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课件.ppt_第1页
绵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课件.ppt_第2页
绵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课件.ppt_第3页
绵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课件.ppt_第4页
绵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绵阳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DevelopmentStrategicPlanningforMianyang Sichuan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年1月 项目进展 2010年12月15日到12月22日 调研项目组在绵阳市进行项目调研 与市直各部门座谈 深入各园区 企业进行访谈 并去下属区县进行调研2011年1月20日 局汇报向绵阳市规划局进行了交流2011年2月16日 规委会汇报向绵阳市城乡规划委员会进行了工作汇报2011年4月15日向绵阳市发改委 统计局 交通局 国土局 高新区 经开区等各部门进行了工作交流更新了2010年最新的经济数据与绵阳市十二五规划进行了深入对接2011年4月21日 市委中心组学习中规院李晓江院长就绵阳战略向绵阳市委中心组进行了讲课2012年1月13日 专家评审 绵阳概况 绵阳 中国唯一的科技城 成渝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 四川省第二大城市2010年 总人口542万 地区生产总值960亿元市区建成区面积103平方公里 城区人口106万 市辖 2个区 涪城 游仙1个县级市 江油6个县 三台 安县 平武 北川 梓潼 盐亭 1特征与优势 2问题与挑战 3目标与定位 4空间发展战略 5行动指引 1特征与优势1 1特征一 国家战略城市1 2特征二 区域中心城市1 3特征三 工业城市1 4特征四 山水城市1 5特征五 单中心城市1 6特征六 文化名城1 7小结 十一五 1 1特征一 国家战略城市 1958年长虹建厂 1 国家政策驱动 国家战略布局对绵阳城市发展的影响深远 1983年科学城建设 灾后重建 高新区 经开区科创园 国家利益 国防军工机构云集 高端科研人才荟萃 1 1特征一 国家战略城市 2 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的权重 地方利益 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 技术领先 但对地方经济带动较弱 作为国家战略城市 需要处理好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的关系 寻找最佳结合点 图 绵阳市教育科研用地现状分布 1 2特征二 区域中心城市 1 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地理上的区域中心四川盆地西北部 连接陕 甘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历史上的川西北第一重镇成都平原的北部屏障和要冲 蜀道咽喉 剑门锁钥 川西北第一重镇 建国后的交通枢纽 清代绵阳辖区范围 绵阳处于川西北中心 德阳下属于绵州府 经济联系与绵阳更为紧密 2010年GDP达到960亿元 稳居四川省第二位 离千亿元一步之遥 2 第二梯队的领头羊 1 2特征二 区域中心城市 图 2010年四川省各城市GDP总量 亿元 1 二产主导的产业结构 1 3特征三 工业城市 2007年之前绵阳市第二产业比重均低于45 2007年的比重为44 6 震后2010年绵阳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8 8 达到历史高位 图 1978 2010年绵阳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1 3特征三 工业城市 2 工业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表 绵阳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强 贡献率达到61 4 在14 4 的GDP增长中贡献了8 8个百分点 北山区 中平原 南丘陵 平原占18 6 丘陵占20 4 山地占61 1 4特征四 山水城市 1 地理格局 三大板块 绵阳 1 4特征四 山水城市 三江汇流 涪江 安昌河 芙蓉溪 四山环抱 西山 东山 南山 老龙山 西山 富乐山 东山 南山 芙蓉溪 涪江 安昌河 老龙山 2 山水格局 四山环抱 三江汇流的自然山水格局 3 旅游资源丰富 以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地文景观 以涪江为代表的水域风光 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景观 以北川地震遗迹 李白故里为代表的遗址遗迹资源 以现代工业科技城和古代宗教寺庙 名人故居为代表的建筑与设施资源 以藏羌民俗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活动资源 1 4特征四 山水城市 1 5特征五 单中心城市 1 滨江建城 单核集聚 2 沿水伸展 轴向扩张 3 台地拓展 沿路集聚 1 6特征六 文化名城 巴蜀古郡巴 蜀文化的交汇处科技新都强劲的科技实力 高素质的科研人员 为绵阳市今后吸引高端产业入住 成为区域服务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 1 科技实力逐渐增强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 2010年 被确定为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全国 军转民科技兴市 技术创新 试点城市 1 7小结 科技实力逐渐增强 区域地位面临挑战 2 区域地位面临挑战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在下降 图 1978 2010年绵阳市GDP 二产 三产占全省比重变化 2问题与挑战2 1区域地位的分析2 2经济发展的解读2 3空间问题的研判2 4城乡发展的认识 1 总量 总量增加 地位不变 比重下滑 2010年绵阳市GDP960亿元 远远低于成都5508亿元 位于全省第二 1993年之前 绵阳市GDP占全省的比重持续上升 1993年7 96 在经历了1993 1998年的轻微震荡后 1998年之后GDP占全省的比重持续走低 2 增速 增速平稳 排名快速恢复 从2000年到2007年 绵阳全市经济年均增长11 1个百分点震后绵阳全市经济增速在省内的排名迅速恢复 2010年为12位 图 1990年 2010年绵阳全市经济增长情况 图 2004年 2010年绵阳市经济增速情况 3 动力 投资拉动明显 消费相对不足 出口贡献有限 数据来源 2010绵阳统计年鉴 2008年 2009年因灾后重建 投资的贡献率凸显 消费潜力还未释放 2009年绵阳外贸依存度13 16 高于全省平均 低于成都 德阳 居于省内第三 3 动力 投资拉动明显 消费相对不足 出口贡献有限 2问题与挑战2 1区域地位的分析2 2经济发展的解读2 3空间问题的研判2 4城乡发展的认识 2 2 1科技角度 实力强 需要转化 1 科技实力强劲 R D经费45 86亿元 占GDP的6 17 比重位于全省第一大中型工业企业R D经费17 96亿元 占有科技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4 83 比重位于全省第一 R D经费以及大中型企业R D经费 亿元 资料来源 2009年四川省科技统计年鉴 2 科研投入未充分转化为生产力 绵阳有雄厚的国防科技实力 各类技术人才达17万人 每年的科研成果达2000多项 但成果转化率不足1 科学城在空间上缺乏与城市的对接 体制上独立管理 对于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 2 2 1科技角度 实力强 需要转化 2 2 2产业角度 基础好 潜力大 1 工业推动城市发展 三个阶段 1 1990 1998 二产主导 比重不断上升2 1999 2003 三产主导 二产比重下降3 2004 2010 二产比重上升 三产回落 2 2 2产业角度 基础好 潜力大 2 六大主导产业地位不断增强 灾后已形成六大主导产业 且主导地位不断加强四年时间 主导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66 7 90 6 91 48 2 2 2产业角度 基础好 潜力大 3 电子信息产业占优势 灾后发展突飞猛进 2011年3月29日 绵阳市政府及长虹集团分别与富士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灾后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一览表 2 2 2产业角度 基础好 潜力大 4 新兴产业在兴起 占比在提高 汽车及其零部件2010年同比增长60 山东重汽 富临川汽新能源汽车 新华新晨 好圣汽车等纺织 建材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退出主导产业行列 2 2 2产业角度 基础好 潜力大 5 民营经济比重不断提高 但企业规模小 2009年 实现增加值419亿元 拉动GDP9 8个百分点 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8 2 2009年 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单位产值0 41亿元 其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产值2 15亿元 2 2 3企业角度 大企业主导 集群尚处于培育期 1 大企业主导产业发展 资料来源 绵阳市优势企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 2009年各主导产业中主要企业产值及占比情况 2 2 3企业角度 大企业主导 集群尚处于培育期 绵阳正在逐步培育后长虹时代的新兴产业长虹工业增加值率不足20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 低于全省20个百分点2009年 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市工业中的占比由上年的30 18 下降到29 15 第二集团军 剔除长虹的亿元以上企业 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32 39亿元 超过长虹 229 52亿元 100多亿元 2 多元化产业体系初现端倪 1 效益 差距大 2 2 4园区角度 产出效益不平衡 空间布局较分散 用地规模 高新区占市区所有工业用地的46 97 经济规模 高新区占绵阳市工业总产值的38 地均效益 科创园地均产值最高 市区规划工业用地规模 各园区2009年工业总产值 2 布局 分散 江油 北川 安县 高新区 金家林 科创园 西科大 科学城 游仙区 动力城 航空城 经开区 农科区 芦溪 仙海 2 2 4园区角度 产出效益不平衡 空间布局较分散 3 用地供给面临瓶颈 2 2 4园区角度 产出效益不平衡 空间布局较分散 4 功能 同质 2 2 4园区角度 产出效益不平衡 空间布局较分散 各园区产业布局趋于同质化 没有实现错位竞争全市园区中 35 7 的园区是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 尤其是市区范围内6个园区中有4个园区的主导产业都是电子信息业 图 绵阳电子信息产业空间规划全面铺开 2009年绵阳市人均三产增加值5803元 在全省排名第4位 低于全省6355元以及全国11089元的平均水平2009年三产比重35 1 在全省排名第6位 低于全省36 1 以及全国43 4 的平均水平 2 2 5三产角度 服务趋于公益 能力有待拓展 1 区域性服务偏低 2 公益性服务较强 3 生产性服务不足 2 2 5三产角度 服务趋于公益 能力有待拓展 2008年绵阳 成都服务业各门类增加值比重比较 2问题与挑战2 1区域地位的分析2 2经济发展的解读2 3空间问题的研判2 4城乡发展的认识 2 3 1轴向扩张 效益递减 优点 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 生态结构较好 弊端 用地的经济性随轴向长度呈边际递减趋势 轴向扩张城市的优缺点 7 2km 9 7km 13km 2 3 2中心单一 服务受限 1 单中心无法支撑轴向扩张的城市空间结构 2 规划中的中心体系还未成形 3 规划中的二环路仍处于建设当中 缺少次中心间的联系 高度依赖老城中心的格局未得到根本改观 2 3 3园区分散 城园发展相互制约 1 园区与外围乡镇统筹发展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金家林 与安县统筹产业发展 通过乡镇土地指标解决发展矛盾 高新区 金家林 经开区等均面临土地使用殆尽的局面 在园区编制的各自规划中主动寻求与周边县乡的统筹发展 2 3 3园区分散 城园发展相互制约 2 园区挤压城区发展空间 轴向扩张被突破 组团结构开始模糊 呈现成片连绵发展态势 2 3 4空间增长呈现连绵态势 2问题与挑战2 1区域地位的分析2 2经济发展的解读2 3空间问题的研判2 4城乡发展的认识 1 不均衡的总体格局 比重 绵阳市所属县域GDP总值61亿元 人均GDP10995元 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3 和60 总量 绵江 绵三带实力最强 约占70 其他5县仅为30 安县北川仅占8 2000 2010年间县市GDP总量构成比例保持稳定 2 4 1市域发展不均衡 2 工业布局向市区集聚 绵阳重点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江油市 涪城区 游仙区 拥有亿元以上企业80户 占全市109户亿元企业的73 三台 安县 梓潼 盐亭 平武 北川 占全市的27 2 4 1市域发展不均衡 1 对口支援 项目支持 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2 4 2灾后重建 新型城镇崛起 对口支援项目964个 已竣工项目951个 累计完成投资206 87亿元 4个援建省共63家企业落户北川 山东 辽宁 安县 江油 河南3个对口工业园区 协议总投资88 79亿元 港澳援助项目40个 累计完成投资77158 4万元 2 4 2灾后重建 新型城镇崛起 2 灾后重建推动县市区发展 分布 灾后固定资产投资集中在涪城区 江油 北川及平坝地区 总量 北川 平武 安县等区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占GDP的比重均达到高位 2007 2009年绵阳各区县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比较 截至2011年3月31日 绵阳市纳入灾后重建规划的7314个项目 已经开工7310个 已完工项目6839个 完成投资2115 73亿元 北川灾后发展增速加快 2009年增速超过80 2 4 2灾后重建 新型城镇崛起 3 灾后重建推动新型城镇崛起 3目标与定位3 1四大机遇3 2总体目标3 3总体战略 3 1 1机遇一 西部大开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3 1四大机遇 三新城 正成为新一轮建设抓手 需要把握机会 完善创新链条 体现国家级科技城的实力 3 1 2机遇二 三新城建设带来创新发展机遇 固定资产投资 2009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802亿元 是2007年的4 4倍 城市发展用地 为保障灾后重建 市域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146平方公里新兴产业导入 华晨汽车 山东重汽等主导产业扩产 长虹 九洲 攀长钢等 3 1 3机遇三 灾后重建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3 1 4机遇四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机遇 成绵方向 成绵第二高速公路 乐成绵城际铁路客运专线 成 都 西 安 高速铁路绵遂方向 绵遂高速公路 绵阳 遂宁城际铁路 高速公路网规划 2010年 国家科技城 区域中心城市 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大目标 3 2目标定位 机遇二 三新城建设带来创新发展机遇 机遇三 灾后重建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机遇四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机遇 机遇一 西部大开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3 2 1国家科技城 国家利益 国防军工科研责任 三新城 科学新城 空气动力新城 航空新城 1 国家责任 强化与转化 引入市场力量 串接创新链条整合科技资源 构建创新核心立足重大项目 推进科研转化 2 地方带动 军工科研力量的转化与带动 三新城是军民转化与科技城创新力量的核心 3 2 1国家科技城 宏观层面 西北与西南交接地区的第一城市 辐射西北广大腹地成渝经济区层面 重要的区域性专业服务业中心之一成都平原层面 山区向平原交接地区的重要城市 承接山区人口转移 3 2 2区域中心城市 四川省第二大城市 绵阳 对接成渝 巩固第二大城市的地位区域层面 加强统筹市域层面 在强化成绵走廊的同时 加强绵三发展带的发展 向东南对接重庆中心城 推动生活及生产服务业的提升 3 2 2区域中心城市 四川省第二大城市 2020 1 29 61 可编辑 2020 1 29 62 可编辑 3 2 3先进制造业基地 巩固优势 既有先进制造业扶持新兴 新兴先进制造业承接转移 东部沿海及更大范围内的转移 目标一 国家科技城 目标二 区域中心城市 目标三 先进制造业基地 3 3总体战略 机遇一 三新城建设带来创新发展机遇 机遇二 灾后重建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机遇三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机遇 机遇四 西部大开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产业发展 市域发展 交通发展 旅游发展 特色发展 总体战略 3 3 1产业发展 多元体系 聚焦集群 着力发展两大优势产业 转型发展四大特色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 冶金机械产业 材料及新能源产业 化工及环保产业 培育发展两大战略新兴产业 非动力核技术应用 三网融合与物联网 加快发展五大现代服务业 金融服务 现代物流 现代商贸 旅游业 文化产业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高新区 经开区 科创园 高新区 安县 经开区 农科区 梓潼 芦溪产业园 盐亭 江油 高新区 游仙试验区 北川 经开区 农科区 三台 江油 中物院及相关企业 九院 科创园 金家林 新皂 市级 石马 磨家 塘汛 九岭 中心城区 各社区 各农村居民点 王朗 石马 新老北川 罗浮温泉等景区 文化产业园区 文化产业基地 优质粮油基地 优质种子基地 优质商品猪基地 特色蔬菜基地 特色林业基地 着力发展两大优势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3 3 1产业发展 多元体系 聚焦集群 转型发展四大特色产业 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 冶金机械产业 材料及新能源产业 化工及环保产业 3 3 1产业发展 多元体系 聚焦集群 培育发展两大战略新兴产业 非动力核技术应用 三网融合与物联网 3 3 1产业发展 多元体系 聚焦集群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金融服务 现代物流 现代商贸 旅游业 文化产业 3 3 1产业发展 多元体系 聚焦集群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3 3 1产业发展 多元体系 聚焦集群 产业一体化 重视绵三盐 绵梓的产业轴 空间一体化 重视新机场 芦溪 魏城等节点区域 城乡一体化 抓住重点轴带和节点 重视重点示范乡镇建设 3 3 2市域发展 市域一体 中心提升 市域一体 中心提升 成德绵规划拼合图 绵阳中心城区规划拼合图 功能转型 从单一的开发区向综合性城区转型空间重构 从单一中心到多中心 环境营造 打造山水城市景观 3 3 3交通发展 区域枢纽 复合交通 新机场 高铁站 新皂铁路货运站 梳理快速系统 加强重点城镇 组团与中心之间的联系 推进高铁 城际和轻轨 BRT建设 构建公交都市 重视慢行交通 区域枢纽 复合交通 成西高铁站 新皂货站 九岭机场 3 3 4旅游发展 主题旅游 服务中心 总体定位 以红色资源 多元文化 自然生态等为特色的国家级主题型旅游目的地 川陕甘国家级旅游线路中的旅游组织与服务中心五大品牌 大爱精神之地 科技娱乐之都 文化体验名苑 生态休闲胜地 康体度假天堂发展策略 区域层面 线路带动 区域共赢市域层面 强化中部 南北延伸中心城层面 强化服务 旅游城市 3 3 5特色发展 宜居绵阳 休闲绵阳 宜居绵阳 提升居住环境 完善服务设施 建设山水宜居城市 休闲绵阳 结合山水 历史文化资源 发展休闲娱乐设施 提升服务水平 目标一 国家科技城 目标二 区域中心城市 目标三 先进制造业基地 机遇一 新三城建设带来创新发展机遇 机遇二 灾后重建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机遇三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机遇 机遇四 西部大开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产业发展 市域发展 交通发展 旅游发展 特色发展 总体战略 空间发展平台的支撑 4空间发展战略4 1总体战略 五个聚焦4 2都市圈4 3发展轴4 4中心城4 5新区 整合 联动 提升4 6园区 特色 预留 充实 聚焦都市圈 交通便捷 聚焦发展轴 聚焦新城 聚焦新区 聚焦园区 空间发展的总体目标 中心提升 区域一体 总体战略 五大聚焦 4 1总体战略 设施共享 城乡一体 产业集群 城镇集聚 空间集约 空间整合 联动发展 转型提升 创新驱动 特色功能 紧凑空间 专业功能 引导发展 4空间发展战略4 1总体战略 五个聚焦4 2都市圈4 3发展轴4 4中心城4 5新区 整合 联动 提升4 6园区 特色 预留 充实 安县 界牌 花荄江油 西屏 九岭 龙凤 方水三台 永明 花园 立新 芦溪 4 2都市圈与规划控制范围 在原有871平方公里规划区基础上增加 用地规模1467平方公里 规划区 4 2 1空间结构 1 空间格局北研 南工 中服三条发展带 产业发展带 四川北川经开区 辽安经开区 高新区 新皂产业区 吴家产业区 经开区 芦溪产业园 三台城市服务带 北川新县城 黄土 花荄 界牌 金家林 园艺 老城中心 游仙 仙海区域发展带 江油 九岭 教育园区 金家林 高新区 至德阳 成都 4 2 1空间结构 1个中心城区3个综合新区 城西新区 城南新区 科教创新区3个特色园区 仙海休闲园 九岭空港园 芦溪产业园 2 规划控制区空间结构 133 3 都市圈空间结构在规划控制区的基础上 4 2 1空间结构 四条发展带一个联络环五个县城 4 2 2交通结构 现状问题单中心发展模式 增加核心区交通负荷外围路网缺失 过境交通冲击核心区组团通道缺失 建设标准低道路等级功能不匹配绵阳城市现状无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长度的比率为1 1 15 1 53 次干路与支路路网密度偏低 造成主干路交通负荷集中 低等级道路对城市干道干扰严重 城市干道功能定位不清 等级不匹配 节点通行不畅节点设计不合理 交通配套设备不足 同时缺乏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使节点成为制约道路通行能力发挥的关键所在 4 2 2交通结构 对外交通规划双环八射的高速公路网体系在不同方向上高速公路与城际快速通道相结合的对外交通体系 4 2 2交通结构 道路等级体系双环十二射的快速路系统快速路系统在绵阳中心城区以三横二纵的骨架串联各组团第一横 从绵安北第二通道联系九洲大道 一环路北段 联系北川 安县 界牌 金家林 园艺 游仙各组团 第二横 从绵安北公路联系飞云大道 一环路南段 联系北川 安县 界牌 磨家 高新区组团 机场组团 第三横 从货运大道出发 联系北川 安县 界牌 磨家 新皂 吴家 经开区 农科区各组团 第一纵 为青龙大道 长虹大道 御中路 联系江油 青莲 龙门 中心城 机场组团以及吴家产业新区各组团 第二纵 为游仙东路 东津路 绵盐路 联系游仙 农科区各组团 4 2 2交通结构 BRT体系4条快速公交系统一号线 联系高新区 金家林 教育园区后备组团以及龙门二号线 联系龙门 青义 高新区 新皂 吴家三号线 联系农科区 小枧 机场 火车站四号线 联系金家林 园艺 老城 沈家坝 游仙经济试验区 4 2 2交通结构 轻轨系统2条轻轨系统1号线 联系花荄服务中心 永兴城市副中心 绵阳火车站 老城中心 游仙城市中心 仙海2号线 联系金家林 园艺 老城中心 南山 城南副中心 城南吴家服务中心 交通枢纽客运 九岭 远景建设4D级新机场乐成绵城际铁路 绵阳枢纽站 青莲 江油成西高铁 金家林客运站货运 宝成铁路 梅家沟 新皂 石马绵遂铁路 塘汛 4 2 2交通结构 4 2 3生态安全格局 山江谷丘的生态战略 山 内山 外山 内山与外山之间的渗透江 涪江 安昌河的生态景观带谷 河谷地带分段式的开发模式 强调生态绿道建设丘 适度开发 山和江是生态本底条件 需要进行保护谷和丘是适宜建设地区 实行梯度开发 4 2 4中心体系 组合型城市中心 包括老城 游仙和园艺 市级商业 商务 行政和文化中心功能永兴次中心 承担商业次中心功能塘汛次中心 承担商业 商务次中心功能 吴家次中心 承担综合服务功能龙门次中心 承担科技服务功能组团中心 科学城 高新区普明 循环经济园 磨家 松垭 青义 小枧等组团 4 2 4中心体系 专业中心 结合金家林高铁站布局高铁站前综合商贸区 总部经济实验区结合新皂货运铁路站点 布局市级物流基地结合绵遂铁路塘汛货运站布局物流基地结合宝成铁路石马货运站布局物流基地结合九岭空港以及青莲高铁站点布局临空经济区和古镇旅游服务基地结合梅家沟货运站建设梅家沟物流中心 4 2 5产业布局 一带一核三区三园 一带 安北绵三产业带一核 中心城区服务产业集聚核三区 城西新区产业集聚区城南新区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三园 九岭空港产业集聚区仙海休闲产业集聚区芦溪产业集聚区 4 2 6旅游发展 一心二轴 一环六区 一心 区域旅游服务中心二轴 以成绵高速 成绵高速复线 成乐绵城际铁路 成西高铁等为依托的区域旅游发展轴联系北川 安县 绵阳 梓潼的市域旅游发展轴一环 市郊旅游发展环六区 安县温泉旅游度假区新老北川旅游区李白故里文化旅游区梓潼文化休闲旅游区盐亭嫘祖文化休闲旅游区梓州古城文化旅游区 4空间发展战略4 1总体战略 五个聚焦4 2都市圈4 3发展轴4 4中心城4 5新区 整合 联动 提升4 6园区 特色 预留 充实 发展目标 4 3 1绵安北发展带 市域发展轴 依托西部新城形成沿安昌河的连绵发展带 打造为绵阳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集中体现区 具有示范发展意义的市域城镇 市域经济发展轴 发展策略 产业 链条延伸 特色积聚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 无机盐化工 生物医药 国防科技产业和食品加工业 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 积极发展旅游产业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条件 结构 绿廊相间 连绵发展一轴 安昌河综合服务轴 三带 指由安昌河 绵安公路分隔形成的三条特征不同的发展带 四区 分别是新北川 黄土片区 西部新城片区 园艺片区 老城核心区 多中心 各组团与片区中心 集九岭空港园 创新新区等区域战略性关键节点的集中发展带 未来将打造为区域发展轴 与成德绵发展轴对接 是绵阳市打造区域副中心 提升生产服务能级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承载空间 发展定位 4 3 2绵江发展带 区域发展轴 发展策略 产业 重点发展冶金机械 建材 天然气化工 国防科技产业 水电和新能源开发 矿产采掘加工 林产品和食品加工业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生物质能源林业 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结构 生态为底 串珠发展 一轴 涪江发展轴 四区 江油片区 九岭空港园 创新新区 老城区 多中心 各组团与片区中心 充分发挥南部新城的带动作用 在绵阳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承接绵阳中心城区产业的外溢与转移 同时 注重沿涪江流域的产业分工协作 实现跨区域沿涪江流域的协作发展带 打造绵阳市东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发展定位 4 3 3绵三发展带 流域发展轴 发展策略 产业 强化基础 承接转移 重点发展纺织服装 食品加工 机械制造 能源化工产业 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交通 快速支撑 通过绵遂高速公路 绵三快速通道 绵阳 盐亭 西充高速公路 绵盐快速通道实现发展带与绵阳市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系 4 3 4绵梓发展带 特色发展轴 发展定位 以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良好的山水环境资源为依托 发展特色人文山水旅游 开辟精品旅游线路 打造绵阳市的特色发展轴 发展策略 产业 打造旅游特色 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同时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引进 强化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的新材料 食品加工 建材产业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 交通 快速支撑 108国道 绵阳 梓潼 巴中高速公路支撑绵梓发展带与绵阳市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系 魏城及周边乡镇作为绵梓带上重点城镇 产业发展结合游仙区以及当地资源条件 注重产业引导 错位竞争 4空间发展战略4 1总体战略 五个聚焦4 2都市圈4 3发展轴4 4中心城4 5新区 整合 联动 提升4 6园区 特色 预留 充实 1 目标定位 做 优 中心城 使之成为 区域性服务中心绵阳市政治 文化 科技 商贸服务中心宜居城区 2 产业类型 以第三产业为主 重点发展商贸 文化 体育等生活服务以及中介服务 会议会展等生产服务 同时可以少量发展对周边环境没有污染的都市工业 中心城用地规模91 4平方公里 可居住人口90 100万人 3 空间策略 策略一 保护历史遗存 优化老城空间策略二 打破单位壁垒 推动科学城整合策略三 控制生态廊道 营造滨江景观 跃进路历史街区 越王楼 碧水寺历史街区 富乐山历史文化景区 西山历史文化景区 4空间发展战略4 1总体战略 五个聚焦4 2都市圈4 3发展轴4 4中心城4 5新区 整合 联动 提升4 6园区 特色 预留 充实 整合园区由分散到一体 联动周边由极核到区域 转型提升由园区到城区 4 4 1城西新区 1 目标定位 做 精 城西新区 使之成为 区域性的高端生产服务中心城市西部副中心绵阳西部重要的高新产业集聚区 2 产业类型 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商贸服务 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 城西新区用地规模80 6平方公里 可居住人口80万人 1 目标定位 做 强 城南新区 使之成为 国家重要的航空及空气动力研发中心城市东南副中心绵阳南部重要的产业集聚区 2 产业类型 科技研发研发配套生活服务房地产 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环保产业食品产业 4 4 2城南新区 城南新区用地规模105 6平方公里 可居住人口90 100万人 功能定位 绵阳城区北部重点培育的创新新区 依托西南科大和龙门镇 石马镇 建设成为以科研教育为主 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