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害防治考试要点.doc_第1页
园林植物病害防治考试要点.doc_第2页
园林植物病害防治考试要点.doc_第3页
园林植物病害防治考试要点.doc_第4页
园林植物病害防治考试要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园林植物病害防治期末复习资料集1、 病害的定义: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种苗、球根、鲜切花和成株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受到了致病因素(生物或非生物)的侵袭,整个植株、器官、组织和局部细胞的正常生理生化功能紊乱,解剖结构破坏,形态特征改变,以致园林植物生长不良、品质破坏、产量下降、甚至死亡,严重影响观赏价值和园林景色,这种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2、 病害与损伤的区别:植物病害有明显的病理程序(病理变化过程),而尚不发生病理程序。病理程序:植物感病后,在生理上组织结构上外部形态上产生的一系列变化。植物受到昆虫或其他动物的伤害不能成为病害,而成为损伤。3、 病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植物病害是相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经济而言的。对经济、生态景观造成损失的“病态”才视为病害,否则不被当作病害。4、 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病原: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直接因素成为病原。 植物病害往往先后由一个或多个因素引起,只有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因素才称为病原,其余皆为诱因。例:四季海棠茎腐病,高温是诱因,病原为土壤中的病菌。病原的种类:、生物性病原:a、真菌(主要病原)b、细菌c、病毒类病毒d、植原体e、寄生性种子植物f、线虫g、藻类h、螨类 此类病原均为生物,可称为病原体或寄生物,其中真菌和细菌称为病原菌 、非生物性病原(非侵染性病原) a、物理因素:温度不适宜,水分失调,光照 b、化学因素:营养物质(如:缺素) 有毒物质的污染 生物型病原称为病原物类别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病原生物性病害非生物性病原特点具传染性(传染性病害)不具传染性(非传染性病害、理病害)感病植物:易遭病原物侵害的植物称为感病植物。对寄生生物来说,则称寄生。环境条件:包括了气候土壤、栽培等非生物和人,昆虫,其他动物及植物周围的为僧无区系等生物因素。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地与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相关联。5、 病害三要素(病三角):病原,寄主,环境。 植物侵染性病害是以上三个基本因素和相互作用的产物,加上人的因素构成病四角关系。病原是发生病害的直接因素。 6、 病变:生理病变组织病变形态病变7、 症状的概念及类型:症状:病植物在外部形态表现出来的特征。病状与病症:病状:病植物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变化。病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发病部位产生的繁殖体和营养体等结构。 病状与病症合称为症状。 症状是植物病害诊断的重要依据。8、 哪些病害不表现病症? 生理性病害、病毒、类菌质体、类病毒、多数线虫引起的病害不表现病症,只表现病状。 有真菌细菌,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等引起的病害,病症较明显。9、 症状的主要类型:(一)、病状类型:1、变色:植物生病后,细胞内的叶绿素不能正常行程或其他色素过多,包括褪绿、黄化、花叶等现象。2、坏死:由寄主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与腐败引起,根据受害组织的性质与症状表现的不同可分为以下类型:、斑点 多发生于叶和果实上,病部通常变褐色,形状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有时还有轮纹(根据病斑形状和颜色不同,常将这类病害分为角斑、圆斑、褐斑、黑斑、红斑等病名)真菌性病害后期病部组织坏死,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粒点、绒状霉层等病症。病原:真菌、细菌、病毒、有毒物质等。、腐烂 多汁幼嫩的组织坏死一般表现为腐烂。腐烂可分为湿腐和干腐,腐烂组织一般会带有每种特殊气味。病原:真菌、细菌。、溃疡 多发生于茎、干部位的皮层,病部周围稍隆起,中央的组织坏死并干裂,如果出现病症,往往为黑色小点儿或小的盘状物。病原:真菌、细菌、机械损伤。3、枯萎或萎蔫 植物因病而表现失水机态、枝叶萎垂的现象成为枯萎或萎蔫。典型的萎蔫是指植物的根部或茎部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病原物的侵染,使水分输导受阻,植物失水而凋萎的现象,枯萎一般是不可能恢复的。4、畸形 畸形是植物肝病后,细胞或组织因过度生长而发育不足形成的。包括变形、肿瘤、丛枝等类型。变叶:叶片、果实、枝条变形。肿瘤:局部组织膨大。丛枝:枝条节间缩短、叶变小、枝叶簇生。5、流脂或流胶 植物细胞分解为树脂或树胶自树皮流出。发生原因:复杂生理性,侵染性。针叶树流脂,阔叶树流胶。(二)、病症类型 粉状物、霉状物、锈状物、点状物、粒状物、线状物、膜状物、伞状物、蹄状物、脓状物。10、 症状在植物病害诊断上的应用:植物病害的症状都有比较稳定的特征,可作为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之一。症状的四个特点是:特异性、阶段性、差异性、相似性。同原异症现象同症异原现象11、 真菌的特征:无根茎叶不含叶绿素,也不含维管束组织,营养体大多数为丝状物,烧水为单细胞或原质团,具有几丁质或纤维质的细胞壁和镇曾的细胞核。营养方式为异养型(吸收营养)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12、 真菌生活史及意义:真菌生活史指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13、 真菌繁殖在病害发生和流行上的意义:无性孢子最重要,在一个生长季节环境适宜时,短时间内迅速繁殖扩散,但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很弱,大部分在不适宜环境下失去活力,而有性孢子一年只产生一次,且多发生在寄生生长后期,对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强,越冬后成为第二年植物病害的初侵染源。无性孢子病害流行,有性孢子病原菌越冬。14、 病原中的真菌:鞭毛菌亚门:典型特征:营养体多为无隔菌丝,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或休眠孢子囊。接合菌亚门:营养体无隔丝状,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和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多为腐生菌,引起贮藏器官霉烂。子囊菌亚门:菌丝有隔,菌丝体可形成子座和菌核等变态结构,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多数产生于子囊果内,少数裸生。与植物病害关系密切的子囊菌:半子囊菌子囊裸生,外囊菌属,核菌子囊果为子囊壳、闭囊壳,腔菌子囊果为子囊腔,盘菌子囊果为子囊盘。担子菌亚门。15、 单主寄生:真菌在一种寄生植物上完成生活史。转主寄生:病原真菌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称为转主寄生,如锈菌。16、 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理和生态:营养:营养类型为异养型,多数兼有寄生和腐生的能力。湿度:要求较高的湿度,多数真菌孢子萌发的相对湿度在90%以上。温度:生长适温在1825之间。光照:产子实体时有些真菌需要光照的刺激。PH值:中性偏酸。17、 真菌性病害诊断:根据症状来进行诊断,根据病原物来进行诊断,柯赫法则:分离(纯化)接种发病再分离(人工诱发)18、 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形态结构:大多为杆状,个体很小,一般长15m,宽0.50.8m,一般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大多数有鞭毛,通常37根鞭毛。繁殖方式:一般是裂殖,繁殖速度快。生理生化:生长适温2630,生长环境中性偏碱,不耐高温,大多数为好气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是阴性。培养学特性:多为白色或黄色的圆形菌落。19、 细菌病害的症状和诊断:症状特点:症状类型主要有斑点、腐烂、枯萎、畸形和溃疡。A常出现水渍状或油渍状病斑。B潮湿条件下,病部有菌脓。C腐烂型病害病部有臭味。诊断:根据症状特点,观察菌脓和细菌溢。20、 细菌病害的侵染循环和防治特点:侵入途径: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假单胞杆菌和黄单胞杆菌多从自然孔口侵入,棒形杆菌、土壤杆菌和欧氏杆菌多从伤口侵入。传播途径:主要是雨水、感概水传播,其次介体、农事操作传播。侵染来源:病植物体、病株残体、种子、土壤、杂草和其他作物。21、 细菌病害防治:清除侵染来源、栽培技术措施防治,化学防治:波尔多液、链霉素、多样霉素、四环素等。22、 病毒植原体所致病害特点:系统侵染:症状:丛枝、黄化、矮化、畸形、花叶等。诊断:病原体位于寄主植物韧皮部的筛管和伴胞,寄主细胞常表现畸形。用四环素治疗后,病害减轻。23、 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形体微小,缺乏细胞结构,病毒粒体由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成一种病毒粒体只含有一种核酸,植物病毒的核酸大多是RNA寄主范围广,寄生性极强,专化性不强。24、 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变色:花叶、黄化、脉明等。坏死:寄主组织发生过敏性反应,主要发生于叶子和嫩梢。畸形:卷叶、裂叶、皱叶等。25、 植物病毒的传播方式: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传播、嫁接传播、机械传播、土壤传播、昆虫及其他介体传播刺吸式口器昆虫(叶蝉、蚜虫)26、 寄生性:是指一种生物在林一种生物上几声,并可获得营养的能力。致病性:是指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寄生而产生的一种破坏作用,是引起病害的能力。一般来讲,寄生物都具有寄生性,但不一定都具有致病性,寄生能力的强弱与致病性也没有直接的联系。27、 寄生性与致病性:寄生性(根部线虫):外寄生、半内寄生、内寄生。致病机制:机械损伤营养掠夺和营养缺乏化学致病符合侵染28、 全寄生:无根无叶,从寄主植物上获取所有营养物质,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连(菟丝子科、列当、无根藤等)。半寄生(水寄生):无根有叶,自身能合成有机物质,只需从寄主吸取水分和无机盐,只是导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相连(桑寄生科)29、 寄生性强度:分三大类:活养生物只从活体获取营养半活养生物现在活的寄主上寄生,寄主死亡后,仍可继续在死体植物上获取营养死养生物从死亡的或无生命的物质上获取营养。病原物不等于寄生物。30、 专性寄生物(纯寄生物),兼性寄生物(强寄生物),兼性腐生物(弱寄生物),专性腐生物31、 寄生性的专化:寄主范围:一种病原物能寄生的寄主植物的多少称其寄主范围。变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只是微小的区别,或几乎不能区别只特异在某种植物上。专化性32、 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和变异:关系:寄生性越强致病性越弱。变异:遗传物质重组,基因突变,对寄生产生适应性。33、 病原物的致病机理:酶的作用,毒素的作用,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多糖类化合物,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机械压力。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影响主要在于其破坏和毒害作用,而不在于掠夺养分。34、 植物的抗病机制:(一)固有抗病性:物理抗性:形态解剖学特性抗病。如角质层,蜡质层的薄厚,表皮毛的有无,气孔,皮孔的多少等。化学抗性:植物产生的能防御病原物侵染的化学物质,如单宁酸,大蒜素,各种酚类化合物,抑菌分泌物等。缺乏病害发生的基本因子。(二)诱导抗病性:局部诱导抗性:植物保卫素,过敏性坏死反应,病程相关蛋白,组织结构性抗病反应。系统诱导抗病性。35、 植物抗性的分类:(一)按寄主植物对病害的抵抗性质分:抗病:植物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在体内生长繁殖的特性。避病:指寄主植物通过某些特性来避开病原菌侵染的现象(本质上不是抗病性)耐病:耐病品种具有抗损害特性,感病后产量和品质损失较轻。(二)按病原物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分:垂直抗性:指一个植物的栽培品种对病原物的不同生理小种抗性表现不同,单基因控制不稳定。水平抗性:指一个植物的栽培品种对病原物的不同生理小种都表现相同或相近的抗性多基因控制,比较稳定。预先存在抗性,诱导抗性。36、 侵染过程(病程):从病原物接触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到病害停止发展的整个过程。包括接触、侵入、潜育、发病四个时期。接触孢子萌发侵入建立寄主关系菌丝在寄主体内生长发育表现症状产生繁殖器官停止生长37、 侵入途径:直接侵入(少数真菌、内寄生线虫、寄生植物)自然孔口侵入(细菌和多数真菌)(气孔、皮孔、水孔)伤口侵入(弱寄生物)病原物侵入最普遍的途径。病毒、类菌质体只能微伤口侵入,在防治上注意保护伤口其它 如花器侵入。38、 建立寄生关系:侵染失败的原因:侵染密度不够、寄主生活力太强。39、 局部侵染:病原物的分布局限在侵染点附近,形成局部的或点发性的感染。系统侵染:病原物从侵染点向各个部位蔓延,甚至引起全株性的感染。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后长期处于潜育阶段,不表现或暂不表现症状。40、 侵染循环: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基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基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包括3个基本环节:A病原物的越冬(越夏)B病原物的传播C初侵染和再侵染(一年中侵染次数)41、 初侵染:病原物经过越冬或越夏,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到新生长的植株体上,所引起的第一次侵染。再侵染:收到初次侵染的植株在同一生长基节内完成侵染过程,又产生大量的病原繁殖体,经再次传播、侵染、发病,称为再侵染。42、 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的病害。复循环病害:既有初侵染又有再侵染的病害。43、 病害流行:(一)病害流行的特征:病害流行:指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积年流行病(单循环病害),但年流行病(多循环病害)。44、 病害流行的因素:植物传染性病害的流行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病害流行三要素)病原物:病原物的数量多、致病力强、传播效率高寄主植物:易感病的寄主植物大量而集中地存在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强烈削弱寄主植物的抗病力或非常有利于病原物的积累和侵染活动。以上三因素密切有机配合,缺一不可。45、 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在诸多流行因素中,往往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导作用,被称为流行的主导因素,病害的大流行往往与主导因素的剧烈变动有关。(举例说明)正确地确定主导因素,对于病害流行分析、病害预测和防治都有重要意义。46、 病害流行的预测:植物病害预测:依据病害流行学原理和方法估计病害发生时期和数量、预测依据: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特点,病原物的数量和寄主的感病状况,环境条件。47、 综合治理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48、 植物检疫的原理:植物检疫又称为法规防治,是利用立法和行政措施防治或延缓有害生物的认为传播。49、 植物检疫的内容:对外检疫:主要包括进境检疫、出境检疫、过境检疫、旅客携带物检疫、国际邮包检疫。对内检疫:主要包括产地检疫、调运检疫、邮包检疫。50、 园林栽培技术措施防治原理:在全面分析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农业调控措施,压低病原物数量,提高植物抗病性,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51、 抗病育种的方法:传统的抗病育种,引种、系统选育、杂交等。诱变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52、 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制剂(有益微生物)来防治害虫。(狭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