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文地理经济介绍(全).doc_第1页
广东省人文地理经济介绍(全).doc_第2页
广东省人文地理经济介绍(全).doc_第3页
广东省人文地理经济介绍(全).doc_第4页
广东省人文地理经济介绍(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省长:朱小丹省会:广州市省政府办公厅地址:广州市东风中路305号邮政编码:510031省政府网址: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海岛面积1592.7平方公里,南临南海,大陆海岸线总长3368.1公里,岛屿众多。全省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陆地中部。2122公里长的珠江为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地理和自然状况位置、范围和面积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之间。全省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5%;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地 貌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广东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等;丹霞山和粤西的湖光岩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气 候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3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广东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降雨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受地形的影响,在有利于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风坡有恩平、海丰和清远3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2200毫米;在背风坡的罗定盆地、兴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岛、潮汕平原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400毫米。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也较大,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2倍以上。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矿产资源广东省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但小矿贫矿共伴生矿多,选冶难。全省已找到矿产14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01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黑色金属矿产4种,有色金属矿产11种,贵金属矿产2种,稀有稀土及分散元素矿产15种,冶金辅助原料矿产8种,化工原料矿产9种,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41种,水气矿产4种。储量列全国前三位的矿产有高岭土、泥炭、水泥用粗面岩、碲、建筑用花岗岩、油页岩、铋、锗、铊、硒、冰洲石、饰面用大理岩、冶金用脉石英、铅、镉、钛、锆、轻稀土、玉石等。广东省比较短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铝、铁、磷、钾盐等。至2010年,广东省已经开发矿种有地下热水、铁、锰、钛、铜、铅、锌、钨、锡、金、银、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大理岩等。其中,地下热水、铁、铅、锌、金、硫铁矿、盐矿、矿泉水等矿种拥有产值超过亿元的大中型矿山。植被和生物资源广东省光、热、水资源丰富,四季常青,动植物种类繁多。全省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80科、1645属、7055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6.9%、51.7%和26.0%。另有栽培植物633种,分隶于111科、361属。此外,还有真菌1959种;其中食用菌185种,药用真菌97种。植物种类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桫椤和银杉2种,属于二级和三级保护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观光木等24种及广东松、长苞铁杉、野龙眼和见血封喉等41种,还有省级保护的红豆杉和三尖杉等12种。在植被类型中,有属于地带性植被的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沿海的热带红树林,还有非纬度地带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竹林、灌丛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园等栽培植被。香蕉、荔枝、龙眼和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经济价值可观。广东省动物种类多样。陆生脊椎动物就有829种;其中兽类124种、鸟类510种、爬行类145种、两栖类50种,分别占全国的30%、43.4%、46%和25.5%。此外,还有淡水水生动物的鱼类281种、底栖动物181种和浮游动物256种,以及种类更多的昆虫类动物。动物种类中,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熊猴和中华白海豚等22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金猫、水鹿、穿山甲、猕猴和白鹇(省鸟)等95种。广东开展对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至2010年,全省建立自然保护区369个、森林公园418处。广东重视绿化荒山,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水资源广东省河流众多,以珠江流域(东江、西江、北江和珠江三角洲)及独流入海的韩江流域和粤东沿海、粤西沿海诸河为主,集水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9.8%,其余属于长江流域的鄱阳湖和洞庭湖水系。全省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各级干支流共542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2条)。独流入海河流52条,较大的有韩江、榕江、漠阳江、鉴江、九洲江等。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771毫米,折合年均降水总量3145亿立方米。降水时程和地区上分布不均,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410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95%;年际之间相差较大,全省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的1.84倍,个别地区甚至达到3倍。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3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82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50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440亿立方米。除省内产水量外,还有来自珠江、韩江等上游从邻省入境水量2361亿立方米。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37.2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859.45万千瓦。此外,广东还有温泉300多处,日总流量9万吨;饮用天然矿泉水145处,探明可采用储量全国第一。广东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易洪涝,冬春常干旱。沿海台地和低丘陵区不利蓄水,缺水现象突出,尤以粤西的雷州半岛最为典型。不少河流中下游河段由于城市污水排污造成污染,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环境状况大气环境质量:城市空气2010年,广东省城市空气质量良好,21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其中梅州、河源和阳江市达到一级标准。全省优良天数(I 级水平)比例为99.0%,级及以上为1.0%。与上年相比,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略有好转。全省城市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0.022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下降4.4%;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为0.027毫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为0.054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6%,仍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降水城市降水pH均值为4.86,酸雨频率为45.9%.城市降水pH年均值范围在4.07(韶关)6.44(河源)之间;受到酸雨污染的城市有14个(降水pH均值小于5.6),占66.7%;19个城市出现过酸雨,占90.5%;韶关、深圳、佛山、肇庆和惠州等5个城市属于重酸雨区(pH4.5或4.5pH50%),占23.8%。与上年相比,全省降水pH年均值下降0.08个pH单位,酸雨频率上升0.8个百分点,酸雨污染基本稳定。水环境质量:饮用水源2010年,广东省共统计21个地级以上城市77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达标率为97.1%,饮用水源水质完全达标城市有20个,未完全达标城市仅广州(2010年5月前未完全达标),水质达标率为89.6%。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饮用水源水质总达标率上升2.1个百分点。江河全省主要江河70.9%的断面水质优良,70.1%的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西江、北江、东江干流和部分支流、潭江、韩江、梅江、螺河、黄江河、漠阳江、袂花江、鉴江、九洲江、南渡河和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干流水道水质优良;龙岗河、坪山河、佛山水道、市桥水道、深圳河、梅溪河和练江共7个江段水质属重度污染,重度污染江段主要为珠江三角洲流经城市江段和部分水量较小的支流,主要污染指标为粪大肠菌群、氨氮、总磷和部分耗氧有机物。117个省控断面中,70.9%的断面水质为I 类,水质优良;13.7%为类水质,属轻度污染;6.0%为V类水质,属中度污染;9.4%水质劣于V类,属重度污染。与上年同期可比断面(116个)相比,全省主要江河水质总体稳定,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的断面数相同,达到优良的断面数下降3.4个百分点。水质恶化的有沙湾水道、前山河。跨市河流全省28个跨市河流交界断面完全达标的有20个,总体水质达标率为84.7%.平洲、乌洲、布洲、下东、古劳、海陵、高桥、江口、莱口水电站、赤凤、东岸、九龙潭、六沙、南沙湾、永安、古封、都骑、石角、塘口、大衙共20个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深坑、青洋山桥、西湖村、上垟、企坪共5个断面达标率为0。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17个城市中,广州、珠海、佛山、韶关、河源、肇庆、江门、中山、清远、云浮和梅州共11个城市达标率均为100.0%,深圳和揭阳2个城市达标率为0。与上年相比,跨市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上升2.3个百分点。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升高的城市有惠州和茂名2个城市(分别上升13.4和11.1个百分点),下降的有东莞和深圳2个城市,(分别下降8.3和5.6个百分点)。近岸海域南海东部近岸海域水质以二类海水为主,占50.0%,一类海水占23.1%,三类海水占15.4%,劣四类海水占11.5%,水质总体一般。惠州、揭阳海域水质优,深圳海域水质极差。全省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7.0%。13个沿海城市中,除深圳为81.8%外,其余12个近岸海域功能区均完全达标。全省67个近岸海域功能区中,有2个受重度污染,均位于珠江口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全省近岸海域功能区中呈贫营养状态的功能区有38个,占全省的56.7%;呈轻度富营养状态的有14个,占全省的20.9%;呈中度富营养状态的有9个,占全省的13.4%;呈重度富营养状态的有4个(东莞1个、潮州3个),占全省的6.0%;呈严重富营养状态的有2个(深圳),占全省的3.0%。与上年相比,全省近海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持平,但营养状态有所加重。声环境质量:2010年,广东省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5.4分贝。61.9%的城市区域噪声质量等级处于一般水平(昼间55.160.0分贝,夜间45.150.0分贝),其余城市区域声环境处于较好水平(昼间50.155.0分贝,夜间40.145.0分贝)。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源构成以生活和工业类声源为主,分别占48.3%和18.6%。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均小于70分贝,全省总平均值为67.8分贝,总体属于好的水平。其中,81%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等级属于好(68.0分贝),其余属于较好(68.170.0分贝);总监测路长2126.9公里,其中16.0%监测路长(340.6公里)超过70分贝。全省各类功能区噪声昼间点次达标率分别是0类区58.3%,1类区80.9%,2类区85.6%,3类区98.8%,4类区84.6%;夜间点次达标率分别是0类区83.3%,1类区62.9%,2类区59.2%,3类区90.4%,4类区30.8%。与上年相比,全省城市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状况:全省辐射环境状况正常,没有放射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运行状况良好,核电站外围辐射检测系统运行正常,环境放射线水平与运行前相比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北龙中低放处置场、城市放射线废物库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与本底相当。全省电磁辐射环境水平保持稳定,除少数移动通信基站、广播电视发射装置附近电磁辐射水平略高,大部分电磁辐射源周围辐射水平在国家标准限值内。人口人口统计常住人口总量过亿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普查登记标准时间,广东省常住人口10430万人,与2000年“五普”的8642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1788万人,增长20.7%,平均每年增加1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9%。全省人口增长较快,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户籍人口基数大,导致每年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较大。二是大量外省人口流入。广东经济发展较快,劳动力需求量大,吸引较多外省人到广东务工经商。10年间,全省增加的常住人口中644万人是来自外省流动人口,208万人是办理户籍迁移手续的跨省净迁移人口,两者相加共计852万人,占10年增加人数的47.7%。自2007年以后,广东的常住人口总量已超过河南、山东排在全国第一位。2010年,广东是全国唯一一个常住人口总量过亿的省份,比排第二位的山东多851万人。人口流动仍向珠江三角洲集聚全省常住人口最多的是广州市,1270万人,随后依次为深圳市1036万人、东莞市822万人、佛山市719万人和湛江市699万人;同2000年“五普”相比较,常住人口居多的仍是这5个市,只是佛山市与湛江市的排列次序产生变化。珠江三角洲区域9个市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3.8%,东翼4个市占16.2%,西翼3个市占14.6%,山区5个市占15.4%.2000年“五普”珠江三角洲人口占全省的50.3%,东、西两翼和山区分别占17.3%、15.8%和16.6%,10年间,珠江三角洲人口比例上升3个多百分点,东、西两翼和山区则各下降1个多百分点。常住人口性别比升高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为5440万人,占52.1%;女性为4991万人,占47.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9.00。与2000年“五普”总人口性别比相比较,上升5.18。同期全国总人口性别比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06.74略降为105.20。广东人口性别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外来人口中男性所占的比例较高。2010年全省户籍人口性别比106.19,与全国水平接近,但外来人口却高达120以上。人口年龄结构渐向老龄化过渡2010年,全省少年儿童(0一1 4周岁)人口有1762万人,占16.9%;劳动年龄(15一6 4周岁)人口有7965万人,占76.4%;老年(65周岁及以上)人口有704万人,占6.8%。与2000年“五普”相比,少年儿童人口减少327多万人,所占比例下降7.28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增加1935多万人,所占比例上升6.5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增加181万人,比例上升0.7个百分点。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广东人口年龄结构较明显地表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特点,即少年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较高。大量外省劳动力在广东就业,拉高了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是导致广东老年人口比例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8.87%)的主要原因。人口受教育水平变化显著2010年,在全省6周岁及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中,受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有857万人、受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教育的有1781万人、受初中文化程度教育的有4476万人、受小学文化程度教育的有2394万人。同2000年“五普”相比较,全省每10万人中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大专及以上由3560人上升为8214人、高中由12880人上升为17072人、初中由36690人上升为42913人、小学由33145人下降为22956人。10年间,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全省人口受教育水平也产生显著变化,人口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广东受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教育及受初中文化程度教育的人口比例高于全国,但受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人口比例却低于全国水平。2010年全国每10万人中拥有的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为8930人,比广东多716人。全省15周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为204万人,同2000年“五普”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28万人,文盲率由3.84%下降为1.96%。人口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有6903万人,占66.2%;居住在乡村的有3528万人,占33.8%。同2000年“五普”相比较,城镇人口比例上升11.18个百分点。10年间,城镇人口比例有较大幅度上升,一方面是城镇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省内越来越多原本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迁移到城镇工作或生活;另一方面是大量外来人口特别是省外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使广东城镇人口比例大大高于全国49.7%的平均水平。民族概况广东是56个民族成分齐全的省份。汉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98.02%。少数民族人口206万人。世居少数民族有壮、瑶、畲、回、满族。壮族主要分布在连山、怀集、廉江、信宜、化州、罗定等县(自治县、市);瑶族主要分布在连南、连山、连州、阳山、英德、乳源、乐昌、仁化、曲江、始兴、翁源、龙门、阳春等县(自治县、市、区);畲族主要分布在乳源、南雄、始兴、增城、和平、连平、龙川、东源、丰顺、饶平、潮安、海丰、惠东、博罗等县(自治县、市);回族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肇庆、汕头、佛山、东莞等市;满族主要居住在广州市。改革开放以后,因人才流动、婚姻、务工经商等迁移或暂住广东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近200万人,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全省共有县级范围(含县级)以上少数民族社会团体22个。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广东设立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3个自治县和连州市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阳山县秤架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等7个民族乡。教育2010 年 , 广东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5%,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小学五年保留率为98.24%。初中毛入学率为109.61%;初中三年保留率为90.41%, 提高1.66个百分点。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2.57%,提高5.27个百分点。2010年,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177.92万人,户籍适龄人口毛入学率86.2%,提前一年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 (含技工学校,下同) 812所,当年招生102.33万人,比上年增长27.93%。是年,广东省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形成全国最大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首次超过普通高中,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为52.5: 47.5,实现普职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新增重点专业24个,新增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6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创建国家级示范校22所。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3%,居全国第一。2010年, 全日制研究生录取25798名,比上年增长5.5%。普通本专科招生44.02万人 , 增长0.4%。其中本科招生21.7万人,增长4.3%;专科招生22.31万人,减少3%。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142.66万人,增长6.9%。其中本科在校生77.86 万人 ;专科在校生 64.8万人 , 增长5.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8%,提高0.5 个百分点。2010年,广东成人高考规模居全国第一,考生21.2万人,其中专升本考生7.1万人,高起专考生14.1万人。全国成人高校在广东招生计划为17.6万人,总计录取19.4万人 (含预录数) ,其中本科录取6.5万人,专科录取12.9万人。2010年,广东自学考试开考专业137个 (专科68个,本科69个) ,开考课程 1653门次 ,累计报考 773295人次、1618318科次,毕业生30478人。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及三种产业比重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6013.06亿元,超过新加坡、香港和台湾,比上年增长12.4%。人均生产总值在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加542亿元。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7847亿美元,年均增长12.9%。其中出口总额达4532亿美元,年均增长13.7%,占全国份额保持稳定。金融运行平稳, 201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82019亿元、51799亿元,均比“十五”期末增长1倍以上。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明显 , 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5.0:50.0:45.0。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47.2%,初步形成装备制造“海陆空”全面发展格局。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达140万辆/年,轿车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沿海石化产业带布局基本形成,炼油能力达4550万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高技术服务等领域建立12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产业迅速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已推行联盟标准168项,省级专业镇达309个,省市共建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地7个, 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51个。金融、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总部经济等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56%。金融业增加值达2659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5 倍。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增加值占全国1/ 5强。率先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旅游业总收入近4000亿元,旅游创汇120亿美元,居全国第一。对外贸易状况2010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值达7846.6亿美元,同比增长28.4%,其中出口4532亿美元、同比增长26.3%,进口3314.6亿美元、同比增长31.5%。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私营企业进出口占全省比重进一步上升,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2684.6亿美元、增长34.9%,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1684.7亿美元,增长45.3%。与拉美、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增幅在3成以上。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达608.2亿美元,增长66.8%。外资利用状况2010年全省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641宗,同比增长29.8%,合同外资金额246.01亿美元、同比增长40.1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02.61亿美元、同比增长3.72%。从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40.11%,占同期全省总量的0.71%;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2.39%,占同期全省总量的56.08%;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5.17%,占同期全省总量的39.34%。对外投资合作2010年全省经核准新设境外企业513家,新增中方协议投资额19.6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2.08亿美元,同比增长8.2%;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 5.84 亿美元,同比下降1.8%;期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38455人。区域合作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珠海竹银供澳门水源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台湾广东周”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粤台经贸合作深化。加强与泛珠省区在交通、经贸、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加快出省通道等项目建设。电讯2010年,广东省邮政业发展环境优化,行业法规体系更加完善,邮政普遍服务水平提高,快递市场发展秩序规范,全省邮政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实现邮政业总收入224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快递收入136亿元, 增长34.3%,邮政业总收入和快递收入均居全国首位。2010年,广东省互联网普及率55.3%,居全国第三位。全省固定电话用户3169.1万户,手机用户9624.6万户,累计完成各类3G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及配套投入51.4亿元,累计建成3G基站43011座, 3G移动用户655万户,累计建成WLAN (无线局域网)热点40400个,长期稳定用户230万户,全省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47.8%,珠三角地区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超过65.6%, 无线上网用户数首次超过固定上网用户数。建成统一的覆盖省、市、县三级党政部门的政务网络,建成全省电子政务密钥管理和电子认证基础设施,建成省级和18个地市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各级政府和部门电子政务网站群能够提供政府信息公开、网上行政审批等便民服务。全省电子纪检监察综合平台在行政审批、行政效能投诉、行政执法、财政资金运行等重要行政领域实现省、市、县3级政府全面覆盖。全省政法系统信息网络平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