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悲歌》(语文北师大必修5).docx_第1页
《垓下悲歌》(语文北师大必修5).docx_第2页
《垓下悲歌》(语文北师大必修5).docx_第3页
《垓下悲歌》(语文北师大必修5).docx_第4页
《垓下悲歌》(语文北师大必修5).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必修5 畅言教育垓下悲歌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河北曲周一中 谢建芳教材分析:垓下悲歌是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二课。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本课就是“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2.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过程与方法目标】分组归纳,小组讨论交流,创编课本剧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读史观;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教学难点】 分析项羽人物性格特征。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狼烟四起,江山北望。你,剑指长天,乱发飞舞,驰骋疆场,望风披靡;你的一生是诗,痴迷于你的万丈豪情中,沉醉于你的铁血柔情里,你,让人痴,让人醉;你的一生是豪迈的,三万铁甲战钜鹿,百二秦关终属楚,你,让人敬,让人畏;你的一生是悲壮的,霸王之威失垓下,滚滚乌江英雄魂。你,让人感,让人殇。【设计意图】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从主人公入手,更能引发学生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设计意图】学习节选自史记的文章,就必须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知人论世,以便更好理解作品。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1.大声朗读需要集中精力,使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材料;2.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有利于形成文言语感;3.大声朗读文章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4、 研读赏析第一段:垓下之围(解释重点字词)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1.如何理解“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段话?这一段是著名的“霸王别姬”,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刻画项羽的形象。首先正面描写项羽的悲歌和泪水。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慨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然后还写到了“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随从的将士都哭了,一个“能”字写尽了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这几句话描写项羽的慷慨悲歌的场面是成功的,刻画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也是成功的。第二段:突围成功和东城快战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2.“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段话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项羽形象的?这段话主要通过语言刻画项羽的形象。项羽首先回顾了自己未曾失败的战斗经历,并说“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表现出项羽的极端自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知道自己必死无疑,还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快战”表现出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地、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项羽最后说“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出项羽的“快战”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又暴露出他的“匹夫之勇”。这一段语言成功地刻画出项羽的性格。3.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第三段:自刎乌江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4.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5.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忼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文言知识特殊句式以故汉追及之(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动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判断句)然今卒困于此(状语后置句)籍独不愧于心乎(状语后置句)我何渡为(宾语前置句)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骑能属者百余人(定语后置句)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设计意图】 教师先通文章,带着问题讲解,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然后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学生要自己整理文言知识。 5、 全文小结项羽曾在污水大破秦军,并招降章邯,他因怕秦降卒不服,便将降卒20万全部坑杀。如此凶残成性的人,怎会怜惜生命,怎会爱民如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项羽大失民心。项羽性格急燥,心胸狭谥,不懂得知人善用。刘邦对项羽的评价,“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如果项羽听了范增的话,或许就不会要在乌江自刎了。项羽受汉军追杀,直到乌江。乌江河岸的百姓希望项羽为王,带领他们打天下。但是,项羽拒绝了,他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