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体会该写.doc_第1页
读书心得体会该写.doc_第2页
读书心得体会该写.doc_第3页
读书心得体会该写.doc_第4页
读书心得体会该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书心得体会该写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很多人凭读书来提升自己,下面就是为您收集的读书心得体会该怎么写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诗中歌唱:“世界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渴望精神家园的富足。我想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渴望幸福的教育。 读杨九俊先生的幸福教育的样子这本书,受益匪浅。印象最深的是介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艺术,也感受到幸福教育的样子。 盘点着于永正老师的累累硕果,感受着他的精彩人生。我在想:他的专业成长经验和精彩的教学艺术,有哪些值得我们总结、吸取呢? (一)深爱学生于永正专业成长的前提 一次,有记者问于老师:“您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四十多年了,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于老师回答说:“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思考,终于弄明白了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在教学过程中,要深爱学生,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多鼓励,严要求,这样就能获得成功。” 深爱学生,首先就要尊重学生。于老师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 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于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综观他的课,他始终是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时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那特有的“于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 (二)酷爱艺术于永正专业成长的翅膀 有人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如同一幕充满儿童生活情趣的轻喜剧,一首清新雅致情景交融的儿童诗。他以人格魅力、专业魅力和艺术魅力,征服了千万个听过他的课、欣赏过他的京剧的老师们。可于老师却谦虚地说:“如果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教学设计比较新,教学的情感比较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比较丰富,那么,应该说,是得益于艺术对我的熏陶,毫不夸张地说,我是首先步入艺术的殿堂,而后才步入教学的殿堂,当然仅仅是步入而已。” 想起有一次观摩教师素养大赛,选手们或以歌舞、或以朗诵展示自己的才艺, 有两位选手吸引了我。其中一位是中年男教师,他表演的主题看似平淡无奇:老师的手。在童声朗诵的儿童诗老师的手的配乐中,这位老师利用手形的变化创作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简笔画,不禁让人啧啧赞叹:老师的手真神奇啊!另一位女教师表演情景剧:糊涂的鸭妈妈,她一人兼任几个角色,却个性鲜明、妙趣横生,赢得了大家的赞叹。后来我注意看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果然如他们的表演一样精彩。是啊,一个爱艺术、爱孩子的老师更能融入孩子中去,更能激发孩子的思维和情感。 (三)不断追求于永正专业成长的关键 有人问于老师:“你当了特级教师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说:“最大的感受是觉得我应该是一本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的教科书。我要使我的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显然,在他看来,当学生用稚嫩的小手轻轻翻开语文书的第一页时,也就翻开了“老师”这本书的第一页。所以,他总是要求自己一方面不断为自己写上新的内容,一方面不断修改过去已经写好的那一部分。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 学习于永正老师的专业成长经验和精彩的教学艺术,我的学习体会很多。 首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倾注师爱,收获幸福。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 我有一个朋友在qq中幸福地晒出了学生送给她的画。画面中是一位戴着眼镜,穿着漂亮连衣裙的笑眯眯的女教师。虽然我的朋友从不穿裙子,但在喜爱她的学生心目中就是一个仙女! 其次,有敏捷的思维,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与情感交流中享受幸福。 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让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富有实践智慧教师的明智之举。 第三,通过阅读,在不断学习中体会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他把读书看作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我想我们青年教师要尽快成长起来,要把读书看作是一种自觉的学习方 式,多阅读,勤阅读,不断丰厚自己的精神底蕴,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 第四,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探寻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反思就是一种操作性很强、很有价值的研究,它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每天都会上演不同的故事。在反思过程中,教师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演员,又是评论者。于是,反思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方式,并且是它们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当然,更是教师享受教育幸福感的源泉。 多阅读,多琢磨,充实自己,超越自我,我想幸福的教育就在我们身边。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作者主要是从词作的内容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评说的,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锤百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 这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联想丰富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