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论文.doc_第1页
中国法制史论文.doc_第2页
中国法制史论文.doc_第3页
中国法制史论文.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清朝法制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扼杀摘要目的:探究清朝法制对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扼杀。方法:本文从法律的视角出发,审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外部环境和法律环境。详尽的分析了清朝法制禁海令以及限制对外贸易制度,从本质上分析这俩者对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结果: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致使中国的资本主义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失去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生存下去的土壤。结论:清朝法制的自我封闭,是导致中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得到合适发展土壤的基本原因。关键词:清朝法制 禁海令 对外贸易 中国资本主义前言:近代资本主义发源于西方的海洋文明。西方国家以坚船利炮为武器,扩张海权,通过快速扩张而迅速发迹,成就了其近二百年的辉煌。而对于具有传统农业经济基础的中国来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同样具有发展的势头和客观的需求,尤其是明朝中后期,中国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了清朝的中后期,来自于海洋的冲入导致清政府采取了禁海的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禁止海洋贸易的开展和文化的交流,并伴随着清政府自身能力的衰弱,将中国推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可以说,清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对我国早起的资本主义发展气到了负面作用。1. 禁海令中国的禁海政策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1.1 清朝禁海令的原因及内容清朝始建,由于郑成功等人雄踞海上,进行反清复明斗争,清朝无力海上制胜,于是承继了明朝的禁海令,进一步申严海禁,以封锁沿海水陆交通联系来遏制郑成功等反清力量。另外,限制民众出海外迁也成为清朝禁海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清政府颁布广东平定恩诏,清代的禁海令率先在广东实行。顺治十三年六月,清廷禁海令从广东一隅全面扩展开来,严厉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出海,一旦有人“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家产尽给告发之人。其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诘擒缉者,俱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隐,不行举首者,皆论死。凡沿海地方大小船只及可泊船舟之处,严敕防守,“不许片帆入口,一贼登岸”。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起,清政府又推行迁界令,它是禁海政策的扩大和补充。清廷以全副力量禁海、迁界。禁海、迁界令给六省特别是江、浙、闽、粤四省的沿海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2. 限制海外贸易2.1限制海外贸易禁海政策相一致,清朝亦长期限制海外贸易,并对外国人严加防范。统治者从以农为本的思路出发,对工商业充满了恐惧,亦很少考虑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需求。洋船销货后,应伤依期回国,禁止住冬;一洋商馆毋许汉奸私行交易;一内地行商毋许借洋商资本,一洋商毋许雇内地厮役;一洋船泊处,守备一员督同井兵防范。”道光年间又订了防范贸易洋人酌增章程八条,防范更严。在大清律中也有相应的规定:“会同馆内外,四邻居民人等,代替外国人收买违禁货物者,问罪,枷号一个月,发近边充军。”惩罚很重。2.2 限制对外贸易的造成的后果清朝政府对内“强本抑末”,对外则“闭关自守”。早在清初,为了镇压抗清力量,颁布“禁海令”,规定“寸板不得下海”。连下海航行都不准,更不用说对外贸易。接着又颁布“迁海令”,规定闽、广、苏、浙沿海居民一律内迁五十里,越界立斩。渔船出入口岸,则要取结给照,登记姓名。“倘进口时藏有货物”,立时擎获治罪。如果“民人无票私出口外者,杖一百流二千里”。这样一来,封锁了我国整个海岸,切断了大陆与海外的联系,从而也断绝了中外贸易。后来,康熙二十三年开禁,对外贸易随之兴起,清朝政府却担心“滋酿事端”,二十四年开始设关,以加强控制,连捕鱼为生的渔民,也深受其连累,“州县既征渔课,海关复税梁头,民甚苦之”。到五十六年,又再下“禁海令”,停止与南洋的贸易,并严禁卖船与外国和运粮出口。规定将船卖与外国,造船与卖船之人皆立斩。连出海船只携带的粮食,也要按人计日不得多载,惟恐卖与外国,如有多载者,严拿治罪。清朝正值世界贸易迅猛发展时期,而禁海令则严重隔阻了中外之间的商品、文化交流以及国内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严重破坏了沿海经济,也造成了民众长期生活在一种闭目塞听、孤陋寡闻的状态之中,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埋下了悲惨的祸根,其教训是极为深刻的。3. 清朝的海外贸易制度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3.1 思想无法交流清朝末期,世界各国都在经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在思想方面,更是涌现出了很多的伟大的资本主义思想家,而当时的清朝的海外贸易制度,由于不允许对外进行海外贸易,严重导致这些思想无法传播到国内,从而从思想上严重抑制了中国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和进步。正是由于思想上无法得到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才导致清朝时期,国民望尊自大,不能够了解外面世界的变化,传统的儒家思想成为清朝统治者加强思想统治的工具。3.2 先进技术以及商品无法交换清朝法律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抑制表现为三方面,一个是设立关卡,就是你运货,他设立关卡征收重税,另外就是地方部门要求地方资本家贡献,例行的贡献制度盘剥严重,往往使地方资本家损失惨重,典型的扬州的盐商,康熙贡献了不少,结果到后来越贡献越没底,彻底亏空了,第三就是闭关锁国的政策,不许商人同外国人做生意,如果谁违反,就立即重处。当然从维护国家利益角度来看,有些规定是必要的,但在当时国内商品经济有所发展,资本主义早已萌芽,世界资本主义兴起的形势下,进一步发展正常的中外贸易,已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而清朝政府却着眼于采取限制货物出口、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甚至规定苛细条文限制来华贸易的外国人,这就必然大大妨碍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和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压抑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3 制度缺乏改革动力禁海令是清政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社会基础和封建专制日益加强的反映,它通过一种自我封闭和摧残,最终导致闭关锁国。那就是清朝法律对小农经济的保护,使得农民一直固定在土地上,从而资本家就获取不到剩余的劳动力,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对比的英国的圈地运动,农民是被赶了出来,没地种了,才去做工人,可是清朝法律对小农经济的保护反了过来,把农民圈死在土地上。应该说清朝时期的海外贸易制度,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它主张土地的合法性以及通过土地来统治人民。当时的情况下,由于清朝的法律制度导致制度改革缺乏内在的动力和需求,从而造成资本主义制度缺乏应有的土壤和环境。结论纵观清朝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可以看出,清朝作为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俩者的矛盾并没有很好的解决,由刚开始的开放到后来的闭关锁国,进而走向衰落。从其走向衰败的原因来看,封闭式的对外贸易和立法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点应当成为我们的教训。参考文献:1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2 夏秀瑞.清代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3 王超.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4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敕谕沿海督抚镇申严海禁事A.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5赵慧勇.试论清代顺治道光年间东北封禁政策之演变,大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06期6齐春晓.简述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及其影响北方文物,2009年第0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