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天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pdf_第1页
陕西天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pdf_第2页
陕西天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pdf_第3页
陕西天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pdf_第4页
陕西天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陕西天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 陕西天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管 理 计 划 二 四年四月 本 管理计划 的编制本 管理计划 的编制 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谨此致以衷心感谢谨此致以衷心感谢 To acknowledge gratefully the technological support from WWF China for the management plan 前前 言言 为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发展 加快陕西秦岭自然保护区建设步 伐 提高新建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建立更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系统 由世界自然 基金会 WWF 资助 陕西省林业厅主办 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承办的 管 理计划编制培训班 于 2003 年 11 月至 2004 年 3 月对秦岭林区新建自然保护区 有关人员进行了系统的专业培训 我们依照管理计划大纲 编制出了基本适合天 华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发展的 管理计划 草案 该 草案 将作为保护区今 后五年中解决来自内部和外部威胁 限制因素方面的一个具有指导性的文件 在编写管理计划的过程中 得到了培训班专家雍严格 杨兴中 胡崇德 李 智军 李东群等同志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还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汪铁军官员的 大力指导 陕西省林业厅 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 陕西省宁西林业局对管理计 划编制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I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概 述 1 1 1 管理计划的目的和范围 1 1 2 保护区的历史沿革和法律地位 1 第二章 描述和分析 3 2 1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地理和保护对象 3 2 2 保护区的地理位置 功能区划和交通状况 3 2 3 组织机构 4 2 4 组织管理 5 2 5 自然特征 5 2 6 生物资源 9 2 7 著名的景观特征 11 2 8 生态功能 12 2 9 社会和经济状况 13 第三章 评 价 18 3 1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重要性论证和总体目标 18 3 2 威胁和限制因素 19 3 3 威胁和限制因素的管理对策方案选择 25 3 4 具体目标 44 第四章 管理措施 46 4 1 生态系统和资源保护 46 4 2 人类活动的持续管理 50 4 3 研究与监测 52 4 4 机构发展 57 4 5 基础设施建设 58 4 6 设备与保养 60 4 7 地区综合发展 63 第五章 经费预算和行动时间表 65 5 1 天华山保护区管理计划行动时间 65 5 2 经费预算 65 II 第一章第一章 概概 述述 1 1 管理计划的目的和范围管理计划的目的和范围 1 1 1 目的 保护珍稀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完 整 提高管理水平 搞好野外保护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大力发展生物资源 全面保护自然环境 探索与当地政府和村民共同发展的途径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争取社会的大力支持 寻求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模式 1 1 2 范围 本管理计划适用范围包括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缓冲区和实验区 并 对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的有关方面提出建议 1 2 保护区的历史沿革和法律地位保护区的历史沿革和法律地位 1983 年宁西林业局成立了以保护大熊猫及其它珍稀生物为主的大熊猫巡逻 队 由 11 人组成 专职负责辖区野外巡逻 救护工作 加强对所辖区域的保护 管理 并曾于 1986 年 1988 年 1992 年 1998 年分别在西木河 东木河多次 发现病危大熊猫 经过及时救助得以康复 放归野外 2001 年 2002 年先后抢 救了 2 只大熊猫 2 只金丝猴和 2 只羚牛幼崽 其中一只羚牛幼崽至今仍在楼观 台省野生动物抢救中心饲养 2001 年 5 月 陕西省林业厅下发关于建立秦岭林区大熊猫保护区群的征 求意见稿 2001 年 8 月 我局向省森工总公司以西林林政 2001 01 号关于呈报 关于在陕西省宁西林业局建立在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的函正式申 报建立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 2001 年 11 月 聘请陕西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深入现地进行调研并编制了 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1 年 12 月 陕西省林业厅提请陕西省政府建立天华山省级自然保护 区 2002 年 1 月 省林业厅 省环保局专家组深入保护区现地对保护区资源 状况进行了可行性考察论证 2002 年 3 月 省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同意建立陕西天 1 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2 年 5 月 经修改后的 陕西天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报省政府批准 2002 年 8 月 经省政府第 17 次常务会议批准建立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 区 2002 年 10 月 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开始筹建工作 2003 年 6 月省环保局以陕环函 2003 153 号关于设立陕西天华山省级 自然保护区的复函印发 2003 年 7 月省森林资源管理局以陕森发 2003 113 号关于成立陕西天 华山自然保护区筹建处的通知 2003 年 7 月省宁西林业局以西林局发 2003 70 号关于成立陕西天华 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筹建组织机构的报告 2003 年 8 月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筹建处 筹建办公室及麻房子 柴 家关 四亩地等三个保护站正式成立 并挂牌对外办公 野外巡护监测 工作正常开展 2 第二章第二章 描述和分析描述和分析 2 1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地理和保护对象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地理和保护对象 2 1 1 动物地理特征 保护区处于世界动物区划中东洋界和北界的交汇处 辖区地域辽阔 人烟稀 少 森林茂密 良好的森林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珍稀野生动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栖 息场所和食物基地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种类繁多 据首次开展的全省陆生野生 脊椎动物资源调查结果表明 保护区内分布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共有 23 目 73 科 260 种 其中 两栖类 2 目 6 科 13 种 占全省总种数的 46 4 爬行类 2 目 6 科20种 占全省总种数的40 8 鸟类12目35科155种 占全省总种数的40 8 兽类 7 目 26 科 72 种 占全省总种数的 49 在 260 种脊椎动物中 东洋界种类 中占总种数的 41 1 古北界种类占总种数的 37 5 广布种占总种数的 21 1 据陕西省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 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资源普查及有关专 项调查成果资料分析 保护区内国家 1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 大熊猫 金丝猴 羚牛 华南虎 云豹 豹 金雕 林麝等 8 种 2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 金猫 大灵猫 黑熊 鬣羚 斑羚 鸢 血雉 红腹角雉 勺鸡 白冠长尾雉 红腹锦 鸡 大鲵等 26 种 其中珍稀大熊猫种群数量为 8 15 只 保护区巡护监测数 第三次猫调时种群数量还有所增加 金丝猴为 180 220 只 羚牛为 150 170 头 2 1 2 植物地理特征 植被属夏绿落叶阔叶林区域 暖温带落叶林带 秦岭山地落叶阔叶林 区 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为主 森林植物种类繁多 组成复杂 森林覆盖率达 91 据初步调查 该区有种子植物约 700 余种 隶属于有 86 种 239 属 其中主要乔木树种有油松 华山松 云杉 冷杉 桦类 栎类 杨类 槭树等 30 多种 另有 43 种属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 主要有红豆杉 太 白红杉 大果青扦 秦岭冷杉 银杏 连香树 水青树等 可用于人类生产 生 活的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按其用途可分为纤维 糖和淀粉 油脂及芳香油 鞣料 药用 观赏等六大类 2 1 3 天华山保护区管理目标 天华山保护区总体目标即任务是 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核心工作 最大 限度地改善和优化栖息地环境 消除影响大熊猫种群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 保持 和扩大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占有区有效面积 着力发展保护区在秦岭自然保护区群 中的整体作用以及对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缓冲作用 实现保护区资源环 境和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2 保护区的地理位置 功能区划和交通状况保护区的地理位置 功能区划和交通状况 2 2 1 地理位置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省属宁西林业局蒲河林场经营区域 四周界线是 东 3 以宁西林业局鸡公梁 钟而山 鲁家沟梁为界 南与新建宁陕县大熊猫市级自然 保护区接壤 西与佛坪县毗邻 北与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 保护区总面积 25485 公顷 占总面积的 98 4 集体林面积 400 公顷 占总面积的 1 6 集体 林为宁陕县泰山坝村所属 分 4 块插花分布在国有林范围内 但林地 林权界线 权属明确 集体林在维护林地所有权 经营权 管理权不变的前提下划为天华山 自然保护区 2 2 2 功能区划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包括核心区 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是自然保 护区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区域 是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地带和珍稀濒危物种 的集中分布地 同时也是自然保护区受人类干扰最少的区域 核心区面积为 7023 公顷 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27 6 缓冲区面积为 5411 公顷 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21 2 实验区面积为 13051 公顷 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51 2 2 2 3 交通状况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远离城镇及主要交通干线 交通相对不便 保护 区与外部衔接的主要道路东北有柴家关经新场至菜子坪的 60 公里林区道路 南 有柴家关经四亩地 筒车湾至汤坪与 210 国道连接的 63 公里林区道路 西有柴 家关经四亩地 佛坪十亩地与 108 国道连接的 54 公里林区道路 上述道路等级 低 缺乏专业养护队伍 抵抗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对外运输较为不利 2 3 组织机构组织机构 2 3 1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法规 法 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法规和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收费办法 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森林防火条例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 2 3 2 国际协作 4 2003 年 4 月 世界自然基金会援助 5 万元 资助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3 年 7 月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 由省林业厅主办 西安市林业局 承办的项目编制培训班 保护区有 2 人参加培训 2003 年 7 月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 由省林业厅主办 老县城保护区 承办的野外巡护培训班 保护区有 1 人参加培训 2003 年 9 月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 由省林业厅主办 由长青保护区 承办的巡护监测培训班 保护区有 1 人参加培训 2003 年 10 月 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部分巡护装备并发布大型宣传牌一 面 面积 50 平方米 2004 年 1 月 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野外巡护监测 项目经费 2 8 万元 2 4 组织管理组织管理 A 外部管理机构和投资渠道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隶属于陕西省林业厅管理 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协管 资金来源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规划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 管理局为县处级建制社会公益性全额性拨款事业单位 但目前仍然依靠天保工程 经费维持 B 内部管理机构 人员数量及分布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目前的管理体制是与陕西省宁西林业局实行一套班子两 块牌子 保护区成立了管理局筹建处 筹建处设立办公室 其中 保护区领导 3 人 办公室主任 1 人 副主任 2 人 办公室工作人员 10 人 保护区设立三个保 护站 分别是麻房子保护站 柴家关保护站及四亩地保护站 基层保护管理工作 人员 34 人 其中 麻房子保护站 18 人 柴家关保护站 8 人 四亩地保护站 8 人 2 5 自然特征自然特征 2 5 1 气候 秦岭山脉为我国气候南北界线 冬半年内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南下可翻越秦岭 南侵 夏半年内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 势力强大时也可越岭北侵 保护区位于秦 岭南麓 大陆中部冷 暖气流可 光临 据 中国气象区划图 标明 保护区属 于北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 用焦金斯基的气候陆公式 保护区气候大陆度为 50 2 受大陆性气候影响 主要气候特点是 雨多 云雾多 湿度大 日照短 1 日照 保护区日照短缺 年日照时数 1638 3 小时 最多年 1978 年为小时 最少 1964 年 1303 1 小时 总辐射量 97 110 大卡每平方厘米 蒸发较强 年平均蒸发量 为 1221 9 毫米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1 3 倍 5 2 气温 保护区日极端最低气温为 13 1 度 1975 年 12 月 15 日 最冷月为 1 月 平均气温为 0 5 度 11 月上旬至次年 3 月中旬为结冰期 12 月至 1 月 冻土最 深为 13 厘米 最大积雪深度 15 厘米 1963 年 3 月 9 日 日极端最高气温 36 2 度 1976 年 7 月 31 日 最热月为 7 月 平均气温 23 3 度 有个别年份也在 8 月 气温平均日较差 9 2 度 12 度 气温年较差 22 8 度 区内气温分布也有差异 受地势影响 南部浅山区偏多 气温较高 中部 北部高山区偏多 气温较低 3 降水 保护区平均降水量 921 2 毫米 丰水年高达 1230 毫米 1958 年 而 1966 年则仅有 602 8 毫米的降水量 多雨年是少雨年的 2 倍 降水量在各季节分布不 匀 春季 3 5 月 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19 7 夏季 6 8 月 降水量 430 2 毫米 为年中降水量高峰季节 占 46 7 秋季 9 11 月 占 31 冬季 12 2 月 降水量仅有 2 4 毫米 为年中枯水季节 仅占 2 6 降水集中在 5 10 月份 占年降水量的 84 7 月份为全年降水最大月 占年降水量 21 7 月降 水变率大 1984 年 9 月份降水量多达 408 2 毫米 1977 年 9 月降水量仅为 52 毫 米 相差近 8 倍 保护区 2002 年 6 月 9 日凌晨发生特大暴雨 4 风 保护区平均风速 1 4 米每秒 风向以南 西南 南风为主 全最多风向南 西南的频率为 21 南风为 18 静止风为 55 风速 17 米每秒 即 8 级 以 上的大风日数 平均每年 3 4 天 集中出现在 3 8 月份 占年大风日数的 87 5 出现最多的 1970 年为 12 天 月际出现最多的 1970 年 7 月 5 天 有 4 年 1979 年 1980 年 1981 年 1985 年 没有出现大风 各风向最大风速北东北 西南 风 风速为 12 米每秒 即 6 级 分别在 3 月 4 月份出现 大风危害可折毁树 枝 使人行进困难 高杆农作物易折倒 区内平均每年有 7 8 天的浮尘天气 5 灾害性气候 旱涝 从三国明帝元年 277 至民国三十八 1949 有 19 年发生 干旱 45 年发生洪涝 建国后 1958 年 1987 年 出现 4 个大涝年 1958 年 1964 年 1974 年 1983 年 其中 1983 年最为严重 降水量超过历年均值 37 出现两个干旱年 1959 年 1966 年 其 中 1966 年为大旱年 说明本县的涝灾为最大威胁 连阴雨 按发生时间可分为春季低温连阴雨 麦收烂场连阴雨 秋 季低温连阴雨 春季低温连阴雨 发生在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 1958 年 1987 年 共出现 7 年 8 次 即 4 年 1 遇 有 4 次成灾 1961 年 1964 年 1968 年 1979 年 成灾率为 67 麦收烂场连阴雨 多发生在 6 月 10 日 30 日麦收打场季节 1958 年 1987 年共出现 13 次 出现率为 46 具有 10 年 4 遇的规律 6 秋季低温连阴雨 一般年份发生在 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 最晚持续 到 9 月中旬 1958 年 1987 年共出现 12 次 出现机率 44 10 年 4 遇 成灾年份占 40 暴雨 暴雨在本县常造成山洪暴发 水土流失 河水猛涨 冲毁粮 田 房屋 道路 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1958 年 1987 年共出现暴雨 48 次 平均每年 1 6 次 其中有两年每年 5 次 1965 1974 有六年未发生过暴雨 1959 1963 1970 1971 1976 1977 其它年份少则一次 多则四次 暴雨主要发生在 7 8 9 三个月 7 月份最多 出现机率为 51 暴雨出现最早的时间 是 6 月底 1967 最晚出现在 9 月下旬 1969 暴雨持续时间最 长为 2 天 多出现在 7 月中旬 降水量在 111 166 毫米 历年一日 最大降雨量为 100 毫米 出现在 1974 年 8 月 8 日 2002 年 6 月 9 日 保护内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暴雨 损失极其严重 冰雹 冰雹在区内出现的次数较小 平均 10 年 5 遇 大风 由于保护区地处秦岭南坡 北有秦岭主脊作天然屏障 境内 山谷纵横 全年平均风速小 出现大风的次数不多 主要出现在冬 春 夏三季 平均约每月出现一次 秋季几乎没有大风 大风的风 速一般为 7 12 米每秒 冬春季节盛行偏北风 风力一般六级左右 夏季多为偏南大风 并伴有强烈的雷电 时间较短 但风力较大 一般 6 8 级 易造成灾害 2 5 2 地貌 保护区内山岭纵横 沟壑交错 地形复杂 总的地形北高南低 势高差 2403 米 垂直差异很大 区内可分为高山 中山 低山河谷三种地貌类型 高山区 海拔在 1000 米以上的地区 主要分布在秦岭主脉及保护区东 西 北方向周围 中山区 海拔 800 1000 米的地区 主要分布在柴家关 四亩地周围的浅山 区 低山区 海拔 800 米以下的河谷地带 主要山脉 有秦岭主脊山脉 天华山 钟而山及光头山等 秦岭主脊 位于保护区最北端 与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界 天华山 地处保护区西端 与佛坪县交界 钟而山 位于保护区东部 与宁西局菜子坪林场相邻 最高海拔 2464 米 光头山 位于保护区东北部 是区内最高的山脉 海拔 2676 米 2 5 3 水文 地表水 水系 区内水系为长江流域汉江水系 7 河流 保护区内仅有一条水系 即蒲河 蒲河从木河桥向北又分为木河与十 里河 蒲河是汉江的一条主要支流 地表水资源 年均降水量 991 毫米 平均地表径流深 401 毫米 每平方公里 产水量 38 万立方米 人均占有水量 2 立方米 地下水 区内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 补给摸数为 6 4259 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 水质 保护区水质较好 符合国家规定的人畜引水标准 PH 值在 6 7 7 9 之间 属于中性微偏碱 总硬度在 47 9 93 4 之间 属于软水和中硬水 水土流失 区内属于叠石山区轻度水土流失区 侵蚀模数约为 11500 吨每平方公里每 年 2 5 4 地质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所处地理位置属于秦岭准地槽褶皱系中段 跨北秦岭加里 东褶皱带 南秦岭海西褶皱带和南秦岭印支褶皱带等三个地槽内部单元 与秦岭 地槽 褶皱系总体特征相一致 境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 具有多期次 多级别发 育特点 境内褶皱和断裂发育 褶皱轴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 断裂展布则有多方 向性 按其走向大致分为三组 近东西向的一组纵断层一般较大 北东向斜断层 和北东向横断层次之 2 5 5 土壤 据宁陕县 1984 年土壤普查资料显示 区内有四个土类 1 土壤类型 潮土 主要分布在沿河两岸的河谷滩地上 水稻土 分布在海拔 1000 米以下的山间谷地 黄棕壤 分布在海拔 800 1300 米的中山地区 棕壤 分布在海拔 1300 米以上的高山地区 2 土壤结构 土体结构可分为五类 一是薄层粗骨型结构 二是沙土型结构 三是粘土型 结构 四是沙底型结构 五是壤土型结构 3 土体结构特点 保护区土壤土体结构的特点是 土层薄 沙质高 易流失 8 2 6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 2 6 1 植被资源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在近期没有进行过综合考察 也没有进行植物区系的专门 调查 本次植物区系 参考了 秦岭大熊猫栖息地植物 长青及佛坪自然保护 区动植物资源 宁陕县志 陕西省宁西林业局局志 陕西天华山省级自然 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等资料 结合我们 2003 年至 2004 年对天华山保护区植 物的初步调查以及以往对大熊猫栖息地的研究成果 初步整理出 天华山保护区 的种子植物名录 见附件 根据名录对天华山保护区的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分 析 结果如下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 25485 公顷 森林覆盖率 91 植物种类丰富 据 初步调查 区内有种子植物 700 余种 隶属于 86 科 239 属 2 6 1 1 区系特征 按中国的植物区系划分 本区以华中植物区系成分为主 兼有较多的华北 西南植物区系成分及一定数量的青藏高原区系成分 许多第三纪古老孓遗种类与 西南有广泛联系 显示出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特征 同时还有许多进化阶段较高 的植物区系成分 因此 保护区的植物区系成分是新老兼备 四方杂居的现代分 布格局 同时又是多种区系成分的汇集地 由于保护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 渡区 丰富的植物资源 既是天然植物的基因库 又可为南北各种经济植物的引 种驯化提供场所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根据过去调查资料记载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内有 43 种 属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 主要有红豆杉 太白红杉 大果青扦 秦岭冷 杉 银杏 连香树 水青树 榉树 水曲柳 厚朴 庙台槭 山白树 鹅耳枥 秦岭蔷薇 秦岭花楸 反萼银莲花等 保护区内还有 13 株陕西省特别珍稀树木 2 6 1 2 植 被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属夏绿落叶阔叶林带 暖温带落叶林带 秦岭 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为主 植被分布主要受 海拔高度和地形地势的影响 植被垂直分布多样性比水平分布多样性明显 天华 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共划分为四个垂直分布带 A 落叶阔叶林带 栎林带 主要分布于海拔 1500 米以下 主要树种有壳 斗科的小橡子树 锐齿栎 栓皮栎 樟科的三桠乌药 木姜子 木兰科 的望春玉兰等 林下有大片的巴山木竹 盖度占灌木层的 50 左右 是 大熊猫冬 春季的主要栖息地 B 针阔混交林带 松栎 松桦林带 主要分布于海拔 1500 2400 米 组 成树种主要有栎类 桦类 华山松 油松 漆树 槭类等 伴生树种繁 多 主要有云杉 杨类 柳类 椴类 胡桃等 下木种类繁多 有忍冬 荚迷 绣线菊 胡枝子 山梅花 木姜子 蔷薇 巴山木竹 松花竹等 此林带可分为两个亚带 海拔 1500 2000 米为松 栎混交林亚带 主 要树种以油松 栎类 杨类为主 海拔 2000 2400 米为松桦混交林 带 主要树种以华山松 桦类 云杉 铁杉等为主 9 C 针叶林带 云 冷杉林带 主要分布于海拔 2200 2700 米 主要乔 木树种为巴山冷杉 秦岭冷杉 云杉 太白红杉 红桦 牛皮桦等 下 木有箭竹 花楸 杜鹃等 在保护区内部针叶林分布面积不大 主要以 巴山冷杉为主 其余树种只在局部分布 针叶林乔木层下是大片大片的 秦岭箭竹 华桔竹等 盖度占灌木层的 60 以上 是针叶林下绝对优势 的灌木层 该林带是大熊猫的夏居地 也是常居地 D 灌丛和草甸 只在保护区沿秦岭主脉零星分布 主要分布在光头山 兰 花湖 石板沟顶部等区域 与针叶林相间分布 组成灌丛的主要植物有 细枝绣线菊 华西银腊梅 华西忍冬 冠果忍冬 湖北海棠 卫矛 头 花杜鹃等 该林带是羚牛夏季活动的主要栖息地 2 6 1 3 竹林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保护区 竹林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 基地 是大熊猫分布的决定因素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边缘 属秦岭南坡 适于竹类生长 境内分 布有华北 华中 华东 西北等多种竹类植物区系成分 主要竹类有巴山木竹 秦岭箭竹 紫耳箭竹 冷箭竹 华桔竹等竹种 在海拔 1000 米以下地段 多分 布有刚竹 苦竹 在海拔 1400 2200 米之间 是巴山木竹的主要分布区 海拔 1500 2500 米之间 主要分布有秦岭箭竹 海拔 2000 2700 米之间 主要分布 有华桔竹 据初步调查统计 竹林分布的总面积达 22680 公顷 占保护区总面积 的 89 2 6 2 动物资源 2 6 2 1 区系特征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处于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东洋界与古北界的交汇区 辖区 动物地理分布明显地反映出南北交汇和过渡的区系特征 保护区因地域辽阔 人 烟稀少 森林茂密 良好的森林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珍稀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 息场所和食物基地 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 种类繁多 据首次开展的全省陆生 野生动物脊椎动物资源调查结果表明 保护区内分布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共有 23 目 73 科 260 种 其中 两栖类 2 目 6 科 13 种 占全省总种数的 46 4 爬行 类 2 目 6 科 20 种 占全省总种数的 40 8 鸟类 12 目 35 科 155 种 占全省总 种数的 40 8 兽类 7 目 26 科 72 种 占全省总数的 49 在 260 种脊椎动物中 东洋界种类占总数的 41 4 古北界种类占总种数的 37 5 广布种占总数的 21 1 2 6 2 2 资源状况 据陕西省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结果 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及有 关专项调查成果资料分析 天华山保护区内属国家 1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 大 熊猫 金丝猴 羚牛 华南虎 云豹 豹 金雕 林麝等 8 种 2 级重点保护动 物有 金猫 大灵猫 黑熊 鬣羚 斑羚 鸢 血雉 红腹角雉 勺鸡 白冠长 尾雉 红腹锦鸡 大鲵等 25 种 其中 珍稀大熊猫种群数量为 8 15 只 金丝 猴 250 只左右 羚牛 160 头左右 10 大熊猫是天华山保护区的主要保护种 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核心区 东 西 木河中上部及十里河一带 1983 年 保护区所在的陕西省宁西林业局就在西木 河发现了一只病危的大熊猫并采取了救治措施 从那时起 该局成立了由 11 人 组成的 大熊猫巡逻普查队 简称 熊猫巡逻队 常年从事大熊猫的宣传 调查 抢救等工作 分别于 1985 年 1988 年 1990 年 1991 年 1994 年 1996 年 1998 年 2001 年在东木河 西木河 十里河 木河坪 石板沟等地发现大熊猫 活体或粪便 痕迹等 还在西木河上部闫家湾发现了一只棕色大熊猫 金丝猴在保护区的分布极为普遍 过去在木材采伐过程中几乎随处可见 现 在实施天保工程后 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主要活动在西木河的二道沟 东木河的 小西木河 水井沟 萝卜峪 泰山坝 七里沟 张葛老洞沟 石板沟 十里河一 带 1988 年见到最大种群 60 只左右 天华山保护区的羚牛数量较多 活动范围较广 主要分布在东木河 西木河 萝卜峪 泰山坝 南沟 兰花湖 石板沟 张葛老洞沟等地 2002 年见到最大 种群约 40 头 每到繁殖季节 往往集成大群活动于山脊两侧 山坡上的草丛被 踏平 土皮被踩翻 灌木丛树叶被大量觅食 对保护区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 天 华山保护区羚牛的毛色多为白色 灰色 另有黄色 黑色及黑白相间的杂色 由于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尚属新建保护区 辖区野生动物种类及动物疾病种类 仍需进一步调研确诊 2 7 著名的景观特征著名的景观特征 2 7 1 自然景观 兰花湖 位于天华山保护区的东北方向 十里河上游与秦岭主脉交汇处 海拔 2300 米 因集乔木 灌木及高山草甸于一体 植物分布错落有秩 层次分明 十里河水似蛟龙般在草坪中穿行流淌 每逢八 九月份 以 兰科植物为主的高山植物竞相开放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更令人陶醉 故名 兰花湖 十里河瀑布群 十里河位于保护区东部 是蒲河主要支流之一 因河谷 地形特殊 大小不等 宽窄各异的天然瀑布比比皆是 石猴子 位于柴家关南约 1000 米处的河东岸 有一巨大山石上蹲着一块 小石头 外形似一只猴子蹲在那里一般 天华山瀑布 位于箩卜峪中部 距沟口约 8 公里 瀑布分为三级 高约 300 米 气势磅礴 雄伟壮观 引人注目 吊罐绝壁 位于木河坪北部 2000 米处 有一峡谷 两侧绝壁高约百米 形似 吊罐 珍稀植物园 位于保护区核心区西木河一带 那里分布着亚热带及溫带广 泛植物 特有植物 同时还分布着我国植物新种 单叶大血藤 2 7 2 人文景观 红军遗址 在四亩地至柴家关一带 有红七十四师当年住过的房屋 墙上 11 留下的抗日宣传标语仍然清晰可见 古栈道遗迹 在木河桥一带的河道两侧 有过去古人通行的栈道遗迹 2 7 3 景观的开发利用 保护区内的所有景观目前均尚未开发利用 今后可考虑开展生态旅游 在保 护好自然生态资源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 可优先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发兰花湖 天华山瀑布 吊罐岩 石猴子旅游路线 2 8 生态功能生态功能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拥有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不仅为野生植物提供了繁衍生 息的场所 而且还起着调节气候 净化空气 涵养水源 控制水土流失 减少局 部洪水 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直接为下游的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服务和 保障作用 2 8 1 保护水系 蒲河是汉江的一级支流 其流域内有五个乡镇近 2 万人生产生活 天华山自 然保护区地处蒲河上游 属蒲河的发源地 区内的森林对蒲河有着重要的水源涵 养作用 过去 由于在蒲河上游进行过森林采伐 2002 年 6 月 9 日蒲河猛降暴 雨 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夺去了 200 余人的生命 仅蒲河上游的四亩地镇损失惨 重 至今仍有近 200 余人下落不明 冲毁房屋数 17000 间 冲毁农田数万亩 由 此可见 保护该区的森林资源至关重要 2 8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 在动物地理上是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分 界线 在自然地理上是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 区内生物多样性及其丰富 尤其是中国特有动物大熊猫 秦岭羚牛 金丝猴和单叶大血藤等特有植物在这里 集中分布 2 8 3 科学研究的基地 尽管保护区部分区域进行过木材生产和营林工作 但大部分面积 70 以上 仍保留着原始的生态系统 尤其兰花湖具有森林植物演替过程不同阶段历史特 征 是科研 教学的重要基地 这里还集中生活着大熊猫 羚牛 金丝猴 林麝 等珍稀保护野生动物 此外 保护区内为保护管理修建的设施等条件 都保证了 天华山保护区可作为开展生态变化和野生动物研究的基地 实际上 目前就有西 北农林科技大学 咸阳中医学院 西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榆林林校 延安林 校等大专院校来保护区进行教学实习与科研 已很好地发挥了科研基地的作用 2 8 4 生态旅游的功能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保持着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 气候凉爽 风景秀丽 是观 光旅游 避署度假的胜地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 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日 益强烈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恰好可以满足人们这种要求 既给人们提供精 神享受 体验自然 又可产生经济效益 为保护和持续性发展提供平衡点 天华 山保护区位于西 安 汉 中 高速公路西侧 距西安 汉中 安康等大中城市 12 较近 独具优势 2 8 5 环境教育的作用 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系着人类的命运 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努力 开 展环境教育和资源保护方面的教育是提高国民自然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 自然保 护区是生活的自然博物馆 区内一草一木 一鸟一兽都是向人们普及自然科学知 识和宣传自然保护的良好条件 更重要的是自然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的特点是让 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自然 体会自然保护的重要性 2 9 社会和经济状况社会和经济状况 2 9 1 社区概况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的社区主要为宁陕县四亩地镇所辖的 5 个 村民委员会 20 个村民小组 全镇人口 4094 人 共 1098 户 2 9 1 1 社区分布及内容 太山坝村民委员会 下设 3 个村民小组 集中分布在保护区实验区内 位于保护区缓冲区周边 该村集体林与保护区相连 全村人口 676 人 柴家关村民委员会 下设 4 个村民小组 集中分布在保护区实验区内 位于保护区缓冲区周边 该村民委员会山林与保护区相连 全村人口 760 人 四树坪村村民委员会 下设 3 个村民小组集中分布在保护区实验区内 位于保护区缓冲区周边 该村民委员会山林与保护区相连 全村人口 707 人 四亩地村 下设 5 个村民小组 位于保护区最南端 总人口 1129 人 严家坪村 下设 4 个村民小组 位于保护区东南端 总人口 822 人 2 9 1 2 社区历史沿革及大事记 历史沿革 天华山保护区周边乡镇有宁陕县原四亩地乡和柴家关乡 四亩地镇政府驻地 鱼洞子 位于县城西北 27 公里 据传唐武德年间 有陈姓大户住宅周围以石建 墙 堡内家丁守护 因堡内面积约为四亩 故得名四亩地镇 历史大事记 乡境 民国年间先后属柴四联第一 二 三保和柴四乡第一 二 三保 1950 年设四合 桃园 2 个乡 属四亩地区 1952 年在四合乡内增设太平乡 桃园乡内增设四树坪乡 属第四区 1953 年撤太平乡设四合 桃园 四树坪乡 属第四区 1956 年撤四树坪乡设四合 桃园 2 乡仍属第四区 13 1958 年属蒲河公社四亩地管理区 1961 年设四亩地公社 1983 年 9 月改称四亩地乡 1994 年成立四亩地区 四亩地乡改名 柴家关乡保留 1999 年 宁陕县实行撤区并镇 将四亩地区与柴家关乡撤销 建立四亩地 镇至今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社区状况一览表 人 口 耕 地 项目 单位 户数 人口 男 女 高中 初中 小学 文盲 水田 旱地 合 计 1098 4094 2140 1954 335 2615 1078 66 1091 1844 四亩地村 319 1129 601 528 68 789 260 12 212 270 四亩地 119 409 48 62 养马沟 28 90 30 5 31 桂花坪 77 298 71 73 老房子 50 168 13 63 凉水井 45 164 49 41 四树坪村 193 707 364 343 81 426 191 9 160 231 四树坪 44 159 40 10 五根树 102 365 78 94 朱家沟 47 183 42 127 柴家关村 204 760 391 369 86 562 101 11 310 86 柴家关 73 243 128 26 沙坪 68 289 101 23 渡船 30 108 23 20 马尾 33 120 50 17 太山坝村 176 676 356 320 47 354 254 21 148 251 太山坝 68 251 83 52 罗卜峪 64 240 54 5 41 林口子 44 185 10 7 158 严家坪村 206 822 428 394 53 484 272 13 261 1006 罗家沟 53 223 57 367 严家坪 75 279 74 264 红岩山 54 217 106 222 桃园子 24 102 24 153 2 9 2 组织功能 2 9 2 1 保护区机构与社区的关系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各基层保护站都建立在社区村组中 有关保护区的基本建 设 物资运输 护林防火 外来人员管理 珍稀动物抢救 临时用工等都依靠当 14 地村民的协助来完成 当地社区在发展生产 脱贫致富 修桥修路 兴修农田水 利 集资办学等方面也依靠保护区给以经济上的资助 技术上的指导 保护区建 立以来 为当地村组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改善交通条件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修电站 兴修农田水利等项目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和人力 使昔日贫穷落后处于原 始状态的山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同时 当地社区也为保护区内的资源保护 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目前保护区已与社区建立了相互依存 同同舟共济的关系 2 9 2 2 保护区内土地权属 在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内 土地和山林存在着两种所有制 即国家所有和集体 所有 在集体所有的山林中按政策规定划给农户一定自留山 主要是解决村民烧 柴 保护区内农耕地为集体所有 村民委员会按照本村的土地面积 人口数量 劳动力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户签订承包合同 村民在承包期内每年必须 按规定数额向国家缴纳农业税 2 9 3 经济条件 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 宁陕县四亩地镇交通不变 信息闭塞 农业产值低 经济状况差 截止 2003 年底统计 全镇国民经济总产值 万元 其中工业总产 值 万元 农业总产值 万元 全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1089 元 被列为陕西省 贫困地区之一 2 9 3 1 经济收入 社区经济收入由农业 林副业 养殖业和其它收入组成 农业收入 主要是水稻 玉米 土豆等收入 人年 500 元 养殖业收入 主要是饲养猪 牛 羊 鸡 蜜蜂等家蓄 家禽的收入 500 元人年 林副业收入 主要是香菇 木耳 药材 干果和生漆等林副产品的销售 收入 100 元 人年 其它收入 主要是劳务输出收入 小卖部 餐饮业收入等 100 元 人年 2 9 3 2 社区村民文化程度状况 见附表 2 2 2 9 3 3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 2 9 3 3 1 农业 以粮食生产为主 农耕地包括水田和旱田 水田分布在海拔 800 米以下的河 谷地带 主要种植水稻 产量较其它农作物高且稳定 并随海拔下降产量增高 旱田分布在海拔 1400 米以下的河谷两侧 多为 25 度以下的缓坡地或平地 在海 拔 1200 米以上分布面积较多 平地产量高而稳定 坡地产量低 并易引起水土 流失 旱地主产玉米 大豆 土豆等 2 9 3 3 2 林副业生产 1 薪柴利用 由于社区海拔高 气候寒冷 当地村民取暖 做饭需要大量 15 的薪柴 人均年消耗薪柴量 300 公斤 2 食用菌生产 社区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 市场销路好 许多村民很快脱 贫致富 3 放牧 社区的牧业包括养猪 养牛及少量养羊 养猪均为圈养 饲料以 杂草和树叶为主 牛和羊半散养在村庄附近的荒地林缘地段 没有专门的 牧业用地 4 割漆 保护区内生漆资源较为丰富 但由于一些漆农保护意识差 过度采 割 造成漆树大量死亡 5 采药 保护区内药用植物有 30 余种 人们常采的药有茱苓 天麻等 6 造林 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 91 以上 当地村民仅在河谷地带的坡面 下部分布一些块状荒山荒地造林 M 表 2 2 动 植物资源历史距阵分析 年代 种名 1950 59 60 69 70 79 80 89 90 2003 松类 6 7 7 9 10 栎类 3 9 9 8 9 竹类 5 10 10 7 7 漆树 7 9 9 8 6 杨柳类 8 8 8 6 4 核桃 9 8 8 6 4 大熊猫 4 7 7 10 5 金丝猴 6 9 9 9 8 羚牛 6 9 9 10 6 林麝 5 8 8 6 2 锦鸡 7 8 8 9 8 野猪 7 9 9 8 9 黑熊 8 8 8 7 5 2 9 3 4 资源管理的矛盾冲突 由于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当地群众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受到一定限制 同时也 受到交通不便的影响 而社区要发展经济 势必造成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利用以求 改变贫困面貌 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矛盾冲突 见表 2 1 社区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林木使用 林产品加工 药材采集及 野生动物资源利用等方面 泰山坝村矛盾冲突矩陈分析 项目 内容 家庭与家 庭之间 组与组 之间 村与乡镇 之间 村与保护 站之间 村与个来 人之间 村与县 保护区 与国家林 业局之间 土地 6 5 林木 6 5 4 8 7 16 水资源 4 6 打猎 7 4 村内道路 7 7 4 公共用林 7 8 林产品及 药材 6 8 6 公路 10 生产 10 经济发展 10 17 第三章第三章 评评 价价 3 1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重要性论证和总体目标天华山自然保护区重要性论证和总体目标 3 1 1 论证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交汇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自然历 史遗迹 旅游景观资源和以大熊猫为主的自然遗产 以单叶大血藤为代表的特有 珍稀植物园 有着重要的国际意义 具体表现在 1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是 2002 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自 然 保护区 也是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第一批由森工企业转型成 立的以保护 国宝 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2 秦岭山脉横亘我国中部 是我国南北方重要的自然分界线 是亚热带气 候与暖温带气候的过渡带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腹地的宁陕县境 内 具有上述区域地理特征的广泛代表性 由于受秦岭主脊的屏障作用 使本区具有充沛的降雨及湿润性气候 3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森林生态环境 孕育了种类丰富且 多样的 生物资源 植被类型具有南北过渡 四方杂居 起源古老 新 老兼备之特点 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暖温带落叶林带 中山针阔叶 混交林带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由低向高形成完整的垂直带谱 据初步调 查 区内有高等植物 86 科 239 属 700 余种 其中被列为国家珍稀濒 危保护植物 43 种 包括红豆杉 太白红杉等 还有新发现物种 单叶 大血藤 4 秦岭在动物地理上是东洋界与古北界的分界线 两大动物区系种类在南 北坡相互渗透及过渡 形成天华山保护区动物区系组成具有复杂 原始 及孓遗性和多态性的特征 据调查 本区有野生脊椎动物 23 目 73 科 260 种 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33 种 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 羚牛 金丝猴 华南虎 豹 云豹 金雕 林麝等 8 种 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 金猫 豹猫 鬣羚 斑羚 鸢 血雉 勺鸡 红腹锦鸡等 25 种 其中 珍稀大熊猫约 8 15 只 金丝猴 250 300 只左右 羚牛 160 200 头左右 5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复杂的生境条件 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丰富的 生物多样性 是进行生物资源 森林生态 自然地理 地质 地貌 水 文 气象 森林土壤等多学科研究和教学实习的基地 也是普及自然科 学知识 进行环境教育的课堂和天然实验室 6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吸引着众 多的游客 气势雄伟壮观的天华山大瀑布及集乔 灌 草于一体的天然 盆景园 兰花湖 因景色优美被有关专家教授高度赞誉 发展生态旅游 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 18 7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已建大熊猫保护区群的最东端 是天华山种 群的集中分布区 是秦岭大熊猫向东部迁移的东沿地带 对研究秦岭大 熊猫东迁规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8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西汉高速公路西侧 地处西安市 汉中市及安康 市的核心交汇地带 交通极为便利 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方便 9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属在原森工企业基础上转型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是森 工采育企业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10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不仅有利于保持大熊猫种群数 量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也对蒲河的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 气候改良 保 障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以及长期持续地为人类提供生 态效益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3 1 2 总体目标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是实施天保工程后 在森工采育企业陕西省宁西林业局蒲 河林场基础上建立的 主要任务是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根据保护区目前的建 设现状 结合国家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关法律和方针政策 暂确定天华山自 然保护区的总体目标是 保持生物多样性 特别是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结合 自然保护事业 开展科研 监测活动 并发展生态旅游 实现保护区资源环境和 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3 2 威胁和限制因素威胁和限制因素 为实现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确定的总体目标 目前尚存在着各种威胁因素和在 管理中存在的限制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