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爆技术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防火防爆技术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防火防爆技术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防火防爆技术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防火防爆技术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火防爆技术(前三章)绪论 1.火灾爆炸事故特点(1)严重性 (2)复杂性 (3)突发性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条件一是着火源,二是可燃物。2.火灾爆炸事故的一般原因(1)人的因素 (2)设备的因素 (3)物料的因素 (4)环境的因素 (5)管理的因素3.火灾爆炸事故预防控制基本对策(1)加强火灾爆炸规律和特点的研究(2)大力发展新的安全技术(3)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强化人的安全意识(4)加强相关人员关于火灾爆炸安全科学知识的预防控制教育(5)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第一章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现象。2.现代燃烧理论:(1)燃烧的分子碰撞理论 (2)活化能理论 (3)过氧化物理论 (4)链式反应理论3.连锁反应机理:(1)链引发,即游离基生成,使连锁反应开始 (2)链传递,游离基作用于其他参与反应的化合物,产生新的游离基 (3)链终止,即游离基的消耗,使连锁反应终止。4.燃烧的类型分为闪燃、着火、自燃 。5.当温度不高时,液面上少量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着火源而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6.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闪点越低,则火灾危险性越大。7. 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不需要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8. 引起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9. 自燃的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10. 引发受热自燃的原因:(1)接触、靠近灼热物体,通过热传导、热辐射有可能将可燃物质加热升温到自燃点引起自燃 (2)用火加热 (3)磨擦生热 (4)化学反应 (5)绝热压缩11. 引发自热自燃的原因:(1)氧化生热 (2)吸附生热 (3)分解生热 (4)聚合生热 (5)发酵生热12. 影响自燃点的因素:(1)压力 (2)浓度 (3)催化剂 (4)容器 (5)可燃固体的粒度 (6)可燃物质的种类 (7)环境温度、湿度13. 所谓着火就是可燃物质与火源接触而燃烧,并且在火源移去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14. 可燃物质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15. 闪点与着火点的区别1)着火点燃烧的是蒸气和液体闪点燃烧的是蒸气2)着火点移去火源则液体能继续燃烧闪点移去火源不能继续燃烧16. 物质燃烧过程(见右图)17.燃烧的形式:由于可燃物质存在的状态不同,可分为均一系燃烧和非均一系燃烧。均一系燃烧指的是燃烧反应在同一相中进行,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与其相反的燃烧反应在两相间即是非均一系燃烧,如石油、木材和塑料等液体和固体的燃烧。18.可燃气体:可燃性气体的燃烧有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之分。可燃性气体预先同空气(或氧气)混合,而后进行的燃烧即为混合燃烧。若可燃性气体与周围空气一边混合一边燃烧,则称为扩散燃烧,如可燃性气体自管中喷出在管口发生的燃烧,即为扩散燃烧。混合燃烧反应迅速,火焰传播速度也快,化学爆炸即属于这种形式。在扩散燃烧中,由于氧进入反应带只是部分参与反应,所以常产生不完全燃烧的碳黑。19.可燃液体:可燃液体的燃烧有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之分。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气进行燃烧叫蒸发燃烧。难挥发可燃液体的燃烧是受热后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气体进行燃烧,故称为分解燃烧。液体的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的机理和气体燃烧是相同的。20.可燃固体:可燃固体燃烧一般有火焰产生,故又称火焰型燃烧。当可燃固体燃烧到最后,分解不出可燃气体时,就剩下炭,此时没有可见火焰,燃烧转为表面燃烧,金属的燃烧也是一种表面燃烧。此外根据燃烧的起因和剧烈程度的不同,又有闪燃、着火以及自燃的区别。21.物质燃烧时的温度变化T初为可燃物开始加热时的温度。最初一段时间,加热的大部分热量用于熔化或分解,可燃物温度上升较缓慢,到T氧(氧化开始温度)时,可燃物开始氧化。由于温度尚低,故氧化速度不快,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还不足以克服系统向外界所放热量,如果此时停止加热,仍不能引起燃烧。如继续加热,则温度上升很快,到T自氧化产生的热量和系统向外界散失的热量相等。若温度再稍升高,超过这种平衡状态,即使停止加热,温度亦能自行上升,到T自出现火焰而燃烧起来。T自为理论上的自燃点,T自为开始出现火焰的温度,即通常测得的自燃点。T自到T自这一段延滞时间称为诱导期。22.热烟气的危害性作用:(1)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 (2)减光性 (3)恐怖性23.火灾报警器:(1)感温报警器 (2)感烟报警器 (3)离子感烟报警器、光电感烟报警器、感光报警器24.燃烧特征 (1)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 (2)放热 (3)发光25.燃烧条件必要条件:燃烧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是可燃物质、氧化剂和火源这三个基本条件同时存在并且相互作用才能发生。充分条件:(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2)一定的含氧量 (3)一定的着火源能量 (4)相互作用26.火灾分类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融化的固体物质火灾。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27. 火灾等级划分1)特别重大火灾: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2)重大火灾: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3)较大火灾: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4)一般火灾: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28.火灾原因的分类(1)放火(2)违反电气安装安全规定 (3)违反电气安全使用规定 (4)违反安全操纵规程 (5)吸烟 (6)生活用火不慎 (7)玩火 (8)自燃 (9)自然原因 (10)其他原因及不明原因29. 火灾发展过程的特点(1)酝酿期:气体、冒烟和阴燃;(2)发展期:明火、火势扩;(3)全盛期:全面着火,温度高,强热辐射。(4)衰灭期:火势衰弱,熄灭。30. 灭火方法有隔离法、冷却法、窒熄法、抑制法。31.防火技术措施的基本原则:(1)消除着火源(2)控制可燃物 (3)隔绝空气 (4)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范围的扩大32. 灭火剂及灭火器材P56-6533.燃烧热:1mol的物质与氧气完全燃烧反应时所放出的热量。34.热值:指单位质量或体积质量的可燃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35.高热值:指单位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生成的水蒸气也完全冷凝成水时所放出的热量。低热值:指指单位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生成的水蒸气不冷凝成水时所放出的热量。36.热值计算P31第二章 1.爆炸是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2.爆炸特征内部:大量气体和能量释放,造成高温高压。外部:压力冲击,机械破坏效应,周围介质受振动。3.爆炸过程特征:(1)反应过程的放热性 (2)反应过程的高速性并能够自行传播 (3)反应过程中生成大量的气体产物4爆炸分类(1)按能量来源分为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核爆炸(2)按反应的相分为气相爆炸、液相爆炸、固相爆炸(3)按爆炸速度分为轻爆、爆炸、爆轰5.爆炸破坏作用:(1)冲击波(2)碎片冲击(3)震荡作用 (4)二次事故6. 爆炸极限爆炸下限:可燃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爆炸上限:可燃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最大浓度称为爆炸上限。7. 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1)初始温度升高,爆炸极限的范围变宽。(2)初始压力增大,爆炸极限的范围变宽。(3)容器管道直径减小,爆炸极限的范围变窄。(4)含氧量越高,爆炸极限变宽。(5)火源能量越高,爆炸极限范围愈宽。(6)惰性介质含量越高,爆炸极限范围变窄。8.防爆基本技术措施:(1)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产生 (2)清除各类着火源 (3)通风换气 (4)阻止和限制爆炸的蔓延9. 防止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三个基本条件(可燃物、氧化剂、火源)的同时存在,就是防爆技术的基本理论。10.爆炸反应当量浓度计算P81-8211.爆炸极限的计算P84-9012.爆炸温度的计算P92-9313. 爆炸压力的计算P95第三章 1.凡是遇火、受热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着火或爆炸的气体,统称为可燃气体。2.气体的燃烧形式有扩散燃烧和动力燃烧。3.影响气体爆炸极限的因素(1)温度 (2)含氧量 (3)惰性介质 (4)压力 (5)容器 (6)能源4.评价气体燃爆危险性的主要技术参数(1)爆炸极限 (2)爆炸危险度 (3)爆炸压力和威力指数 (4)传爆能力 (5)自燃点 (6)化学活泼性 (7)相对密度 (8)扩散性5.凡遇火、受热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着火和爆炸的液体,都称为可燃液体。6.可燃液体特点(1)毒性 (2)易爆性 (3)易积聚电荷性 (4)受热膨胀性 (5)高度流动扩散性 (6)高度易燃性7.液体的燃烧形式有沸溢燃烧、喷溅燃烧、喷流燃烧。8.可燃液体是以闪点作为评价液体的火灾危险性。闪点在45以下称为易燃液体,45以上称为可燃液体。9.可燃液体按闪点分为(1)低闪点液体-闪点低于-18(2)中闪点液体-闪点为-18至低于23(3)高闪点液体-闪点为23至6110.可燃液体爆炸极限的表示方法(1)可燃蒸汽的爆炸浓度极限,有上、下极限之分,以%表示。(2)可燃液体的爆炸温度极限,有上、下极限之分,以表示。11.评价液体燃爆危险性的技术参数:(1)饱和蒸汽压 (2)受热膨胀性(3)爆炸极限(4)闪点 (5)其他12. 爆炸危险度计算P12313.凡遇火、受热、碰撞、摩擦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着火的固体物质,统称为可燃固体。14.固体燃烧特点:(1)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 (2)放热量较大 (3)自燃点比气体和液体高4)火焰传播速度与粒径有极大关系15.固体燃烧类型:(1)火焰型燃烧 (2)表面燃烧 16.评价固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参数(1)熔点、闪点燃点、自燃点 (2)热分解温度 (3)比表面积 (4)氧指数17.影响固体着火和燃烧的因素(1)外界火源或外加热源 (2)固体材料的性质 (3)固体材料的形状尺寸及表面位置 (4)外加环境因素18.粉尘:指分散的固体物质。粉尘爆炸: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19.可燃粉尘爆炸条件(1)一定的粉尘浓度 (2)一定的氧含量 (3)足够的点火源 (4)粉尘必须处于悬浮状态,即粉尘云状态。 (5)粉尘云要处在相对封闭的空间20.粉尘爆炸的过程(1)热分解,释放可燃气 (2)在火源作业下,可燃气与氧气发生燃烧 3)火焰在整个粉尘中迅速传播21.粉尘爆炸特点(1)粉尘爆炸比气体爆炸难度大 (2)粉尘爆炸能量较大,破坏性较严重22.粉尘爆炸危害(1)易发生二次甚至连锁爆炸 (2)爆炸压力随时间增大且反射增大(3)易产生有毒气体或高温灰烬23.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1)粉尘物理化学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