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摄影中测光技巧.doc_第1页
数码摄影中测光技巧.doc_第2页
数码摄影中测光技巧.doc_第3页
数码摄影中测光技巧.doc_第4页
数码摄影中测光技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码摄影中测光技巧相机(数码和各种胶片)的测光原理并不复杂,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相机的测光系统(或测光表)是以何为测量基准的!通俗地讲,就是相机在测量一个场景的光线时,它怎样“想”自己看到的东西? 记住:所有的相机在测光过程中,会将“看到”的所有物体都默认为反射率为18%的灰色(摄影的专业术语叫“中级灰”),并以此作为测光的基准。也就是说,在相机的“眼”中,所有的被摄体都是灰色的,曝光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还原这种灰色。 为什么是这个特殊的18%灰?因为18%灰与人皮肤平均反射光(1620)的色调一样,而人是我们最常拍摄的对象。(其它物体的反射率,如银是96,绘图白纸75,纯黑是3等。) 测光表工作时,要看被摄体的反射率是否为18%,如果反射率是18%,那它测量出来的数值就十分准确了,按此数值曝光,被摄体的色彩和影调就会得以真实地还原,所以,对我们的皮肤、平常的色彩斑斓的景物来说,这种以灰色基调为还原标准的曝光是非常准确的。 如果被摄体的反射率不是18%,那么相机测光系统测量出来的数值就不准确,若直接按此数值曝光,画面的影调和色彩就会出现失真:像拍摄白茫茫的雪原、黑漆漆的煤田,相机也把它们当作灰色来还原,直接对着它们测光聚焦,往往会拍出灰色的雪和煤。 小窍门:数码拍摄中,合理测光的几个小技巧: 拍雪景,你可以先对着你的手半按下快门,也就是对自己的皮肤进行测光,然后再对种你要拍的雪按下快门,那么雪就是白颜色了。同理,拍摄穿黑衣服的人像,也应先对脸部进行测光,然后再构图拍摄。) 当拍摄明亮物体时,应采用比测光表推荐的指数高12档的光圈,而对阴暗物体则要适当减少曝光量。 在阳光很充足的季节拍照,将使照片产生很大的反差,所以必须要对景物的明亮、阴暗部位分别测光,并以两者的平均曝光指数进行拍照。 大秘诀:记住下面的一些物质,它们的反射值接近18%,也许对大家在复杂的条件下拍摄非常有用: 草(割后的草地!),但注意,不是墨绿、特别绿或发黄的草; 大部分浅绿的树叶或植物叶子; 有些、但不是全部树干; 旧的、修复的柏油路和混凝土(这个非常有用); 长期放置、没有刷油的木材; 红/棕色的砖,包括水泥墙; 干树叶。二、相机的测光方式 由于各类相机的构造和功用不尽相同,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测光系统和方式也各有所异。 目前,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测光方式都采用 TTL (Through the lens)、自动测光(Auto Exposure)系统经过镜头来测光。所以,我给大家主要介绍镜头(TTL)测光的一些基本知识,至于单独测光表测光的技巧得请部落的各位大侠出面给我们上课啦。 通过镜头(TTL)测光的方式具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并在使用滤光镜或近摄皮腔时可以简便、直接地测量出光线经过滤光镜或近摄皮腔阻挡、衰减后的亮度值。基本上,数码相机的测光模式有四种: 1、平均测光 (又名“整体测光”) 这是最基本的一种测光方式,这种测光方式将被摄体在取景屏画面内的各种反射光线的亮度进行综合而获得平均亮度值。平均测光的特点是使用简单,但测光精度不高,在取景范围内明暗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下,较难直接依据测光数值来确定合适的曝光量。尤其是当画面中有大面积的白或黑色物质时,给我们提供的往往是一个不准确的曝光值。 这种类型的测光系统,主要是在一些低档的入门级数码相机中应用。 2、中央重点测光 (又名“中央均衡测光” Centerweighted averaging metering ) 中央重点测光主要是测量取景屏画面中央长方形或圆形(椭圆形)范围内的亮度,画面其它区域则给以平均测光,长方形或圆形(椭圆形)范围外的亮度对测光结果的影响较小。至于中央面积的多少,因相机不同而异,约占全画面的20-30%。 由于是依据画面中央最重要主体的光亮度来读取合适的曝光值,显然,这种测光系统的精度高于平均测光。 另一种中央测光的形式叫做“底部测光”,与中央测光相似,它是对画面的下半部测光,从而可减少对天空的过多注意而产生的错误。 中央重点测光系统一般用于中档小型数码相机,这种测光模式较适用于人像写真拍摄。 3、点测光 (Spot metering ) 点测光的测光范围是取景器画面中央占整个画面约23%面积的区域。点测光基本上不受测光区域外其它景物亮度的影响,因此,可以很方便地使用点测光对被摄体或背景的各个区域进行检测。 点测光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度。但不管怎样,一定要记住,要想实现准确曝光,测光对象应该适合18%灰的要求。 4、矩阵测光 (又名“分区测光”、“多区域评价测光” Multi-zone evaluative metering ) 这种测光模式也称“智能化”测光,是一种高级的测光方式。测光系统将取景画面分成若干区域(不同的相机划分的形状、方式不同),分别设置测光元件进行测量,然后通过相机内的微电脑对各个区域的测光信息进行运算、比较,并参照被摄主体的位置,推测出被摄体的受光状态是逆光还是一般光照,从而决定每个区域的测光加权比重,全部衡量后,计算出合适的曝光值。 有些相机的矩阵测光系统在决定曝光需要量的同时,还把场景的色彩也计算在内。 矩阵测光目前较广泛地应用于一些高档数码相机,它能够使相机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都取得较好的自动曝光系统。 强调:弄明白我们自己手中DC的测光方式非常重要!所以,建议大家好好查阅一下手头的说明书,如果说明书介绍不清楚,可在网上查阅相关技术数据或到你买相机的器材店咨询清楚。 三、不同测光模式下的测光技巧 、平均测光模式 这种测光模式最容易出现错误(庆幸的是,只采取这种测光模式的数码相机越来越少了),因为测光系统对每一个物体的测量,都假定为18%的灰。 为了防止错误地曝光,拍摄中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控制测光的方法: 1、现在不少数码相机具有“曝光锁定”功能,它的工作方式是,当我们用相机对准拍摄场景中的某一特殊部位(这部分的反光应该相当于10%灰)测光,得到正确的曝光数据后,用曝光锁定控制固定这个曝光条件,然后重新构图,按自己的画面要求取景,最后按下快门。 2、对于没有“曝光锁定”控制,但具有“手动控制”功能的数码相机,在这种测光模式下,同样也可按此方法拍摄:即靠近现场合适的拍摄主体,让它充满取景器,或者让相机对准反光值相当于18%的其它部分,按这时的曝光值设定光圈和快门,然后回来重新构图、拍摄。 注:当我们靠近拍摄物体去测光时,不要让自己挡住光线,而且要认准这部分被测光的景物反射值接近18%灰!还有,当测光物体与镜头的距离和被摄主体与镜头的距离不一致时,要注意控制好焦距。 、中央重点测光模式 中央重点测光比平均测光模式更准确,但仍然经常出现上面类似的问题,所以,仍然可以参照前面的测光控制方法和拍摄技巧。 、点测光模式 点测光模式能较好的计算曝光量。我们在拍摄中需要记住的是,寻找取景器画面中光线反射值相当于18%的那些地方,读取曝光量,最好用曝光锁定控制保持住,直到重新构图(如果需要的话)、按下快门。 注:数码相机在自动拍摄模式下,可先调整镜头准确测光后半按快门,然后移动相机构图、按快门! 、矩阵测光模式 使用矩阵测光模式,差不多可以得到95%左右很好曝光的效果,但即使是这样,也有可能出现被相机“骗”的遭遇。 此时,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仔细研究一下“失败”的PP,总结经验,然后在遭遇类似拍摄情况时认真调整,补上(或减少)合适的曝光量。 四、测光复杂情况下的“分级曝光”技巧 有的时候,由于拍摄现场复杂、光线非常不好掌握,或拍摄时间比较紧张、根本来不及考虑太多的测光技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错失一生难得的摄影机会,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分级曝光”拍摄。 “分级曝光”是一项摄影技术,通俗地讲,就是在同一场景中拍摄多幅相同的照片,而每幅照片的曝光设定不是按测光系统测定的曝光值,相对于测光表的曝光值,有的曝光不足,有的曝光过度。 目前,一些先进的数码相机具备自动分级曝光功能(有些相机在说明书中,将这种技术称为“包围式曝光”)。启用该功能后,DC会连续拍摄三张照片,而这三张照片的曝光量相差一档或者两档,这样,三张照片中肯定会有一张是曝光正确的。 下面,我们通过举例来更形象地说明“手动控制”拍摄模式下的“分级曝光”技巧: 假定在一个光线复杂的拍摄场景中,相机的测光指示该场景的曝光值是f8、1/250秒,但我们无法肯定测光是否可靠。于是,可考虑采用下面的“分级曝光”技术拍摄。 1、首先按测光指示的曝光值设定(f8、1/250秒),拍摄一张照片;接下来,分别改用f11、1/250秒和f5.6、1/250秒各拍摄一张(为了保险起见,还可用f16、1/250秒和f4、1/250秒再多拍两张); 2、现在,换到原来设定的f8光圈,改变快门速度,分别用1/500秒和1/125秒各拍摄一张(同理,仍可用f8、1/1000秒和f8、1/60秒再多拍两张); 将上面拍摄的各张照片传到电脑上对比分析,我们就能逐渐轻松掌握复杂光线情况下的测光和曝光窍门啦。(由于数码相机的存储特性,多拍并不会造成浪费,嘿嘿,就就是我爱DC的最大理由!) 提醒: 在“分级拍摄”情况下,改变光圈或快门的设定时,应注意“景深”的变化。同时,还需防止当相机的快门速度低于1/60秒时,相机的抖动和拍摄物体运动的问题。 实际拍摄中,可不必按所有的光圈光圈分级,如果我们只是稍微地不确定曝光设定的正确性,用半档光圈分级会更好一些。 现在很多数码相机都预设有不同场景拍摄模式(我最近帮同事选购的卡西欧EX-Z40就有“人像、风景、风景中的人像、合成拍摄、预拍、儿童、烛光中的人像、聚会、宠物、花、自然绿、落日、夜景、夜景中的人像、烟火、食物、文字、收集品、黑白、古风、黎明和黄昏”等,整整21种场景模式可供选择!另外,如果觉得你场景不够灵活,还可以选择一张自己拍得比较好的照片,作为“自定义场景”),这样测光时就相对精确多了,求助于它们的帮助,可以得到正确的曝光补偿。四、测光复杂情况下的“分级曝光”技巧 有的时候,由于拍摄现场复杂、光线非常不好掌握,或拍摄时间比较紧张、根本来不及考虑太多的测光技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错失一生难得的摄影机会,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分级曝光”拍摄。 “分级曝光”是一项摄影技术,通俗地讲,就是在同一场景中拍摄多幅相同的照片,而每幅照片的曝光设定不是按测光系统测定的曝光值,相对于测光表的曝光值,有的曝光不足,有的曝光过度。 目前,一些先进的数码相机具备自动分级曝光功能(有些相机在说明书中,将这种技术称为“包围式曝光”)。启用该功能后,DC会连续拍摄三张照片,而这三张照片的曝光量相差一档或者两档,这样,三张照片中肯定会有一张是曝光正确的。 下面,我们通过举例来更形象地说明“手动控制”拍摄模式下的“分级曝光”技巧: 假定在一个光线复杂的拍摄场景中,相机的测光指示该场景的曝光值是f8、1/250秒,但我们无法肯定测光是否可靠。于是,可考虑采用下面的“分级曝光”技术拍摄。 1、首先按测光指示的曝光值设定(f8、1/250秒),拍摄一张照片;接下来,分别改用f11、1/250秒和f5.6、1/250秒各拍摄一张(为了保险起见,还可用f16、1/250秒和f4、1/250秒再多拍两张); 2、现在,换到原来设定的f8光圈,改变快门速度,分别用1/500秒和1/125秒各拍摄一张(同理,仍可用f8、1/1000秒和f8、1/60秒再多拍两张); 将上面拍摄的各张照片传到电脑上对比分析,我们就能逐渐轻松掌握复杂光线情况下的测光和曝光窍门啦。(由于数码相机的存储特性,多拍并不会造成浪费,嘿嘿,就就是我爱DC的最大理由!) 提醒: 在“分级拍摄”情况下,改变光圈或快门的设定时,应注意“景深”的变化。同时,还需防止当相机的快门速度低于1/60秒时,相机的抖动和拍摄物体运动的问题。 实际拍摄中,可不必按所有的光圈光圈分级,如果我们只是稍微地不确定曝光设定的正确性,用半档光圈分级会更好一些。 现在很多数码相机都预设有不同场景拍摄模式(我最近帮同事选购的卡西欧EX-Z40就有“人像、风景、风景中的人像、合成拍摄、预拍、儿童、烛光中的人像、聚会、宠物、花、自然绿、落日、夜景、夜景中的人像、烟火、食物、文字、收集品、黑白、古风、黎明和黄昏”等,整整21种场景模式可供选择!另外,如果觉得你场景不够灵活,还可以选择一张自己拍得比较好的照片,作为“自定义场景”),这样测光时就相对精确多了,求助于它们的帮助,可以得到正确的曝光补偿。 五、不同受光情况下的测光方法和技巧(有点太专业,我等“菜鸟”级色友看看即可) 根据光源的性质和照明状况,拍摄时被摄体的受光情况大致有三种:连续光、闪光和混合光。在这三种光照下,测光的方法和技巧是有所区别的。 、连续光测光 连续光的最大特点是稳定及便于观察照明效果,因为,它的测光方法是最多的,通常有机位测光法、接近主体测光法、平均测光法、中性灰卡测光法、被摄体主调测光法、最亮点与最暗点测光法以及多点测光法等。其中,最为实用的是中性灰卡测光法和被摄体主调测光法。 1、中性灰卡测光法 中性灰卡测光法是既简便又较为准确的测光法,它将反射率为18%的标准灰卡作为测光对象。用此法测光时,要尽量使中性灰卡靠近被摄体,并与之平行,灰卡正对照相机,与镜头光轴垂直,为避免灰卡反光,可将灰卡稍向前俯。中性灰卡测光法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因对被摄体的测光部位选择不当而产生测光误差。 摄影小常识:一般摄影器材店都销售“灰卡”,买一个放在自己的相机包里,关键时刻会起作用的! 2、被摄体主调测光法 当被摄体的亮部和暗部分布均匀、照明均匀时,测光是很容易的;反之,测光就变得较难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可采用被摄体主调测光法。该法是对被摄体的主要局部作“点测光”的测光方法,它的操作较简便,测光时的关键是选好被摄体的主调,即是以被摄体的亮部作为主调,还是以中间调部分或暗部作为主调。 被摄体测光法的优点是能确保被摄体主调部分有良好的层次与细节表现。 、闪光测光 闪光不同于连续光,它只是瞬间发光,因此,使用一般的连续光测光表是无法进行正确测光的,必须考虑带有闪光测光功能的测光表,并且将测光状态置于“闪光测光”状态。 目前对闪光的测光一般采用入射式测光表测量,测得的数值是闪光照明下反射率为18%的中性灰的曝光值。有关详细技巧可在以后的数码相机的闪光摄影中再做专题介绍。 、混合光测光混合光是指发光性质不同的光源混合使用。它在摄影中其实并不常用,主要是因为不同光源的色温不同,会给被摄对象各区域色彩的准确还原带来困难,另外,性质不同的光源混合使用,尤其是连续光和闪光混合使用,也会给影像的曝光控制带来困难。PHOTOSHOP实操之-简单两步解决照片偏灰(首页推荐)复制本帖链接行星视界发表于 2011-05-20 00:45:35此帖被浏览52783次,回复110次最后由巴迪于 2011-05-24 17:06:29 修改本主题由 东山亮 于 2011-05-20 23:33:26 设为精华1,原因:主题新颖恭喜,本帖于2011.5.25被推荐到太平洋首页,敬请留意!期待您分享更多的好内容!个人学习PHOTOSHOP的时间不长,属于小打小闹的那种,不成气候,此帖旨在能与大家共同交流与学习,有好的建议或意见可回复交流,互补长短,在此鄙人厚着脸皮也要在关公面前耍下大刀了。很多入门的朋友有时候会比较郁闷,自己所拍的照片效果与网上高手所创作的有着天壤之别,尽管自己的摄影视角已经做得很敏锐了,但是为什么会感觉差别总是那么大呢。其实一张好的照片,不单需要作者艰辛的前期拍摄,更需要的是在后期上大量下功夫,从相机里提取出来的照片只能称之为素材,为后期处理提供的素材至于照片中的这个“灰”,我有时候会在评帖时说到,由于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不想再磨损键盘了,在此分享一个非常简单易懂的处理方法,希望对于新朋友能用得上。先看效果图:相机品牌:SONY相机型号:DSLR-A700曝光:光圈优先光圈:F4ISO:100曝光补偿:-0.3EV曝光时间:1/160sec再看原片很显然,原片属于很有代表性的“灰”片下面开始处理步骤:1.在PHOTOSHOP里打开原片,复制一层(操作习惯,在此简单的处理中可不做此步骤)。我个人喜欢CS3,虽然最新版本已经出到CS5,操作方法大致一样,个人习惯问题。2.点击图层框下的“创建一个新的填充或调整图层”新建一个色阶图层,得到如图3.在此步骤上不做任何调整,直接按确定,然后在该图层模式上选择“柔光”,然后用同样的步骤创建一个饱和度图层,模式同样改为“柔光”然后适当调节下两个的透明度,直到感觉到适合为止很显然的,效果已经出来得差不多了,由于我本人在上步把透明度调得低一点,导致荷叶不够翠绿,可用“可选颜色”命令追加下绿色当然,这一步已经是有点跑题了的,实际情况下此步骤可用于参考,由于索尼A700这部机身在成象上偏软,再此再追加一步锐化,首先合并所有图层,再复制一层,在滤镜选项卡,“其他”菜单中选择“高反差保留”命令,由于原片的前期做得还算不错,故在对话框中建议填用1象素,确定,然后将该图层的模式改为“柔光”,若感觉锐化效果不够,可对该图层进行复制,达到最佳效果为宜。处理得已经基本差不多了,剩下的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比如加晕影之类,不做讲解。效果已经很明显,有木有今天你“灰”了没有。其实前两步为主要部分,后面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最后的锐化步骤虽然相对麻烦,但却是在不伤画质的前提下的最佳方法,仅供参考。该处理过程中,图片的反差和饱和将有所提高,对静物的质感体现比较好,但个人认为不适合对于人像片的处理,特殊效果除外,对于偏灰的人像片处理方法,在以后有时间再继续做一做,希望对后期不怎么懂的朋友有帮助,图象后期处理的过程并不是死的,硬搬不可取,在实际情况中应灵活运用,细节决定成败。一张好的照片不光考验摄影人的敏锐视角,更考验的是对后期的编辑处理,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后期的片子其实也可以做得很好,但是有做后期的会更好!摄影人最应该具备的基础,应该是个人的艺术修养。还是那一句,细节决定成败再此献丑了,高手请高抬贵手,此帖不支持拍砖。使用Photoshop图层蒙板+色阶调整照片背景的方法(首页推荐)复制本帖链接gogogo1024发表于 2011-05-23 15:19:06此帖被浏览30112次,回复102次最后由gogogo1024于 2011-05-30 10:31:58 修改恭喜,本帖于2011.5.25被推荐到太平洋首页,敬请留意!期待您分享更多的好内容!当我们拍摄照片时,有时需要背景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如拍摄花卉时,大家都喜欢尽量拍出黑色的背景来使花卉更加突出醒目,但大部分时候,由于拍摄环境的限制,很难拍出黑色的背景。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后期调整来达到得到黑色背景的目的呢?答案是肯定的,能。一般我们可以通过PS的色阶、曲线、亮度的项目的调整来得到黑色背景的照片。但是,简单的使用上述工具有时很难使主体保持原有的面貌,就是说在调整背景的同时,前景的主体或多或少一定会受到一点影响,于是我们经常听到有摄友的作品被评价为后期有点过了,其实就是照片的整体不协调了。其实,熟悉Photoshop的摄友都应该知道,我们完全可以通过Photoshop的强大功能来达到只调整我们需要调整内容的目的,如只把背景调成黑色,而前景主体花卉完全保持拍摄时的原貌。下面通过一个实例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尝试心得,写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拍砖。首先给出两张调整前后的照片图例。然后给出调整的步骤,供有兴趣的摄友参照。Photoshop基本界面。调整步骤:1、用Photoshop打开要调整的照片;2、在图层面板中复制一个图层;3、使用魔术棒工具在复制的图层中将需要调整为黑色的背景部分全部选择出来,关于魔术棒的用法,这里就不赘述了;4、使用“选择-调整边缘”菜单调出选区边缘调整窗口,适当调整选区“羽化”数量,如此可使最后调整的效果不会过于生硬;5、不要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