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范文《谈骨气》等.doc_第1页
议论文范文《谈骨气》等.doc_第2页
议论文范文《谈骨气》等.doc_第3页
议论文范文《谈骨气》等.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叫做有骨气。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例,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择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另一个古诗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二)嫉妒之心不可有据说,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便有了嫉妒之心,它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有些人看到人家的才能比自己强,名义比自己好,或者地位、境遇比自己高,而心怀怨恨。这种“怨恨”实际就是嫉妒之心。有人为嫉妒之心辩解,说它是一种强烈的羡慕,一种进取的动力,这真有点像给强盗修陵园了。不能给强盗修陵园,这是众所周知的。同样的道理,在人的品格修养这座高尚圣洁的殿堂里不该有嫉妒之心的立足之地。为什么不能有嫉妒之心?因为嫉妒之心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人,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就是“利己”,一切以我的利益为中心。你的才能不能比我好,你的地位不能比我高,你的境遇不能比我优越。总之,你的一切都不能比我强。你如果比我强,我便怨恨你,诽谤你,讽刺挖苦你,甚至造谣打击你。你的一切比我差了,我便心安理得了,试想,如果允许嫉妒之心存在,谁还敢做好事,谁还敢争上游,谁还敢当先进?大家都不求上进了,在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乃至整个社会,还有什么正气可言,还有什么进步可讲?所以说,嫉妒之心是一种腐蚀剂,它腐蚀我们的机体,破坏我们的团结,阻碍我们的进步,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每一个品德高尚、思想纯洁的人,都不应该有嫉妒之心。嫉妒之心,不但害人,而且害己。现实生活中,因嫉妒抢劫者有之,因嫉妒杀人者有之,因嫉妒自杀者有之。司汤达曾说过:“嫉妒是诸恶里面最大的恶德。”一个人如果妒火燃烧,失去控制,那妒火就有可能成为吞噬一切的大怪兽。历史上的周瑜虽然英才盖世,但因嫉妒之心严重,最后反被孔明活活气死;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竟丧尽天良地刑断孙膑双足,但最终还是落得个兵败马陵的可悲结局;上官大夫因为嫉妒屈原的才华而在楚王面前诽谤屈原,不辨是非忠奸的楚王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原报国无门,最后只能含冤投江自尽。强大的楚国也因此断送在内奸外贼手里。可见,嫉妒之心害国害民,害人害己,国人千万不能有之。既然嫉妒之心不可有,那么应当怎样克服嫉妒之心呢?要去掉这种丑恶的心理,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和心灵的净化工作。要去掉个人利己主义思想,一切以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就不会嫉妒别人的才能和成绩了。廉颇之所以能去掉嫉妒之心,“肉袒负斧质,至蔺相如门谢罪”,主要就在于他也和蔺相如一样认识到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因而不再嫉妒蔺相如的地位高于自己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如果大家都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四化建设为重,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重,那么嫉妒必然会被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亲密关系所代替。嫉妒之心不可有。(三)心系一处我的书房里悬挂着一个条幅,上面是我自己书写的四个字“心系一处”。最初知道这句话,是在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里:“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之所以单取“心系一处”为座右铭,是因为我觉得,对我而言:“守口如瓶”并不重要,能做到“心系一处”才难能可贵。做到“心系一处”需要有坚持的毅力、持久的韧性。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仅用五年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40岁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事实的确如此,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咨询委员会成员,但几十年来他仅参加过三次咨询会议,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科学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他的专心致志使得他的实验获得成功。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天才,但丁先生说:“绝对不是,我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专心。”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我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容易。作家苏童自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一直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平常人更能“心系一处”而已。“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倘若一个人懂得了“心系一处”,那么。可以说他已经找到了通向成功的大门。愚公移山,终得天帝相助;达摩参禅,石壁为之感化。在这里,“心系一处”变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任何艰难困苦,在它面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是的,当你处在一种人生低谷,“心系一处”会让你学会坚持,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巅峰,“心系一处”能让你保持清醒,带给你再创辉煌的动力。(四)学需多问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努力,下苦功夫,这当然是对的,但也要讲究学习的方法,这方法就是“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知有也。”在工作或学习中,我们应当多问善问。问有什么好处呢?首先,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了惑,他就是要解,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问清楚了,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若不问,惑终不解矣。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是“问题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问。正是由于好问,他才对许多人视而不见的各种各样的奇怪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深入研讨,开创了电业的先河。所以,常问可使自己增长聪明才智。其次,问能知新。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的资料,亲自到尧穴,禹洞考察,遍访当地老人,详细询问了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面壁修史。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比如遇到一道数学难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去问问同学,问明了思路,就可以举一反三,以后遇到同类的问题,就会感到得心应手。“问”是很重要的,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呢?郑板桥说:“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钝汗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人,要是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他告诉我们,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在我们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经常犯这样的毛病:问是问了,但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问的时候又往往不善思考,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这样问的效果当然不好。不经思索,一味地向别人讨教,表面上像懂了不少,但真正吸收的却了了无几,况且从他人那里搬来的知识,不经消化是最容易忘记的,所以要先思后问,问后熟思。要向别人请教,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要问得好,就要谦虚,态度要诚恳,要看时间场合,尽量不要影响别人的工作休息。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介绍过他向师长请教时的谦恭态度:遇到老师不悦时,他则“色愈恭,礼愈志。”他的这种谦虚求教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