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县城市防洪排涝规划(2007大纲.docx_第1页
赣榆县城市防洪排涝规划(2007大纲.docx_第2页
赣榆县城市防洪排涝规划(2007大纲.docx_第3页
赣榆县城市防洪排涝规划(2007大纲.docx_第4页
赣榆县城市防洪排涝规划(2007大纲.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城市概况第一节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赣榆县地处江苏省东北部,北纬344039350739,东经11845391191800,东濒黄海海洲湾,北部、西部与山东省接壤,南部以新沭河中线为界与连云港市市区及东海县相邻。见附图1:赣榆县位置图。赣榆县属鲁东南低山丘陵与苏北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地形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西部及西北部以低山丘陵和岗地为主,地面高程在2050m之间,地形坡度为1/3001/20;中部为冲积与海积平原,东部及南部滨海系以近代海滩为主的海积地形。地面高程在2.520m之间,地形坡度为1/3001/1000。赣榆县暖温带海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19551990年多年平均气温13.2,年平均光照2631.4小时,全年无霜期213.9天,平均相对湿度73%,多年平均蒸发量1550.1mm。据19551984年雨量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933.9mm,年降水量最小为454.9mm(1978年),最大1482.7 mm(1974年)。年平均降水日91.5天,雨量大都集中在68月份,历年平均降水596.3mm;秋季日照充足,降水量较少,冬春季雨雪稀少。由于夏季雨量大而集中,再加上是海上风暴潮的多发季节,整个沭北地区极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威协。赣榆县青口河入海口位于正规半日潮区。涨落平均历时12小时25分,其中涨潮历时4小时余,落潮历时7小时余,高潮憩流2530分钟,低潮憩流30余分钟。潮水位:100年一遇4.1m(废黄河零点,下同),50年一遇3.8m,20年一遇3.5m,10年一遇3.2m。历史最高潮水位4.12m。赣榆县目前有18个镇,社会稳定、经济繁荣,2005年,总人口107.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74万人,非农业人口16.14万人。全县总面积1408.18平方km,耕地面积101.7万亩,国内生产总值76.78亿元。本次规划面积范围等需说明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范河调尾、青口河整治、小塔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实施。顺利通过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和全省生态农业示范县验收。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工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通过加强对工业结构调整的规范引导,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33亿元,完成总产值11.12亿元,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稳步改制,私营企业继续发展壮大。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69亿元,实现利税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4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71亿元,更新改造投资1.87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86亿元,城镇集体以上投资0.59亿元,城乡私营、个人及零星投资0.91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交通运输生产平稳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3.30亿元。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900km,年末内河航道里程达118km,6路公交车运转正常。邮电通讯业持续发展,公用通信能力提高,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增加值0.51医院亿元,完成邮电业务总量0.76亿元,年末电话用户达17.15万户。财政工作坚持深化财税改革,严格财税管理,力保重点支出,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全年实现财政收入3.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亿元,上划中央收入0.72亿元。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和优化。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在财政支出安排上,主动调整支出结构,保证农业、教育、科技等重大支出。全年财政支出5.1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支出0.07亿元;支援农村生产、农业综合开发、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支出0.7亿元;文体、教育、卫生支出1.81亿元,行政管理费支出0.43亿元。具体详细数据见表1.表1 赣榆县基本情况表(2005年底)项 目单位数 量合 计土地面积km21408.181408.18耕地面积万亩103.05103.05人口万人107.91104.88其中:农业人口万人72.3172.31第二节 洪涝灾害一、洪水情况县境因雨量分布不均,年际内变化悬殊,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海潮顶托,排泄不畅。汛期易洪易涝,水系紊乱,尾闾缺控制,遇水漫溢,洪涝不分,一片汪洋。丰水期无控制,自流人海;枯水期河干无水。历史上,全县洪、涝、旱、渍、潮灾害连年不断。据史志记载,元代天庆元年(1339年),海宁州(即海州)赣榆大水,饥,人相食。至庆二年(1342年)十月,海州飓风作,大雨,海水暴涨,溺死人无数。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河南、山东大水暴涨,殃及该县,百姓漂溺。万历十九年(1591年),夏秋淫雨,黄淮泛滥,赣榆等7州县平地水深丈余,漂溺无数。清代顺治七年(1650年)七月,赣榆大水,海啸,朱汪河水高于岸数丈,流铁磐一枚至河唇,重千斤。康熙九年(1670年),大雨雪廿日不止,平地水深数寸,海水拥冰至岸集为岭之数十里。嘉庆十三年(1808年)六月,赣榆大水毁民房,大饥大疫,人相食,父子不顾,兄弟妻子离散,人死几半,赣榆大沙河决口改道。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十九日,青口河大水,漫溢成灾,土城大庄段洪峰流量140m3/s。民国3年(1914年)7月,龙河大水;9月10日石桥河大水,流量206m3/s,上游厉庄河、前后荒沟连成一片。民国5年(1916年)夏,大雨,青口河南岸决堤。民国20年(1931年)夏,秋间山洪暴发,青口河水漫溢河坝,青口西门外死数人,房屋倒塌甚多。民国23年(1934年),青口河大水,青口西门外石坝被洪水漫溢冲毁100m许,受灾严重。建国以来,经过连续治理,虽水患仍有发生,但洪灾明显减轻。比较大的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1949年、1953年、1955年、1962年、1970年、1974年、1975年、1990年、2000年。赣榆县由于地处沂沭泗流域最下游,流域性河道新沭河穿越其南端入海,流域洪水给地方带来了很大的防洪压力,尤其是东调工程,造成新沭河两岸“因洪致涝,因涝成灾”的局面频繁发生。1949年8月,赣榆县平地水深3尺4寸,洪灾面积11733公顷,涝灾面积13333公顷,伤17人,倒房3062间,县政府拨放救济粮350t。1952年“导沭经沙就近入海”工程实施后,开辟了新沭河入海通道,1953年建成沂沭泗流域骨干排洪河道,自此,新沭河完全占用了蔷薇河、大浦河、范河、朱稽河等河道的排水入海通道临洪河,上述诸河道在新沭河高水位行洪时,基本失去自排机会。新沭河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沭北、沭南地区的排水规律,根据多年排水分析,在新沭河非行洪期间,该地区排涝只受黄海潮位影响,沭南、沭北地区几条排涝河基本都能感潮排水,发生高潮位时,蔷薇河可以自排,其它几条河道在短时间内失去自排机会;在新沭河行洪800m3/s流量时,洪水不出中泓,几条河道能自排但受到影响,行洪超过1000m3/s时,蔷薇河行洪受到顶托影响,其它几条河道即失去自排机会。1953年8月6月,全县普遍降雨176.2mm,青口河流量1500 m3/s,决口17处。青口镇倒房200余间,青口西门外石坝冲毁200m,全县洪涝成灾面积25000公顷。1955年1月31日,两小时21分种降暴雨163.1mm,兴庄河、木头沟河、玉带河三河见面,平地水深0.41.5m,朱稽河、兴庄河决口86处,总长14142m,全县洪涝成灾面积17133公顷。1956年9月4日降雨160mm(中心在城头),并伴有10级台风,全县16条河道决口67处,冲毁塘坝13个,32个自然村进水,倒房6660间,死2人,伤24人,淹没农田22533公顷,淌盐5597t。1962年洪水暴发,全县各河堤共决口216处,总长31472m;冲毁渠道252处,长21271m;海堤决口28处,长7700m;农作物受灾16400公顷。7月13日23时至14日4时,龙河上游普降暴雨300mm左右,八条路水库管理所测得3小时内降雨320mm。14日凌晨洪水肆虐,龙河石堰闸以下24km堤防全部漫溢溃决,两岸81个村一片泽国,遍地水深1.01.5m,4667公顷耕地处于一片汪洋中;倒房25322间,死9人,伤278人,3人失踪;淹死大小牲畜14512头,冲走粮食900 t,各种干草500 t,淌盐1735t。1970年7月627日,连续大雨;2025日降雨348mm,大小水库溢洪,全县河堤决口52处,长5629m。其中龙河15处,全县洪涝成灾面积21333公顷。1974年8月1日28时降雨150200mm,门河地区下午4小时内降雨300mm。朱稽河决口4处,全县140个村进水,淹没面积18333公顷,倒房10291间。8月1114日,全县又普遍降雨300mm以上,河堤决口11处,洪涝灾27133公顷,倒房40019间,死5人,伤23人,死伤牲畜374头,冲垮梯田1000公顷。1975年8月1417日连续降雨200mm,最大300mm以上,仅14日下午6时至15日6时就普降150250mm,水库溢洪,河堤决口51处,159个村及540间仓库进水,受灾耕地19533公顷,倒房4892间,倒坝2座、桥3座。1990年8月34日,受9号台风影响,全县48小时降雨324mm,局部地区385mm,3日21时至4日21时降雨219mm,降雨强度为有气象记载以来最大。时值农历6月14日大汛期,客水压境,海潮顶托,全县大、中、小水库有69座溢洪,河水暴涨。22667公顷在田作物受淹,倒房5415间,粮食漫水4094.7t,伤亡121人,损坏塘坝涵闸、桥梁393座,冲毁河堤17602m,大风刮断高压线杆、通信线杆260根。2000年8月30日,苏北地区普降暴雨,加上天文大潮和强台风影响,沭北地区的青口(县城)、墩尚、罗阳和宋庄四乡镇严重受淹,城区内积水无法及时排除,影响城区正常生活;沿海经济发达的罗阳、宋庄两乡镇及青口镇部分村庄一片汪洋,积水深近1m。据统计,仅大水给该地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接近2亿元。二、涝渍情况历史上县境内河道浅窄多弯,上游水势猛,下游无堤防,时受潮水顶托,每逢暴雨水系不分,洪涝一片,青口河以南平原湖洼地区汛期一片汪洋,可以行舟。据史载,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赣榆大雷雨,平地水深三尺,伤稼;七月海啸。万历十九年(1591年),夏秋淫雨,黄淮泛滥,赣榆等7州县平地水深丈余,漂溺无数。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六月,赣榆淫雨伤禾。崇祯六年(1633年),赣榆大风雨伤稼。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大风雨,积水伤稼。康熙八年(1669年),赣榆大水伤稼。康熙九年(1670年),海州、赣榆积水淹田。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大雨七昼夜,积水伤稼。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迅雷雨雹,三月乃止;七月,大风雨伤稼,海水泛滥。光绪三十三年(1901年),赣榆城头一带平地水深丈余,村庄房屋倒塌过半,田中麦苗全淹水中。光绪四十三年七月十九日,青口河大水漫溢成灾,是年挑掘头河。民国29年(1940年),全县受涝面积9333公顷,受灾人口33400人,损失粮食2682.5t。33年,全县受灾面积18467公顷,受灾人口52760人,损失粮食7310t。34年,全县受灾16200公顷,受灾人口56900人,损失粮食7975t。36年,6月30日起连日大雨,遍地积水,至7月17日,大沙河、朱稽河上游大水下注,入海之路不畅,漫溢成灾;又与东海蔷薇河相侵,墩尚集以东一片汪洋,平地水深数尺,历10余日未退,墩尚至新浦赖舟楫以维系交通。田间豆谷尽被淹没,受灾面积达40000公顷,灾民约10万人。建国以来,县境涝灾一是因洪致涝,洪涝间乘,如1949、1953、1955、1956、1962、1970、1974、1975、1990年。二是久雨成涝,积水成灾,涝渍为主,如1950, 1951,1957、1959、1960、1961、1963、1964、1965年,农盐业生产因涝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进入70年代,由于平原洼地除涝工程逐年实施,抗涝能力逐年增强,同时进行大面积旱改水,涝渍灾害明显降低。 1962年、1970年、1975年,秋末降雨量为常年的1.61.9倍,阴雨连绵达20多天,致三麦播种困难。1964年45月,雨量达214.5mm,县境内发生桃汛,三麦受涝渍。80年代,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已配套成龙,仅有局部遭受涝渍灾害,如1981、1982、1984、1987、1990年。2000年8月30日,苏北地区普降暴雨,加上天文大潮和强台风影响,赣榆县的青口(县城)、墩尚、罗阳和宋庄四乡镇严重受淹,城区内积水无法及时排除,影响城区正常生活;沿海经济发达的罗阳、宋庄两乡镇及青口镇部分村庄一片汪洋,积水深近1m。据统计,此次大水受灾人口28万,农作物受灾面积18万亩。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即接近2亿元。此外2003、2005年该区东南片洼地也遭受了涝灾。第二章 城市防洪、治涝工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标准1、流域性、区域性河道防洪除涝工程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赣榆县开始实施淮委制定的沭北除涝规划,对范河和朱稽河间实行“上截、中改、下调尾”。“上截”是指开挖沭北一、二级截洪沟,将西部山水分别截入小塔山水库、石梁河水库和青口河;“中改”是指将朱稽河和范河上游高程在5.0m以上92km2的坡水改道入朱稽付河,减轻下游罗阳等洼地的排涝压力;“下调尾”是指将朱稽河、范河下游调尾沟通,相互调度,分别建闸,自排入海。同时疏浚青口河、朱稽副河、范河等河道,采取筑圩建站的治理措施。开挖夹山至塔山截洪沟和沭北一、二级截洪沟,将朱稽河上游101km2山丘洪水分别截入石梁河水库、小塔山水库和青口河。“八五”“九五”期间,针对新沭河行洪流量扩大,沭北地区进行了新沭河及附属工程的建设,同时开挖了青龙大沟的调水工程,“十五”期间又相继实施了范河新闸、范河调尾、青口河整治、海堤达标、小塔山灌区改造等工程。我县通过50年来的综合治理,逐步建成了新沭河、青口河、龙河、朱稽河等为骨干的排涝工程体系;以沿海51.19千米海堤、挡潮闸为防护的挡潮御卤工程体系;以东线调水、东水西调、西线调水为龙头的灌溉供水体系;以山丘区小流域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了防洪、挡潮、排涝、降渍、灌溉相结合的工程体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赣榆县的洪涝压力。(1)新沭河新沭河二十年一遇剩余工程范河调尾、范河新闸工程完成,于2004年5月通过初步竣工验收。199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中要求续建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明确新沭河一期工程在“八五”期间按防御20年一遇洪水标准建设,“九五”期间再进一步提高治理标准。2003年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应在一期工程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抓紧实施二期工程。为了统筹做好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两项工程的建设步伐,2003年4月,水利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关于加快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及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骆马湖南四湖段工程省部联席会议”,2003年9月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编制了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实施规划(修订)(以下简称实施规划),提出新沭河按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续建。根据省部联席会议纪要精神和实施规划,在江苏省水利厅的领导下,我公司于2005年9月编制完成新沭河续建江苏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后由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会同苏、鲁两省参编单位,编制完成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新沭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可研报告和专家审查意见,我公司于2007年1月编制完成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新沭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7年5月,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省临沂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共同编制完成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新沭河治理工程总体初步设计报告,2007年6月,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连云港对报告进行了审查,编制单位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对报告进行了补充、修改,于2007年7月完成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新沭河治理工程总体初步设计报告(修改稿)。目前新沭河工程正将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治理. (2)青口河青口河为小塔山水库目前唯一的泄洪通道,小塔山水库总库容2.8108m3,根据防洪标准,该水库为大(2)型水库,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2000年一遇,控制最大下泄流量400m3/s。青口河整治土方工程下游段9km于2002年完成;中游段于2004年汛前完成,沿线建筑物于2004年底基本完成;青口河挡潮闸加固完成。根据青口河道整治初步设计,目前青口河堤防级别为3级,沿线跨河建筑物级别为3级,青口河挡潮闸按海堤达标为2级建筑物。青口河设计河口水位按20年一遇标准取用,为3.5m。(3)兴庄河兴庄河为我县塔山水库灌区排涝干河,河道长27.5km,流域面积162.5km2,发源于大吴山东麓,自西向东流经厉庄、金山、赣马、青口、海头等镇,在兴庄村东南入海。上游左右两条支流,有柳树、柳湖两座漫水闸,主支流上有车赤涧等五座水库。目前河道淤积严重,排涝标准不足10年一遇。2、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塔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于2003年开始实施,目前已基本完成。3、沿海挡潮闸加固范河新闸位于赣榆县范河调尾入海口,于2000年建成,朱稽河挡潮闸、青口河挡潮闸于2002年加固完成。表2.1 赣榆县规划区挡潮闸一览表名称建成年份设计标准设计流量尺寸等级范河新闸2000防洪10年一遇挡潮闸50年一遇20875m3朱稽付河闸1979防洪10年一遇挡潮闸100年一遇14955m2青口河挡潮闸197650065m3沙汪河闸196549.942m4兴庄河闸1959防洪10年一遇挡潮闸50年一遇273132.4m24、海堤达标工程海堤计划达标长度51.19km,目前已经全部完成,现状已达:。5、规划区各分片防洪、排涝标准规划区各分片防洪、排涝标准见表2.1。表2.1 规划区各分片防洪、排涝标准洪涝区范围面积(km2)地面高程范围现状防洪标准现状除涝标准青口镇新城区253.53.810年 一遇3年一遇青口镇城南223.23.810年 一遇3年一遇沙汪河43.63.03.810年 一遇3年一遇注:本报告高程系统为废黄河零点。高程换算:85高程基准废黄河高程0.178m56黄海0.029m;未经特殊说明,高程均为废黄河高程。规划区主要河道及建筑物见附图2。二、目前防洪、治涝存在的主要问题(需归纳整理,分类说明)排涝河道范河、朱稽河等由于多年运行,已严重淤积,除涝标准不到十年一遇,易受灾。其次部分工程老化严重,且设计标准偏低。已经不能适应现行要求。另外部分外围河道、截洪沟防洪标准不满足城市防洪规划要求。1、朱稽河近年的沭北地区水系,形成高、中、低分开的排洪除涝体系,朱稽河成为沭北地区低水位河道,由于多年没有疏浚,致使河道严重淤积,朱稽河流域排水很困难。2、朱稽付河朱稽付河于1978年拓浚,从朱堵闸至朱稽付河挡潮闸全长18km,河底比降1/18000,当时由于各种原因,实施未达到设计标准断面。现状底宽1020m,加上多年的淤积,河道行洪能力减小。3、沙汪河沙汪河原是青口河分洪南堤排水沟,1966年下游建挡潮闸,排水沟扩大成河。上游经莒青干渠北侧,经王留、南庵、五里,三座节制闸至沙汪河挡潮闸,经分洪口排水入海,河道全长16km,流域面积43.6 km2。目前河道淤积严重,排涝标准不足10年一遇。4、沙汪河挡潮闸沙汪河挡潮闸建成于1965年,木闸门腐烂严重,上下游淤积严重,抗震烈度不够安全,污水严重起标引起下游养殖户,上游农民灌溉不满意,公路桥已成病险桥,排架砼碳化严重。5、新沭河新沭河目前标准不足,沿线建筑物大部分老化,亟待提高标准。6、青龙大沟青龙大沟和兴庄河平交,防洪标准较低,不能满足规划防洪要求,汛期对城区防洪压力增大。7、朱稽河、沭北运河朱稽河、沭北运河堤防较低,防洪标准较低,不能满足规划防洪要求,需要加固。8、工程不配套朱稽付河闸、范河新闸均较宽,而上游河道较窄,从而无法充分发挥排涝的能力,相关河道需与建筑物进行配套处理。9、雨污不分城区雨水管网、污水管网至今未分,导致部分河道污染严重,影响了水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第三章 地形和地质 第一节 地 形(重点应描述规划范围的地形)赣榆县属鲁东南低山丘陵与苏北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地形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高低起伏不大,但具有分带性。西部及西北部以低山丘陵和岗地为主,中部为冲积与海积平原,东部及南部滨海系以近代海滩为主的海积地形。地质构造为郯庐大断裂分支构造线与次序构造线的联合构造。区域总面积1408.18km2,其中山丘区面积102km2,最高峰大吴山海拔364.4m,地形坡度在1/20以上;丘陵区面积378 km 2,地面高程在2050m之间,地形坡度为1/3001/20;平原区面积928.18KM2,地面高程在2.520m之间,地形坡度为1/3001/1000;海岸线长62.4km,滩涂面积为15333公顷。县内河流纵横,历史上水灾频繁。经过建国后五十年的治理及水系调整,现基本形成了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高低分开、灌排分开的合理布局。区域共有大小河流十七条,省级排洪河道新沭河经临洪口入海;青口河贯穿整个赣榆县,将区域南北分开,从下口入海;龙河穿过区域北部经朱蓬口入海;绣针河为边界行洪河道,从区域东北侧通过荻水口入海。以上四条河流均发源于山东省沂蒙山区,为赣榆县行洪骨干河道。发源于县内西部丘陵山区的范河、朱稽河、兴庄河,为排涝骨干河道;其它诸小排涝河流均发源于西部或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受地形控制,县内水系多呈东西走向,部分河道流短水急,大部分河道都有独自入海口。主要水库、河道特征水位统计:(该部分内容不属地形范畴)最低水位:小塔山水库21.6m(1966年11月24日),石梁河水库15.31m(1978年7月1日),岳庄1.94m(1979年6月1日)。两水库均位于城区上游。其中小塔山水库行洪河道青口河流经县城,把城区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独立的排水区域。最高水位:1974年7月底至8月中旬连降暴雨,8月1416日全县各水库河道出现历史最高水位。石梁河水库26.82m,岳庄8.49m,小塔山水库34.00m,青口闸7.28m,朱堵站8.36m。第二节 地 质一、工程地质勘探、试验资料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青口河河道沿线地质状况,省工勘院根据我院要求对青口河全线进行了钻探,分两期完成。第一期自2001年5月17日至6月9日,完成青口河中、下游段勘探工作。第二期自2001年9月2日至9月11日,完成青口河上游段勘察工作。勘探累计钻孔163个,累计进尺1191.67m;土工试验有标准贯入、含水率、密度、比重、液塑限联合测定、颗粒分析、直接快剪、固结快剪、固结、渗透、击实等。(以上内容仅为青口河的勘探试验情况,不能说明规划范围内的情况,不合适,可不交待)二、区域地质该流域位于华北准地台鲁苏地盾,由太古代的一套受到不同程度混合岩化作用的变质岩系组成基底,历经吕梁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等构造运动,下元古代地槽沉积地层褶皱、变质、回返,构成地台结晶基底。吕梁运动后场地区长期处于振荡升降运动中,并以上升隆起运动为主。喜马拉雅运动以来,本区以垂直运动为主(上游段地貌上形成阶地),构造应力以压性为主,近期地应力继续以压性为主,断层两侧与破碎带之间则表现为垂直差异运动,并具有趋势性弹性波状变形运动(蠕变)的特性。东部地区受地壳沉降及海侵影响,沉积了一套近代地层。场地区以西25km左右有近期仍在活动的郯庐大断裂,北邻黑林柘汪断裂带(距小塔山水库仅6km)及塔山断裂带(从水库正坝坝基通过);上游段南为“古北东向的双店堰水房断裂构造,呈N4560E方向延伸,倾向SE,倾角75,很可能为晚元古代以前的构造,到燕山期喜马拉雅早期仍继续活动”;下游东南为东、西向连云港断裂带。 规划区属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为湿润的季风气候。冬干冷,夏湿热,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314。平均无霜期230天左右。水温10以上约170天。年降水量为8501000mm。降水量自北向南逐渐增多。全年最多风向为东东北风。规划区沿海滩涂宽阔,受海岸特定形状及潮汐、海浪等海洋水动力影响,属近代洪积海积平原,海岸属砂质淤泥质淤积型海岸。海岸线向海一侧推进,形成缓慢淤长型的海岸。三、地震烈度查“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场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四、规划区主要工程地质条件青口河工程沿线越不同地质单元,上游段地处低山丘陵平原区,中游段以河流冲积为主,下游段以海积为主,沉积物类型多,成因较复杂,加之青口河形成多年来河床摆动大,造成两岸堆积物局部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场地区岩土层分布特点,将整治工程沿线分为三个工程地质段,其中根据整治段或岩土层特征差异又将第一、第三工程地质段各分为两个工程地质小段。第一工程地质段:从溢洪道末端(27+300)起,左堤至青口河大桥东侧(约10+300),右堤至青口河大桥西城南乡穿堤涵洞东侧(约11+200),长16.5km左右。该段土层以砂性土为主,其中大莒城西一带以上段除局部地段(后太平漫水桥处)地表为砂性土外,其余地段地表均有厚16m的粘性土分布,大莒城以下段除局部地段(邵庄跌水、瞿沟陡坡等处)地表为粘性土外,其余地段地表以砂性土、少粘性土为主,故将溢洪道至大莒城段列为第一1工程地质段(左堤至邵庄跌水,约19+200;右堤至历大公路青墩庙一带,约20+700),长约7km,该段位于上游段内;大莒城以下段划分为第一2工程地质段,长约9.5km,该段位于中游段青口镇以上。第二工程地质段:左堤至青口河漫水闸一带(约6+600)、右堤至赣榆县大桥东约8+400一带,长3.3km左右。该段土层分布特点是以粘性土为主。该段主要位于青口镇以下。第三工程地质段:第二工程地质段以下至青口河挡潮闸(0+000),长7km左右。该段土层分布特点是普遍存在淤泥质粘性土。左堤青口河坝头桥以西,右堤沙口村一带以西淤泥质土层厚度较薄(一般不超过2m),且上覆近代沉积土(“硬壳层”),分为第三1工程地质段,长约4.5km;以下(以东)至青口河挡潮闸段长3km左右,该段淤泥质土层较厚(210m),且上覆硬壳层缺失,分为第三2工程地质段。第三工程地质段除右堤青口镇至青口河漫水闸间第三1工程地质段位于中游外,其余均位于下游段。其它工程地质情况如何?增加规划目标和原则章节第四章 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第一节 设计洪水分析计算一、设计洪水计算方法设计洪水方法有两个,一是直接法,由流量资料使用数理统计方法推求设计洪峰流量及设计洪量;二是间接法,通过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由于该地区无实测流量资料,而水位资料不具备一致性,因此不能采用直接法进行计算。故本次采用间接法通过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主要内容有:根据实测暴雨资料统计分析,预估设计雨量,进行计算设计暴雨过程;根据产流模型,推求设计净雨;建立流域汇流数学模型;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规定:面雨量站采用平均每300km2一站,本规划区小于300 km2,因此城区中心处气象台雨量资料可满足本规划计算要求。二、暴雨情况赣榆县城区的暴雨集中在69月,受台风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常出现台风暴雨。本区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和台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本区汛期的降水影响很大。城区汛期(69月)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98 mm, (19572005年资料系列,下同)。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如2003年流域面平均降水量为1317.2mm, 而1978年仅为560mm;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多年平均汛期降雨量为598mm, 占年降水量的65%。进入本世纪后,该地区暴雨频发,2000年、2003年以及2005年均发生了较大的暴雨。历年最大一日降雨见表4.1。三、设计暴雨分析计算方法因为计算范围较小,计算范围内的产、汇流历时较短,考虑到河道及水塘的调蓄作用,洪峰有可能滞后,因此各内河流量和水位应根据一日暴雨量推求。1、频率曲线线型选择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中规定,频率曲线的线型一般应采用P型,特殊情况,经分析论证也可采用其他线型。本次选用P型。2、频率曲线统计参数的估计和确定表4.1 赣榆县城区历年最大一日降雨成果表年份年最大日降水量(mm)年份年最大日降水量(mm)195786.6198296.41958100.2198388.81959187.81984137.21960153.4198598.91961180.1198668.71962157.51987102196392.9198859.9196481.91989113.61965154.61990219.9196641.41991135.9196784.6199291.6196869.61993109.3196995199484.51970126.2199587.11971115.91996146.81972188.919971441973202.919987619741761999118.119751522000172.7197687.4200178.4197794.42002115.4197838.32003110.4197973.1200451.61980144.7200593.4198157.52006137.3P型曲线的密度函数中包含有三个参数、。用矩法初估各统计参数,均值 均方差 或 变差系数 偏态系数 3、经验适线采用上述矩法初估一组参数作为初值,通过经验判断调整参数,选定一条与经验点拟合较好的频率曲线作为设计参数曲线。在适线时,尽可能照顾点群趋势,使频率曲线通过点群的中心。4、适线结果适线结果见下图。其中五十年一遇、二十年一遇最大一日雨量见表4.2。表4.2 最大一日降雨频率雨量(mm)二十年一遇197五十年一遇243.5四、数学模型1.计算小区产、汇流计算方法(1)产流计算:暴雨径流相关法,计算时段单位为1小时;净雨总量按P+PaR公式计算。 产流系数采用:最大初损Im=75mm 系数CP=20mm Ci=75mm;扣损法过程中,蒸发量取每日1mm;(2)汇流计算: 计算时段单位为1小时,按瞬时单位线法计算 汇流系数采用: M1=BR (F/J) Ar M2=1/3 其中,F_流域面积 J_平均比降 2.干流洪水计算方法 相邻断面i与i +1之间水流满足河道不稳定流圣维南偏微分方程组: 式中:Q为流量,q为节点入流,z为水位,B为主槽水面宽,u为断面平均流速。采用6点 Abbott-Ionescu 格式。计算网格点见下图:3、模型概化以青口河为界,规划区划分为两个独立的排水区域,青口河北侧以沙汪河为主河道,经沙汪河闸入海;青口河南侧朱稽付河为主要排水通道,经朱稽付河闸入海。因此计算分为两个模型,即沙汪河流域模型和朱稽付河流域模型。见上图:(需交待一下河道210等代表的意义)五、计算成果防洪计算采用五十年一遇降雨。1、沙汪河流域各节点水位及水位线截流前沙汪河水位成果表表4.3 单位:m名称节点工 况降雨频率1/50,潮位频率1/20降雨频率1/50,潮位频率1/50河道2R5.1 5.1 J5.1 5.1 A5.1 5.1 河道3S5.1 5.1 B5.1 5.1 河道4N5.0 5.0 C5.0 5.0 河道5O4.9 4.9 E4.8 4.8 河道6P4.7 4.7 F4.7 4.7 河道7Q4.3 4.3 H4.3 4.3 河道8K4.9 4.9 D4.9 4.9 河道9T4.4 4.4 W4.4 4.4 L4.4 4.4 G4.3 4.3 河道10X4.4 4.4 W4.4 4.4 河道1I2.7 3.0 备注:节点编号见模型概化及节点编号图(下同)。截流前是指沙汪河从上游到沙汪河闸之间不设控制,截流后是指沙汪河在沿海高速公路处设闸控制上游水,使上游水从撇洪沟流入兴庄河而不进入城区(下同)。截流后沙汪河沙汪河水位成果表表4.4 单位:m名称节点工 况降雨频率1/50,潮位频率1/20降雨频率1/50,潮位频率1/50河道2R2.7 2.7 J2.7 2.7 A2.6 2.6 河道3S2.7 2.7 B2.6 2.6 河道4N2.8 2.8 C2.6 2.6 河道5O2.8 2.8 E2.6 2.6 河道6P2.7 2.7 F2.6 2.6 河道7Q2.5 2.5 H2.4 2.4 河道8K2.7 2.7 D2.6 2.6 河道9T3.2 3.2 W3.2 3.2 L3.0 3.0 G2.4 2.4 河道10X3.2 3.2 W3.2 3.2 河道1I2.4 2.4 2、沙汪河代表站流量及流量过程线 经试算,由于潮位变幅比较大,流量、水位对潮位频率不敏感,流量水位过程均相同,为避免重复,故流量只取二十年一遇潮位下h点的流量作为代表站(下同)。其流量过程线如下:截流前沙汪河沙汪河h点流量过程线截流后沙汪河沙汪河h点流量过程线3、朱稽付河流域各节点水位及水位线朱稽付河截流前水位线成果表表4.5 单位:m河道名称节点工 况 降雨频率1/50,潮位频率1/20降雨频率1/50,潮位频率1/50河道2J7.7 7.8 B7.7 7.7 河道3M8.1 8.1 A7.7 7.7 河道4N7.5 7.5 C7.5 7.5 河道5K7.5 7.5 C7.5 7.5 河道6O7.3 7.3 D7.3 7.3 河道7P6.9 6.9 E6.9 6.9 河道8T6.7 6.7 S6.7 6.7 R6.8 6.8 F6.9 6.9 河道9Q6.8 6.8 R6.8 6.8 河道10S6.7 6.7 G6.5 6.5 河道11L6.5 6.5 G6.5 6.5 H4.1 4.1 朱稽付河截流后水位线成果表表4.6 单位:m河道名称节点工 况 降雨频率1/50,潮位频率1/20降雨频率1/50,潮位频率1/50河道2J3.2 3.2 B3.2 3.2 河道3M3.2 3.2 A3.2 3.2 河道4N3.2 3.2 C3.2 3.2 河道5K3.2 3.2 C3.2 3.2 河道6O3.1 3.1 D3.1 3.1 河道7P3.1 3.1 E3.0 3.1 河道8T3.0 3.0 S3.0 3.0 R3.0 3.0 F3.0 3.1 河道9Q3.0 3.0 R3.0 3.0 河道10S3.0 3.0 G2.8 2.8 河道11L2.8 2.8 G2.8 2.8 H2.7 2.7 4、朱稽付河流量过程线朱稽付河截流前h点流量过程线朱稽付河截流后h点流量过程线六、人类活动对洪水影响的分析研究随着城区建设的进展,城市下垫面将发生较大变化,不透水地面会越来越少(是否反了?),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人与河争地的现象。河道淤积等将导致河道的调蓄能力下降,而不透水面积的增加会加剧洪峰的提前到来使汇流时间缩短,不仅缩短了洪峰发生的时间而且将加大洪峰流量.未来防洪排涝任务会更加艰巨。第二节 设计高潮位分析计算(本小节可直接采用新沭河分析潮位,同时说明该设计潮位已经审查通过,将成果摘录即可)由于沙汪河闸、朱稽付河闸、范河新闸距离新沭河口较近,本次采用新沭河水闸计算所采用的潮位成果。下面对新沭河所采用的潮位资料的分析计算过程进行摘录介绍。一、资料条件新沭河临洪河口处未设潮位站,这对分析临洪河口的潮汐特征带来一定的难度。距临洪河口向东偏南约二十多km处有连云港潮位观测站,该站连云港港务局从1951年开始,在第一防浪堤的东北角设立水尺进行人工潮位观测,连云港潮位观测站具有1951年至今的实测潮位资料。临洪河河口上游大浦河是连云港市新浦区和海州区的主要排涝河道,大浦河下游由大浦河挡潮闸控制,距临洪河口约10km。大浦闸建于1955年12月,有三孔,净宽10m,闸底高程-2.0m,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闸下游设一水尺观测潮位,据年鉴记载资料有19511959年、19631968年,但各年资料均不太完整。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与连云港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在进行连云港核电厂工程水域水文观测过程中,在西大堤(东西连岛大堤的北侧)处设一临时潮位站,并分别在1997年3月211日和7月1323日测了二十多天的潮位资料。二、资料分析连云港东西连岛大堤于1993年12月8日合拢,是我国最长的拦海堤,全长6.7km。为了分析大堤对南北海洋潮汐的影响,建立连云港潮位站与西大堤潮位站相应高、低潮位关系。从图上可以看出两站相关系数均高达0.988以上,绝对误差在2%以内,截距小0.01。因此尽管两站相隔东西连岛大堤、相距近10km,仍可以认为连云港与西大堤两站的潮位影响不大。根据1958、1959年年鉴资料,建立连云港、大浦潮位站相应高、低潮位关系,从连云港、大浦相应高潮位关系图中可,两站潮位相关密切,相关系数为0.96,大浦潮位高于连云港潮位约0.3m左右,潮位点距比较凌乱。这说明两站间高潮位相关性较好;高潮位的差异是由于新沭河、大浦河的河道束窄产生的壅高而引起的。低潮位相关性不好与河道壅高、大浦闸距新沭河河口的距离、新沭河河段及大浦河河道的宽度、底高有关。通过以上分析认为临洪河口的潮位分析,不宜用大浦站的资料,可用连云港潮位站的资料作为分析的依据。三、连云港潮汐特征值连云港位于黄海之滨,南倚支云台山,西邻临洪河,东接烧香河,北面有东、西连岛,是我国的重要海港之一。连云港潮汐属正规半日潮,即在一个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