外界了解、认识巴中的一个窗口,把它当成四川乃至中国的名节来组织经营,要借登高之机,倡导、宣传全民健身活动。“只有通过政府引导,元宵节与登高节前后相连,登高节尽管声势浩大,毕竟只有一天,而且拥挤不堪,安全、公共设施都不堪重负,也给一些招商形成短板。为了真正打造一个有巴中特色的节日,政府应将散落巴中各地的民间演艺、各区县文化馆专职文艺、川剧团队组织起来,从正月十五正式在各山顶搭台演出。这样,既可为商贩提供两天经营时间,也可减少正月十六的人流量,同时也使一些民间文艺得到传承与保护。两天时间,亦可有效吸引周边县市的游客,就可让餐饮、旅馆业受益。在形成一定影响后,可以以公司承包运营方式,打包捆绑环境、卫生等多项工作,政府只协助、协调安全事项。否则,我们将继续为这种残局埋单而苦不堪言。”市民雷文建议。对此,李清荷也认为,巴中的正月十六,还没有真正地开发、利用、挖掘出来,也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商机,没有形成相当的规模,甚至有点“无序”。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拥挤着看人,坐地上吃东西,扎着堆发呆”。杂、乱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可不可以多开发几条旅游公交线路,让群众出游方便、让参与活动更容易呢?可不可以用不同的主题公园吸引众多群众,改变拥堵、分散人流、减少安全隐患,扩大每个旅游点的包容量呢?李清荷坦言,“这些都考验着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规划、建设能力。比如打造主题公园,比如增强配套设施,增加公交旅游线路,增加停车场,比如节日一条龙服务,比如打造更多悠闲旅游小景点,比如发行多种旅游衍生产品做好了这些,还真的可以成为解决很大一部分就业问题的有效渠道。”毗邻:巴中人登高并不孤独其实,不独巴州百姓有登高的风俗,毗邻市县也有自己的登高节。对此,中国茶文化研究会会员、省社科联会员、我市地方志研究专家彭从凯在他的巴州十六登高考辩中就专门对此进行了研究。邻近的达州有登高节。每年的正月初九,达州人登高祈福,万人空巷,是为了纪念唐代诗人、通州司马元稹的。也有人认为,道家以正月初九为玉帝生日,人们虔诚为贺,历年登高朝拜。不管是那种原由,日前达州登高节被认定为与成都的桃花节、自贡的灯会、凉山彝族的火把节齐名的四川省十大名节之一。巴中的南江县有登高节,名为“灯火节”,始于1933年。是为了纪念红四方面军1933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七)解放南江县城,由红军南江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做出决定:“每年正月初七为灯火节”。巴中的通江县有登高节。“县城及附近居民有三月三游壁山的习俗。此俗始于唐,盛于明清,旨在纪念唐宰相郑畋”(通江县志委员会编纂通江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后逐渐发展成以纪念郑畋、向佺、向翀、向阁“通江四贤”等历史名人为主的登高节。也有人认为三月三日是西王母的生日,人们登高是为王母娘娘祝寿,以祈蔽佑。观点:正月十六登高,是巴州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巴中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紧密结合的重要文化符号。注入了孝道、祈福、景仰与和谐等文化元素。有很多人在争论登高节的起源和历史依附,我以为大可不必。这个节日来自民间,它的生命力也在民间。要了解民意,尊重民意,为这个节日做好服务引导工作,做大做强节日经济,让文化与经济同台唱戏,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生命力。市作协副主席、巴中文史编辑:张万林关于巴中正月十六登高,已成为巴中人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习俗。现在逐年的“登高”,人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可以说是“盛况空前”,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比如拥挤不讲秩序、践踏草地破坏花木、自带锅灶随地用餐,残留垃圾顺手乱扔所以,我认为,提倡文明登高是当务之急。 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巴中文学编辑:杨通巴中的十六登高节,就是在川东北地区有相当影响的把登高、踏青、游园、祈福融为一体的群众性的节日民俗活动。关于十六登高的传说颇多,如“走百病”说、“劝农”说、“望京”说、“摸印”说、“望红”说等,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寄托了老百姓的美好愿望,都有人们的是非观点在里面,在今天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四川省地方志学会会员:彭从凯正月十六登高是巴中多年来的年俗,也是和家人团聚的好时机。如果说正月十六这天不是国家法定假日,为什么就不能和周六周日调一下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