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高额薪酬的风险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高额薪酬的风险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高额薪酬的风险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高额薪酬的风险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高额薪酬的风险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安 徽徽 大大 学学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创作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创作 题题 目 目 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高额薪酬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学生姓名 张继红 学号 学号 M00814316 院 系 院 系 商学院 专业 专业 工商管理 入学时间 入学时间 2008 年年 9 月月 导师姓名 导师姓名 钱士茹 职称职称 学位 学位 教授 硕士 导师所在单位 导师所在单位 安徽大学商学院 完成时间 完成时间 2012 年年 5 月月 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高额薪酬的风险及对策研究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高额薪酬的风险及对策研究 摘要摘要 近年来 关于国企高管天价薪酬的报道不绝于耳 从 2007 年爆出中国平安董事长兼 Ceo 马明哲年 薪 6621 1 万元的消息 到国泰君安证劵 人均百万年薪 的传闻 天价薪酬成为社会新焦点 民众对 国企高管如此高薪的质疑和抨击之声不绝于耳 国企的企业形象遭受重创 更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造成了比较恶劣的社会影响 本文立足于国企的现有状况和改革所面临的困境 通过对国企高管高薪 的背景 薪酬结构及决定因素的研究 分析了现行高企高管薪酬制度存在的风险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 策 以促使国企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国企高管 薪酬制度 风险关键词 国企高管 薪酬制度 风险 Analysis of the Top Managers High Salary Risk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many reports of sky high salaries on the State Executive For example From the annual salary of China s Ping An chairman and CEO Ma Mingzhe broke the news of 66 211 million yuan in 2007 Guotai Junan Securities million annual salary per person stories Sky high salaries became the new focus people questioning State Executive salary and attacked the loud corporate image of th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hit exacerbating the polarization of society causing bad social influence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existing situation and reform of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are facing difficulties by State executive pay pay struc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the background analysis of risks of the current high executive compensation syst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State owned 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ef executives of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salary system risk 目目 录录 一 绪论一 绪论 1 1 一 研究背景 一 研究背景 1 1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 三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方法 1 1 四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 国内外研究动态 1 1 二 国企高管薪酬管理理论研究二 国企高管薪酬管理理论研究 2 2 一 国企的基本概念 一 国企的基本概念 2 2 二 高管的涵义 二 高管的涵义 2 2 三 薪酬的基本概念 三 薪酬的基本概念 3 3 三 国企高管薪酬制度风险分析三 国企高管薪酬制度风险分析 4 4 一 国企高管薪酬的现状 一 国企高管薪酬的现状 4 4 二 国企高管高薪的原因 二 国企高管高薪的原因 5 5 三 风险分析 三 风险分析 6 6 四 风险应对策略及建议四 风险应对策略及建议 8 8 一 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一 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8 8 二 转变员工的身份 二 转变员工的身份 8 8 三 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 三 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 8 8 四 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 四 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 8 8 五 创新激励体制 五 创新激励体制 8 8 五 结束语五 结束语 9 9 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 1010 致谢致谢 1111 1 一 绪论一 绪论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 高管连年暴涨的身价一直是个充满争论的话题 金融危机爆发 更为这场高薪之争火上浇油 人们对本来就充满质疑的高薪打上了更多的问号 面对金 融危机带来的经营困局 一些企业采取了尽力压缩成本的止血手段 而这种种措施 都 是以高管降薪为源头 在大家都需要勒紧裤带过日子的时候 国有企业高管的高薪成为 公众关注的焦点 一 研究 一 研究背景背景 2009 年国内最大的券商之一国泰君安证券被披露 2008 年薪酬及福利费用高达 32 亿 元 较年初预算增长 57 人均年收入近百万元 消息一出 舆论哗然 尽管国泰君 安证券有关人士随后作出解释 称 32 亿元薪酬总额含计提 并非一年内发完等 但公众 的质疑声仍然不断 我们不禁疑惑 在那个全球经济陷入萧条的时刻 到底是什么催生了如此的天价薪 酬为什么 限价令 的颁布对国企高管的高额薪酬没有丝毫的抑制 反而有日趋严重的 趋势 我们的政策 经济制度又是否能够抑制这种奇特的现象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国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其所占的市场份额巨大 并享有大 量的政策优惠 正因如此 国企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巨大 更应该树立良好的企业 形象 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表率 然而近年来 关于国企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 逃避 社会责任 效率低下 铺张浪费 肆意挥霍国有资产 等等 要求进行国企改革的呼声 也越来越高 国企所一直保持的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地位和形象备受质疑 而国企高管 年年上涨的高额薪酬更是激发了民众对国企的不满 国企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和其所承 担的社会责任严重不符 学者郎咸平甚至发表 国有企业乃中国经济发展的毒瘤 未 来十年国企必然灭亡 等观点 随着国企弊端的日益凸显 国企改革已势在必行 然而 国企改革的方向如何 新的发展模式是怎样的 改革最棘手的是又是哪一模块 这些都还 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需要现在乃至今后进行常态化的思考 国企高管高额的薪酬是触发国企与民众矛盾最敏感的神经 社会各界对此抨击的最 为激烈 国企的改革势在必行 只是进程缓慢的问题 而在改革中我们如何抚平薪酬这 个触痛点是一件极其棘手的问题 因此对于我们国企高管薪酬制度的分析 研究 以及 相应的改革对策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为今后国企改革政策 方案的制定和修改提 供理论基础和支持 是改革的依据和标尺 三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的方法主要是文献综述法和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众多历史资料和以前学者 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的搜集 再进行分类归总 去粗存精 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四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 国内外研究动态 在西方发达国家 有关企业高管高薪的研究大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及比较分析方 2 法 在科学分析支付高管高薪的企业的性质 经营模式 薪酬制度 人事制度等的基础 上 再进行分类比较 找出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 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 理论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针对企业高管高薪问题出而颁布的 限薪令 便是建立在这 些理论之上的 国内有关高管高薪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 早期的国企高层薪酬普遍偏低 因此不管 经营的好坏 对于高管薪酬问题的争论少之又少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媒体不断 对国企高管高额薪酬事件的报道 社会各界对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面对诸多的疑问 国内学者对于高管薪酬的研究在不断深化 中国版 限薪令 的颁布 便是建立在对中 国企业薪酬制度的研究基础之上的 它对于改善高管高薪所带来的不利后果起到了一定 的积极作用 然而 要彻底解决高管高薪问题 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研究 二 国企高管薪酬二 国企高管薪酬管理理论研究管理理论研究 一 国企的 一 国企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国有企业 或称国营事业 国营企业 简称国企 在国际惯例中 国有企业仅指一 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股的企业 而在中国 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 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 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 1 在 1978 年改革开放前 乃至到 20 世纪末 国有企业一直是政府支持和扶植的对象 国有企业大多是国家投入巨资所创建的 也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是由原来的政府部门转变 而来的 如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 原来是邮电部 改为电信局 后来在 20 世纪九十年代 末本世纪初改组成为中国电信 等电信企业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 所有 并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 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 组织 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 资产的投入主体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 就是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 其营利 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 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 起着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行政性 由于历史原因 中国国有企业的分类相当复杂 国际 惯例中 国有资产投资或持股超过 50 的企业即为国有企业 而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的国 有企业 一般指单纯的国有资产投资的企业 当然法律对国家参股的企业也有所规范 二 高管的涵义 二 高管的涵义 高层管理者位于层级组织的最高层 需要对整个组织负责 他们一般具有如下职 位或称呼 总裁 董事长 执行总裁 首席执行官等 高层管理者需要负责确定组 织目标 制定实现既定目标的战略和监督与解释外部环境状况以及就影响整个组织的问 题进行决策 1 1 他们需要面向更长期的未来考虑问题 需要关心一般环境的发展趋 势和组织总体的成功 在高层管理者的所有职责中 最重要的责任是沟通组织的共同 3 远景 塑造公司文化和培育有助于公司的各方面专业人才并跟上快速变化的企业文化 高层管理者必须培育 了解和运用每个员工的独特知识 技能和能力 同时 建立一套 合理的薪酬和奖罚系统 从而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公司及企业快速实现任务和目标 而国企高管特指国有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 三 薪酬 三 薪酬的基本概念的基本概念 1 薪酬的定义 薪酬是员工因向所在的组织提供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 狭义的薪酬指货币 和可以转化为货币的报酬 广义的薪酬除了包括狭义的薪酬以外 还包括获得的各种非 货币形式的满足 3 3 2 薪酬的分类 薪酬分为经济薪酬和非经济薪酬 经济薪酬分为直接经济薪酬和间接经济薪酬 根 据货币支付的形式 可以把薪酬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直接货币报酬的形式支付的工 资 包括基本工资 奖金 绩效工资 激励工资 津贴 加班费 佣金 利润分红等 一部分则体现为间接货币报酬的形式 间接地通过福利 如养老金 医疗保险 以及服 务 带薪休假等 支付的薪酬 3 薪酬的内容 1 固定薪酬 固定薪酬是不随业绩或工作结果变动的实现程度而变化的 是 一种不随意变动的薪酬 2 浮动薪酬 它是直接绩效水平或工作结果变动的实现程度而变化的薪酬项目 3 短期奖励薪酬 短期奖励薪酬是针对一年或者一年以内的特定的绩效奖励 提供的一种薪酬计划 4 长期奖励薪酬 是针对一年或者一年以上的特定的绩效提供奖励的一种薪 酬计划 4 薪酬的支付方式 薪酬支付的基础有三种 职位 Position 能力 Person 和业绩 Performance 这就是所谓的 3P 理论 基于职位的薪酬设计所暗含的逻辑是薪酬的支付应该根据职位的相对价值来确定 深入下去思考 其实这种方式就是要对某一职位所应该履行的义务 承担的责任进行 支付 而与谁在这个职位上工作无关 可以简单概括为 对事不对人 这种方法 的优点是职位价值的衡量相对简单 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比较适用于传统产业和管理 职位等 基于能力的薪酬设计则与基于职位正好相反 叫做 对人不对事 即不论员 工在哪个职位工作 不论他实际做了哪些工作 只要他自身具备了一定的知识 技能 4 和经验 企业就要支付给他相应的薪酬 这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员工学习 成长的方 法 通常来说 研发人员 高层管理人员比较适合这种方式 基于绩效的薪酬设计比较容易理解 那就是完全依照员工的工作结果来支付薪酬 无论他处于什么职位 拥有什么样的能力 在工作中如何努力 只要最终的绩效结果 不好 那么他都无法获得相应的报酬 比如传统的计件工资制就是典型的基于绩效的 薪酬方案 基于绩效的薪酬具有更强的公平性 灵活性 激励性 通常来说 销售人 员比较适合这种方式 三 国企高管薪酬制度风险三 国企高管薪酬制度风险分析分析 一 国企高管薪酬的现状 一 国企高管薪酬的现状 高管薪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尤其是国企 国内媒体对于有关的信 息披露是少之又少 因此 我们用一些数据来对我国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现状进行分析 根据 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 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06 年我国首次出现了国有控股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水平高于民营企业的现象 国企高管最高年薪均值涨到了 344887 35 元 民企则为 316803 96 元 在该报告统计的 l391 家上市公司中 国有企业的最高年 薪均值 董事长 总经理 董事会秘书和财务总监等核心高管的年薪均值均高于民营企 业 2007 年董事长年薪排行前三位的高管分别为 中国平安保险的马明哲 6616 1 万元 深圳发展银行的法兰克 纽曼 2285 万元 民生银行的董文标 1748 62 万元 而中国 平安保险的张子欣和民生银行王澎世的年薪同时也排在了总经理榜的前两位 第三位则 为招商银行的马蔚华 以上企业几乎均为国有控股或者地方政府控股企业 2009 年 上 市央企的高管团队平均年薪 31 3 万元 比民企高出 61 较地方国企的高管高出 37 3 上市央企的 CEO 平均年薪达到了 61 6 万元 较民企 CEO 的平均年薪 47 9 万元 高出 28 8 较地方国企 CEO 的平均年薪 50 万元也高出 23 3 如下表示 表表 1 1 国企 央企 民企高管薪酬统计表国企 央企 民企高管薪酬统计表 单位 万元单位 万元 高管平均薪酬CEO 平均薪酬 央企31 361 6 地方国企12 0747 9 民企19 750 这种现象引起了政府部分的高度重视 为此财政部于 2009 年 2 月 10 日印发了金融 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办法 民间称 之为中国版限薪令 据办法规定 国有或国有控股的金融企业负责人最高年薪为税前 280 万元人民币 紧接着 在经国务院同意后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中央组织部 监 5 察部 财政部 审计署 国资委等单位于 2009 年 9 月 16 日 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 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 被民间称之为央企高管限薪令 指导意见主要从 适用范围 规范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薪酬结构和水平 薪酬支付 补充保险和职务 消费 监督管理 组织实施等方面 进一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作出了规范 从 09 年至今 距离 限薪令 的颁布已过去三年 而它所取得的成效却是微乎其微 国企高管高薪所引发的矛盾日益凸显和严重 为何这样一个集合多部门的原则性指导文 件会变成一纸空文呢 首先 限薪令 它并非一项根本性改革治理方案 而仅仅是一项 规范性指导原则 因此不管是在范围还是力度上 它所能发挥的作用都是有极大的局限 其次 国企高管高薪问题的根本在于制度 是由于制度的缺陷导致这一矛盾的日益尖锐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 就必须从国企现存薪酬制度上进行着手 二 国企高管高薪的原因 二 国企高管高薪的原因 1 薪酬结构不合理 当前 我国国企高层管理人员股权激励中股权激励实施条件过宽 股份分红等方面 收入畸高 地区 行业以及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与员工收入差距呈现越来越大趋势 具体表现在 近年来国企高管的收入水平增长过快 普通职工的工资收入增长相对 缓慢 最新发布的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显示 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年薪大幅提 高 2006 年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平均达到 34 万元 2008 年为 53 1 万元 呈加速提升 特征 而据中华全国总工会 2007 年所做的第 6 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 全国 26 7 的普通工人过去 5 年内从未增加过工资 4 从结构上来看 管理人员薪酬偏高 科技人员和普通员工薪酬偏低 据 2007 年劳动 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26620 元 而国企 内部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 已经远远超过 2003 年国资委规定的国 企高管薪酬不能超过企业工人平均收入 12 倍的界限 2 国企高管的任命方式不合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高管通常是通过人才市场的竞聘形式挑选出来的 是董事 会代表投资者选定的 企业高管的薪酬水平实际上反映了市场对这些人的评价 即对高 管的管理能力和承担风险能力所作出的合理的市场定位 而国企高管主要还是通过行政任命的形式上岗 而不是像民企那样通过市场化的竞 聘形式上岗 因此他们的市场价值究竟是多少 市场无法判断 非市场化产生的国企高 管获取了市场化的高薪 在权利义务 风险和收益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对等 而正是由于 这种不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 为以后高管薪酬制度的制定 实施埋下祸根 3 自定薪酬现象普遍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 管理结构单一 不少国企仍然延续着 领导说了算 现象 公司的制度 决议全由领导层一手把持 国企高管自定薪酬现象 比较普遍 股份制国有公司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 企业高管在董事会中往往具有相当的 6 影响力 甚至控制了董事会 而国企高管薪酬又缺乏统一标准 这使得不少国企高管的 薪酬方案经过董事会或国资委的批准流于形式 4 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一般而言 企业高管的绩效是与企业的业绩挂钩 高管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越多 所 得的报酬也就越高 二者应该存在这种正比例关系 但是目前我国国企高管绩效与公司 业绩关联并不明显 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关联度较低 甚至许多高管薪酬的增长超过了 公司业绩的增长 一些公司业绩下降 高管薪酬却在大幅度增加 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 同时 由于国企基本处于垄断地位 面对不完全的竞争市场 再加上种种优惠政策 我 们很难将高管绩效与企业绩效挂钩 据有关专家的说法 垄断性国企依靠国家政策保护 进行经营管理活动 不必承担市场激烈竞争的风险 高管也少有被解职的风险 其业绩 究竟多少归于管理层的有效经营 多少得益于垄断地位难以衡量 因此 国外或民营企 业薪酬模式显然不适用于这些企业 而从选定机制上看 市场化的薪酬要求高管的市场 化选聘 然而 目前的选定机制却难以跟市场化的薪酬相匹配 5 5 灰色收入常态化 灰色收入或职务消费已成为国企高管薪酬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职务消费是指管理者 在工作需要时发生的费用 包括公务用车 通讯 应酬等 6 近年来关于部分国企领导 借公务之名挥霍无度的报道不绝于耳 职务消费大大的超过了合理的标准 某些国企领导 的职务消费额是其工资的一二十倍甚至更多 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设计薪酬体系时 职务消费往往不列入其中 国企高管的职务消费总体来说弹性比较大 标准不细致 缺少 透明度 6 监督机制的缺失 在我国还没有建立国企高管人员的薪酬及职务消费披露机制 而且对其经营业绩的真 假缺乏科学的确认与评价机制 也无强有力的监督部门进行合理的监督 这使得国资管 理部门难以知晓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 连企业普通职工也很难获得企业的真实信息 特 别是与经营者薪酬挂钩的效益数 这为管理层以强调经营者个人贡献为由自定天价薪酬 提供了便利条件 势必造成国企高管人员薪酬的虚高 三 风险分析 三 风险分析 1 拉大贫富差距 2006 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 0 465 2008 年逼近 0 47 目前已经超过 0 47 贫富差距 越来越大 高管贵族的迅速崛起 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 据统计 全国国有企业及国 有控股企业工人约 3000 多万 其中高管人数占据了 23 而这 23 的高管却占据了全部 薪酬的 65 这其中还不包含高管所取得的大量隐性收入 7 如图示 7 图图 1 1 国企两极人员人数收入比较图国企两极人员人数收入比较图 这表明 在我国国企中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现象 薪酬分配制度倾斜于企业高管 而普通职员的平均薪酬水平远远的低于高管的平均薪酬水平 另外 据分析 国企员工 的整体薪酬水平要高于民企员工 这就造成了体制内的不公平分配和体制外的不公平分 配 2 激化社会矛盾 目前我国国企高管薪酬的现状并不符合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大 量调查或事例说明 许多职工对国企高管的高薪酬表示强烈不满 有的高管虽然拿着高 薪酬 但工作极其不负责任 拿着国家的资金在消遣 高管和普通职工的盾主要是由于 双方的经济利益差额的相对扩大引起 即主要是高管薪酬过高而引起的社会矛盾 对高 管和普通职工存在的矛盾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否则可能会 导致不利于和谐的群体性事 国泰君安 百万年薪 事件一经曝出 便引起舆论一片哗 然 国不泰 君何安 的感叹已不仅仅是针对国泰君安的质疑 更是对中国国企高管 薪酬体制的不满和愤慨 3 扰乱企业管理体系 国企高管的薪酬标准 绝大多数是企业高层自主决定 主管机构审批 在这种自定 薪酬的分配中 国企面临并受制于高管的 道德风险 而这种 道德风险 的负面效应 已经显现出来 在一些企业中出现了一批高官贵族 企业的人际和谐受到了破坏 企业 的发展长期面临滞缓 有的甚至出现亏损 8 自定薪酬 而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标准 久而久之高管的薪酬渐渐偏离合理的轨道 甚至出现企业大幅亏损 而企业高管待遇节节攀升的怪异现象 这种现象带来的不仅仅 0 20 40 60 80 100 人数薪酬 高管 员工 8 是收入的两极分化 还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 风险应对策略及建议四 风险应对策略及建议 一 一 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市场化水平还不够 人力资源市场机制残缺 尤其是经理人 市场还不够完善 在西方发达国家 企业高管的薪酬市场确定 需要三个条件 一是完 善的经理人市场 由董事会在市场上选聘高管人员 并使董事会对选错人负起责任来 二是充分的信息披露 高管薪酬及其相关信息必须对外公开 以接受政府 投资者和公 众监督 三是强化制度执行力度 加大违规的成本 使其远远高于违规的收益 在我国 国企中 政企不分 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成 这严重阻碍了国企的发展 9 二 转变员工的身份 二 转变员工的身份 国企薪酬制度的改革前提是要进行身份制度改革 所谓身份制度改革 即把国有企 业高管及职工首先变成接受劳动力市场规则的市场人 变成能够在劳动力市场进行灵活 配置的劳动力 让其在劳动力市场中自由流动公开竞争 这样就可以按照劳动力市场的 行情 确定其工资 国企薪酬制度改革难题才会根治 10 三 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 三 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 充分的薪酬信息披露制度既是经理人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 其本身也能对不合理的 高管薪酬进行有力制约 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要求 从 1992 年起 美国的上市公司需要 披露高管人员的薪酬计划以及各期薪酬的具体构成 据经验证据表明 美国薪酬披露制 度修订之后 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得到了改善 总经理薪酬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显著增 强 11 四 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 四 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 企业薪酬体系与组织匹配是指企业的薪酬特征与组织特征相适应 使企业经营措施 能够顺利实施 获得较高的绩效水平 国企的薪酬制定应该同私营公司一样 有利润最 大化的要求 要求 CEO 薪酬与公司的经营绩效以及股东利益捆绑在一起 应该采取与业 绩挂钩的浮动薪酬机制 重视高变动薪酬和长期薪酬 重视外部公平等方式来加强高管 的报酬同企业的联系 促进高管对公司长远利益的考虑 于此同时 加强政府约束力和 市场监管力度 尤其是加强对 CEO 行为的监管 五 创新激励体制 五 创新激励体制 在我国 国企在不同行业面临的竞争不同 所处市场地位不同 因此在对高管进行 绩效考核是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目前 我国能使高管获得高薪的国企 大都是垄 断性行业中 高管之所以得到高薪 基本是由于企业的垄断地位决定的 而并非是管理 者的能力所创造的财富 对高管激励应该着重考虑企业短中期目标的平衡 过多的短期激励会刺激企业高管 人员采取短期经营管理行为 从而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而过多的考虑长远利益 必然 无法顾及高管的现实利益 高管的工作积极性势必受到打击 导致长期目标无法实现 9 因此 企业在对高管人员进行激励时 必须综合中长期激励计划 将管理者的个人职业 生涯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紧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