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袁松、陈锋:“气”与分化背景下的“富人治村”浙东峨村调查 中国研究2009年秋季卷 内容摘要: 经历过社会主义平等话语洗礼的农民在心理上对于村庄社会的急剧分化显得难以适应,贫富之间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中积累了不少怨气,交往圈互相分离。而在当前强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先富能人主政村庄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从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富人本能地以经营企业的方式来治理村庄,在他们强调执行效率的治理模式面前,普通村民的话语权极其微弱。峨村的个案显示,公私矛盾与贫富对立在村庄政治生活中纠缠在了一起,对富人村干部们的道德优越感心怀怨气的少数村民最终选择越出村民自治的框架,通过信访等形式进行非制度的政治参与,村庄的公共性呈现出萎缩的态势。1980年代建立于均质性社会基础上的村民自治制度如何作出适应性调整成为一个问题。关键词: “气” 社会分化 富人治村 村民自治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民营经济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勃兴,先富能人当选村组干部成为当地农村一道常见的政治风景。据都市快报报道,2002年先富群体占浙江省新当选村委会委员的比例达30%,而在义乌、永康、瑞安、乐清等地则高达60%。江苏等地农村在“苏南模式”解体之后,也出现了大量“先富参政”的现象,如江苏射阳县就明确规定: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个人资产必须在10万元以上。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立足于政治学的学科背景,将农村社会分层与先富能人的参政作为嵌入村民自治的重要变量,通过分析村庄中治理精英、非治理精英、普通村民间的复杂博弈来展现富人主政时的村庄权力结构与治理格局(仝志辉、贺雪峰,2002;陈潭、刘祖华,2004;卢福营,2007),并从基层民主政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探讨了富人治村的价值意涵及其未来趋势(任强,2005;卢福营,2008;黄俊尧,2007、2009)。一方面,学者们观察到能人主政的村庄治理无论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公共福利,还是在提高村庄公共整合能力等方面均显示了积极的效应,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理论推演指出了富人治村可能存在的与基层民主的矛盾。上述研究基于特定的时空基础对农村社会分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富参政现象作出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颇具创意的理论框架。然而,这些文献囿于政治学的学科视野,较为偏重选举与治理等政治现象本身,对村庄政治得以展开的整体社会生态关注不够,且分析对象往往集中于少数精英,缺乏普通村民的视角;因而在此基础上作出的类型学的概念抽象与理论推演容易忽略掉一些场景化的重要细节。基于此,本文试图采用社会学的视角探究这样一个问题:村庄的分层在政治场域中会有怎样一种生活化的呈现?这对于村民自治的未来发展意味着什么?2009年10月份,我们一行5人在峨村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调查,在村庄中与村民们朝夕相处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质性感受:在这个经济急剧分化的村庄里,贫富间的心理隔膜在富人主政的背景下与公私间的利益矛盾相互交融,部分村民与富人村干部们在日常互动中所积累的“气”直接促发了他们的行动,并成为影响村庄治理格局的关键因素。本文所使用的“气”的概念要放在中国文化的小传统中去理解,如“人活一口气”、“做人要争气”、“不要去赌气”等等。陈柏峰(2007)在他的研究中给出的定义是,“人们在村庄生活中,未能达到期待的常识性正义衡平感觉时,针对相关人和事所生发的一种激烈情感”。应星(2007)在关于农民集体行动的研究中指出,“气”是中国人不惜一切代价来抗拒蔑视和羞辱,赢得承认和尊严的一种人格价值展现方式。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无意于追求峨村个案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而是希望通过对它的深入解剖抽象出社会分化背景下富人治村的一些基本特征。 二、村庄政治中的“气”的展演(一)村庄概况峨村位于浙江省甬城东郊,丘陵状地貌,属宁绍平原的延伸部分。全村由5个自然村组成,共有341户,953人,耕地面积930亩,山林面积2310亩。村委会档案资料显示,1983年以前,村民以水稻种植为主要产业,由于山瘠地薄,稻谷产量偏低,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八十年代中期,村里由个别致富能人引入了花卉和苗木种植。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花木市场行情趋旺,村庄的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大幅调整,花木产业全面兴起,村民的经济收入转为以花卉生产及承接绿化工程为主要来源。此外,村内还陆续出现了小型民营企业7家,企业职工50多人。200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1.3万元。最近十多年来,峨村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急剧的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分化是指村庄内部出现的劳动分工,而纵向分化则是指收入水平上出现的梯度分布。首先是村庄内部的横向分化。在整个花木经济的产业链上按照实物流向依次有打工者、种植者、中介商、收购商、承包商、城市的购买方等若六种群体,而从资金流向上看,越接近买方市场的群体人数越少,收入越高。其中,承包商直接从城市的需求方那里承包园林绿化工程,他们在接到工程后把花木收购任务发包给下面的收购商,而收购商又要通过村里的中介商找到农户,因为这些中介商对各家农户所种苗木的品种与规格非常熟悉。种植者都是本村的中老年农民,他们中有一批种植技术好,市场眼光准的农民在积累了资本后又到附近的村庄或林场租用土地扩大种植面积,然后雇人常年护理。而本村的一些资本不足因而无法出外租用土地的农民则在苗木收购季节里给种植大户打工以补充收入。当然,这些角色在每个农户身上并不是那么分明,比如村里的承包商一般都在外地租下了上百亩的山林作为自己的苗圃,而且投资大,种植的都是名贵品种;中间的收购商与中介商这些角色在许多人那里是兼而有之的,并且他们自己也租用别人的土地或山林,只是规模相对要小一些。其次是纵向上的收入分层。笔者以村民眼中的社会竞争主体基本家户作为分层单位,这不仅是因为乡土社会中家庭仍然是最主要的利益单位,还因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户在丧失经济的独立性之后完全依赖子女赡养,他们虽然在户口和住宅上与儿子分了家,但经济上却是一个整体。另外,还有一些户口在村,但在附近城市买房,常年不在村中居住的家庭,也不被计入分层范围。以下是各自然村的家户状况统计:表1 峨村家户状况统计 (单位:户)如果以基本家户为分层单位,则可以按照家庭年收入为标准将村庄大致分为精英阶层、中间阶层、普通阶层和贫困阶层等四个阶层。精英阶层以民营企业主,园林绿化工程承包商为主,资产在数百万至千万元之间,年收入20万元以上;中间层以花木收购及中介为主,兼以苗木种植,资产在百万元左右,年收入10-20万元;普通层以种植苗木为主,兼以打工,年收入3-5万元,一年收支基本平衡;贫困层的户数不多,包括残疾人、低保户及劳改释放回村的青年。表2 峨村基本家户经济分层状况 (单位:户)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峨村的经济分化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各自然村分化的程度不一,中心村彭村的分化更为明显,4年前合并进来的桃村和丰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分化还不明显,而达村和张村则处于中间状态。第二,自然村之间的经济情况也有分化,比如彭村的富户(包括精英层与中间层)数量几乎等于其他村的总和,而这与村民观念里的中心村、边缘村非常吻合。第三,中间阶层的家户年收入与普通阶层之间有一条沟壑,我们在村里很难发现年收入在6-10万元之间的家庭,这样一道裂缝大致划分出了村里的富人与穷人。(二)村庄政治 峨村的领导班子共有15名成员,其中支委5人,村委5人(有两人交叉),另有后备干部3人,聘用干部4人,4名聘用干部中有工程规划、监理,会计,和妇女主任,其实际构成接近于“组阁制”,即由当选的带头人再来聘请具体落实的事务人员。村委班子中主要成员的经济状况都处在村庄的上、中层,而村支书周剑与村主任周元则是村里的千万富翁。表3 峨村主要村干部收入状况 支书周剑生于1950年代,上过四年小学,14岁开始挣工分,当过记工员、生产队长,后因被人误会“偷竹笋”而辞工。1980年代初外出闯荡,开始经营花木,之后又进入纺织行业。1990年代中期,在乡镇领导的劝说下回村投资办厂,并当选村主任,2002年担任村支书。周剑在十余年内通过成立集体参股的园林公司带动了全村的花木产业,并在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村庄带来了大量的公共品,如村组公路,办公大楼、公墓、水库、健身广场、福利中心等等;而他自己也当选为人大代表。村主任周元今年37岁,被称为当地园林界的一匹黑马,不过,他的成功离不开周剑的一手栽培,而他参与村政也是受了支书的影响。从周剑个人的经历来看,他之所以将年产值数千万元的服装公司交给儿子打理,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村庄的公共事务上,是因为他出生和成长的这个村庄载负了自己太多的情感与记忆,特别是早年在生产队被人压制和误解的经历让他对于主政村庄有所期待。在实现了自身的富裕之后,他把村庄当成了燃烧理想,实现自我的地方。而从峨村参政的经济精英群体来看,他们的想法主要是借此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进入更高层次的关系网络,一方面寻求自身利益的稳定与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谋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这其中多多少少也混杂了“在村里得到认同”、“改变家乡面貌,实现人生价值”等情感性的因素。我们看不出这些先富能人有试图通过参政来直接侵占村集体利益的动机,这不仅是由于“兔子不吃窝边草”,还因为“那点好处实在看不上眼”。更重要的是,在村庄这个信息相对透明的熟人社会里,一些权利意识较强的村民会让这种想法实现的成本极高。除了自身有获取荣誉,搭建人脉,争取项目与政策倾斜的需求之外,村庄先富能人的参政更离不开乡镇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在农村的政策一直强调发展优先,致富光荣,而在具体实践中,地方政府一方面鼓励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另一方面也积极地把先富的农民吸纳进基层党组织,让他们参与到村庄政治中来。对于乡镇政府一级而言,通过充分吸纳富人群体参与村政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孵化出一批具有亮点的典型示范村,还可以达到低成本的、简约治理的目的,因为这些先富能人可以利用在村外建立的关系网络为村庄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推动村庄的整体发展。而在普通村民眼里,那些平时最有面子的精英因为经济活动繁忙而对村内事务不太关心,他们能够站出来参选对大家肯定是件好事,毕竟附近的那些富人主政的村庄情况确实更好。既然村民们需要的是更多、更优质的公共品,而先富能人们又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特别是在政府部门的人脉为村里争取到更多的项目,让村民得到实惠,所以按理来说村里的政治生活应该是一片和谐的。然而事实却是,村里有14位村民联名写信、上访已达一年之久,花费将近20万元,而且这些人的举动还有其它村民暗中支持。这是怎么回事呢? 反对者们上访的理由是村委会在“整体搬迁、平整土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新农村建设中违反了国家农业用地保护的相关政策,并且怀疑村里的富人村干部们“贪污公款、牟取暴利”。不过,几名主要的上访户在访谈过程中对笔者“是否掌握了证据?村里的财务是否公布?”等提问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这个事情肯定是有的,不过是多和少的问题。村里每个月贴出来的东西你能信吗?”当有关部门进村清查财务并没有发现问题而把他们喊来问话时候,回答是:“那可能是搞错了。”反对派的上访对于村庄整体而言其实是两败俱伤。峨村村委的新农村建设方案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步是在村内征地建设一批小产权房以赚取启动资金,第二步则是修建“小康住宅”,以成本价出售给本村村民,使长期分散的各自然村村民在一个小区内集中居住。在实现整体搬迁后,原来各村村民的宅基地再统一回收、平整、退还成耕地,而通过集中居住节约出来的37亩土地将出租给私人企业建造厂房,给村集体带来长期的租金收入。不过,这个计划显然打了国家政策的“擦边球”,首先是小产权房这个“灰色地带”,其次是“先斩后奏”,事先征用耕地,然后平整还回。11本来,如果无人向上举报,乡镇的领导会默许村里的做法,因为他们同样也认为国土部门的政策“卡得太死”,村庄不好发展。但是在接到村民的信访之后,市国土局却不能不管。然而,村里的项目一旦真的被查处,那么不仅已经投入的资金会全部冻结,村集体多年来累积的财富也变成了别墅拆除后剩下的一堆瓦砾。换句话说,反对派们捅破窗户纸举报村里的违规举动不仅对他们自身没有好处,也不会给峨村的普通村民带来什么利益。那么,上访户们为什么会“挺身而出”,成为如此激烈的反对者呢?以下是几名主要上访者的个人经历。12(1)周其,40多岁。1998年建围墙时越过新村规划区2米,当时的村主任周剑曾多次劝其拆掉,无果,后强行推倒。此时周其家庭条件尚属一般,而其堂兄周剑已经开起了服装厂。2005年村里建篮球场要征用周其的土地,周其坚决不同意,但仍被村支书周剑强行征下。周其跑到村委会与周剑发生了激烈争吵并差点动手。争吵中有以下对话:周其:“如果我当书记,这块地我就白白让给村里。你当书记,我就不同意。”周剑:“你要是能当书记,我从这里倒爬出去。”周其:“你不可能一辈子当书记的!”周剑:“就是因为有你这样的人在,我偏偏就要当书记。”2008年周其参加了村主任选举,周剑采取了应对措施,他在选举前召开了一个全体村民大会,并当众指出:“有些人人品不行,需要先学做人再来参加竞选。”后来的选举结果是,周其仅以数票之差输给了周剑支持的周元。此前的言语冲突加上这次落选深深伤及了周其的自尊,因这些积怨而起的“气”成为他后来积极参与上访,并成为主要资助者的真实动力。(2)余达,50多岁,党员,曾担任过组长,治保主任。02年、05年两次参加村委委员的竞选,皆落败。07年达村小水库工程由余达承包,预算11万元,决算时却花费了18万元。村里聘请的负责监理工作的退休干部老吴在最终验收的时候,认为他偷工减料,不肯多付超支的7万元,两人发生冲突。事后余达执意要求村里辞退老吴,结果遭到周剑严厉的公开斥责。(3)周丰,35岁,普通农户。曾向村里申请担保向信用社贷款5千元,但村干部认为其无偿还能力而不予担保。峨村属信用村,如有担保农户可获贷款3万元。周丰认为此事极其不公:凭什么穷人不能贷款?周剑的回答是:我们不能因为你而使村集体的信用受损。两人发生口角。(4)陈秀,80岁,贫困户。06年一期小康住宅征地时,他有牛棚两间,用于堆放柴禾。村里因开发需拆毁,遂以每间240元的价格征用。但陈认为,牛棚拆后柴火无处安置,要求村里另择空地加盖棚屋一间。几番交涉,村里同意帮忙搭建但费用由其自己承担,但后来由于邻居阻止,搭棚一事告吹,柴火也烂在地里。老人心头甚气,认为“把我的东西毁了就要给我补上,自己一把年纪三番五次跑到村里都无人搭理,这帮贪官完全是仗势欺人”。(5)胡勇,48岁,普通农户。4年前当他因儿子的婚事向村里提出要批地建房时,村干部告诉他新村规划已经出台,让他等小区建好后再来购房。胡认为那样时间太长,即便是造好了也买不起,况且,村里也没有理由不让他建房,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胡勇的建房手续也没有审批。此后,胡勇曾多次动员村里一些对小康住宅计划有意见的村民上访,他说:“我们就是想自己建房,喜欢建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实用就行,我们也不想搬到彭村去住,那样干农活不方便。”(6)陈新,46岁,贫困户。2005年,达村自己集资在山上建了一个水沟,用水泥浇注,此事由当时的组长,同时也是村园林公司副经理的周中负责,但工程完工后质量有些问题。陈新发现后跑到周中家里指责他做事不地道,但周中说,“你有什么发言权?”陈新一气之下就用榔头去把沟里的水泥给敲掉了。村委会得知后认为陈新的做法不妥,应该对毁坏进行赔偿。陈新不服,他认为自己为公事出气,却没有得到公正处理,村干部明显站在周中那边,双方发生激烈口角。(7)余中夫妇,50多岁,普通农户。村里的园林公司成立时除了集体控股53%以外,还有村民参股,余中有3%,后来集体股份要增加,又退还了大部分的私人股,但余中的股份因一再要求而没有退。2006年,村集体企业因利润甚微以400万元出售转让,同时与买方达成协议,以后买方连续三年每年再给村集体支付20万元。余中认为,这每年的20万也有他的3%。村里认为这一要求不合情理13,双方争执不下。余中的大舅子是个业余作家,以替人写诉状、上访信为主要收入来源,周其等人找到了他,同时动员余中夫妇一起上访。以上几名上访者分属不同阶层,经历也各不相同,但却有着共同的目标“出气”。一些在日常的摩擦中积累的,混淆着公私矛盾与贫富抗衡的怨气使得他们对富人村干部们的表述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在日常的互动与对抗中失去尊严,郁积了怨气之后,他们不再相信村干部们在日常工作中所宣称的“一心为公”的行为动机,也不再相信村里公布的财务数字。这些心中有气的村民集结在一起形成了自身的“气场”(应星,2007),他们互相激发和印证,构建自身行动的合法性14,并与村干部成为对立的两端。双方无法通过良性的辩论、商议与沟通在村民自治框架内达成民主化的治理。对比于自己难以加入的村民代表会议和党员会议,反对派成员们更为青睐信访这种“到上面借势,来村里出气“的政治参与方式。15尽管上访并不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表达的村庄公共领域之内,但这种正式制度之外所开的口子却在无意中成了富人村干部的反对者们争相运用的“出气”手段。 三、“气”从何来?陈柏峰(2007)在现代性和伦理变迁的角度下从人们的村庄生活预期变短、工具理性彰显等角度来理解传统的“忍让”观、伦理秩序、面子机制、命运观等“气”的平衡机制的消解,从而解释当前村庄中“气”的盛行。他的研究给人以极大启发,但笔者在此处要强调的是,村庄的社会分化和政治参与中的排斥机制对于“气”的促发同样有极大影响。在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的平等生活与社会主义的平等话语洗礼之后,分化之后的差距在同村的穷者那里着实难以接受,16这与他们“常识”中的平等与公正有着相当的距离。(一)经济分化的社会效应1、面子竞争对于先富的农民来说,更多的货币绝不止于购买更多的物质与服务,获得自身生活的舒适感,在收入与其他村民拉开距离之后,先富者最想获得是心理上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感是以他人的评价为皈依的。可以说,“面子是一个为脸活着为脸奋斗的人最想得到的东西,它比金钱和财富更为重要,因为是它赋予了金钱和财富以社会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使奋斗者感受到了为之奋斗的幸福感”(翟学伟,2004)。 在熟人社会中,建立于面子之上的幸福感是通过他人的羡慕,认同,赞扬甚至是嫉妒来实现的,质言之,幸福感首先建立在与他人对比而获得的优越感上。社会中的个体通过身边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我,对于在发展与分化过程中步调迟缓的农民来说,相对从前的自己生活是更加舒适了,但相对生活圈中的他人却落在了后面,这种落后所产生的羞愧感,焦虑感与挫败感是难以忍受的。在峨村这种分化的村庄里,幸福感与挫败感都来自于一个“比”字,“比”是村民在生活世界中认识自我的方式,比的结果是“有面子”与“没面子”,而比的标的物则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红白喜事是比较突出的例子。农村红白事具有互动性与公开性的特点,村民之间无论贫富,谁都不可能因为日子拮据而退出人情的循环;在红白喜事的聚会中,平日里被包裹和掩饰的收入状况的面纱必须被揭开作一次公开的展演,送礼的礼单要用红纸书写贴在墙上,喝茶的茶钱17要当着众人的面扔到新人手中的盘子里,热闹的仪式中发生的各种出格事件成为日后人们的谈资。这些特点都使得红白喜事成为村民们进行面子竞争的重要载体。峨村红白喜事的花费最近十年一路飙升,一桌酒席的平均花费从1990年代末的400元上升到现在的1500元,在婚礼仪式上舅舅要给的茶钱从700元变为现在的5000元。在喜事中主办方所收的礼金只占到总花费的一半,换句话说,办喜事都是亏本的。相对平均水平而言,上层的富人办事时单桌的花费更高,规模更大。18当由消费档次决定的品味被上层的富人引领之后,其他人办事的时候就不能表现得明显比开头的人差。对于后面的富人来说,不这样办是吝啬,小气,刻薄,而对于后面的穷人来说,则是寒酸,示弱,没志气。“都是一个村的,办成那样,脸往哪里搁?”在日渐奢华的酒席面前,峨村普通阶层的村民一方面要顾全面子,另一方面又确实囊中羞涩,他们选择的折中办法是设法控制人情圈的规模,但酒席的品位一定要跟上:“别人有鱼翅龙虾,我至少得有海蟹”。而控制人情圈意味着只请直系亲属,其他人一般不邀请,朋友关系则免予考虑。从整个村庄的角度看上去,富人的人情圈越来越大,而穷人的人情圈则相对缩小。也即是说,先富者通过把自己的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符号资源相交换而获取更多、更好的人脉关系,进而谋求更多的机遇。当富人的各种资源相互转化并强化时,落后者则被远远抛在了后面。 2、互动情境的变化以红白喜事为代表的公开消费是一场在熟人社会中确认分层的仪式。在前引领潮流的富人试图通过种种机制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在不足一代人的时间内,人们无法通过知识、修养、礼仪等文化上的设置把阶层截然分开,只好诉诸消费。不过,尽管财富的表征主要体现在房产、汽车、家电及服饰上,但阶层的差别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富人的有闲、洁净与优雅,无意识的神态、举止和表情在身体上加以呈现。诸多细节的对比与富人们收入状况的人际传播渐渐使村民们的互动情境发生了变化,以下两个例子颇能说明问题。首先是闲聊的退化。以前村民们在一起互相挖苦以资取乐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事,这在闲聊开玩笑的时候几乎是无意识的,大家不仅不会怪罪,反而感情更进一层,即使偶尔恼羞成怒别人也一笑了之,认为是性格如此,不必在意。但是在收入急剧分化之后,闲聊时一句不经意的玩笑便可能是深深的伤害,在穷者眼里,这种玩笑是鄙视、不尊重,是富人的显摆和高傲;而在富者眼里,这是穷人心理不平衡,找准机会冷嘲热讽故意出气。穷人与富人在一起说话时的分寸变得难以把握,气氛因此而变得凝重。再比如借钱,以前是近亲之间互相拆借,即使被拒绝也会觉得别人的说辞大致可信。但在经济急剧分化之后,借钱就成了单向的借贷而非互相帮忙。人们向富人借钱时的心态变得脆弱,即使对方同意但语气上若有异样,心里也会觉得难受,如果真的被拒,那几乎近于自损人格。而在出资者那里,心态同样值得玩味。在收入急剧分化之后,对方是“借”还是“拿”,着实难以判断,有时答应借钱几乎就意味着赠予,毕竟,身家千万的富人要求经济拮据的村友欠债还钱,那实在是自降身价。19基于与此类似的微妙的情境变化,熟人社会在出现了剧烈的经济分化以后,不同收入层级间的交往变得困难起来。在短短十几年间,身边的常人忽然变成了富翁,以往和自己一起扛着锄头下地的同伴现在停下轿车,摇开车窗,“友善”地与自己打招呼。在农忙时节里,这些“身边的老板”指挥自己挖土、捆绑和搬运,当场支付工钱。而对于富人而言,在明显的分化已成事实之后,自己与穷人们的平等交往成了一种谦虚的礼让。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自己道德高尚,顾念同乡之情,完全可以用陌生人的规则来对待之。总的看来,村庄社会分化的效应是层级间交往圈的分离,而变得相对次要的亲属关系把不同层级的圈子拴结在一起。同一层级内的村民互相交往时心态容易摆正,觉得自在,少一些顾忌;而不同层级的人则很少一起聚在小店里打牌。富人的妻子开车到附近市区的购物广场买菜,她们结交的朋友都是邻近乡镇和县城里的富户,彼此的家产不相上下。层级间的交往圈在互相分离的同时,还出现了一套话语来将这种层级秩序合理化。村里现在的主流话语是:“聪明、肯干就可以发财,那些家里穷的人,要么是脑子不好用,要么是自己太懒。”(二)富人治村的政治排斥先富能人在主政村庄之后的治理实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非常看重“廉洁”的声誉。具体地说,就是不仅做到财务公开,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而且还经常以私人支出支持日常性的公务,比如私车公用,交通费用不报销;在外面跑项目,请人吃饭、按摩、洗脚、唱卡拉OK,村干部全部自掏腰包。村支书周剑说,他和村主任每年倒贴在村里的费用至少有20万元,他在村两委扩大会议上说:“请群众都来监督,看我们到底是廉洁还是非常廉洁!”20其次,是讲求效率,重视结果的工作作风,这与他们经营企业的方式如出一辙。举例而言,在修建小康住宅的征地过程中,钉子户周春始终不肯接受村里开出的69万元的价格21,他觉得自己的承包地至少可以值75万元,如果村里与他僵持不下,就会影响工程进度,但如果村里答应了他的要价,则其他已经签下协议拿钱到手的村民又会来找麻烦。这时,村支书与村主任每人私自掏出2.5万元将此事了结,但同时也对钉子户周春说了狠话,与其断绝来往。在这些富有的村干部看来,关键是不能延缓进度,如果花点钱就可以摆平那是皆大欢喜。只要省出了时间,自己做生意时把钱赚回来并不困难。不难看出,富人村干部努力为自己打造的合法性基础是自身的廉洁、自我牺牲及其给村庄整体带来的福利。然而,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当处于村庄社会分层结构顶端的富人们以私人之利行公共之好时,他们实际上也以经济实力筑起了其他阶层主政的门槛。在峨村,富人村干部们私人承担日常公务开支的做法已经形成了惯例22,少数经济条件稍弱的村干部如妇女主任再去报销时公务经费时都觉得自己不好意思。镇委书记江明说,“农村确实需要能人当干部,我们有一个村的支书经济状况不大好,他来镇里开会回去还要找会计报汽油钱,这样的书记怎么可能把工作做好?”可以推测的是,如果下一任参加竞选的村支书或者村主任个人经济条件一般,那么他在村庄公共领域中建立权威将面临严重的障碍。一些处于普通阶层的峨村村民说:“以我现在的财力,怎么可能去管村里的事情”?“我要是去竞选,人家还以为我是为了得什么好处”。这些日常化的说法所蕴藏着的要害在于,当经济实力能够再生产出村干部的“道德高位”时,普通阶层主政的可能性也就消失了,先富精英的参政具有了不可逆性。从长远来看,先富能人主政时具有进攻性的大手笔的确能为多数村民带来利益,但这并不等于他们的做法能够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和支持,在积极作为的过程中,他们会把村庄中不同群体的利益区隔与观点分歧搅动起来,而他们讲求效率、重视结果的工作方式也会在具体事件中催生出不同阶层间新的裂痕。峨村村委建设“小康住宅”的方案确实承载了村干部们的激情与理想,在他们眼里,这不仅可以让全体村民以极低的成本价整体住进别墅小区,而且可以用节约出的土地为村集体获得持续的租金收入。但是,这个理想蓝图对于经济分化的峨村村民而言却并不是同样的美好,因为即使是每套26万元的成本价,村里也只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完全可以承受,另有三分之一的村民需要借钱才可以享受,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则只能再想办法。23村干部们在请人做规划时考虑到村民的收入差距确实比较大,于是在小康住宅区内留出一块地来建造小户型的安置房。这种在全体村民集中居住的小区内划分出“富人区”与“穷人区”的方案并不是无人反对,但反对的声音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没有充分表达的机会。村民们因经济分化而产生的不仅有利益上的分歧,还有思维方式的差异,穷人讲求道义的逻辑与富人讲求效益的逻辑有着根本的不同。在村中从政的富人往往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来治理村庄,但企业与村庄的不同在于企业的决策由个人所出,风险也由个人承担,而村庄却是全体村民共有的。村里的普通村民对富人村干部打“擦边球”的冒险游戏并不看好,他们要的是稳定、可靠的预期。在征地过程中,村干部们认为,自己评估苗木时故意以高价征用,已经让农民得了好处,因而那些钉子户完全是得了好处还想占便宜,但是在普通农民特别是穷人的思维里,自家的一亩多地却是温饱生活的最后保障,在真的无力回天必须出卖土地的时候,丢掉面子成为钉子户实在是不得已的选择。也就是说,在穷人眼里,“钱是死的,地是活的”,钱可能很快花光,但有了土地今后就有着落;而在富人眼里,“地是死的,钱是活的”,钱可以拿来投资,而土地应该用在最能生钱的地方。村民们的分歧在村庄政治中必须要得到整合,而富人村干部们在整合这些分歧时采取的是较为强硬的方式。这些在市场大潮中脱颖而出的先富能人往往意志坚定,原则性强,确定目标之后便全力以赴,他们强调效率,重视结果的能人品格使得他们在遭遇阻碍时会采取一种家长式的作风。由于村干部的视野更广、思考更远,在与村民发生观点分歧时,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了对方着想,往往就会在说服无效之后替其作出决定并执行之。峨村村委会的会议记录本上写着“村三委会讨论纪要”,这第三委是一个精妙的设置,它的全称是“村后备干部与聘用干部委员会”,其中后备干部是村两委物色的接班对象,是村里一些年轻的“能人”党员,而聘用干部则是一些具有特定职能的技术人员。由于哪些能人值得培养和发展主要由村支书来评价,那么这第三委的进入就为“一把手”的决定获得通过提供了保障。同时,在对各自然村的村民代表实行票选时,村委也拥有8张投票权,这使得能够选出的村民代表与主要村干部具有相当的亲和力。上述细微的设置使得会议过程中出现的反对声音很难占到多数。在急剧分化的峨村,经济上相对弱势的村民对自己有限的影响力显得无可奈何:“我们说话哪有分量?”“那些(指村务)都是有钱人的事,我们是靠不拢的”。在日趋激烈的面子竞争中败下阵来的穷人在村庄政治中同样处于下风,他们的交往圈虽然与富人渐趋隔离,但在具体的村庄公共事务中却可能与富人村干部发生直接的对抗。这种“私”与“公”之间本来十分平常的对抗在富人治村的背景下却又是以贫富间的冲突为形式而展开的。作风硬朗的富人村干部在摆平钉子户时“出钱息争”的手法把自己抬上了道德的高位,而在与钉子户的言语交锋中则表现出明显的道德优越感。他们在谈到钉子户时习惯性地以“无赖小人”的形象来描述,“无非是想趁机捞点钱”成为钉子户们的动机。然而,作为钉子户的穷人在与富人交涉时更为看重的恰恰是自己的面子与尊严,他们对村干部作为富人而表现出的道德优越感十分反感,“气”从中来,却又一时找不到反击的手段。村庄治理过程中发生的贫与富之间的摩擦虽然以富人疏财的方式得以中止,但层级间的怨气却在不断积累和膨胀。 四、结语:“气”与村庄公共性的萎缩 “在一个承认社会区分是美德的社会中是不可能促生大量的社区集体主义意识的,自我服务的需求和寻求确定性和安全性,才是资本权力化的目的,也是先富群体参政、竞选的最主要的动因”(毛丹、任强,2006:105)。富人村干部通过日常事务中的“以私贴公”造就权威,并且自我牺牲式地为村庄提供公共品24,这些细节让一些得了好处的村民们佩服不已,但同时也使富人的当选成为不可逆。富人治理村庄的方式是一种工具理性的“企业式经营”,他们敢于冒险、追求效率,让投资增值成为村庄治理的主要目标,利益导控成为村庄治理的主导原则。然而,在急剧分化的村庄中,富人与穷人的利益分歧及思考方式的差异使得许多普通村民并不一定同意村委作出的决定,但在富人吸纳富人、强调执行效率的治理方式面前,人数占优的普通村民的声音显得过于微弱。在话语层面,村庄中穷人们的观点被“主流人群”称作短视,不具有发展眼光,因而应该被“带领致富”;而钉子户们的行为则成为一种趁火打劫的讹诈。从我们在村中调查时与钉子户、上访户等政治“边缘人”的接触来看,他们最恼怒的正是富人村干部的道德优越感,特别是富人们拿钱来平息争端时,那种自尊严重受损却又要为利益接受钱财的窘态使得他们的“气”沉入了心底。由于富人往往就是村干部,这些受气的村民非常容易把“公”与“私”的矛盾跟“贫”与“富”之间在日常的面子竞争、借贷等活动中积累的怨气搅和在一起,让问题滑向“强者压制”与“弱者抗争”的二元对立。在峨村的个案中,几位普通村民曾与主政的富人有过因公私对立而起的冲突,这其中积累的怨气因为他们发达之后想要竞争村政的正式渠道被堵塞而愈发放大,此后他们联合了受过“气”的普通村民参加集体信访,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政治参与。作为社会情绪排泄的安全阀机制,信访制度在一次次的官民互动中强化了现有权力秩序,也完成了信访制度本身的再生产,但是这种非正式的政治参与方式毕竟不能、也不应成为基层政治中常态化的组织规则。如果对立的双方互不信任,无法沟通,频频上访,则村庄的公共生活将步入一种零和博弈的状态。可以说,富人治村具有其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在集体经济退潮,苏南模式解体的时代背景下,它确实是实现村庄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经过市场经济洗礼的先富能人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又会使其把村庄当成企业来治理,造成村庄公共性的萎缩。对于主政村庄的富人来说,快速提升经济总量,完成公共品的及时供给正是他们的长处,但如何在村庄社会急剧分化的格局下健全和理顺村庄精英的制度化参与机制,并在有效的公共参与中平息社会情绪、提升村民的公共理性,却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重大难题。峨村公共生活的现状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下这个问题:“在竞争中失败的政治力量何以接受失败的结局,并继续沿着那损害其利益的民主制度前行呢?”亚当普沃斯基(2005:5-33)研究的结论是:因为结果的不确定性。无论是直接民主还是精英民主,分化的、有着不同利益的群体之间能够在具有不确定性的民主框架内完成具有公共性的争辩,从而接近公意、解决冲突,这才是民主得以持续的前提。然而在贫富分化的、富人主政的村庄里,不同层级间在自治体系内博弈的结果却具有了相对的确定性,充满怨气的“少数派”将选择逃出村民自治框架,求诸官治化的信访。村内层级间形成的派系无法在民主化的制度中形成良性的秩序,村庄的公共性严重侵蚀。在市场经济及其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财富已经成为村庄社会中衡量个人价值的基本尺度。随着村庄中的治理精英越来越多地变成富人,此前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制性精英吸纳非体制精英完成村庄治理的格局已悄然改变。峨村的普通农民之所以会把公私矛盾跟贫富冲突相混淆,正是因为在他们的形象化思维里把党员、村干部和富人等同了起来,这种“等同”之所以意义很大,是因为它在富人主政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的情况下,意味着执政党在农村基层执政基础的改变。1980年代创建的村民自治建立在均质性的农村社会结构之上,它强调群众自治、普遍平等、直接民主的指导原则。然而,随着农村的社会分化愈趋明显,不同阶层的村民在村庄公共领域中的话语权、行动力等等正随着社会结构的层化而产生新的变化,它突出地表现为富人阶层随着经济实力的极大增长而在公共领域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这种情况已经超出了村组法等国家成文制度的设计框架。因此,要发挥“富人治村”的积极效应,避免其消极面,就不仅需要通过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等技术性措施来加强村级民主建设,更要将村干部的培养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在村组法中加进相关条款,“以干部培养促进村民自治”(申端锋,2009)。选举并不是村级民主的唯一内容,仅有选举无法达到村庄的善治,必须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真正将富人群体纳入到基层民主的制度框架中来,以制度建设促进村级民主,而不是将村民自治的前途寄望于富人的良心和自觉。 参考文献:陈柏峰,2007,“气”与村庄生活的互动皖北李圩村调查,开放时代第6期。陈潭、刘祖华,2004,精英博弈、亚瘫痪状态与村庄公共治理,管理世界第10期。黄俊尧,2007先富能人参政背景下的村庄政治生活,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2009论村民代表会议与“先富群体治村”,浙江学刊第2期。卢福营,2007群山格局:社会分化视野中的农村社会成员结构,学术月刊第11期。,2008治理村庄:农村新兴经济精英的社会责任,社会科学第12期。毛丹、任强,2006,中国农村公共领域的生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任强:2005,“苏南模式”的转型与乡村先富参政,浙江社会科学第3期。申端锋:2009,新乡绅治理模式的政经逻辑,人民论坛第1期。仝志辉、贺雪峰,2002,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亚当普沃斯基,2005,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包雅钧、刘忠瑞、胡元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应星,2007,“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开放时代第6期。翟学伟,2004,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社会学研究第5期。 作者简介:袁松(1982-),男,湖北鄂州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政治人类学。 陈锋,(1985-),男,福建福州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政治社会学。 “Qi” and Rural Governance by the Rich in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Differentiationtaking the example of E village in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Yuan Song Chen Feng(Center for rural China governanc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Abstract: The peasant who experienced the socialistic equality discourse couldnt accept the sharply differentiation in rural life world psychologically. The poor and the rich accumulated some resentment from social interaction in daily life, and their contact circl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gradually. Meanwhile, the tendency that economic elites govern rural community become irreversible under the present context of developing. The winners in market economy instinctively apply the rul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common villagers right to speak become weaker in their efficiency-pursuing administration methods. The case in E village shows tha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rich and poor get entangled with each other in rural daily life, a few villagers who are resentful to elites moral sense of superiority tend to appeal to higher authorities for help, instead of the discussion within the villagers autonomy system. And the publicity in rural community is shrinking. Confronting the situation of social differentiation, how to adjust the system of villagers autonomy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1980s based on the flat social structure is becoming a matter 0f question.key words: Qi(vital force) Social Differentiation Rural Governance by the Rich Villagers autonomy* 本文得益于2009年10月在峨村调查期间与小组成员贺雪峰教授、郭俊霞、王会的集体讨论,同行的陈柏峰、宋丽娜、赵晓峰、刘燕舞、王德福、耿羽、桂华、林辉煌等对此文亦有启发,特此感谢。按照学术惯例,文中涉及的具体人名、地名已做技术处理。 肖菁、岳海智:先富群体竞选村官调查报告,都市快报,2003年9月20日。转引自黄俊尧:论村民代表会议与“先富群体治村”,浙江学刊2009年第2期。 参见任强:“苏南模式”的转型与乡村先富参政,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7家企业中有4家的老板是本村人。这几家企业主要是为附近的大型企业做来料加工,比如服装厂的毛料纺织,包装纸盒的生产等等,企业职工以本村为主,外地员工不足20人。 村里35岁以下的年轻村民大多在附近的企业打工,而不是在家务农。 桃村和丰村两个自然村在2005之前是一个单独的行政村,且桃村户数较少,故合并统计。 在峨村的精英阶层中,有4户资产达千万,但其它两户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会专业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课件大师速写照片临摹图
- 工业母机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产业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报告
- 课件双击无反应问题解决
- 新质生产力与冷服务器创新
- 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关键技术突破评估报告
-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课件共勉话语
- 布丰天鹅课件
- 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构建研究2025
- 2025年湖北荆州石首市招考村“两委”后备干部10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DBJ41-T 145-2015 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帷幕技术规程
- TSG07-2019锅炉安装工艺+焊接专用工艺卡+施工记录表
- 物业收费员的培训
- 总医院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项目公开文件招投标书范本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声乐、器乐表演组”赛项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设计版权授权合同范例
- 《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完整版)
- 硬件测试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集团公司)
- GB/T 44535-2024塑料试样线性尺寸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