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计学原理提纲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统计研究的对象和特点一统计的含义 三种含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二统计研究的对象及统计的性质1.统计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2.统计的性质:社会认识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列宁)可从 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的基本原理方面. 质和量的辨证统一关系方面.来认识.3统计学及其科学基础:什么是统计学?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客观经济现象数量表现的理论和方法的方法论科学.科学基础 哲学; 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 数学。三统计的特点 1。数量性;2。总体性;3。具体性;四统计的职能,工作任务,管理体制1统计的职能 三大职能: 信息, 咨询, 监督.2统计工作的任务:统计法第二条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3统计的管理体制 统计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第二节:统计的产生和发展一统计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统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可以分五个方面来理解.1.统计实践已经有几千年历史2.人们对统计的需求3.社会分工的细化4.科学技术的发展5.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需要.二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1统计学产生的标志 十七世纪中(1671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的政治算术一书问世作为标志.2统计学发展的主要过程:政治算术学派(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发展为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派(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发展为数理统计学.第三节:统计研究的程序和基本方法一统计研究的程序 设计, 调查, 整理, 分析.二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1。大量观察法2。统计分组法3。综合指标法4。对比分析法5。统计模型法6。统计推断法.三统计认识的侧重点 突出:1.数量的认识 2.主体的认识 3.规律性的认识.第四节: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1.统计总体的定义: 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2.统计总体的特征 相对性,客观性,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3.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之.二 标志与变量1.标志的概念: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2.标志的分类: 按总体单位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按表现形式不同分为 不变标志;可变标志.3.变量 可变的数量标志三 统计指标1概念 表明总体特征及其数量表现2分类:按说明的总体内容不同分为 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按作用和形式不同 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按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 时点指标;时期指标.3标志与指标的关系:联系 A.汇总关系; B. 转化关系.区别 A.说明对象不同; B. 表现形式不同.四 统计指标体系1. 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定义: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指标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整体称之.含义 A.指有联系的一套指标;B.要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两种表现形式: A.数学等式联系; B.框架式2 指标体系的分类 按反映的内容的范围分 宏观,中观,微观.按作用的不同分 基本指标体系, 专题指标体系.3 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目的性科学性 A.内容全面系统;B.层次清楚;C.科学的理论指导.可操作性 可比性总之,统计具有重要的作用:1. 宏观上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2. 微观上统计是企业管理和决策的依据3. 统计可以宣传和教育群众4. 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5.统计是认识社会的一种有力的武器.第二章 统 计 调 查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一 统计调查的概念和意义1. 统计调查的概念: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收集统计资料的过程.2. 资料的内容 原始(初级)资料 次级资料3. 意义 统计工作的基础, 认识事物的起点,直接影响统计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4. 对资料的要求 正确, 全面, 及时.二统计调查的要求 1.正确性 2.及时性 3.完整性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分 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2.按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分 经常性调查; 一次性调查.3.按调查组织的方式不同分 统计报表制度; 专门调查.四。资料收集的方法 1.直接观察法; 2. 报告法;3.询问法(采访,问卷,网上调查法)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法一统计调查方法的目标模式 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科学推算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二 普查1. 普查的含义: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位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2. 特点:一次性 全面调查 工作量大3. 组织原则 统一普查标准时间 统一普查期限统一普查项目 保持一定的普查周期.三 统计报表制度1. 含义: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要求与文件(表格,计算方法等)自下而上逐级报告统计资料的制度.2. 地位和作用 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是获取资料的有效方法 是重要的,成熟的,制度化的,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3. 具体内容: 报表目录 报表表式(表头,表身和表脚)填写表格说明.4.资料来源 基层单位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四 重点调查1. 含义: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2. 优点:投入少 速度快反映情况比较正确 组织方式灵活3. 重点单位及其选择的原则 含义:指一小部分单位,它们的标志总量在总体的标志总量中占有绝大比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那些单位.选择的原则 A.按调查任务来确定 B.要客观C.按这些单位的标志值占总体标志值的比重,而不是其他的.五 典型调查1.含义: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2.特点:可以掌握具体生动的事例受主观意识影响大 比较灵活 可以用来研究新生事物可以补充其他调查的不足一定条件下可以用来估计总体指标的数值3.典型单位的选择方法 划类选典 挑选中等挑选先进,后进或者新生事物.六 抽样调查 : 是非全面调查中最完善,最有科学依据的调查方式,是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中的主体方法.(后面专门介绍)第三节 统计调查方案一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必要性:周密地设计调查方案及实施计划,以保证统计任务的完成.二 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任务与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是需要进行调查的某个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调查单位:指进行调查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即调查总体中的各个个体报告单位:指负责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调查项目:指调查中所要登记的调查单位的特征,即统计标志.拟定调查项目时应该注意的问题A. 是否必须? B.是否能够取得资料?C.含义是否明确,具体? D.项目之间是否相互联系和有机衔接,便于核对和分析?调查表 A.形式 单一表;一览表. B.结构 表头;表身;表脚.统计调查问卷A.问卷的基本结构 通常由 题目; 说明;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 调查事项的问题与答案;填写说明与解释等 五个主要部分构成.B. 问题设计的基本形式 : 一般有 自由询问; 二项选择;多项选择; 顺位法; 赋值评价法等形式.C. 问卷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问题是否必要?是否容易回答?回答问题的时间是否不太长?问题是否清楚具体?是否涉及个人隐私?问题是否符合逻辑性,便于汇总?填写的空白处是否充分?等.5. 确定: 调查时间:即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对时点现象就是规定的标准时间.调查期限:指进行调查工作所经历 的时间.5.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包括完成的期限;工作的进度;调查的方式;汇总的方法;组织领导的措施;及其他的准备工作(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文件印刷,会议传达,试点工作等).第四节 统计调查误差一统计调查误差的概念 指调查结果与真实数量之间的离差二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1.登记性误差 :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技术性,登记性,以及责任性误差等. 2.代表性误差:由于用部分单位来推断总体时因为代表性问题(总是没有完全的代表性)而产生的误差.三.产生统计调查误差的原因分析1. 在统计过程中可能出错2. 调查项目不明确,调查双方态度不端正3. 样本的代表性不足4.在没有其他误差的前提下,也会产生随机性误差.这类误差不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它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可以进行计算和控制.三 统计调查误差的防止与控制1. 登记性误差的防止措施:从方案方面;调查人员思想,业务素质;工作态度;法制观念;计量工具;调查组织形式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2. 代表性误差的控制:A.尽量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B.适当扩大样本容量C.采取适当的抽样组织方式.当然,控制调查误差应该有一个适当的界限,提高调查精度与经济上的合理性必须结合起来处理.第三章 统计整理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一 统计整理的意义1. 什么是统计整理?统计整理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把大量的个体资料,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综合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得出能够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数字资料的工作过程.2.统计整理的作用 承前启后 积累资料二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步骤1.设计统计整理的方案2. 对原始资料的加工和审核3. 统计分组和汇总计算 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关键和核心问题 4. 编制统计表5.系统积累第二节 统计分组一 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1.统计分组的概念的内涵. 同时具备两个方面即分与合本质上是一种定性分类通过揭示各部门的差异性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正确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分组的结果形成分布数列2.统计分组的作用 发现特点和规律 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 研究现象的内部结构研究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二 统计分组的方法1.分组标志选择的原则 依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选取主要的,重要的,本质的标志 要考虑具体的历史和经济条件2.分组方法 按品质标志分组:如按性别,民族,文化程度,所有制形式,隶属关系等分组. 按数量标志分组:如按人数,产值,百分比,资金利税率等.按主要标志与辅助标志分组:三 统计分组的种类 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可分为 简单分组, 平行分组, 和 复合分组.四 统计分组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正确科学地划分各类组别2.科学划分各组界限:保持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正确显示总体的分布特征.3.严格遵守分组原则:保持组间的互斥性和总体的完备性第三节: 分布数列(分配数列)一 分布数列的概念1. 两个要素:一个是分组;另一个是次数2. 种类 品质数列变量数列 A.连续情况:一般编制为组距式;B.不连续情况:若变量少可编制为单项式(即一个变量一个组);若变量多可编制为组距式.编制分布数列是统计整理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是描述统计的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二 分布数列的编制1. 品质数列的编制:按品质标志分组2. 变量数列的编制: 按数量编制分组可编制为单项式(即一个变量一个组)与组距式组距式的几个要素: A.组距与组数 B.等距与异距C.组限与组中值 D.频数与频率 E.全距三 变量数列的编制步骤 1.排序2.求全距3. 确定组距与组数4. 确定组限5. 计算各组出现的次数6.编制次数分布表.第四节: 统计汇总一 统计汇总的概念:它是统计整理的中心内容,汇总各个指标的分组数值和总计数值,使原始资料转化为综合统计资料.二 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1. 逐级汇总2. 集中汇总3. 逐级汇总与集中汇总结合三 统计汇总的技术方法 1.手工 2.计算机第五节:统计数据的显示一 统计表1. 什么是统计表2. 作用: 清晰 简明反映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易于检查3. 统计表的结构 总标题 横行标题纵栏标题 数字资料4. 统计表的种类.按用途分:调查表,整理表(汇总表),分析表.按主词的分组不同: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5.统计表的设计: 合理,科学,简明,实用,美观.二 统计图: 条形图,圆形图,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关于条形图,圆形图,折线图,见书本上图3-1;3-2;3-3.例根据下面表中的资料,绘制直方图.工人按完成生产定额百分比分组(%)工人数(人)比率(%)809033.75901001518.751001103645.001101202025.0012013067.50合计80100.00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第一节:总量指标一 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1. 总量指标的概念: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总规模或者总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2. 总量指标的特点 限用于有限总体 总量指标的数值随着总体的大小而增加,减少 也可以增加量形式出现是计算其他指标的基础.3. 总量指标的作用 认识经济现象的起点 计算其他指标的基础.编制计划及管理的主要依据.二 总量指标的种类1. 按反映的内容不同: 总体单位总量, 总体标志总量2. 按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 时期指标, 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时期指标时点指标1具有累加性不具有累加性2与时期的长短有直接关系与时间点的间隔长短无关3连续登记累计得到的间隔一段时间登记一次3. 按表现形态和计量单位不同: 实物指标:以实物单位计量(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标准实物单位) 价值指标:以货币为单位计量劳动量指标:以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三 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1. 加总法 2. 推算法 因素关系推算法 比例关系推算法 平衡关系推算法 3.估算方法(将在第八章介绍)第二节:相对指标一 相对指标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1. 相对指标的概念: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求得的指标,以相对数形式表示.2. 相对指标的作用 反映经济现象之间的相对水平和联系程度 相对指标提供了对比的基础是宏观管理与评价的重要依旧.3. 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 无名数(倍数,系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等); 有名数(主要用于表现强度,密度等)二 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1. 结构相对指标 注意:A.分子与分母是从属关系B.各个部分所占的比重之和等于1.作用:A. 反映总体的结构B.说明现象的变化过程和规律C.说明各组在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恩格尔系数60 % 以上为绝对贫困;50 %60 %为勉强度日;40 %50 %为小康水平;20%40%为生活富裕;20%以下为很富裕.1991年(%)2000年(%)2002年(%)城镇居民53.839.437.7农村居民57.649.146.2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也体现了:生活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的规律性.2.比例相对指标: .注意:这里的分子与分母是并列关系.3.比较相对指标: 注意:这里的分子与分母来自不同的总体 往往采用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进行对比.4.强度相对指标.注意:它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是由两个总体的不同类现象的指标的对比 分子,分母可以互换形成正指标和逆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常常用于边际分析,弹性分析.例如: 强度相对指标的作用:A.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B. 反映事物的密度和普遍程度C. 反映经济效益的好坏D.用于边际分析,弹性分析.5.动态相对指标:它说明同类型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发展程度.6.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一般用百分数表示)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计算A. 根据总量指标来计算则采用上面的基本公式(举例)某企业2002年-2005年计划规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520亿,实际上累计完成了530亿,求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解: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530/520)100%=101.9%.这说明超额1.9%.B.根据相对指标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则按如下公式计算(例):某企业劳动生产率计划规定2003年比2002年提高5%,实际提高8.5%,则这说明该企业劳动生产率超额完成计划3.3%.(例):某企业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规定2003年比2002年下降5%,实际下降7.5%,则这说明实际单位成本比计划规定的单位成本降低了2.6%.C. 根据平均指标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则 :三 相对指标的应用原则1. 对比指标的可比性2. 相对指标与总量指标结合运用3. 多种相对指标综合运用.(举例):将表中缺少的数据算出来并且填入,并且指出(1)(6)栏分别属于何种类型的指标?报告期工业产值基期实际工业产值报告期为基期的(%)计划工业产值实际完成计划(%)产值比重(%)工厂(1)(2)(3)(4)(5)(6)一分厂8000960032.511206000160二分厂5000550018.621104000137.5三分厂125001000033.87808000125四分厂4429442915.001004218105合计2992929529100.0098.6622218132.91(1)总量指标;(2)总量指标;(3)结构相对指标;(4)计划完成相对指标;(5)总量指标;(6)动态相对指标; 第五章: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第一节 平均指标一 平均指标的含义和作用1. 平均指标的意义:平均指标是表明某个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它将总体各个单位数量标志表现的差异抽象化,用一个数值说明总体的一般水平.2. 平均指标的特点 差异抽象化 代表某个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在同一个总体内,某个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对比的结果3. 平均指标与强度相对指标的区别:平均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含义不同反映某总体内各个单位某个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两个不同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作用不同表明某个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表明现象发展的强度,密度等计算方法不同是同一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之比,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分子,分母不能互换.是两个不同总体的总量指标对比(或者是同一总体的两个不同的标志总量对比),分子,分母可以互换.产生正指标或逆指标计量单位不同,表示方法不同用平均数形式,一般为单名数一般用复名数,有时用无名数4. 平均指标的作用 反映现象的综合特性 反映分布数列中各个变量值的集中趋势 作为对比分析的基础 可以作为判断和考核的标准或依据可以用来进行推算和估计.5. 平均指标的种类 数值平均数:根据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计算的平均值.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位置平均数 :根据标志值在分配数列中的位置确定的. A.中位数, B. 众位数.二平均指标的计算1算术平均数 简单算术平均数(资料 未分组)计算公式:; 加权算术平均数(分组资料)计算公式:A. 单项式数列:; B. 组距式数列:;(注意:这里的是各组的组中值)(例):已知某工厂工人某日产量资料如下表:要求计算工人的平均日产量 ?每人日产量(件)工人数(人)(f)组中值(x)各组工人产量(xf)25351130330354554020045551505055以上360180合计2076038(件)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C. 用各组的组中值代替各组标志值是假定各组内部发布是均匀的,因此计算的平均数是近似值: D. 权数:可以清楚地看出:各组次数对于平均数起着权衡轻重 的作用所以称其为权数,(有时也可以把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称为权数)算术平均数的重要性质:E. 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零. F. 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最小. 为最小 为最小2.调和平均数什么是调和平均数?调和平均数是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计算公式 A.简单调和平均数: B.加权调和平均数: (这里m为各组的标志总量) 调和平均数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变形,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例如:记各组奖金总额为m,各等级奖金额为x各等级的人数f则有:m=xf.因此可以得到相对指标平均数的计算方法:A.若已知相对指标的分母资料,可将其作为权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B.若已知相对指标的分子资料,则可将其作为权数,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法.(例)某公司下属三个部门的资料如下:部门销售利润率(%)x销售额(万元)fA121000B102000C71500合计4500求:该公司的销售利润率?这里是已经知道分母的资料,因此可将其作为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法:(例):上面的例中若缺少销售额资料而有利润额资料,即知道分子的资料,则可将其作为权数用加权调和平均法:部门销售利润率(%)x利润额(万元)mA12120B10200C7105合计425调和平均数的局限性: A.它需要完整的资料才能计算B.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C.如果变量值中有一个为零,则无法计算.3.几何平均数 简单几何平均数加权几何平均数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数应该满足的条件:A.若干个比率或者速度的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B.相乘的各个比率或速度不得为负数. 几何平均数应用的特点:A. 如果变量值中有一个为零,则无法计算几何平均数B.满足上述条件的必须用几何平均数来计算,而不能用算术平均数或调和平均数. 三种不同方法计算的平均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即调和平均数最小,几何平均数次之,算术平均数最大4.中位数: 什么是中位数? 处于中间位置的标志值. 确定中位数的方法G. 资料为未分组;H. 单项式分组资料;C.组距式分组资料:先确定中位数所在的组;再按公式计算中位数的近似值 或者 这里为中位数,为中位数所在组的下限,为中位数所在组的上限,为中位数所在组的次数,为中位数所在组以前各组的累计次数,为中位数所在组以后各组的累计次数,表示总次数,表示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中位数的特点:A中位数只取决于中间位置的变量值因此方法简单. B.不受极端值的影响.5. 众数 指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众数的计算: A.单项式数列情况;B.组距式数列 则先求众数所在的组再按公式计算众数的近似值: 或者这里表示众数,表示众数所在的组的下限,表示众数所在的组的上限,表示众数所在的组的次数与前面一组次数之差,表示众数所在的组的次数与后面一组次数之差,表示众数所在的组的组距. 众数的特点:A. 只受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的影响B. 不受极端值的影响C.当总体分布趋向于均匀分布时,则没有众数.二 平均指标的计算运用原则:1. 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2. 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3. 要注意极端数值的影响4. 用变量数列补充说明总平均数5. 把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结合起来.计算题举例:(例1)某种农产品在三个市场的销售情况如下:市场零售价格x(元/千克)销售量(千克)f销售金额 m(万元)甲640002.4乙560003.0丙4100004.0合计200009.4试对零售价格计算:1)加权算术平均数 2)加权调和平均数解:设平均零售价格为1)(元/千克)2)(元/千克)(例2):某公司连续三年实现的利润分别为上年的104%;110%;和108%,求该公司三年利润的平均发展速度?解:用几何平均法求:第二节 标志变异指标一 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与作用1. 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 :是反映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的指标,说明变量值的离中趋势.2. 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 衡量平均指标代表性的尺度 用来研究变化的稳定性,均衡性和协调性是确定抽样数目和抽样误差的必要依旧3. 标志变异指标的种类长用的有:全距,平均差,方差,标准差和标志变异系数.二 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1. 全距(极差)2. 平均差 平均差的概念:标志值与算术平均值的绝对离差的算术平均数 平均差的计算: A.简单平均差(资料不分组) B.加权平均差(分组资料) 3. 方差与标准差 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A.方差是标志值与算术平均值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B.标准差(均方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标准差的计算 A. 简单平均法(资料不分组); B. 加权平均法(分组资料) 4. 变异系数(离散系数)各种标志变异指标都是可以计算离散系数的.最常用的是平均差系数和标准差系数,用来反映标志值的相对离散程度 平均差系数 标准差系数越大,相对离散程度越大,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差;越小,相对离散程度越小,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好;三。交替标志(是非标志)的标准差:只表现为是或否,有或无的标志称为交替标志(是非标志)1.成数 这里p,q分别表示具有和不具有某种标志的成数2. 交替标志(是非标志)的标准差:四 典型计算题举例(例1):A,B两个单位人数和月工资资料如下:月工资(元)组中值xA单位人数(人)fB单位人数比重(%)f/f400以下3004240060050025860080070084308001000900126421000以上11002818合计267100根据资料:1)比较哪个单位工资水平高?2)说明哪个单位工资更加具有代表性?解:1) B单位工资水平高2)代表性要考察标准差系数:; A单位工资平均数更加具有代表性第六章: 动态数列(时间数列)第一节:动态数列的编制一 动态数列的概念和作用1.概念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把某个指标的数值排列起来就形成一个动态数列2.两个要素:所属的时间;统计指标数值(习惯上称为发展水平)3. 动态数列的作用 可以描述变化的过程 可以说明发展的速度和趋势 可以分析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可以进行预测二。动态数列的种类1.绝对数动态数列动态数列时期数列:数列中各项指标是反映某种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时点数列:数列中各项指标是反映某种现象在某一时点上所处的数量水平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特点与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特点一样,不再重复.2.相对数动态数列:将一系列相对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3.平均数动态数列:将一系列平均数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三. 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 可比性原则1. 时间可比,2. 范围可比3. 内容可比4. 计算方法可比5.价格计量单位可比第二节:动态数列水平指标一 发展水平:又称为发展量,是时间数列中的各个指标数值,它反映现象在各个时期(或时点)发展所达到的规模或水平,是计算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二平均发展水平1. 概念:将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得到的平均数称为平均发展水平,这种平均数也称为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2. 动态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动态平均数一般平均数1.根据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总和与时期的项数对比根据同一时期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对比2.由动态数列计算而得由变量数列计算而得3.动态说明某种现象在不同时期的一般水平静态说明总体某个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3. 动态平均数的作用 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发展达到的一般水平 可以消除短期波动的影响 运用来对不同单位,地区的某一个事物在某一段时间内达到的一般水平进行比较 可以观察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4. 动态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绝对数动态数列的动态平均数计算方法归纳起来有两点:A.凡是间隔相等的资料直接用算术平均法; 凡是间隔不等的资料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权数为不同的间隔期;B.对于期初,期末资料应该先求各段时期的平均值,然后再求动态平均数,具体方法汇总如下:动态数列性质时间间隔资料计算公式说明时期数列等间隔时期指标 指标值 项数 各间期的平均值 时间间隔数不等间隔时点数列等间隔逐日资料期初,期末资料不等间隔逐日资料期初,期末资料举例如下:(例1):某企业2002年四个季度的销售资料如下:时期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销售额(万元)450400480500求:该企业2002年各季度的平均销售额?解:这是等间隔时期资料(万元)(例2):某工厂工人人数资料如下:日期6月30日7月31日8月31日9月30日工人人数(人)2510259026142608求:第三季度的平均工人人数?解:这是间隔相等,期初,期末时点资料,可以按公式:(人)(例3):某城市人口资料如下:日期1月1日5月1日8月1日12月31日人口数(万人)256.2257.1258.3259.4求:该城市的年平均人口数?解:这是间隔不等,期初,期末时点资料,可以按公式: (万人)相对数动态数列的动态平均数 其中表示相对数动态数列的动态平均数;表示分子数列的动态平均数; 表示分母数列的动态平均数(例):参见书上的例68.平均数动态数列的动态平均数A一般平均数组成的动态数列:则仍然按 来计算如:单位产品成本(c)=总成本(a)/总产量(b).则平均单位产品成本 .B. 动态平均数组成的动态数列:则按加权算术平均法来计算 其中表示间隔,即权数.(例):参见书上的例9-11.三 增长量1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2.逐期增长量=相邻两期增减的绝对量:.3.累计增长量=各期水平与某个固定基期水平之差4. .累计增长量与逐期增长量的关系:. 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各逐期增长量之和. 相邻两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四 平均增长量= 这里n为期数第三节:动态数列的速度指标一 发展速度1.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2.环比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3.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某个固定基期水平 4.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相除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二增长速度1. 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发展速度-12. 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3. 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是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动态平均数2.平均增长速度是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的动态平均数3.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4.平均速度指标的作用 说明发展,增长的一般水平 编制计划的重要依旧之一 可以用来推算未来发展的水平,进行预测 可以用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的比较(用平均速度指标进行对比) 可以进行国际资料的对比5.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 水平法 (几何平均法) 方程法(累计法) 需要解如下高次方程:这个方程的 正根就是平均发展速度 水平法与方程法的比较:它们的区别有水平法方程法侧重点不同重点考察期末发展水平,不反映中间各项水平的变化.重点考察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与各个时期的情况都有关.适用范围不同发展水平比较稳定的情况发展波动较大或者受特殊变化影响过高过低的情况.四应用动态分析指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1. 正确选择对比基期2. 正确选用水平法或方程法3. 注意用分段平均发展速度来补充说明总平均发展速度4.正确处理速度与水平的关系五举例:(例1):某商店资料如下:月份3456(a)商品销售额(万元)165.0198.0177.0216.9(b)月末销售员人数(人)210240232250试计算1)第二季度平均每月商品销售额?解:(万)2)第二季度平均销售员人数?解: (人)3)第二季度平均每个销售员销售额?解:(万)4)4,5,6各月份(分别的)平均每个销售员销售额?解:4月份:(万元)5月份:(万元);6月份:(万元)5)第二季度平均每个月每个销售员销售额?()解:(万元)(例2):书上P.125计算题:根据下列表中的资料填上各个相关的数据?年份塑料产量(万吨)累计增长量(万吨)定基发展速度(%)定基增长速度(%)19954.10100.0019964.1+0.5=4.60.54.6/4.1100%=112.212.219974.1121.9%=5.00.9121.921.919984.1131.7%=5.41.3131.731.719994.1131.7%=5.41.3131.731.720004.1136.6%=5.61.5136.636.6(例3):某地区1991年的工业总产值为1500万元,1992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91年增长10%,1993年又比1992年增长10%,如果该地区到2000年(即1994-2000年)工业发展速度每年递增7.2%,那么到2000年该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可达到多少万元?解:先求出1993年的工业总产值 (万元)(例4):某工厂2008年工业总产值为5000(万元),如果平均每年增长16%,问:多少 年后工业总产值可以翻两番?解:翻两番即产值达到50004=20000(万元) 答:大约10年后,工业总产值可以翻两番.(例5):根据动态分析指标之间的关系推算下列表格中空格的数值?年份20032004200520062007增长速度(%)环比20(1.5/1.2-1)100%=25%25(2.25/1.875-1)100%=20%24定基2050(1.501.25-1)100%=87.5%125(2.251.24-1)100%=179%第七章:统计指数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意义,种类和作用一。统计指数的的意义1. 广义: 只要由同类型的指标对比所得到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2. 狭义: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复杂总体:指由于各个部分不同性质,而在研究其数量特征时不能直接进行加总或者直接对比的总体.3.统计指数的特点 综合性 相对性 平均性二。统计指数的种类1. 按反映对象范围不同分:个体指数和总指数如:销售量个体指数:;价格个体指数:(这里足标1表示报告期;0表示基期)2.按指标的性质不同分:数量指标指数(如:产量指数,销售量指数,职工人数指数等)和质量指标指数(如:价格指数,单位成本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等)3.按使用的基期不同分:定基指数(用某一个固定时期作为基期)和环比指数(用前面一个时期作为基期)三 统计指数的作用1. 综合反映现象变动的方向和程度2. 可以分析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3. 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在长时期内的发展变化趋势.第二节: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一 综合指数的概念1.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一种基本形式2. 基本特点是:先综合,后对比3. 编制方法 首先引入同度量因素,使它们可以计算出总体的综合总量 将同度量因素固定,把两个时期的总量对比,即为综合指数4. 综合指数的编制和计算的一般原理 两个要点:A. 引入同度量因素,创造综合的条件;同度量因素,指数化指标.B. 将同度量因素固定,消除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然后再对比. 同度量因素的作用:A. 同度量作用B.具有加权的作用.二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一般原则是: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该以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这里表示数量指标,表示质量指标,下标1和0分别表示报告期和基期.三。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一般原则是: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该以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四 综合指数的其他编制方法:1. 拉氏指数:同度量因素均固定在基期2. 派氏指数:同度量因素均固定在报告期第二节:平均数指数一平均数指数的概念1.平均数指数是计算总指数的另外一种形式,是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2.平均数指数的基本特点:先对比,后综合.3.平均数指数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可以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 这里的权数是基期的总量指标(),进行加权算术平均这里的权数是报告期的总量指标(),进行加权调和平均公式中表示数量指标个体指数;表示质量指标个体指数二平均数指数与综合指数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之间有变形 关系2.区别: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思路不同先综合,后对比先对比,后综合应用资料的条件不同需要全面调查资料也可应用非全面的资料经济分析中的作用不同可以进行因素分析不能用于因素分析第四节: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1. 指数体系的概念 广义:指若干个经济上有一定联系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狭义:指几个指数之间在一定的经济联系基础之上所构成的一个较为严密的数量关系式.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总指数等于若干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指数的乘积.例如:销售额指数=销售量指数销售价格指数.2. 指数体系的依据:来自于指标体系,即:对象指标等于各因素指标的连乘积 对象指标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标指数的连乘积如:销售额=销售量销售价格.销售额指数=销售量指数销售价格指数.3. 指数体系的作用 进行因素分析 对于综合指数的编制具有指导作用 应用于指数的推算.4.指数因素分析法:即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记录本周生活的周记记事作文6篇范文
- 科研项目成功承诺书3篇
- 梅州低压电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精密机械电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体育健身行业互联网+体育健身模式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人才培养行业需求与供给状况分析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人工智能安防行业智能监控技术与安全防护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人力资源招聘流程标准化手册(含简历筛选指南)
- 行业市场分析调研标准化流程
- 氧气瓶安全培训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 国网35条严重违章解读培训课件
- GJB1442A-2019检验工作要求
- 玻璃大棚建设合同范本
- 消除艾梅乙培训课件
- 骨折术后康复指南
- 体细胞高频突变机制研究
- 汝窑天青釉洗鉴赏
- 医学检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 精神病家庭护理指导
- 医院廉政行风建设专题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