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文化差异之比较既然要了解中西文化之差异,首先就应知道“文化”是什么,但是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想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在这里笼统地定义文化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沉积物。一、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而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都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例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另外,东西方各国、大陆与沿海(包括半岛、海岛)、农村与城市、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沙漠、高山、草原以及农业地区、工商地区和游牧地区等区域的人,思维方式也有不同。例如,居住大陆从事农业的人,缺乏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竞争,眼界狭窄,思维内向、保守、迟缓;安土重迁,乡土观念强;以自我为中心,执着民族意识;好内省自求、重人际和谐,重群体轻个体,竞争意识淡薄;重农轻工商,重实用技术轻科学理论。居住沿海从事工商业、航海业的人,经常与外界交流与竞争,眼界开阔,思维外向、开放、敏捷;以四海为家,常流动奔波,乡土观念淡薄;重个体,得竞争,好争斗;重科学理论和技术,重功利,重开拓、进取、扩张。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女性阴柔偏向,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一些学者将世界的思维模式、说理方法归纳为四类:(1)借助于某些普遍接受的概念说理,法国、地中海其它国家和罗曼语系国家(包括拉丁美洲)通常使用这种方法;(2)强调归纳和验证,而对抽象概念持怀疑态度,英、美、澳、新以及加拿大的操英语者采用该方法;(3)直感式说理方法,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常引证权威,包括德语与南斯拉夫国家;(4)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说理方法,基于事物本身包括对立面这一基本事实。二、 中西日常交际习惯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以下就几个方面谈谈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1、称呼首先在称呼方面,在英美国家,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显得得体、亲切。在两个人见面打招呼时。中国人之问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 英美人的问候一般是“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您好),“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吗?)。2、时间观念而在时间观念上,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问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3、寒暄两个人互相寒暄时,中国人见面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每月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三、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追求理性科学的饮食观,蕈科学即讲究营养,所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究事物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及各类元素的搭配是否均衡、卡路里的摄取馈是否合适。以及这些营养成分能否被进食者彻底吸收、有没有副作川等等。这些问题是西方烹饪中的大学问。他们要的是尽量保持食物原有的营养,却不会追求食物的色、香、味。两方人吃的是营养,即便口味千篇一律、味同蜡嚼,他们也能吃下去。西方人很少或者几乎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饮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已,菜肴是用来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大块鸡用以果腹充饥。只不过他们采取了一种更规范、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而已。在两方的宴席上。他们讲究餐具、讲究服务、讲究用料、讲究菜之原料的搭配,但不管其如何豪华高档,菜肴的口味也只有一种,毫无艺术可言。两方的烹饪在中罔看来是很机械的,其作为菜肴的材料,牛排就是牛排,鸡就是鸡,即使硬要搭配在一起,那也是在盘中进行。色彩上对比鲜明,但是味道却不互相干扰各是各的味儿,简单明了。而中国人却注重饮食的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感,不注意其营养。中国人注重“吃”,不仅仅觉得好吃的东西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更是对美味的渴望以及希望带来的身心的愉悦。所以人们多是从“色”、“香”、“味”来评价饮食的优劣,追求那种陶醉在美食中的不可言喻的意境。在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对“味”的追求已经远远大于对“营养”的追求,对饮食的感性追求已明显压倒了对理性追求。这一点,我们从餐桌七各式各样的菜式中就可看出。这种观念的差别直接导致中国饮食过分强调饭菜的味感、过分追求精神享受而忽视其营养的合理搭配,有其片面性。而西方饮食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科学饮食虽然具有很大的机械性。但从其根本来看,它对人体的健康发展是积极的。闲此中餐在其发展中应该汲取两餐的“科学”观念,取其精华,使之更完善。四、 中西宗教信仰差异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宗教自始至终都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在中国人看来,宗教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说有时也不得不奉行一些形式上的规则,那也只是为了某种宗教之外的意义。所以当西方人带着虔敬的心情向上帝奉献时,中国人却对神灵能否致福充满怀疑。 1、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差异 对于西方人来说,既然全能的上帝是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实体,有限的人根本无法和它相沟通。所以在他们的观念中两个世界(超越的和现世的)始终是分立的:哲学上有本体和现象之别。宗教上有天国与人间之分。甚至社会思想上也有乌托邦和现实的不同。而对中国人来说,由于从来就没有形成过这种外在超越的观念, 自然和社会、天道与人道、人伦与物理始终一体无间,所以人不但能够直接参与天地的造化,就连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也只能到早已实现过的往古中去追寻。这一点还影响到思维方式上,西方人形成了一种二分的思维模式, 并发展出一套高度分析的技俩, 而中国人对任何事物总喜欢用整体浑沌和辩证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总想把一切东西都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系统之内。在西方人那里由于超越世界和现实世界始终是分离的,所以信仰和理摺就相应地被割裂开来,前者是价值的源泉。后者则是知识的基础。但对中国人来说,知识和价位、信仰与理智就像自然与人一样从来就没有分离过,知识只不过是对价值的体认而已,离开了价值,知识就丧失了意义,像西方那种纯粹理性的知识在中国是没有任何地位的。 2、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 在西方,由于价值的源泉最终来自上帝,所以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但在中国这个世俗化的社会里,价值的根据一开始就只能到社会和群体中去寻找,因此,伦理观念在中国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恐怕也正是西学传播中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有人曾用“人文主义” 来概括中国文化的精神,当是有见于中国社会特别重视人及人伦的缘故,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西方同样有其人文主义, 只是那种人文主义是针对于宗教神学而言,它强调的是人有独立于上帝或自然之外的价值。而中国人的人文主义一开始就建立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之上,所以这种人文主义的相对色彩更浓厚。 3、宗教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在西方,宗教和政治始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宗教承担的是教化功能。政治负载的则是管理任务。在中世纪,政治附属于宗教,由宗教来指导政治。近代以后,由于世俗王权地位的提高,宗教对政治的控制作用被逐渐稍弱乃至消除,政和教成为两种独立的力量。但在传统中国,由于宗教力量从来就没有达到能够操纵政治的高度,所以教化的功能也一直由政治来负担,结果形成了一个以政治为中心、以政教高度合一为特色的社会。总之,在传统小国社会政治构成了一切活动的中心, 它既是人们生活所追求的目标,也是获取权威的最终根据,说到底,就连伦理观念也无非是维系这种制度的工具而已。在西方,政治在社会生活里从来都没有达到过这样独断和广泛的地步。正是因为这种政治中心主义的影响,近代知识分子在接受西学时往往发生扭曲和误解,有时甚至改变了西学传播的方向。中西伦理道德差异之比较中西文化作为人类整体文化具有其一致性,但中西文化在其发展路径上确实存有诸多差别。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其元文化的差别,即对意义理解上的价值差别。笔者认为这种价值差别可用两个概念来表示,即“伦理”与“道德”的差别。以“伦理”和“道德”作为分析中西文化差别的工具,能够有效地厘清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脉络和框架结构,从而为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各自的发展,为建立一个心态平衡的世界,为后世开太平,积累智慧,开辟道路。 一、伦理与道德的差别 罗国杰教授认为:“汉语中,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的词源意义上也是相通的,而且与英语中的Ethics和Morale的词源涵义暗合。”因此,“不论在中国还是外国,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的词源涵义上,可以视为同义异词,指的是社会道德现象。”北京大学魏英敏、金可溪在对中西关于伦理和道德两词的运用分析后认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道德与伦理都是一个意思。因此道德现象又可叫做伦理现象,道德行为又可称为伦理行为,道德判断又可以叫做伦理判断,道德学又可称为伦理学。” 其实在上述观点中,作者在肯定“伦理”与“道德”的相通之时,也承认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别。罗国杰教授认为:“伦理”和“道德”又有所不同,道德较多的是指人们之间实际的道德关系,伦理则较多的是指有关这种关系的道理。魏英敏、金可溪两位教授则认为:“就西方而论,伦理和道德两个词,意义基本相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都是互相通用的,直到黑格尔才明确地把它们加以区别,前者指社会道德,后者指个人道德。”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在其伦理与义务一文中也提出:“黑格尔曾对道德与伦理作了区分,在他看来,道德主要与应当相联系,并展开于良心等形式中;伦理则涉及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社会结构。” 在此必须指出,儒家伦理是从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人出发去表述自己的伦理思想,并以此去规范人们的行为,这种现实的本源即是家庭,由家庭人伦推而广之,形成了家与国的难解难分。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尽管受到多年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道德文化的冲击,尽管市场经济发展在中国已轰轰烈烈,但是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谢遐龄在中国最具影响的社会学杂志社会学研究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社会依然是伦理社会。 勿庸置疑,在中国社会,“伦理”是一个现实的概念,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是一个最能体现中国人道德思想和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概念。中国的道德是伦理,是伦理道德。 道德一词在我国古代的解释是:“道”,即道路,引伸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的意义。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本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就是实行某种原则,心中有所得。“德者,得也”。按庄子的理解,“物得以生为之德”,强调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 在古代中国,这种建立在内心规则、信念基础之上的道德理解,体现了对道德的形而上思考。但是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的思考失却了主导社会的机会。在儒家,虽然其道德思考具有某种程度的形上性,但其道德从根本上来说是从家庭人伦出发的,再加上其道德实践中注重人伦之“礼”,因此,儒家的道德从本质上说是注重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 与此不同,在西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为标志的西方文化,要么对人进行类的抽象,以理性作为建立道德大厦的基础;要么对个体作“超越的突破”,将上帝作为个体永世追求的道德目标。因此与古代中国以儒家道德为主体的伦理性道德不同,西方的道德是建构在对人性的抽象和超越的基础之上的,它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这种缺乏以家庭为背景的人伦之理的道德,形成了与中国伦理性道德的明显分野,也构成了西方道德的实质和核心,是西方社会发展至今的原始动力,也是解释现今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主流和种种社会矛盾的最本源性的、最权威的典章。 二、中西文化的不同路径 (一)中西道德价值文化的不同发源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化来自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和回应。而对现实的不同思考,则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文化上的差异,特别是价值文化上的差异,会形成人们不同的行为取向及其行动结构。中西价值文化的差别,最集中地体现在“伦理”与“道德”的差别。很显然,这种差别来自于不同的思考着的“现实”。 中国的“伦理”性道德价值,来自于对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最初级的群体家庭,及由此构成的现实社会的思考。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农业生产是人们主要的经济活动。由于经济活动的简单化,使绝大多数百姓一生基本生活在家庭中。由此家庭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细胞。人们面对的主要社会活动场所村落,实质上基本是一个扩大了的大家庭。人们日常的主要社会行动是家庭性的行动,人们面对的社会关系主要也是大家庭的关系。因此从家庭出发,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伦理性道德,就成了人们日常行动的主要价值取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正是立足于对这种现实的思考,从而创立了儒家伦理思想。儒家伦理从其产生一直到今天可以说已变成了中国价值文化的基因,在意识或潜意识中左右着中国人基本的行动,构成了现实中国社会行动结构的基本面貌。 在西方,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人,也许天生他们就不屑于家庭的存在,也许天生他们就善于思辩和理性的哲学思考,在“道德”价值的判定中,他们把个体从家庭和现实社会中抽取出来,进行“原子”性的分析和类的抽象,从而使个体独立化、抽象化,理性化,并把理性和独立性认定为个体的基本道德价值。基督教企图超越个体的“理性”和“独立性”,设定一个抽象的全智全能的完美无缺的上帝,作为人们永生永世的价值追求。也可以说,古希腊和基督教的道德文化,从其产生一直到今天,成了西方价值文化的基因。这两种基因导演着西方人的种种社会行动,形成了西方社会人们行动的基本结构,从而也就形成了与中国人社会行动结构的清晰差别。 (二)中西社会行动结构的差别 由于价值文化或者道德文化的差别,导致了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社会行动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家庭性伦理道德的影响,中国人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群体(伦理群体)中来看待自己,从而确定自己行动的“差序格局”。尽管按费孝通教授所说,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个体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这只能说明个体行动的出发点。其实这种行动出发点的依据从根本上说是伦理性的道德。所以在中国,个体基本上是消解在群体之中的。群体是个体生活的目的,而不是手段。群体的伦理道德命令,或者说群体的宗法伦理命令就是绝对命令。受到抽象性人格及由此形成的理性和独立性道德的影响,在西方人们总是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为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结合起来建立群体,并参与群体的活动。个体与群体是对立的,是一种契约关系。个体虽然结合于群体,但依据契约个体可自由出入群体。当然为了实现个体的利益,个体在享受群体赋予权利的同时,必须对群体负责,履行个体对群体的义务。 第二,在以家庭为出发点的差序行动结构中,血缘关系成了行动的主要参照系,由此中国人的社会行动被赋予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在社会互动或交往中人们首先考虑的是感情上的亲近性,考虑的是对他人的感情上的关心、体谅、和爱护,即要讲人情。情感与中国人是难舍难离,成了人生第一需要。中国人最不适应的是,人情关系的淡漠。在交往中人们不仅重视情感,也特别相信情感,只要有了情感关系,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好办多了。中国人拐弯抹角套感情,成了日常交往的贯用方式。生活中的感情化,使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但由此也给社会发展中的公正和效率带来了无穷的变数。在中国人眼里无论是私人或公家的事情,在情感面前都是可以融通或变通的。法律、规则是人制定的,当然也应具有人情味。在西方,由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抽象化,或由于基督教对人的超越,人们在社会行动中要么以理性为指针,要么听从上帝的召唤。在那里家庭关系、血缘关系、感情关系不是人们社会行动的首要的、唯一的、全部的思考。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感情与非感情之间划出了一道明确的界线,而且界线两边是不具有替代性的。实质上在西方感情被压缩到了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里,主要表现在家庭生活中。 第三,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体现在“仁”上。 “仁者,二人也。”“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含义集中在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其实践就是爱人。但是儒家爱人的伦理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依据的。因此儒家的爱人是有差序格局的,是有特殊性的。从本源上来看,儒家伦理实属私德,而且传统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又进一步强化着这种私德。一直到今天,当人们面临着公共生活领域的问题总倾向于用私德去处理。在西方人是抽象的,个人与个人之间是完全独立,是规则、制度和法律将他们联结为一个公共的团体。团体对团体是公众,个体对个体也是公众。人们有着非常强烈的公众意识和公共意识。电话亭是公共的,电话亭里的电话号码薄当然也是公共的;公园是公共的,公园里的设施同样也是公共的。公共与个人有着严格的界限。公事要公办,当然私事要私办。个人不能假公济私,也不能损公肥私,更不能将公共物品据为己有。 第四,传统的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要动作方式,社会的流动性比较低。由此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是生活在家庭和村落里。在这样的社会里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及由此形成的伦理道德就成了维系社会稳定和持续的主要纽带或控制方式。很显然伦理道德要发挥其控制作用,主要靠社会舆论和良心的自觉,而良心的自觉当然离不开自我的反省。 古希腊的城邦社会生活和面向地中海的商品贸易,炼就了古希腊人理性和独立的人格与精神,继而凝结为古希腊人的道德哲学思考。作为有理性的独立个体,要参与城邦生活,显然需要契约和律法的规范。这样法律就成了维持和延续社会的主要控制方式。到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的建立,就基本上形成了西方社会的法律传统。 与孔子和孟子对人性本善的乐观看法不同,古希腊哲人对人性似乎感到更为悲观。因为作为一个抽象的具有独立性的个体,当他参与城邦生活的时候,人们更多看到的是他人性恶的一面,以期有所防备。基督教则以“原罪”说,对人性作了恶的宣判。奥地利现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以其着名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人的潜意识、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人的行动中的支配作用。弗氏从心理学角度认证了人性本恶。人性本恶的判定不仅为上帝的存在及其对人的救渡提供了理由,其主要之处在于推动西方社会走向了法治社会。 第五,以家庭为出发点的儒家伦理,自然而然特别强调家庭的和睦。推而广之在社会生活中提倡“合和”精神。刘明武在中华文化研究1999年秋之卷上发表文章认为:合和是中华精神之元。合和体现在合于自然,和于人。合和文化应用到人际交往中,应该是“以和为贵”;应用到商业交往上应该“和气生财”;应用到夫妻关系上则是“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应用到家庭关系上应当是父母共为一家之长;应用到上下关系上,则应做到君仁臣敬。和合的价值最核心地体现在仁爱之心上,按胡楚生的观点具体又体现在忠恕、孝悌、信义和礼让之中。应当特别强调的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合和文化尤其注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西方,一方面由于对人的理性和独立性的道德设定,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对立,促使西方在竞争中不断发展。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对立,导致西方在竞争中矛盾与冲突接连不断。另一方面,由于对人的独立性,特别是理性的道德设定,又形成了人与自然界的对立。为了生存,人对自然界进行无情的掠夺。为了战胜自然,人们开动脑筋去勘探自然,开掘自然。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克隆技术的发明,使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此应当承认,正是出于战胜自然的需要,西方发现出了关于自然界的分门别类的科学。 三、未来中西道德价值取向 道德价值是整个文化的核心,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行动的基本方向。如前所述,正是由于道德价值上的差别,即“伦理”与“道德”的差别,才形成了中西社会人们社会行动的不同结构,因而也就有了中西社会的不同发展。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伦理道德,把人放到以家庭为背景的现实社会中去量度,从而使其道德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使道德真正成为具有社会性人的道德。由于儒家伦理道德的家庭背景性,这种道德一开始便被赋予了浓郁的家庭般的情感性。很显然儒家伦理道德是一种入世的道德,是一种有血有肉的道德,体现了人间的温暖与关爱。正是基于这种道德浓郁的感情性,因而它形成了广泛的民众同质心理。应当承认儒家伦理道德之所以能长时期主导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是与其伦理道德的现实社会性和情感性取向密不可分的。但是情感是具有特殊性的,再加上儒家伦理对其强化和肯定,所以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始终存在着平等与特殊两种张力的搏击,平等的观念始终难以深入民心,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31270.11-2025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第11部分:家蚕急性毒性试验
- GB/T 28300-2025热轧棒材和盘条表面质量等级
- 化工制药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办事处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农业小气候课件
- 农业安全生产管理培训课件
- 内饰镀膜施工培训课件
- 化工仪表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合作办厂协议书格式经典版本6篇
- 山东新华医疗营销方案(3篇)
- 重症自身免疫性脑炎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机动车检测工资格证考试题(附答案)
- 护士沟通技巧与人文关怀护理课件
- 2025年上半年海南三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选聘事业单位6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附答案
- 电力电缆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药物制剂工(中级)考试题库(附答案)
- 仿古建筑施工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 辽宁省沈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小班晨间活动体能大循环
- 绿化小型工程合同范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