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略谈.doc_第1页
中学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略谈.doc_第2页
中学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略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略谈汉川市李集中学 刘圣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历史材料解析题对学生也作出了新的要求。试题出题者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查,注重了全人教育的发展,也对教师加强学法指导、改进教学方法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仅结合平时教学与检测要求,就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谈谈应注意的几个要点。一、读懂材料材料解析题以材料作为对学生考查的信息源载体,读懂材料是关键。学生应能够明确材料所表现出来的浅层或深层的现象、本质及相关历史知识。现在常见试题中的材料就其来源主要有课本材料、课外材料两类。材料主要有文字材料(如文献、诗句等)、图片、示意图、数据表格等几种。他们或是单一呈现或是组合展示。不管材料源自何处、是否见过、属何种类,学生都必须冷静对待。对文字材料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弄清大意,并转化为相关历史信息;对图片、示意图等材料应弄清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其历史活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和地点,并能就历史活动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等作初步分析。对数据表格材料应特别注意数据的变化情况,是增减变化或是其他变化,通过对变化的分析找出规律、弄清原因。以人教版中国历史教材中“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为例:时间企业数资金额(万元)18631894年11968018951898年741432 通过表格数据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战后三年商办企业数量较之战前三十年而言占其总量的60%以上,企业的资金额是战前的二倍多。数据的变化,充分说明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确实发展较快,并可由此出发,对发展变化的原因等作更深入的探究与考查。 总而言之,材料解析题的材料一定要读懂弄透,为解题扫除障碍。二、审清题问 提问是导向,学生在读了材料之后,接下来应注意的就是提问。针对提问,弄清问题是什么。学生应能审清考查所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问题中所问的现象,从而明确答题方向,对问题作具体分析,使问题明析化。当前材料解析题的提问,主要表现为“问人问事谈感受”,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与考查。学生在看题问时,特别应注意弄清大问题下所隐含的多个子问题,否则就容易形成漏答或答题不全,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以如下习题为例:“史学届普遍认为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现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逐步深入开展。” (1)结合材料完成表格阶段史学界观点相关重大历史事件代表人物(至少俩人)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军事器物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2)谈谈第二阶段历史事件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分别是什么?学生往往由于(1)表格题问审查不深入,对第二阶段的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只答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一种,形成漏答现象,进而又直接影响(2)问的答题,造成一系列的失误。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教会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分析题问、审清题问。三、忆全知识以题问和材料为根本出发点,进行知识牵引,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因素。学生在初步了解材料和题问后,结合所掌握的知识,特别是课本教材知识,进行知识会放,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应能做出比较全面的回忆,然后根据题问做出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并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初步构建答题体系。学生回忆知识应注意对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知识进行处理,学会构建知识体系。对零散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对感性知识应结合时代进行感知,对具体知识进行主体性把握,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只是构建。还是以前举习题为例,对于三个阶段所涉及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散见于课本各处,特别是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因素,分布更是凌乱,而对于这些历史事件的评价认识更应放到历史时代中进行综合分析理解。许多学生在学习时也只是从感性认识方面作了初步了解,而一旦进行综合考查,就很容易形成失误。在解答此类习题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构建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探索救国真理”的专题后就会迎刃而解。为了更好的解题,这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把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知识构建成学习专题,进行宏观控制、微观把握。四、巧妙联系学生解答好材料解析题,还需学会把材料、题问、教材知识三者按考查要求巧妙联系,建立适当的桥梁关系。由于新时期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上得到训练和提高,最终以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因此,试题出题者往往会在材料、问题、教材之间,按照某种或某些潜在规律对学生设置障碍,进行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考查。这些规律的掌握,实际上就是正当桥梁关系的建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有意识的让学生构建桥梁关系。这些规律在方法上可能表现为识读、记忆、体验、表述、指标归纳、质疑、比较、计算、判断、推理等方面;在知识域上可能表现为同类的或相联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活动的块状结构整理、或单一领域、综合交叉领域的知识体系建立;在情感态度、思想意识方面可能表现为正确的立场、价值观、辩证唯物史观的培养与建立等。平时教学双方有了这种建立桥梁关系的习惯行为,考试过程中学生就会轻松对待。五、仔细分析仔细分析是解题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整个解题过程,尤以前期流程为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材料解析题的分析应在材料、题问和教材知识等方面进行知识定位,理顺思路,使“材料、问题、答案”具体化、条理化。在分析过程中,应注意把握这样的三点:一是“时限”,二是“史限”,三是“精神认识”。所谓“时限”,即在时间阶段上的限制,学生应能根据材料或题问在浅层次、深层次所设定的时间区间进行思维,切不可跨越所界定的时间限制,如材料要求提供十九世纪末期的某类史事,就不能提供十九世纪初期的该类史事。所谓“史限”,即选取的事实要是与答题联系紧密的史事,或是其原因、过程、影响等诸因素中答题所要求的相关方面。学生在纵多的史事或其诸多因素中应根据要求作出正确的区分取舍。所谓“精神认识”,是指学生根据材料题问及相关史事作出正确的切合实际的主观感受或启示。这种感受启示必须是有的放矢,切不可游离于题外,乱谈一气。六、精心组答在经过认真思考后,进行精心组答,成为解题的最后环节。组答实际上是学生全部能力与实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用语规范化。试卷答题以书面语言进行表述,答题用语尽量使用历史学术用语,要点明确,中心突出,把握住关键词、关键要点,不作无病呻吟。二是格式规范化。历史试卷答题格式规范化是很重要的。学生在组答时应注意按时间先后要求、题问的主次要求进行答题,讲究逻辑性、程序性。学生还能对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