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6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6 期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变化 及其原因分析薛敬孝张晓东( 南开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系, 天津 300071 )摘要: 自实行浮动汇率制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上半期, 日元持续升值, 成为主要的世界货币之一。决定这一长期走势的基本原因是日元对美元购买力平价的提高。 而经济实力的消长则是购买力平价提高的 物质基础。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日元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趋于稳定, 从而结束了日元长期升值的趋势。 在上述过程中,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间利率差别、跨国资本流动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成为汇 率在短期内波动的直接原因。关键词: 日元汇率; 购买力平价; 长期走势; 短期波动中图分类号: F 1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24667 (2003) 0620076207日本从 1973 年 2 月开始采用浮动汇率制, 直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上半期, 日元汇率几乎一路升 值, 成为国际上最主要的货币之一。 当今, 日元汇率的波动无论对世界经济还是对我国的对外贸易 和国际收支都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拟就日元对美元汇率波动的状况、原因和走势进行分析。一、战后日元对美元汇率变化的三个阶段战后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变化, 按照其波动幅度可大致区分为三个阶段。(一) 固定汇率制阶段 (1949- 1970 年)“二战”后, 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以黄金为后盾的钉住汇率体系, 也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它使用 双挂钩的机制, 即美元与黄金挂钩 (1 美元价值等于 135 盎司黄金) , 各国货币根据各自货币的法 定含金量与美元挂钩。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是 1949 年确定的 360 日元兑换 1 美元。 其后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始终稳定在这一汇价的上下 1% 内, 直至 1970 年(见表 1)。表 11949- 1970 年日元平均汇率年份1949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1 美元兑日元360. 00361. 05361. 05360. 80360. 80360. 80360. 80360. 80年份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 美元兑日元360. 80360. 80359. 80359. 60361. 80359. 60362. 40358. 80年份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 美元兑日元361. 40362. 90362. 20358. 15358. 05357. 95资料来源: h t tp: www. nber. o rg。收稿日期: 2003205226作者简介: 薛敬孝(1937) , 男, 河北阳原人,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经济周期和日本经济 研究; 张晓东(1978) , 男, 山东青岛人,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博士生, 主要从事国际经济理论研究。2003 年第 6 期77(二) 日元大幅度升值阶段 (1971- 1988 年)1971 年 8 月, 尼克松总统发表了包括停止美元与黄金兑换在内的保卫美元八项措施, 这就是 著名的“尼克松冲击”。 这样, 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立的双挂钩机制的基础, 即美元对黄金的兑换无 法继续维持下去, 从而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随后的“史密森协定” 使日元汇率上升至 308 日元兑 1 美元。 不久, 日本在 1973 年 2 月 14 日正式实行了浮动汇率制, 从此日元走上了持续升值的道路。1971 年汇率为 348. 05 日元兑 1 美元, 随后上升到 1972 年的 303. 13 日元兑 1 美元。在1988 年汇率已经达到 128. 14 日元兑 1 美元, 相比固定汇率制下的 360 日元兑 1 美元, 升值了180. 94%。 在此过程中, 80 年代前期也曾出现过一定幅度的回落(详见表 2)。表 21971- 1988 年日元平均汇率年份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 美元兑日元348. 05303. 13271. 40291. 94296. 77296. 48年份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 美元兑日元268. 38210. 46219. 21226. 58220. 45249. 05年份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 美元兑日元237. 45237. 59238. 47168. 50144. 62128. 14资料来源: h t tp: www. nber. o rg。(三) 日元平稳小幅度波动阶段 (1989- 2002 年)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至今, 日元汇率尽管出现了一些波动, 甚至曾在 1995 年 4 月升值突破了80 日元大关, 但从其总体走势看, 应该说日元对美元汇率维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以每月第一 天汇率衡量, 汇率最低为 158. 46 日元兑 1 美元, 最高为 83. 69 日元兑 1 美元, 波动幅度比第二阶段大大降低。与该阶段月度平均值 120. 01 相比, 最大升幅度为 32. 04% , 最大跌幅度为 30. 26%。2002年 6 月 1 日的汇率为 123. 29 日元兑换 1 美元, 与 1988 年 12 月 1 日的 123. 6 日元兑 1 美元基本持 平(详见表 3)。表 31989- 2002 年日元平均汇率年份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 美元兑日元138. 00144. 82134. 51126. 75111. 23102. 1994. 11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1 美元兑日元108. 81121. 09130. 82113. 71107. 82121. 52125. 29资料来源: h t tp: www. nber. o rg。二、影响日元对美元汇率长期走势的基本原因: 购买力平价变化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有很多, 而购买力平价作为货币间相对购买力的度量, 决定着汇率的长期 走势。(一) 购买力平价 (PPP) 解释汇率长期走势的有效性汇率决定理论有许多种, 如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以及货币模型和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等。 其中, 购买力平价理论强调经常项目即商品、劳务贸易流量对汇率的决定作用, 它将商品、劳务 的价格与汇率联系在一起。该理论认为长期的均衡汇率, 即无政府调节的自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 汇率水平, 是由购买力平价决定的。 自由浮动汇率条件下的短期均衡汇率将趋于长期均衡汇率水 1971 年美国下调美元兑黄金的比率, 进而造成了美元对其他货币的贬值, 以期缓解美国在国际收支等方面面对的巨大压 力, 这就是所谓的史密森协定(Sm ith sonian A greem ent)。782003 年第 6 期平。 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外的其他理论主要是研究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 即短期均衡汇率的决定, 它们不能很好地解释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日元对美元的长期汇率走势, 因为它们大都忽略了经济 实力消长对汇率走势的决定作用。因此, 对长期汇率的研究应主要采用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表明, 该理论对日元长期汇率有较好的解释性。(二) 日元对美元购买力平价的变化以及对市场汇率变动的解释购买力平价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两种。 本文是采用相对购买力平价来计算 的, 其公式为: R = R 0 P j P u (R 为即期汇率, R 0 为基期汇率, P j 为日本的价格指数, P u 为美国 的价格指数)。本文选取的价格指数: 美国为生产者价格指数 (PP I) , 日本为批发价格指数 (W P I) , 基期选取为 1986 年, 计算结果见表 4。表 41971- 2002 年日元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及平均汇率年份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购买力平价229. 3223. 1227. 9245. 3230. 6230. 3226. 32091 美元兑日元348. 05303. 13271. 40291. 94296. 77296. 48268. 38210. 46年份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购买力平价194. 8196. 3182. 3179. 5176. 1172. 2171. 7168. 61 美元兑日元219. 21226. 58220. 45249. 05237. 45237. 59238. 47168. 50年份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购买力平价159. 1152. 1147. 7144. 7145. 9143. 7139. 5135. 41 美元兑日元144. 62128. 14138. 00144. 82134. 51126. 75111. 23102. 19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购买力平价129. 6124. 6125. 5126. 7123. 8117. 2114. 9116. 41 美元兑日元94. 11108. 81121. 09130. 82113. 71107. 82121. 52125. 29注: 本表所用数据是 1971- 2002 年季度数据的平均值。图 1 根据 1971 年第 1 季度至 2002 年第 4 季度的季度 (q) 数据绘成, 相对表 4 的年度平均值更 接近现实的波动性。 它描述了 1971 年以来相对购买力平价和市场汇率的变化状况。图 11971- 2002 年日元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和市场汇率由表 4 和图 1 可见, 1971 年到 2002 年日元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呈现较为持续、明显的上升趋 资料来源: 美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 h t tp: www. bls. gov; 日本的批发价格指数: h t tp: www. oecd. o rg。2003 年第 6 期79势。 从 1971 年的 229. 3 变化为 2002 年的 116. 4, 上升了 97% , 特别是 1971 年至 1988 年期间上升 很快, 也就是说日元的购买力相对于美元增强了。 这意味着在完全自由浮动汇率条件下, 日元汇率 应该相对于美元升值。 实际情况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1971 年, 在固定汇率制实行了二十多年后,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变化, 日元对美元的购买力平 价已经远远高于 1949 年订立的 360 日元兑 1 美元。 1971 年第 1 季度的汇率为 357. 7 日元兑 1 美 元, 而 PPP 为 230. 7, 差距为 125 日元, 从而使日元存在着很强的升值压力, 日元的升值成为必然。 导致了此后日元汇率的大幅度上升。在 1971 年至 1988 年期间, PPP 继续上升 (除去 1973- 1974 年由于第一次石油危机, PPP 出现 短期下降) , 从 1971 年的 229. 3 上升至 1988 年的 152. 1, 上升幅度为 50. 76%。在浮动汇率制下, 市 场汇率呈现向 PPP 回归的趋势, 这意味着汇率的大幅度升值。 1978 年至 1984 年日元偏离 PPP 而 出现的贬值主要是由于美国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高利率政策。在这次冲击过后, 日元汇率又开 始接近 PPP, 甚至出现了持续的升值, 到 1988 年底升至 123. 61 日元兑 1 美元。1989 年至 2002 年, PPP 季度数据位于 148. 9 至 112. 3 之间, 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1989 年的PPP 为 147. 7, 到了 2002 年变为 116. 4, 升幅度不过 26. 9%。这意味着从长期看日元对美元汇率应 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事实上也是如此, 市场汇率围绕着 PPP 上下小幅度波动, 差额 (市场汇率 减去 PPP) 介于 (- 45. 1, 14. 1) 之间, 处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1988 年汇率为 128. 14 日元兑 1 美元, 2002 年为 125. 29 日元兑 1 美元, 变化是相当小的。(三) 购买力平价变动的实质是综合经济实力的比较总得来说, 购买力平价的变化主要源于两国经济实力对比的消长。 一国劳动生产率提高, 意味 着该国生产成本以及价格的降低, 这就导致了该国整体物价水平的下降, 从而提高了其货币的购买 力。 日元的升值归根结底是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的结果 1 , 下文将分阶段作一论析。在第一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经济接近崩溃边缘, 其物质财富因战争而遭受的损失按 战争结束当年的价格计算, 总额为 1057 亿日元, 损失率达 36%。 通货膨胀在战后由于经济混乱而 变得更加严重。 据日本银行的调查, 1945 年 12 月日本银行券比战前 (1934 1936 年平均) 增长了 23 倍, 到 1946 年 12 月又增长了 40 倍, 1947 年 12 月猛增为 108 倍。 由于大量增发纸币, 生产极度 萎缩, 物价随之暴涨。 在此情况下, 日本在战后初期推行了“道奇路线”, 根治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济开始有了起色, 并随着一系列金融制度的改革, 加强了经济发展的基础。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 爆发, 日本经济借美国的大量军事订货和援助走上了复苏之路。1955 年到 70 年代前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其增长速度保持在平均每年 10% 以上, 在发 达国家名列前茅。1968 年, 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西德,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这一 时期日本投资需求旺盛, 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出口增长迅速,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 固定汇率 制使得推行“贸易立国”政策的日本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获得了很大的利益。 这期间 PPP 数 值是不断上升的, 日元的购买力随之增强。360 日元兑 1 美元的汇率已经与 PPP 严重脱离, 成为第 二阶段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基础。在第二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 日本经济继续稳步增长, 在劳动生产率增长方面大大超过 美国。 日本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1970 年为 8. 6% 和 0. 8% , 1972 年为 8. 7% 和 2. 5% , 1973年为 6% 和 2% , 1977 年为 3. 8% 和 1. 8%。同时日本在这一时期的通胀率也低于美国, 且在对外投 资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到 1986 年时, 日本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资金供应国。 在产业结构 上, 日本适应国内外情况变化, 提高了产业结构水平, 不断地建立起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部门。这些因 素使得日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举足轻重, 成为家用电器、汽车和半导体的主要生产国, 给日本带802003 年第 6 期来巨大的贸易顺差。1973- 1974 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 在美 国、日本等西方国家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滞胀。 对于能源主要依赖进口的日本, 其所受打击更是沉 重, 1973- 1975 年的通胀率都达到了两位数。但是日本在产业政策方面作了迅速调整, 通过改进能 源利用技术和生产节能型汽车, 在短时间内克服了石油提价的不利影响, 从而减轻了石油危机带来 的冲击。 当第二次石油危机来临时, 日本产业结构的改进便体现出了优势。 日本 1979- 1981 年的 通胀率分别为 3. 7%、7. 7%、4. 9% , 而美国同期为 11. 3%、13. 5%、10. 3% 2 。以上因素都使日本 获得了价格方面的优势, 推动 PPP 继续上升。在第三阶段, 80 年代末, 日元的升值使日本原本庞大的经常收支账面金额更加膨胀, 加之国内 储蓄率一直较高, 造成日本经济中存在大量过剩资本。 于是日本掀起资产价格膨胀热潮, 出现了泡 沫经济现象。 1990 年开始, 日本的泡沫经济迅速破灭, 金融资产大幅度缩水, 这给日本的实质经济 带来沉重打击。 90 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增长, 告别了“二战”后高速持续增长的神话, 再加上 1997 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日本经济面对着通货紧缩、投资消费需求不旺、工业生产与效益下降等诸 多问题, 且一时间积重难返。 可见, 在这一阶段, 日本原有的经济增长优势已经消失, 20 世纪 90 年 代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萧条的局面。但是, 与此同时, 日本企业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海外市场上, 为 了扩大出口, 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他们不惜降低出口产品价格, 为了长期利益而牺牲短期 收益。美国经济从 1991 年 4 月走出衰退以来, 保持了长达十年的连续增长,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3% 以上。呈现出几十年少有的“一高三低”(高增长率, 低通货膨胀率, 低失业率, 低财政赤字) 的良好状 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使了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伴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美国股市 也节节上升。美国道- 琼斯指数 1991 年 4 月为 3000 点, 1995 年 2 月突破 4000 点, 10 月突破 5000点, 1996 年突破 6000 点, 5 年内翻了一番; 1997 年 7 月为 8000 点, 1998 年 4 月为 9000 点, 1999 年3 月为 10000 点, 之后仅 2 个月道指创 11000 点以上的历史新高。道指从 1991 年的 3000 点攀升至1999 年的 11000 点, 8 年内增长了 260% , 年均增长 1000 点。因此美联储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主要 目标, 使国内价格水平在经济增长情况下保持了稳定。2001 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出现颓势, 根据日本 银行的统计, 美国的实际 GD P 增长率从 1999 年的 4. 1% 下降到 2001 年的 0. 3% , 同时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 (以美元计算的) 也在增加, 2002 年 1 3 月为 1125 亿美元, 4 6 月上升到 1300 亿美元 ( 2001 年 4 6 月为 913 亿美元)。 另外, 美国股市也开始缩水, 道琼斯指数、NA SDAQ 指数自 1999 年开始连续两年下降。总得说来, 整个 90 年代日元已失去了继续升值的实体经济基础, 但是美日相对经济实力并没 有发生根本意义上的变化。 因此 PPP 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是合理的。(四) 上述购买力平价解释的不足之处购买力平价理论虽对汇率(尤其是日元) 的长期走势有较好的解释性, 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该理论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 仅考虑了两个国家内商品与劳务交换过程中货币的相互 定价, 而未考虑资本的国际间流动给汇率定价带来的影响。实际上, 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利润和 利息及单方面转移等非贸易项目的变化, 同样会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同时, 包括政府管制、贸 易壁垒、物价与汇率相互关系在内的等等因素都可能使购买力平价出现偏差。其次, 用来计算 PPP 的基期汇率、基期价格的选择也存在着问题 3 。 卡塞尔认为, 基期应该是一个正常时期, 或市场汇 率处在长期均衡水平的时期。但是, 由于外汇市场波动的复杂性, 确定这样一个时期也是困难的。另 外, 20 世纪 90 年代, 美国经济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高于日本, 但是日元对美元 根据两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 I) 计算。CP I 资料来源: h t tp: www. oecd. o rg。2003 年第 6 期81的 PPP 却一直呈上升状态, 这主要是日本国内的通货紧缩造成的。所以说, PPP 并不能完全反映国 家间经济实力的消长。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即 PPP 本身的计算方法有很多, 可用生产者 (批发) 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国民收入折算指数以及商品篮子等等计算 4 。 应 该说用商品篮子的方法更为科学些, 而用价格指数的方法就存在着上述基期确定的问题。尽管我们 选取的用生产者价格指数计算的方法有着上述不足, 但在一定程度上它还是较好地反映了日元和 美元之间购买力平价的变化趋势, 因此作近似值还是可行的。三、80 年代以来影响日元对美元汇率波动的因素市场汇率以购买力平价为中轴线, 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围绕 PPP 波动,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那 么日元汇率为什么不能一直沿着 PPP 进行呢? 下文将对 80 年代以来不同时期影响日元对美元汇 率背离 PPP 波动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一) 20 世纪 80 年代上半期日美利差等因素的影响美国为了摆脱经济滞胀, 从 1979 年起开始实行高利率。这一时期, 美国曾于 1981 年 5 月将贴现率提高到 14% 的历史高峰。商业银行优惠 利率则提高到 20% 以上, 并在 80 年代前半期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上。 另外, 80 年代, 里根政府上台, 向国会提出了美国经济复兴计划, 其主导思想是“强大的美国”。该计划中的高利率和扩军政策造 成了财政和贸易的双赤字, 储蓄大幅度减少。与此不同, 日本在 80 年代初的银行贷款平均年利率只 有 6% 8% , 同时, 私人净储蓄率达到了 10% 以上的高水平。这样, 资金从储蓄过剩、低利率的日本 流向储蓄不足、高利率的美国, 由此导致了国际资本市场上对美元需求的增加和对日元需求的减 少, 从而出现了 80 年代初美元汇率上升、日元汇率下降的局面。 1979 年 1 月, 日元汇率为 188. 88日元兑 1 美元, 到了 1985 年 2 月, 跌至 260. 48 日元兑 1 美元。 这一阶段的日元对美元汇率远远低 于 PPP 的水平。 所以利率的差异是这一阶段日元市场汇率低于购买力平价的主要原因。(二)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各国政府干预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美元汇率上升使美国的贸易逆差在 1984 年突破 1000 亿美元。 1985 年 9 月, 在纽约五国财长会议和中央银行 总裁会议上, 西方国家认为日元汇率太低, 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 签订了广场协定, 压低美元对 日元汇率, 以扭转西方各国和日本间的严重贸易不平衡 5 6 。由此日元由 1985 年上半年的 254. 17日元兑 1 美元升值到 1986 年上半年的 178. 85 日元兑 1 美元。 自此, 日元几乎是一路升值, 日元兑美元的年平均价从 1985 年的 238. 47 上升到 1995 年的 94. 11。这一时期日元汇率上升除了上述国 际协调共同干预外, 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的迅速 发展使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决定和变动方式出现巨大调整, 汇率具有更强的波动性, 各国金融管理 当局对于汇率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显著削弱。巨额的资金流动引起了激烈的投机行为, 使日元汇率更 加偏离了由实体经济所决定的均衡水平。1995 年日元汇率为 94. 11 日元兑 1 美元, 远高于 PPP 所决定的 129. 6, 这种偏离很大一部分是由国际资本流动造成的。 在此期间, 1990 年日元对美元曾一 度贬值, 这也和日本股市崩溃, 股价急剧下跌所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有关。(三) 1995 年之后日美两国利差和景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1995 年以后, 美国为了保持经济增长, 一直将控制通货膨胀率作为金融调控的首要目标, 将利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美国的贴现率保 持在 5% , 而日本的贴现率则低至 0. 5% , 较大的利率差对日元汇率形成压力。 另外, 美国出于控制 通胀率和稳定经济的目的, 自 1995 年下半年开始推行高汇率政策, 而其他国家为了扩大出口也积 极支持美元的强势政策。 美国和西方国家政府多次表明了支持美元强势的立场, 给市场传递了信 号, 促使日元汇率在 1997 年和 1998 年连续下跌。同时, 1997 年下半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亚 洲很多国家经济大幅度下滑, 导致日本对这一地区出口和投资下降, 进而使日本银行的资产恶化, 坏账增加, 经济陷入衰退, 人们对日元的前景更为悲观, 国际游资纷纷流出日本进入美国, 这也是导 致日元走低的一个原因。 1998 年 8 月, 日元汇率跌至 144. 68, 比 PPP 水平低 14. 2%。822003 年第 6 期1999 年到 2003 年上半年随着日本和美国经济景气状况的不同, 日元对美元汇率又经历了日 元贬值和美元贬值的交替变化。我们可以发现,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每次汇率波动都受到 PPP 的 制约, 不会偏离太远, 甚至达到一定背离程度便会有政府的干预, 使其向 PPP 回归。 而每次回归都 不会停留在 PPP 的中轴线上, 又会在相反方向上偏离。 这种反复的波动成为一个规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汇率是很多内在原因的外在表现, 涉及诸多因素, 是客观经济因素、政府 政策以及人们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目前全球经济格局渐进式变化的情况下, 相当一段时期 内美日经济状况和实力对比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因此 PPP 的数值应该是比较稳定的, 根据上述以 生产者价格计算的方法确定的 PPP 应保持在 115 日元 120 日元左右。 1996 年以来, 市场汇率与 这种方法计算的 PPP 差额 (市场汇率减去 PPP) 位于 (- 21, 14. 1) 之间。由此可推算, 日元对美元汇 率的长期走势应该不会产生太大波动, 但是围绕着 PPP 的波动甚至有时是较大的波动是必然的。参考文献: 1 薛敬孝. 论日元对美元长期升值的原因及其对日本经济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J .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 1994, (2). 2 O ECD , O ECD M ain Econom ic Indicato rs , 2001. 3 K rugm an ,“Pu rchasing Pow er Parity and Exchange R ate”, J ou rnal of International E conom ics, 1978. 4 (美) 托马斯A 普格尔, 彼德H 林德特. 国际经济学M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5 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晋城口碑营销活动策划方案(3篇)
- 淄博隔声板施工方案(3篇)
- 印度农田施工方案(3篇)
- 取样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心理学考研题目及答案
- 小学整数加减法题目及答案
- 冬请允许我拥抱你250字12篇范文
- 数学课《几何图形变换与性质》教学实践
- 农村科技研发与应用推广合同
- 一条路到达一个地方(14篇)
- 《HSK标准教程1》第3课课件
- GB∕T 3185-2016 氧化锌(间接法)
- 三级安全教育考试试题及(全)
- DB37∕T 5023-2014 非透明幕墙建筑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 电网调度自动化维护员岗位培训题库简答题
-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章:诗经》PPT课件(完整版)
- 云南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手册
- 高级催乳师培训课程讲义
- 第三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编校大赛校对试题(已编辑)
- 关于BT项目主要法律规定
- 银发【2007】246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