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的建县之始和历史沿革考.doc_第1页
潼南的建县之始和历史沿革考.doc_第2页
潼南的建县之始和历史沿革考.doc_第3页
潼南的建县之始和历史沿革考.doc_第4页
潼南的建县之始和历史沿革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潼南的建县之始和历史沿革考一、 潼南的建县之始公元372年7月己末日,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病逝,同日他的六子孝武帝司马曜继位。后之分德阳县设晋兴县,县治在今玉溪镇青石坝。故公元372年,为潼南县境内建县之始。二、 潼南境内置县演变简表县 名年 代治所(驻地)备 注晋兴县公元372年(东晋孝武帝继位年)今玉溪镇青石坝辖今县境涪江一带,琼江一带为益州键为郡资中县地。始兴县西魏恭帝三年(556年)今玉溪镇青石坝晋兴县更名为始兴县,隶遂州怀化郡,领今潼南涪江一带。青石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今玉溪镇青石坝改始兴县为青石县,县境分隶普州安居、遂宁青石两县隆龛县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 今崇龛镇瓦子堡,升隆龛镇为隆龛县,辖今潼南琼江一带,隶资阳郡。遂宁县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下县坝(今潼南县大佛寺东北面)分青石县置遂宁县,遂宁县名自此始。崇龛县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今崇龛镇瓦子堡 为避玄宗李隆基讳,故把崇龛县改为崇龛县。铜梁县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今塘坝昆仑山728年合州铜梁县治移于东流溪坝。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铜梁县治迁至巴川镇(今铜梁区城)玄宗开元16年(公元728年)东流溪坝(原汇集乡戴场坝)东安县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今梓潼街道隶川北道潼川府潼南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今梓潼街道 因东安县名与直隶、湖南、广东等省县名重复,故改名为潼南县,隶嘉陵道。三、 潼南县名的定名时间 民国元年(1912年),由蓬溪县划出下东乡11个场镇,遂宁县划出上安里、中安里、下安里17个场镇,取东乡及上中下安里联合设县之义,成立东安县,治所梓潼镇。民国3年(1914年),东安县与直隶、广东、湖南县名重复,所以必须更名。由于其地处潼川府(四川省三台县)之南,遂更名为潼南。综上所述,潼南县的定名时间应该是民国3年,即公元1914年四、 潼南县的历史沿革在历史的沧桑演进中,潼南县名经过了近10次的变更,隶属关系,行政区划也经历了若干次演变。 潼南县域在周秦之际属巴国和蜀国。周代,今四川地区分割为巴、蜀两国,潼南涪江一带属蜀国,琼江一带属巴国。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潼南分隶巴、蜀二郡。西汉高帝时,今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广汉县。武帝时,今潼南琼江一带属犍为郡。三国蜀汉时,今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德阳县,琼江一带仍属犍为郡。东晋孝武帝(372396年)在位时,分德阳县设晋兴县,县治在今玉溪乡青石坝,为潼南境内置县之始。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晋兴县更名为始兴县,隶怀化郡。北周改西魏东遂宁郡为石山郡,始兴县隶石山郡,领今潼南涪江一带。北周另置安居郡,今潼南琼江一带隶安居郡柔刚县。后周置隆龛城(今崇龛镇),隋为隆龛县,之后废隆龛县。隋初,废郡置州,始兴县隶遂州,柔刚县隶普州;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柔刚县名安居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始兴县名为青石县,今潼南县境分隶安居、青石两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遂州改称遂宁郡,青石县隶之。大业十二年(616年),升隆龛镇为隆龛县(县治在今崇龛镇瓦子堡),辖今潼南琼江一带,隶资阳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遂宁郡复置遂州,仍领青石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普州。武德三年(620年),复置隆龛县,隆龛县隶普州。唐中宗景龙(李显的年号)元年(707年),分青石县置遂宁县,治所在下县坝(今大佛寺东北面)。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龛县名为崇龛县(避玄宗李隆基讳)。玄宗开元16年(728年)合州铜梁县,移县治于东流溪坝(原汇集乡戴场坝)。唐代,今潼南县境为青石、遂宁、崇龛、铜粱四县辖地,治所均在潼南境内。北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降崇龛县为镇,并入安居县(县治在今遂宁市安居坝),隶普州安岳郡。神宗熙宁六年(1703年),青石县并入遂宁县,次年,复置青石县。宋代,今潼南境地为青石、遂宁、安居、铜梁等县辖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铜梁县治自戴场坝迁巴川镇(今铜梁区城),原铜梁所属戴场坝一带划归遂宁县。至元十九年(1882年),并遂宁、青石二县入小溪县(县治在今遂宁市船山区),隶遂宁州。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宁州为遂宁县,并小溪县入遂宁县,隶潼川州。潼南全境为遂宁辖地。洪武十年(1377年),并蓬溪县入遂宁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分置蓬溪县。遂、蓬分县,今潼南县境涪江左岸地域属蓬溪,涪江右岸地域留遂宁。清顺治十年(1653年),并遂宁县入蓬溪县,十七年(1660年),复分置遂宁县。蓬、遂再次分县,划界仍旧。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为府,领三台、射洪、盐亭、中江、蓬溪、遂宁、安岳、乐至等八县,直至清末。民国元年(1912年),由蓬溪县划出下东乡11个场镇,遂宁县划出上安里、中安里、下安里17个场镇,取东乡及上中下安里联合设县之义,成立东安县,治所梓潼镇,隶川北道潼川府。民国3年(1914年),因东安县与直隶、广东、湖南等地县名重复,鉴于其地处潼川府(四川省三台县)之南,因此更名为潼南县,治所置于今梓潼街道。因川北道改名嘉陵道(道治阆中),所以,当时的潼南县隶属于嘉陵道管辖。民国18年(1929年),废道府建制,潼南县由省直辖。民国24年(1935年),实行行政督察区制,潼南县隶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遂宁)。1949年12月5日,潼南解放后,隶属关系变更五次:1950年,四川省划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区,潼南县隶川北行署遂宁专区。1952年9月1日,四个行政区合并为四川省,潼南县隶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10月18日,遂宁专区并入绵阳专区,潼南县随之隶四川省绵阳专区。1977年,潼南县由绵阳地区改隶江津地区。1981年7月江津地区改名为永川地区,潼南县随之隶永川地区。1983年4月,撤销四川省永川地区行政公署,永川公署所辖区域划归重庆市,潼南县随之隶重庆市。1997年3月14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潼南县隶属重庆直辖市管辖。1999年7月9日,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潼南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机关驻地由梓潼镇正兴街27号、23号、34号、59号迁至梓潼镇(今桂林街道)莲花村拟建的行政中心内。2002年1月17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机关及相关部门陆续迁入行政中心桂林街道办事处兴潼大道108号(县委、县政府)、106号(县人大)、 110 号(县政协)办公。潼南县人民政府刘发科 2014年9月17日星期三 04:21本文参考文献 一、 民国四年(1915年)版潼南县志二、 1993年版潼南县志三、 东晋孝武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