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李白人生的真实写照.docx_第1页
《蜀道难》-李白人生的真实写照.docx_第2页
《蜀道难》-李白人生的真实写照.docx_第3页
《蜀道难》-李白人生的真实写照.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蜀道难-李白人生的真实写照摘要:蜀道难是李白人生之路的写照吗?一 知人论世,把握主旨李白的蜀道难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之路,作者借助蜀道难寄寓了诗人仕途艰险的感慨和惧祸身退的思想。要搞清蜀道难的主题思想,首先要确认其写作年代。蜀道难首见于河岳英灵集,当作于天宝十二载之前是毫无疑问的。诗中有“西当太白有鸟道”一句,查李白行踪(李白诗论丛之李白踪游图),只有长安正当太白山之东,此诗作于居长安期间已毋庸置疑。李白自天宝元年到京至天宝三载离去,此诗究竟系于其间哪一年写作?首先,李白自言:“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对酒忆贺监诗序)其中未提及蜀道难。其次,李白研究的最早资料李公新墓碑、草堂集序所载李、贺交往也未提到蜀道难。李公新墓碑是李白好友范纶之子范传正所作,范传正又亲得李白之子伯禽“手疏”;草堂集序乃李白族叔李阳冰所撰,李白尚还在世。范碑李序所载应为翔实。其三,李白别内赴征诗说:“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知他是从东而来,并非“自西蜀入京”。其四,李白二十五岁时所撰大鹏赋,“时家藏一本”(李翰林集序)。此次入京又是玄宗三诏乃至,可见并非“名未甚振”。唐摭言所记谬误多也。关于李白之死,唐摭言说:“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而草堂集序说李白是因病而死。前者显然带有民间传说的色彩,因此,有人说唐摭言是“稗官野史”,不足为凭,是不无道理的。考察李白其人及其在长安的活动,我们认为:蜀道难应作于天宝三载,李白行将离京之时。要认识这点,就要了解李白的思想及其在长安的遭遇。李白在政治上怀有“济苍生、安社稷”,“兼善天下”的伟大抱负,对当时一般士人趋之若鹜的科举入仕不屑一顾。而希冀像先秦策士那样一举而致卿相,到皇帝身边“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书)。一言以蔽之,他要大有作为,功成隐退。天宝元年,在吴筠的荐举下,玄宗诏李白进京。他以为施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南陵别儿童入京),踌躇满志,溢于言表。初入京,“玄宗明皇帝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以宝床方丈赐食于前,御手和羹,德音褒美,褐衣恩遇,前无比俦。遂直翰林,专掌密命,将处司言之任,多陪侍从之游”(李公新墓碑)。皇帝的恩庞是何等的殊荣!李白积极参政,曾起草答蕃书,申述己见,也曾作诗讽谏,以表忠诚,如:赠溧阳宋少府陟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书情赠蔡舍人雄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此时的李白跃跃欲试,何等快活!决不会发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悲叹。然而,这时玄宗已逐渐由励精图治的明君变成荒淫昏聩的享乐天子。据资治通鉴载:天宝三载,他曾说:“朕不出长安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李林甫何许人也?资治通鉴说他“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请看资治通鉴所载:天宝元年:上又尝问林甫以“严挺之今安在?是人亦可用”。挺之是为绛州刺史。林甫退,召挺之弟损之,谕以“上待尊兄意甚厚,盍为见上之策,奏称风疾,求还京师就医”。挺之从之,林甫以其奏上云:“挺之衰老得风疾,宜且授以散秩,使便医药。”上叹跎久之严挺之升官不成反遭贬谪。天宝二年:上以右赞善大夫杨慎矜知御史中丞事。时李林甫带专权,公卿之进,有不出其门者,必以罪去之;慎矜由是固辞,不敢受。后,杨慎矜屈附了他,才得以升迁。这些奸坏之事,都是荦荦大者,李白岂能不知?李白由一个傲岸不羁的布衣,一跃成为玄宗的文学侍从,名振京师,“尤忌文学之士”的李林甫岂能等闲视之?史书虽无明确记载李林甫如何加害李白的,但从李白诗中可见他对李林甫是有深刻认识的。在古风(五十三)中借历史人物抨击奸相“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这不正适合李林甫吗?李白积极参政的姿态,清高自负的性格,必然遭到权贵的忌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自不必说,高力士的诬陷,杨贵妃的谗言,附马张的诽谤,史书皆有记载。使他深感“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李白供奉翰林后期所作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说,“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形象地道出了当时的心情和处境。这时的玄宗,用贤思想日渐淡漠,对他也日渐疏远。“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可见,李白既不会“金距膏学斗鸡”来讨好玄宗,更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以求升迁。在这黑暗的现实里,李白的政治热情泯灭了,讨人的灵感却如火山喷发,他相继写下了行路难、蜀道难、远别离、古风等“奇之又奇”的不摘要蜀道难写于李白行将离京的天宝三年,它借助蜀道之难寄寓了诗人仕途艰险的感慨和惧祸身退的思想,像一面放大镜和显微镜,揭露了唐王朝现实的黑暗,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认识价值,是李白人生之路的写照。朽诗篇。在行路难中,他以历史上曾怀才不遇的冯、韩信、贾谊自嘲,以功成不退酿成悲剧的伍员、屈原、李斯、陆机自戒,悲愤疾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决计退身远害,离开长安。这与他“功成身退”的初衷已不能同日而语了。如果说他在行路难里是借历史人物比喻自己人生道路的坎坷,而蜀道难则是借蜀道进一步抒发自己在坎坷世途艰难跋涉的感受,它们是同一时期、同一心境下写出的姊妹篇。二 托物寄兴,依文推意上面我们探讨了蜀道难的写作年代、作者背景,下面从诗的内部看看李白是怎样托物寄兴的:“嘻吁噫!危乎高哉!”一开始即以惊愕、惶恐的感叹引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旋律;接着从历史的角度蚕丛、鱼凫的开国,五丁开山的壮举追溯了蜀道开辟之难;而后以青泥岭为中心,用极度的夸张描写了盘旋高峻的蜀道,并以行人的感受加以烘托。至此,再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旋律。继而,作者的神来之笔落到由秦入蜀最后的关隘剑阁,先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诗句描写关隘之险要,既而因之联想到蜀地“虎蛇”横行的历史状况作为衬托。第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旋律后,以“侧身西望长咨嗟”的形象描写作结,与开首的感叹遥相呼应。全诗感情充沛,脉络分明,对蜀道之难的一咏三叹中突出了一个“高”、一个“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扪参历井仰胁息”、“畏途岩不可攀”、“连峰去天不盈尺”真是“危乎高哉”,怎不“使人听此凋朱颜”?这种危言耸听的夸张,寄托了他对政治上居高身危的感慨。李白由一个民间布衣变成宫廷侍从,虽在政治上并没什么权力,但确实攀上了令人瞩目的社会宝塔最高层。他从历代统治集团藏弓烹狗、互相杀戳的历史联想到现实,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这宝塔尖犹如火山顶,随时都有可能被颠覆!蜀道高危居高身危,这就是李白西游长安的体会之一。“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 崖转石万壑雷”,“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险也如此”,怎不使人嗟叹惊诧?作者极力渲染剑门关之险要,实际暗喻朝中的显要官位已被奸相李林甫之流所把持,仕途无望。李白最恩宠于玄宗,但始终没有得到他所向往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实位。前述天宝初年严挺之、杨慎矜、裴宽的遭遇都证实了这一点,而后史实也证实了李白的预言。鉴通载,天宝六载,李林甫把持科考大权,使天下应试者无一及第,连杜甫、元结都落第而还,事后还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这不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妙注解吗?当然,诗是经过高度概括的,不能把“一夫”确指为李林甫,但参照其后作的梁甫吟中“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可见以路途比仕途、以关隘比求仕者必须疏通的高官要职是十分清楚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意即把持朝政的大臣若非忠君直至之士,则必化为“磨牙吮血”的豺狼。这在远别离中表现得更为直露:“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些忧心忡忡的告诫,把诗人对唐王朝亦恨亦爱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仕途艰险,居高身危,诗人将何去何从?“行路难,归去来!”蜀道难一而再,再而三地复述这一观点:其一,“问君西游何时还”一句,实际是作者反省自问。由秦入蜀可谓“西游”,但从李白赴京前所作别内赴任诗句中“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可知,“西游”不正是指这次“西行”吗?其二,“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实际是作者叹本不应当西游长安。其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更清楚地点明本意。有人从谐音角度证实“锦城”不指成都而指长安,其实“锦城”是明指蜀都,实指长安。唐诗中以汉代唐的例子比比皆是,红楼梦明写金陵实指北京,不都是使用了这种障眼法吗?蜀道难的作者李白本意之所以如此扑朔迷离,令人费解,由此可见一斑。三 天性使然,不宜拔高李白一生自负才华,是一个充满理想色彩和浪漫情怀的诗人。在那个历代读书人都以安邦定国为己任的时代,他的理想和抱负比谁都大,但是,从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唐明皇调汤、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这些浪漫之事来看,李白在政治方面显得是多么的天真和幼稚。这样的一个人物,纵然激情满怀,纵然志比天高,又如何能够像有些论者指出的蜀道难表现的是李白对于藩镇割据的担忧?不错,公元755 年,也就是李白离京之后,爆发了让唐王朝走向衰落的“安史之乱”,但这能不能证明李白早在写蜀道难时就具有这样的政治远见呢?我看未必,这从李白最终的结局就可以看出。“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国家的危难,人民的困苦,的确让诗人寝食难安,很想重新出山,干一番大事业。这时,正好永王以抗敌平叛为号召率师东下,并邀请李白出谋划策,缺乏深远的政治眼光的李白,并没有看出永王借机扩充自己的势力、最终夺权的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