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外国诗两首doc.doc_第1页
4.外国诗两首doc.doc_第2页
4.外国诗两首doc.doc_第3页
4.外国诗两首doc.doc_第4页
4.外国诗两首doc.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设计:熊集中学学校九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难点 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栖息( ) 草茸茸( ) 欢嚷( )喧响( ) 凝成( )2根据拼音写汉字。树l( ) yu( )暗 沉j( ) 昏yn( )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沉醉:比喻沉醉于某种状态中程度很深)B夜莺的歌声沉寂了。(沉寂:比喻十分寂静,这里是动词,指夜莺的歌声全部停止了)C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沉浸:全部浸入水中)D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幽暗:指光线昏暗)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蝈蝈与蛐蛐中所写的夜景。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6夜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课内探究案一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多媒体展示蝈蝈与蛐蛐交替欢唱的情景)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诗人济慈、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板书文题、作者)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诗1.读一读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诗意。生自由诵读,注意圈点勾画生字词。2.想一想两首诗歌中作者吟咏的意象有哪些?3.议一议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的“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二)赏景生大声朗读课文,想象并欣赏诗歌的意境。4.蝈蝈与蛐蛐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夜中所描写的夜景。6“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这几行诗借白天的“喧响、热闹、欢嚷”衬托了夜晚怎样的特点?(三)悟情7.读一读感情品读,体会诗人的感情。8.悟一悟蝈蝈与蛐蛐中,作者把“蝈蝈与蛐蛐”比作大自然的歌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9.说一说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四)仿作 10写一写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11亮一亮亮出自己的仿写成果,共同提高拓展检测题一、课内语段阅读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不同?静夜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岸,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课外语段阅读冬雪 又是一个初冬的清晨,我起床后打开窗帘,诧异地发现,入冬的第一场冬雪不经意间悄然来临,一种久违的心情油然而生,遂穿上衣服,走出家门。室外空气清新扑鼻,沁人心脾。冬雪笼罩下的周末,一改平时的喧嚣与吵闹。街上的行人稀稀拉拉,路上的车辆三三两两,迷雾下的街灯忽闪忽闪。雪似乎成了这时的主角,无数雪粒细细的、密密的、柔柔的,似天女散花般飘然而下,又似顽皮的小精灵在茫茫的宇宙间漫天飞舞。微小的雪粒飘在空中,洒在在地下,拂在脸上,粘在衣角,无处不在而又无不存在。这场雪不大,地上留下的也不多,墙角里、树丛间、屋顶上、小河旁,一堆堆,一簇簇,一捧捧,似精心点缀又似无意挥洒。近处的草坪上,星星点点地散落少许,静静的伏在草根深处,白色的积雪、绿色的草根和枯黄的草叶,互相衬托,互相辉映,煞是好看。我喜欢雪,喜欢雪的洁白无瑕,纤尘不染。记忆中那些人际未至的积雪白的闪亮、白的耀眼、白的炫目,令人不忍践踏、不忍涂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世上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本真状态下都是干干净净,不掺杂一丝一毫杂质的,但天长地久,逃不脱的是岁月年轮的雕刻,是社会熔炉的烙印,是世间琐事缠绕。要想真正像白雪一样,做到质本洁来还洁来,一抔净土掩风流,何其难也?我喜欢雪,喜欢雪的晶莹剔透,清澈透明。无论是江南水乡飘零的雪花,还是东北大地厚厚的积雪,无不空净澄明,表里不一,给人一眼望穿秋水的感觉。宦海沉浮多少年,面对的是一张张漠无表情的脸,习惯的是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渴望的是爱憎分明的真诚态度。但要冲破各种社会的禁忌,真正做到敢爱、敢恨、敢怒、敢言,襟怀坦荡,言行一致,真诚透明,何其难也?我喜欢雪,喜欢雪的包容博大,无私奉献。雪是冷空气遇到空中的灰尘凝结成的固体,落到地上,它把飞扬的尘埃带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既肥沃了土壤,又滋润了人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咏的是春蚕和蜡烛的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精神,白雪岂不更是那种舍自己为群体、舍小我为大家公而忘私的典范。但人生在世,要排除私心杂念,摒弃功名利禄,真正做到不图回报,只求给予,把有限的生命和智慧奉献给别人,奉献给社会,何其难也?我喜欢雪,更因为它的渐行渐远,弥足珍贵。身居北京多年,感觉下雪尤其是下大雪越来越少。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气温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南极大陆的冰川都在融化,形单影只的雪花岂能独善其身?俗话说,得不到的东西是最珍贵的,离我们渐行渐远的而又难以割舍的白雪,岂不更显得珍贵!1.通读文章,指出这篇散文的写作手法。2.说说文章的线索。3.概括第2段的内容,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4.说说文中35段在结构上的特点。5.细读第3段,作者由白雪联想到什么? 6.文章语言精美,请从文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来赏析。 附答案 自主预习案1q rng rng xun nng 2篱 幽 寂 晕 3拟人 拟人、比喻 拟人 4.C 5. 盛夏“蝈蝈的乐音”,冬日“蛐蛐的歌儿” 6. 夜的静谧和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课内探究案2.蝈蝈与蛐蛐中的意象:蝈蝈、蛐蛐;夜中的意象:河水、松林、夜莺、秧鸡、溪水、月色、大河、小溪、青草3.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4. 夏日白天“蝈蝈的乐音”和严冬夜晚“蛐蛐的歌儿6. 衬托了夜晚的沉寂、静谧,不言静而静自现。悄悄流动的河水,幽暗的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图画,极富田园气息。8. 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9.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拓展检测题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情;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课外语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