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会心理学专家谈早恋.doc_第1页
著名社会心理学专家谈早恋.doc_第2页
著名社会心理学专家谈早恋.doc_第3页
著名社会心理学专家谈早恋.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社会心理学专家王极盛专访 最近,兰州市某高级中学高一的学生因在课间自习聊天时和女同学拥抱了一下,被班主任发现被勒令退学而引起国内众多媒体关注。同时早些时候因在大学校园谈恋爱怀孕而被学校开除的女大学生事件也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对这些事件总起来都称之为“早恋事件”,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学生谈恋爱已的高达80%。早恋,再次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王极盛,男,北京大学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方面心理学专家。近日,王极盛就青少年早恋问题按受了新浪观察的特别专访。新浪观察:早恋这个词我们都已说得很多了,但准确地来说,究竟什么是“早恋”,我们通常说的“早恋”该如何定义?王极盛: 不象别的一些概念,早恋其实没有明确的定义,它是普通人认定的一种现象。一般来说,我们讲的早恋就是指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年龄和实际状况,早于一般水平的恋爱就称之为早恋。这里的“早恋”概念具有社会特定性,和社会标准有关,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早恋”不过是社会标准不一样而产生的结果。打个比方来说,一个职高生毕业后踏入社会工作了,可以自食其力,独立谋生了,这时候他谈恋爱我们就觉得很正常。但如果是一个同年龄在高中准备考大学的孩子,他也谈起了恋爱我们就会觉得十分不正常或不应该,社会力量会从中加以阻止。这要看具体情况。新浪观察:这令人想起九九艳阳天那首歌里所唱的,“18岁的哥哥,坐在小河边”,英莲和小战士刚过18岁,已经在谈婚论嫁了,大家也觉得很正常。王极盛: 对,就是这样的。“那个少女不怀春,那个少男不钟情”,人本来是有感情的动物,到了一定的年龄要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事,更何况现在的社会环境和我们几十年前的不太一样,现在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年龄都比从前要大大提前。象我们年轻时候那时候是什么也不知道的。这些变化总的来看都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进一步表现。新浪观察:青少年对异性和感情很好奇很正常,但在上述提到的两个案例中的当事人都不约而同地因为“早恋问题”受到学校毫不留情的严厉处罚。评论家马少华先生认为是老师“价值取向”有问题,对“早恋”的看重高过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您怎么看待学校的这种处理方式和结果,这是合理的吗?王极盛: 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我说了,早恋就是谈恋爱,而不是异性间的正常交往。在第一个案例中,老师和学校并拿不出真正有依据的东西来证明这几个学生是在谈恋爱,唯一的证据就是一个拥抱,这是不对的。拥抱有可能是恋爱也有可能不是。象前几天和我聊天的一个年轻女学生就说,她有很多谈得来的异性朋友,有时也会有拍拍肩啊什么的亲热举动,但都不是谈恋爱。所以恋爱与否只有当事人自己心中才有数,很多表象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学校仅凭一个拥抱就认定为是早恋从而将学生开除,这只能说明学校本身的管理方式有问题,学生和学生家长不服这是肯定的。第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对感情向往是正常的,为什么会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阻碍呢?因为他们都还是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为了学生更好的学生,制定了一定的规章制度,象几门不及格要开除,操行不好要开除,这和早恋要开除都是一个目的。作为学生来说,进了学校的大门就等于是和学校达成了某种协定,接受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管理,而且这种接受是无条件地。案例二的女大学生就其年龄来说是不算早恋的,但学校为什么还要开除她呢?因为她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学校开除她只是要照章办事,我个人认为是合理的。当然,这里面所涉及的关于隐私的事情我们另当别论。新浪观察:有人说“初恋是一些愚蠢加上太多的好奇心。”在我们查看的一些早恋案例中发现,许多“早恋”的中学生其实对自己的感情并不了解,许多同学把自己对异性朦朦胧胧的好感也理解为“爱情”,认为自己是在恋爱。请问一下王教授,什么叫喜欢,什么叫爱?两者之间究竟有何不同?王极盛: 这个问题我在具体工作中曾遇到很多青少年的咨询。许多人为此十分苦恼,跑来问我,王老师,我是不是爱上他(她)了,这到底算不算是爱情,我是在早恋吗?对于是不是恋爱,我有一个八字的口决,各位青少年朋友可以不妨测试一下,那就是当你在学习工作或休息的时候,异性的身影是不是“不召则来,挥之不去”。如果不是,那就是一般的友谊,如果已达到这种程度,那八九不离十是恋爱了。这是从表象上,好感和恋爱的一种不同,此外这二者间还有许多的不同。象好感一般比较自然,比较大方,而且背景一般在更为广阔的公众空间。而爱具有排他性,一般更愿意在更为隐私的空间活动,而且从行为来看也更为不自然,伴随紧张,焦虑等症状。再上升一步讲,爱是一个很神圣的字眼,爱一个人意味着对对方的责任感和义务。如果不是这样,各位青少年朋友,千万别把正常的好感当成了恋爱。新浪观察:因为普遍认为男生和女生间没有纯洁的友谊,学校和家长为了防止早恋可谓是用心良苦,象为预防早恋而专门男女分班或了现了女子学校,更有学校在宿舍楼安装摄像头来防止早恋的,作父母的也不容易,出现了以女生家长为主的陪读父母而深圳更有一位父亲,因为儿子早恋无法劝阻,跑到商店为儿子买回了避孕套。您如何看待这些事情,在早恋问题上,学校和家长究竟应该怎么做?王极盛: 首先,我个人不看好专门为预防早恋而开设的男女分班和女子学校,我认为这种方法既不会有多大效果更不值得推广,这是一种社会的倒退,而不是进步。象女子学校,这都是旧社会怕“男女授受不亲”而出现的,今天再拿来用显然是和时代脱节的做法。再从青少年本身的特点来看,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很叛逆,你学校家长越要我这样我就越要那样。而且把男女生分开更增加了异性间的神秘感,也就增加了男女生之间的好奇心。从心理健康来说,长期的这种隔离对人的心理健康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在我几十年的工作中遇到的许多婚姻不幸在性方面压抑的成年人,大多是因为在青少年期间的性压抑。所以,无论基于那一点考虑,我都不会赞同这种男女隔离的教育方式。其次,我认为男生和女生间有纯洁的友谊,为什么不能有呢?象成年人在工作中都会有关系密切的异性同事,青少年为什么就不能有男女同学间的正常友谊呢?在对待青少年的早恋问题上,其实很多时候学校和家长大可不必大惊小怪,来不来就给戴上“早恋”的帽子,我遇到的很多早恋的案例都是因为学校和家长的怀疑而弄假成真的。对异性间的交往太过敏感,这是学校和家长的通病,当然这和我们那代人的经历有关系。作为学校和家长,如果有早恋倾向的最好以提醒,交流,建议的方式告诉孩子,而不要以命令,惩罚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学校和家长主要上“疏导”而不是“堵”,我主张鼓励男女生的正常交往。象我自己的小孩子,我从小到大都鼓励他与女生正常交往。孩子现在已读大一了,也经常带些同学到家里来玩,男的女的都有,有时玩得饿了大家还一起动手做饭吃。我都认为没有什么,都很正常,孩子们也玩得高兴。新浪观察:在早恋这一问题上,就您了解到的国外的社会和家庭是如何处理青少年间的异性接触问题的?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的?王极盛:在发达国家,家长一般是鼓励孩子从小多和异性接触的,认为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到了年龄不接触是不正常的。因为工作关系,我曾在日本呆过好几年,我想谈谈那里的情况。就我看到的,日本根本没有“早恋”这一说,不存在早不早的问题。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因素,他们更为注重人作为个体的权利和自由,社会和家庭一般都较为开放,对孩子的异性交往没有太多的干涉。而且他们在这方面的教育也比我们完善,一般青少年都具备生理常识,值得借签。但完全放任不管也是不行的。这几年日本的少女未婚先孕比例大大提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新浪观察:近几年,我们听到许多关于早恋的新说法,象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一筠教授“早恋”应该叫“早练”。另有专家主张最好不用“早恋”而使用“中学生恋爱”这个中性概念来代替,既不贬斥,也不褒扬。不是“早恋”而是“来往过密”,您如何看待这些早恋新名词的出现?王极盛: 对于各种早恋新名词的提出,我们可以看作是社会对早恋现象正在以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去看待。但究其根本,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盖上这些新名词的帽子。我的看法是,一般的青少年正常交往不应该称之为“早恋”,我们不要归入“早恋”的范畴。所谓的“早恋”就是早恋,就是两个人在恋爱,这种恋爱的实质和成年人之间的恋爱是一样的,只是早于一般人的年龄水平。象“来往过密”,有可能是在早恋,也有可能就是一般的异性交往,这是应该在区别对待的,新浪观察:随着“早恋现象”的更为普及问题,“性”的问题已成了学校和家长最担心的问题。我手上有一些来自北京妇产医院的数据:自1998年以来,该院接受中期引产手术的女性中,一半左右未婚,其中20岁以下的女孩子达14%。在该院最近的一次粗略统计表明,做大月份引产的女性中,50%为18岁以下的少女,大有“超英赶美”之势,性教育令人关注。您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王极盛: 很巧。我本人就在北京市妇产医院当过八年的心理大夫,做过许多青少年心理咨询。你说的关于青少年的性问题现象我看得很多,有些孩子还是几进宫,令人担忧。在性问题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做得还很不够,很不充分。这个原因学校和家长都有,但主要要从学校身上找。性教育问题一定要下大力气去做,除了生理卫生课本上的内容,我觉得学校还应该在性心理,性生理,性安全等方面进行普及教育。象不要怕小孩知道了会怎么怎么样,这些都是科学知识。而且现在社会开放程度如此,男生也好女生也好知道了总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伤害事情发生,特别是女生。新浪观察:在性教育问题上,学校和家长普遍认为不知道就不会犯错。这里正好有一个案例想和您讨论一下,据北京晚报报道,前不久有一个12岁的小男孩把一个7岁的小女孩给强奸了,7岁小女孩的父母气急之下拿着棍子把小男孩给打死了。王极盛: 这就是很典型的缺管早期性教育所造成的悲剧。我分析这个小男孩做了这种事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模仿。另一方面是他不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会对小女孩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如果知道了,肯定就不会这样做了。就象杀人,我们知道这样做这个人会死掉,而自己会犯法,具务了这种常识就会让我们控制我们自己。新浪观察:据有关调查,前不久热播的影视剧流星花园在青少年中造成很大的影响,许多青少年模仿里面的主人公高消费谈恋爱什么的。此外我们还注意到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网上谈恋爱已成为一种流行。您如何评价传媒在青少年早恋问题上的社会责任感。王极盛: 总的来说,媒体负有很大的社会责任感,不管是哪种媒体,都应该考虑社会影响和后果。你说的流星花园我没有看过,无法评价。但许多影视剧确实给青少年带来不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