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客家民居一、客家民居的名称传统客家民居除了一条龙式的“竹竿屋”外多属集合形,集合形的传统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堂横式围屋,如单堂式的三合院、双堂式的四合院、三堂式、四堂式,其中五凤楼、府第式,是二至五堂式,围龙屋是二至十堂式。另外就是目前尚无正确统计数字的各式各样的三至六层高的楼寨。这类传统客家民居,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俗称:如江西称“土围子”,福建称“土楼”,粤北称“四角楼”(或角楼)、“围”,粤东称“围龙屋”、“四角楼”、“围楼”,深圳、香港一带大都称“围”、“世居”,台湾称“伙房”等。不同的俗称容易造成客家建筑解说上的混乱,因此笔者将这些传统客家集合形民居统称“客家围”。台湾、大陆的广东、福建、江西、四川、广西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除了台湾“伙房”外,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闽西、闽南和赣南及环珠江出口的深圳、香港等地。除此之外还有:泉州市后街米仓巷有两座土楼;同安县汀溪镇五峰有一座长50米的长方形建筑,高约12米的许氏土楼“德安楼”;漳州市郊建有一座石寨等。“客家围”不仅形式多种,称呼多样,其社会内涵也极为丰富,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客家围”依照目前知道的就大体可以分为50多种类型,客家幅地广大没有发现的客家建筑应该还有很多,形式多样化则远远超过其他民系的建筑,其中的围龙式围屋、城堡式楼寨等,每一个都各领风骚各具地方特色,每一种都深得世人关注,今天无论在台湾还是大陆,传统的“客家围”已成为无烟囱工业的旅游观光胜地,创造出客家文化产业的新局面,值得大家多多宣传与关心。二、客家民居的形式1、竹竿屋(又称穿堂屋、竹一条龙)一般客家民居最简单、最基础的形式是长条型的“竹竿屋”,潮汕地区又称“竹竿厝”。“竹竿屋”也叫“穿堂屋”,因为中间开一个无后墙的厅作穿堂,厅的两侧对称位置为住房,不另建大门和围墙。客家“竹竿屋”是“一”字型的“一条龙”式,最简单的是三开间。三开间,中间为堂,是全栋建筑的中心,供奉神佛、祖先、依长幼尊卑的礼制,左侧居住大房,右侧居住二房。这种格局在台湾称为“虎尾寮”,是谓“三间起“,若两端各再加一间,称”五间起“。 2、单伸手(无字屋)在客家“竹竿屋”的单边再加厢房,就发展为“L”字型的“曲尺”或称“单伸手”式。“单伸手”民居,建筑师傅又称为“无字屋”,意思是没有照风水和文公尺建筑计算的住宅。3、门堂屋(简式三合院、门堂屋)在客家“竹竿屋”的前面加围墙围成“”字型院落,围墙正中为门,形成一个简单的“三合院”式民居,这种简式三合院,客家称“门堂屋”。4、锁头屋(繁式三合院、两伸手、下山虎、双跑狮、伙房)客家“竹竿屋”的正座横屋两侧加建竖向厢房,朝厅一面筑以围墙,围成“”字型院落,门从侧面而入,形成一个比“简式三合院”较为复杂的民居,平面形如古代锁头,客家称“锁头屋”或“两伸手”。“锁头屋三合院”式民居在潮州称“下山虎”或“双跑狮”。“锁头屋”式民居是台湾客家最基本的民居,如果在原来正座横屋两侧加建竖向厢房旁再加建竖向厢房,变成四伸手,就是台湾客家最典型的民居,俗称“伙房”之一。 5、双堂屋(上下堂、前后堂、简式四合院)客家“竹竿屋”渐次发展为“口”字型的“四合院”式民居,形成二堂二横,一般客家人称“堂横式围屋”,也是最简单的“四合院”。这类建筑又称“双堂屋”或“上下堂”或“前后堂”,是两进屋,前称为门堂或前堂,后为上堂,中间为天井。依堂屋开间数分别称“上三下三”或“上五下五”。“四合院”式民居在潮州称“四点金”,之所以叫“四点金”,是因为后面那个房子,屋顶是向下的,“双泻水”,像“金”字上面的“人”字,前面也是两个这样的屋架,四点都是像个“金”字,四边有金。“四合院”式民居可以变化出粤东“围龙屋”及台湾客家“五虎下山”,如果左右两边在加厢房,变成四伸手,就成了台湾客家典型的民居,也是台湾客家民居俗称“伙房”的一种。“堂横式围屋”的布局,都以中轴作左右对称,中央的主要房屋称为正堂或正身;有如人的身体,左右两侧延伸出去的房间称为护龙或护室;有如人的左右手。整个建筑的平面布局很像人的身体与手,而头部的位置即是最重要的房间,称为祖堂或祖厅,供奉祖宗牌位。即是最重要的房间,称为祖堂或祖厅,供奉祖宗牌位。祖厅左石两侧的房间由家庭中辈分较高的人(如祖父母或父母亲)使用。更大型的“堂横式围屋”布局基本上也是如此。 6、五虎下山(繁式四合院)“四合院”式客家“双堂屋”的前后堂屋脊上建成八角栋头或加燕尾,屋脊上并加以装饰,有厚实的大围墙,除了禾坪、池塘、天井、四伸手,并建有门楼,就成了“五虎下山”。“五虎下山”是台湾早期富人的建筑,所以比较“双堂屋”讲究了许多,厅堂龙神“七星石”位置是用五色石造的。下图的“五虎下山”是笔者的“老屋”,当初建造时总共花费五甲地等值建的。“五虎下山”也是台湾客家民居俗称“伙房”的一种。中坜过岭许家(五虎下山)7、三堂屋“口”字型的民居,如果再扩大,就渐次发展为“图”、“富”字型的大型建筑,“三堂屋”是客家人称“堂横式围屋”较“四合院”式大一号的民居。和“三堂屋”本质上都是“堂横式围屋”同一类型,但具体型式上的不同区别分别有围龙屋、粤东客家人的府第式(或称大夫第)、福建的五凤楼(或称笔架楼)、用于寺庙家庙的宫殿式。它们基本上是一座半“四合院”纵向合并与扩充,整个平面系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共三进三座。此类建筑的平面形式,客家称“三堂二横”的“三堂屋”,在潮州称“百凤朝阳”又俗称“三座落”、“三厅串”。由此可知,“进”就是漳潮人所称的“落”,也就是客家人称的“堂”。三堂屋的基本型式是在中心轴在线沿纵深布置上、中、下三堂,且设二厢形成院落,前设门楼,两侧加横屋,前有方坪及半圆形鱼塘。三堂三横式建筑在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的蓝氏衣德堂,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无后围龙。左横屋比右横屋要多,而且要大、高、长,使整个布局充满动感。下图是永定县高坡乡大堂脚村王氏文翼堂大夫第,三堂屋结构,中堂明显比两侧横屋低,这是和五凤楼不同的地方。永定县高坡乡大堂脚村王氏文翼堂大夫第8、四堂屋广西贺州市莲塘镇的四堂围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占地20多亩,从正门进入,经四道大门才到正堂,以下堂为中心分里外对称四层,有大小天井,四通八达。整座建筑平面呈方形,由一座三合院和一座四合院巧妙组成,有高墙与外界相隔,屋宇、厅、堂、房、井布局错落有致,有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也有江南建筑的风味,回廊、屋檐、挡风板、梁柱雕龙画凤,富丽堂煌。防御系统齐全,瞭望台周围枪眼分布合理,易守难攻,有江南紫禁城之称,是典型的客家建筑艺术的结晶,充分体现了古代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广西贺州市莲塘镇四堂屋9、五堂屋兴宁新陂刘氏五堂屋10、五凤楼/笔架楼五凤楼又名笔架楼,是堂横式围屋的一种,堂横式围屋基本结构在中心轴在线为二堂(厅)或三堂,最多者达五堂,两侧加横屋。三堂以上这种传统屋式在福建称为“五凤楼”。为了区别客家“双堂屋”、“五虎下山”、“三堂屋”、“五堂屋”、“围龙屋”,我们把它区分开来。此类建筑福建客家民居数量多。堂横式围屋的五凤楼与围龙式围屋主要区别在于五凤楼后面不带花头和围龙,保持四合院、殿堂式结构组合特色,即厅堂、天井、天街、禾坪、池塘等配套成为一体,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图,横屋偶数对称。整座楼宇的造型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高横屋低。由于整体结构高低有序,屋顶瓦面层层错落,成迭式瓦面,一般为五迭,一层层的瓦顶瓦檐有如五凤展翅,故有人将其称之为“五凤楼”。五凤楼的九脊顶坡度平缓柔和,风格朴实而气势非凡,呈现出汉代宫殿屋顶的显著特色。它的屋脊装饰更是考究而精致,两端翘成牛角或凤尾燕尾的形状,用生铁铸作两端脊尾的骨架,外以石灰泥成形,和台湾燕尾高翘不同。整条屋脊漆成彩色,绘制着孔雀、凤凰等瑞兽祥鸟和花草图案,和宫殿屋脊几乎没有两样。五凤楼大门前必定有一片宽阔的禾坪和一口半月形的水池,房子必定是前低后高、中间高两边低,也许这样说来有些抽象,如果你看看下图五凤楼的屋脊,那飞檐往上高高翘起,不正像是展翅欲飞的凤凰吗?“五凤楼”每进通常为五间,中间隔两个天井。和潮州客家称“三厅串”,即“三进屋”或“三堂屋”的区别也在“五凤楼”房子必定是前低后高、中间高两边低。五凤楼,高低呼应、左右对称,如从后部观察,中央主楼突出,两侧耳屋低下,厢楼再度突起,形同笔架,故又名笔架楼。永定五凤楼台湾燕尾脊屋顶11、十厅九井(九井十八厅、府第式、殿堂式)“十厅九井”又称“九井十八厅”,建筑是属客家堂横式围屋之一,是类似中原汉族府第风格的殿堂式民居建筑。它采用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究座向,主次对称,外型堂皇美观具有科学、艺术和实用价值。“十厅九井”建筑结构是在中心轴在线为二堂(厅)或三堂,最多者达五堂,基本上是两座完整“四合院”纵向合并与扩充,大型的有“四进四座”形成“八厅”相向格局,人多一点的五进都有,多为豪富或显宦的人家所建造的,其中自家无功名者,门楼屋顶不得飞檐起翘;若有起翘飞檐,则称大夫第,故又称府第式。有进士衔头所建造的,称“进士第”。其主要特点是屋内厅堂多,天井多。广东丰顺当地民众习惯称这种民居为“十厅九井”或“九井十八厅”。在布局上,沿中轴线分上中下三个大区,以中心向两旁分成许多生活单元,进门沿中轴线依次为下厅堂、天井、上厅堂等;天井两旁各有侧厅,厅后有横屋。大门前有晒场用的禾坪及一口半圆形池塘,屋后有小山,围尾规格有大有小,大的建成“九厅十八井”。屋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这既有利于屋内排水,又可养鱼和灌溉消防水;屋后建有一座半月形土丘,叫“花头茔”或“化胎”或“花胎”。胎上用于种植风水林,以保护房屋免受风沙袭击和调节小气候。这种殿堂式建筑用料讲究,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一座大型的殿堂式民居有上百个房间,可供一二十户上百户口人居住。厕所、柴草间,畜栏一般都在住座屋两侧一定距离地方。蕉岭广福镇乐干村有一座钟姓九栋大屋建筑,是始祖百岁婆创建于清康熙年间,九厅十八井,占地达40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围墙以石灰、黄泥、沙石夯筑,高2.8米,厚0.3米,前后共开6个大门。揭西五龙镇龙江村有进士第,是清代彭如干、彭如怀两兄弟同登进士后,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兴建。由两层并列三进院落组成“九厅十八井”,进深48.9米,面宽41.4米,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以下图片是广东丰顺县埔寨殿堂式客家围12、合面杠合面杠基本上是由若干栋东西纵向的长列楼房,而以较低矮的廊庑相连接组合而成,就像旧时的杠台一般,故得名。客语一横称一杠也写成一杠,一栋房屋也称一杠屋,因此长列楼房组合而成的建筑就称“合面杠”。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寓居的爱春庐,即是一种简单的二杠楼。杠式建筑各列之间隔以狭长的天井,天井朝东一端设门厅出入,依组合的楼房列数分别称为“两杠楼”、“三杠楼”、“六杠楼”,至多达“八杠楼”,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梅江镇伴坑乡的六杠楼。13、杠式围楼杠式围楼是客家民居中较为简单的一种类型,因其纵向排列,山花朝前,又因纵列式横屋如同轿子两侧之杠杆而得名。大型合面杠建筑聚族而居,将数幢平房及水井等生活设施筑高墙围护起来,墙基以粘士、石头垒砌,寨之间互相策应。杠式围楼,在粤东的梅县、大埔分布较多,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香港地区的杠式围楼多在形式上有变化,而且小巧玲珑。如梅县松口溪南乡的上、中、下寨与岗坪,平远的宝珠寨以及和平的乌虎镇等。因此合面杠围成了客家寨围式建筑故称杠式围楼。杠式围楼中,堂屋被夹在杠与杠之间,显然夸大了“杠”,缩小了“堂”,抬高了“杠”的高度。但在平面布局上,堂仍具有决定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须正对大门。杠式围楼与围龙式围屋在建造原则上有所不同。围龙式围屋是先建堂屋,后建横屋和围龙,随着家族的兴旺不断向外扩展。而杠式屋的建筑原则是,根据经济条件,首先建造最简单、实用的杠屋,留出空间待经济条件许可后再建造祖堂。有功名的也可建成“大夫第”。另一因素是受到风水地理的影响和限制,风水先生根据阴阳五行测算建造屋式,如梅县白宫丘氏大夫第“牛角屋”,本是六杠屋,根据山形,在边杠屋末端加建围龙,围龙仅包一半,并未围拢并且在堂屋后檐墙两侧挖圆形水井象征牛眼,成了“牛角屋”。杠式围楼,在粤东的梅县、大埔分布较多,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香港地区的杠式围楼多在形式上有变化,而且小巧玲珑。梅县白宫丘氏大夫第(杠式围楼)14、赣南金包银赣南围屋、又称“土围子”、“水围”。主要分布在龙南、安远、定南等县。赣南围屋从最简单的一明两暗三间过,发展到“两堂两横、三堂两横”、直至“九进十八厅”那样的大房子。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代有性,也最为集中。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龙屋式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它与闽粤围楼最大的区别是防御功能更为完善,围屋四角所建的炮楼,其功用显然是为了便于警戒和打击已进入墙根或瓦面上的敌人。这些炮楼形式多样,不仅建在四角,有的还建在墙段之中,如同城防之“马面”,还有的则在四角炮楼顶层,再抹角建一单体小碉堡,从而完全消灭了死角。另外赣南围屋与闽粤围楼的区别是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围屋楼层一般比围龙屋高而较土楼低。 赣南土围子燕翼围 赣南土围子乌石围15、围龙屋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围龙屋属堂横式围屋的一种,以殿堂式建筑为基础,再扩大殿堂式的建筑。其主要特点是在殿堂式建筑屋后“化胎”后再围建成马蹄,叫“围龙”,一般为一围的一条围龙,甚至有多达二三条围龙的大型围龙屋。围龙屋是客家地区一种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是除客家地区之外看不见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他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客家地区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围龙屋的整体平面基本上是一个大的椭圆形,接近现代的田径体育场。中间主体部分为房屋建筑,屋前为长方形禾坪,再往前是半月形池塘。屋后是半圆形的山坡或林地,种有翠竹树木,称“花台”、“茔背”,按风水迷信说法,是“来龙所在”、“顿龙”的地方,俗称“屋背头”或“屋背伸手”。半圆形的伸手和池塘合二为一的结合,象征太极的圆,融天地、阴阳于居宅一楼之中。围龙式围屋的主体是堂屋。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最少的为二堂,一般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堂屋两边有衬祠,一般以巷径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围龙式围屋围数的多少,取决于家族的发展状况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时仅一围,以后不断增加。兴宁宁新刘氏大刘屋(围龙屋)围龙屋在客家地区现存较多,较为出名的围龙屋列举如下。(1)兴宁西郊围屋:在兴城镇西郊。建于明代,二堂十横四围围龙屋。横屋之多极为罕见。三合土夯筑。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2)梅县温公祠:在丙村镇。建于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是三堂八横三围的形完整的围龙屋。三合土夯筑。(3)梅县花园楼:在松北镇下店村,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名源远楼。为三堂两横围屋,外置围墙环绕,总面积2856平方米,围内共有90个房间,后进为三层楼阁式。(4)梅县世德堂:在松口镇铜琶村,由来自闽西上杭官田的李氏建于清代。三堂四横加两围及外护宅的大型围龙屋,占地1万多平方米。其外围墙和内部大多主墙以三合土于夯而成,厚20-40厘米不等。共有72个天井、108个厅、500间房。门厅有穹窿顶藻井,中堂天屏前有金漆木雕狮子,天井壁上有动物图案石板浮雕。其装饰之豪华为民宅所罕见。(5)蕉岭罗氏大围屋:在广福镇栗坝村,自清嘉庆年间起修建多次,第二、三排围龙分别建于民国31年(公元1942年)和1954年。为二堂四横三围围龙屋,有房间300多个。(6)梅县宋湘故居:在白渡镇象湖村。建于清代。坐东朝西。为三堂二横围龙屋。建筑面积约 2000多平方米。(7)梅县南华拔翠园:在南口镇南龙村,又名光裕堂。坐北朝南,为闽西上杭潘氏建于清代。为三堂四横加2横屋。大龙横屋的内两横为单屋,外两横为两屋,每横10间,共60间房。后围龙两围共48间房,中堂面积达到90平方米。与横屋相连又有两座子围,总平面显得平稳和气势恢宏。全楼内外墙均为三合土干夯,厚20-30厘米不等,木、石构件较朴素。(8)丰顺笃庆堂:在东乡口铺村,米氏建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三进四横两围围龙屋,占地5472平方米。内有11个厅、16个天井和65个房间。屋顶镶琉璃饰件。大门立石鼓,正面墙壁两边嵌有麻雀戏梅图案石雕,外檐彩缓图案。(9)蕉岭培养堂:在文福镇淡定村,为丘逢甲故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坐东向西,二堂四横围龙屋,占地1800平方米。(10)大埔光禄第:在西河镇车轮枰。为清代著名南洋侨领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竣工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为三堂四横一围的围龙屋,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有18个厅、13个天井、99个房间。装饰精致,中厅梁架及大门梁架上有金漆木雕。16、碉式围龙屋有一部分围龙式围屋,出于防御的需要,在外横屋前后建碉楼,碉楼往往高出堂屋一层,故又称之为带四碉楼的围龙式围屋,有功名的也称大夫第。如和平安坳乡九子村奉政大夫第,是清奉政大夫林适中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坐北向南,占地6千平方米。为三堂两横围屋。四角置角楼,大门阴刻石匾“余庆楼”。在梅县南口镇南华村的又庐,建造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坐西向东,为三堂四横屋,“九厅十八井”。后进为二层楼阁,两隅建有高4层角楼。围墙三合土夯筑。室内装修讲究。梅县南华又庐梅县南华又庐外观17、正方楼(四角楼)方形围楼也称“四角楼”,四角楼有多种形式,又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一般方形土楼和粤北的方形碉楼之分等等。方形围楼的一般方形土楼以闽西及闽粤交界处的广东饶平、蕉岭、大埔、丰顺较多,高二层至五层不等。是指用数层高的夯土墙四周围合,围内各层多为木结构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个矩形内院的夯土建筑,其平面布置原则与三堂二横式住宅大致相似,但因此种住宅需要紧凑集中,又需要外墙尽量少开门窗而内部房间却能达到采光的要求,所以在布置上除了中堂设在全宅天井正中以外,房间都沿着天井四周排列,围绕着天井成“日”字形。 永定遗经楼 大埔湖寮蓝氏绳武楼(方楼)四角楼数量最多的是正方形的单环土楼,楼体高的达三四层。一般以首层为餐厅、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居室。一层不对外开窗。楼内设水井、米碓谷等等。与大门相对的落地敞厅设祖堂,大型方楼内设戏台、祖祠,有的还附设私塾学堂。在土楼中,方土楼历史最长。较为有代表性的方围楼列举如下。(1)兴宁龙头寨:在下堡区教美村。又名仙人揽鼓。南宋末年黄氏祖先法炳所建。寨址在50米高山岗上,占地约5千平方米,用山石砌基,灰墙筑寨,高三层,二、三层内围廊各长2米、宽2米。寨墙厚0.7米,围内有水井。(2)蕉岭石寨围楼:在北际乡石寨村,又称方楼。为当地郭姓创建于明嘉靖年间。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高3层13.6米。以三合土夯筑墙体,厚约1米。楼内以木构架,分63间。门框上面从二楼斜挖4个嵌以竹筒的护门孔,可往下打枪或淋开水以防护,楼上以条石砌成细长石窗,东南、西北隅各置角楼。天井有公用水井。(3)饶平德馨堡:在黄冈镇楚巷办事处古宫东侧,又称四方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占地约6600平方米,灰土混合夯筑结构,二层楼房,四角设角楼。天井中建中厅堂一座,前左角挖一方形水井。每间正房门顶都开有一个外圆内方的木窗。传说此堡为一蜜蜂地,建筑格局是仿蜂巢造型。(4)紫金桂山围楼:在龙窝镇桂山村,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施工长达50年,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主楼略呈方形,四角突出,六层通高20米。一二层以花岗岩条石砌筑。以上各层以大青砖砌筑,墙厚1.3米。(5)丰顺四角楼:在破田镇占头村西面。由陈占华倡建于清代中叶。平面呈正方形,二层围楼,建筑面积1225平方米。墙体基部石砌,3米以上为夯土墙,楼内三个大厅以圆门相通。第二层设置腰檐平座走廊。全楼有153个房间(6)始兴满堂大围楼:在隘子镇满堂村。由经营木材生意的官干荣所建,开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全面竣工,历27年。中心围、上新屋和下新屋并列的三座围楼组成,以通巷间隔,相互沟通,连成一体,占地10800平方米。中心围分里、中、外三层,中层四隅设角楼,最高4层高约15米,围墙首层以河卵石混灰少加糯米浆筑构。二层以上砌以水磨青砖,四角以花岗岩条石包砌。楼内共计9厅、12院、6个天井和700多间居室。砌墙用水磨青砖,门框、窗框、井台、阶梯、沟渠均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地面采用经过选择、颜色相似、大小相近的卵石精心铺砌成多种几何图案。楼内柱、梁、仿、门均上油漆,雕梁画栋、漆金木雕屏风、花格门窗,装饰华丽,不同于一般围楼的简朴少饰。中心围中层大门两重,铁、木门各一重,门顶设蓄水池以御敌、防火。(7)五华联庆楼:在锡坑镇老楼管理区,为民初著名足球运动员李惠堂故居。创建于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平面四方,四面悬山顶围楼高二层,四隅置高四层攒尖顶炮楼,均为灰沙夯筑。占地约 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楼内为三进四合院式。(8)永定县源昌楼:李登辉的祖居永定县源昌楼18、方形石楼大埔县龙岗村泰安石楼,是国内极为少见的石方围楼。楼体的防御工事极为了得,墙体竟有内外三层,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及内墙为砖墙。楼内主体建筑为平房,三层方形楼房把主体平房怀抱其中,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而楼内格局也别具一格,不仅有祠堂、厢房、天井,楼两侧还各有一座供读书求学的书斋。19、长方形楼梅县东兴楼在梅县松源镇何岭,该镇地处闽、粤交界处。居于此楼的柯姓已传32代,此前尚有熊、李两姓居此,推测其始建于北宋以前。楼呈长方形,长43米、宽32.5米,占地约1400平方米。外墙高2层,墙体下部厚1.2米,就地取用混杂土夯筑,没有夹用墙筋的迹象。仅开启前、后两门,窗口不多。楼内四周连成走马楼式围廊。门楼厅拱奉祖宗祖位,地厅为出人口及楼梯口。全楼共有108间房。楼内中央空地建有矮小杂屋,用作厨房、浴室、畜栏、柴草农具、砻碓等专用屋。始兴刘屋围楼在司前镇刘屋村。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平面长方形,高五层。占地2000平方米。砖木结构,四角设炮楼。该围最具匠心之处是2.35米的厚墙中,留有一条宽1米、高3米的墙隙,墙隙中填满干燥的沙粒,一旦敌人破墙人围,沙粒便会自动填满被挖的空隙以阻止进人。和贵楼位于默林乡璞山村,建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是南靖县最高的一座长方形土楼。楼高5层21.5米。每层有28个房间,共有140个房间。楼正中有开一个大门,东西南北四方各有楼梯上下。天井以小卵石铺地,左右各有一口水井,水源充足,可供全楼汲用。天井中央建三间一堂式学堂,学堂门上木匾书“兴学利后”四字,反映和贵楼祖辈尊学重教,培养人才的宏愿。和贵楼高大壮观,雄伟坚固,颇似古代城楼。默林乡璞山村和贵楼(长方形楼)20、方形碉楼方形围楼的另一种形式是在围屋四角加建碉楼,也称“四角楼”。四角楼的主要特点是方形(更准确地讲是长方形)围屋四角加建碉楼。四角楼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变化多端,粤东与粤北两地又有各自的特点。粤东四角楼一般中轴为堂屋,以三堂居多,左右横屋和上堂外墙相连成围,四角建高出横屋和堂屋一至二层,即二至三层的碉楼,碉楼凸出檐墙一米多。正面三门,中间(堂屋)为大门(正门),左右两侧横屋为小门(侧门),门前与围龙式围屋的布局相同,照例有禾坪、前护墙、半月形池塘。禾坪两头建出入“转斗门”。有些四角楼中间不建堂屋,形成大空间,四周杠屋环列,这种布局有利于防卫,如兴宁岗背“躲世围”,当地传说,每逢战乱或闹匪,附近村庄的居民迁入该楼躲避固守。粤北和河源四角楼更富于变化,除碉楼顶装饰呈各种锅耳状外,有带二碉楼、四碉楼、六碉楼或八个碉楼和一望楼者。 兴宁罗岗袁氏善述围(四角楼) 新丰梅坑潘氏儒林第(六碉楼、一望楼的长方形四角楼)21、前方后圆楼南靖书洋镇奎坑村隆兴楼22、方塔形楼南靖和溪镇林阪村瑞源楼23、梯形楼南靖书洋镇南欧梯形楼24、凹字形楼南靖书洋镇南欧凹字形楼25、三角楼南靖书洋镇南欧三角楼26、五角楼永定高头镇高东村五角楼27、曲尺形楼南靖书洋镇塔下村三巴楼28、圆楼据说圆形、方形平面的选择主要仍都是由风水先生决定的,认为有的地方只有建圆楼才能人丁兴旺。圆楼大门大都开向二山交接处的豁口,当也是这个原因。圆楼的优点是由于夏秋之交常有台风侵袭,较高或较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易遭受风灾,所以在这些地方的住宅,除了与方楼一样,必须使人力更集中,建筑更坚实以外,为了分散风力,增加刚度,多采用圆形的平面布置。显见客家先民在生活的实践中早已懂得和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之道。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鬼斧神工。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分布在与闽西与邻近的粤东大埔、饶平、蕉岭、丰顺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饶平的圆楼 饶平上善许氏启明楼(圆楼)圆楼的布置与方楼相同,也用极厚的土墙将天井与房间包围在一个单元之内,房间沿着外墙成一圈排列,中央是天井。但由于其为圆形的平面,所以如从空中鸟瞰,就宛如一个圆桶的形状,远看如从地下冒出来的巨大蘑菇。通常在中轴在线的二间面阔较宽,前面大门所在的一间称为下堂,后面一间则为后堂或称祖堂。下堂与后堂之间常以走道连通。其他如猪圈、鸡舍、厕所等附属建筑就放在天井中央走道的二侧,在较大的圆楼中也有天井中设厅的,则其布置一如方楼,厅也称中堂。在使用上,下堂仍作门厅之用,后堂兼作祭祀及举行婚丧喜事似的场所。如有中堂的则喜事等在中堂举行。周围房间,底层作为厨房及客堂,二层作为谷仓储存粮食,三层及三层以上辟为住室。此类圆楼的平面种类,一般皆作一圈,高三层,有16间起脚住六、七户的,也有20间起脚住十余户的。但在少数大型圆楼中,则有作同心圆两个甚至三个相套的,如永定县丰盛乡的振成楼,有里外二圈,外圈高达四层,里圈高二层,共有屋200余间。而在永定县高南乡的天助楼,则更有内、中、外三圈,外圈高达四层,周围72间起脚,中圈高二层,36间起脚,里圈一层,24间。里圈的中心还设有圆形带天井的大厅一座;里外一起竟达380余间之多,据说曾住有七八十户人家。至余其所以外圈较高,内圈较低的原因,无疑与内部采光和通风有关。除此之外,在永定县中川乡更有限于地形关系,平面成四分之一的圆形的,甚为特别。最晚的围屋为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饶平二善的许氏潮源楼。大型的高达4-6层20余米,少则单环,多则三、四环。楼内多用木料构筑楼板和栏杆。开间达到60-72间,小型的至少每层也有12开间,数目最多的是30-40开间的中型圆楼。圆型土楼流传时间较长,但在岭南现存实体不多,主要见于丰顺、大埔、饶平等毗邻福建地带。潮安也有圆楼(当地称为“寨”),但不是客家人,居民大都和畬族有关。永定湖坑侨福楼是开阔疏廊的单环式土楼圆楼最基本的是单环圆楼,顺裕楼是单环式圆楼,直径74.1米,比平和芦溪的丰作厥宁楼小2.9米,从直径来说是所有圆楼里的老二。顺裕楼建于1943年,虽然年代比较迟,但它的单环敞廊式样却是圆楼古老的标准造型,显出一种复古的意味。顺裕楼高4层16米,每层70个房间,楼门厅有7米多长,楼里四个角落设了4部楼梯。从一楼到四楼,每层都是敞廊,出檐巨大,门窗一律开向天井,表现着强烈的向心性。南靖书洋镇石桥村顺裕楼单环圆楼29、双环圆楼永定县湖坑乡洪坑村的振成楼、默林乡坎下村的怀远楼都是双环圆楼。30、三环圆楼(1)饶平道韵楼:在三饶镇南联村,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外围周长328米,直径约104米。贝灰寨基高1米,以上为夯土建筑。共有56间正房和16间角房(每面7间正房、2间角房)。三环围屋进深29米,外环为三层楼,高11.5米,土墙厚1.6米。寨内有饮水井30口,2口为公用,28口在各家户内私用。(2)大埔花萼楼:在大东镇大田村。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三环圆土楼,直径约76米,占地2300平方米。外环高三层11.9米,墙体全用石灰、土夯实而成,下层厚2米,顶屋厚1.3米。第一层不设窗户,只设一大门,门顶有一蓄水池。二、三层上设有枪眼。全楼共有房间210间。中间公用天井283.4平方米,全用鹅卵石铺成古钱币状,美观古雅。天井内有一饮水井,深10多米。大埔县大东镇大田村花萼楼(3)饶平里秀楼:在三饶镇,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周长183.6米。全部由贝灰建造,又名“灰楼”。除一大门楼出人和一中厅外,有32间房。每间房为二进三层,楼高10.75米、进深18.5米。房间后部宽5米、前宽2.2米。有公用饮水井两口。除大门外,一、二层外壁不设门窗,三层环设方形小窗。(4)古竹乡高头村的承启楼(三环圆形)31、五环八卦楼八卦堡是一个五环式的八卦形民居的俗称。它位于漳州漳浦县深土镇东平村。八卦堡建于灶山上一块平地,建造时间是清代中期,至今约有300年,跟一般土楼相比,它没有封闭,而是完全敞开的。从高处往下看,八卦堡围绕同一圆心,环环相套共有五环平房。中间是一座完整的圆楼,只有14间大小均匀的房间,第四环为断续八卦布局,有25个房间,第三、二环和外环也是相似布局。各环之间间隔3米,形成一个环形的天井,也是人们出入的通道。八卦堡里没有祖堂,这在土楼里是十分少见的。年深月久,八卦堡部分楼墙已经损坏,人们修茸时就不再夯土,而是用了石头和砖。据说当年建造八卦堡时,因为家族人口不多,财力有限,便只建了一层。八卦堡(漳浦县深土镇东平村)32、雨伞楼圆土楼如果是双环圆形,通常外高内低呈碗状,而雨伞楼内圈比外圈高一层,呈雨伞状,故此得名。如洋竹径蔡家的雨伞楼。闽南芗城北郊浦南镇双溪村也有一座雨伞楼。建于清代。圆形土楼,直径约24米,中有一水井。环楼有30间房子、二层共60间,仅有东门。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土楼。另外,在浦南镇金沙村也有类似建筑。33、扇形楼南靖默林乡双溪村联成楼34、围裙楼裕德楼,前半楼高四层,每层10个房间,1个楼厅,2部楼梯,跟一般土楼没什么不同,奇怪的是后半楼,有三层楼那么高,却只有一堵半月形的夯墙,上面盖着护墙瓦,什么也没有了,人们形象地把它叫作“围裙楼”。南靖书洋塔下村裕德楼35、马蹄形楼南靖书洋乡赤州村德兴楼36、涡轮形楼南靖书洋乡双峰村大寨楼37、凸形楼南靖书洋乡双峰村炽昌楼38、双圆楼南靖书洋乡下阪村双圆楼39、椭圆形楼椭圆形的客家围楼,目前发现有六座。饶平饶洋蓝畬村的泰华楼是其中之一,椭圆形楼与圆形土楼相比,在外形上有所变化。但椭圆形楼之间,兴宁黄陂石氏中山公祠、罗岗刘氏恒丰楼和大埔湖寮黄氏中宪第,外形虽呈椭圆形(中山公祠为“螃蟹形”),但其用材、建筑结构与圆形土楼有很大的差异,平面布局与围龙式围屋比较接近。(1)大埔维新楼:在枫朗镇。为椭圆形土楼,清同治三年(1864)始建,是徙自闽西宁化石壁的黄氏第18代族人兴建。占地1808平方米,楼高3层12米。全部墙体以糯米糊混石灰泥沙春夯而成。外墙体底厚1米,顶部厚0.6米。底层正面开一大门,门端设二小眼。全层不辟窗。二、三层每个房一小窗。楼内每层有22个房间和相对的两个厅。各间均有楼梯,自成单元。二楼出悬廊,三楼不设栏干。楼内天井直径24米。(2)华安二宜楼: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3)沙建齐云楼:沙建镇岱山村的齐云楼从一楼就开始对外开窗,每个房间都有一扇宽阔的石窗,这是土楼里极其罕见的做法。最令人稀奇的是,齐云楼除了大门以外,还在橄榄形天井两端呈尖棱的位置,向北开一小门,称“死门”,向南又开一门,叫“生门”。顾名思义,“死门”就是楼里死人出殡时专用,“生门”则是迎娶媳妇、接生孩子时用的。两门一生一死,一红一白,绝对不可混用。这种奇特的现象,在众多土楼里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齐云楼会有这种生死门的族规呢?这里面包含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清朝咸丰年间,郭氏家族在齐云楼聚族而居,已有三四百号人丁,十分兴旺。当太平军打到漳州时,楼里一些尚武的年轻人就去投奔太平军,侍王麾下的来王陆顺德带领一支小分队来到齐云楼,以为据点,屯积粮草。不久,清军大举反攻,把太平军打出了漳州,来王陆顺然率部退守龙岩。来王的侍卫长在战斗中负伤,被齐云楼的郭凸、郭好等人救回,藏在楼内养伤。清军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包围了齐云楼。郭姓子弟关闭大门,居高临下,奋力抵抗,清军怎么也无法接近楼下。双方激战数日,清军总兵罗大春从漳州调来两尊重炮,对准齐云楼猛轰。在墙楼上指挥作战的来王侍卫长中弹殒命,还有几颗炮弹落在了天井。郭姓人家就像炸了蜂窝一样,乱成了一团,郭凸、郭好不得不带领大家分头从南北两侧的小门突围。本来南侧小门下面是空旷的平地,比较暴露,不易逃跑;而北侧小门朝向后山,比较隐蔽,可以向深山逃命。然而,把守南边的清军头目刚好姓郭,他不忍心屠杀族亲,就网开一面,放给大家一条生路;而堵住北门的清军头目心狠手辣,见一个杀一个,露头就杀,结果从这门冲出去的人没有一个生还。这场战争,齐云楼一共死了93个人,都是死在北门的,后来族里就立下生死门的规矩,以纪念这场浩劫。(4)南靖文昌楼:南靖书洋乡上阪村南靖书洋乡上阪村文昌楼40、跑道形楼饶平饶洋蓝氏泰华楼(椭圆跑道形)外景及内景41、外圆内方楼丰顺建桥古围在建桥乡西北面,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9年)都乡佥军事张干福所建。占地 15780平方米,以麻石为墙基,灰沙夯筑,厚30厘米。有东西南北四门,均嵌石刻门匾:东为“东关巩固”,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刻;西为“西铭是式”,民国政府主席林修题于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南为“燕风自南”;北为“众星拱北”。此围外圆内方,围寨内有3街12巷,并建有3座祠堂。祠堂前有嘉道年间石旗杆5条,旗杆夹2副。围外有池塘环绕。42、金字塔圆楼漳浦县深土镇的锦东村,这里有一座金字塔形的圆楼锦江楼。永定、南靖、平和等地的圆楼,不管是双环式还是三环式,都是外高内低,唯独这座三环式的锦江楼正好相反,第一环平房,第二环两层,第三环三层,从外到内一环比一环高。远远看去,锦江楼就像金字塔一样,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气势。锦江楼大门前有一片宽阔的禾坪,往外还有一口半月形池塘。这种与五凤楼相配套的禾坪和池塘,出现在漳浦县圆楼门前,是绝无仅有的,这也算是锦江楼的一个特色。锦江楼(漳浦县深土镇锦东村)43、半月形围楼半月形围楼主要分布在与闽西交界的广东大埔、饶平等地。饶平的饶洋、上饶、上善数量最多,其次是大埔的桃源,梅县东部也有零星分布。半月形围楼,外形与兴宁、梅县地区的围龙式围屋的后围相似,有的以两个或三个半月形重迭,高二层,第一层为单元式住房,围与围之间有宽约数米至十余米不等的巷道。半月形围楼之间也有不同,如粤东的半月形围楼多见单围,半月形内环广场中间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环内空旷的半月形围楼,空地作为晾晒东西和举行活动的空间。最大的明万历癸酉年(公元1573年)建的东山乡湖教衬的“潮阳楼”,直径长200米,弯形长300米,占地22亩多,楼分110间,二进厅堂,中间有二个小天井。围楼半圆形,设有东南北三个大门。大埔桃源谢氏德馨堂(半月形围楼)南靖县船场镇下山村(半月形围楼)44、双半月形楼南坑镇新罗村,当地人习惯上把这座土楼叫作“石头贯楼”,因为居住在楼里的刘姓人是从附近一个叫作“石头贯”的小地方迁移过来的。它没有楼门,它完全敞开,它是一座两列式弧形土楼,从山上往下看,它就像一弓弯月。南靖县南坑镇新罗村双半月形楼45、饭甑楼南坑镇新罗村的翠林楼,内墙直径9米,3层36间,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圆土楼。附近村庄的人都把它叫作“饭甑楼”,它确实像是一只土楼人家盛饭的木桶,本色而古朴。南坑镇新罗村的翠林楼46、单层圆楼金山镇荆美村的隆庆楼,建于公元1938年,仅1层,高5.5米,22间,是目前已知最低的圆土楼。金山镇荆美村的隆庆楼47、八角楼八角形围楼也称“八卦楼”,八卦楼是反映风水信仰的实体,是方形、圆形土楼的综合体,其建筑方法、用材和建筑结构与圆形土楼最为接近,而其施工难度要大得多。建筑这种多棱角的楼宇。这可能与风水有关。八角形土楼数量不多,在广东饶平发现两座,其中之一是三饶南联村的黄氏道韵楼。道韵楼也是全国第一大八卦楼。饶平道韵楼在三饶镇南联村,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外围周长328米,直径约104米。贝灰寨基高1米,以上为夯土建筑。共有56间正房和16间角房(每面7间正房、2间角房)。三环围屋进深29米,外环为三层楼,高11.5米,土墙厚1.6米。寨内有饮水井30口,2口为公用,28口在各家户内私用。漳州诏安县官陂镇大边村的在田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一座张廖家族的土楼。在田楼是一座八卦楼,直径94.5米,是最大的八卦形土楼。楼高三层12米,底墙厚达1.8米,半米多高的石脚是用巨大的河卵石砌成的。在田楼的主楼分为八卦即八大单元。每卦又演为八卦8开间,全楼六十四卦64个开间,与标准的八卦推演完全一致。与主楼相连的内环平房也分为八卦,每卦5开间。每卦的小门楼都比较讲究,有门联,还有各种平安符纸,镂空花窗、木雕腰门、檐角泥雕,氲氤着一片传统文化气息。楼里还随意放着许多建楼时留下的石磨、石盘、石珠,这些石器有不少也是八卦造型。饶平饶洋詹氏听捷楼(八角楼)外景及内景南靖县陈氏常升楼俗称八卦楼48、交椅楼交椅楼也称“畚箕楼”,一般筑于临河陡峭的坡地上,呈交椅形,故称“交椅楼”。其前墙、前房较低;而左右两翼略高,像交椅扶手,后墙、后房最高,约四至五层,如交椅靠背。这种楼前低后高,便于眺望,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日本茂木一郎教授考察时赞叹道“造型之奇,世之罕见。”可惜目前仅存数座。长源楼,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其造型独特、和山水融为一体的诗情画意,备受建筑专家和游客的赞赏。从溪边用河卵石垒起一道6米多高的溪坎,长源楼的外墙就建在这溪坎上,大门自然无法临溪而开,便开在了左侧。走进大门,便是一片铺着卵石的细长形天井,面向天井的中央部分是祖堂中厅,两边是灶间和贮藏间。主楼有3层,一楼是四方形的敞廊,二楼、三楼则是凹字形的三边走廊。建筑学家称之为“斜面土楼”,当地人则形象地把它叫作“交椅楼”。日本建筑专家称长源楼为“斜面土楼”,国内土楼研究学者则认为是五凤楼的变式。长源楼(南靖书洋镇石桥村)49、风车形楼50、走马楼走马楼也有很多种形式,其外形有一字形、凹形或曲尺形。多为倚山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底层为厨房、农具杂物房、畜栏、厕所,上层为居住室和仓库。走马楼的主要特色是在二楼外部用木料建成一条长长的走廊,其主要优点是适应山区潮湿多雨的特点,既可防山洪、避潮,也可防盗、防野兽,干爽、卫生、通风。此类形式的客家民居建筑多见于闽粤赣边境山区。目前在粤东北部、赣南、闽西一带仍大部分建这种房子,但以粤东为着。51、城堡式围楼城堡式围楼,外墙用“三合土”夯筑或青砖垒砌,是东江流域和深圳、香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堂横式围屋、围龙式围屋和四角楼的综合体,并吸收了广府民居的优点发展起来的。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兴梅客家民居堂屋、横屋、禾坪、月池、转斗门的主要结构,四周被二层围楼包围起来。有些围楼在保留四角碉楼的基础上,在后围中央增建“望楼”,望楼是全楼的最高点。围楼顶层周围建成通廊“走马楼”。围楼外部装饰有两大特点:一是四周檐墙上建女儿墙,檐额用青砖砌作数层菱角牙子;二是碉楼、望楼顶端两侧(山花)大都做成“锅耳”状,并有挑头装饰。内部结构的建筑形式有较大的变化,围楼四周(前排称倒座)是二层或三层高的单元式住房,内低外高,通常是一厅、二房、一天井、二廊。堂屋、横屋多为二层高的单元式房间。正门楼占一单元,进入大门穿过门厅为天街,天街将围楼和堂屋、横屋隔开。有些大门内建仿牌坊式建筑,上有灰塑图案和石刻。龙岗围堡的建筑规模不等,首屈一指的当属坪山镇曾氏“大万世居”和龙岗镇罗瑞合村“鹤湖新居”。“大万世居”又称大万围。由曾姓客民建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平面方形,后墙略呈弧形,占地1.5万平方米。前有禾坪和月池,后有蓄水灌田的沙墩坡,围内为三堂两横加围龙式,所不同的是加筑一道以大石和沙灰砌成高10米,下部厚1米,顶宽50厘米的方形围墙,寨墙上以走马廊相通,四角建3层高角楼。它的石刻、木雕、彩绘艺术实属精湛,是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深圳坪山镇田段心村的龙田世居。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 1837年)。围屋墙体为三合土夯筑,高4米,厚50厘米。寨内主楼为三堂式五凤楼。占地约5000平方米。四隅建有5层角楼,均有高大的镬耳风火墙。四周绕以宽16米的濠沟。另外深圳龙岗镇罗瑞公村的“鹤湖新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必刷测试卷及答案1套
- 2026年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6年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6年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新版
- 新版小学语文第一单元同步练习题
- 2026年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新版
- 2026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6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中医诊断技术操作指南
- 猪场设备与机械化养殖环节整合方案
- 2025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测试卷
- 2025年全新科级年轻干部选拔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作人员考试招聘参考题库含参考答案
- 2025设备租赁合同(合同范本)
- 2025-2030中国复合人工皮肤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室外消防管网施工方案
- 中海油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口腔医学专升本考试重点突破练习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社群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细菌性阴道炎护理查房记录
- TE1002常见终端产品配置维护-ZXV10 XT80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