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模块3-3生态部分(3课时大课用)3-3 基础知识回顾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概念种群:_(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二、种群的特征种群特征:包括_、_、_、_。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_ 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_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1、种群密度:_(单位是比值)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研究方法:_ 植物:样方法;动物: 3、样方法取样的规则:样方的大小;取样的关键: _ ;取样的方法: _、_ ; (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采用_)4、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5、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组成的类型: (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 。 (2)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 ,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6、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7、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8、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_;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_。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_。) 9、种群数量的变化: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两种增长曲线:a、“J”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 _ 。b、“S”型增长特点: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原因: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以该种群为食的_,使种群的出生率_,死亡率_。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_。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三、生物群落1、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2、群落的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丰富度: _ 丰富度的研究方法:统计(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和分析优势种:3、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种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 (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猫吃老鼠)种内斗争:种内残食、蝌蚪自毒、争夺配偶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蚂蚁、蜜蜂 (补充) 根瘤菌,地衣,大肠杆菌 互利共生 (图甲)你好我也好,我好你也好种间关系 竞争 小麦和杂草 大小两种草履虫 (图丙)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 体内:蛔虫、绦虫 体表:血吸虫、虱子、跳蚤 捕食 种间:一种吃另一种(图乙) 甲 乙 丙4、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 和 等方面。(1)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结构与_有关,它显著提高了_;动物的垂直结构与 条件有关。(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结论: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对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四、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演替。2、演替的实质是 ,而不是一种生物被另一种完全取代。3、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 。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属于_,经历了裸岩阶段、_、_ _、_、_、_。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_。1、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_。(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必修三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由 和它的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 ;食物链和 。3、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 :包括阳光、热能、空气、 和无机盐等; :自养生物(主要是 ); :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 、 、 , :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营 生活的 和 。 4、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生产者是 。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 。此外,消费者对于 等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 ,动植物的 和动物的 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 、 和 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5、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 。其中主要是讲 和 的关系,起点必须是 。如草兔狐。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 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 ,就是 。7、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 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 ,属于 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 营养级; 蛇属于 营养级;四级消费者鹰属于 营养级。8、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 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 为第一等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9、 越复杂, 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 。 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 ,生态系统的 和 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 、 和 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二、能量流动的过程1、源头: 2、起点: 3、途径: 4、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 热能5、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 6、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 ;主要形式是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1、 ,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2、 ,传递效率为 。注意:计算规则:消耗最 (多或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 (多或少)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3、将单位时间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作 。从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 个营养级。4、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 ,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到 ,又从 回到 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 。二、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 的形式进行循环的。2、绿色植物通过 ,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 。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 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 ,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 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4、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具有 。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 ;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 的,而且是 的流动,而不是 。5、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 和 。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物质作为能量的 ,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 与 之间循环往返。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可以传播的 、 、 、 与 等称作信息2、信息传递过程:信息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信息接收。3、信息的种类: 、 、 等。4、生态系统中的 等,通过 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 其来源可以是 ,也可以是 。5、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 ,如 ,以及动物的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如 、 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 6、动物的 ,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 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如雄鸟在求偶是会进行复杂的 。7、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的传递还能调节生物的 ,以维持 的稳定。8、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 。9、目前控制生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 , , 等。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 ,这其中有些就是利用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相对稳定的能力。2、 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 的基础。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 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 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为 ;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 。5、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 ,食物网越 ,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 ,抵抗力稳定性就越 。6、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 ,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 ,不应该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该实施相应的 、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与 的协调。必修三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只有正确处理人与 和 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我们要记住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2、我国人口现状: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行 工作。1982年,我国将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 和 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 国家的行列。3、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是:201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 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 )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从而基本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4、我国在 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 、 、 ,防治 ;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加强生物 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生态农业等。第二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 、 、 、土地荒漠化、 和 等,其中全球三大环境问题是 、 、 。2、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 和 ,它们所拥有的全部 以及各种各样的 ,共同构成了 。它包括 、 和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人类尚不清楚的 ;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 (也叫做 );三是 。直到近几十年来,人类才认识到它的 明显大于它的 。4、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 和 。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自然保护区功能: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5、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 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 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 。6、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它追求的是 、 、 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第 18 页 共 18 页2020/1/8个体数时间ABAB个体数时间ABABBA个体数时间AB个体数时间ABABC个体数时间ABBAA重点强化知识网络1.生物种间关系比较种间关系相互作用能量关系特点事例互利共生共同生活,彼此有利。离开后彼此或一方不能生存。地衣;大豆与根瘤菌;白蚁与鞭毛虫;蚂蚁与蚜虫寄生共同生活,一方有利,一方有害。离开后寄生生物不能生存。蛔虫与人;噬菌体与细菌;虱子与人 菟丝子与大豆竞争生活环境相同。大多数情况下,和平共处,形成各自的生态位(生态灶)。如果两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重叠,会导致一种生存一种死亡(上图)。牛与羊;庄稼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消长上呈现“跟随”现象。猫与老鼠;牛与草;狼与羊其他关系共栖(寄居蟹与海癸) 抑制(青霉菌与细菌) 传播(蜜蜂传粉) 腐生(分解者与死亡生物为食)2.种群的一般特征种群特征主要内容种群密度概念:单位空间内的某种群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种群密度随机取样法 取样计数计算 种群密度各样方中数量的均值出生率与死亡率年出生个体数年平均个体数年出生个体数年平均个体数出生率 出生率 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存活率ABC A类生物:农作物 人类 大型哺乳类存活曲线 B类生物:水螅 一些鸟类 C类生物:青蛙 鱼类 草本植物年龄组成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性别比例雌雄比等于1 大于1 小于1迁移迁入 迁出种群动态变化种群数量迁入迁出死亡率出生率3种群数量变化规律J型增长S型增长特点:年增长率不变事例:新引进的生物的早期增长接近“J”增长(我国环颈雉刚引入美国时)特点:增长率不断变化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J型增长与S增长的关系种群增长规律种群数量K时间种群增长率时间种群数量时间环境阻力4群落的概念及结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生物群落。垂直结构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的分层状态叫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不同种群生物分布的状态叫水平结构。原因不同生物对不同生态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和适应性,导致不同生态习性的生物处于不同的层次。原因环境因素在不同地段的不一致性,导致不同生物在不同地段的分布差异。5生态系统的成分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式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消费者动物、寄生微生物、根瘤菌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异养型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级)食物链由食物链构成的网状结构特点由食物(营养)关系连接起来的生物组成层次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能量流动。能量流动过程三 级消费者生产者初 级消费者次 级消费者分解者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太阳能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前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流向后一营养级(十分之一法则)计算ABCDE营养级食物链能 量12345E1E2E3E4E5按最低能量流动效率计算:按最高能量流动效率计算: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在生态系统中,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广大的空间:全球(生物圈)漫长的时间:经历地质过程大气CO2库生产者消费者捕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分解者化石燃料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呼吸作用燃烧碳循环9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两者同时进行 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成为统一整体。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网流动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往返总体关系物质对能量能量对物质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原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持原状的能力。原因群落演替 净化作用等弱复杂强强简单弱生态系统结构保 持 力 稳 定 性恢 复 力 稳 定 性关系近年高考真题一、种群和生物群落1(09全国卷II)5.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2(09广东)1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3(09安徽理综)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4(09山东理综)6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5(09江苏生物)1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I 培养液体积(mL)105 10 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 5 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 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6.某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籽粒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1)请绘制鸡牛玉米和人形成的食物网:(2)牛和鸡之间 (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人和鸡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 人和牛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于 所固定的 ,无机环境中的碳以 的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 先调整为2/3作为饲料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及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7(09江苏生物)27(7分)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 。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等级a级 b级 C级 d级 e级高度cmh1010h30 30hlOO100300数量株 120 62 32 16 6根据表中数据,在答题卡上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3)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 关系。1:D2B3:C4:D5:B6答案: 如右图所示 无;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捕食与竞争;捕食 玉米;太阳能;CO2 减少;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7答案:(7分)(1)迁地保护(易地保护)(2)样方法柱形图见下图 (3)增长型 (4)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二、生态系统8(09广东)14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9(09广东)1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A心猿意马 B飞蛾扑火 C花香引蝶D老马识途10(09山东理综)4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11(09重庆理综)5.题5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 利用部分),方框太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进人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12(09宁夏理综)3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甲乙丙种群数量%食物大小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13(09宁夏理综)5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14.(09江苏生物)17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15(09福建理综)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16(09浙江理综)6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17(09天津理综)5. 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 B. C. D. 18(09江苏生物)24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 X 50cm X 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多选)招潮蟹类厚蟹类沙蚕类泥螺类蛤类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 数个体总数物种 数个体总数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米草 3 12 2 9 0 0 1 10 0 0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8C9A 10B11B12B13C14B15D16A 17B18AD19(09北京理综)30.(16分)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美国一研究小组在某无人居住的落叶林区进行了3年实验。实验区是两个毗邻的山谷(编号1、2),两个山谷各有一条小溪。1965年冬,研究人员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两条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如图所示。www.请回答问题:(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两种途径有 。在森林群落中,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类生物是 。(2)氮元素以N2、NO3-和 的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 两类生物大分子。(3)图中显示,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 。(5)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水不宜饮用。在人体消化道中,硝酸盐可转变成亚硝酸盐。NO2-能使DNA中C-G碱基对中的“C”脱氨成为“U”。上述发生突变的碱基对经两次复制后,在该位点上产生的碱基对新类型是 、 。(6)氮元素从森林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是 。该实验结果说明森林群落中植被的两个主要作用是 。20(09广东)32.(8分)为加强水体治理,珠江流域某城市构建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1)当污染物随水流进入该湿地时,湿地水体中碳元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如下图。请用箭头和文字补充虚线框中的碳转化途径。(2)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请写出可能存在食物链(两条)。(3)如果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请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答案:21(09广东)13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21D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一、种群与群落22(08理综)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23(08天津)5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24(08广东生物)14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 共同生活,互惠互利A B C D25(08海南)16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是有害的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平均增长量鱼类种群密度平均增长量鱼类种群密度平均增长量鱼类种群密度平均增长量鱼类种群密度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26(08山东)27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位“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 曲线。(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 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 27(08江苏)16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编号生态系统采收对象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年采收量kg马尾松林马尾松200 00m32%1 000m3淡水湖泊鲰鱼10 000kg34%3 600kg山地甘草1 000kg20%300kg滩涂沙蚕10 000kg30%500kgA B C D28(08广东理基)53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29(08海南)14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30(08海南)15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31(08上海生物)24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22:C 23:C 24:D 25:A 27:C28:D29:C30:B31:D26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第三节 生态系统32 (08山东基能)38(1分)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体系的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湖泊、沼泽、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等都属于湿地范畴。湿地的保护与维持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为了增加当地种植业收入,应将天然湿地围垦造田在湿地生态环境中,水生植物、鱼类及软体动物、鸟类等形成食物链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的气候、蓄洪防洪有影响,但不会对污染物降解产生影响A B C DA B C D 33(08上海理综)16观察下列四种植物,其中适于攀援生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6届九上化学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急诊科护士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 2026届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辽宁省灯塔市2026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变电站值班员试题库含答案(50题)
- 百年风华-《在灿烂的阳光下》+课件+2025-2026学年人音版(简谱)(2024)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 广东省阳江市2026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陕西省定边县联考化学九上期中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主题公园租赁合同租客娱乐体验服务协议
- 离婚协议书无子女抚养权明确及财产分配标准范本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三年级(全一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14)
- 起重机作业人员Q2证理论考试练习题含答案
- 四川遂宁2021-2024年中考满分作文64篇
- 轧钢安全规程培训课件
- 2025年下半年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招聘5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版防洪堤坝加固工程施工合同
- 2025年消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智能培训系统构建
- 2025年秋期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小学音乐教学计划+进度表
- 2025广东广州越秀区矿泉街招聘禁毒专职人员1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