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早期对于大范围地理距离的认知.pdf_第1页
中国文明早期对于大范围地理距离的认知.pdf_第2页
中国文明早期对于大范围地理距离的认知.pdf_第3页
中国文明早期对于大范围地理距离的认知.pdf_第4页
中国文明早期对于大范围地理距离的认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Research 收稿日期 2016 11 28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十二五 项目 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 之 中国天文学起源研究 阶段性 成果 作者简介 徐凤先 女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100190 主要从事天文学史 考古天文学研究 中国文明早期对于大范围地理距离的认知 徐凤先 摘要 先秦到汉代多种文献记载大地东西28000里 南北26000里 尚书 禹贡 记载 五服 的范围 东 渐于海 西被于流沙 如果采用当时的1里等于250米 则大地东西28000里 南北26000里的范围正好符合以 中原为中心的欧亚大陆东 西 南 北的距离 五服 的范围也正好符合东至海 西至流沙的范围 山海经 海 外东经 记载竖亥测量大地的结果 五亿十选 万 九千八百步 这个数字符合步行测量欧亚大陆南北距离实 际需要走的步数 因此 中国文明早期在夏代建立的前后 也就是从帝尧到大禹的时代 曾经对大地进行过由 东到西 由南到北的测量 向东到达中国的东海 向西到达地中海 向南到达中国的南海 向北到达北冰洋 当 时测量的方法是步测 1步相当于125厘米 200步为1里 1里相当于250米 中国早期文献中反复提及 四海 的概念 正是大地测量的反映 关键词 大地测量 东西南北距离 禹贡 山海经 四海 中图分类号 K92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 5669 2017 01 0013 08 关于中国文明早期对于大范围地理距离的 认知 本人曾在与何驽合著的 日影千里差一寸 观念起源新解 1 以下简称 日影 一文中论 及 该文认为 中国从帝尧时代到大禹时代进 行过大范围的地理测量 对大地尺寸形成了明 确的概念 但是 日影 的主旨在于论证日影千 里差一寸之观念的起源 对大范围地理距离问 题的讨论并未正面展开 而是在讨论早期尺寸 度量单位时涉及到地理距离问题 其中最重要 的内容甚至只是出现在一个脚注中 日影 一文关于地理距离的主要内容即利 用了古文献的记载和陶寺考古研究得到的尺寸 和步的数据 又做了合理的假设 基本思路归纳 为如下4点 1 日影 一文做了这样一个假设 早期长 距离单位 里 与短距离单位 尺 之间是十进制 的 1000尺 1里 此假设纯属臆想 但因为后世 300 步 1 里是为了类似于井田制的土地划分中 计算方便 所以在这样的土地划分制度出现之 前假设长距离的单位与短距离的单位之间的换 算是十进制的并非没有道理 2 然后利用了何驽关于陶寺尺寸的研究 1尺 25厘米 5尺 1步 2 3 由此得出早期的 1 里 1000 尺 200 步 250米 4 通过以上假设和考古资料研究得到的 早期里的长度单位看似含有太多假设成分 但 是在随后的研究中 意外 地发现 将上述假设 和考古资料研究结果综合得到的度量单位与古 文献中大地 28000 26000 里的记载以及 山海 经 中关于太章竖亥步四极的记载可以完美地 连缀起来 山海经 记载的竖亥步东极至西极 13 2017年第1期 的步数 五亿十选 万 九千八百步 按照前面 3 条前提 可近似为 26000 里 这就是古文献中大 地南北 26000 里的来源 28000 里相当于现在的 7000 公里 26000 里相当于现在的 6500 公里 这 两个长度很接近中原地区所在经纬度欧亚大陆 从东到西和从南到北的距离 因此 我们认为 这种 意外 的巧合实际上并非 意外 而是古 代的真实历史 日影 一文的上述论证中 符合逻辑的假 设 古文献中的记载 由考古材料得出的结论 真实的大地距离四者若合符契 结果令人吃 惊 但是该论证过程存在一个致命缺陷 就是 每一个支撑点之间都是 串联 的 这样的论证 链一旦有一个支点出现问题 整个论证都不能 成立 后来笔者又找到了新的证据和证明方法 使得各个支点之间不再是 串联 的关系 所有 资料加起来足以证明中国文明早期确实进行了 大范围的地理测量 并在先秦到汉代的文献中 留下记载 故再成此文专加论述 一 大地28000 26000里的 文献记载 大地尺寸在先秦到汉代文献中多有记载 日影 一文已提出 文献中记载的大地尺寸主 要有两套体系 一套是四极之内23万余里 一套 是大地东西28000里 南北26000里 23万余里的数字是通过类似于 周髀算经 中的测影方法进行计算得到的理论值 前提是 日影千里差一寸 如 周髀算经 冬至影长13 5 尺 所以冬至日道最南点距测量地点 也就是周 地 13 5 万里 北极璇玑影长一丈三寸 即 10 3 尺 因此北极距测量地点10 3万里 由此得到从 冬至日道到北极23 8万里 不同文献中的冬至 日影长度又有一丈三尺之说 得出的冬至日道 距北极的距离就随之不同 但是都在 23 万余 里 这应该是 四极 本来的概念 它是一个理 论值 大地东西 28000 里 南北 26000 里这套数据 多次出现在先秦到汉代的文献中 这一数据有 时与23万余里同时出现 淮南子 地形训 阖四海之内 东西二万八千里 南北二 万六千里 水道八千里 通谷六 名川六百 陆径三千里 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 极 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使竖亥 步自北极至于南极 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 七十五步 尸子 八极之内有君长者 东西二万八千里 南北二万六千里 吕氏春秋 有始览 凡四海之内 东西二万八千里 南北二 万六千里 管子 地数第七十七 卷二十三 桓公曰 地数可得闻乎 管子对曰 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 南北二万六千里 其出水者八千里 受水者八千里 出铜之山 四百六十七山 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 此之所以分壤树谷也 戈矛之所发 刀币之 所起也 管子 轻重乙第八十一 卷二十四 桓公曰 天下之朝夕可定乎 管子对 曰 终身不定 桓公曰 其不定之说可得 闻乎 管子对曰 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 南北二万六千里 天子中而立国之四面 面 万有余里 民之入正籍者亦万有余里 山海经 中山经 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 南北二万六 千里 出水之山者八千里 受水者八千 里 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 出铁之山三千 六百九十 河图 括地象 八极之广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 南北 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 夏禹所治四海内地 东西二万八千里 南北二万六千里 在上引 淮南子 地形训 和 河图 括地象 中 亿 都是指 十万 两者的四极数据都是 23 万余里 河图 括地象 中东西 233000 里 南北 231500 里 东西较南北广 1500 里 原因现在不 明 但其基本数据符合通过冬至日影长度和北 极影长测量得出的理论值 四极或八极是一个 14 抽象的空间范围 指日道之极 正与测影得到的 概念相符合 对于 28000 26000 里这个范围 淮南子 地形训 和 山海经 中山经 列出了其山水矿藏 之数 尸子 认为这是八极之内有君长的范围 管子 地数 既列出其山水矿藏 又指其为有土 地划分和农业 有战争和商贾交易之域 管子 轻重乙 则说这是有民入正籍的范围 河图 括 地象 说这是夏禹所治的范围 淮南子 地形 训 吕氏春秋 有始览 河图 括地象 还有一 个共同的概念 就是东西 28000 里 南北 26000 里是 四海之内 的地域 也就是说 在先秦到 汉代人的普遍观念中 28000 26000 里并非一 个理论计算值 而是自己所在的这个大地实际 的区域范围 人们可以大致说出这个区域的山 川矿藏和居民 这个大地向东南西北走到尽头 都是大海 关 于 大 地 东 西 28000 里 南北 26000 里的数据来 源 上述古文献并未说明 从记载中看 更像是一种自 古流传下来的知识 淮南 子 地 形 训 在 大 地 东 西 28000 里 南北 26000 里之 后 却记载太章竖亥步四极 之事 东极至西极 南极至 北 极 的 长 度 都 是 23 万 余 里 远远大于四海之内的 28000 26000 里 如前所 述 23 万余里的数字可以 确定是通过计算得到的理 论值 而不是太章 竖亥步 四极所得 所以可见 淮南 子 地形训 的作者并不清 楚 23 万余里的计算方法 也不清楚 28000 26000 里 的数据来源 但是却知道有这两套数据的存在 二 中原所在地欧亚大陆 东西南北的实际距离 夏人的主要居住地在现在的中原地区 这 一带的地理纬度大致在北纬 34 35 度的范围 如图 1 欧亚大陆在这一纬度上 东端与海洋相 接于中国的东部沿海 相接点经度约为东经 120 西端与海洋相接于叙利亚地中海 相接点 经度约为东经36 东西相距84度 古文献记载 禹都阳城就是现在的登封告成镇 现代考古学 界一般认为登封王城岗遗址可能是大禹的都城 所在地 王城岗纬度为34 24 N 计算可知这一 纬度的纬圈周长为 33013 公里 从东经 36 到东 经120 之间的纬圈长度为7703公里 王城岗的经度为东经 113 08 在此经度上 欧亚大陆最南端到达南中国海 其纬度约为22 N 北端到达北冰洋 其纬度约为 74 N 南北之 间纵跨 52 度 计算可知这一跨度长约 5779 公 里 从图中还可以看到 南端点的海岸线并不 是东西平直的 如果测量的南端向西偏移 就到 了雷州半岛甚至海南岛的南端 纬度要低 2 4 度 北端点有着同样的问题 如果测量的北端点 向西偏移 则到达北冰洋的位置还要跨越图中 73 70 112 左上角白色区域 也就是泰美尔半 岛 由此造成纬度偏北 2 4 度 在地球上纬度 4度的经向长度约445公里 如果纬度增加4度 也就是南北之间纬度跨越 56 度 那么南北总长 中国文明早期对于大范围地理距离的认知 图1以王城岗为中心的东 西 南 北大地范围图 15 2017年第1期 度则为6224公里 三 太章竖亥步四极 汉代以前到汉代的文献中关于太章和竖亥 步四极的记载 除前引 淮南子 地形训 之外 还有 吴越春秋 和 山海经 吴越春秋 卷四 越王无余外传 记载 禹 行 使大章步东西 竖亥度南北 山海经 的记载在 海外东经 中 只记竖 亥未记太章 但是却明确地记载了 步数 这是 解读中国文明早期大范围地理测量的关键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 五亿十选 九千八百步 竖亥右手把算 左手指青丘 北 一曰禹令竖亥 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 百步 关于此处的 亿 日影 一文已有讨论 在此需 加以重申 秦汉以前 万 是常用的最大的数量级 亿 经常用来表示较 万 大一级的数字 即 十 万 3 77 前引 淮南子 地形训 和 河图 括地 象 中的 亿 都是指 十万 但是 亿 指 十 万 这一点并不绝对 如 礼记 王制 中有 方一里者为田九百亩 方十里者为方 一里者百 为田九万亩 方百里者为方十里 者百 为田九十亿亩 方千里者 为方百里 者百 为田九万亿亩 如郑玄所注 这一段中第一个 亿 是指十万 第 二个 亿 是指一万 所以 汉代之前 亿 不像 十 百 千 万 一样永远指固定的数字 无 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到了汉代 亿 就用来指 万万了 汉书 律历志 所载的三统历中 亿 都 是指万万 汉以后固定下来不再变化 在 五亿十选 万 九千八百步 这个数字 中 如果 亿 指 十万 那么这个数字就是 609800 步 陈美东据此依 300 步 1 里 得到此 处的距离为约 2033 里 并进一步计算认为此距 离约相当于740千米 对于这一结果 他说 即 便就地径来说 这未免也太小了 4 176确实 没 有任何古文献记载地的大小近于2000里 相反 从广泛流传的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念来看 在 古人的观念中大地的尺寸绝不会只有 2000 里 左右 其实此处关于 亿 具体所指的数字是有商 榷余地的 如果此处 亿 指 十万 那么 五亿 十选 万 就应该说成 六亿 或 六十选 万 既然说成 五亿十选 万 就表明 亿 不等于 十万 笔者认为此处 亿 应该是比 十万 大 一级的数字 即百万 这样 五亿十选 万 九千 八百步 就是5109800步 在 日影 一文中 是将 步 单纯地作为一 个长度单位 将 5109800 步与 1 里 200 步结合 得到 5109800 步 25549 里 这个数字十分接近 26000 里 日影 一文认为这就是大地 26000 里 的来源 再与早期 1 里 今 250 米结合 得到 26000 里的数字接近中原地区大陆南北的距 离 这样论证的结果符合很好 但却将5109800 步完全结合在了一个 串联 的论证序列中 如 果论证序列中有一环出现问题 整个论证都会 出现问题 此处将其与其他论证分开来 中国古代常以 跬 与 步 并称 如 荀子 劝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与步的关系 古文献中有明确解释 礼记 祭义 有 故君子 顷步而不敢忘孝也 孔注 顷当为跬 声之误 也 孔颖达疏 顷读为跬 一举足为跬 再举 足为步 宋人戴侗撰写的 六书故 卷十六解 步 字说 左右两足代举为步 中人之度一举 足得周四尺 再举足得周八尺 故一举足为跬 再举足为步 即 跬 是迈出一脚 步 是迈出 两脚 因此古代的 步 是指现在的两步 当代军人正步走单脚迈出的标准距离是75 厘米 左右脚各迈一步为 150 厘米 日影 一文 5 尺 1 步 1 尺 25 厘米的换算关系中 1 步 125 厘米 较现代军人标准步伐的 150 厘米略小 考 虑到古代测量多数时候是走在荒野之中 没有 公路 又要长期行走 步伐不会太大 因此 即使 不考虑 步 和 尺 的换算关系 125 厘米的 步 长 本身也是合理的 这样5109800步的长度就 是 6387 25 公里 对照中原地区大地南北的 5779公里 6387 25公里偏大10 5 这在步行测 量中完全在误差许可的范围内 可以与此作为对 照的是 唐代一行和南宫说组织的子午线测量中 测量得到的距离也大于实际距离 具体的比率不 同学者计算的结果有13 9 5 262 267 18 2 6 366 或 16 20 7 309 这就是说 即使抛开 日影 一文中所 有的尺寸大小和单位换算关系 单是竖亥走的 5109800 步 也符合中原所在的纬度欧亚大陆 南北的距离 由此 5109800步无需与其他假设 或考古学研究结果相结合 可以独立支持中国 古代步行测量过欧亚大陆的观点 此处虽然记载是 东极至于西极 而并非 南 极至于北极 但是这种误记是很容易发生的 而且此步测者是竖亥 中国古代面南背北 南北 向为纵向也就是 竖 向 亥在十二辰的位置中 与子相邻位近北方 因此 竖亥 当是测南北向 距离者 而 太章 之名应该是测东西向距离者 四 28000 26000里与 五服 的契合 日影 一文中 早期 1 里 今 250 米 早期 28000里 今7000公里 早期26000里 今6500公 里 前文已得到 王城岗所在纬度的欧亚大陆 东西向长度约为 7703 公里 南北向长度约为 5779 公里 7000 公里较 7703 公里小 9 1 6500 公里较 5779 公里大 12 5 注 在 日影 一文 的脚注中 误将 5779 写作 5579 然后计算也误 用了 5579 这个数字 得到了 16 5 的误差值 两个数据都在误差允许的范围之内 但是如前 所说 吻合虽然很好 各支 点之间却是 串联 的 该文发表之后笔者又 从文献中找到了与早期大 尺度地理范围有关的数据 这就是大禹的五服制度 尚书 禹贡 记载大禹 治 水 之 后 建 立 了 五 服 制度 五百里甸服 百里 赋纳总 二百里纳铚 三百里纳秸服 四百里 粟 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 百里 采 二百里男邦 三百 里诸侯 五百里绥服 三百里 揆文教 二百里奋武卫 五百里要服 三百里夷 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 三百里蛮 二百里流 东渐于海 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 讫于四海 禹锡玄圭 告厥成功 五服的划分是从中心点向四方延展 最核心的 甸服从中心点向东南西北各扩充500里 也就是 边长1000里的范围 甸服之外的侯服在甸服的 边界又向东南西北各扩充500里 形成一个包围 着甸服的边长 2000 里的范围 依此向外扩展 中国文明早期对于大范围地理距离的认知 图2五服示意图 图3以王城岗遗址为中心的 五服 范围图 17 2017年第1期 荒服是一个边长 5000 里的范围 从中心点到各 边都是2500里 如图2所示 下面以此来检验 日影 一文中 1 里 250 米 的长度单位用在 五服 上是否合适 1 里 250 米 则2500里 625公里 禹贡 中明确说到 荒服的边界 东渐于 海 西被于流沙 以现在学者认为的大禹的都 城登封王城岗遗址为中心 用百度坐标拾取系 统得到登封王城岗的经纬度是 113 138102E 34 406394N 近似为东经 113 14 即 113 08 北纬 34 4 即 34 24 向东度量到海 与海洋 相交处的经度为 120 07 与王城岗经度相差 6 93 如前面已经计算的 这一纬度的纬圈长 度为6371 2 cos34 4 33013公里 经度相距 6 93 的一段纬圈长度 33013 6 93 360 635 5 公 里 这与前面依1里 250米计算得到的自甸服 中心到荒服边界 2500 里 625 公里很接近 后者 较前者仅偏小 1 7 由于地球不是正圆 实际 度量出的数据会与此略有不同 图 3 中以王城 岗遗址为中心 显示出向东到海 向西 南 北三 面分别625公里左右的位置 从王城岗向西625公里的地方 基本上就是 秦岭山脉的西边缘 再向西就到了黄土高原 正 符合 西被于流沙 向南 625 公里到达的位置 接近长沙 这一带是文献中三苗活动的地方 也 是大禹向南征伐的边界 正符合 南暨声教 向北625公里的位置已越过朔州 接近大同 图 4的卫星图中更清楚地显示出地貌情况 因此 按照早期1里 今250米来计算 大禹 的荒服范围正好符合 禹贡 中描述的 东渐于 海 西被于流沙 南暨声教 的实际地理状况 通过前面的论证看到 同样的早期 1 里 今 250米的长度既符合大禹的五服范围 也符合大 地东西 28000 里 南北 26000 里的欧亚大陆范围 就是说 即使除去早期 1 里 今 250 米 这个前提 东西 28000 里 南 北 26000 里的 四海内地 范 围与大禹五服的范围在真实 的大地上是符合正确的比例 关系的 因此 古代的这些说 法不是某个时代学者的 理想 化的构造 而是真正的史实 由此反过来证明 早期 1 里相当于今 250 米应该是可 信的 因此笔者认为 从帝尧到 大禹时代中国古人确实进行 过大范围的地理测量 使用的 长度单位就是 1 尺 今 25 厘 米 1 步 5 尺 今 125 厘米 1 里 200步 1000尺 今250米 具体的测量方法 是步测 竖亥自南向北测量 测量的步数就是 山海经 海外东经 中记载的 五亿十选 万 九 千八百步 即 5109800 步 这个 步数 按照 200 步 1 里换算成 25549 里 再简化为 26000 里 这 就是文献中大地南北 26000 里的数据来源 大 禹的 五服 也是实际测量出来的 从王城岗东 面到海 西面到流沙 南面到禹伐三苗之地的距 离都正好符合古代的2500里 五 巧合 源于 史实 人为的假设 基于考古资料的研究结果 古 文献的记载与真实大地的距离能够完全吻合 这看是一种巧合 其实并非巧合 图4以王城岗为中心的五服范围地形图 18 第一 我们假设的早期 1 里 1000 尺 是按 照中国后世十进制的习惯提出的 汉书 律历 志 有 度者 分 寸 尺 丈 引也 所以度长短 也 一为一分 十分为寸 十寸为尺 十尺为 丈 十丈为引 而五度审矣 可见长度单位都是 十进制的 但是古代的 里 与 尺 的关系却并 非简单的十进制 而是通过 步 连接起来的 步 与 尺 的关系以及 步 与 里 的关系都有 过变化 在唐代以前 一直采用1里等于300步 到唐初以后改为 1 里等于360步 元代可能采用 过1里等于240步 8 24 但是 300步的引入是为 了类似于井田制的土地划分计算方便而设立 的 如 穀梁传 有记载 古者三百步为里 名曰 井田 井田者 九百亩 公田居一 韩诗外传 也有 古者八家而井田 方里为一井 广三百 步 长三百步为一里 其田九百亩 广一步 长 百步为一亩 如此划分则 里 与 尺 之间不再 是十进制的关系 但是在这种土地划分方式出 现之前 如果已经有了长距离单位的概念 那么 其距离单位的设置完全没有使用 300 步的现实 需要 而使用与短距离单位 尺 形成十进制关 系的单位更合理 大禹治水 划分九州之事必 有其基本史实 这就是说 至迟在大禹时一定有 了长距离的单位 因此可以假设当时的1000尺 1里是合乎度量衡历史发展顺序的 第二 1 尺 125 厘米这个数据 虽是由陶寺 观象台的尺寸得出的 但实际上 如果 尺 的最 初含义以 尺骨 来度量 那么 25 厘米这个长度 即使抛开陶寺观象台的尺寸 也应该是接近事 实的 第三 5 尺 1 步 这也是来自陶寺观象台的 研究结果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 古人早期测 量大范围的距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步行测量 如果要在 步长 与长距离单位之间建立换算 关系 5 尺 1 步 200 步 1 里是最合理的 尺 是一个独立的度量单位 而长距离单位 里 应 该与 尺 形成十进制的关系 也就是说 应该 是先制定出1000尺 1里 在此基础上 步 是 一个在测量中实用的度量单位 需要一种方便 合理的 步长 与 尺 和 里 衔接 假若规定 100 步 1 里 那么 一步 就是 250 厘米 远远大 于正常人的步伐 而若以 300 步 1 里 则 1 步只 有 83 厘米 远远小于人的步伐 只有 200 步 1 里 既符合人 一步 的大小 又与 里 之间容 易换算 所以 文章中各种看似巧合之处 实则并非 巧合 而是符合古代知识发展的逻辑过程的 六 关于 四海 前面提到 淮南子 地形训 吕氏春秋 有 始览 河图 括地象 都认为东西2 8万里 南北 2 6 万里是 四海之内 的地域范围 其实早期 的文献中经常出现 四海 的概念 尚书 是最 好的例证 尚书 舜典 记载 帝尧殂落之后 三载 四海遏密八音 尚书 大禹谟 开篇就是 曰若 稽古大禹 曰文命 敷于四海 祗承于帝 又 皇 天眷命 奄有四海 又 敬修其可愿 四海困穷 天禄永终 尚书 其他篇中也频繁出现 四 海 益稷 二见 予决九川距四海 弼成五 服 至于五千 州十有二师 外薄四海 咸建五 长 禹贡 二见 四海会同 讫于四海 胤 征 一见 惟仲康肇位四海 伊训 一见 始 于家邦 终于四海 说命下 一见 王曰 呜 呼 说四海之内 咸仰朕德 泰誓上 一见 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 泰誓下 一见 作 威杀戮 毒痡四海 武成 一见 大赉于四海 而万姓悦服 周官 一见 冢宰掌邦治 统百 官 均四海 毕命 一见 申画郊圻 慎固封 守 以康四海 尚书 中这些 四海 的含义都是指 由东 南西北四个方面的大海围成的大陆的范围 或 者 所有人民居住的范围 按照现今的知识 因为今人从小受到的教 育 很容易认为 四海 是一个不具体的表示广 大范围的概念 类似于 四海之内皆兄弟 的说 法 但是在中国文明发展中 四海 这个观念 最初之所以能够形成 一定是建立在古人真实 的知识基础之上的 在中国文明早期向东很容 易看到大海 向南看到大海也不太难 但是向 西 向北却不容易看到大海 如果不曾向西 向 北走到海边 那么他们形成的大地的观念不应 该是 四海 而是大地向东 向南连接着大海 中国文明早期对于大范围地理距离的认知 19 2017年第1期 Recognition of Large scale Geographical Distances in Early Period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Xu Fengxian Abstract Many literatures of Pre Qin to Han recorded that the earth is twenty eight thousand li from east to west and twenty six thousand li from north to south Yugong Chapter in Shangshu Book of Documents described the range of wu fu five fu as it reaches the sea to the east and encounters flowing sand to the west Supposing 1 li equals 250 meters the distances 28000 li and 26000 li conform well to the real distances on the Eurasia Continent taking central China as the center of measurement and the range of the five fu just reaches the sea to the east and encounters the flowing sand to the west exactly as recorded in Yugong Haiwaidongjing Chapter in Shanhaijing recorded that Shu Hai measured the earth and got the result 5 yi ten wan nine thousand eight hundred bu this number conform well to the steps needed if measuring the continent from south to north step by step So in the early period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rou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Xia Dynasty i e from King Yao to Yu the Great measurements of the earth must have been carried out which reached East China Sea to the east reached Mediterranean Sea to the west reached South China Sea to the south and reached the Arctic Sea to the north They measured step by step 1 bu 2 steps equaling 125 centimeters 200 bu equaling 1 li and 1 li equaling 250 meters Early Chinese literatures mentioned repe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