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利技术申请信息分析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的现状.doc_第1页
以专利技术申请信息分析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的现状.doc_第2页
以专利技术申请信息分析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的现状.doc_第3页
以专利技术申请信息分析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的现状.doc_第4页
以专利技术申请信息分析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的现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ww.CRTER.org杨金辉,等. 以专利技术申请信息分析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的现状以专利技术申请信息分析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的现状杨金辉1,陈晏晏2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1材料工程发明审查部,2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北京市 100088)引用本文:杨金辉,陈晏晏. 以专利技术申请信息分析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的现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43):6507-6513.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43.018 ORCID: 0000-0003-4480-9023(杨金辉)文章快速阅读:利用专利申请信息分析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的技术发展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国内专利申请中,国内申请人占主体地位,各分技术领域热点突出,但更多的专利技术还没有实现真正应用上的突破。从申请量、授权量、分技术领域申请情况和主要申请人等方面进行分析。检索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共217件。杨金辉,男,1981年生,安徽省固镇县人,汉族,2003年北京化工大学毕业,主任科员,主要从事医用材料领域发明专利审查。并列第一作者:陈晏晏,女,1981年生,河北省景县人,汉族,2003年中国药科大学毕业,主任科员,主要从事药物领域发明专利审查。中图分类号:R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44(2016)43-06507-07稿件接受:2016-07-28Yang Jin-hui, Examining Division for Materials Engineering Inventions,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China, Beijing 100088, China文题释义: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传统的血管支架由于长期留存于患者体内,容易导致支架内血栓等问题,可降解血管支架植入后会对狭窄的血管进行机械性支撑,同时释放出药物防止再狭窄,之后支架即缓慢降解并完全被组织吸收,血管结构以及舒缩功能完全恢复至自然状态。镁及镁合金是具备优良机械性能和生物可降解性能的材料,因此可用于制备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摘要背景:专利技术的研究能够在相关领域技术发展和产业的应用中起到实际和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作用。目的:探讨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专利技术现状。方法:检索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中国专利申请,分析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专利技术的申请趋势、授权趋势、申请人地区分布、申请人类型分布、分领域专利技术和主要专利申请人的专利技术;对该领域的专利技术申请提出相关建议。结果与结论: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国内专利申请中,国内申请人占主体地位,各分技术领域热点突出,但更多的专利技术还没有实现真正应用上的突破。 关键词:生物材料;材料相容性;生物可降解;镁;镁合金;血管支架;专利;现状 3 P.O.Box 1200,Shenyang 110004 主题词:镁;支架;专利;组织工程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nd magnesium alloy stents: an analysis based on patent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Yang Jin-hui1, Chen Yan-yan2 (1Examining Division for Materials Engineering Inventions,2Examining Division for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Invention,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China, Beijing 100088, China)AbstractBACKGROUND: Research on patented technology plays a real and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patented technologies concerning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nd magnesium alloy vascular stents.METHODS: We searched the patent applications for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nd magnesium alloy stents in China, and analyzed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application trend, authorization trend, applicant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 of applicant types, sub-sector patented technology, and patented technology of major applicants. Afterwards, recommendations for patent application in this field could be given. RESULTS AND CONCLUSION: In China, Chinese applicants occupy a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patent applications for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nd magnesium alloy stents, and hot technologies in various sub-sectors are highlighted. Unfortunately, more patented technologies have not achieved a real breakthrough in the application.Subject headings: Magnesium; Stents; Patents; Tissue EngineeringCite this article: Yang JH, Chen Y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nd magnesium alloy stents: an analysis based on patent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2016;20(43):6507-6513.1ISSN 2095-4344 CN 21-1581/R CODEN: ZLKHAH0 引言 Introduction Chen Yan-yan, Examining Division for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Invention,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China, Beijing 100088, ChinaYang Jin-hui and Chen Yan-yan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血管支架是治疗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医疗器械。支架是具有良好可塑性和几何稳定性的网状管,植入到人体狭窄的血管处,撑开血管,保证血液流通,从而使血管病患者的症状得以缓解。近年来,随着对生物相容性、血管再狭窄等问题的关注,生物可降解类型的血管支架逐渐成为血管支架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目前,生物可降解支架材料主要包括可降解聚合物和可降解金属材料两种类型。医用材料领域中,纯镁及镁合金材料与其他金属材料相比,具有生物安全性高、生物降解性好、力学性能优良、加工和铸造性能优良、不干扰CT和MR成像、资源丰富等优点1。因此,纯镁及镁合金是现有技术中用于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的热点研究材料。科学技术的水平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为重要的因素,而作出发明创造的能力直接反映科学技术水平,发明创造是人的智力劳动成果,具有实实在在的使用价值2。随着中国对创新型国家和自主创新能力、知识产权制度和战略的重视和建设,作为包括发明创造最主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专利,在研究相关领域技术发展在产业的应用中能够具备实际和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作用。文章的数据采集范围来源于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英文全称China Patent Abstract Database)中收录的截止于2015-12-08收录的在华专利申请。由于专利申请通常需要满足自申请日起18个月公开的条件,所以2014年和2015年的数据在数据库中不能完全体现,文中有关申请量趋势等现状和研究中,这2年的数据仅供参考。1 资料和方法 Data and methods1.1 资料来源 由第一作者检索至2015-12-08为止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英文全称China Patent Abstract Database),以“镁,血管,支架”为中文检索关键词,以“A61”或“C22C”为国际专利分类号,检索同时包含上述中文检索关键词和国际专利分类号的文献,总计中国专利申请271篇。1.2 纳入标准 专利申请涉及镁或镁合金为材料的血管支架的材料、制备和/或应用方面。1.3 排除标准 不涉及镁或镁合金血管支架的专利申请。1.4 数据的提取 计算机初检得到271篇文献,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与镁或镁合金为材料的血管支架的材料、制备和/或应用方面不相关的专利申请。 1.5 质量评估 符合纳入标准的217篇文献中,从申请趋势、授权趋势、申请人分布、分领域专利技术和主要申请人专利技术等方面,在以下内容中进行分析和评价。2 结果 Results 专利申请现状包括专利申请的数量、申请人类别和国省分布、具体技术领域等信息,它能够直接反映该技术领域技术研发成果、研发路线和专利布局,间接反映影响其变化的宏观因素和专利申请策略等信息。因此,文章从专利申请的变化、专利申请人的分布、具体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情况、重点专利申请人的专利申请情况等发明进行分析和研究。2.1 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中国专利申请量年度趋势 截止至2015-12-08,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中国专利申请共计21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为191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为26件。发明专利申请中,按照专利合作条约(即PCT)提出的国际申请(以下简称PCT申请)为38件,国内申请为153件。2.1.1 年度申请量快速增长,发明专利占主导地位2004年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首次出现专利申请,之后,申请量仅在2006和2010年略有下降,其余年份总体呈上升趋势。即使2014年和2015年的数据由于专利公开制度并未完全呈现,也可以看出,专利总申请量从2004年的3件,快速增长至20146513ISSN 2095-4344 CN 21-1581/R CODEN: ZLKHAH年份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1614121086420授权量发明 实用新型 总申请量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403530252015105035302520151050总申请量发明/实用新型申请量年份图2 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中国专利授权量变化图1 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中国专利申请量变化图3 各类型申请人的分领域申请情况图注:由于还存在其他较小领域的专利分类号,因此图中每类申请人的分领域占比总和低于100%。31.6%52.6%申请人类型个人 企业 科研单位30.2%19.8%42.7%12.1%41.1%38.3%0.0%分领域占比(%)植入应用的材料化学 血管支架的形状结构 用于血管支架的镁合金6050403020100年的34件,增幅愈10倍,说明该领域的技术热点形成,且专利申请人对专利技术成果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具体见图1)。同时,代表较高技术含量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在全部专利申请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体现了该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水准都处于较高水平。2.1.2 年度授权量进入稳定期 依据中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得以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必须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因此一个领域专利授权量的多少能够比较紧密的代表发明创造的技术高度和创新难度。该领域的专利授权量在2004至2009年持续增长之后,逐渐进入稳定期,并没有呈现专利申请量的持续增长趋势,2014年和2015年的授权量较低,是因为这2年申请的发明专利目前大部分还处于专利审查阶段(图2)。由此可以看出,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进入一定的平台期,热点依然存在,但是大规模和高水准的技术突破存在一定困难。2.2 专利申请人分布情况分析2.2.1 国内申请人占据主导地位 该领域国内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为172件,这说明在国内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中,国内主体占主导地位,而医疗器械领域的传统强国,例如美国、德国、瑞士等也分别申请了一定数量的专利,具体见表1。国内申请人中,研发机构和企业实力较强、医疗技术发达的省份,例如江苏、北京、上海、广东和辽宁等申请量占据了明显优势地位(具体参见表2),这一方面体现出专利、研究和产业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内研发主体对技术创新的专利保护意识的增强。2.2.2 企业和科研单位并驾齐驱,研发结合型申请有待提高 该领域中,企业和科研单位分别申请了99件和88件专利,此外还有企业与科研单位的联合申请8件,个人申请仅占19件。该领域中申请量超过4件的申请人共11个,其中包括企业6家,科研单位4家,个人申请1人,因此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申请是专利申请的主要力量(具体见表3)。而科研单位专利申请占总申请的比例较高是本领域专利技术发展的特点之一,由此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创新更多的还出现在研究和实验阶段,能够广泛应用于产业的成熟技术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此外,在大规模的科研单位专利申请的背景下,代表研究-产业结合模式的研发结合型申请量依然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从将技术创新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手术室的探索存在提高的空间。2.3 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各分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情况 专利领域中主要采用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对专利申请进行分类,国际专利分类能够对发明专利申请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技术主题进行分类,将最能充分代表发明信息的分类号排在第一位,其中发明信息是指专利申请的全部文本中代表对现有技术的省份申请量省份申请量江苏32山东5北京18吉林4上海30黑龙江4广东19陕西4辽宁15四川3天津8陕西3重庆8浙江2河南5福建1表2 各省份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专利申请量 国家申请量中国172美国18德国10瑞士9日本3香港2荷兰1英国1表1 各国家/地区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专利申请量 表3 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主要专利申请人及申请量 企业申请人申请量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1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2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11上海交通大学11马艳荣7重庆大学7百多力股份公司6苏州固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6东莞颠覆产品设计有限公司5天津大学4先进生物假体表面有限公司4贡献的技术消息。因此专利申请的分类号的分布可以代表某一技术领域中对技术创新的具体方向和技术贡献3。2.3.1 重点分领域突出,各分领域均存在热点 按照国际专利分类表对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做进一步细分,主要包括: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在植入应用中的材料化学领域(A61L,涉及外科用品的化学和材料方面)、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的形状结构领域(A61F,涉及可植入血管内的滤器或支架)、用于血管支架的镁合金领域(C22C,涉及合金)3个分技术领域。通过对该领域专利申请的第一分类号的分析可知,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在植入应用中的材料化学分领域专利申请为89件,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的形状结构分领域和用于血管支架的镁合金分领域的专利申请分别为69件和39件。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国际专利分类中还包括表明对发明信息补充的附加信息的分类号,统计该领域所有专利申请的第一分类号和附加信息分类号,涉及到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在植入应用中的材料化学分领域的专利申请为157件,占比超过七成。植入应用中的材料化学分领域的专利申请最早出现在2004年,并从2007年开始每年的申请量都稳定在10件以上,保持了较高的申请量和技术热度。该分领域的专利技术早期主要关注于镁及镁合金材料在体内的耐腐蚀性能和降解速率,从2006年起,该分领域开始关注其表面的聚合物载药涂层,主要体现在载药涂层对支架性能的改性、聚合物涂层与镁支架降解速率的配合,载药涂层的释药性能、药物或治疗活性物质的选择、支架与抗再狭窄等性能的关系等专利技术热点。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的形状结构领域的专利申请同样最初出现在2004年,这也反映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对结构特性和支架性能之间关系的关注。该分领域的申请量波动较大,总体来说从2012年开始保持了较高的申请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该分领域从2009年开始,实用新型的申请比重增加,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该分领域创新出现瓶颈,更大更快的技术突破不多,更多的体现在对已有技术框架的细节改进上。该份领域的专利技术热点更多的体现在支架表面微孔的结构特性、支架整体的机械结构性、支架在血管内扩张和支撑的特性等方面。用于血管支架的镁合金分领域的专利申请相比之前两个分领域出现较晚,最早的该分领域申请出现在2008年,但是申请量从2011年开始迅速增长,且该分领域的专利申请均是发明专利申请,代表着该领域专利技术成为最近几年的研究热点。该分领域的专利技术热点比较集中,主要是通过对镁合金中各元素的调整或者对镁合金制备工艺的优化,实现对镁合金耐腐蚀性、机械强度和降解性能的改进。因此,植入应用中的材料化学方向是当前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专利技术的研发主流,同时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的形状结构方向和用于血管支架的镁合金方向也是技术研发的热点分领域。2.3.2 各类型申请人在分领域上各有重点 不同类型的申请人在该领域的分领域专利申请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以代表发明信息的第一国际专利分类号统计为例:个人申请人的专利申请主要以植入应用中的材料化学分领域为主,也存在较多的血管支架形状结构分领域的专利申请;企业申请人的专利申请中,植入应用中的材料化学分领域和血管支架形状结构分领域的专利申请基本持平,还存在较少数量的用于血管序号申请号发明名称是否授权12007101228114孔洞及聚合物共载的药物释放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授权22007201907675变径血管支架授权32008100559546可控降解的镁合金涂层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未授权42008100571187可控降解的微弧氧化金属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授权52008101031338可降解的化学氧化镁合金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授权62008101192379复合涂层镁/镁合金生物医用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授权720081022629910生物活性蛋白或多肽涂层生物支架的制备方法授权820091007745411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普罗布考复合药物涂层金属支架授权920091007853412医疗装置基因涂层的制备方法授权1020091008277913血管支架的制备方法未授权1120101021801114生物可吸收复合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授权1220101022740615超细晶医用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未授权1320111003430616具有非晶膜的医用镁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授权表5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专利申请 表4 乐普公司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专利申请 序号申请号发明名称是否授权120051004635917可控降解速率的生物医用植入材料及其应用授权220051004636018可控腐蚀降解金属植入材料及其应用未授权320062009136019可吸收金属镁植入支架授权420071001280820一种可完全降解吸收的药物缓释镁合金支架及应用授权520071015756821镁合金表面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生物涂层的制备方法授权620071015920222一种带药可降解镁合金心血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未授权720081001277823医用可吸收Mg-Si镁合金未授权820131003937024生物医用可吸收Mg-Si-Sr-Ca多元镁合金材料及生产方法和应用授权920131025452325改善生物医用可降解镁合金心血管支架使用性能方法未授权1020131059869326一种具有强烈抗菌功能的新型生物可降解镁合金未授权1120141006052127一种高强高塑性医用镁合金及其制备工艺和应用未授权1220151015940328提高变形性生物镁合金植入器件耐蚀性的表面改性方法未授权表6 百多力股份公司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专利申请 序号申请号发明名称是否授权120118001062329由生物降解性镁合金制成的植入物以及生物降解性镁合金在制造植入物中的用途授权220128000400130生物腐蚀性的镁合金植入物授权320138002206331镁合金、其制造方法及用途未授权420138002271432镁合金、其生产方法及用途未授权520138002271633镁合金、其制造方法及用途未授权620138002271234镁合金、其生产方法及用途未授权支架的镁合金分领域的专利申请;科研单位申请人的专利申请中,相比较企业申请人,用于血管支架的镁合金分领域的专利申请明显较多,而血管支架形状结构分领域的专利申请占比较低(图3)。通过以上区别可以看出,科研单位申请人与技术研发联系更为密切,更倾向于从基本原料(即镁合金)和植入的材料化学应用进行技术创新,而企业申请人更多的需要考虑具体的应用效果,因此对于与应用效果更直接关联的植入的材料化学应用和形状结构方面付出了更多的技术创新。2.4 主要申请人专利技术现状和分析 主要申请人往往在该领域具备雄厚的技术或资金实力,代表着技术研发或应用的主流方向,因此本文选取3个主要申请人进行分析,分别是属于企业的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属于科研单位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及国外主要申请人百多力股份公司。2.4.1 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普公司)是国内血管支架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乐普公司在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的专利申请最早于2007年,包括12件发明专利申请和1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已获授权10件(具体见表4)。乐普公司在该领域的专利技术包括:对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表面进行可降解高分子载药覆膜(表中序号1、3和8的专利申请,以下用序号简称上述专利申请)、氧化膜(序号5)、微弧氧化膜(序号4)、可降解聚合物膜和铁膜复合涂层(序号6)和非晶膜处理(序号13),从而克服了镁及镁合金的腐蚀速率过快的缺陷,同时实现药物的可控释放;对镁合金支架进行变径处理(序号2)和采用激光雕刻板材制备工艺(序号10);多种具有特定晶相的二元或三元镁合金及其制备工艺(序号12)或上述镁合金与可降解聚合物涂层结合(序号11);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乐普公司还涉及不使用基质而直接在血管支架表面负载生物活性蛋白、多肽、基因或寡核苷酸等的专利技术(序号7和9),不同于本领域常见的表面膜处理或高分子载药处理,该专利技术直接使用生物活性物质达到治疗效果,较为少见,且均已获得授权。由此可以看出,乐普公司的专利技术重点包括对镁及镁合金支架表面的涂层处理,同时还包括更前沿的直接使用非传统药物的治疗物质。2.4.2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研究所)在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的专利申请时间较早,2005年开始,该所共提交了11件发明专利申请和1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其中5件已获授权(具体见表5)。金属研究所的专利技术包括:对镁及镁合金支架表面采用可降解聚合物载药覆膜(序号1)、磷化处理/可降解聚合物复合涂层(序号4)、可降解聚合物/羟基磷灰石涂层(序号5)、含氟转化膜(序号6)、类陶瓷/可降解聚合物复合涂层(序号12)等处理,从而克服了镁及镁合金的腐蚀速率过快的缺陷;使用沿圆周和轴向有序排列的波纹形网丝制得的具有网格表面的血管支架(序号3);使用纯镁或镁合金(序号2)、Mg-Si-Sr-Ca合金(序号8)、含有少量Mn、Ca、Y和稀土的Mg-Si合金(序号7)、Mg-Cu合金(序号10)、Mg-Zn-Nd-Mn合金(序号11)制备得到的血管支架;使用特定制备合金制备工艺,例如热处理(序号9)改善血管支架的机械和化学性能。由此可以看出,金属研究所的专利技术重点包括对镁及镁合金支架进行特殊的表面涂层处理,以及特定组成的镁合金材料及其制备工艺。2.4.3 百多力股份公司 百多力股份公司是世界范围内血管支架领域的重点企业,其在华有关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的专利申请共6件,由于有4件申请是在2013年提出的,因此仍处于专利审查阶段而尚未授权,2011和2012年的两件发明专利申请已经获得授权(具体见表6)。百多力股份公司的专利技术特点鲜明,全部涉及具体组成的镁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包含多种稀土元素和其他多种元素的镁合金(序号1和2)、不使用保护层即具备高耐腐蚀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的含有Al、Zn和/或Ca的镁合金(序号3-6)。该公司对镁合金组成的研究深入,例如特定元素组合后的重量比例、金属相间结构、电化学性能等,都是其研发获得所述性能镁合金的重要依据。3 讨论 Discussion 随着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陆续出台,政策、社会和经济层面对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方面的关注度和扶持力度将会日益提高。专利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会在整个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上述分析可知,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的专利技术在最近十余年来获得了迅猛和长足的发展。国内申请人中不仅有经济和技术实力较强的带头企业,还有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科研单位,同时,不管是企业还是科研单位,国内申请人都具有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国外申请人在国内的专利申请数量不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作者通过检索发现,这些公司在该领域周边或相关的专利申请较多,也更重视技术研发与产品市场化的衔接,例如,2015年10月百多力股份公司在TCT2015会议上发表了可降解镁合金支架BIOSOLVE-研究的结果,研究结果证实BIOSOLV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第一款经过临床证实的基于镁金属的生物可降解支架,并有望获得欧洲CE批准35。同时,从以上分析可知,该领域的专利申请虽然仍然保持较高的申请量和不错的增长速度,但是授权量在最近几年进入平台期,可以看出该领域的专利技术出现了瓶颈期。该领域由于涉及对人体的植入和治疗,因此可以认为专利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材料本身的改进,涉及对镁合金自身的改性,这也从用于血管支架的镁合金分领域的申请量迅速增长得以体现,但是该分领域受制于国内合金领域的发展水平,同时发展空间也比较有限,因此将来的热点更可能出现在镁或镁合金与其他材料的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例如采用聚合物、生物陶瓷、金属涂层等材料的复合改性,现阶段该专利技术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耐腐蚀性和降解性能等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对支架的治疗功能,对药物种类、药物释放以及药物与支架材料配合的改进是该方面的传统方向,但是以组织工程、个体医疗和精准医疗为代表的整个治疗的热点方向也必然会是该领域将来的技术热点,最近几年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了采用干细胞、促血管正常化的活性物质的专利申请,但是如何提高该技术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和可控性是该方面技术的难点。该技术领域的申请人可以适当参考以上专利技术热点和难点调整专利技术的研发、申请和布局。美国林肯总统曾经说过,“专利制度是给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由此可以看出,专利申请不是目的,最终转化为市场经济的“利益之油”才是其作用的体现。从上文可以看出,中国在该领域的科研单位的专利申请占较大比重,如果这部分专利申请获得授权后没有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很容易造成“天才之火”的白白浪费,因此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专利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方式,一方面,科研单位应该加强与企业的专利技术对接,了解实际应用的技术经验和需求,一方面,企业也应该联合科研单位对该领域的专利技术进行分析和预警,完善企业的专利管理制度。 还需要指出的是,专利申请不同于普通的技术资料,专利申请文件撰写的水平和质量、对该领域其它现有技术的分析程度,会影响到专利授权的成功比率,以及后续专利技术转让和侵权诉讼的结果和范围。申请人和发明人往往精于技术,而不太了解专利知识,即使通过专利代理公司进行专利申请,但完全依靠代理人撰写好一份专业性和技术性强的申请文件也并不实际,因此需要国内申请人建立起专职的专利管理团队,加强对发明人和专利管理人员的专利知识培训,增强专利管理制度与技术开发路线的融合,从而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更加有效有针对性的为申请人的专利布局和产品市场化发挥作用。文章从中国专利申请的角度分析了生物可降解镁及镁合金血管支架领域的专利技术现状,试图能够向致力于该领域的申请人、发明人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专利技术的角度,从而给该领域技术研发、专利技术申请与布局、技术转化提供参考。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共同认可文章内容不涉及相关利益冲突。伦理问题:无涉及伦理冲突的内容。文章查重:文章出版前已经过CNKI反剽窃文献检测系统进行3次查重。文章外审:文章经国内小同行外审专家双盲外审,符合本刊发稿宗旨。作者声明:杨金辉对研究和撰写的论文中出现的不端行为承担责任。论文中涉及的原始图片、数据(包括计算机数据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