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遗传与进化1.doc_第1页
高考生物 遗传与进化1.doc_第2页
高考生物 遗传与进化1.doc_第3页
高考生物 遗传与进化1.doc_第4页
高考生物 遗传与进化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遗传与进化(一)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一)生物考纲中必修二的相关内容1 遗传的细胞基础 (1)减数分裂与染色体行为 (2)配子的形成 (3)受精作用2 遗传的分子基础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DNA结构的主要特点 (3)DNA的复制 (4)基因的概念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3 遗传的基本规律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伴性遗传 (4)基因与性状的关系4 生物的变异 (1)基因重组及意义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5 人类遗传病 (1)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2)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6 生物进化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根据考纲,把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的内容分为以下个专题来复习第一部分 遗传专题1 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专题2 遗传的细胞基础专题3 遗传的基本规律专题4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二部分 变异与进化专题1 生物的变异专题2 人类遗传病专题3 生物进化 专题1 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考点: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1下图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选用噬菌体做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B 本实验采用的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是侵染被35S标记的细菌获得的C离心后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的放射性情况可以证明遗传物质是DNAD新病毒中检测到32P 说明在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的是DNA答案C解题分析: 本题是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为背景,考查对该实验原理、方法以及过程的理解,涉及到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思路的设计,同位素标记及离心分离技术的应用,显然,考查的主要目标是指向科学方法的。 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证明蛋白质和DNA谁是遗传物质。选择什么材料?噬菌体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是理想的实验材料。 做为遗传物质的证据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两点:能传递给子代,能控制性状。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并在细菌内繁殖,由此推测,作为遗传物质首先能进入细胞,并传递给子代,从而保持前后代的连续性,所以实验应首先检测哪种物质进入了细胞,最后要证明哪种物质传递给了子代。 从实验的过程来看,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也无法看到细菌,科学家如何判断只有DNA进入细菌而蛋白质没有进入的呢?那就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 如何让噬菌体带有同位素标记呢?噬菌体是通过侵染细菌繁殖的,所以要让噬菌体含有同位素标记,首先得让细菌含有相应的同位素标记,要让细菌含有同位素标记可以通过用含标记物的培养基来培养细菌。如让噬菌体的DNA含有放射性32P的方法:含32P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大肠杆菌含有32P,再用噬菌体侵染含有32P的大肠杆菌,获得含有32P噬菌体;类似地可以获得含有35S的噬菌体。 如何判断检测到的DNA是在细菌内还是在细菌外呢?因为微小的细菌也不是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到了的。科学家用的是离心分离的方法,由于细菌较重,将会通过离心被沉淀下来,而细菌外的成分包括噬菌体以及其它较轻的成分就存在于上清液中。这样就可以根据放射性的分布判断DNA和蛋白质中哪个进入了细菌,但不能据此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新病毒中检测到32P而没有检测到35S,说明亲代DNA传给了子代,亲代蛋白质没有传给子代,这样的结果说明遗传物质是DNA。 实验的结果会不会产生误差?以下我们针对实验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2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温,搅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对于上清液中还含有少量放射性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可能有部分未侵染大肠杆菌的T2噬菌体存在于上清液中B可能部分大肠杆菌已裂解,32P标记的子代T2噬菌体进入上清液C可能离心速度太快,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32P标记T2噬菌体外壳进入上清液 D可能离心速度较慢,时间较短,部分被T2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存在于上清液答案C解题分析:考查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实验中的哪些环节会导致误差的产生呢? (1)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2)如果由于培养时间过短等原因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误差的来源,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3)离心速度和时间不合适,没有使细菌和上清液充分分离。 考点:假说演绎法及其应用3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利用“假说-演绎法”成功提出基因分离定律,他做出的“演绎”是( ) A杂合子自交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 B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 CF1与隐性个体测交,预期结果为后代有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 D实施测交实验 答案C解题分析: “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成立的,反之,则证明假说是不成立的。 孟德尔应用假说演绎揭示分离定律的过程如下问题: F2为什么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假说: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假说是关于遗传因子的行为,而在当时,并不知道遗传因子是什么,直接观察遗传因子的行为动态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就只有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然后验证假说的演绎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推论)是否正确。演绎: F1与隐性个体测交,预期结果为后代有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验证:实施测交实验结果:测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比例1:1结论: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假说成立 4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了DNA复制方式的探索实验,实验内容及结果见下表。组别1组2组3组4组培养液中唯一氮源14NH4Cl15NH4Cl14NH4Cl14NH4Cl繁殖代数多代多代一代两代培养产物ABB的子I代B的子代操作提取DNA并离心离心结果仅为轻带(14N/14N)仅为重带(15N/15N)仅为中带(15N/14N)1/2轻带(14N/14N)1/2中带(15N/14N)请分析并回答:(1)综合分析本实验的DNA离心结果,第_组结果对得到结论起到关键作用,但需要把它与第_组和第_组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_。(2)若子I代DNA的离心结果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则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不是_复制。(3) 若将子I代DNA双链分开后再离心,其结果_(选填“能”或“不能”)判断DNA的复制方式。答案:(1)3 1 2 半保留复制 (2)半保留复制 (3)不能解题分析: 假说演绎的方法。半保留还是全保留,需要区分母链与子链,结果无法直接检测。但可通过演绎推理,利用同位素的质量不同,离心后会处于不同的密度带,这样就可以区分子I代DNA中两条链的组成情况。5实验室中现有一批未交配过的纯种长翅灰体和残翅黑檀体的果蝇,现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进行相关的遗传探究。(1)若已知长翅与残翅基因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长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现欲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这对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杂交方案:选择 进行杂交。对问题的推断与结论:如果杂交后代为 ,说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杂交后代为 ,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若长翅与残翅基因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现欲通过一代杂交实验判断这对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杂交方案: 对问题的推断与结论:如果 ,说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 ,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3)若已知长翅和残翅受一对位于第号染色体(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现欲利用上述纯种长翅灰体和残翅黑檀体的果蝇同时研究以下两个问题(说明:控制灰体和黑檀体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问题一,研究果蝇灰体、黑檀体是否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作出判断。问题二,研究控制灰体、黑檀体的等位基因是否也位于第号同源染色体上,并作出判断。杂交方案: 对问题的推断及结论:如果 ,说明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因此控制灰体和黑檀体的基因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反之,则不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果 ,说明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控制灰体、黑檀体的这对等位基因不是位于第二号同源染色体上。反之,则可能是位于第二号同源染色体上。答案 (1) 残翅果蝇作母本,长翅果蝇作父本 全部为长翅 雌果蝇全为长翅,雄果蝇全为残翅(2) 让长翅与残翅果蝇进行正交与反交 如果正交与反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相同 正交与反交的后代性状表现不相同(或具体描述) (3) 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F1 F2 F2出现性状分离,且性状分离比为3:1 F2出现四种性状,其性状分离比为9:3:3:1解题分析:针对遗传和变异可进行多方面的探究,如探究遗传中的基因的位置、显隐性等,探究变异的类型等。以(1)为例说明解题思路。找到要探究的问题:这对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提出假设(未经证实的结论,可多个):假设1基因在X染色体上 假设2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无法直接证明基因的位置,但可演绎推理,根据基因所处的位置,可推断杂交后代可以出现的表现型,要求只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即可判断这对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这个杂交方案必须能有区分作用,不同的假设对应有不同的预期结果。 选择杂交方案:先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进行初步选择,再尝试分析哪种方案可以使不同假设下的预期结果(后代表现型)不同预期结果:不同假设下的预期结果(即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相应结论: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则假设成立。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的方法(寻找证据)实验法:杂交、测交、自交、正交与反交(注意题目要求:一次杂交还是一代杂交) 调查法: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在性染色体?动植物可以用实验法,人可采用调查法。6.某种植物为雌雄异株,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图为其XY示意图,是同源区段,XY的该部分存在等位基因;1和2是非同源区段,该部分不存在等位基因。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该种植物抗病性状受显性基因B控制。若这对等位基因存在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则抗病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_。 (2)现有各种表现型的纯种雌雄个体若干,要求利用一次杂交实验来推断抗病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所选用的母本和父本的表现型分别应为_。答案(1)XBYB、XBYb、XbYB(2)不抗病(雌性)、抗病(雄性) 解题分析:(1)由于抗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抗病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三种类型:XBYB、XBYb、XbYB。 (2)题目的信息说明供选的个体都为纯种,要求是只能利用一次杂交实验。如果抗病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抗病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Y,如果抗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抗病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YB,如何让Y染色体上有无显性基因外显出来?选择母本为隐性个体即可。这用到了假说演绎的方法。 验证抗病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所采用的方法还是选用显性的雄性个体和隐性的雌性个体杂交,如果子代雌株均表现为抗病,雄株表现不抗病,则这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如果子代雌株与雄株均表现为抗病,则这种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专题2 遗传的细胞基础主要考点:减数分裂 主要考察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以及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并以此为载体解释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7下图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 B丙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C丁细胞中和可能均为性染色体 D戊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b或aB答案A解题分析:根据染色体的数量及行为可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属时期,能区分有时分裂和减数分裂。甲是有丝分裂后期,丙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丁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戊为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末期;一个染色体组由两条染色体组成,甲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共4个染色体组;初级卵母细胞分裂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丙细胞不可能为初级卵母细胞;一对性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分离,丁中不可能有两条性染色体;由图中乙细胞中染色体上基因的存在情况,可判断戊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b。帮你记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的变化规律,归纳染色体组、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量变化;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 精卵的区别; 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规律。8.下图表示雄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的数量。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A所处阶段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B代表初级精母细胞C代表染色体 D代表染色单体答案:A解题分析 首先能确定为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形成染色单体,不是复制状态时,染色单体数为零,染色体复制后,一条染色体含两个DNA分子。依次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帮你记: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中各时期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专题3 遗传的基本规律主要考点: 1.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伴性遗传 3.遗传中的非典型性考点: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9.果蝇野生型和5种突变型的性状表现、控制性状的基因符号和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编号如下表。 (说明: 每种突变型未列出的性状表现与野生型的性状表现相同;六种果蝇均为纯合体)野生型白眼型黑身型残翅型短肢型变胸型染色体眼色红眼W白眼wX()体色灰身B黑身b翅型长翅V残翅v肢型正常D短肢d后胸正常H变形h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进行验证基因分离规律的实验,观察运动器官的遗传表现,选作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应是 。 (2)若进行验证自由组合规律的实验,观察体色和体型的遗传表现,选作杂交亲本的类型及其基因型应是 。选择上述杂交亲本的理论根据是 表现为自由组合。答案(1) DDdd或VVvv (2)黑身型和变胸型,bbHHBBhh B、b和H、h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1在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解题分析 比较两个定律,结合减数分裂揭示遗传规律的本质。107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精子类 型为 ( )种 A4 B2 C1 D16答案B解题分析:注意审题, 一个精原细胞与一个个体不同。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子两两相同,两个AB两个ab或两个aB两个Ab,一个个体有很多的精原细胞,共能产生四种精子:AB、ab、aB、Ab且数量接近1:1:1:1。如果是一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类型只能有一种AB或ab或aB或Ab。延伸与拓展: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产生精子的类型为多少种?如果是一个精原细胞,且不发生交叉互换,就能形成两种精子,如果一个个体的所有精原细胞都不发生交叉互换,也只能产生两种精子;如果一个精原细胞发生了交叉互换,就可形成四种精子,一个个体部分精原细胞发生交叉互换,就可形成四种精子,且两多两少。11.判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的这两对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不可采用以下哪种方法( ) A.自交 B.测交 C.与Aabb 杂交 D.与AABB杂交答案D解题分析:判断是否遵循孟德尔定律可采用的方法方法1: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条件)方法2:根据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与比例(例:植物花粉鉴定或单倍体性状及比例)方法3:自交后代的性状及比例方法4:测交后代的性状及比例方法5:杂交后代的性状及比例延伸与拓展:杂交、测交、自交除了可以用来判断是否符合遗传的两大规律外,还能解决哪些遗传问题? 杂交、测交、自交、正交与反交可以解决的遗传问题杂交:确定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育种。自交:确定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鉴定一个显性个体是否纯合体(基因型);确定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不断提高品种的纯度。测交:鉴定一个显性个体是否纯合体(基因型);确定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正交与反交:判断基因的位置(在细胞质还是在细胞核,在常染色体还是在性染色体)12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存在朱砂眼(a)和褐色眼(b)基因,减数分裂时不发生交叉互换。aa个体的褐色素合成受到抑制,bb个体的朱砂色素合成受到抑制。正常果蝇复眼的暗红色是这两种色素叠加的结果。(1)a和b是隐性基因,就这两对基因而言,朱砂眼果蝇的基因型包括 。(2)用杂合体雄果蝇(K)与双隐性纯合个体雌蝇进行测交实验,母本果蝇复眼为 色。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暗红眼白眼=11,说明父本的A、B基因与染色体的对应关系是 。(3)在近千次的重复实验中,有6次实验的子代全部为暗红眼。从减数分裂的过程分析,出现上述例外的原因可能是:父本的一部分 细胞未能正常完成分裂,无法产生 。(4)为检验上述推测,可用显微镜观察切片,统计 的比例,并比较 之间该比值的差异。答案 (1)aaBb、aaBB (2)白 A、B在同一条2号染色体上 (3)次级精母 携带有a、b基因的精子 (4)次级精母细胞与精细胞 K与只产生一种眼色后代的雄蝇解题分析 根据本题信息,果蝇眼色包括了朱砂眼、褐色、暗红色以及白色,如果仅据此,这只是提供了果蝇眼色的背景信息,属于一种新的情境,但本题信息中还告知,朱砂眼基因与褐眼基因都位于2号染色体上,显然这是提示它们的遗传是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而是属于连锁互换定律的范围。但连锁与互换定律并不在考纲规定的范围内,这就需要考生依据题目给予的信息结合减数分裂及相关的遗传与变异知识去分析解答本题的问题。 (1)由于aa个体的褐色素合成受到抑制,bb个体的朱砂色素合成受到抑制,可见有A才能合成褐色素,有B才能合成朱砂色素。朱砂眼的果蝇只能合成朱砂色素(B)而不能合成褐色素(aa),其基因型包括aaBB、aaBb。褐色眼的果蝇只能合成褐色色素(A)而不能合成朱砂色素(bb),其基因型包括Aabb、AAbb。暗红眼的果蝇既有A又有B,双隐的个体(aabb)两种色素均不能合成,因此眼色为白色。 (2)双杂合的K(AaBb)雄果蝇与双隐的雌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暗红色与白色的比例为1:1,推测K只产生AB与ab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说明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双隐的雌性(aabb)两种色素均不能合成,因此眼色为白色。 (3)“在近千次的重复实验中,有6次实验的子代全部为暗红眼”。这一信息告诉我们,这6次杂交实验中雄性的个体只产生了AB的配子,而没有正常的ab。正常情况下AaBb雄果蝇应该产生AB与ab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为什么在6次杂交中,ab的配子都不能正常形成呢?仅从试题条件无法判断其原因,但可以推知这种异常在减数分裂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的过程中,即aabb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形成ab精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某种异常,导致ab不能正常形成。如果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那么同源染色体分开异常,最后形成的异常配子就不只是ab不能产生。 (4)上述推测是否合理呢?假若合理,那么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正常,两者的数目比例也应该正常;次级精细胞分裂异常的结果是不能形成正常的ab,即次细胞的数目将表现比正常情况下的减少,也即次级精母细胞与精细胞的比例与正常情况下相比将会发生异常。显微镜观察切片可以观察到这种数目的变化,以证明假设是否成立。 考点:伴性遗传13果蝇的眼色有红眼和白眼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纯种品系进行杂交实验如下:实验1:红眼白眼 50%红眼、50%红眼实验2:白眼红眼 50%红眼、50%白眼根据以上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仅根据实验2就能够判断两种眼色的显隐性关系 B实验2结果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C实验1、2子代中的雌性果蝇基因型相同 D实验1子代雌雄杂交的后代中白眼雌果蝇占25%答案D解题分析:实验2的子代性状表现明显与性别相关联,可判断为伴性遗传。 考点:遗传中的非典型性14.人类中非秃顶和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男性只有基因型为AA时才表现为非秃 顶,而女性只有基因型为aa时才表现为秃顶。非秃顶男性与非秃顶女性结婚,子代的表现型不可能为( )A. 儿子秃顶 B. 儿子非秃顶 C.女儿非秃顶 D.女儿秃顶答案D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孟德尔定律的应用。在通常情况下,常染色体基因决定的性状与性别是无关的,但本题中涉及的秃顶的性状,当基因型为Aa时,表现出与性别的相关性,在男性中为秃顶,而在女性中为非秃顶。这样,就控制秃顶与否的这对基因而言,在男性中三种基因型的表现型分别为:AA非秃,Aa与aa秃顶;女性中三种基因型的表现型分别是:AA与Aa非秃顶,aa秃顶。据此可以判断非秃顶男性与非秃顶女性结婚,所生女儿全部为非秃顶,儿子为秃顶或非秃顶。 表现型除了取决于基因型,还会受到外界环境或体内环境的影响。15.某种黄鼠的黄色毛和黑色毛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黄毛鼠无法稳定遗传,黄毛鼠相互交配,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黑毛鼠。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黑毛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自交后代出现黑毛鼠是基因突变所致C自交后代黄毛鼠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D黄毛鼠能产生两种配子答案D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与掌握。试题中给出了“黄毛鼠无法稳定遗传,黄毛鼠相互交配,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黑毛鼠” 的信息。“总会产生”不可能是基因突变所致。双亲为黄色鼠的后代中出现了黑色,所以黄色为显性,黑色为隐性。由此可判断黑色鼠的基因型为aa,黄色鼠的基因型是AA或Aa。后代出现黑色鼠,因此双亲的黄色鼠的基因型一定是Aa。但基因型是Aa的两只黄色鼠杂交,后代应该出现的基因型比为:AA:Aa:aa=1:2:1,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应为3:1,而题目告知的是这种比例为2:1,显然在本应3份黄色鼠中有一份没有能完成个体发育,不难看出最可能是基因型为AA的没有完成个体的发育。由于某种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因此杂交后代就会出现与典型分离比不同的结果,从而表现出“特殊”的现象。 16.某植物有开红花与开白花的两种类型。下面是红花与白花植株杂交试验的统计数据:亲本组合F1植株F2植株红花白花红花白花红花白花121045130红花白花89024281 (1)该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 定律。(2)用自己拟定的字母写出两组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亲本 ; 亲本 。答案(1)自由组合(2)AABB(红花)aabb(白花) AAbb或aaBB(红花)aabb(白花)解题分析:亲本组合的F2植株红花与白花的比例为15:1,是9:3:3:1的变型,可推断控制花色的基因是两对,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 B 、A bb或aaB 表现为红花,aabb表现为白花。亲本组合的F1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亲本基因型为AABB(红花)aabb(白花)。亲本组合F2植株红花与白花的比例为3:1,由此推断F1植株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亲本的白花只能产生一种配子ab,所以F1植株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Aabb或aaBb,亲本也就有了两种情况。拓展延伸为什么会出项特殊的比例?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多对基因决定一对性状(基因互作),还可能会出现的比例有哪些? 专题3 遗传的分子基础主要考点: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考点:DNA的结构17右图为某基因结构示意图,G占全部碱基的3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基因的碱基序列包含遗传信息 B该基因的碱基(C+G)/(A+T)为23 C该基因中碱基对CG含量高有助于DNA的稳定 D限制酶作用于部位,解旋酶作用于部位答案B解题分析: 基因的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G=30%,A=T=20%,所以(C+G)/(A+T)为32;碱基对CG之间有三个氢键,AT之间有两个氢键,CG含量高有助于DNA的稳定。 帮你记:五种酶的比较 项目 种类 作用底物 作用部位 作用结果 限制酶 DNA分子 磷酸二酯键 形成粘性末端或平末端 DNA连接酶 DNA分子片段 磷酸二酯键 形成重组DNA分子 DNA聚合酶 脱氧核苷酸 磷酸二酯键 形成新的DNA分子 DNA(水解)酶 DNA分子 磷酸二酯键 形成脱氧核苷酸 DNA解旋酶 DNA分子 碱基对间的氢键 形成单链DNA分子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18. 用32p标记了玉米根尖细胞的DNA分子双链,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不被标记答案B解题分析:标记的是DNA分子双链,所以本题关键是要搞清楚染色体上DNA的变化,解决此题最直观的方法是画图,画一个染色体,上有带标记的双链DNA,画出染色体复制中DNA的半保留复制,可快速准确地判断。把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去想,不如尝试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解呈现出来,使问题直观化和形象化,可降低解题难度。注意DNA半保留复制与染色体复制、细胞分裂的关系。考点:转录19.右图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B在不同组织细胞中该过程的产物无差异C该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D该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答案D解题分析: 转录是以DNA一条链的片段为模板;基因选择性的表达,在不同组织细胞中该过程的产物mRNA有差异;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不需要解旋酶;该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从而保证遗传信息由DNA传递给RNA。帮你记:复制转录翻译HIV逆转录RNA复制时间间期活细胞某些RNA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后RNA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后场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