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 一、環境系統的發展及環境問題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采的物質基礎和活動舞台,但人類在誕生以後很長的歲月裡,只是自然食物的採集者和捕食者,它主要是以生活活動,以生理代謝過程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主要是利用環境,而很少有意識地改造環境。即使發生環境問題,那主要是因為人口的自然增長和像動物那樣的無知而亂採亂捕,濫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生活資材的缺乏,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餓荒,為了解除這一環境威脅,人類就被迫擴大自己的環境領域,學會適應在新環境中生活的本領。隨著人類學會馴化植物和動物,就逐漸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這在人類生產發展史上是一次重大革命。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人類改造環境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也往往由於盲目的行動,而受到自然界的應有懲罰,產生了相應的環境問題,如大量砍伐森林、破壞草原,引起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只是在世界人口數量不多,生產規模不大的時候,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尚不明顯,環境問題不具有普遍性,沒有引起重視。人類歷史初期,使用簡單的勞務工具,人對自然界的作用是有限的。可以說,這時人還是自然界的奴隸,在許多方面還和動物一樣是不自由的,寒冷、飢餓、野獸的威脅、疾病和死亡等受大自然的支配,人類在生存發展中遇到了許多困難。為了渡過這些困難,人們成群地生活在一起,憑籍簡單的石器和木棒工具,主要靠採集和狩獵為生。但即使是這樣低水平的勞動,也引起了人類最早的環境問題第一個環境問題由於過度的採集和狩獵,往往是消滅了居住地區的許多物種,而破壞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失去了進一步獲得食物的可能性,使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這是人類活動產生的最早的環境問題。為了解決生存危機,人類被迫進行遷徒,轉移到有食物的地方去,同樣的方式破壞了那裡的食物來源,又會被迫再進行遷徙。這時,地球上人口數量很少,一個地區停止人類活動之後,生命維持系可以慢慢地自行恢復。因而古人類總是可以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使其採集、狩獵和遷徙的生活得以維持。但是,遷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類與自然界的上述衝突。(一)農牧時代的環境問題新石器時期,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磨製石器如石犁、石鋤的使用,產生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這就是人類農業革命的興起。例如,在西亞一些國家首先發展起農業,在那裡發現的公元前六七千年的文化遺址表明,當時已經使用了農具,如裝有石製刃口的鐮刀、磨光的石臼、石杆和骨鋤等。後來在非洲的尼羅河流域、中亞、以及中國等,也相繼向原始農業過渡。為了發展農業,古埃及和巴比倫等建立了完善的灌溉系統,他們建築的堤壩、堤堰、水渠,為沼澤地排水、灌溉農田、預防水災、給城市供水等功能、已經有相當的水平。從事農業的部落首先過定居生活。定居使馴養動物成為可能,在動物飼養過程中,發現動物能在飼養下繁殖後代,並且發現其變異了的性狀可以遺傳,從而學會選種和育種並逐漸培養出各種家畜家禽的品種,產生了原始畜牧業。農業是人類自覺地利用對自己有利的物種,農業的興起使人類開始按照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界,開發土地資源,利用太陽能進行食物生產,使人類獲得了較穩定和豐富的食物來源,從而它解決了人類早期的生存危機,從此人們不再頻繁地遷徙,過著比較穩定的生活。這是人類改造自然的一個偉大勝利,農業的產生是人類的第一次科學技術革命。農業的產生創造了人類史上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但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刀耕火種”是人類最早的農業技術。為了發展農業和畜牧業,人們砍代和焚燒森林,開墾土地和草原,把焚燒山林的草灰作為土地的肥料。隨著人口的增長,反覆的刀耕火種,反覆棄耕,特別是在一些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就會導致土壤破壞,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使肥沃的土地變成不毛之地。曾經產生光輝燦爛的古代三大文明(巴比倫文明、哈巴拉文明、瑪雅文明)的地方,原來也是植被豐富、生態系統完善的沃野,只是由於不合理旳開發,由於刀耕火種的掠奪經營,過分強化使用土地,才導致千里沃野變成了山窮水惡的荒涼景觀。這就是以土地破壞為特徵的人類的第二個環境問題。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哺育了我國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四千多年前,這裡是森林茂密,水草豐富的森林草原帶。據史料表明,至周代,黃土高原的森林約有32萬km2,覆蓋率達53。在農業生產中,由於盲目開發,森林被破壞了,致使今天這裡43萬km2的土地上,千溝萬壑,嚴重水土流失,呈現處處荒山禿嶺,茫茫荒原的景象。值得注意的是,農牧時代的環境問題,一直延續到今天土地侵蝕問題仍是世界性的嚴重環境問題。(二)工業革命時代的環境問題以二百多年前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為標誌,爆發了工業革命,許多國家隨著工業文明的崛起,由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工業文明涉及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於機器出現,生產技術進步,使生產力突飛猛進地發展,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各種生活和享受的物品不斷地被生產出來,湧進市場;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作為能源基礎,電力的廣泛應用,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巨大的動力;水、陸、空交通線的建設,大城市的湧現,大規模商業銷售系統的建立,好像把世界各地連成一體。工業文明的興起,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增強了人類利用和改造環境的能力,豐富了人類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資料。今天,現代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離不開這樣的高度發達的技術社會。但是,很多國家盲目地不惜代價,增加國民生產總值,極度地“增產”,甚至不顧一切地挖掘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對地球生物圈的破壞是無可挽救的。由於工業現實基於征服自然的原則,由於它的人口增長,它的不斷提高的技術和它為了發展而持續不斷的需求,對周圍環境的破壞,超過了早先的任何年代。工業革命造成了嚴重環境污染現象,如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農藥污染等,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是前所未有的。例如,18世紀末英國產業革命後,因蒸汽機的發明和普遍使用而造成的環境污染,使1873、1880、1892年曾在倫敦發生3次由於燃煤造成的煙霧事件,主要是由於燃煤產生的大氣煙塵及二氧化硫,死亡約2800餘人;1905年在英國格拉斯哥又發生過一次煙霧事件,死亡1063人。這種情況屢有出現。到了20世紀初,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更加迅速發展,除燃煤造成的污染有所加重外,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石油的開發和煉製,有機化學工業的發展,對環境污染帶來更加嚴重的威脅,曾出現過多起舉世聞名的公害事件。特別是自50年代以來,不但工業癈污排放量大,而且出現許多新的污染源和污染物,使原來未被污染波及的領域也不能幸免。例如,巨型油輪、海上鑽井等的出現,使海洋污染日趨嚴重;航空與航天技術的發展,使高空大氣層也遭受污染,甚至山巔與極地也被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現在可以說,在地球上很難找到一塊未被污染的“潔淨綠州”。於是,環境污染問題就成為全球性的問題。與此同時,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破壞等也日益突出嚴重地阻礙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繼而威脅著全人類的未來生存和發展。在這種嚴峻形勢下,人類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經濟行為和走過的歷程,認識到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而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對滿足後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三)近代的環境問題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以電子工程、遺傳工程等新興工業為基礎的“第三次浪潮”,使工業技術階段發展到信息社會階段。信息社會的特點是,在信息社會裡戰略資源是信息,價值的增長通過信息。信息社會中充分體現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新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的發展和應用,給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抗爭中增添了新的力量,它將帶來社會生產力的新飛躍,影響產業結構、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對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產生深刻的影響。它的環境意義和作用表現為:一方面新的科學技術革命有利於解決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問題,新技術的應用將實現提高勞動生率和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新技術應用於環境管理系統、環境監測和污染控制系統,可大大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效率,促進環境保護工作。但是,它可能帶來新的環境問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使發達國家發展新興產業,可能把技術落後,環境污染嚴重的傳統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就某一地區而言,城市發展高技術新興產業,而傳統工業則可能向農村鄉鎮轉移。這樣,將使污染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由城市向農村轉移。其次,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也會產生相應的環境效應,有許多因素尚難以預測。此時期之環境科學和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二個階段:60年代中到70年代末為第一階段,當時發達國家面臨著嚴重環境污染的現實,迫切的任務是減輕污染問題,於是開始了大量的污染源治理工作。許多國家頒布了一系列保護環境的政策、法令和治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上喚起世界人民的環境覺醒,在發達國家開始了認真治理。同時也注意到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綜合防治階段,如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我國亦於1987年成立了環保署,踏入環境保護新紀元。 80年代以來為第二階段,逐漸擴展了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範圍和認識深度;而且把環境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研究,探求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託的關係。這是人類認識的一大飛躍,縱觀世界紛繁的環境問題,除了自然界的變化和災害外,可以說全部來自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只有正確協調它們之間的關係才有可能求得環境問題的解決。特別是80年代中期在南極上空發現了臭氧空洞,它與地球變暖即所謂“溫室效應”和酸沉降問題構成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明顯地危及全人類的生存和繁衍,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使當今的世界環境問題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1992年6月聯合國在巴西召開有103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和180多個國家的代表參加、稱為“20世紀地球盛會”的“環境與發展”大會,討論和簽署了地球憲章、21世紀行動議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保護生物多樣化公約等四個重要文件分別規定國際環境行動准則、確定21世紀39項戰略計劃、防止地球變暖和制止動植物瀕危與滅絕。這次環境與發展大會普遍接受了“持續發展戰略”的觀點,就是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不是停滯發展,也不是離開發展同時防治環境問題,而是走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旳道路,這是人類的正確選擇,是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二、環境問題的分類什麼叫環境問題,二三十年前人們只局限在對環境污染或公害的認識上;因此那時把環境污染等同於環境問題,而地震、水、旱、風災等則認為全屬自然災害。可是隨著近幾十年來經濟的迅猛發展,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及受災的人數都在激增。究其原因,就是人口激增和盲目發展開發生產,致使大量砍代林木,破壞植被及自然資源不正當之開發利用所釀成人為的天災。這些也都是環境問題。因此環境問題,就其範圍大小而論,可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理解。從廣義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態平衡破壞,最後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客觀存在的問題,都是環境問題。只是由於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使自然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反過來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問題,就是從狹義上理解的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分類方法有許多。如果按產生的先後和發生機制分類,有以下幾個類型:1.原生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一環境問題。它是由於自然環境自身變化引起的,沒有人為因素或人為因素很少。原生環境問題帶來自然災害,主要如地震、洪澇、乾旱、地滑、土石流失等,目前人類之抵禦能力還很薄弱。它不屬於環境科學所解決問題的範圍。最近,有災害學這一新興學科興起,其主要研究對象即原生環境問題。2.次生環境問題人類活動作用於周圍的環境引起的人為環境問題,叫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即次生環境問題。次生環境問題又分成生態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與干擾兩個類型。(1)生態環境破壞由於人為因素引起生態環境的破壞,例如水土流失、沙漠化、地下水枯竭、地面下沉、珍稀物種滅絕、地質結構破壞、地貌景觀破壞等,就叫環境破壞。人類依靠自然保護解決環境破壞問題。環境破壞的歷史悠久,已有近300萬年的歷史。據科學研究證明,300萬年來許多動物的滅絕是人類捕獵帶來的。環境破壞恢復起來也需要許多時間,例如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需要上百年的時間,而土壤的恢復則需要上千年的時間,而物種的滅絕則是根本不能恢復的。(2)環境污染與干擾由於工業的發展,工業生產排出的廢物和餘能進入環境,便帶來了環境的污染與干擾,由污染防治解決。1)環境污染表9-1 環境問題的分類環 境問 題內容原生環境問題火山、地震、颱風等次生生態環境破壞水土流失、沙漠化、物種滅絕環境環境污染環境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問題與干擾環境干擾噪音、振動、電磁波干擾、熱干擾人類活動排出的物質進入環境,積累到一定程度,產生對人類不利的影響,這就是環境污染。環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環境污染是由物質引起的,立要是化學問題。環境污染的治理需要一定的時間,即使停止排放污染物質,環境的恢復也需要一段時間。2)環境干擾人類活動所排出的能量進入環境,達到一定的程度,便產生對人類不良影響,就是環境干擾。包括噪音、振動、電磁波、熱干擾等。環境干擾是由能量產生的,是物理問題。環境干擾容易治理,只要停止排出能量,干擾立即或很快就會消失。三、世界環境問題發展動向及展望(一)、溫室效應及其發展趨向地球上有些氣體的含量如果增加,可以導致氣溫上升,氣候變暖。這種效應叫溫室效應。可以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有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氟氯碳等,其中以二氧化碳的作用最為顯著。1.溫室效應的原因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力不斷提高,開採並燃燒了大量的煤和石油、天然氣作為動力燃燒的結果,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氣體。現在大氣中仍保留著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一半,而且其含量每年都在繼續增加。19世紀60年代每年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只有0.9億噸,而1985年則達到50億噸,估計到2000年將達60億噸左右。另一方面森林卻大量減少,近100年來世界森林面積減少一半。森林的減少使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的數量大量減少。一增一減,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明顯增多,這是溫室效應發生的主要原因。十九世紀前半個世紀,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只有270 ppm,而1988年已增加到350 ppm。這種增加的趨勢還在進行。當然,還有其他原因。表9-2 影響氣候變暖的各種因素影響程度(從大到小)主 要 原 因1CO2含量的變化2城市化3海溫變化、森林破壞4氣溶膠5沙漠化、太陽活動6O3、火山爆發、人為加熱對於今後數十年內全球氣候將如何變化,各國科學家們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日本氣象站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調查,並將調查結果加以統計。統計結果表明日本和世界的大多數專家認為本世紀末以後,全球氣溫將是上升趨勢。但是由於到目前為止,世界尚無一套完整、準確、可靠的預測方法,因此也有全球氣候不發生顯著變化的可能。表9-3 關於氣候變化趨勢的看法時間2000年以前2000年以後專家日本專家其他國專家日本專家其他國專家可能溫暖化24437379寒冷化60-無變化47431014其 他24141872.地球史上的溫室效應地球從誕生至今,已有40億年的歷史,但是目前人類所能了解的地球氣候史,大約只有20億年。在這20億年中,地球發生過三次寒冷期,形成三次大冰期。它們是:6億年前的震旦紀大冰期;23億年前的石炭一二迭紀大冰期;300萬年前的第四紀大冰期,冰期中氣候寒冷,冰川廣布。介於三次大冰期之間的是兩次大間冰期。大間冰期時氣候溫暖,冰川消融。在每一個大冰期中,也有許多次冰暖變化,叫做亞冰期和亞間冰期。亞冰期時氣候寒冷,冰川廣布,海面下降,生物稀少。亞間冰期時氣候溫暖,冰川消融,海面上升,生物繁衍。在300萬年以來的第四世紀,亞冰期和亞間冰期的交替,帶來氣候的波動。1萬年以來,地球進入最近的一個間冰期,叫冰後期,也叫全新世。在這一期冰暖的變化也比較頻繁,距今8000年、5000年、3000年和400年出現四次寒冷期,其中最後一個寒冷期(公元15501900年)叫“現代小冰期”。距今7000年、4000年、1000年出現三個溫暖期。1萬年以來,由於冷暖變化,帶來海面升降也很頻繁,影響了沿海地區的環境演化。3.溫室效應帶來的後果溫室效應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全球變暖。全球變暖帶來許多複雜的間接後果,其中有些對人類來講是災難。因此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1989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定為“警惕全球變暖”。溫室效應引起的間接後果有以下幾方面:(1) 給沿海地區帶來災難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兩極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將使沿海低地淹沒,海灘和海岸侵蝕、沿海土壤鹽鹼化、海水倒灌與洪水加劇、破壞港口及影響航運,影響沿海水產養殖業、破壞沿海供水和排水系統,等等。(2) 氣候帶移動帶來複雜的影響氣候帶移動使溫度帶向高緯度方向移動5個緯度,降水帶變化複雜,進而對農業、牧業、林業、漁業都產生令人難以想象的各種複雜的影響。特別是氣象災害可能增多,氣候規律可能打亂,更令人擔憂。4.對策(1) 調整能源戰略目前全球一次能源中礦物燃料燃燒占87。這些礦物燃料燃燒每年將50億噸二氧化碳排入大氣,而且以每年0.4的速度增加。如果不採取有力措施,那麼21世紀前期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將達到工業化前的270 ppm的二倍。因此必須加快以核能、太陽能、水能等清潔能源代替礦物燃料的速度。在這方面,最有前景的是核聚變能,一旦可控核融合反應技術過關以後,即可用於大規模發電,代替礦物燃料而占能源的主要地位。(2) 保護森林和植被首先保護好現有森林和草原,然後是大面積植樹造林和種草。這樣能夠增加地球的綠地面積,增加光合作用的規模和強度,進而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規模和強度也隨之增加,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這對維持大氣成分的平衡、減輕溫室效應都是有明顯作用的。(二)、臭氧層耗竭臭氧層是大氣平流層中的一部分,位於距地面大約22公里處,臭氧含量大約0.10.2 ppm,比地面大氣中臭氧的含量00.07 ppm明顯增高。臭氧層的存在,使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大部分被吸收,只有少量紫外線能到達地表。紫外線過多對生物細胞有殺傷作用,紫外線過少對光合作用及生物的生存與發展也有不利影響。臭氧層的存在非常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既不毀掉生物圈,又有利於生物圈的存在與發展,因此人們稱臭氧層是“生命之傘”。1.臭氧層的耗竭及原因近年來,人們發現地球的臭氧層出現了破壞,正在明顯地耗竭之中。人們首先發現在過去10年裡,每年春天南極上空都出現一個臭氧層的空洞。在這個空洞裡,臭氧含量減少了大約3040。後來人們用人造衛星測得的地球臭氧數據表明,最近世界範圍內總臭氧量也有所減少。19791986年的八年間,全球總臭氧量減少5。最近又在北極上空發現了臭氧空洞,其面積為南極臭氧層空洞的一半。臭氧層耗竭的原因是什麼呢?科學研究證明,人類活動排放的一些氣體,例如氯氟烴、四氯化碳、甲基氯仿等,它們在低層大氣中因不活潑進入平流層。它們在平流層中由於受紫外線的作用而放出氯和溴,而氯和溴在臭氧破壞過程中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2.臭氧層耗竭的後果臭氧層破壞以後,產生許多不良後果。科學家們預測,臭氧層中臭氧的含量減少1,地球上的人類因此患皮膚癌的人就要增加10。而且,還會對植物、動物、微生物產生複雜的影響。如果不採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決,那麼地球上的臭氧層在幾百年內會耗竭光。那樣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將無法生存,另外還可能會對地球的氣候產生不良影響。一些科學家認為臭氧層減少到1/5時,將是地球生物存亡的臨界點。3.對策人類目前正在採取聯合行動,限制、減少以至逐步取消氟氯碳等對臭氧層有破壞作用的化合物的生產。聯邦德國計劃在1990年將氟氯碳產量減少10,北歐國家決定在1998年前減少氟氯碳等的生產,比例達50。我國也正在採取措施,參加保護臭氧層的共同行動。(三)、酸雨及其發展趨勢展望1.酸雨污染及發展趨勢降水的pH值小於5.6的為酸雨。酸雨早在19世紀中期就已發生。目前一般情況下酸雨中二氧化硫的原因占70,氮氧化物的原因占30。不過,二氧化硫的原因所占的比例在逐漸減少,而氮氧化物則在增加。酸雨最早在西歐出現,後來擴散到北歐。北歐的瑞典自身大氣污染很少,但受到西歐、中歐大氣污染擴散的影響,酸雨危害很重。因此瑞典第一次將酸雨做為國際問題提出,出於這一背景,聯合國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世界人類環境會議。現在酸雨在中歐、東歐都很嚴重。目前北美洲中部的美國和加拿大交界地區也出現了酸雨這一國際問題。現在亞洲的酸雨問題也突出起來了。酸雨還在發展。預計到2000年,北美和西歐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略有增加,蘇聯和東歐增加1/3,發展中國家排放的二氧化硫也會大量增加。至於氮氧化物,幾乎所有的國家的排放量都會增加。因此,到2000年酸雨的危害只能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比較大。這是全人類必須高度警惕的問題,正因為如此,人們稱酸雨為空中死神。2.酸雨的危害 使水體酸化,危害水生生物; 破壞陸地生態系統; 腐蝕建築、機器、設備等; 威脅人體健康,美國和加拿大在1980年一年中即有5萬多人死於酸雨帶來的硫化物污染。 3.防治措施 制定防治酸雨的法令; 制定嚴格的排放標準; 使用低硫燃料; 限制煙囪高度; 控制與淨化汽車排氣; 安裝排煙脫硫脫氮裝置; 加強監測和研究。 (四)、土地資源危機及其發展前景展望1.土地資源的損失和破壞世界上目前有耕地13.7億公頃。但有史以來人類已經破壞和損失了大約20億公頃的耕地,其中非農業占地數量相當可觀,而且還在繼續增加,預計到2000年,還要占用2500萬公頃。土地沙化是另一方面的重要損失。近100年來,荒漠和乾旱區的面積已從11億公頃增加到26億公頃,目前世界35的土地處在沙化的直接威脅之下。預計到2000年還會有許多土地沙化。另外水土流失也很嚴重,全世界目前每年流失表土250億噸,已超過新生成的表土量。風蝕的危害也很大,土壤鹽鹼的現象也很嚴重。總之,土地資源的破壞和損失的速度是很快的。據預測,到2000年世界人均谷物種植面積將從1950年的0.24公頃、1980年的0.17公頃,下降到0.13公頃。2.土地資源破壞的原因分析 人口增加過快,對土地產生過大壓力; 破壞森林草原,進而毀掉土地資源; 耕作制度不合理; 對土地利用缺乏統等規劃。 3.土地資源的保護措施 成立專門的國土管理機構 許多國家成立了專門的國土管理機構,例如美國、蘇聯、日本、英國、法國、聯邦德國、荷蘭、澳大利亞、波蘭、朝鮮、墨西哥等國都成立了相應的國土管理機構。 制定土地利用規劃 日本制定了全面的土地利用規劃。聯邦德國、丹麥、芬蘭、瑞典、挪威、冰島等國家也有土地利用的有關法規和條例。 開展土地評價 美國和英國等國家開展了土地評價工作,對保護土地資源起到積極作用。 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美國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很大進展,有許多寶貴的經驗,現在已在印度、尼日利亞、墨西哥等國家推廣。 積極治理沙漠 蘇聯、美國和埃塞俄比亞等國家,在治理沙漠方面取得一些成效。埃及在治理沙漠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防治鹽鹼化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採取了不少措施防治土地鹽鹼化,並取得了一些經驗。 開展礦用土地的複墾 美國、蘇聯、澳大利亞、聯邦德國等國家都很重視礦用土地的複墾,並取得明顯的成效,取得許多經驗。(五)、水資源危機及其發展前景展望眾所周知,水資源是寶貴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隨著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用水量急劇上升。19001975年,世界人口大約翻了一番,而年用水量則從4000億噸增加到30000億噸,增加了約6.5倍。其中農業用水增加5倍、工業用水增加20倍,城市用水增加12倍。據估計,目前世界有43個國家和地區缺水。據預測,到2000年將有更高的國家和地區缺水,形成世界性的水資源危機。預測2000年人類用水量將達到60000億噸,是1900年人類用水量的15倍,是1975年人類用水量的2倍,其中不可復原的水量占50左右。農業用水量在2000年將達34000億噸。工業用水量在2000年將達到19000億噸,為1900年的60倍以上。城市用水量在2000年將達4400億噸,為1900年的22倍。如此巨大的用水量必然導致水資源危機。為了解決這一危機,必須採取以下幾項措施。1.加強水資源管理制定水資源保護法英國早在1944年就制定了水資源保護法。英國於1948年制定了水污染控制法。日本於1958年頒布了水質保護法。蘇聯於1970年批准了水基本法。建立水資源管理部門英國1963年建立了水資源委員會。美國1965年成立了水資源利用委員會。蘇聯早在1919年就成立了中央水資源保護委員會。實行用水經濟政策許多國家實行的用水經濟政策,不利於保護水資源,會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和破壞。因此,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應根據水資源的量、質及開採成本定價,一方面抑制浪費水資源、保護水資源,另一方面又能給水資源的涵養與保護給予必要的補助。2.增加可靠供水建造水庫美國、日本、蘇聯等已開發國家都建造了不少水庫,以增加供水。開發中國家的水庫建造晚了20年,目前處於全盛期,近10年建造的高度超過150米的大壩,其中2/3是發展中國家完成的。跨流域調水美國、蘇聯、印度都有大規模跨流域調水工程或工程計劃。地下蓄水目前有20多個國家利用地下蓄水。地下蓄水不占土地,也不必耗巨資修建大壩,因此發展較快。但地下蓄水也有許多問題,可能產生複雜的影響。海水淡化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等乾旱國家發展較快,但目前成本尚高,難以推廣。拖移冰山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曾做過實驗,從南極拖移冰山,其成本比海水淡化低。治理水污染,污水資源化美、英、法、聯邦德國、加拿大等國污水資源化已大規模推廣。3.節約用水 提高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和循環利用率; 發展不排或少排廢水的工藝; 節約農業灌溉用水,減少損失; 適當發展污水灌溉; 發展中水道,節約城市用水。 (六)、森林資源危機及其發展前景展望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農業生態環境的基礎,是十分寶貴的自然資源。但是,森林的破壞是很嚴重的,目前世界森林每年約減少2000萬公頃。自1950年以來,全世界的森林已損失了將近一半。據一些學者預測,世界森林面積減少的趨勢至少將延續到2020年,那時世界的森林將比現在減少30。由於人口的增加和森林的減少,人均森林面積將從1975年的0.68公頃降至2000年的0.33公頃,人均木林蓄積量將由80立方米降至40立方米。這一期間森林的減少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巴西的亞馬遜原始森林是世界最大的熱帶林區,但已毀掉了一半。非洲的熱帶森林也已砍伐了一半。亞洲的熱帶森林也減少了大約一半。1.森林破壞的嚴重後果森林的破壞引起全球性氣候變化森林的破壞改變了大氣的組成,並且干擾了大氣輻射平衡,影響了地球的水循環,所有這些都引起了全球性的氣候變化。森林的破壞使地區生態系統退化森林的破壞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洪澇災害頻繁,總之會使區域或地區的生態系統退化,甚至發生泥石流等災害。森林的破壞引起物種的變化森林是複雜的綜合生態系統,蘊育著豐富多彩的動植物種群。如果森林破壞,那麼森林中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都難免同歸於盡。森林的破壞使生態系統的生產能力降低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不可避免地帶來養分和土壤的流失,進而降低整個生態系統的生產能力,也影響了能量營養的貯存以及為動植物提供生活空間的能力。森林的破壞帶來景觀和部落文化的破壞森林破壞帶來了景觀的嚴重破壞,其損失往往是難以估價的。森林破壞又使在熱帶森林中生活的部落文化消失,這在人類學和社會上都是損失。2.森林破壞的原因分析 人口增加過快帶來巨大壓力。 重採輕育,亂砍濫伐。 開發中國家為取得外匯而盲目毀林,已開發國家卻乘機掠奪開發中國家的森林資源,例如日本森林覆蓋率高達67,卻不大規模砍伐森林,而是大量進口木材。 3.森林的保護和管理已開發國家已開發國家目前修正了林業經濟方針,即堅持發揮林業的綜合效益,也就是追求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另外堅持森林分類管理、林業集約化經營、大力營造人工林、發展木材綜合利用、擴大自然保護區、加強林業科學研究,這些都有利於森林的保護。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Revision 1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牛津上海版(深圳用)
- 德清高级中学获奖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方案原创
- 农民工劳动合同书(样式二)
- 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x
- 企业聘用合同书模板3篇
- 企业产品购销合同
- 清洁服务合同(样式二)
- 综合工作面试题库及答案
- 跨境电商箱包配饰直播平台内容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报告
- 企业新员工工作心得-大全
- 2025年医疗工作人员定向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第二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客观题及参考答案
- 出境人员行前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沧州博施康养集团公开招聘辅助岗工作人员113名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俄乌局势进展
- 2025甘肃兰州兴蓉环境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招聘内控管理岗等岗位5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配2025年秋新版教材)
- 用电安全与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法考真题及答案
- 基孔肯雅热防护知识科普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