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用蒲公英生产技术规程(定稿)_第1页
叶用蒲公英生产技术规程(定稿)_第2页
叶用蒲公英生产技术规程(定稿)_第3页
叶用蒲公英生产技术规程(定稿)_第4页
叶用蒲公英生产技术规程(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20B 05DB37山东省地方标准DB 37/T 2019叶用蒲公英生产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dandelion production for leaves - - 发布 - - 实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 37/T 2019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耕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济南市长清区植物保护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慧、高德平、张洪忠、杜立忠、刘传友、刘健、石英先、迟晓君。8叶用蒲公英生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叶用蒲公英生产的产地环境、生产管理、病虫草害防治、轮作换茬和生产档案管理。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叶用蒲公英的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NY 525 有机肥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叶用蒲公英 florum of taraxacum是指菊科蒲公英植物可用于食品化方向的地上部分,包括叶片和花序。4 产地环境4.1 以周边无污染源,水源充足,土层深厚,排水性良好的砂壤土区域为佳。4.2 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二级标准要求;灌溉水质量符合GB 5084标准;土壤质量符合GB 15618二级标准要求。5 品种菊科蒲公英属多个种均可作为栽培种。宜选用药用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 Weber)、东北蒲公英(Taraxacum ohwianum Kitam.)和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6 生产管理6.1 选地整地6.1.1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地块。避免选用前茬作物为白菜、甘薯、花生的地块。6.1.2 种植前施基肥。基肥可采用农家肥、有机肥和沼渣,沼渣从沼气池取出后,应堆放20 d30 d进行充分转化。商品有机肥质量应符合NY 525的要求。每667 m2施3000 kg5000 kg腐熟农家肥或300 kg500 kg商品有机肥,也可施用3 m35 m3沼渣,均匀洒于地表,深翻25 cm,然后耙细整平,起垄做畦,垄面宽100 cm120 cm,垄距35 cm40 cm,垄高20 cm。6.2 播种6.2.1 3月下旬5月上旬,8月下旬9月下旬均可播种。播种前浇透底水,水渗下后,选用一年期内无杂质、无病虫、无霉变、籽粒饱满、发芽率高的蒲公英种子进行播种,每667 m2播种量1.0 kg2.0 kg。需先将种子与细沙掺混均匀,方便播种。6.2.2 可采用撒播或宽幅条播。撒播时将种子均匀撒在畦面上;宽幅条播时开宽6 cm8 cm、深2 cm、行距10 cm的种植沟,将种子均匀撒在沟内。6.2.3 播后覆0.5 cm厚的细土,然后压实,上面覆盖草苫子或架遮阴网进行保湿。一般10 d左右蒲公英萌发出土,80%幼苗出土后选择阴天或者傍晚及时撤除覆盖物。6.3 田间管理6.3.1 定苗补苗幼苗达2片真叶时,采用株距行距(3 cm4 cm10 cm15 cm)进行定苗。缺苗区域就近带土移栽多苗区域的壮苗,进行补苗。6.3.2 除草结合定苗补苗进行第一次人工除草,封垄前及时中耕除草。6.3.3 灌溉与排涝出苗后2 d3 d开始,视墒情进行灌溉。有条件的可采用微喷。蒲公英喜湿怕涝,以保持田间地表湿润但不积水为宜,低洼地块需建设排水沟。6.3.4 采收蒲公英现蕾初期,距地表1 cm2 cm处平行下刀,及时采收。应选择晴天上午露水干后进行,雨后不宜立即采收。6.3.5 清园 采收后立即清园,将残留的烂叶、黄叶、杂草清理出地,进行无害化处理。6.3.6 追肥采收、清园3 d5 d后,结合浇水进行追肥。每667 m2追施充分好氧发酵(暴露在空气中10 d以上)的沼液300 kg350 kg,沼液按照1:4兑水冲施。也可每667 m2追施商品有机肥200 kg300 kg。撒播的地块浇水前将肥料均匀撒于地表,条播的地块可沟施也可撒施。7 病虫草害防治7.1 总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综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因地制宜的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翻耕等耕作措施。7.2 病害7.2.1 叶斑病7.2.1.1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初生针尖大小褪绿色至浅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状,中心暗灰色、褐色,边缘有褐色线隆起。7.2.1.2 防治方法及时清理田地,将病叶及病株携出田外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偏施氮肥,适时喷施多元复合叶面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抵抗力。7.2.2 白粉病7.2.2.1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的正面或背面产生霉层,呈现小圆形白色霜状,不久整个叶表面开始失绿、变白,出现浅黄色斑块,病害严重时,叶片变黄、变软下垂,最终叶片枯萎。7.2.2.2 防治方法注意地块的通风、排水。控制蒲公英的种植密度,播种时适当稀植,增加植株透光性;在田间管理上要及时清除杂草、病叶,减少病源。发现病株及时清除进行无害化处理。7.2.3 褐斑病7.2.3.1 症状褐斑病又称黑斑病。其主要危害叶片,初于下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斑,外部有一不明显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边缘呈黑褐色,中央稍褪色,湿度大时出现不大明显的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致整个叶片变黄干枯或变黑脱落。7.2.3.2 防治方法发病期要加强管理。浇水适量,选晴天上午浇水。栽植密度适当,及时清沟排水,要通风透光,发现病株及时清除进行无害化处理。7.3 虫害7.3.1 蚜虫7.3.1.1 物理防治用黄板涂上机油挂在行间或株间,每667 m2挂3040块。7.3.1.2 生物防治利用瓢虫、草蛉、猎蝽、蜘蛛等天敌进行蚜虫的自然控制。7.3.2 地下害虫7.3.2.1 农业防治每茬采收后进行清园,种植地块每隔2年3年进行轮作换茬。换茬年份秋后翻地晒土,翌年春季重新整地备播。7.3.2.2 物理防治生长季节在田间地头放置糖醋液(糖:醋:水:酒=3: 4: 2: 1)诱虫。糖醋液加入适量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搅拌均匀后,装入小盆或其他敞口的红色、黄色容器中,容器口径以10 cm左右为宜,每667 m2设置诱杀点10个左右。4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防治金龟子与蛾类等害虫的关键期,要经常査看诱虫的情况,捞出容器内的虫体,药液不足时随时添加。也可安装频振杀虫灯诱杀成虫,每1 hm22 hm2一盏。8 运输采收好的鲜叶,剔除杂质、杂草,挑出烂叶、黄叶后,整齐码放在透气的周转箱或竹筐内,用车辆当天运送到冷库或加工厂。9 越冬管理不需要轮作换茬的地块,蒲公英在深秋停止生长后,每667 m2撒施2000 kg3000 kg腐熟农家肥,封冻前灌足越冬水。10 轮作换茬蒲公英丰产期为2年3年。当蒲公英生长势不足后,在秋后将土地进行深翻晾晒,将蒲公英根清除干净。翌春轮作换茬,轮种作物宜选择玉米、杂粮、豆类、向日葵等。11 生产档案管理蒲公英生产要建立生产资料使用记录(参见附录A),生产管理记录(参见附录B),采收记录(参见附录C)及其他相关质量追溯记录,并保存3年以上。AA附录A (资料性附录)生产资料使用记录表A.1 生产资料使用记录生产单位: 年度: 生产档案编号:栽培种面积 亩种植方式地块编号肥料使用情况肥料名称施用方法施用时间用量 kg/亩总用量 kg施肥目的稀释倍数天气间隔期责任人药剂使用情况药剂名称使用方法使用时间用量 g/亩总用量 g防治对象稀释倍数天气间隔期责任人BB附录B (资料性附录)生产管理记录表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