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 (2).doc_第1页
201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 (2).doc_第2页
201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 (2).doc_第3页
201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 (2).doc_第4页
201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 (2).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醉翁亭记优秀教案2013-03-18 14:18:13来源:评论:0点击:6736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的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虽在政治上遭遇坎坷但心胸旷达,保持了美好的政治理想和胸襟。一个“乐”字像一根彩线连缀各个画面,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201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醉翁亭记优秀教案28醉翁亭记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的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虽在政治上遭遇坎坷但心胸旷达,保持了美好的政治理想和胸襟。一个“乐”字像一根彩线连缀各个画面,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滁人生活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而所有这些“乐”,又都是为突出作者的“与民同乐”。在结构上前后紧相呼应,行文严谨,浑然一体。全篇多用“也”字句,形成一种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极有特色,读来朗朗上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1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突破方法:加强诵读教学,在诵读中让学生欣赏、领悟文章优美的语言特色,体会景物描写之美。同时,借助“假如我是”和“走进历史”两个语文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真正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复杂情感。教学方法1诵读法: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文章的优美语言和意味,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教学中要设计出若干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提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语文活动式教学法:教学中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设计(一)出示图片醉翁亭这是江西滁州琅琊山上的一座亭子醉翁亭,现已开发成旅游胜地,它因宋代欧阳修所写的醉翁亭记而声名远播。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欣赏山中的美景。 设计(二)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设计(三)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其中。它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设计(四)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给学生读的书。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观止”指古文的精品都已选人,不用再看其他的书了。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222篇从先秦到明末的精品散文,其中就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什么在浩瀚的古代散文中此文能占有一席之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它的非凡魅力。 二、神游“醉翁亭”读1多媒体范读课文。 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听课文范读,要想象文中的美景,把文字的描述转化为图画,让我们神游“醉翁亭”。 2学生试读课文。 读准下面词语的读音: 3学生互读、轮读、齐读课文。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提示: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的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读出t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走进“醉翁亭”译l两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I解决不了的,圈画下来,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四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归纳梳理: 1重点字词解释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的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虽在政治上遭遇坎坷但心胸旷达,保持了美好的政治理想和胸襟。一个“乐”字像一根彩线连缀各个画面,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3句子翻译(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重点提示:第一句判断句,第二句省略句,第三句倒装句。四、拓展延伸,联系生活活动设计:请以“假如我是”为题,任选一个角度,完成任务。1假设你是评论家,利用搜集的资料,就文章的某一点谈自己的看法。2假设你是导游,将如何介绍醉翁亭的景点?3假设你是某旅游公司经理(设计师),请为醉翁亭旅游景点的开发拟一份计划书。4假设你是文学家,就醉翁亭记写一篇读后感或撰写一副对联。五、作业设计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2学了课文之后,请积累一些优美的句子和词汇,并写一写理由。 第2课时一、检查背诵,巩固落实二、走进文本,把握主旨1文章中贯穿全文、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乐” 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景和事? 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作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你认为真的仅仅在于山水之间吗?写滁人游与太守“乐”有何关系?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明确: 本文记亭,记山水,处处表现的是太守本人的情绪,贯穿全文的是一个“乐”字。群峰争秀,泉泻峰间,亭临泉上,太守醉乐其中,醉看山间佳秀,乐看游山之人。滁州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其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醉是表象,乐是本质。醉翁之意,本质在于与民同乐,这也正是他的政治理想。 三、走进作者,体悟感情课前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上展示交流: 欧阳修写本文时只有39岁,被贬前曾任朝廷的四大谏官之一。欧阳修满腔热情支持新政,虽然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是皇上不听,把欧阳修贬了,贬至安徽滁州。滁州地处偏僻之地,他才华无法施展。 思考:太守欧阳修在乐的同时,字里行间有没有流露出别的情绪?请你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如: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为何39岁号“醉翁”?隐藏了他对岁月蹉跎的感慨,酒成了他解除烦忧的良药,醉成了他忘却失意的方式。以“醉”自号,实则是感慨功业未建,韶华已逝。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为什么要在“醉”的时候“同其乐”?为什么醒了就只能用文章写乐事?在被贬的情况下还把滁州城治理得政治清明,足以说明太守的旷达。在打理政事之后写文章,这种自我排遣的方法,在无奈之下也算是一种乐事。 小结:所以说,文章在表露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的同时,也隐含着他的一丝失落、一丝无奈,但欧阳修并没有沉沦,他在努力找乐,于是与民同乐。这是一种何等积极的人生态度啊。 四、走进历史,拓展延伸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被贬文人很多。能像欧阳修一样失意而不消沉,寂寞而积极人世的中国文人有许多,你能说说你所熟知的吗? 如:1范仲淹:坚忍不拔的毅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刘禹锡:自我牺牲的慷慨,“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昂扬气概。 3李白:自我肯定的洒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潇洒豪迈。 五、研究特色,探究写法1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六、作业设计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观察自己熟悉的某一处景点,运用融情人景、卒章显志的手法写一篇散文。 3课外阅读欧阳修的其他散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吟诵中品味”,在朗读中领悟课文的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