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钢的淬透性曲线模型_张士玉.pdf_第1页
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钢的淬透性曲线模型_张士玉.pdf_第2页
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钢的淬透性曲线模型_张士玉.pdf_第3页
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钢的淬透性曲线模型_张士玉.pdf_第4页
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钢的淬透性曲线模型_张士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6 年 12 月 第 l卷第 4 期总26期 北巧叮联合大学 学报 J ur l al f 13 j rlg U 1 0 1 IT 11 r It I e c 1996 V l l N 45 日n 1 N 26 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钢的淬透性曲线模型 张士玉 比京联 含人 并电 子 自动化工程学院 北京 1 0101 摘要 利 用统计学中的 I J o g is l i c 数理模型 经过适当改造后可 以建立起主要 钢种 的淬透性曲线的数学模型 并且具有较高的拟合性 误 差较小 结 合此种方 法 通过少 量的实测点就可以作出 一般钢种 的淬透性曲线 此种方法在实践上对于机械 零件热处 理的自动化 在理论 上对探索钢的物理冶金机理 可能具有较大 的意义 关键词 数理统计 淬 透性 模 型 分类号 02 12 T F 7 0 1 2 以往利 用末端淬火 法测 定钢的淬透性曲线时 需要许多试样 在 测 量 了大量数据 后方 可找出 规律 如果有一种数学模型 能够配合少量的测量数据 较快地确 定钢的淬透性曲线 将节 省许 多工作量 在利用淬透性曲线进 行材料选 择 确 定零件临界尺寸及内部 硬度等实 际 工作时 如果 有数 学 公式可供利用 将使工作较为方便 并较 易实现工作的规范化和自动化 淬透性曲线的表 现 形 式较为复杂 有人作过钢的回火硬度曲线模型 但没 发现有 文献记载过淬透性曲线的数 学 模 型 笔者认 为有必要建立淬透性曲线的数学模型 故 进行了此项 研 究 荷 兰 生物 学 家 Ve rh u s t l为研 究人口发展过程 于 1 8 37 年提 出了L og i s tc i 数 理 模 型 的 思 想 本 文将此 建模思想 引入对上 述问题 的研 究 效果较好 1L o gis tie 模型 设自变量为 z 因变量为 y 夕 随 二 的增 加 而 增 加 y 的极限值记为 a 称为饱和 量 假定 夕 随 二 的增长率等于 k 1一 贝 二 即增长率随贝 二 的增 加而减少 当 a 时 增 长率趋向 于零 此时 y 达到饱和值 不 防先假设贝 二 连续 可微 则在 z 到 z 十 z 内 贝 z的增 长 量为 y z十 二 一y 二 k l 一y 二 a y 二 z 于 是 夕 动 满足微 分方程 d夕 d z k 1一夕 二 a y 二 1 方程 1 是 Be r n ou l l i方 程 可得通解 a y二 1 o K 1 卞户U 月 0 2 式 2 即为Lo gs i t iC 模型 式 l是 式 2 的 一 阶导 数 式 2 的二 阶导 数为d 夕 d二 K Zy 收稿日期 19 96一06一2 4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91 96年 1 2 月 图 ly 随自变里 而变化的曲线 d y d z a 2 图 2dy d 随 y 而变化的 曲线 l 一 Z y 1 一y 令d Z y d z 0 则 1一Zy 0 y 2 当 y二 a 2时曲线有拐点 显然 当 z o c时 y a 即 y a 为曲线 2 的水平渐近线 根据指 数的性质 可以定性地 判 定曲线的形状 在 开始 时 即 当 z 值较小时 y 的变化率较 小 以后 加大 在达到 a 2 处 出现 拐 点 在接近 a 处又变小 通过分析和计算 可描述出 y 一 t 和dyd 二一y 的曲线 见图 1 和 图 2 o 在研究淬透性 曲线时 把 自变量 二 视为距水冷端距离 记 为 二 把硬度 HRC 作为因变量 y 记为 H 由于 H是 随 二 的 增 加而下降 所以不 可 直接应 用式 2 而 要 稍 有变化 现把 某钢种 的最高 硬度记 为H n二x 最低 硬度记为H 二 n 建立公式 H Hn a l H m 一 1 十 床 K勺 令 当 二 o c时 H一H m 解 出 a Hn a l x 得公 式 H 月 nla H m 一 H m a x l 月 e 一 K 3 令 二 0 时 H Hm a x 得 召 H ma x H m l n 一 1 由数 学 原理 可 知 公式 3 的负增量 一 dH dx及负的二阶导数 一 d H d二 2 与 公式 2 的一阶及二阶导数是相同的 因此其曲线的数学性质 也是相同的 曲线在H H m a H Z n l n 2 处有拐点 硬度 曲 线H从H m a x 降到 H Z n a 十 Hn l l n 2 下降速度由零增 加 到 最快 在 Hm a H m l n 2处下降速度 由增 加变为 减少 在接近H m n 时 下降速 度趋零 曲线形态见图3 图3的H 二 曲线形 状与实 际的淬透性曲线及其它 一 些 曲线在 形状上 特征 上是 很 吻合的 曲线的特征完 全 可以用金 属学的有关理论解释 在形状特点 上也与金属转变时的形核率 曲线 转变的动力学曲线及 一 些扩散系数 曲线相似或相同 由此可 以说明 利用L og ls t i C 模型作为淬透性曲线或其它 一些金属学 问题 的数学模型 是 有充分理由 的 2 淬透性曲线模型的建立 笔者曾不 止一次见过有文 献记载的有关用直线或二次曲线的回归方法建立钢的回火曲线方 程 但一般都是分段建立方程 不 同的钢种形式 不 同 在理论上 和 实 践上都有其较大局限 所以 最初 也是试图 用公式 3 建立回火方 程 下面是以4 5号钢为例所作的工作 4 5钢的H m a x 确定 为 58 H o n 以退火 硬度为参考确定为 16 月 58 1 6 一 1 2 6 25 由 3 式得4 5钢的回火方程 形式 为 H 74 一 58 一 2 62 5e 一K 表 1为根据 4 5 号钢的实测回火硬度计算的 K 值 由表 1 可明 显看出 K 值不是常数 随温度 t 第10卷第 4 期 张卜五 用数理统计方法建亿钢的淬透性 曲线模型 增 加 而增 加 所以不妨 先 对K值与 t 作直 线回归分析 设 K a 方z 求出 K 8 95 又 10 一 4 1 01 x 10 一 st 考虑到实 用 场合 t 1 0 0 所以近 似 认为 K 二1 0 1 X 1 0 一 st 由此将方 程写 为 H 二74一 58 l 2 62 5 e 一 K 一 表 1 中列 出 了 由此 二次方程计算的 一 系列 K l 值 可以看出 K l 仍 然与 t 有关 但相关程度大为降低 作 为一种处理方法 取K 的平均值 瓦 二 7 5 0 x 1 0 一 作 为常数代入方程 以下 面这个方程计算4 5号钢回火的硬 度值介 绪 沈 侧 恻 翡 卜 一 至水冷端距离 二 m m 介 7 4一 58 1 2 625e 一 75x o 表 1 不同回火温度下 的实测值与K值 温度 硬度H K x 10 一3 K X 10 1U C J 4 1工 工J 且 n n 56 53 5l 48 0 92 5 1 66 1 95 45 38 37 68 7 396 7 447 34 3 0 47 67 8 261 7 654 图 3 由公式 3 作出的淬透性曲线示意图 表 2 为实 测值H与计算值育的对照 从表 2 中看出 除 620 的一点外 其余 各 点拟合程度很好 而62 0 一 点 的误差 除 了公式本 身的误差外 受测 量 误 差 影响极 大 已知 当H 二 拐 4 尹 夕 声 公 式 4 以拐 点为分界点 拐 点以上部分的曲线随 二2 而变化 拐 点以下部分的曲线随 二 而变化 以下 会验证 这样作与实际是 相 符合的 公式 4 中 H m a x 为淬火后 所 能达到的最大平均硬 度 即 当 二 0时的H 值 H n l l n 为距 水冷端最远处 即 二 为最大时的平均 硬度 H为硬度HR C值 二 为距水冷端距离 单位 m m 夕 H m二 H n二 一 l x拐 为在 拐点处 即当H H m a 十 H m ln 2 时 的 二 值 K 二 一 n 月 2 二毅 K In 月 2 二拐 二拐 K l 利用公式 4 只要做少量 的 实测 点 就可绘 出某钢种的淬透性曲线 首先在试样两端测 出 H ma x 和H二 n 然 后关键的一 步是找 出拐 点 位置 即 硬 度 为 H m a 十 Hm l n 2 处的位置 二 拐 由于 钢材的不均 匀性 常常要取平均值 在 作 图 中 发现 取平均 硬 度 为 H m a H m l n 2 处 的位置作 为 二拐 一般较为准 确 而 不是硬度定 为 H 十 Hn l l n 2 的平均 距离作为 二拐 确 定 了拐点位置 后 就可求出K l 与 K 值 然 后代入 公式 计算出任意 点处的硬 度值 现以6 0 S i Z M n 钢为例说明 先测 得试 样 的Hm a 二 6 2 Hm l 二 犯 月 62 32 一1 0 9 4 拐点 位置为 1 3 m m 此处 硬度为4 7 由此得到6 0 S i ZMn 钢的淬透性曲线的数学模型 为 62 1 0 94 e 一 0 638沈 62 1 0 94 e 83 王 x 镇 13 二 13 l 廿 几 一 4 Q 一一H 按此公式计算出的各点硬度值列成表 4 表 4 由公式计算的6 0 s i ZMn 钢淬透性试样各点的硬度值 x m m 11131415171820 212427 30 3 6 H 6 1 661 258 554 35O 84 7 046 145 243 642 84l 440 83 9 037 63 6 5 34 8 将表 1的计算值与实测淬透性曲线对比 见图 12 可以看出拟 合性极 好 部分点误差极小 或 重合 最大的误差小于5 3 对淬透性曲线模型的进一步验证 按照前述方法 利用 公式 4 对几十种钢种建立淬透性曲线模型 与手册中的实 测 曲线相对 第 01卷第 4 期张 月 川数理统 计方法建立钢的淬透性 曲线模型 照 一般都相当 吻合或误差 很小 小干5 有时有 一点误差 笔者认 为与H m ln 的确 定有 关 由 于H o n 缺少实验 数据 只能 用手 册中的 实测曲线的最低平均硬度再适 当 下降一点或用该钢的正 火硬 度代替 经验证明 这 样做 虽然大体正确 但 仍有一 定误差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 此处只列 出 1 1 种在 成分上 和曲线形状上 较有代表性的钢种 表 5 为这n种钢淬透性曲线模型 的参数 图 4 至图巧绘 出了计算点与实 测 曲线的对照 图中圆点为计算点 实线曲线为 机械工程手册 第 3 卷 中的淬透性曲线经 描拓 而成 表 5 1 1 种 钢淬透性曲线模型的参数 钢种 月 飞 a x 月值 拐点位置 H 拐 x拐 门拐 x拐 m m 0 0 U n砚 4 内jOn 且 l勺 一 3 5 45 20C r 20C rMnT i 4OC r 50C rV A 5 5SIM n M o VNb 65M n C C r15 12G几N 14A 40C rN IM o 2 3 30 1 7 10 2 00 0 1 88 0 2 22 0 0 940 0 910 1 00 0 1 60 0 0 330 0 304 32 5 39 0 3 0 0 31 0 38 0 4 7 0 48 0 4 7 0 45 0 3 5 0 5 3 0 10 5 1 l 2 1 22 0 0 0916 0 0 0 64 70 0 0 328 0 0 00 6 9 2 0 0 10 0 0 0 00 204 0 0013 0 0 00 996 0 0106 0 0 001 9 2 0 00172 0 36 6 0 0 291 0 0 213 0 0 0 9 6 8 0 1200 0 0469 0 0 37 1 0 10 5 0 0 1160 0 0403 0 0 379 l I 6Q八伪 O L曰 主 一11t l 1 内 J 4rJ t U n7 苦 盯J UO八 12 一 曰 0 0 4 斗 亡 了 66 洲 U 乙 门 4 了0 4 关于公式 4 的进一步探讨 在 利 用公式 4 对钢 的 淬透性 曲线建立 了数学模型后 有必要 对这一 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和 研究 扩展更广 阔更实 用的用途 并在理论 上揭示 更深 层次的问题 笔者认为有如下三方面的工 作值得 探讨 山 一去 0 6 121824303 6 土 翘屡 03 之 侧豁 2 00 l 303 6 至水冷端距离 m m 图 435 钢的淬透性曲线 至水冷端距离 x mm 图 545 钢的淬透性曲线 2 6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6 年 12 月 沈 侧写 605 004032 0 沈侧 圈 60 1 2 1 82 4 6033 至水冷端距离 二 m m 至水冷端距离 x mm 图6 C04 r 钢淬透性曲线 图 74C0 r IN M o 钢淬透性曲线 65 0 004032 0 丈侧图 65 0 0040 2 03 翔 侧 写 0612 1 82 4 3036 601218 2 46033 至水冷端距离 x mm 图 82 0 C r 钢淬透性曲线 至水冷端距离 x mm 图 9OZc Mr n Ti 钢淬透性曲线 f 日 65 0 0 4 勺 j 七侧黔 沈 侧豁 川 匕 二 一L 一一 J 沁 一占 J卜 we一 6012182403 3 6 至水 冷端距离 二 mm 图0121 c介N 弘 A 钢淬透性曲线 至水 令端距离 r m m 图1 1 M n 钢淬透性曲线 第 01卷第 4 期张士 玉 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钢的淬透性曲线模型 50 卜 nU 4 沈翘 叫 瞬 沈 侧 粤 占 一一 目 60121 8 246033 J 占 一月 一山 一 一 一 一一一一 一J 一 一 6 1218 24303 6 至水冷端距离 二 mm 图 126051 M n 钢淬透性曲线 至水冷端距离 汀m m 图1 3 SOC rv A 钢淬透性曲线 沈 侧罄 七 侧圈 061218243 036 至水冷端距 离 r m m 至水冷端距离 二 mm 图 1 455 s iM nMov N b 钢淬透性曲线图 1 5 G cr 15 钢淬透性曲线 1 将所有必要的钢种建立淬透性曲线数学模型 其中有关参数经大量验证后确定下来 以 保证模型的准 确性 然 后结 合 确 定淬透层深度的线解图 5 1 编制出一套计算机软件 以此方 法可力求作到 当已知一个某钢种某形状某尺寸的实际 机械零件 在采用某种淬火方式后 求出 该零件的淬透层深度并绘出零件内部各深度的硬度曲线 这一工作具有 较大的实际 意义 对机 械零件金属材料的选择 力学性能 潜力的发挥 技术指 标 的制定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均有 帮助 也是建立热处 理 柔性系统 FCM 的前期工作之 一 2 利 用公式 4 可否对其它热 处理曲线或其它物 理 冶金方面 的曲线建立数学模型 笔者 在 尝试了对一些钢种的回火硬度曲线建 立数 学模型后 发 现 对 于某种钢 如4 5钢很有效 而对于 某些钢则效果不好 这是由于回火转变又有更多的复杂原因和情况所致 笔者又观察到 本文模 型与金属转变 中的形核率及 晶体生 长速度曲线极为相似 由此看来 可以尝试利 用本文所述原 理对其它有关物理 冶金中的曲线建立数学模型 3 利用公式 4 建立淬透性曲线模型 虽 然大大减少了实验数据量 但并未完全离开实验数 据 可否作到 当已知某成分钢种后 不经 实验 完全靠计算求出淬透性曲线 公式 4 中的H ma x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9 91 6 年 12 月 H m川两 参数 有的学者认为 可能根据钢的碳 当量 确 定 那么 K l 与 K 呢 是否与原子 量 原子 价健 及结合力有关 如 果此问题得以解决 将是物理冶金 学的 一 个重大突破 令干常吞 J 二目卜乙 本文所述 主要说明 了三点问题 1 利 用公式 4 可以较准确地对各类主要钢种建立起淬透 性曲线的数学模型 与实测曲线相比 符合程度较好 误差 一般不超 过 5 2 利用本文原理 在测 定一个新钢种的淬透性曲线时 可以配合数学模型 大大减少工作量 缩短工作时间 减少物 资的投入 3 利 用本文提出的方法 可以建立一套软件系统用于 生 产和科研 实践 从而作到对 常用钢种的机械零件 较方便地计算出其淬透层深度和 内部硬度分布 致谢 感谢北京科 技大学孙 祖庆教授 对本文的指 导 参考文献 集体编写 机械工程手册 第3卷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 2 9 集体编写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教科书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 0 49 0 何 文章 张 宪彬 利用 Lo g s i t c i 模型预测耐用消费品社会拥有量 数理统计与管理 1 99 4 1 2 1 一 2 3 刘国勋 金属学 原理 北 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 0 23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