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pdf_第1页
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pdf_第2页
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pdf_第3页
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 卷第4 期 2 0 0 9 年8 月 鸡西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O FJ l X IU N I V E R S I T Y V 0 1 9N o 4 A u g 2 0 0 9 文章编号 1 6 7 2 6 7 5 8 2 0 0 9 0 4 0 1 4 6 2 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 李丽敏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频繁 西方文化包括节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 改变着当代中 国人 尤其是年轻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西方的圣诞节 万圣节等洋节文化不断冲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 象引起了国人的忧虑 担心发展下去会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削弱民族精神 而2 0 0 8 年元旦中国人按照 新的法定假日方案度过第一个节日之后 人们迎来了放假的除夕 清明 端午和中秋 以及缩短的 五一 和保 持不变的 十一 黄金用 中国在做到中西结合 共存共融的同时也将不断发展的中华节日文化推向世界 关键词 中西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回归 中图分类号 K 8 9 2 1文献标识码 A 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 心理 信 仰 观念 思维方式 道德情操 审美情趣 以及诸多民族 文化深层结构内汹的价值墩向 足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 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 是一个民族生存 形态最突出 最具特色的展示 它密切地伴随人们的生 产活动 认识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 演变和改 造 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的历史时间的 思想意识 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 质和文化的发展 一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渊源 1 中两传统节 口文化的筹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节 日及其习俗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节目主要源于 岁时节气 祈求自身吉祥幸福 节日习俗以吃喝为t 题 其原冈主要足中国人对牛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 并通过饮食来实现 两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 件 缅怀L 帝 求 保佑 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 其原阂 主耍是两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F 1 的 并通过 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不同的民族传统节庆之差异 都与该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诸多民族所构成的 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牛活方式的差异密切相关 中国的传统节F 1 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 下来的 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 等级制 封闭式 家 族式 各节日尤不以家族 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 节日 里 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 全家要吃团嘲饭 要阖家共庆 节日 此外 中旧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 化的习俗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 以 别 于其他节E l 如吃饺子 元宵 粽子 月饼等等 中国的 节日体现着中f 目人的荚德和风尚 尊老爱幼 互叙亲情 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西方的节F j 就不同了 它更多地足表现出人们的互 动性 众人参与性 狂欢性 热烈情绪的发泄性 以自我为 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 感恩节 圣诞节 情人节 万圣节莫 不如此 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 家族性恰好相反 而在 吃的方面 则没有那些严格的要求 过什么节并不在吃的 不同上 2 中国主要传统节开及其起源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 传统节日主要有生产 生活及祭桤二大类型这三种类型 的节几都被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岁时节令作为一条红线 贯穿起来 在中困 春节是春天的重要节日 春节又俗称 过年 时间从汉魏以前的农历立春之F 1 逐渐改为农历正月初一 具体而言 春节包括有 除夕 与 元旦 两个组成部分 该 夜的零时以前为除夕 之后为元旦 众多的春节节日食品 无不寄托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向往 清明节在中I 司岁时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是中华 民族的蘑大纪念日 中国境内民族大多有清明或类似清 明的祭祖H 对祖先的追悼与祭祀是传统社会民众生活 的重耍内容 时至今日 祭祖仍为民俗牛活中的大事 清明节 的主要活动有 祭祖扫墓 春游踏青 戴柳插柳 荡 秋千 放风筝 祭蚕神 吃 寒具 等 端午节 是夏天的重要节日 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 其 主要的节日食品是粽子 端午节 最初似为南方古老 的百越民族祭祀自己的图腾 龙的节日 后来将其与 纪念爱 日主义涛人屈原联系在一起 便蕴涵了更深刻的 将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有机结合的民族文化内涵 中秋节足秋天的重要节日 U t I R J 为农历八月十五 因 它处于孟秋 仲秋 季秋的中I h 而得名 其主要节日食品 是月饼 此后 月饼至少有两重意义 一是形如圆月 用以 祭拜月神 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二是饼为圆形 象征 团圆 寄托人们对家庭团圆 生活幸福的祈求与渴望 所 谓 每逢佳节倍思亲 f I I 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样 的情感 在西方人传统的节日中 是雌以体味的 3 西方主要传统节日及其起源 西方圆家和民族的 传统节日亦具有生产 生活及宗教三大类型 但由于社会 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 前两种类型的传统节 日或兀益淡化 或逐渐消亡 而让位于宗教性节日 在西方国家 狂欢节是基督教 谢肉节 的游俗化称 呼 时问大多在阳历二月中 一般开始于封斋节的前三 天 节期为三天 其习俗主要是举行各种宴饮娱乐活动 尽情欢乐 复活节是基督教为纪念耶酥 复活 而设的 节日 是西方国家仪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节F I 时间大多 在阳历四月 在其习俗中 既有宗教仪式 也有特殊的节 日食品 彩蛋 圣诞节在其节F 1 习俗中 除了宗教仪式 必不可少的 还有圣诞宴会 圣诞树和圣诞老人 圣诞节有隆重的庆 祝活动 尤其是1 2 月2 4f 1 晚圣诞前夜 基督徒们走进教 堂作弥撒 唱圣诞歌 诵赞美诗等 以庆贺耶酥诞生 圣诞 节到来 孩子们则盼孥圣诞老人送来糖果 玩具等礼物 而他们会给圣诞老人准备一些夜宵食品 此外 还值得一提的是感恩节 感恩节是美国特有 的最占老的节日 由移居北美大陆的第一批英国清教徒 所创 时间为1 1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主要节E t 食晶有 火鸡和南瓜馅饼等 这些食品作为感恩节的节日食品是 与生俱米的 也是始终不口 缺少的 因为它们不仅能使 人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 感谢上帝恩泽 还能激励今人进 作者简介 李丽敏 在读硕士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占文化学院 江苏 徐州 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 邮政编码 2 2 1 0 0 8 1 4 6 万方数据 第4 期 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 2 0 0 9 笨 一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由上述町见 节日和节日中的饮食习俗是人类牛活 的最亮点 虽然中西方因地域 历史 文化 思想等的差异 造成 r 各A 节日食俗的一定差异 f q 正是这样才使得人 类的生活丰富多彩 才使得各A 拥有丫吸引对方 尊重对 方的独特魅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 肓日求同 不但会失去 本真 也将使人类生活趋于单调乏味 此文由英语作文 网整理收集 二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1 背景 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人信息化日寸代 各个 国家 地区与民族之 日J 的经济文化交流F 1 益频繁并在相 互渗透 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 西 方文明无疑显爪出 r 强劲的输f 优势 有人认为 这种 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t j 渗透 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 支撑力餐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 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 权 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 而东方诸幽家与民族 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 从而小得小处于一种 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 2 洋节盛行的原因 一是当代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 日的历史沿革 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不够了解 缺乏认同 感 二是我I 4 传统节F 1 文化创新不够 内容陈旧 形式单 调 缺乏文化内涵 对年轻人没自 吸引力 二三足年轻人好 奇心强 赶时髦 爱模仿 旨目追求西方文化 四是西方节 1 3 文化人情味浓 个性化强 对年轻人有吸引力 五是各 级对传统节口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 3 传统节日遭遇冷落的原因 经济的角度 是西方 的强势经济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 用 从民俗学的角度 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 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 许多年轻人便觉得厌烦 与累赘 像是一种负担 并不能从真正意义卜了解 体会 感觉这传统节1 3 还有就是商家和媒体的炒作 认为足商 家和媒体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对洋节推波 助澜的结果 国学大家 南师大教授常国武先生提出 传统的民族 节日被冷落和两方的 洋节 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 这说 明我们对自己传统的节日保护得不够 宣传得不够 尤j 乓 是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涌继承和弘扬得小够 特别是在 未成年人中几乎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 涵 就很难激发起他们对传统节 日的兴趣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 1 传统节日的历史变迁 在中国古代社会 传统节 日的发展史町分为i 个阶段 先秦到汉代 是节 几形成和 发展的初期 传统节日体系初具规模 其节俗还保留着较 多上占社会的原始文化风尚 其最蓖要的t 题是人与自 然的和谐 人伦教化的主题次之 第二个阶段足魏晋南 北朝到唐宋时期 是传统节日的成熟阶段 节日体系趋于 完备 而唐宋时期则是传统节日的伞盛期 这一阶段人 与自然和谐 人际和谐两大主题在节俗巾所I 与位置难分 主次 第i 个阶段是兀明清时期 人伦教化色彩加强 人 际和谐的主题占了更重要的位置 人与A 然和谐的主题 次之 到民国之后 传统节日到了现代阶段 因受剑现代 文化的冲击而小断弱化 2 提出原因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 绵延数 千年而不衰 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 寄托民族感情 体现民族 认同感的舞台 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瑰宅 不间季节 不 同特色的传统节同 对于焕发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向心力 和凝聚力 建设文明社会具有f 分重耍的意义 文化的传承是个耳濡n 染的过程 需要一定的环境 和条件 若文脉断了 下一代没彳 机会接触传统文化 没 有机会去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美 他们与传统文化的陌生 感就会越来越强烈 所以 要恢复已中断自 年的千年文 脉 首要的足创造环境和条件 来唤醒民众尤其是我们年 经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3 提f f j 方案及意义 2 0 0 8 年元旦将是中同人按照新 的法定假U 方案度过的第一个节口 此后 人f f J 将迎束放 假的除夕 清明 端午和中秋 以及缩短的 五一 和保持 不变的 十一 黄金周 传统节口是一宗重大而又f 与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 遗产 它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 也是一种隆蓖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 保护好传统节 日 能促进人际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有助于达成人心 与精神的和谐 从而产牛社会和谐的强大文化动力 传 统节F j 保护也有利丁我圈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巩 固民族团结 增强巾华民族的凝聚力 保护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能够使全体民众拥有强烈 的文化 同意识 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增强国人 的民族自豪感 在强有力的文化旗帜下团结一心 从而产 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文化能量 参考文献 1 金升霞 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J 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2 8 卷第6 期 2 左岸 传统节日天下庆 M 中国民俗史丛书 3 马国栋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 J 美与时代 2 0 0 6 0 5 上 4 黄涛 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 0 0 7 1 5 萧放 传统节日 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J 北 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 T h eR e t u r n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F e s t i v a l sU n d e rt h es h o c ko f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L iL i m i n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o p e n i n gu pt ot h eo u t s i d ew o d di nC h i n a 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f e s t i v a lc u l t u r es w a l n 憾i n t o C h i n a C h r i s t m a s H a l l o w e e ni n f l u e n c eC h i n e s en e wg e n e r a t i o n w h i c hp r o d u c e ss h o c ko nt h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H o w e v e r t h ef i r s tf e s t i v a lN e wY e a rW a Sc e l e b r a t e di n2 0 0 8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n e wh o l i d a ys c h e m e C h i n e s eC a l ls p e n dt h eN e wY e a r S E v e Q i n g m i n gF e s t i v a l 1 1 1 eD r a g o nB o a tF e s t i v a l T h eM i d a u t u m nF e s t i v a l a n dt h ec u r t a t eM a yD a yh o l i d a y sa n dN a t i o n a l H o l i d a y C h i n aw i l lb r i n gC h i n e s eF e s t i v a lt ot h ew o r l dw i t h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a n dc o e x i s t e n c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w i 山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t r a d i t i o n a lf e s t i v a l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f e s t i v a l r e t u r n C l a s sN o K 8 9 2 1 D o c u m e n tM a r k A 责任编辑 蔡雪岚 1 4 7 万方数据 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 作者 李丽敏 Li Limin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刊名 鸡西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年 卷 期 2009 9 4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 5条 参考文献 5条 1 金升霞 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期刊论文 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左岸 传统节日天下庆 3 马国栋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 2006 05 4 黄涛 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 期刊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 01 5 萧放 传统节日 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期刊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相似文献 5条 相似文献 5条 1 学位论文 房泽庆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 2008 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构成诸要素中最具普泛性 丰富性的要素 而众所周知 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 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育 成长起来的两种文化形态 具有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 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 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渐广泛 西方的一些节日和习俗 如圣诞节 情人节 愚人节已传入中国并呈现出在几乎所有社会 群体中扩散的趋势 而中国的传统节日 如春节 端午节 中秋节等由于洋节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 七夕 情人节 的内涵已经不为很多人所知了 如今 在某种程度上 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 吃 的节日 国人记忆中的风俗似乎除了吃饭 鲜有其它 春节吃饺 子 十五吃元宵 中秋吃月饼 端午吃粽子 似乎只要吃过这些食品 节日就算庆祝过了 但如果春节不守夜 十五不观灯 重阳不登高 中秋不赏 月 传统节日和其他日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与之相随的传统民俗文化又靠什么去传承 这在社会上引发了许多学者 民俗家以及全国两会一些委员的激烈 争论 研究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继往开来 即在不断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 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 从而更好的发扬传承 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 为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有益借鉴和指导 本文写作的目的 一方面通过比较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异同揭示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所负载蕴含的社会历史经验 传统价值观念和深层文化心理 帮 助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 客观 系统的去认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及独特性 另一方面 通过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对比 进而认识到两种 文化的优缺点从而可以帮助我们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保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及独特性 并使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本文主要是通过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在分析大量相关材料的基础上 通过比较 归纳总结等多种手段和途径 揭示中西传统节日文 化的异同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中外传统节日文化的共同之处和形式 内涵等方面的不同进行了详尽的比较 使两者之间的异同一 目了然 总之 尽管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学术界对于这一课题的关注程度还显得远远不够 而且现有的研究 往往或侧重于相同的一面 或侧重于不同的方面 而没有进行全面 系统的分析比较研究 更没有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研究 相关的综合研究成果也 不多见 因此 本人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 能使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领域 从而促进并激发更多的学者来进行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 2 期刊论文 唐功志 王春晖 慈丽妍 TANG Gong zhi WANG Chun hui CI Li yan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 同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3 2 为增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认同和跨文化传播竞争力 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起源与形成差异的梳理和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认为西方传统节 日大多是建立在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基础之上的 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 而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 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 这种起源与形成差异成为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 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