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ppt_第1页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ppt_第2页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ppt_第3页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ppt_第4页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 前期 卓有成效的新制 1 特点 冯太后主持 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2 主要内容 1 制定官吏俸禄制 整顿吏治 巩固统治 内容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不许官吏自筹 严厉惩治贪污 影响 A 吏治有所好转 为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 B 俸禄制的实行 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有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 一 前期 卓有成效的新制 北魏官吏旧无俸禄 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 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 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 结果吏治黑暗 贪污成风 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 为澄清吏治 巩固统治 484年 实行俸禄制 俸禄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 筹集禄银 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不许官吏自筹 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 规定了在 禄行之后 赃满一匹者死 的严厉惩治措施 孝文帝实行的俸禄制 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整顿吏治 惩办贪污 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 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 2 推行均田制 概念 按一定的标准 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土地不得买卖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影响 A 进步 a 一定程度上使无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b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B 局限 a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但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 土地不均依然存在 b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多 人地矛盾突出 2 主要内容 一 前期 卓有成效的新制 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 永嘉之乱以来兵戈不息 百姓流亡 以致 千里无烟 土地大量抛荒 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这就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成为可能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发展农业生产 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485年 冯太后 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 颁布均田令 推行均田制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土地不得买卖 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同时 鼓励开垦荒地 发展生产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 先后为北齐 北周 隋 唐所沿用 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 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一 前期 卓有成效的新制 2 主要内容 3 设立三长制 目的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内容 邻长 里长 党长 职能 基层行政组织 职责是检查户口 征收赋税 征发徭役兵役 推行均田制 影响 A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编户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B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86年 朝廷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 实行三长制 规定 五家设一邻长 五邻设一里长 五里设一党长 选择本乡 强谨 的人充当 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 其职责是检查户口 征收赋税 征发兵役和徭役 推行均田制 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 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认识由 宗主督护制 到 三长制 的变化 内容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含义 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向政府交纳粮食 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绢帛 作用 A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 减轻了农民负担 B 编户齐民增多 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4 推行新的租调制 一 前期 卓有成效的新制 2 主要内容 在实行三长制的同时 颁布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 帛或布一匹 这一制度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 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 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 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 均田制和租调制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 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 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 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 相互联系 1 特点 二 中后期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由孝文帝主持进一步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1 迁都洛阳 原因 2 主要内容 二 中后期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A 政治 a 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迫切需要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b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阻挠改革B 经济 平城经济落后 粮食供应困难C 军事 平城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D 地理 平城偏居塞上 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490年 冯太后病逝 孝文帝亲政 北魏改革进入新阶段 为继续推进改革 孝文帝首先确定迁都洛阳 北魏建都平城 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 在政治上 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 保守势力强大 民族隔阂相当深 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迫切需要汉族地主的合作 所以在旧都平城 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 其次 在经济上 平城偏北地寒 六月风雪 风沙常起 恶劣的气候环境 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而且又无水陆漕运 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 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再次是军事上 与北边的柔然相比邻 时受骚扰 很不安全 还有从地理位置看 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基于以上认识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1 迁都洛阳 目的 2 主要内容 二 中后期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A 打击了保守势力 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B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 为了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巩固北魏政权 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 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迁到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 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 公元493年 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南下 从平城出发 到了洛阳 正好碰到秋雨连绵 足足下了一个月 到处道路泥泞 行军发生困难 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 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 趁着这场大雨 又出来阻拦 孝文帝严肃地说 这次我们兴师动众 如果半途而废 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 如果不能南进 就把国都迁到这里 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 面面相觑 没有说话 孝文帝说 不能犹豫不决了 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 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 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 那么迁都洛阳 我们也愿意 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 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 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迁都的进行 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 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 男子穿袴褶 女子衣夹领小袖 多数人不会说汉语 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 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 居无一椽之室 食无担石之储 不擅农业 人心恋旧 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 在王肃 李冲 李彪 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 迁洛之后 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 全面推行汉化 易服装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 下令官员上朝时改说汉话 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 A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 B 参照汉族门阀制度 确定鲜卑贵族门第高下 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 任命官吏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死于洛阳的鲜卑人 必须葬于邙山 2 移风易俗 2 主要内容 二 中后期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495年十二月二日 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 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 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 并在会见群臣时 班赐冠服 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 正音 称鲜卑语为 北语 要求朝臣 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 六月 正式发布诏令 不得以北俗之语 言于朝廷 若有违者 免所居官 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 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 可仍讲鲜卑话 暂不处罚 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否则要降职 太和二十年 496 正月 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 他在诏令中说 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 姓或重复 都要更改 于是 当时 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 因为北人称土为拓 称后为跋 魏主认为他们祖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 就姓了拓跋 而土是黄色的 它是万物之元 所以改姓为元 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 改姓以后 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 为使鲜 汉两族进一步融合 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他带头纳范阳卢敏 清河崔宗伯 荥阳郑羲 太原王琼 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 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 六个王妃中 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 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