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1页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2页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3页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4页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诊断与防控 1马铃薯晚疫病 一 发病条件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 马铃薯瘟 是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在地势低洼 排水不良 田间湿度大的地块 或氮肥施用过多的地块 发病都较严重 温 湿度适宜时 晚疫病迅速扩展蔓延 病株成片枯死 二 症状表现 主要侵害叶 茎和薯块 最早发生在下部叶片 叶片染病 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 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 湿度大时 病斑迅速扩大 呈褐色 产生一圈白霉 孢囊梗和孢子囊 叶背最为明显 严重时全田枯死 干燥时 病斑变褐干枯 质脆易裂 不见白霉 孢囊梗和孢子囊死亡或失去活力 扩展慢 茎部或叶柄染病 显褐色 块茎表面有褐色小斑点 逐渐扩大 形成微凹暗褐色不规则病斑 切开病薯可见由表面逐渐向内扩展的一层棕褐色组织 防控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薯 在播种前要仔细挑选无病种薯 切种时切刀要严格消毒 2 种薯消毒 1 先将种薯在40 50 温水中预浸1分钟 再浸入60 温水中15分钟 2 用福尔马林400倍液浸种薯5分钟 然后取出堆积 用塑料薄膜密闭覆盖 闷种2小时后再摊开晾干 3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配施氮 磷 钾肥 适当增施钾肥 增强抗病性 开沟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 及时清除田间病株 并将其集中烧毁 以减轻发病 4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 立即喷药 控制其扩展蔓延 常用药剂有64 的杀毒矾500 750倍液 或58 的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600倍液 或80 的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40 的达克宁悬浮剂500 600倍液 每5 7天喷药一次 连喷2 3次 2马铃薯早疫病 一 症状识别 带病种薯是初侵染的病菌来源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病斑近圆形 周围有很窄的黄圈 最初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 病斑逐渐扩大成同心轮纹 近圆形 病斑发展多时 可以相互连接为不规则形大斑 但不呈现水渍状的晕环 而是干枯的斑点 为深褐色 内有黑色同心纶纹 块茎上的病斑呈黑褐色 凹陷 圆形或不规则形 周围经常出现紫色凸起 边缘明显 病斑下薯肉变褐 呈海绵状干腐 此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腐烂时如水浸状 呈黄色或浅黄色 紫蓝色边 二 防控措施 1 选用早熟抗病品种 选种无病种薯 在播种前要仔细挑选无病种薯 切种时切刀要严格消毒 2 选择土层深厚 有机质丰富 肥力较好的田块种植 增施腐熟粪肥和磷钾肥 及时追肥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 适时施药防治 加强田间检查 消灭中心病株 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后 立即将其拔除 并将附近植株上的病叶摘除就地深埋 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用25 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 1500倍液 65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25 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 70 新万生或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800倍液 或64 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 750倍液喷雾 每10天喷一次 连续喷2 3次 3马铃薯茎基腐病 一 症状识别 发芽后发病有的出土前腐烂形成芽腐 造成缺苗 出土后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发黄 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 病部常有紫色菌丝层 有时茎基部及块茎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块状或片状菌核 发病轻的植株症状不明显 发病重的植株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 块茎表面产生褐色至黑褐色 大小不等的菌核 牢固地附在表面上 一般不易向内部扩展 但我们观察可向内扩展 薯内变褐 并有褐色菌丝 二 发病条件 地势较低 土质黏重 雨后易积水 播种较早 种植密度大 田间通透性差都容易引起发病 三 防控措施 1建立无病留种田 采用无病薯播种 发病重的地区 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 要特别注意适期播种 避免早播 选择土质较好的壤土地栽培 加强栽培管理 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并集中销毁 2种薯处理 播种前用7 25 亮盾 先锋达 或2 5 适乐时进行拌种 可兼治晚疫病 还可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50 异菌脲悬浮剂800倍液浸种10分钟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20 乙酸铜900倍液 20 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或95 噁霉灵 绿亨1号 精品3000倍液喷雾防治 视病情隔7 10天喷1次 4马铃薯坏疽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防治策略 马铃薯贮藏期毁灭性病害之一 1 选用抗病品种 淘汰高感品种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新大坪发生严重 陇薯3号 青薯168等发生较轻 2 中后期喷药防病 在收获前30天喷药两次 重点喷施茎秆和茎基部 可选用32 5 苯醚甲环唑 嘧菌酯悬浮液600 1000倍液 58 甲霜灵锰锌500 700倍液 50 抑霉唑乳油800倍液交替使用 3 清除田间植株残体 收获前4 5天首先刈割植株地上部分 并彻底清除田外 焚烧或深埋 禁止在田间用马铃薯秸秆覆盖堆放的马铃薯块茎 4 晾晒及挑选 收获时将伤病薯和虫蛀薯拣出 用作鲜食或送加工企业 待窖藏健薯避光晾晒至少1天以上 最好5天左右 5 窖藏前种薯处理 用32 5 苯醚甲环唑 嘧菌酯悬浮液400 600倍液 70 代森锰锌400 600倍液500 700倍液喷雾薯块表面 以喷湿 不流水为宜 晾干入窖 6 窖体消毒 种薯入窖前彻底打扫窖体 通风排湿 地面可撒生石灰或草木灰吸湿消毒 同时用84消毒液均匀喷洒窖壁及地面或百菌清烟雾剂熏蒸 然后打开窖门 散去药味两天后种薯或薯块方可入窖 7 加强薯窖管理 在贮藏期间 保持窖内温度在1 4 相对湿度85 左右 5马铃薯枯萎病 地上部出现萎蔫 剖开病茎 薯块维管束变褐 湿度大时 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防治方法 1与禾本科作物或苜蓿等进行4年轮作 2选择健薯留种 施用腐熟有机肥 加强水肥管理 可减轻发病 3播种时喷淋药液 播种时用50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播种穴后再播种 每株灌药液1斤左右 发现病株后用20 噻菌酮悬浮剂300 500倍液灌根 7天后再进行喷雾 6马铃薯环腐病 一 症状识别 脉间褪绿 叶片黄枯 向上卷曲 植株矮缩 维管束变色 呈黄色严重的呈褐色 发病切开块茎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 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 故名环腐 二 传病途径和发病条件 种薯带病是主要的病原 尤其是切块播种 病薯可通过切刀把病菌传给健康块茎 而且病菌还可由运输工具如草袋 筐和机具带病菌后传播给健康块茎 但土壤并不传病 环腐病生长最适宜温度是20 23度 而田间发病的适宜温度是18 20度 土壤温度超过31度 病害受抑制 34 可编辑 三 防控措施 1 建立种薯田 利用脱毒苗生产无病毒种薯和小型种薯 实行整薯播种 不用切块播种 2 播种前淘汰病薯 出窖 催芽 切块过程中发现病薯及时清除 切块的切刀用酒精或火焰消毒 杜绝种薯带病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3 选用抗病品种 4 从无病区调种 防止病害扩大蔓延 7马铃薯黑胫病 一 症状识别 主要侵染茎或薯块 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 种薯染病腐烂成粘团状 不发芽 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 不能出苗 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 18cm出现症状 植株矮小 节间短缩 或叶片上卷 褪绿黄化 或胫部变黑 萎蔫而死 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 成株期马铃薯黑胫病的症状出现迅速 晴天更为明显 叶片凋萎下垂 发病早的可全植株凋萎 但不卷叶 最明显的症状是茎基 接近地面的地上和地下数厘米内 变为褐色 变黑的茎迅速软化腐烂 茎秆极易从土中拔出 拨出后可见顶端带有母薯的腐烂物 发病茎杆常自动开裂 后期植株矮化变黄 叶片向上反转 茎基棕色或棕黑色 茎杆破裂后出现大量粘液 薯块染病始于脐部 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 病部黑褐色 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 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 湿度大时 薯块变为黑褐色 腐烂发臭 别于青枯病 黑胫病病薯 环腐病病薯 二 传病途径和发病条件 种薯带菌 土壤一般不带菌 病菌由切刀传病 也可从块茎皮孔侵入组织后发病 病株结的块茎 病菌从匍匐茎进入块茎 并首先在脐部组织发生腐烂 而后延伸使整个块茎腐烂 土壤湿度大 温度高时 植株大量发病 在土壤湿度小时 发芽生长的植株不会马上发病 而在土壤湿度大时即出现病症 病菌在15 25度都能致病 病菌发育的适宜温为23 27度 三 防控措施 1 建立无病留种地 生产无病种薯 2 种薯播种前进行严格检查 并在催芽时淘汰病薯 种薯切块后用草木灰拌种后播种 3 选排水条件好的土地种植马铃薯 防止土壤积水或湿度大 导致病害发展 发现有病株时应及时拔掉 拔除病株的空穴应用生石灰消毒 将拔掉的病株深埋土中 以免再传染 4 切刀用酒精或火焰消毒 5 药剂防治 用0 2 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 30分钟 或每公斤用500毫克硫酸铜浸种10分钟后取出晾干播种 5 黑胫病是引起烂窖的主要病害之一 收获 运输 装卸过程防止薯皮擦伤 入窑后加强管理 窖温控制在l 4 要求透风良好 8马铃薯疮痂病 一 症状识别 主要侵染块茎 先是在表皮产生浅棕色的小突起 几天后形成直径0 5厘米左右的圆斑 病斑表面形成硬痂 疮痂内含有成熟的黄褐色病菌孢子球 一旦表皮破裂 剥落 便露出粉状孢子团 根据病斑形态可分为突起型疮痂病和凹陷型疮痂病 块茎膨大期连续阴雨 土壤湿度大易引起发病 病菌在土壤中腐生 或在病薯上越冬 二 防控措施 1 选用无病种薯 建立无病留种田 2 加强田间管理 块茎形成期及膨大期应注意浇水 保持土壤湿润 注意排出田间积水 5 为防止种薯带菌 可在催芽前用0 2 甲醛溶液 40 甲醛50毫升兑水1000毫升 浸种10 15分钟进行种薯消毒 6 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 可用65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2 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进行每7 10天喷洒一次 连续2 3次 9马铃薯青枯病 症状识别 叶片染病呈苍绿色 下部叶片先萎蔫 逐渐全株下垂致茎叶全部萎蔫死亡 叶脉变褐色 叶片保持青绿色不凋落 茎出现褐色条纹 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 湿度大时 切面有菌液溢出 块茎染病后 轻的不明显 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 切开薯块 维管束圈变褐 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 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 严重时外皮龟裂 髓部溃烂如泥 别于枯萎病 传播途径 病原细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 或侵入薯块在地窖中越冬 无寄主也可在土中腐生14个月至6年 播种时 病菌通过切刀传染给健薯 田间可以通过根系接触 浇水 雨水等传播 病菌发病适温为30 37摄氏度 一般土壤含水量高 连阴雨后转晴 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加强植物检疫 严禁从病区调种 2 整薯播种 减少病菌传染机会 3 加强栽培控病措施 如清洁田园 翻晒土壤 适当施石灰降低土壤酸度 切勿使用未腐熟可能带菌的土杂肥 增施优质有机肥及磷钾肥 防止大水漫浇 田间发现病株立即拔除 病穴施适量石灰以防细菌扩散 4 药剂防治 发病前可用72 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20 噻菌酮悬浮剂500 700倍液交替轮换使用进行预防 若田间已发现病株 施药效果就较差 10马铃薯病毒病 一 症状识别 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以下几种类型花叶型 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 呈浓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 严重时叶片皱缩 全株矮化 有时伴有叶脉透明 坏死型 叶 叶脉 叶柄及枝条 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 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 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焉脱落 卷叶型 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 变硬 革质化 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 还有复合侵染 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 皱缩和紫顶 花叶 坏死 卷叶 皱缩 紫顶 PVX 轻花叶 Y 点坏死 Y 花叶 Y 花叶皱缩 Y 脉坏死 薯块症状 类病毒 芽眼凸起 畸形 马铃薯病毒病 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马铃薯X病毒通过汁液传播和咀嚼式口器昆虫传播 马铃薯Y病毒 马铃薯S病毒 马铃薯A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染 也可由蚜虫传播 马铃薯卷叶病毒主要由桃蚜等蚜虫传播 播种带病毒的种薯 是次年田间发病的主要来源 高温干旱和缺肥会使马铃薯降低对病毒的抵抗力 并提高植株内病毒的浓度 也有利于蚜虫繁殖 迁飞和传播病毒 因此 炎热地区的马铃薯病毒病发病重 凉爽山区则发病轻 甚至不发病 品种抗病性和栽培措施影响该病的发病程度 三 防控措施 1 选用抗病良种马铃薯病毒病种类很多 且一种病毒往往有几个株系 各株系在马铃薯各品种上反应不同 因而抗病毒育种十分复杂 很难得到兼抗多种病毒的品种 因此要有针对性当地主要病毒选育品种 目前种植广泛的抗病毒品种有 内薯7号 大西洋 中薯2号等 2 培育和选用脱毒种薯 进行茎尖脱毒 建立无毒种薯繁殖基地 3 农业防治 选疏松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种植马铃薯 结合冬耕或春耕整地 多施腐熟优质有机肥做基肥 一般要求每亩施腐熟圈粪4000 5000千克以上 如地力瘠薄 还要多施 播种时还要施氮 磷 钾复合肥做种肥 但不宜施用氯化钾 马铃薯开花现蕾时 喷施0 1 磷酸二氢钾 出苗前后 及时防治蚜虫 4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20 病毒克星可溶性粉剂400倍液 或20 病毒A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1 5 植病灵乳剂600倍液或15 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 700倍液 11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 防治措施1 人工捕杀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