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她者的眼光两本女性主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沈睿Wendy Larson, Women and Writing in Moder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Sally Taylor Lieberman, The Mother and Narrative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98). 近十年来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以女性主义的批评方法对中国文学阅读与重新阅读的努力,有了显著的成果,每年都有数种专著和合集出版。1998年,文棣(Wendy Larson)和夏丽(Sally Taylor Lieberman)分别出版了新著现代中国的女性与写作和母亲与现代中国的叙事政治。她们从不同角度、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解读中国现代文学,分别以女作家与写作的关系和以母亲形象为轴,重新书写了现代中国文学史。文棣的现代中国的女性与写作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与写作的关系,以及现代中国女性写作的意义。五四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是以一批女作家史无前例地出现在写作领域为标志的。文棣探讨新女性和新写作这两个现代观念的出现怎样预设了女性写作的位置,又怎样在当时的中国文化建构和论争中规范了女性写作的可能。她具体考察了女作家的文化、写作位置,论述她们怎样在政治文化的囿限中,既与文化规范妥协,又与之抗争;既通过写作建立自己的主体性,对新旧规范进行明里暗中的颠覆,又不得不在特殊的文化政治压力下修改和最终放弃了女性的主体写作的过程。虽然文棣在序言中宣称,此书不是对现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全面研究,但这本书从女性和写作的角度,对五四以来到40年代的女性和文学、女性和写作的关系进行了历史疏理,对现代中国女性文学的理论论争、写作发展、政治与写作的关系都有清晰的描述和独树一帜的阐述。文棣认为,女性解放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世界各地的现代化进程中,女性都曾被用来指称现代化的程度。女性被看成是民族健康和力量的晴雨表。中国亦不例外。中国现代作家和批评家,正是在女性解放这个现代性标志的范域内讨论和分析妇女问题和文学问题的。同时,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现代中国女性的写作与传统的中国历史文化有密切联系。这种深刻的联系对现代女性写作有根本的制约。文棣论述说,中国的文化、历史,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都具体规定了女性的社会位置。女子无才便是德就是这种规定的体现,其所隐含的是德与才的互不相容和排斥,所标志的是德才分属于男女两性不同的本体性范畴。德属于女性的范畴,代表了自我牺牲的身体折磨;才属于男性范畴,标志了超逾感情的智力知识和接近文化及文学的能力。德是女性的身体实践,才是男性的头脑领域。文棣认为,五四以来的女性文学正是在这样的德才对立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西方经济文化冲击中国的背景下产生的。她论证,无论新女性文学是何等的新,或提倡得何等的新,实际上新女性作家和新文学的关系是强大的传统的继续或变体。当然,这个继续或变体五四新女性文学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性。与以往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不同的是,文棣坚持考察现代文学和传统文化之间深刻而隐含的联系。围绕着这个论点出发,现代中国的女性与写作共有五章,分别论证女性与写作的关系,女性写作与历史及当时的政治社会的关系,以及新女性文学的特性。文棣指出,在二十世纪初左右的中国,具有改革精神的知识份子为寻求民族富强的梦想,从而想象出一个不同的中国社会。这种对中国的想象,主要来源于想象中的全球平等,一个中国可以在语言上、文化上平等参与的世界大同景象。妇女首当其冲地成为本世纪初知识界争论最火热的论题之一。许多知识份子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都相信,中国妇女的生存状态就是中国缺乏力量和落后的象征。因此,妇女不缠足、接受体育教育、身体健康就成为民族振兴的保证,是中国走入现代化的前提。五四前后,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譬如个人选择、个人自由等等进一步成为知识份子批判中国文化的参数,西方的家庭价值原则则成了批判中国传统家庭的标准。妇女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反对将拯救民族的责任全归在妇女身体(节烈)上的这种理论。胡适在贞操问题中强调个人权力的重要性。叶圣陶在女子人格问题一文中建议,应该建立女性的人格,女性不应再被其他关系诸如妻、母、女等所定义,而应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他同时还提出,不应把女性的生育看成是为男人的传宗接代,而应把生育看成是为现代社会所作的贡献。这样,女性的身体不再属于家庭宗族,而属于现代的国家。可以说,女性的身体一直是中国知识份子在面临西方压力下试图重新想象和设计国家民族形象的主要议题,女性的身体不停地被赋予各种各样的意义。文棣指出,这种对女性身体的强调又一次不经意地重复了中国传统女德对女性身体实践的要求。新涌现的女作家是怎样回应这种民族主义对女性身体的要求的呢?仔细地阅读谢冰莹、卢隐、凌叔华、冰心等女作家的作品,文棣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些女作家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似乎没有一个可以用她们的身体实现富国强民的理想。女作家作品中的女性身体形象,大都是非死即病,一副雕零景象,与热热闹闹的民族主义梦想的身体强壮、精力旺盛的新女性相差甚远。由于20、30年代作品的主题大都与自由恋爱有关,文棣从当时热烈地讨论的恋爱与婚姻、性与独身主义等问题入手,考察女性主体和身体在这些作品中的意义。20、30年代的作品有一种明显的渴望:渴望一个在科学和爱情基础上建立的理想社会。理想的爱情似乎是种在现行的社会和条件之外的纯粹的爱。由于浪漫的爱和独立的个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爱情成了现代性的双重指标:直接实现个人意义,间接促进现代国家的建立。女作家在这种新的爱的哲学覆盖下,试图在作品中确定这种爱情哲学对女性和她们生活的意义。有趣的是,她们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总是犹豫不决、困惑不已。她既寻求也质疑爱的意义和价值,爱似乎是一个幻影、一个两难境地她必须既是一个坚强的、向民族目标前进的女性,同时又实现她的个人欲望。结果,她最终无法两全,即无法实现爱,也无法实现爱的终极对国家的责任。文棣以卢隐的小说女人的心,凌叔华的绣枕,陈衡哲的洛绮思的问题和冰心的遗书等作品为例,详细地分析了女人的身体、爱情和国家的关系。她总结道:女人的心中的女主人公最终既不能和爱人也不能和前夫生活在一起,说明了新女性的无路可走。她无法和爱人在中国开始新的理想生活,因为传统无处不在。她也无法回到过去,回到前夫身边,因为过去的大门已经关上。只有当她的身体不存在了,问题才能解决。冰心的遗书是以死者写给冰心的信的角度袒露她的一段爱情,此刻,这个女主人公身体已经不存在了。种种阅读说明了现代女性的身体仍是道德操作的领地。虽然德的内容已经发生变化,但其形式结构并未变革,其本质仍是与传统相接。文棣指出,传统的德与才的意识形态仍然改头换面地操作在现代文学的构建中。女作家在新文学中的位置一开始就被认定成了女性的位置,也就是身体和德的位置。女作家对写作的态度也说明了这点。女作家在她们的作品中将女性和文学写作性别化,写作被赋予在男性的位置上。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许多女诗人,但是,写作本身历来被看成是男性的活动。写作不是女人的事。写作会使一个女人拋头露面,走出闺阁,跨越界限,进入女人不该进入的男性公众领域。五四以来,现代女性和现代文学的结合产生了女性文学(当时也称之为女子文学或妇女文学。文棣在其书的第45页将这三个名词列在一起,共同指称妇女写作。她的用法是指同一个概念。据文棣和白露Tani Barlow考察,五四早期,女子文学和妇女文学用得多一些,后来在30年代起,逐渐被妇女文学代替)。文棣指出这个概念是矛盾的结合体,其本身就意味着传统和现代的纠缠,也暗示了妇女文学的困境。 文棣再次以冰心和卢隐的作品为例说明她的论点。文棣指出卢隐的一个著作家和冰心的超人都是以写作者为主人公的。这两个能写作的主人公都是男性。他们为了写作的神圣性,对现实都保持着一种冷淡、孤独、傲慢的姿态,虽然他们写的东西也许充满了感情和对情感的恳求。两篇小说中的女性母亲、姐妹、情人都显得温暖、慈爱,可以为主人公解脱孤独。但是主人公必须与温情斗争,以免成为普通人。在这两篇作品中,文学和写作成为抽象的、被压抑的精神,感情和敏感,与之对立,妇女成了使感情和精神具体可亲的力量。让人惊异的是作品中暗含的写作与性别的对立。两位女作家无法在她们早期的作品中构造女性写作者的形象,她们把写作者的特权位置赋予给男性,留给女性的是妇女的位置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她们的作品似乎说明女性和文学不能在一起,因为文学属于男性领域,如同才是属于男性的一样。 新女性文学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注对女性主体性和女性心理状态的探讨,文棣认为此中意义不同寻常。因为这不是甚么自我娇纵的小事小情,而是女性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下,探索、跨越她们的德的位置的心理和物质边界的努力。只有从这点出发,才能凸现20年代出现的妇女文学和女作家的意义。然而,女作家的作品很快就遭到新文学批评家的指责。文棣分析了20、30年代对妇女文学的讨论,发现女作家开始发表作品不久,很多评论家就开始指责她们的作品,认为她们缺乏社会意识,太女性气了。女作家的作品被指过度地抒情、忧郁、主观、情绪化,与时代不符。当时的批评界一方面对女性文学的出现拍手叫好,另一方面则对女作家的作品摇头不满。欢呼女性文学出现的学者评论家试图证明,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从来就是属于女性的,是以阴柔为美,以女性的特质为正宗的。比如谢无量1919年的著作中国妇女文学史力图把妇女和文学结合,宣称妇女不但创造了大量作品,而且,许多艺术形式也是妇女创造的。批评现代女作家作品的人,则把女作家的作品贬成保守的、自我中心的、与时代脱节的。在风起云涌的时代要求的大声批判的压力下,女作家不知该如何是好,大部分作家只好停止写作。到了30年代初,文学中的德的位置都不为女性存在了。只有丁玲试图按照时代要求写作,走上了从爱情到革命的道路。从此以后,女作家的位置被正统文学取消,革命的宏伟叙事只给作家留下一个位置:貌似无性别的,实则是男性的身份。文棣对大部分女作家在30年代突然搁笔作了很有说服力的阐述。 至于夏丽的母亲与现代中国的叙事政治,阅读讨论的也是五四时期到30年代初的文学作品。她的角度是从母亲的形象入手,解读现代文学与民族主义,中国的现代性,男女两性政治和现代文学发展的复杂关系。通过对母亲形象的多重揭示,夏丽亦为现代女性文学一辩,指出被嘲讽已久的、满含贬义的女性文学的感伤,实则是男性划分给女性文学的位置,其实男性作家的作品也充满了感伤情调,但文学批评对男性作家的感伤给予充分理解,经常将之描述为这些作家的早期阶段,对女性作家的感伤特点则一概定义为女性文学的本质而予以排斥。夏丽进一步揭示男性叙述,特别是茅盾的小说和以他为代表的文学批评,实际上盗用了女性文学的位置和身份,扼杀了蓬勃兴起的女性文学。夏丽显然也是在为女性文学正名,以恢复现代女性文学的历史面目。她的努力和文棣的努力异曲同工,都显示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重新评价历史,书写历史的锋向。母亲与现代中国的叙事政治共有七章,实际上是从七个角度分析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的表现。夏丽从五四早期作品中比比皆是的理想化的母亲形象入手,指出母亲在20年代早期的作品中是中国现代性的重要形象代表,她代表的不仅仅是母亲,而是现代知识份子想象的、在理想社会中新的人际关系。五四时期,特别是叶圣陶和冰心的作品里,母爱和爱的哲学是最主要的主题。这个主题也充满在各种各样的报刊页面上,风行一时。在这些作品中,母亲都是一个温柔、充满爱心、自我牺牲的形象。为甚么这种理想化的母亲形象突然成为文学的想象的热点?夏丽论证道,这个理想化的母亲实际上是构想中的中国现代性的中心形象。五四时代的知识份子在描绘想象中的现代中国的蓝图时,把母亲设计成真诚的人性关系的代表。这种真诚的关系又是以母爱为表现的因为母爱是自然的爱。在他们看来,自然的爱与中国传统社会人为的、虚假的人伦关系格格不入。由于他们要砸碎和摒弃中国传统的人伦关系,母亲和她所代表的爱就成为想象的另一端,成为现代社会基础的象征。同时,母亲形象又与当时对妇女问题的讨论联系在一起。五四时期知识份子以妇女为度量衡,丈量他们对传统的反抗。他们认为,妇女解放是他们自己从垂死的父权下解放的先决条件,似乎妇女一解放,知识份子也就从传统中解放出来了。妇女成为双重工具:被压迫和牺牲的妇女成为批判传统的最顺手的形象,同时,创造出来的新女性又成了中国未来的象征。在这种对现代国家民族的想象中,妇女成了杠杆,挑起中国存亡的重任。由于当时的知识份子普遍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他们对男女的自然性也深信不疑。母爱被看成是最自然的爱,是未来自然而正常的社会的基础。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母亲的形象就这样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她是种族进化和社会进步的化身,她的爱为创建有人格的人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她将正确地抚育未来中国民族的建设者。冰心和叶圣陶两人都是回应了那个时代的号召,在他们的作品中传达了那个时代的母爱旋律。然而,自20年代末以来,叶圣陶表现母爱的作品被称为早期之作,被看成是他成为现代中国主要作家的必经阶段。冰心的运气就没那么好。冰心的出现曾受到热烈欢迎,因为她回响了母爱的时代号召,但是随着新文学向现实主义靠拢,冰心渐渐地被移出正宗文学的主流,被盖以无关重要的爱的哲学的戳印,驱入文学史的边缘。夏丽认为,五四文学革命的话语建设过程,就好象是现代儿子对传统父亲的反叛,其特点是对母亲的迷恋,对从压迫的家族关系中解放妇女的强烈呼唤。在这样的家庭革命中,首先应该获得解放的是甚么样的妇女呢?夏丽指出,现代中国文学产生了史无前例的俄底普斯故事,陈白尘的报仇、卢隐的父亲、茅盾的动摇、曹禺的雷雨等,均以儿子爱上庶母的故事为情节。一个年轻的现代青年,爱上了专制、年老的父亲的性占有物父的妾,他的母。这种被禁止的爱情从父权的手中夺到父权的女人表面上似乎是在抨击传统中国的父权制,实际上,仔细阅读这些作品便可以看到,没有一个母在这些作品中获得解放。女性在这场子与父的斗争中,只是两位男人的战利品。 据说鲁迅小时候特别对目莲救母的戏着迷。目莲之母在地狱中受煎熬,目莲想方设法营救。鲁迅成年以后,这个故事仍然活跃于他的记忆中。夏丽以此为寓言阐述到,如果母亲是祖国的话,那么五四时代的知识份子相信他们是在救中国这位母亲。但是,以救母为己任的民族建设者,在文学作品中很少产生母亲拯救者的形象;相反,很多作品表现出一个被动的、感伤的、政治上无能的、在母亲面前卑怯的儿子形象。夏丽论证说,面对西方的第三世界民族主义所处的位置实际上是非雄性化的。民族主义在面对祖国母亲时应是英雄的形象,但是,面对西方他又是非雄的身份,母亲拯救者的无力无能实际上是这种身份的表现。面对西方,中国丧失了雄气,感到懦弱无能;面对母亲,这个素来被尊崇的形象,也失去了拯救的力量。郁达夫的小说体现了这个特点。在他的小说血泪、在寒风里和沉沦中,母亲无一例外地是让人沮丧的、统治一切的形象。她们对儿子们不能为家庭带来荣华富贵感到羞愧难当。她们的羞愧使儿子的男人之气大受打击。郁达夫的作品里弥漫着征服女人、拯救女人和用力量惩罚女人的愿望。实际上,郁达夫的位置是与祖先、父亲、菲勒斯认同。鲁迅的小说同样也用母亲的形象探讨中国的阳刚之气的危机,并把这种危机与民族的无力相连。他的补天、奔月、在酒楼上等作品都没有救出母亲。出人意料的,女作家作品的母亲与男作家的很不相同。夏丽在女作家的作品中发现母亲的缺席状态。现代女作家的作品充斥着丧母的恐惧和痛苦。夏丽以卢隐和冯沅君的作品为例论证说,这两位女作家在探索新女性的无母状态中暴露了理想化的母爱的话语的性别不平等。夏丽还细读了茅盾的新女性小说,揭示这位被誉为善写新女性形象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其实是从女性作家作品的情节和结构中化用或盗用而来的。茅盾一方面着文批评女作家的狭窄、感伤、幻想,用他的批判现实主义理论裁量女作家的作品;另一方面,他挪用他所批评斥责的情节结构,比如,幻灭中缺母结构等等写作新女性形象。许多评论都指出茅盾作品具有女性气质,这种以男性身份占据女性气质的位置,实际上剥夺了女作家的女性气写作的位置。在茅盾的批判和挪用面前,女作家似乎无路可寻可走。母亲与现代中国的叙事政治就这样以分析母亲形象入手,切入对中国现代性、革命、妇女等话语讨论,从一个角度叙述了一段不被注意、但极为重要的中国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惠东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文库发布:情景式课件
-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2026届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江苏省常州市奔牛高级中学化学高一上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学校四班级新学期方案
- 陕西化学试题及答案
- 酒水知识试题及答案
- 探险之旅:技能揭秘
- 喉镜操作考试题及答案
- 家电公司采购档案管理细则
- 体育场看台座椅施工方案
- 老年人消毒护理与急救技术
- 2025 年艺术新课程标准试题与答案(2022 版)
- 数据中心列头柜基础知识
- 数据中心项目实施计划与时间安排
- 2025矿山承包合同范文
- 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警务应急处突
- 锁骨骨折的护理课件
- 2024华为干部管理资料第7版
- 超级动漫IP奶龙-品牌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