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doc_第1页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doc_第2页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doc_第3页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doc_第4页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曾国新福建省长乐市郑和研究会秘书长提要:有人称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踪迹建文”和“耀兵异域”,这是没有根据的臆测。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决策者明成祖朱棣的碑文、敕书,执行者郑和刊立的长乐天妃碑碑文,随行者马欢、费信、巩珍等人的航海笔记,可以证实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宣德化柔远人”和“经济大海”。关键词:郑和下西洋、目的Abstract: Some people consider that Zheng Hes voyage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seek out Zhu Yunwen (the previous emperor whom the Yongle emperor had usurped and who was rumored to have fled into exile)” and “impress foreign people with the powerful force.” In fact, it is just an unfounded speculation. Based on the analyze of the inscriptions and the edict from Emperor Zhu Di (the third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sponsor of the Zheng Hes voyages), inscription on Changle Tianfei monument which build by Executor Zheng he, and the sailing notes from Zheng hes followers such as Ma Huan, Fei Xin, Gong Zhen, a conclusion can be made that the real purpose of the expeditions is to “promote an ethical culture, strengthe foreign friendship and boost overseas trade.Keywords: Zheng hes voyage,Purpose一、“踪迹建文”和“耀兵异域”都是根据不足的臆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由于明成化年间反对下西洋的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毁灭了郑和远航的官方档案,致使后人对郑和下西洋知之不详,甚至连为什么下西洋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郑和下西洋过去300年后,清乾隆四年(1740)张廷玉纂修的明史是这样说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1 此后的几百年,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本人认为,无论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和逻辑分析,“踪迹建文”和“耀兵异域”都是根据不足的臆测。先看“踪迹建文”说。燕王朱棣在北平举兵造反,为了贴上合法的标签,并没说要推翻建文帝政权,而是打着“奉天靖难”旗号,声称自己是奉祖训进京“清君侧”,“除奸臣”,“解国难”。朱棣攻下南京后,以建文帝“阖宫自焚”、“自底亡灭”的理由,在诸王及文武官员多次呈请即位称帝的情况下,才“奉承洪基”当上皇帝的。 2 雄才伟略的朱棣迅速巩固了政权,即使建文帝真的逃亡在外,也根本不必担心文弱无能的建文帝会卷土重来。如果朱棣兴师动众公开四处寻找建文帝,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帝位是不合法的。退一步说,永乐之初为了肃清前朝残余政治势力,郑和首次下西洋可能捎带秘密寻找建文帝的任务,但政权牢牢巩固了二十多年的后永乐时代和宣德年间,还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远万里连续六次去海外“踪迹建文”就毫无必要了。再看“耀兵异域”论。大家知道历史上对中国历朝政权造成威胁的都在陆地上的北面,除了“东洋”日本的倭寇骚扰我国沿海外,无论是“南洋”还是“西洋”,郑和下西洋所到过的海上诸国从未对中国造成威胁,而真正从海上威胁中国最早的西方国家是在郑和首次下西洋100多年后。据明史记载:“佛郎机正德中,据满剌加地,逐其王。”3佛郎机即葡萄牙,满剌加是当时大明王朝的一个藩属国。1553年葡萄牙盘踞澳门,接着是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面对北方的威胁,明成祖朱棣数次亲率大军北征,他哪有精力,也哪有必要耗费巨大财力,派遣二万多舟师到“西洋”诸国“耀兵异域”?二、郑和下西洋决策者和执行者原始资料揭示下西洋目的是政治上“宣德柔远”,经济上互惠互利1930年在长乐南山出土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长乐驻泊期间所立,长乐俗称天妃碑,又称郑和碑。碑文总共1177字,历述下西洋目的、意义,前六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务。这是考证郑和下西洋最权威的史料碑刻。关于郑和远航的目的,碑文记载:“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琛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4廖廖62字告诉我们:(1)哪怕是边远的海外各国都对我国非常尊敬,纷纷带着珍贵的礼物来访;(2)皇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舟师运载大量礼物回赠他们,是为了宣扬我们中国的道德文化,与他们建立和平友好关系。这样,我们根据碑文的这段文字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是在政治上“宣德柔远”,建立世界和平秩序;二是在经济上,中外双方互有来往,互易货物,互惠互利。我们再来看明成祖朱棣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下的敕书:“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故此敕谕,悉使闻知。永乐七年三月日”5敕书明确指出郑和下西洋要传达他的指示:要求各国“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可见,长乐郑和碑所说的“宣德化而柔远人”和“赍币往赉之”,真实体现了郑和忠实贯彻执行明成祖朱棣关于郑和下西洋决策的目的和任务。南京天妃宫有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俗称天妃宫碑,为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四年四月初六日”刊立。碑文共699字,其中“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6显然与长乐郑和碑“宣德柔远”说法完全一致。长乐郑和碑记载郑和下西洋中仅有三次军事行动:一是“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二是“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三是“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其苏门答剌国有伪王苏斡剌寇侵本国,其王宰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诉,就率官兵剿捕,赖神默助,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第一次是抓捕“劫掠番商”,“犯我舟师”的海盗广东人陈祖义。第二次是反击“谋害舟师”,“生擒其王”后,又被释放。第三次是应苏门答剌国王子要求,帮助其“剿捕”“伪王苏斡剌”。郑和碑描述这些军事行动的目的:“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7事实上郑和统率二万多庞大舟师下西洋,没有欺辱任何一个小国,没有侵占所到之国一寸土地,更没有象后来的西方探险家那样,将“发现”的“新大陆”占为已有。三、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费信、巩珍等人著书记载郑和远航确实进行经济贸易马欢、费信、巩珍三人都曾多次跟随郑和下西洋,他们的著述印证了上述郑和远航的目的。马欢在瀛涯胜览序说:“永乐十一年癸巳,太宗文皇帝敕命正使太监郑和等统领宝船,往西洋诸番开读赏赐。”8费信在星槎胜览序中说:太宗文皇帝德泽洋溢乎天下,施及蛮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亲,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永乐至宣德间,正使太监郑和等至诸海外往赐玺书礼币,至仁至德,化及蛮夷,万邦臣服,贡献之盛欤。9不仅如此,他们的著述还直接说到郑和下西洋是经济贸易行为。朱当氵眄 国朝故本瀛涯胜览中的序说:“洪惟我朝太宗文皇帝、宣宗章皇帝,咸命太监郑和率领豪俊,跨越海外,与诸番货易。”10 巩珍在西洋番国志自序中甚至提出一个令人叹服的新概念“经济大海”。11明正德十五年(1520)黄省曾在其西洋朝贡录中对郑和下西洋做出这样的评论:“然则和岂贸易珍宝之使哉,除异域之患,为天子光,和亦贤矣。”12在明人黄省曾的眼里,几十年前的郑和下西洋还是以经济贸易为主,政治目的为次。马欢、费信、巩珍三人在各自著述中都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所到各国的物产资源情况和货物交易规则,甚至还详细记载了他们与当地直接贸易的情形。这里不妨例举几处:溜山国:“中国宝船一、二只亦往此处收买龙涎香、椰子等物,乃小邦也。”13祖法儿国:“中国宝船到彼开读赏赐毕,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其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鳖子之类来换易纻丝、磁器等物。”14阿丹国:“王闻其至,即率大小头目至海滨迎接诏赏至王府,礼甚尊敬。咸伏开读毕,王即谕其国人,但有珍宝许令卖易。其时在彼买到重二钱许大块猫睛石,各色雅姑等异宝,大颗珍珠,珊瑚树高二尺者数株、其珊瑚枝珠五匮,金珀、蔷薇露、狮子、麒麟、花福鹿、金钱豹、驼鸡、白鸠之类。”15天方国:“宣德五年,蒙圣廷命差内官太监郑和等往各番国开读赏赐,分舟宗到古里时,内官太监洪等见本国差人往天方国,就选差通事人等七人,赍带麝香、磁器等物,附本国船只到彼。往回一年,买到各色奇货异宝、麒麟、狮子、驼鸡等物,并画天堂图真本回京。”16暹罗国:去国西北二十余里,有市镇名上水,可通云南后门,番人五六百家。但有诸色番货,皆出卖红马厮肯的石,此石在红鸦鹘石肩下,明净如榴子。中国宝舡到亦遣小舡到上水买卖。17柯枝国:名哲地者专收买宝石、珍珠、香货,以待中国宝船及各处番舡。18在古里国进行的买卖描述最为生动:“其二头目受朝廷升赏,若宝船到彼,全凭二人为主买卖。王差头目并哲地、米纳几即书算手、官牙人等,会领舟宗 大人议择某日打价。至日,先将带去绵绮等货,逐一议价已定,随写合同价数各收。其头目、哲地即与内官大人众手相掌,其牙人则言某年月日交易,于众中手拍一掌,已定,或贵或贱,再不悔改。然后哲地富户将宝石、珍珠、珊瑚等货来看议价,非一日能定,快则一月,缓则二、三月。若价钱较议已定,如买一主珍珠等物,该价若干,是原经手头目、米纳几计算,前还纻丝等物若干,照原打手之货交还,毫厘无改。”19这里,作者马欢向我们暗示:朝廷向二头目赏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当好中介,帮助郑和下西洋船队与当地进行贸易活动。这个贸易活动在当地政府的管理之下进行,有条不紊,公平合理:先是郑和船队领导与当政府官员和商人代表商定订货议价时间地点;到时郑和船队如约“带去绵绮等货”让当地商人看货逐一定价,签订买卖合同,“或贵或贱,再不悔改”;然后当地商人将他们的货样带来让船队看,议定价格;最后,当地商人按合同交货,“毫厘无改”。巩珍在西洋番国志满剌加国中记载:“中国下西洋宝舡以此为外府,立摆栅墙垣,设四门更鼓楼。内又立重城,盖造库藏完备。大舟宗宝舡已往占城、爪哇等国,并先舟宗暹罗等国回还舡只,俱于此国海滨驻泊,一应钱粮皆入库内贮。各舡并聚,又分舟宗次前往诸番买卖以后,忽鲁谟厮等各国事毕回时,其小邦去而回者,先后迟早不过五七日俱各到齐。将各国诸色钱粮通行打点,装封仓舟者,停候五月中风信已顺,结舟宗回还。”20显然,满剌加是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集散地和贸易仓储中心,庞大舟师在这里分成主船队和若干小舟宗船队,分头“前往诸番买卖”,完成各自任务再回这里集中,待“五月中风信已顺”时返航回国。从郑和下西洋船队人员组成也仍然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确实包括经济贸易。如马欢在瀛涯胜览宝船与人员记载:“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梢、买办、书手,通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21其中“买办”就是负责贸易的工作人员。综上所述,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可以借用当事人的原话来表达:“宣德化柔远人”和“经济大海”!至于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大海”的成效,不妨引用明万历甲戌(1574)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中的一名话供大家参考:“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22注释:1、(清)张廷玉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郑和2、(明)太宗实录卷九3、(清)张廷玉明史外国传4、抄自长乐郑和史迹陈列馆内天妃灵应之记碑原件5、李士厚影印原本郑和家谱校注明成祖朱棣敕书,晨光出版社6、俞明主编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贴,南京出版社7、三次军事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