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教学电子教案教学内容(课题)观察物体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时3第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情感目标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教学媒体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二、新授课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教学过程与方法三:构建空间想象力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四: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八的12题。五: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板书设计观察物体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教学后记:课堂教学电子教案教学内容(课题)观察物体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时3第 2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教学媒体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教学过程与方法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完成练习八第3题。板书设计观察物体教学后记:课堂教学电子教案教学内容(课题)观察物体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时3第 3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能力目标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情感目标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教学难点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教学媒体小正方体若干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 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二)新授课 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与方法(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 ,从左边看也是 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也是(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板书设计观察物体教学后记: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内容(课题)因数和倍数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第1 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目 标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能力目 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目 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媒体(包括教具和多媒体):教材主题图、课件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引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5.揭示、板书课题:因数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二、新授:(一)找因数: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学生尝试完成:汇报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 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3.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18的因数4.小结:(二)找倍数: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汇报:2、4、6、8、10、16、师:为什么找不完?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 5的倍数有:5,10,15,20,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强调: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1,而最大的一定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内容(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第1 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目 标掌握 2、5倍数的特征,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能力目 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情感目 标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教学重点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教学难点1.是2 、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教学媒体(包括教具和多媒体):投影、课件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复习准备提问。 说出 20 的全部因数。 说出 5 个 8 的倍数。 26 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最小的倍数是几?二、 学习新课:(一)2 的倍数的特征。1.(练习 2)教师: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 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板书: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 “ 偶数 ”,“ 奇数 ”。 教师: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为什么? 3.练习: 说出5个2的倍数。(要求:两位数。) 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说出 15 35 以内的偶数。 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奇数有多少个? (二)5 的倍数的特征。1.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2.练习: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 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 三、巩固反馈: 1.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 )个,5的倍数数有( )个。 2.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3.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4.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教学后记: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内容(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第1 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目 标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能力目 标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情感目 标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难点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教学媒体(包括教具和多媒体):投影、课件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先在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三、巩固练习: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内容(课题)质数和合数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第1 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目 标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能力目 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情感目 标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教学媒体(包括教具和多媒体):小正方形、课件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1.简单回顾因数和倍数的知识。2.让学生列出1到20各数的因数3.观察列出这些数的因数,看看它们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4.把这些数分类填表5.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1.小组讨论找质数的方法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3.集体交流方法。三、阅读教材24页,了解分解质因数的知识四、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1、2题。五、课题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质数和合数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数叫质数。除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内容(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第1 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目 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力目 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情感目 标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教学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教学媒体剪刀、纸片、橡皮泥、尺子、长方体的盒子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复习准备:1.出示各种图形2.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学习新课:(一)长方体的特征。1.摸面、棱、顶点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讨论: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然后完成表格 3.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二)正方体特征。1.出示正方体的特征。2.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三、巩固反馈:四、课堂总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特征 正方体特征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内容(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第2 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目 标认识长、正方体的特征 ,理解长、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能力目 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探何能力 , 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情感目 标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教学媒体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长、正方体实物。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初步感知 , 导入新课1.谁还能说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2.出示反例::教师拿出 一个不是长方体的实物 ( 四棱台 ) , 问学生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如果答不出来,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二、启发引导 ,探索新知 ( 一 ) 认识长方体1.巧切萝卡妙引思路。2.活动一:拿几个长方体的物品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将发现填在下面的表格中3.活动二:用细木条橡皮泥,小组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说制作过程中有什么发现?4.活动三:剪下附页1的图样。 ( 二 ) 认识正方体1.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2.剪下附页2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3.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三、巩固深化 ,培养能力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内容(课题)长、正方体棱长和及相应练习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第3 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目 标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棱长和的计算。能力目 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目 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1.长正方体的特征。 2.棱长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棱长和计算方法。教学媒体模型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复习检查:1、判断:(复习相应的概念)(1)长方体中至少有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 )(2)长方体中有时最多有8条棱的长度相待。 ( )(3)1 2条棱都相待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4)长方体的6个面中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 )(5)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等。 ( )(6)长方体中有时四个面是完全相等的长方形。( )(7)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 )(8)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 )(9)长方体中有时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二、计算:1、小卖部要做一个长2.2米,宽40厘米,高80厘米的玻璃柜台,先要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角铁?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小组交流方法。问:根据是什么?2、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乐部的四周装上彩灯(地面的四边不装)。已知工人俱乐部的长90厘米,宽55厘米,高20厘米,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独立计算三、巩固练习:板书设计 长、正方体棱长和及相应练习长方体的棱长和=长4+宽4+高4 =(长+宽+高)4 正方体的棱长和=棱长12 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内容(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第4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目 标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 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情感目 标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并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 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剪刀、长方体盒子、尺、硬纸板、火柴盒。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大小吗?二、 自主探索分组操作, 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的联系。同学们, 现在请大家利用桌面上的长方体、剪刀 ,看看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的呢?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三、各小组学生交流汇报结果。 (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汇报探索思维过程 ) 师 :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四、评价体验 :今天你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 学习上有什么收获 ? 你感受最深是什么 ?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棱长棱长6 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内容(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第5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目 标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能力目 标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情感目 标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教学难点建立体积概念。教学媒体剪刀、长方体盒子、尺、硬纸板、火柴盒。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二、新授:1.体积的意义。(1)准备实验得出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2)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2.体积单位:(1)讲: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 2)认识立方厘米:出示:棱长是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说明: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3)认识立方分米:认识立方米:3.体积初步认识: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A 、演示:用棱长1厘米的4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是多少?B、说出下面物体的体积(3个体积单位,4个体积单位,)小结: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体积单位: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内容(课题)推导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第6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目 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力目 标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情感目 标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运用公式计算。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立方厘米学具。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复习:.什么叫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二、导入新课:1.(1)请同学们任意取几个立方厘米正方体摆出一个长方体体积是多少?()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字母公式:三、练习:.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四、小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板书设计 体积的计算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abh 用字母表示:v=aaa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Sh 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内容(课题)体积单位的进率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第7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目 标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学习计算重量的解答方法。能力目 标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情感目 标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体积单位的进率。计算物体的重量。教学难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互化。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复习检查:1.计算体积用( ) 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2.填空: 1米=( )分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1分米=( )厘米 1 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5立方米=( )立方分米二、新课:1.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2.小结: 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1.5立方米=( )立方分米2400立方分米=( )立方米125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3.6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3.一块长方体的钢板,长2.5米,长1.6米,厚0.0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三、巩固练习:1.一块正方体的钢板,棱长是20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8.9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2.一根长方体钢材,长4.8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3.一块长方体铁板重468千克,又知铁板长2米,宽1.5米,厚2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铁板重多少千克?(列方程解答)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进率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内容(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第8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目 标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能力目 标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情感目 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容积的概念。.容积与体积的关系。教学难点容积与体积的关系教学媒体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二、准备: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三、新授:.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3.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四、巩固练习: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 1升(L)=1000毫升(mL) 1升 = 1立方分米1毫升(mL)= 1立方厘米 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电子教案教学内容(课题)分数的意义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分数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分析、类比、迁移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以及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整体”的含义,明确“1”在这里的作用。教学媒体(包括教具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有2只猴子,它们摘了8个桃子,需要平均分着吃,你觉得怎么分?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你对分数有什么了解?(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认识单位“1”。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2来表示。现在,请你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分一分,说一说,它的1/2是多少。2分数的意义。(1)说一说1/4的含义。(2)归纳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3认识分数单位。(1)电脑演示: 把18个棋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棋子的( )。把18个棋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堆棋子的( )两份是这堆棋子的( )。(2)说明分数单位。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三、巩固练习:课本第63页第16题。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教学后记:课堂教学电子教案教学内容(课题)分数与除法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与方法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课件11提问:A,7/8是什么数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1.学习讨论。(1)出示书本第65页的例1。(2)提出问题。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3)学生讨论。2.动手操作。(1)提出问题: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 教学过程与方法多少块?(2)学生动手分一分。学生汇报动手操作结果。(3)算式表示3.发现规律。师: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用字母表示上面的关系。三、课堂活动完成课本第66页的“做一做”。板书设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ab=b/a (b0)教学后记:课堂教学电子教案教学内容(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时第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区分真分数假分数。能将分灵敏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真分数与假分数和区别。教学难点等于1的假分数。教学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与方法一、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1观察比较下列每个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大小1/3 3/3 3/4 1/5 5/6 2/5 3/5 4/5 5/5 7/4 2板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3下面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 哪些是假分数 课件 1/3 3/3 5/3 1/6 6/6 7/6 13/6 4把假分数化成整数.观察下列分数,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课件3/3 5/5 10/5 15/5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化成整数 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5教学P71 .例 4 : 把4/4,8/4化成整数.(学生自主探究,说过程)二、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与方法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2,说出3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三、全课总结,抽象概括板书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例:1/2,3/5,真分数1,假分数1.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例:5/3,8/8教学后记:课堂教学电子教案教学内容(课题)带分数 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时第4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掌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复习旧知1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 哪些是假分数。 3/4 8/5 7/7 11/18 36/12 51/17 19/14 50/50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带分数的概念。(1)分析:A,9/2可否看作是8/2和1/2合成的数 8/2化成整数是多少? B:23/7可否看作是21/7和2/7合成的数呢 21/7化成整数是多少? 归纳: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它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2介绍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3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1)教学例 4 : 把6/5,8/3化成带分数 板书: 6/5=65=1+ 1/5=11/5 7/3=73=2+1/3=21/3 (2)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本节课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 带分数 6/5=65=1+ 1/5=11/5 7/3=73=2+1/3=21/3教学后记:课堂教学电子教案教学内容(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时第5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的性质。教学难点掌握分数的基本的性质。教学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复习导入口答各题的商,并说说根据什么知识12020= (1203)(303)=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1学生操作:将手中的纸圆片平均分成若干份。 提问:A,若要求剪下其中的一半,想想剪下的份数各自占圆的几分之几? 2板书: 1/2=2/4=3/6观察一下: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有什么规律? 3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与前面的猜想相回应。 教学过程与方法4.小结:这里的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呢 (零除外) 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5.巩固认识.P76 .1三、运用延伸,深化概念1.下面分数中哪两个分数相等 课件33/4 21/32 15/20 1/5 4/20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1/2=2/4=3/6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教学后记:课堂教学电子教案教学内容(课题)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主备教师课型新授课时第6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地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应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大小不变的分数。教学难点能正确应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学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与方法一、迁移类推,导入新课1口答: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课件13/4=( )/8 1/2=( )/10 6/( )=2/7 二、探求新知,提高能力1. 例 2: 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提问:(1)怎样使2/3的分母变成12?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使分数2/3的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化(3)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师:请你观察1、2、4这三个数字,想一想,它们与16和12有什么联系? 教学过程与方法 师:1、2、4既是12的因数也是16的因数,我们把它叫做12和16的公因数。师:在公因数里有没有一个最大的?是什么?这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2求最大公困数(1)出 示81页的例2。(2)学生思考,交流各自的方法。(3)观察一下,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82页的练习十五。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16的因数: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化美化申请报告(3篇)
- 楼体大屏申请报告(3篇)
- 《七律-长征》课件
- 《一剪梅》课件教学课件
- Dimethylcurcumin-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公司司机安全培训课课件
- Desthiobiotin-PEG4-NHS-ester-生命科学试剂-MCE
- DDS5-生命科学试剂-MCE
- 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保密性)
- 2025年大学生防诈知识竞赛备赛试题库150题(含答案)
- 2025年防跌倒、坠床安全管理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疫苗上岗证考试题及答案
- 2025中国载人eVTOL行业白皮书
- 202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招聘4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老年康复科老年康复护理技能评估试卷答案及解析
- 征地拆迁面试题目及答案
- 果树栽培工专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航空科普课件
- 2025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招聘高层次人才21人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2026粤教粤科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