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蒙联姻下的孝庄文皇后.doc_第1页
满蒙联姻下的孝庄文皇后.doc_第2页
满蒙联姻下的孝庄文皇后.doc_第3页
满蒙联姻下的孝庄文皇后.doc_第4页
满蒙联姻下的孝庄文皇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前言1一、清朝前期满蒙联姻状况2二、满蒙联姻下的孝庄文皇后3(一)皇太极背后的女人3(二)顺治敬畏的女人3(三)康熙尊敬的女人4三、结语5四、参考文献6五、致谢7满蒙联姻下的孝庄文皇后王晓青07历史学摘 要:清朝前期,满蒙联姻作为构建满蒙关系、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在清朝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清朝皇室贵胄和蒙古王公的通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满族和蒙古族两民族之间的融合,而且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两民族之间都有了广泛的交流,促进了北方民族社会的进步,而在满蒙联姻的政策下所产生的人物可以说是相当的多,其中尤以孝庄文皇后最为出彩,她的出现,对清初的政治局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关键词:清朝前期;满蒙联姻;孝庄文皇后Abstract:In the early of Qing dynasty ,man-Mongol nationality marriage which promo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an and Mongolia nationality and strength the national unity, had an important role in Qing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royal nobles and Mongolia intermarriage largely promoted the fusion of Mongolian and Manchus, and in the political, military, economic,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there were extens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nationalities, it promoted the social progress of the northern nationalities, there were many people who lived under the man-Mongol nationality marriage polity, and the sourdrang rodmen queen was the most effective, her appeared to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Qing dynasty the influence of cannot be ignored. Keyword: Early Qing dynasty ;man-Mongol nationality marriage; Sourdrang rodmen queen 前言在中国历史上,“和亲”或“联姻”是历朝历代经常采用的一种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手段,而重视以联姻方式来巩固其政治,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清朝是最鼎盛的一个时期。清代爱新觉罗皇族的政治性联姻,已逐步形成一种制度。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清代实行“满蒙联姻”和“备指额驸”政策,是清王朝怀柔蒙古各部的重要举措。满蒙两族通过婚姻亲情关系的建立,形成了政治联盟,安定了北部边疆,巩固了国家统一和清朝的统治。清朝皇室贵胄和蒙古王公的血统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满蒙两族之间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两族有了广泛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众多的关于满蒙关系研究的资料中,杜家骥先生清朝满蒙联姻研究对于清朝满蒙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最为全面。杜家骥先生对于满蒙关系中以前未曾提出过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主要对于:清朝皇帝为什么要长期不断地向蒙古遣嫁公主、格格,而不是像往代王朝那样实行偶尔的、有针对目的的“和亲”?尤其是清入关后的268年间,又形成制度性联姻,以保障向蒙古的连续性遣嫁,其目的是什么?清朝长期、频发性的对蒙古联姻,又起到怎样的政治作用?这些问题在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中杜家骥先生都做出了解释,使得我们对于满蒙联姻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在很大的程度上有了提高。在满蒙联姻下,出现了一位影响清朝前期政治与发展的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孟昭信教授所著的孝庄皇后是依据研究清史、蒙古史所必需的基本史书、史料以及现代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所写成的人物传记,让我们认识到了孝庄的本来面目。她在民族矛盾及满洲贵族内部斗争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六岁的儿子福临、八岁的孙儿玄烨)登基即位;协助三朝(皇太极、顺治、康熙)皇帝统理朝纲,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宏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满蒙联姻的情况下,出现了许多的有助于清王朝发展的人物,本文以孝庄为例,探讨在数百年前,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妇女,为什么和怎样能够始终站在“成功男人”的背后,帮助“男人成功”,做出那些动人的事业。在满蒙联姻下,诞生了孝庄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性,为清朝的政权统一和巩固有相当大的作用。可以说,满蒙联姻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清朝的发展。一、清朝前期满蒙联姻状况恩格斯曾经说过:“古代社会中的王公贵族,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世家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写作、出版的历史条件及其重大意义,涂赞琥著,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五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故宫博物院排印本。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故宫博物院排印本。在中国历史上,通过和亲、联姻来使王朝、政权、部族之间的矛盾得以缓和和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的情况是常见的,甚至可以说是和亲、联姻是众多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西汉汉高祖首次施行了用与匈奴的和亲后,后世就纷纷效仿。到了清代,爱新觉罗皇族的政治性联姻范围、人数和形式上均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标志着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这种联姻制度可以说是在很大的程度上缓和了清朝和满蒙民族之间的矛盾,对清朝的统一和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公元1612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了联合科尔沁蒙古左翼战胜其他各部而统一北方,主动向科尔沁明安贝勒求婚,明安亲自送女儿嫁给努尔哈赤,这是满族努尔哈赤家族第一次与蒙古族联姻。“壬子年,昔蒙古廓儿沁部明安贝勒,常从夜黑九部兵来,战败,乘骣马逃回,至是已二十年矣。太祖闻其女颇有丰姿,遣使欲娶之,明安贝勒遂绝先许之婿,送其女来。太祖以礼亲迎,大宴成婚。”此前努尔哈赤联姻主要是女真诸部,通过联姻来统一女真各部,此后重点转向了蒙古部族,通过联姻使得北方得以统一。“甲寅年四月十五日,蒙古扎抡卫桩农贝勒,送女与太祖次子古英巴土鲁贝勒为婚,贝勒亲迎,大宴,以礼受之。二十日,蒙古扎抡卫内七汉,送妹与太祖三子莽古泰贝勒为婚,贝勒亲迎,大宴,仍以礼受之。蒙古廓儿沁蟒孤贝勒,送女与太祖四子皇太极贝勒为婚,贝勒迎至辉发国胡里气山城处,大宴,以礼受之。十一月,遣兵五百,征东海之南兀吉部押拦、石临二卫,收降民二百户,人畜一千而回。十二月,蒙古扎抡卫儿吉格贝勒,送女与太祖子得格垒台吉为婚,台吉亲迎,设宴,以礼受之。乙卯年正月,蒙古廓儿沁部空戈落贝勒,送女与太祖为妃,迎接,设大宴,以礼受之。”由此可以看出,联姻是努尔哈赤联合力量,实现统一的重要手段。公元1626年,即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死,皇太极继位,继续经营着与蒙古的联姻,使其得到空前的发展。皇太极的后宫,较之努尔哈赤时期有了很大的变化,努尔哈赤有后妃十四人,其中有十三人是来自女真部族,只有一名蒙古妃。而到了皇太极时期,有后妃十五人,其中七人来自蒙古,而七人中又有三人来自科尔沁。 “科尔沁蒙古是最早归附清政权并与努尔哈赤家族建立通婚关系的部落,此后至入关前的整个时期,与清政权的交往也最频繁,联姻人次最多,因而该部是当时与清政权关系最为密近的蒙古部落,在清入关前协助清政权统一东北、绥服漠南蒙古,征服朝鲜以及对抗明王朝的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通过联姻,使得科尔沁部处于蒙古各部之首的重要地位,加强了清政府与漠南蒙古其他各部的联姻,用联姻的方式怀柔自己从前的对手,从而起到了巩固自己政权的作用。所以说与科尔沁蒙古的联姻对于清王朝具有重大的影响,就以与皇太极联姻的三位科尔沁姑娘来说,就有两位皇后和一位妃子,分别就是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和宸妃,其中就孝庄文皇后对清王朝具有相当巨大的影响。二、满蒙联姻下的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原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于蒙古科尔沁贵族世家,是“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姓博尔济吉特,是蒙古族最高贵的姓氏。它源于蒙古族第十世租孛儿只吉歹,后来又译为博尔济吉特,或博尔济锦,都是译音轻重的区别。用先人的名字作为后世的姓氏,是蒙古族的传统。”【2】1625年,孝庄文皇后嫁给了后金国的四贝勒皇太极。 清史稿列传一中记载:“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宰相女,孝端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来归。”【3】由此,孝庄文皇后开始了她不平凡的一生。(一)皇太极背后的女人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死,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当上了后金汗王使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一个层次,他们成为了后金国重要的皇亲国戚。“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4】1636年,即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号称帝,定国号为清,并定族称为“满洲”,即今满族,并册封后妃,布木布泰被册立为次西宫永福宫庄妃,成为五宫后妃中最年轻的一位。庄妃一生为皇太极生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分别是:固伦雍穆公主、固伦淑惠公主、固伦淑哲公主和后来的顺治皇帝福临。当时清宁宫的皇后是庄妃的姑姑,只生有三女,没有儿子,而关雎宫的宸妃是庄妃的姐姐,生有一子但是早夭。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庄妃,即孝庄在皇太极后妃中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的!入关前的庄妃在后宫中就具有一定的地位,她时刻都关注着朝政,表现出了自身的才智与谋略。1642年,清军取得松锦大战的胜利,明军在关外精锐丧尽,因此皇太极积极准备率领大军入关争夺天下,但由于清军对关内的情况不了解,急需一个对明军情况和关内情况熟悉的人作为领导,当时皇太极认为在松山被俘的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是最好的人选,他深知明廷,又熟悉明军。可是洪承畴软硬不吃,皇太极对此是毫无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孝庄毛遂自荐,提出以怀柔的策略来劝服洪承畴。皇太极起初采用的是以逼辱和虐待来消磨他的意志,将他拘禁起来,并且不给粮食吃,只给豆汁喝,洪承畴以硬对硬,毅然绝食。孝庄提出了给他送人参汤,以礼待之,在必要的时候由皇太极亲自去劝说。后来洪承畴在这种怀柔政策中剃发归降了清朝。这件事情充分展示了孝庄善于用计,这在政治上对皇太极产生了极大的帮助,也提高了孝庄在后宫中的地位,为后来的福临继位奠定了基础。(二)顺治敬畏的女人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极病故。因为没有留下继承皇位的遗嘱,按制应该由八王共举“贤者”。当时较有竞争力的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豪格,皇太极长子,34岁,“战功卓著,且为人端厚凝重。早在天命末年就以征讨蒙古有功被封为贝勒,出任镶黄旗旗主。六部成立,受命掌管户部。天聪末年又晋升为和顺贝勒;任正蓝旗旗主。皇太极病重时,为四理事王之一。他是继妃纳喇氏所生,属于嫡子层。但因封五宫,继妃不在其列,豪格在皇太极诸子之中,属于第二个等级,即比不上五宫后妃所生的皇八子(未命名,夭折)、皇九子福临和皇十子博木博果儿,但比侧妃和庶妃所生的皇子,地位要高。”【5】豪格虽然地位没有皇八子、皇九子和皇十子的地位高,但是他的战功卓著,而且已被封为亲王,当上了旗主,当上皇位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尤其是当时五宫所生的皇子年龄都比较小,豪格继承帝位的可能性更大。其次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32岁,“皇太极的异母弟、睿亲王多尔衮,条件优越,实力雄厚,是皇位最强有力的争夺者。他年富力强,有智谋,有才干,是所谓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的人物,因此深得皇太极的器重,凡所谋议,无不采纳,某些重大军事行动,常以他为主帅,其地位已跃居诸王之上。他和同母弟豫郡王多铎,分掌正白、镶白两旗,并得到同母兄武英郡王阿济格和礼亲王代善的部分子孙的拥护。并且长期掌管吏部,后又被任命为理事王,已经掌握朝廷部分权利。”【6】因此,导致双方的对立矛盾斗争不断,随便立哪一方都会使另一方的不满。这时,有人提出了立皇九子福临的提议,“皇九子福临,为永福宫庄妃所生,地位贵宠,继承皇位有先天优势。但年龄太小,皇太极去世时,刚刚6岁。”【7】立福临为帝,同时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6岁的福临就这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上,同时也化解了各旗之间的矛盾。“福临本人是个小孩子,不具备争皇位的优越条件。多尔衮和豪格两强对峙的形势,给福临带来机遇。他俩互不妥协,但宁愿接受福临,多尔衮把他当小傀儡,豪格因为他是亲兄弟。这是客观条件。主观的努力,应当归功皇后和庄妃。她们锐意进取,做出福临争皇位的英明决策。又利用自身拥有雄厚实力两黄旗的优势,积极诱导两黄旗看到他们的根本利益所在,充分发挥黄旗大臣的作用,发起强大攻势。接受多尔衮辅政,也不失为正视现实的一种策略。”【8】庄妃在福临登基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得到了众大臣的推崇与信服,地位更进一步的提高。1643年10月8日,即崇德八年二月二十六日,福临在沈阳继帝位,“世祖继位,尊为皇太后。”【9】1644年,即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年仅六岁半的福临又再次的登基。清朝的建立,蒙古八旗也有汗马功劳,蒙古王公在清廷的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可以倚重的力量。为了确保满蒙政治关系代代传续,“清入关后,与科尔沁等蒙古各部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从中起桥梁作用的依然是哲哲、布木布泰两位皇太后。清朝入关后,依然遵循传统的满蒙联姻政策,以巩固和蒙古各部的关系,依靠他们加强后方的防卫。顺治二年四月十四日,科尔沁部土谢图亲王巴达礼与其子巴雅思护朗来朝,迎娶太宗皇太极第八女固伦公主。”【10】这桩婚事对于刚入关的清王朝来说具有巨大的意义,极大的巩固了和蒙古各部的关系,保持了北方的安定。由于两位皇后都是蒙古人,而且都是科尔沁部,一直都比较重视满蒙之间友好的关系。1651年,即顺治八年,按照满蒙联姻的惯例,册封蒙古科尔沁部的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也就是孝庄皇后的侄女为皇后。清史稿列传一中记载“世祖废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女,孝庄文皇后侄也。后丽而慧,睿亲王多尔衮摄政,为世祖聘焉。顺治八年八月,册为皇后。”【11】这位皇后长得漂亮贤惠,但是生活比较奢侈,得不到顺治的宠爱,顺治甚至对其产生了厌恶,后来被顺治降为静妃,改居侧室。1654年,顺治十一年,顺治帝再娶科尔沁贝勒绰尔济女,次月册为皇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绰尔济女。顺治十一年五月,聘为妃,六月,册为后。”【12】当时顺治皇帝宠爱董鄂妃,甚至想立其为皇后,但都被孝庄皇后阻止,这足以看出孝庄对满蒙之间的联姻关系是相当看重的,深怕儿子的废后之举破坏了满蒙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关系,影响清王朝的基业,所以可以看出孝庄在处理满蒙关系上深明大义,胸怀大局。通过联姻制度,把蒙古和清朝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也正是由于蒙古对于清朝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孝端和孝庄两位皇后和顺治皇帝的地位才得到保障。所以说蒙古和清朝的联姻存在着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作用。(三)康熙尊敬的女人1661年,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于养心殿,年仅24岁。其子玄烨继位,时年八岁,年号康熙。尊祖母为太皇太后。选定玄烨为顺治的继承者,孝庄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玄烨生来惹人喜爱。据说他:天表奇伟,神采焕发,双目日悬,隆准岳立,耳大声洪,徇奇天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生相貌不凡,机敏活泼,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高鼻梁,大耳朵,五官端正,声音洪亮,一副伟人的气质。得到这么一位宝贝孙子,皇太后当然视为心肝,钟爱无比。”【13】但玄烨能当上皇帝并不是仅仅因为他长了一副伟人的气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玄烨从小就被孝庄悉心培养,所以说玄烨当上皇帝是由孝庄一手策划的。玄烨继位时,由于年幼,就有人提出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玄烨即帝位刚两个多月,江南桐城县生员周南,到皇宫门前条陈十款。其中第十款是:请垂帘以襄盛治之隆。援引宋代皇太后临朝称制的先例,建议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14】都被她拒绝了,而实行了四大臣辅政。顺治帝在临走时为儿子安排了四名辅政大臣帮助年幼的儿子处理朝政,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四大臣。四大臣在顺治时期都站在孝庄的一方,所以深得顺治母子的信任。所以顺治才会放心的把辅政的重任交在了他们的手上。四大臣中数索尼资望最高,最受孝庄的倚重,居四大臣之首。孝庄为了拉拢首辅大臣索尼,特立索尼的孙女为康熙的皇后。当时的满蒙联盟早已牢不可破,没有必要在继续以联姻的方式作为维系满蒙的关系的纽带,且孝庄想也不用再从遥远的科尔沁那里去为玄烨选皇后。所以,出于对政治各方面的考虑,孝庄最终选中了索尼的孙女、内大臣噶布喇的女儿赫舍里氏为康熙的皇后。“圣祖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一等大臣索尼孙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女。康熙四年七月,册为皇后。”【15】这是孝庄为年幼的孙子做的保障,以得到有力的支持。1666年,即康熙五年,鳌拜借故恢复旧制,对清初圈定的八旗土地,倡议并强行换地,与苏克萨哈发生了冲突,因此两人积怨日深。而且索尼年老多病,害怕卷入他们之间的矛盾,于1667年,即康熙六年,奏请皇上亲政,孝庄对此推辞,声称皇帝年龄较小。六月,索尼病逝,孝庄认为康熙亲政的时机已到,于是决定由康熙亲政。鳌拜虽然表面上同意康熙亲政,但仍不愿向康熙交出自己的实权,而且更加嚣张,先是逼迫康熙把苏克萨哈处死,专权跋扈,藐视皇帝,威胁论皇族的利益。虽然鳌拜是有功的功臣,但是孝庄为了维护康熙和清朝的利益,不得不清除鳌拜,她教导康熙练习“布库”,智擒了鳌拜,鳌拜的党羽也相继被擒。鳌拜被擒,康熙便开始全面亲政,内外政局安定和平。孝庄虽然放手让康熙独立地处理政务,不去包揽和干涉,但她对国事仍然很关心。孝庄提醒康熙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而且要注意训练武备,不可掉以轻心,要注意用人。事实证明孝庄是有远见的。三藩战乱和察哈尔部叛乱爆发后,孝庄向康熙推荐了图海,使得叛乱很快得以平定。这些事情都证明了孝庄的才略和识人的才能。孝庄自从13岁出嫁,一直没有回过家乡。年近古稀的孝庄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家乡的亲人。康熙致力于加强与蒙古各部的联系,他每年去木兰围场与蒙古王公围猎、会面。祖母孝庄德高望重,亲临围场,表示朝廷特别重视众蒙古王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对自己的工作是莫大的支持,同时也使孝庄得以亲临草原会见亲人。三、结语孝庄的幸福与大清事业连在一起。在物质生活方面,不求豪华,而且一生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她劳苦功高,理应获得荣誉,但她从来只想着协助丈夫、儿子、孙子建功立业,使大清江山千秋万代,毫无炫耀个人功绩的兴趣;晚年诸事顺遂,幸福安泰,康熙奉她为太皇太后,孝敬如生母,使她的后大半生在幸福中度过,活到77岁而终。她一生历经艰辛、操劳和坎坷,努力经营着清朝和蒙古之间的友好关系,可以说清朝初期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她。正因为有了满蒙之间的联姻,才有了这位协助了三代皇帝的杰出的女政治家的出现。参考文献:1 杜家骥著: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上篇,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页。2 孟昭信著:辅佐大清三代帝君的幕后女人孝庄皇后,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4,第2页。3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214,列传一后妃,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年,第089-181页。4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214,列传一后妃,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85年,第089-181页。5 孟昭信著:辅佐大清三代帝君的幕后女人孝庄皇后,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4,第139页。6 孟昭信著:辅佐大清三代帝君的幕后女人孝庄皇后,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4,第138页。7 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