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析英诗.doc_第1页
怎样分析英诗.doc_第2页
怎样分析英诗.doc_第3页
怎样分析英诗.doc_第4页
怎样分析英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分析英诗1) C V C alliteration “bat”, “boy”, “barge”, “binge”2) C V C assonance “bat”, “cab”, “fad”, “man”3) C V C consonance “bat”, “grit”, “spite”, “fort”4) C V C reverse rhyme “bat”, “bag”, “ban”, “back”5) C V C frame rhyme or pararhyme “bat”, “bait”, “bite”, “boat”6) C V C rhyme “bat”, “cat”, “rat”, “flat”7) C V C rich rhyme “vein”, “vain”, “vane”英语诗歌的韵律dasha英诗节奏(Rhythm) 构成英诗节奏的基础是韵律(metre)。在希腊语中,“metre”这个字是“尺度(标谁)”的意思。英诗就是根据诗行中的音节和重读节奏作为“尺度(标准)”来计算韵律的。 英诗的特点之一是与其他文体不同的排列格式。各诗行不达到每页页边,每行开始词首大写。几行成为一节(stanza),不分段落。各行都要讲究一定的音节数量,行末押韵或不押韵,交错排列。 音节重读(stressed),非重读(unstressed)。这就是一种正规的重读形式,在诗歌中即体现为韵律。研究诗歌韵律规则的科学叫作韵律学(Prosody)。 1音步(Foot): 英诗中这种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性组合叫作音步。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可能为两个或三个音节,但不能少于两个或多于三个音节,而且其中只有一个必须重读。分析英诗的格律就是将它划分成音步,并区分出是何种音步以及计算音步的数量。这种音步划分叫scansion。根据一首英诗组成的音步数量,每一诗行一个音步称“单音步”(monometer);每一诗行有两个音步的,称“双音步”(dimeter);含有三个音步的,称“三音步”(trimeter);此外还有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ctometer)。 Is this | a fast, | to keep The lard | or lean And clean? (Herrick) 2韵律(Metre): 英诗的韵律是依据音步包含音节的数量及重读音节的位置而加以区分的。传统英诗的音步有六种:即抑扬格(iambus)、扬抑格(Trochee)、抑抑扬格(Anapest)、扬抑抑格(Dactyl)及抑扬抑格(Amphibrach): (Anapaest)、扬抑抑格(Dactyl)及抑扬抑格(Amphibrach): “”非重读音节;“”重读音节。 涂寿鹏编著 , 英文诗歌导读 英诗的韵 英语诗歌的押韵可以根据单词的内音素重复的部位不同而分成不同种类,最常见的有头韵(Alliteration)、谐元韵(Assonance)和尾韵(Rhyme)。头韵指词首重复,如great和grew;谐元韵是指词中重读元音重复,如great和fail;尾韵则指词尾音素重复,如great和bait。但一行诗中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押韵形式: The light that lies in womens eyes. -Thomas Moore 这行诗中既有头韵light和lies,谐元韵light、lies、eyes,又有且有尾韵(这种押韵方式称行中韵middle rhyme)lies和eyes。 英语诗歌的行与行之间的押韵格式称韵法(rhyming scheme)。常见有两行转韵(AABB)、隔行押韵(ABCB)、隔行交互押韵(ABAB)和交错押韵(ABBA)。 (Dasha整理) 英诗体例: 十四行诗(sonnet):过去也曾音译为商籁诗。十四行,抑扬格,五音步用作全诗的形式。首先出现于意大利,16世纪中传入英国,为伊丽莎白时代(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期为1558一1603)文人所宠爱,莎士比亚、斯宾塞及西德尼(sidney)全都写下过著名的十四行诗。18世纪十四行诗曾受到冷落。但后又被浪漫派诗人济慈、沃兹沃斯等人所复兴,以后许多诗人也多所采用。英国十四行诗有两种类型:意大利式(Petrarvhan)及莎士比业式(Shakesperoan)(英国式)。 A意大利式十四行诗:模仿意大利诗人皮特拉克(Petrarch)所创的样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八行(TheOctave),由的个四行诗体(Quatrains)组成,韵脚是abbaabba;第二部分六行(The Sestet),韵脚可有不同形式。按严格的意大利十四行诗体,在前八行结尾诗意应告一段落,而后六行又转入新的诗意。 B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由三个四行诗体组成,韵脚交替进行。最后是押韵的双行诗体。整个韵脚是ababcdcdefefgg。在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中意境一气呵成,直到最后双行体,为全诗高潮。除莎士比亚外,其他诗人也采用此种形式。 SONNET 21 So is not with me as with that Muse, Stirrd by a painted beauty to his verse, Who heaven itself for ornament doth use And every fair with his fair doth rehearse, Making a couplement of proud compare, With sun and moon, with earth and seas rich gems. With Aprils first-born flowers, and all things rare That heavens air in this huge rondure hems. O, let metrue in love, but truly write, And then believe me, my love is as fair As any mothers child, though not so bright As those gold candles fixd in heavens air. Let them say more that like of hearsay well; I will not praise that purpose not to sell. (Shakespaere) 十四行诗集第21首 我的诗神并不像那一位持神 只知运用脂粉涂抹他的诗句, 连苍穹也要搬下来作妆饰品, 罗列每个佳丽去称赞他的佳丽, 用种种浮夸的比喻作成对偶, 把他之太阳、月亮、海陆的瑰宝, 四月的鲜花,和这浩荡的宇宙 蕴藏在它的怀里的一切奇妙。 哦,让我既真心爱,就真心歌唱, 而且,相信我,我的爱可以媲美 任何母亲的儿子,虽然论明亮 比不上挂在天空的金色烛台。 谁喜欢空话,让他尽说个不穷; 我志不在出售,自用不着祷颂。 见梁宗岱译诗集,第10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原译注)诗神:即诗人,下面用男性代词“他”字。 涂寿鹏编著 , 英文诗歌导读 , 第38页 哀歌 elegy 为哀悼一位公共活动家、一位友人或所爱的人而写的一种沉思抒情诗;推而广之,又指悲叹人世无常的、题材更广泛的任何内省性质的抒情诗。在古典文学中,所谓哀歌只不过用哀歌格律(诗行交替使用扬抑抑格的六音步句和五音步句)写的诗篇,题材也不限制。在某些现代文学,例如德国文学中,人们使哀歌格律适应于语言,因此哀歌一词变成只指这种格律,而不是指诗歌的内容。第一章 文体与文体学In this chapter, two major concerns will be presented, one is the definition, the origin, goal, and procedure of stylistics, another the definition of style, which is a heated discussion in academic areas. Part I Stylistics1 Definition of StylisticsStylistics in simple terms means the study of style.Widdowson (1975:3), “By stylistics, I mean the study of literary discourse from a linguistics orientation and I shall take the view that what distinguishes stylistics from literary criticism on the one hand and linguistics on the other hand is that it is essentially a means of linking the two.”Leech, holds a similar view. He defines stylistics as “the study of the use of language in literature”(1969:1), and considers stylistics a “meeting-ground of 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study”(1969:2) From what Widdowson and Leech say, we can see that stylistics is an area of study which straddle two discipline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nguistics.It takes literary discourse (text) as its object of study and uses linguistics as a means to that end. Now stylistics has developed into an interdisciplinary area of study with explicit aims and effective techniques, and promises to offer useful insights into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English stylistics h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rhetoric which may be traced back to Aristoles time. Nevertheless, it was the three revolutions in social science that brought it to the right track and brought it about its present status. One of the revolutions is the modernist movement in art and literature, lasting from 1890 to the beginning of World War II. To a great extent, the revolution was a break with tradition in the ways it influenced both the content and language of literature. From this movement onwards, creative writers exercise no restraints on the sort of language they use in their writing. In modernist literature, readers could find much to surprise them in respect to content as well as language. Another revolution is the one in literature criticism which has had a profound and radical influence on stylistics. In the 1930s, the critical theorist, I.A. Richards, expressed hi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ose critics of his age. In his opinion, they seemed to be too much preoccupied with literatures role in educating the readers morally and emotionally. He called for a more objective approach to literary texts. in his famous book, Practical criticism, he established an approach to poetry which depend on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 He was joined by scholars such as Willian Empson whose work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had a wide influence and promoted the concept of ambiguity as a defining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 of poetry. Their insistence on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 and analysis of language of the text coincides with the starting point of stylistics, thus greatly facilitating its development.The third revolution took place in linguistic science starting in the late 1950. It was initiated by the work of Noam Chomsky and Michael Halliday whose thoughts we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fluenced by the linguistic theory of F. de Sassure, the founder of modern linguistics. Chomskys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revealed a system of surface structure and deep structure in English syntax. It also brought about a new awareness of how the human mind is innately able to systematize reality by the use of language. Hallidays systemic grammar has offered many insights into the methods of text analysis, particularly in respect of cohesion between sentences in discourse. The work done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has provided the stylistician with effective and completely new tools for investigating language in use in both literature and other types of discourse. The above mentioned revolutions, in their own ways, have played a fundamental role in shaping stylistics into the important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academic study that it is today. 1.2 The origin of stylistics and its research school文体学首先来自于古代的修辞学,来自于亚里斯多得的修辞论。现代文体学创始人是法国文体学家巴特利(索绪尔的学生),文体学的性质是一门结合文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适宜于对文学和语言学很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简单地说,文体学就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去阐释文学内容和写作风格的一门学科。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写作技巧。同时,激发学生开展批评性阅读,尝试建立自己的见解。申丹 西方文体学的研究可上溯到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研究,早在公元100年就出现了德米特里厄斯的论文体这样集中探讨文体问题的论著。但在20世纪之前,对文体地讨论一般不外乎主观印象式的评论,而且通常出现在修辞学研究、文学研究或语法分析之中,文体研究没有自己相对的地位。20世纪初以来,在采用现代语言方法之后,文体分析方法摆脱了传统印象式直觉分析的局限,逐渐深入和系统化、科学化。欧洲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独立学科,与语言学相结合的文体学也逐渐成为一门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交叉学科。现代文体学创始人是法国文体学家巴依(Bally,1865-1974)(索绪尔的学生),他借用索绪尔的结构主要语言学反思传统修辞学,力图将文体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建立起来,使文体分析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巴依的研究对象是口语体的文体。他认为一个人说话时除了客观地表达思想外,还常常带有各种感情色彩。文体学的任务是探讨表达这些感情特征的种种语言手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此入手,分析语言的整个表达方式系统。虽然巴依没有特别关注文学文本,但他们的普通文体学对于文学文体学的形成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稍晚于巴依的德国文体学家斯皮泽(Spitzer, 1887-1960)被普遍尊为文学文体学之父,斯皮泽的研究对象不是口语,而是文学作品。斯皮泽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因此他详细分析具体语言细节所产生的效果,从而有别于传统印象式批评。此外,他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分析长篇小说的被称为“语文圈”的研究方法,即寻找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偏离常规的语言特征。然后,对其作出作者心理根源上的解释,接着再回到作品细节中,通过考察相关因素予以证实或修正。受到德国学术思想的影响,斯皮泽将文体学视为连接语言学与文学史的桥梁,旨在通过文体特征的研究来考察作者心灵以及民族文化和思想澶变的历史。50年代末以前,文体学的发展势头较为弱小,而且主要是欧洲大陆展开(在英美盛行为新批评)。俄国的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和法国的结构至于等均对文体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英美,随着新批评定逐渐衰落,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语言学理论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性。1958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召开了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文体学研讨”(参见Sebeok, 1960),这是文体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次会议上,雅各部森宣称“。倘若一位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诗学功能不闻不问,或一位文学研究者对语言学问题不予关心,对语言学方法也一窍不通,他们就显然过时落伍了。”(Jakobson, 1960:377)就英美来说,这个研讨会标致着文体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大诞生;就西方来说,它标志着文体学研究的全面开展并即将进入兴盛时期。60-70年代:现代文体学的兴盛时期在60和70年代,西方科学主要思潮盛行,语言学和结主义蓬勃发展,带动了文体学的发展。现代文体学的兴盛,表现在流派纷呈,如:“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语言学文体学”。这六种流派的区分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标准之上的。“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的区分,依据的是文体学家所采用的语言学模式。文体学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文体的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它与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极为密切的寄生关系,新的语言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外文催生新的文学体派。“形式文体学”是指采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布龙菲尔德描写语言学、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等形式主义语言学理论来进行分析的文学学派;“功能文体学”指采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分析的文体学派;而“话语文体学”是采用话语分析模式以及语用学和语篇语言学来进行分析的文体学派。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语言学文体学”等文体学派的区分主要以研究目的为依据。卡特和辛普森指出,语言学文体学是“通过对文体和语言的研究,来改进分析语言的模式,从而对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文学文体学则“旨在为更好地理解、欣赏和阐释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提供根据”;而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特指以揭示语篇的意识形态、权利关系为目的的文体研究派别(Carter and Simpson, 1989:1-17)。在60和70年代,文学文体学达到鼎盛时期,很多的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转向文学文体学(参见Chatman,1971)。“ 文学文体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首先,它可泛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为终极目的的文体学派。不少声称进行“文学文体”研究的语言学家将文学文本纯粹视为语言学分析的一种材料或者检验语言学理论可行性的实验场所(这则60年代以前十分常见)。他们以发展语言学理论为目的,在研究时将注意力集中于阐述和改进相关语言学模式,仅注重语言学描述本身的精确性和系统性,而不考虑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效果(即时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是“语言学文体学”的典型特征。但其他很多从事文学文体研究的人则是将文体学作为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探讨作品如何通风语言的特定选择来产生和加强主题语言和艺术效果,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文体学”。在60年代末以前,无论是“文学文体学”还是“语言学文体学”采用的都是形式语言学理论,故被依据语言学流派来划分文体学流派的批评家视为“形式文体学”。文学文体学的兴起之日正是新批评的衰落之时。与新批评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学文体学之所以能在前者衰落之时兴盛起来,也许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文学文体学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武装了自己。其二,有些文学文体学家采用了比新批评更灵活的立场。他们虽然反对将作品视为社会文献和历史文献,但并不屏弃对作品背景的了解。利奇曾明确提出:“如果要对每一个实例进行透彻的、卓有成效的分析,就必须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等。”(Leech, 1969:vii) 与新批评相比,文学文体学虽然注重文本,但一般不排斥作者,有的还能从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此外文学文体学作为对传统印象直觉式批评的修正和补充,填补了新批评衰落后留下的空间,在语言文学教学中起了较大作用。文学文体学是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在这一派别看来不过是帮助进行分析的工具。他们不限于采用某种特定的语言学模式,而是根据分析的实际需要,选用一种或数种适用的语言学模式(参见 Leech, 1969, Widdowson, 1975, Turner, 1973; Leech and Short, 1981)由于他们的目的在于帮助进行文学批评而非有助于发展语言学理论,仅关注与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密切关系的语言特征,因此在语言描写的系统性方面往往较为薄弱,不少语言学家或者语言学家出身的文体学家认为这样的文体分析不纯正,在他们看来,文体学应当帮助发展语言学为目的。不难看出,文学文体学较易为传统批评家接受。大多数的文学文体学家都将作品阐释与语言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往往反复阅读作品,以找出与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相关的语言特征,然后运用适当的语言学工具对有关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和描写,阐明他们的文学意义。在这样的文体研究中,描写过程与阐释过程密不可分;被描写的是经过阅读阐释发现与文学意义相关的语言现象,而语言分析过程又常能加强或修正阐释结果。70年代初以来,功能文体学蓬勃发展。“功能文体学”为“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简称,它特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文体学派。韩礼德是功能文体学的创始人之一。1969年他在意大利召开的文体学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语言功能与文学文体”(韩礼德,1971)。该文提出了“语言的功能理论”是进行文体研究的较好工具。所谓的“语言功能理论”是指“从语言在我们生活中起某种作用,服务于几种普遍的需要这一角度出发来解释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韩礼德区分了语言具有三种“纯理功能”或“元功能”:即表达说话者经验的“概念功能”;表达说话者态度、评价以及交际角色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的“人际功能”和组织语篇的“语篇功能”。这三种纯理功能相互关联,是构成语义层或者“意义潜势”的三大部分。韩礼德运用属于概念功能范畴的及物性系统对威廉戈尔丁的小说继承者的文体进行了详细分析(详见申丹,1997;张德禄,1999)。韩礼德的这篇论文可谓是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经典之作。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其语言功能理论打破了传统上文体与内容的界限。任何语言结构都有其特定的语言功能。韩礼德明确指出,“文体存在于任何领域之中”。他所区分的用于表达经验的概念功能属于文学文体学不予关注的“内容”这一范畴。将文体研究扩展到这一领域有利于揭示人物生存活动的性质和观察世界的特定方式。另一特点即其分析的系统性。韩礼德对继承者中及物性过程类型合数量、参加者的类型和数量以及环境成分的类型和数量都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精确统计,并通过图表的形式将分析统计结果予以系统的图示,让人一目了然。这种分析的系统性是以其语言学模式的系统性为基础的。在韩礼德之后,有不少功能文体学家采用及物性模式对文体的语义层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至于人际功能方面,功能文体学家一般从分析语气、情态、人称、表达态度的形容词和副词等入手探讨文本中反映出来的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小说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关系),以及他们对于经验内容的立场态度和价值判断。值得一提的是,倘若功能文体学研究的是戏剧或者广播访谈等实际对话中的人际功能,这些研究也很有可能由于其分析对象而被归入话语文体学的范畴。至于语篇功能、功能文体学家着重探讨文本中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句子之间的衔接与文本的主题意义之间的关系等。早期的功能文体学家一般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功能范畴;如集中研究作者对技巧型的人称代词的选择,或集中探讨作者对属于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的选择。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文体学家注意在几个层面同时展开分析,注意它们如何相互作用来构成文本文体的总体特征,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塑造人物(参见Birch and OToole,1988)。系统功能文体学还要一个显著特点,即强调语言、语篇和社会语境的关系。系统功能文体学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语篇受制于情景语境。由于系统功能文体学强调情景语境的作用,80年代以来,它在注重社会语境的学术氛围中得到长足的成长和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文体学家将注意力转向文本语言和权力的关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合相互作用,这自然有助于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发展。不少文体研究从语法模式来说,应划归系统功能文体学;但从其研究目的来说,应属于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同一,有的文体研究从分析对象来说属于话语文体学,但采用的分析工具是系统功能语法。也就是说,系统功能语法对文体学的影响已超出系统功能文体学的范畴,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文体分析工具。三. 80年代,话语文体学的兴起就文体学的发展历程来说,80年代以话语文体学的兴起为标志。话语文体学指采用话语分析模式以及语用学和话语分析来进行分层的文体派别。它自80年代初以来发展较快。在分析对象上,话语文体学有两点不同于其他文体学派。一是注重分析会话,注重交际双方的交际过程。诚然,近年来的话语文体学注意研究文学文本(而不是生活中的实际对话),但即便如此,话语文体学的分析重点仍是戏剧、小说、诗歌中的人物会话、独白或巴赫金理论意义上的种种对话关系。另一特点是,话语文体学的分析对象为句子以上的单位,如对话的话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句子之间的衔接,或话语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等。话语文体学分析文学会话模式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种分析日常会话的模式(参见Toolan,1990:273-274):1.人类学方法的会话分析。它关注社会结构中会话双方相互作用,尤为注重发起谈话、结束谈话、轮流发话、修正、接收、设计、理解显示等为完成交际任务而产生的言语方式。在小说文体学一书中,图伦运用会话分析的一些 概念对福克纳的小说去吧,摩西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分析。他在分析中还借鉴了其他话语分析模式,尤其是Grice 的会话合作原则为基础模式。这是不少话语文体学家的共同之处,他们一般根据需要,综合采用不同的分析模式。2.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的Sinclair and Coulthard 为代表的伯明翰话语分析法。它借鉴了韩礼德阶与范畴的语法等级模式(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建立起具有五个层次的模式(课课段会合话步行为)。该模式应用于分析老师与学生之间、大夫与病人之间或者律师与证人之间规律性较强的对话。伯明翰大学的伯顿为分析戏剧(以及日常对话),将该模式最高层次的“课”改为“应对”,并作了其他调整。在分析戏剧时,她尤为注重“话步”这一层次,从“开题话步”、“支持性话步”和“挑战性话步”的对照中,看人物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关系。3.戈夫曼提出的“脸面”和布朗与莱文森的“礼貌”概念为基础的分析模式(Goffman,1981; Brown and Levison, 1987)。这一模式将言语行为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联系起来,认为人们在对话时,注意采用一些策略来维持自身、他人或受话人的形象。话语文体学家通过揭示在对话中采用的不同礼貌策略,可说明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Simpson, 1989: 170-183)。4. 以格赖斯的会话原则为基础的模式。格赖斯认为人们在会话时一般遵循四项合作原则,即数量原则、质量准则、关联原则和方式准则。会话双方运用这些准则来产生或者推导出各种会话含意(Grice, 1975)。这是话语文体学家在分析戏剧、小说中的会话时较为常用的一种模式,他们尤为注重分析人物话语中蕴涵的诸种会话含意。普拉特等人还借鉴这一模式来分析叙述者与受叙者之间的相互作用(Pratt,1977)。除了借用分析日常会话的模式,在分析小说会话时, 话语文体学家还发展了自己的模式。Fowler采用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分析狄更斯小说艰难时世的复调性质。Weber也对狄更斯艰难时世中的语言风格进行了分析,但他更为注重反映说话者态度和判断地情态系统的作用,通过分析主要人物的语言情态特征,揭示人物的不同意识形态和世界观。不少话语文体学家还注意分析文学篇章的语义结构。总的来说,与功能文体学家相似,话语文体学家较为注重语言学描写的精确性和系统性,注意展示或者检验所采用的语言学模式的可行性(这个意义上说,可划归为“语言学文体学”)。话语文体学也紧跟时代潮流,越来越强调文本与社会、历史语境的联系,主张超越对文本美学价值的探讨,而将注意力转到文体特征与阶级、权利、观念形态的关系上。这无疑促进了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发展。四 90年代: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蓬勃发展90年代,功能文体学和话语文体学仍然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持形式主义立场的文学文体学则受到文化批评的强烈冲击,虽然在语言文学教学中,它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Thornborrow, 1998)。就文体学的发展历程来说,90年代的突出标志是历史/文化文体学的蓬勃发展。80年代初以来,受重视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的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克思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文体学家不再把语言看成一种中性的载体,而是视为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不再把文本看成反映意识形态的一面单纯的镜子,而是把语言和文本视为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又反过来作用于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辨证的生产关系,语言与社会语境互为制约,互为实现,互为建构,加重了社会上的各种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文体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和批判语言中蕴涵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英国文体学家Burton是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开创人之一。她在1982年发表了一篇当时被认为是颇为激进的文章,文中提出西方人生活在一个阶级压迫、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社会里。后浪漫主义经典文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掩盖矛盾和压迫,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服务,而文学批评,尤其是文体学,则通过对这些文体的分析和欣赏成了为统治意识服务的帮凶。伯顿呼吁文体学家审视自己的研究,弄清楚它究竟是为压迫性质的统治阶级意识服务还是对这种统治意识进行挑战的。她认为文体分析是了解通过语言建构出来的各种“现实”的强有力的方法,是改造社会的工具。她的文体分析显然不同于传统的文体分析,因为其重点在于探究文本如何建构它自己的虚构现实。伯顿的立场作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中具有相当地代表性。有的学者人为这一学派有两个分支。一个为福勒为首的批评语言学,另一个为MacCabe 倡导的历史语文学。批评语言学兴起于70年代末英国的东英吉利大学。1979年福勒与他在该大学同事Kress & Hodge 出版了两本宣言性的著作:语言与控制和语言作为意识形态。书中首先提出了批评语言学这一名称并阐明了这一派别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批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他们将语言视为社会语篇。他们注重分析各种文本尤其是新闻媒体的语言结构中蕴涵的阶级观念、权力关系和性别歧视等各种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使语言表达带上了各种烙印和偏见。他们采用的分析工具主要采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批评语言学作90年代发展迅速,在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均有市场。麦考伯倡导的历史语文学则影响不大。他们强调语言研究中社会历史语境的重要性,注重某些关键性词语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产生的语义变化,并着眼于单个词对文本阐释所起得作用。这种注重单个词语的历史语文学与注重分析模式和语言模型的当代文体学有一定的距离,而与英国的新批评的关系较为密切。在分析立场上则主要受到英国的文化研究,以及欧洲大陆的语言文化以及思潮的尤其实福柯的影响。他的研究基地在苏格兰的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其影响有限,而且严格意义上说,他不属于文体学。总的来说,西方文体学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期间经历了不少挑战,最为著名的有Fish, 1973 Smith 的狂轰滥炸和强烈抨击。尽管对文体学的挑战常常有偏误和过激之处,但能促进文体学家进行反思,认清文体学的局限并力争有所改进。文学发展势头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为代表的紧跟时代潮流的倾向;而是多头并进。不同的阿文体学家竞相发展,不断有新的文体学派形成。如语用文体学和文学语用学。西方文体学的大本营是英国的国际诗学与语言学协会,创办了语言与文学杂志。1.3 The Goals, Components and Procedures of Stylistics1.4 The nature of StylisticsPart II. Style1.5 The Definition of Style根据刘世生(1998)的综述,有关文体学的定义有三十一种,有人说文体是选择,是突出,是违规,是质的变异还是量的突出。这些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文体学家们对文体的基本看法,代表了不同文体流派的观点。同时,也反映了文体发展不同阶段,人们对文体的认识的逐渐加深。理论的探讨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一个理论去解决所用的问题,他们只能解决部分问题,都有自己各自的Achilles heel (致命的弱点)。因而信仰该学派的人不断地加以改进,创新。而反对的人则自己在该学派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派。这就是所谓的波浪式的前进方式。Here are some of these definitions: Style as form ()Style as eloquence Style is the man (Le style, cest homme meme, Buffon)根据秦秀白的总结(2002:1-12)文体是表达方式说,认为文体是语言使用的一种方式,即一最有效的方式讲恰当地事情;文体是思想的外衣;文体是富有表达性和情感性的语言成分,这些语言成分附加在对信息所作的中性表达之上。文体是行为方式,文体即人的行为方式,文体风格即人本身。文体是选择,文体特征体现在对不同的表达方式的选择上。人们在说话或者写作时总有一种选择的倾向,从语言能够提供的种种结构中进行选择。文体风格就是这种选择的结果。文体是受到社会情境制约;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语境。交际双方、交际内容和交际双方的关系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成分的选择起重要的制约作用。文体学家的任务就是描写和分析语言在社会情境中的各种变体。文体是语言成分排列说;文体就是“语篇结构模式的重复出现(recurrence)或聚合(convergence)”语言的诗学功能就是将等价原则从选择轴投射到组合轴(Jakobson)。诗歌的文体特征主要体现在“语言同项”的有规律的重复出现上。语言同项就是指等值得语言成分,结构上的排比,诗歌篇章的节奏和韵律等同属于语言同项的范畴。文体是偏离说;文体是对常规的偏离。偏离可以产生“前景化”。文体学上的“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一元论”,文体风格和内容是不可分的。任何形式上的改变都会带来内容上的变化。一元论在诗歌上找到了有力的证据。Leech & Short 认为,他的缺点在于惯于把语篇看作成是一个毫无差别的整体。如果意义和形式不可分,人们除了完完全全地重复表达意义的那些词语外,就无法谈论意义,而且人们也无法谈论形式。“二元论”是建立在形式主义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的。其核心是关于形式和内容的二分对立(Dichotomy)。二元论者认为形式和内容是可分的,讲话和讲话的方式是两码事。我们可以常说一个命题相当于另一个命题。二元论者认为风格或者文体属于形式方面的:文体是思想到外衣,文体是表达方式。多元论是指语言可以完成很多功能,任何语言形式都可能是不同的功能层次上的选择的结果。他们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分不同类别的意义。有些语篇有指称功能,有些语篇有指示或者说服功能。有些具有抒发情感和社交功能。语言内部具有多功能性,雅各部森的语言功能观点以及韩礼德的三大功能假设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二元论与多元论的差异可以从下表中看出:二元论 多元论A 内容 A 概念功能 风格B 表达 风格 B 语篇功能 风格C C 人际功能 风格二元论者认为风格属于B层面,而韩礼德的文体观认为文体风格存在于ABC三层面。英国文体学家SHORT 曾把文体分析概括为互相关联的三个步骤:描写、解释和评价。Traditional grammars categories of the level of languagePhonetics Graphical, Lexical, Sentence, DiscourseQualitative Poem A1 Poem A2 Poem3 . Quantitative Poem B1 Poem B2 Poem31.5.1 Style as Deviance (qualitative)A1 & B1 The eagle Tennyson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Ring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He watched from his mountain walls,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这是一首很著名的英语诗,诗人以粗的线条勾勒出一幅雄鹰盘踞饞岩的画面,全诗着力表现老鹰的雄壮、勇猛和不屈不饶的性格。虽然诗人丁尼生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诗人,韵律上比较受传统的影响,非常正统和刻板,但经过仔细分析我们仍然看出该诗在音韵的使用上一些不易发现的特征。这些特征使诗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音义结合,构成诗歌在语音层次上的隐性衔接。下面我们以第一行为例,分析诗人如何用音素来表现老鹰的性格。整行诗用音标可表示为:/hi: klsps T krg wiT kru:kt hAndz/首先,在该行中使用了大量的爆破音,其中/k/使用了四次,/g/, /p/, /t/各一次,爆破音是英语中最难发的一种音,发起来十分费力,用它们来表现老鹰的威猛与雄壮性格,看来最恰当不过的。如果我们再从元音上去分析就更能找到证据。从元音上看,整行诗一共才出现四个重读音节,其中有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