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与分布规律.docx_第1页
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与分布规律.docx_第2页
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与分布规律.docx_第3页
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与分布规律.docx_第4页
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与分布规律.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与分布规律姓 名:于凤霞 学 号:20105081130学 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 业:地理科学专业指导教师:高军波 职 称:副教授摘 要:传统村落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研究其分布格局,是科学规划的依据。本文以河南省320个首批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软件和空间研究方法,测算了村落分布格局和分布类型。结果表明:村落区域综合密度极不平衡,空间分布为弱凝聚型,村落点呈现出河南西北和东南区位密集,中东和西南区位均匀;山前聚集、平原分散;并受地形、经济和历史因素影响。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分布规律;河南省The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Regularity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in HeNan ProvinceAbstract:Traditional village is a valuable historical heritage, study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planning. In 320 the first batch of traditional village in he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ArcGIS software and space research method, measuri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distribution types of the villag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illage uneven regional integrated densit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eak condensed type, presents the henan northwest and southeast village level, the Middle East and southwest regional uniform; Piedmont gathered, plains; And is influenced by topography, economic and historical factors.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 Spatial pattern; Distribution law; Henan province引言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分散在各地的村落迅速衰落甚至消失现象日益严重。目前,对于乡村村落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乡村社区类型规划方面,国内主要集中在建筑、聚落类型规划以及乡村治理,河南传统村落研究工作几乎空白1。本文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测算了传统村落的分布格局和分布类型,最后从整体入手来剖析局部细节,结合地形、经济、历史、政治等因素来探究村落分布规律。1 河南省传统村落概况1.1河南省区域概况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势西高东低,地貌以山地平原丘陵为主,跨越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发祥地,是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最早可追溯至中国新石器时代,自夏而金有1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河南,长达3200余年2。河南是小麦重要生产基地,是国家南北东西交通要冲。1.2首批传统村落概况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评选标准主要包括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传活态传承3。不包含已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其中,郑州(12个)、洛阳(17个)、平顶山(76个)、安阳(14个)、鹤壁(19个)、濮阳(3个)、许昌(1个)、漯河(2个)、三门峡(28个)、南阳(26个)、商丘(14个)、信阳(44个)、周口(15个)、驻马店(6个)4。传统村大多保留了独特的村落布局,精巧的古朴建筑,传承至今的风俗技艺,这些元素承载着文化血脉和历史荣耀。2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与测算2.1村落点的区域空间划分及绘图2.1.1河南省地质地貌分析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南北过渡地带,从地质条件看,全省分属于两大地质构造单元:华北板块和秦岭褶皱带,位于这两大构造单元之间的深大断裂带( 伏牛山主脊和大别山北麓) 以及西北部的太行山断裂带控制了全省的大地构造格局,形成了西部山地东部平原的强烈地形反差5。从地形地貌上看,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千里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西南部为南阳盆地6。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2.1.2传统村落的区域划分结果依据全省区域地质地貌特征,河南省传统村落可分为5个分区,即: 豫北传统村落分区( 新乡、安阳、焦作、鹤壁、济源、濮阳6市) 、豫西传统村落分区( 包括洛阳、三门峡、平顶山3市) 、豫南传统村落分区( 包括信阳、南阳、驻马店3市) 、豫中传统村落分区( 郑州、许昌、漯河3市) 、豫东传统村落分区( 包括开封、商丘、周口3市)。2.1.3河南省传统村落点的绘制在河南省首批公布的传统村落名录中,共有320个村落入选,通过谷歌地图查询各个村落的经纬度坐标。在世界电子地图中选取河南省部分,并将划分的各区域合并,运用ARCGIS.10制图软件,绘制出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图(图1),借此可直观的观察河南省的首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河南省传统村落分布相对均衡,西北和东南地区分布稍多且稠密,西南和中东地区分布稍少且稀疏。图1传统村落区域空间分布图2.2村落区域综合密度的测定区域综合密度是测定点状要素在区域内的集中程度常用衡量指标,其计算公式表示如下:D=NSP;(1)其中: N为区域传统村落个数,S为区域面积(万km2),P为区域人口(百万人) ,D为区域综合密度。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有320处,全省土地面积16.7万km2,全省总人口9402万人。将上述数据代入公式(1),计算得出河南省五大分区传统村落的区域综合密度(表1) 。表1 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区域综合密度Tab. 1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densi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of Henan province指标豫北分区豫西分区豫南分区豫中分区豫东分区全省N65129811629320S2.83.46.11.52.916.7P20.213.723.615.521.094.0D8.6418.906.753.323.728.08注:人口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中国统计网,2010。由表1可知: 河南省传统村落区域综合密度为8.08。各传统村落分区中,豫西传统村落区域综合密度最大,为18.9;豫中和豫东传统村落区域综合密度最小,分别为3.32和3.72,豫北传统村落区域综合密度与全省平均数接近,为8.64;豫南传统村落区域综合密度稍低于全省传统村落平均值为6.75。尽管豫南分区传统村落总数为81个,在5个分区中位居第二,但由于该区区域面积较大、人口较多,造成区域综合密度并不高。豫中分区仅有传统村落16家,加之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数量最少,故地传统村落区域综合密度最低。由此可知,河南省传统村落区域综合密度极端不平衡,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豫西地区传统村落稠密,而豫中和豫东地区传统村落稀疏的特点。2.3村落区域分布类型的测定最邻近距离是表示点状事物在区域空间分布中相互邻近程度的衡量指标。从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看,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 凝聚型、均匀型、随机型,通常可用最邻近指数进行判别7。区域点状事物空间分布的理论最邻近距离和邻近指数可分别用公式表示如下:rE=12An=12D; (2)R=rIrE=2DrI; (3)其中:rE理论最邻近距离;rI为最邻近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A为区域面积;n为点数;D为点密度。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由公式(2),计算得出河南省(面积16.7万km2)传统村落分布的理论最邻近距离 rE=11.4km。利用ARCGIS.10软件在传统村落点分布图层,借助ArcToolbox窗口内的平均最邻要素分析工具,得到结果报表最邻近距离的平均值rI=8.37km,由公式(3),计算可得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区域分布的最邻近指数R=0.73,数值小于1,表明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区域分布类型为弱凝聚型。各市内传统村落分布数量差异较大,以平顶山和信阳数量最多,分别81和47个,占全省总数的40%。除开封和济源再无点分布外,其它各地的均有点分布,且表现为明显凝聚型或均匀型等。3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规律及历史遗传因素3.1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规律3.1.1村落多在山坡丘陵集聚、平原盆地分散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山地和平原约各占一半,北西南三面环山,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图1)。利用ARCGIS.10软件把传统村落点分布图与地形图叠置后,观察到村落分布与地貌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图2河南省三维地势图传统村落在河南的西北及东南大别山区较多且集聚,河南的中东平原及西南南阳盆地均匀分散,有山地丘陵紧凑、平原盆地松散的分布形态。传统村落空间集中密度分布由高大山脉体、坡地丘陵向平原盆地过渡,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3.1.2村落多沿省市边界分布、远离城市中心远离经济发达地区传统村落数目比较少,由市中心、郊区至偏远地区村落数目呈上升趋势。相当一部分出现在各分区的区域边界上,这些边界是省市边界,多是地形突变的地方。经历缓慢长期或短期强烈的构造运动,地壳上升运动而隆起形成山地丘陵,地壳下降运动而拗陷形成平原河谷,这些元素把一些地理区域隔开。图3 三门峡地理区位上图是利用google earth软件截图,所得豫西三门峡市的灵宝市和陕县区位图,西北部交界处河流隔断,东南部有山地阻塞(图3)。这些区域的边缘是政治区划边界,经济落后,与外界交流不便,很多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和人文习俗保留下来。村落对于微地形的适应异常丰富,大多数情况下沿山势水势布局,即或沿着河道伸展,或沿麓谷蜿蜒扩展延伸,且分布地域较灵活(图4)。图4三门峡市西张村镇人马寨村3.1.3村落多沿河流古井集聚、常有耕地相伴人的生活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在生产力落后、物质贫乏的年代,没有自来水,除了河流溪水,井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水源。远离河流的人们不得不,寻找地表水位较浅的地方挖井,全靠人力,十分危险8。一口汪水井,成为了聚落中心,沿井而聚,成为联结邻里的纽带,古井大多与古宅同建。村落是农民生活居住的场所,耕地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对象,而农业生产活动是通过村落点以外的耕地完成的。这些村落往往被农田包围,村落的规模不会太大,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且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3.2传统村落分布受历史遗传3.2.1村落时间分布特征受历史影响村落保存时间主要集中在明清和民国时期,明朝之前较少。由于中国古代建筑是木材原料,民间建筑地位不及寺庙宫殿,得不到较好保护。一些历史因素,也决定了元代及其以前的传统村落偏少,元朝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黄河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9-11。明朝初期的河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在山西大槐树处进行了我国最大规模移民12,13。3.2.2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受历史影响历史上尤其清末及近代政治军事舞台,活跃人才较多影响较大的地区,传统村落分布较多。有财富的人才能建造好的房屋,保留时间较长。贫苦家庭只能用泥土和粗糙的砖瓦筑房,时间长了容易墙倒屋塌。保留的较高品质古建筑集中在曾经经济比较繁华的地区,以前往往是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历代名人往来,建筑的选用原料材质好,品质自然高。政治经济中心偏移时逐渐寂静,面貌才能保留至今。自然灾害使一些区域传统村落数量锐减,使河南省部分区域村落点分布很不均衡。开封历史悠久,但是传统村落的数量为0,历史上黄河大堤数次被人为掘开,开封是首当其冲。经过几次黄河水的肆虐,年代久远的建筑早已被埋没在厚厚的黄沙下面14,15。驻马店地区只有6个传统村落,与相邻的信阳(47个)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与758大洪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6。结语豫西豫南豫北的山地丘陵地区,村落点分布相对集中,且呈现条带状散落在山地坡地,而豫中豫东平原区域分布相对均匀分散。河南省区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是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历史传承、自然灾害等各种历史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渐积所至。这些村落有很高的观光科研价值,其中豫西平顶山和豫南的信阳是村落集聚区域,为重点开发对象。具体可根据分布特点地理位置,划分为风景区依附性、大城市依附型或独立自主型。其次,加强区域合作,以某一有影响力的分布点为中心,打造一条经典以传统村落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