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现代领导.doc_第1页
《孙子兵法》与现代领导.doc_第2页
《孙子兵法》与现代领导.doc_第3页
《孙子兵法》与现代领导.doc_第4页
《孙子兵法》与现代领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诸子哲学与现代领导第三章 善求胜孙子兵法领导思想的现代解析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兵书。其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齐国人,生卒年不详,大致与孔子为同时代人。孙武曾为吴王阖闾之将,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1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作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2 吴仁杰:孙子读本,台北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26页。的作者,孙武在孙子兵法中从军事的角度阐发了极为丰富的领导思想,这些思想即便对于今天的领导者而言同样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一、孙子兵法的求胜本质与领导活动的成功指向战争,是自生民以来即已存在的社会现象,一度是人类社会两大重要活动“祀与戎”1 左传成公十三年。之一。即便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生活于文明时代的人们依然没能完全摆脱战争的阴影。战争是残酷与恐怖的,提到战争,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血腥与死亡。所以,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2 孙子兵法计篇。但是,在人类尚未进入大同世界之前,由于阶级利益的冲突、政治观念的分歧、宗教信仰的差异、历史造成的隔阂等原因,使得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在这样一种社会历史环境中,求胜就成了战争的根本目标和本质。“故兵贵胜,不贵久。”3 孙子兵法作战。在社会组织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之世,对于组织的领导者而言,组织间的竞争如同战争一样惨烈,甚至到了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境地,这就使得领导者必须明确:领导的本质就是成功求胜。求胜是任何一个领导者都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领导者(包括最失败的领导者)不把领导成功作为自己的执政方向。事实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领导活动中以失败而谢幕的领导者却不计其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孙子指出: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孙子兵法计篇)换言之,仅仅有求胜的信心和决心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领导者必须明确,无论是用兵,还是组织之间的竞争,为了达到求胜目的,必须善于采取灵活的手段兵不厌诈,比如,我明明能够做到的,却偏偏表现出不能;我明明要运用的方法或手段,却非要表现出不用的样子;我明明要从近处发起攻击,却偏偏展示给对方要从远处攻击的样子;我明明要从远处下手,却让对方感觉好象近处更会出问题。这样以来,能与不能、用与不用、近与远、远与近灵活组合,多方欺敌,使敌方摸不清我方的真实意图与实力,至于到底采取哪种策略,不可事先制定僵化的战术,应当临机决断,于恰当的时机、以最佳的方法给对方以致命一击,从而克敌制胜。这就是兵家所谓“诡道”。对于这种“诡道”的应用,孙子给出了详细说明: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孙子兵法军争)在这里,孙子对于“兵”如何“以诈立”做了形象说明,告诉领导者,为了达到“求胜”的目的,必须以组织的根本利益为核心,以用诈为基本原则,以分(分散力量)合(集中力量)为手段展开对敌斗争。比如,春兰集团公司的总经理陶建幸发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国际化大公司纯粹以家电为基础产业,日本的家电企业更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全面亏损,所以,陶建幸认为,春兰集团要成为百年老店必须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全面掌握春兰公司之所长与所短的基础上,陶建幸决定利用春兰空调业已建立的良好口碑,把空调产业做“精”而不再做“大”,集中力量利用春兰公司在动力机械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汽车产业(中重型卡车项目),并利用公司的既有优势,投资30亿元发展镍氢电池项目在这一战略实施过程中,春兰公司在市场上的出镜率下降了,人们纷纷猜测春兰公司到底在搞什么名堂?此即为孙子所言;“其徐如林”,“不动如山,难知如阴”。目的就是减少外界干扰,潜心研究新项目。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春兰卡车横空出世,并很快成为国内中重型卡车销售领域的前3名;镍氢电池组项目不仅通过国家863项目验收组的验收,而且,其自主研发的从8Ah600Ah的动力镍氢电池,综合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这个领域世界级的No.1。这就是孙子所说的:“侵掠如火”,“动如雷霆”。春兰公司多元化的成果,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引起极大震动,许多国际大公司纷纷造访春兰,其中包括GE、时代华纳等国际巨头。总结春兰公司多元化的发展思路,我们还可以看到孙子关于“水”理论的影响: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孙子兵法虚实)与老子一样,孙子对水之特性的发掘也达到极高的境地。从水的特性,孙子启发领导者应当善于避高趋下,避实击虚,并根据形势的需要随时改变自己的领导风格,做到灵活应变,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组织竞争以及不断变革的组织状况下随机应变,措置裕如。但是,也有人不这么认为。这样的人不仅存在于普通民众之中,甚至很多资深学者也认为能够找到一种适合于任何一种情况的领导风格。比如,近代西方学者相继提出“9-9”领导风格理论(布雷克和穆顿)、“Z”理论(奥奇)等一系列领导模型,借以论证存在一种在任何情境下都适用的领导风格。当然,也有些学者反对这一说法,他们认为:“在一种情境下有效的领导者并不能假定它换在其他所有情境下仍然有效,有效性有赖于使领导者特征与行为同情境与追随者特征相匹配。”1 付彦等译:有效领导力(作者:Jon P.Howell &Dan L.Costley,原文书名:Effective Leadership),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40页。按照孙子的理论,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风格方法”1 付彦等译:有效领导力(作者:Jon P.Howell &Dan L.Costley,原文书名:Effective Leadership),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40页。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全面,领导这样的组织如果缺乏权变性,根本无法适应组织生存发展的需要。领导者在开展领导活动过程中,所面对的环境、情境、任务以及可以运用的手段、可以调动的资源是有很大差别的,在复杂的局势面前,妄图寻找一种一劳永逸、放之四海皆可用的方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境中,领导者应当首先对所面临的情境进行全面、充分的评估,尤其是对情境中可以利用的条件必须充分利用,然后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领导方式与方法。此即孙子所言:“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2 孙子兵法地形。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地形”理解为领导活动中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作为领导者要领导成功必须善于将可以利用的一切有利条件充分发掘,“知此而用战者必胜”,反之则“必败”。在领导实践中也可能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大部分领导者都处于相对领导的地位,即对于自己的下级而言是领导者,但是,对于自己的上级而言,自己又成了被领导者。所以,自己在主持领导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上级领导在没有充分了解领导条件的前提下给自己下达采取某种行动的指示,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应当如何处置呢?孙子指出:“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就是说,当领导者面对组织发展机遇的良好时机时,即便上级领导不让采取行动,也要以组织的根本利益为宗旨采取相应行动;如果面对的形势对于组织发展极其不利,而上级又指示采取某种行动,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应当从组织生存发展的大局考虑,拒绝执行上级的指示。当然,这样做会承担相当大的组织风险。上级或许会觉得自己不服从组织,不听从领导,甚至可能会由于种种原因被人“穿小鞋”、被冷落、遭打击,或者因此而丧失领导职位,对此,孙子的看法是:“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这样的人,孙子称为“国之宝”1 孙子兵法地形。,同样,也是组织之宝,有这样的领导者,实为组织之大幸。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孙子被称为“兵圣”,但是,孙子并非好战分子。孙子认为,最高明的军事斗争不是每战必胜“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2 孙子兵法谋攻。当然,如果形势的发展到了必须“战”的程度,必须要做好充分必要的准备,以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1 孙子兵法形篇。,就是说战前必须为胜利准备好必要的条件,使己方有胜利的把握,尉缭子也指出:“战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2 尉缭子攻权。有些人则不是这样,他们往往抱着侥幸心理,战前不做充分准备,先战后求胜,其结果一般以失败而告终:“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不仅如此,战前的充分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止战”的作用。一个组织如果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并保持着随时可以应战的准备,对于竞争对手就会产生强大的震慑力,使之不敢轻举妄动,从而发挥避免战争的效应。设若战备空虚,就会使那些好战分子心存觊觎之心,并进而发动侵略。当今世界几个核大国的核战略,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吓阻战略。所以,作为领导者,一定要使自己和组织处于旺盛的“求胜”状态,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组织的生命力、凝聚力、竞争力和形象,而且在必要时可以迅速有效地动员组织力量投入来自于方方面面的竞争,“战胜不忒”3 孙子兵法形篇。二、“智、信、仁、勇、严”与领导者的素质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4页。陈云同志也指出:“有这样的一句话,干部决定一切。这是通用于全世界的,不但外国通用,中国也通用。”2 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可见领导者之于组织兴衰荣辱影响之重大。领导者要承担起组织、指挥、管理、协调、控制的职能,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对于这个问题,先秦很多思想家进行了探讨。但是,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法家诸家,往往由于自身体系的缘故,过分夸大了某一方面素质的作用,从而导致了片面性。孙子则不同,他从综合的角度出发,认为领导者至少应当具备五大素质“将者,智、信、仁、勇、严也”1 孙子兵法计篇。(一)智“能谋虑,通权变”由于战争属于高风险、高智力的社会活动,所以,孙子特别强调领导者的智谋水平。“智者,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4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王哲,中华书局,2004年版。,也就是说,所谓“智”强调的是人们明辨是非,不受迷惑、蒙蔽,能见于未萌,见微智著,正确决断,趋利避害,能知人知己。事实上,这些要求都离不开一个“明”字,所以,中国古代哲人常用“明”来解释“智”,称之为“明智”,是十分精当的。在孙子这个地方,“智”所要求的是领导者应当善于在瞬息万变的复杂局势面前准确判断形势,全面权衡利弊得失,并能果断灵活地处理战事。在非战争场合强调“智”也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对于今天的领导者而言,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勤学广智,利国利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科学技术。“贤者由学以明”1 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一杂诫第一章。,“学则智,不学则愚”2 许孚远原学篇,明儒学案卷四十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要求领导者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 礼记中庸。唯如此,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才能把知识和技术弄懂学透,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水平,从而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有所贡献。诚然,增益才智是一条艰难曲折的路,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勇于牺牲的精神,是难以成功的。故而,先哲们的至理名言就愈发显得熠熠生辉:“日益之而患少者,唯忠;日损而患多者,唯欲。多忠少欲,智也”4 管子枢言。;“学必激昂自进,不至于成德,不敢安也。”5 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一论学篇。否则,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终将为社会所抛弃,“见利而忘患,忘患而患反生”6 刘子利害。就是说的这种人。所以,当今领导者务必要以此为鉴,有智必施。“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鉴逝川之勉志,悼过隟之电速,割游情之不急,损人间之末务”7 葛洪:抱朴子外篇勖学。,“做到老,学到老”8 姚舜牧:药言。,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掌握新技术,不仅向国内的行家里手学习,还要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精益求精,“昼夜不息也”2 太平经力行博学诀。这样,我们的国家就大有前途,人民的事业才有希望。“此则知者之道也。”3 墨子非攻下。(二)信号令一3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王哲,中华书局,2004年版。所谓“信”就是要讲信用。从领导学的角度讲,“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5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杜牧,中华书局,2004年版。就是说,作为领导者必须做到信赏必罚。如此,才能很好地取信于下属,赢得下属真心的归依。我们知道,赏罚,历来是领导者行使职权的重要形式。而且,如何赏,任何罚,是直接关乎组织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故此,领导者必须高度重视信赏问题: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甘肥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民之从公也,为慎产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行所爱。”文公曰:“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这是晋文公和狐偃的一段对话。从这段对话中,狐偃提出了信赏必罚的问题,即该赏的一定要赏,该罚的一定要罚。晋文公正是贯彻了这一原则,才得以成为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正因为赏罚如此重要,所以,孙子在开篇的“五事”“七计”中即提出“赏罚孰明”6 孙子兵法计篇。的问题,意味敌我双方在“五事”的基础上何方赏罚更为严明赏罚是否具有统一标准、是否区分远近、亲疏何方军纪就更为有“信”,相应的其取胜的可能性就更大。吴子说得非常明确:“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 所以,信赏必罚是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令制远,此胜之主也。”2 吴子治兵。只有真正做到该赏的务必要赏,该罚的一定得罚,领导者制定、颁布的法令、指示、政策、要求才能得到贯彻执行,领导者的权威才能真正树立起来“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1 黄石公三略上略。否则,哪怕只有一次例外,就会失信于全体,其后果必然导致政令难以畅通和贯彻执行,领导者也必将难以统御自己的下属。(三)仁惠抚恻隐得人心1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王哲,中华书局,2004年版。崇尚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军事斗争中,离开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互爱,尤其是将领对士卒的爱与关心,就很难感化士卒,很难获得士卒的倾力支持,所以,有人指出:“非仁不可以附众抚士。”2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何氏,中华书局,2004年版。“不仁,则不能与三军共饥劳之殃。”3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杜牧,中华书局,2004年版。对于今天的领导者而言,孙子之仁仍然具有启发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为领导者对下属的关心与爱护。关心群众,爱护群众,时时处处为群众的利益着想,既切实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眼前、暂时的利益,又充分考虑他们长远、永久的利益,是领导干部应尽的义务,也是仁爱精神的充分体现。“此温厚而广爱者也,仁之道也。”4 李觏集礼论第三。需要说明的是,某些领导干部有种错误观念,认为满足了群众的物质需求就是关心群众、爱护群众了。其实不然。一个好的领导固然需要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要求,事实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才是更为重要者。做到这一点,要求领导干部“忧民之忧”、“乐民之乐”1 孟子梁惠王下。,扑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以“利民为本”,“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2 淮南子汜论训。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领导干部中强调仁爱精神,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十分必要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3 尚书五子之歌。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决定力量,而领导干部能否仁民、爱民、为民,又是人民能否“乐其性”4 左传昭公十九年。的重要影响因素。个别干部不切实关爱群众,为政主观臆断,缺乏严密论证,给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损害了社会主义事业,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这种人“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5 孟子告子下。,同样也不容于社会主义的今朝盛世。(四)勇徇义不惧,能果毅6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王哲,中华书局,2004年版。在孙子这里,勇就是勇毅,是古代中西带有共同性的道德规范。对于军事领导者而言,勇是必备的品质之一。在战争中,领导者的勇,不仅是一面旗帜,更是一种象征,还是一种动力,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士卒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所以,儒家视“勇”为“三达德”(智、仁、勇)之一,足见勇德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勇”、“毅”表示勇敢坚毅,它要求人们勇猛无畏、见义勇为、信勇刚毅、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勇于进取、勇往直前。当然,这种“勇”应当是与“智”相结合的“勇”,是为真理、为正义事业不惧权势、不畏强暴、不怕孤立、不顾利害得失、不计生死的“勇”,而不是匹夫之勇。在现今领导活动中,这种“勇”主要表现为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坚韧不拔。梁启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天下无往非难境,惟有胆力者无难境;天下无往非畏途,惟有胆力者无畏途。”“自古英雄豪杰,立不世之奇功,成建国之伟业,何一非冒大险、夷大难,由此胆力而来者哉!”1 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新民说论尚武。这就告诉我们,胆力(即“勇”)是越难境、走畏途、建奇功、就伟业必不可少的品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其征程之艰辛、磨难自不待言,成就这一千古伟业,需要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发扬积极进取、勇于竞争、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率领广大群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反之,我们就会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被国际反社会主义势力摧垮,又回到国家积贫积弱、社会凋敝、人民贫穷的老路上去。这就需要教育我们的领导干部发扬“持节不恐”2 贾谊:新书道术。的光荣传统,从传统旧观念、旧习俗的束缚下走出来,在实践中不断摆脱闭锁心理,不断超越别人、战胜自我,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迎风搏击,面对困难、挫折、失败,有勇气跌倒了再爬起来,经得起雷霆万钧的考验,在百舸争流中顶风破浪,艰苦创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强调的是“义理之勇”,而非血气之勇,即我们所主张的积极进取,勇于竞争,是以科学求实态度为基础的,是上勇、大勇、真勇,不是下勇、小勇、恶勇。(五)严威严肃众心1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王哲,中华书局,2004年版。严,就是威严,严肃,严格,纪律严明。对于军队而言,只有“严”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一致的行动,很难想象一盘散沙似的军队能够克敌制胜。所以说:“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2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杜牧,中华书局,2004年版。孙子所以能够创造辉煌的战绩与其“严”的品质密切相关。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斧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原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在这里所体现的就是“严”的品质。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权力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下属都能做到唯自己的马首是瞻,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必须根据组织发展目标、下属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赏罚措施并向下属宣讲清楚,即所谓三令五申,从而借助“合法性”树立自己的威严之相,使下属对自己具有崇敬感、敬畏感。这样,才能做到号令如山,言出必行。即如古人所言:“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3 左传昭公二十年。有了这种威严和威势,下属就很少触犯组织的管理制度,领导者的政令自然容易畅通无阻了。当然,作为一种领导方式,领导者也不能一味强调“严”,而应当如孔子所言“宽猛相济”“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于猛,纠犹摄也。猛则民残,猛政民残,民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2 孔子家语政论解。就是说,领导者不能一味地宽,政策过于宽松,下属就容易轻慢;也不能过于严厉,过于严厉往往会限制下属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应该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适度,两种方法交替使用,从而收到良好的领导效果。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孙子为领导者确定的素质标准是非常高的。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领导者都能同时具备这五大素质,也有一些领导者虽然一定程度上具备这些品质,但还不是那么充实、完备。这并不妨碍领导者继续承担并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过,毕竟孙子所确立的客观标准之于领导者更好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可以作为领导者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一个奋斗方向。三、庙算与领导决策孙子兵法最光彩夺目的部分是其决策思想。孙子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1 孙子兵法计篇。所谓“庙算”就是在战争之前,于祖庙内对未来战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方案评估,即今日所谓“决策”。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现代决策的关键环节在孙子这里都得到了精心设计,并提出了领导决策必须坚持的五大原则:(一)利益原则无论是军事斗争,还是非军事领域的社会组织之间的竞争,无不是为了实现某种利益而进行的争胜行为。所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应当成为组织领导者决策的最高原则。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子兵法火攻)可以看出,“利”是战与不战的决定因素。作为领导者,是否选择主动出击打击竞争对手,关键要看这种出击是否符合组织的根本利益,如果采取某种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有利于组织巩固自身地位、扩大组织影响、提升组织竞争力、增加组织利润,那就是可取的;反之,组织间面对面的对抗一旦发生,己方无论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诸方面一无所获,甚至伤及元气,或者虽然组织能够取得胜利,但是不能在一段时间内巩固业已取得的胜利果实,这种对抗就是孙子坚决反对的。无论是战争或是组织间的竞争,目的只有一个图利。如果这种对抗是无利可图的,那么发动这种对抗就是愚蠢的,而且是有害的,因为“凡兴师十万,出兵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1 孙子兵法用间。可见,只要战端一起,势必劳民伤财,“内外骚动”,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而没有相应的回报,做这种“买卖”显然是划不来的。因此,孙子主张“自保而全胜”2 孙子兵法形篇。,即在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的同时最大化地保存自身的实力。(二)信息原则任何决策都离不开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是决策的重要资源和支持系统。”3 邱霈恩主编:成就卓越领导的10大白金法则,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235页。所以,孙子特别注重决策信息的把握,提出“知己知彼”和“知天知地”2 孙子兵法地形。的信息原则。虽然老子曾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 老子第三十三章。仿佛自知比知人更为困难。但作为组织的领导者,相对而言,知己(了解己方的军队编制、士气、民心等)比较容易,知天(了解天气状况、时令变换)、知地(了解地形地貌、山川河流走向分布等)也不甚困难,真正困难的还是知彼,即了解敌方(竞争对手)的信息。对此,孙子提出了两种方法:第一,观察法。就是通过对敌方的言行举动的考察以洞悉其作战意图的方法。孙子在行军篇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列举了33种情况: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诡而强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倚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言入入者,失众也;屡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孙子兵法行军)第二,用间法。就是运用间谍的手段从敌方获取信息。孙子为我们提供了5种使用间谍的方法:“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1、因间。“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就是说借用故旧关系而用间。比如,从同乡、同学、亲属、战友等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领导者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其层次较低,所以,获取的信息往往价值不太大,而且,容易被人识破,万一对手施以“反间计”或“将计就计”,己方往往陷入被动。2、内间。“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1 孙子兵法用间。就是通过收买对方阵营中的有权者做间谍而为己方提供信息。任何一个组织都不是铁板一块,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罅隙“敌之官人,有贤而失职者,有过而被刑者,亦有宠嬖而贪财者,有屈在下位者,有不得任使者,有欲因败丧以求展己之才能者,有翻覆变诈常持两端之心者。如此之官,皆可潜通问遗,厚贶金帛而结之。因求其国中之情,察其谋我之事,复间其君臣,使不和同也。”2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杜牧,中华书局,2004年版。这是一种善于利用对方集团内部矛盾、或某些人自身的缺陷而为我所用的方法。3、反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1 孙子兵法用间。对于反间,杜牧做过这样的解释:“敌有间来窥,我必先知之,或厚赂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2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杜牧,中华书局,2004年版。从杜牧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在具体实践中,反间有两种方法:其一,发现敌方间谍后以重金收买,使其为我方提供情报;其二,发现敌方间谍后佯做不知,故意透露一些假情报,以迷惑对方。领导者在运用反间手段获取信息时,要善于制造假象,迷惑敌人。4、死间。“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3 孙子兵法用间。这一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假情报的制造能够迷惑敌人,缺点是己方的间谍往往被置于死地。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建议领导者使用这一方法获取对方信息。5、生间。“生间者,反报也。”4 孙子兵法用间。这是运用最多的一种用间方法。其要点在于自己派出的间谍能够返回己方传达信息。所以,对于间谍人才的选拔显得尤其重要。有人指出,选拔这样的人才应当坚持“择己有贤才智谋,能自开通于敌之亲贵,察其动静,知其事计,彼所为已知其实”5 兵典兵四。的人才标准,唯如此智能之士方能既善于游说,又善于潜伏,既善于获取情报,又善于不露声色,既善于施放烟幕,又善于在紧要关头力挽狂澜而能善保己身。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之人方能胜任的职位,领导者在人选确定上一定要慎之又慎。另外,孙子还主张借用一些其他方法获取对方信息,如“策之”(用小股部队袭击敌人,使之有所动作)、“候之”(侦察敌情以了解其虚实)、“形之”(示伪形于敌人而洞悉其薄弱环节)、“角之”(决战前派出小股部队从两翼袭击敌人,了解其阵地虚实)1 孙子兵法虚实。,运用综合手段收集来自敌方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做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地知天,胜乃可全。”2 孙子兵法地形。(三)可行性原则决策是领导者对组织未来行动做出的规划,这一规划的设定是组织行动的指南和路线图,是要付诸实践的,因而,制定的决策在现实中必须具有可行性。对于军事竞争而言,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所以,领导者制定的决策在组织对抗中必须具有“先胜”的把握:“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1 孙子兵法形篇。就是说,那些善于在竞争中取胜的领导者往往能于战端发起之前做出充分论证,明了己方是否能够在对抗中取胜,待有了必胜把握之后才发起攻击;如果没有必胜的十足把握,则不会轻易言战。与此相对立,失败的领导者往往是不事先做好调查研究和战略、战役措施的制定,毫无准备、心存侥幸地就仓促投入战斗,待战端已起才寻求胜利。这样的领导者必败无疑。所以,尉缭子也说:“战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 攻。”2 尉缭子攻权。要做到“先胜”,领导者的决策必须具有可行性。这种“可行”来源于领导者战前对组织内外条件的综合评估。这种评估在孙子兵法中集中体现为“五事”、“七计”。所谓“五事”就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我们先看“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3 孙子兵法计篇。“道”作为“先胜”的第一位因素体现为政治上的上下同欲。领导者在日常领导活动中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下属的措施,所以,赢得下属发自于内心的支持,故而在关键时刻,被领导者就能够与领导者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共赴危难。有了这样的组织保证,无论是军事冲突,还是非军事对抗己方获胜的把握就大得多。反之,则要失败。这就是“上下同欲者胜”。1 孙子兵法谋攻。其次是“天”。“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在军事对抗中,“天”作为“先胜”的第二位因素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阴阳,包括夜昼、雨晴等;第二,寒暑,指气候的冷暖变化;第三,时制,指四季的更替。历史上的拿破伦和希特勒征俄之所以都以失败而告终,“天”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俄罗斯严寒的天气,使侵略军在俄境内根本无法发挥正常的战斗力,岂能不败?非军事领导同样需要关注“天”,如洞察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还如,根据季节变换抢抓商计等。再其次是“地”。孙子指出:“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2 孙子兵法计篇。“地”作为“先胜”的第三位因素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远近”,指路途远近;第二,“险易”,指作战地域的险要与平坦;第三,“广狭”,指作战地域的宽阔与狭窄;第四,“死生”,指作战地域对己方是否有利。“地利”因素不仅对于军事领导至关重要,对于非军事领导同样不能忽视。如组织在某一地域开展活动不利,就应当及时全身而退,决不恋战;还比如不同组织选择经营地址也要充分考虑“地”的因素,像钢铁企业应选择原材料进出便宜的港口地区,餐饮业应选择人口密度大,消费水平高的地区,等等。又其次,“将”。“将”作为“先胜”的第四位因素前文已有专门论述,这里不再赘言。最后,“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1 孙子兵法计篇。“法”作为“先胜”的第五位因素强调的是法令与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严格的规章制度对于期待“先胜”的组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孙子指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信著者,与众相得也。”2 孙子兵法行军。就是说,领导者在日常领导活动中应加强对下属的教育工作,教育他们不仅要知道而且要力行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样在组织对抗中,下属才能严格按照规章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组织的各项制度应当保持连贯性,这样,下属做起事情来就能始终如一,应坚决避免朝令夕改。否则,制度缺乏连贯性,很难令下属信服,上下级之间必然缺乏必要的信任。只有那些严格执行组织制度的领导者,才能赢得下属的真心拥戴,才能上下一心,相互信任。“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3 孙子兵法计篇。掌握了这五个方面,就奠定了“先胜”的基础,否则,就失去了“先胜”的前提条件。所谓“七计”就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1 孙子兵法计篇。七项指标。这七项指标实际上是针对敌我双方的力量所做的对比分析,以求证敌我双方在下述7个方面孰优孰劣:第一,双方的最高领导者谁更能贯彻“上下同欲”的原则;第二,双方的主要领导者在智、信、仁、勇、严等方面谁的条件更优越;第三,双方谁更能占据天时、地利等有利的外在条件;第四,双方谁更能公正、彻底地执行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第五,双方所具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谁更占优势;第六,双方人员谁的业务素质更高;第七,双方谁的赏罚更为严明。通过对这七项指标的考察,我们就能判断敌我双方在未来对抗中的胜负与否了。按照孙子的建议,领导者通过上述“五事”“七计”的研究,基本可以对组织内外条件有了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再制定符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往往就是可行的了。(四)最优化原则领导决策是在若干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决策的过程也就是择优的过程,即从若干为实现领导目标而制定的具有相互替代性的可行性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方案。什么样的方案才堪称最佳方案呢?孙子认为,最佳方案应符合这样几个条件:第一, 能够不战而胜。孙子认为,最高明的军事对抗是以最小的成本付出获取最大的收益,最大程度地保存自身实力:“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1 孙子兵法谋攻。应用在现代领导决策中,就是在组织间的竞争中,如果能够通过非对抗的手段而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最理想的方案。如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与对手力拼,不仅导致组织运营成本急剧增加,即便最后战胜对手,自己也难免大伤元气。因此,运用“破国”、“破军”、“破旅”、“破卒”、“破伍”的策略非上上之策,最佳方案乃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第二,能够出奇制胜。孙子指出:“战势不过奇正”,但是,“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就是说,组织间的对抗不过“奇”“正”二法,但是,运用“奇”“正”的战术、战法却是无穷无尽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孙子做了极其恰当的比拟:“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2 孙子兵法势篇。孙子所列举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说明一个问题:奇正战法是变换无穷的。领导者制定的决策应当符合“出奇制胜”的要求。而要做到“出奇”要求决策方案制定者必须善于创新,跳出旧有的条条框框,勇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第三,能够速战速捷。孙子认为:“兵贵胜,不贵久。”长时间的组织对抗,不仅易于导致己方疲顿,而且劳民伤财,久而易于生变。所以,相似的决策方案,能够速战速捷者为最优:“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1 孙子兵法作战。“兵之情主速”2 孙子兵法九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此,后人曾经做过这样的描述:“兵以速为策者,其机在速。譬犹猎者之逐兽,兔起鹘落,少纵则失之。”3 纂辑武编。现代非军事领域的竞争同样强调速战速捷。组织的神速行动,不仅有利于己方迅速捕捉战机,而且可以在对方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予以打击,如此取胜的机会就大大增多。事实上,强调速战,是有生理学依据的。正常人的大脑面对某一现象的发生做出及时应变需要一个过程,它要观察、思考、判断。这一过程越短,胜算越大,反之,则失败的可能就越大。在组织对抗中,领导者如果能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把握住这个“时间差”,以有备对无备,相信必定能够胜算在握。即如孙子所言:“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4 孙子兵法九地。(五)践墨随敌的原则领导者制定的决策方案是在既有信息基础上做出的。事实上,“敌情”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这就要求领导者的决策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以变应变”“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1 孙子兵法九地。这里,孙子用木工画线作喻,强调了敌变我变的重要性。木工施工下料时以绳墨画线必须一丝不苟,来不得丝毫随意。那是因为木料是“死”的,不变的。而军事斗争和组织对抗则不然。在斗争中,与原本决策方案不一致甚至完全不同的情况随时有可能出现,如果领导者制定的决策规划是僵死的、缺乏灵活性、适应性的,那就无法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敌情”,使决策变得无的放失,最终导致失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领导者制定的决策规划必须容许一定的变动范围,使决策方案在实施中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一旦某种出乎意料的情形出现,决策方案能够灵活做出应变并继续得以执行。如果“敌情”的变动已经超出决策所能容许的变动范围,领导者就要及时调整决策方案应敌之变。“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反之,“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2 吕氏春秋察今。所以,领导决策必须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四、“择人而任势”、“将能而君不御”与领导者选才用人孙子兵法不仅集中研究领导决策问题,而且用了大量篇幅探讨领导者选才用人的问题,其中最具特色的有以下内容:(一)择人任势与人才选拔孙子认为,军将在军事组织中处于关键性位置,是军事活动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军将的选拔与任用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稷的存亡和民众的福祉,“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1 孙子兵法作战。“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2 孙子兵法谋攻。正是因为军将地位如此重要与非同寻常。 所以,孙子提出“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3 孙子兵法势篇。的主张。所谓“择人任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完成组织的既定目标,必须选拔合适的人选充当领导者,没有直接遂行领导职责的领导者,组织就会陷入一片混乱,就如马克思所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的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7页。但是,选拔什么样的人到领导岗位上呢?杜牧认为:“言先战者先料兵势,然后量人之才,随长短以任之,不责成于不材者也。”5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杜牧,中华书局,2004年版。就是说,选择什么样的人承担领导职责,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面对不同的对抗态势,“用兵”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所以,选拔到领导岗位上的人才应当是最善于制造符合该项任务要求之“势”的人,是最善于“造时势”的“英雄”。这样的领导者由于擅长根据斗争发展的态势、倾向,利用各种条件和手段营造泰山压顶之势,能够有效地摧毁对方的精神防线和心理底线。这就是孙子所说的:“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1 孙子兵法形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3 孙子兵法势篇。从孙子对“势”不厌其烦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势”对于激发己方的士气、信心,压制对方的意志与决心的重要意义,对于这种意义,孙子进一步比喻道: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民之耳目也。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孙子兵法军争)这就告诉我们,善于造势的领导者往往会利用各种条件形成慑人的威势,以求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像三国时期的张飞在长阪坡用少量的骑兵扬起漫天灰尘,造成极其雄壮的气势,迫使追击而至的曹操大军惧而退阵就是著名的例证。通过造势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著名的战例还如诸葛亮的“空城计”都属于此类通过造势而赢得战争的光辉典范。善于造势固然重要,离开“节”却难以造势成功。因此,所择之人还必须善“节”。何谓“节”?孙子有言曰:“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1 孙子兵法势篇。在这里,势,就是态势,“险,犹疾也。”2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曹操,中华书局,2004年版。“势险”,强调的是己方采取行动的速度一定要快;“节者,节量其力,必至其处,使不失也”2 孙武子直解卷三上兵势第五。,“短,犹近也。”3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曹操,中华书局,2004年版。节短是指空间距离要短,强调的是己方在对敌发起攻击前的距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