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特徵與語言接觸1 雙語操用者語碼轉換的心理特徵在多數的語言共同體系中,都存在著不同層次的用法和大量語碼轉換;語碼轉換能有效的表達附加在語義之外的社會信息,收到不同情感的語言效果。雙語人的語碼轉換明顯的反應了複雜的心理特徵。1.1 民族感情的自然流露語言是傳達心聲的載體,一般人對故鄉的方言帶有特殊的情感,兩個陌生人在外地相遇,用非母語交談一陣子後,如果發現是同鄉,往往會轉而使用家鄉方言。例如:在中國大陸地區,水族雙語人不論是在鄉村或是城鎮見面,也不管認識與否,總是互說水語,顯示本族本親的民族情感。有時因互不認識,開始說漢語,知道對方也是水族人後,便改說水語,這種感情是世世代代共同生活而又共同使用同一種交際工具形成的。在台灣,原住民同胞在求學或就業時,都是使用漢語交談,但當他們遇到族人時,就會改說他們的族語,而不是漢語。這樣的轉換,即是因為他們對於故鄉有深厚的感情,自然而然流露的一種表現。1.2 為了表示尊重對方水族雙語人當遇到漢族人時說漢語,遇到布依族同志時說布依語,他們的想法是:我認為以對方的民族語與對方交談是尊重對方的表示。同樣地,在台灣,當我們面對南部人或慣用台語的人時,很自然的就會使用台語與他交談;面對北部人時,就會使用漢語;若面對客家地區的人,就會使用客語。如果在南部,因為刻板印象對年長者說台語,容易被外省年長者斥責,他們認為不被尊重。這樣是為了表示尊重對方,所以我們會用他們比較熟悉的語言來交談。1.3 喚起記憶,貴在敘舊在台灣,許多來自不同的區域的人們一同生活,交談時使用漢語,而不是他們家鄉的方言。但當這些人回到他們的家鄉以後,遇到家鄉的人會很自然地用他們熟悉的母語或方言交談,藉此喚起他在家鄉生活的記憶及和親朋好友生活相處的點滴。1.4 顯示自己見多識廣語言是一種資源,在同一個社區裡高層語言或頂層語言更是一種能夠表現身分的重要語言。能夠在不同社會場景恰當地選擇不同語碼、進行語碼轉換,交流相互間的各種資訊,溝通相互間的感情,是適應現代化生活的重要因素。如果人們能熟練地掌握兩種甚至多種語言, 就會顯示出比別人具有更高的文化修養。漢語是漢民族的共同語,也是中國各民族共同使用的族際語。在水族聚居區能使用漢語,特別是能說普通話的人,被認為是有文化、有閱歷的代表。同樣道理,在台灣地區,有不少外國人居住,當某人和一位外國人士走在路上並能使用他們的母語流暢地交談時,大家必會對他投以欽佩的眼光,覺得他學識豐富、地位崇高、身分特殊等等。1.5 說漢語被人諷刺、挖苦在台灣,南部地區的老人家多以台灣閩南語為母語,平日交談也以台灣閩南語為主,如果遇到外地人與他說漢語時,他們會認為不被尊重,並要求對方要以閩南語作為溝通工具。在家中,老人家大都要求子孫與他說閩南語,說漢語反倒被長輩諷刺或被認為看不起閩南語。1.6 學漢語為了升學、考大學大陸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中學的學生,成績很好,卻不會說水語。原因是:水語的語法是顛倒的,語言也不合,詞彙的意義與漢語也不同。故老師讓他們從小學習漢語,以便升學、考試,等將來長大後,有了知識、有了文化後,第一語言的系統建立後再學習水語。1.7 為了表示鄭重其事水族的人在座談會時,以水語交代事情,在所有事情都宣佈完畢後,又再以漢語宣佈一次,目的是鄭重其事,顯得嚴肅認真。台灣也有類似的情形:台灣不少地區還設有廣播系統,以高雄縣路竹鄉為例:當鄉公所的辦公室以廣播宣布事項時,第一次用台語,第二次再用漢語說一遍。台語在當地是大多數人慣用且熟悉的語言,漢語被認為是社會階層較高的共通語,為了表示宣布的事項是非常重要的,便以漢語宣布為主,但又避免居民不熟悉漢語而聽不懂,因此先以台語宣布。1.8 母語發自心底深處當雙語人需要表達個人思想情感的時候,一般使用母語更為熟練。這是為了更直接、更細微、更生動、更便利的表達思想,因此轉而使用母語。例如:水族的人一次在市場上有了紛爭,你一言,我一語,一直用當地的漢話爭論,後來越爭越激烈,突然都丟下漢語改說水語,吵的面紅耳赤,似乎不用水語便無法爭論,只有母語是發自內心。如同台灣一樣:台灣人吵架時,一開始用漢語爭吵,然而,講到激動處,閩南人一定會轉用台語爭論,客家人則是用客語辯駁。又如:一位外籍人士他的中文講的非常流利,也定居在台灣,但當他遇到危險或緊急狀況時,如遇到搶劫,情急之下一定會使用他的母語求救。這是因為母語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發自內心的,當情緒激動或遇到緊急情況時,自然而然就會使用母語來表達個人的思想及情緒。1.9 用母語來保護隱私在中國大陸地區,許多不同語種的人聚在一起,他們互相交談時一定使用漢語,水族人若有些事不想讓別人知道,或需要私下交談的時候,便立即用水語來表達,這是母語的特殊效果。同樣道理,在台灣,大家都懂漢語,但有些人不會說台語或是客語,因此,若有些秘密或隱私的事不想讓旁人聽見,很多人會自動轉換成說台語或是客語,以避免讓他人知道談話內容。這種以語碼轉換來達到保密的目的,在商業交易、體育競賽、團體犯罪中是很常見的。1.10 避諱需要有些話當人們感到用母語表達有某種困難,就會改用另一種語言,來減輕因使用母語而造成的心理壓力,進而達到一種避諱的效果。例如,雖然現在社會上同性相戀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但當我們說到同性戀一詞時,還是有人對這一社會現象比較敏感,有些人甚至會覺得同性戀很噁心,對他們報以厭惡或鄙夷的態度。故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稱呼同性戀的時候並不說同性戀這個名詞,而往往轉換為英文gay。這種語碼轉換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們對同性戀這個詞的敏感度,緩解了聽者厭惡或鄙視的心理敵對情緒,同時也使聽者不會感到尷尬,而採取的語碼轉換。2 雙語形式在社會交際中的現象雙語形式在語言交際中不是固定的,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常常伴隨著語碼轉(code-switching),並不會一直使用單一語言,而是雙語或多語交替使用,以增加溝通過程中的豐富性、流暢性,這也是雙語在社會交際過程中的優點。雙語形式的現象。林向榮(1985) 以他沙土家族為例,提到有三點:()不同交談對象的語言使用交談的對方是當地人時,多講土家話;交談的對方是外地人時,多講漢語。當講漢語而對方不懂時,說話者立即改成土家話,當講土家話對方不懂時,說話者便立即改講漢語。()不同談話內容的語言運用在談論日常生活、感情瑣事、故事傳說、農業生產時,多用土家話;在談論政策法令、新聞書報時,多講漢語。()不同場合的語言運用在家庭中、田野勞動、日常交往時,多講土家話;集市貿易、學校、公共機關、醫院、商店、廣播、戲曲、電影多講漢語。筆者認為在台灣中也常有這樣的現象。在與不同對象交談時,通常會先聽對方用什麼語言跟自己交談,再迎合對方使用該語言交談。而自己先開口時,會先視對象選擇其中一種語言試探,若對方可以理解時便繼續使用該語言,若對方不懂時再嘗試其他語言交談。談話話題不同,也會影響運用的語言,如比較貼近生活的、或牽涉個人隱私的,通常都會使用自己熟悉的語言交談;而在談論政策法令、新聞媒體、影視流行則多使用漢語。在不同場合也使如此,在家庭中使用母語,在學校、公家機關、公共場合則使用漢語。2.1 語言接觸Contact在雙語或多語社會中,語言接觸是一種普遍現象。語言間的接觸會產生干擾現象,引起語言變異。根據Fries(1957)的説法,學一種新的語言所產生的問題,不僅源自於新語言本身,其母語也會影響新語言的學習發展。因此,雙語社會中由語言接觸、語言干擾而引起的語言變異是雙語的重要問題。美國語言學家溫里奇認為,如果同一個人交替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這些被使用的語言可說是處於接觸中。雙語者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時,即存在語言干擾現象,必然對語言系統產生一定影響,使其產生變異。在台灣,如果同一個人在說話時,交替使用漢語和台語,我們可以說這兩種語言互相接觸,進而產生干擾,引起語言變異。近幾年,很多的語言使用都是受到漢語和台語影響,兩種語言參雜的使用率也越來越頻繁。2.2 混合語不同語言形式的接觸、混雜有時會形成克里奧語(Creole Language)或洋涇濱語言(Pidgin Language)。克里奧語和洋涇濱語可以說是一種接觸語,是經由說不同話的人的接觸而造成的。克里奧語和洋逕濱語最大的不同是克里奧語有以它為母語的人,而洋逕濱語則沒有。很多學者認為當一個洋逕濱語變成克里奧語後,由於它所要表達的社會環境擴大,所要表達的內涵益趨複雜,所以它的字彙會著擴張,語法結構趨於複雜。洋涇濱語就社會語言方面而言,是一種共通語言(Lingua Franca),使用於兩個語言社區以上的成員,這種語言肇始於多種語言的社會環境。如一條船上有各種操不同語言的船員彼此在船上交往,當船停泊在某港口,當船員與當地人民發生接觸時,就會使用許多便於溝通的代用語,這類語言有些壽命很短,有些卻會廣泛流傳。洋涇濱語一般被認為是邊際語言,理由有三:()他們所談到事務與語言相當有限,依上例,船員與當地人產生的語言的情況通常都是面對面的貿易情況。()洋逕濱語與自然語言不同,它們不是任何人的母語,而是為了某種目的而臨時學習的語言。它們也不是傳達文化的工具。()洋逕濱語的字彙很有限而且限定於與接觸目的有關的,如貿易。在語法上都有去繁從簡的現象,幾乎沒有文法標記,即使有也是獨立標記的,而非曲折變化。這類現象是因為洋涇濱語產生的社會環境,以及必須是易學、易用的語言的關係。語言接觸的特點有雙語現象(Bilingualism)、借詞(Borrowing)、干擾(Interference)、趨同(convergence)和語言演變(Linguistic Change)。2.3 語言接觸的特點2.3.1 雙語現象(Bilingualism)從掌握雙語的熟練程度來看,雙語使用者可分為三大類()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同樣熟練(第一語言可以為母語也可以為外來語)。假使一個人的第一語言為國語、第二語言為英語時,他能隨時且流暢地使用這兩種語言做任何事情,我們稱之為雙重語言均衡。()第一語言比較熟練,第二語言熟練程度差些Lado(1957)認為,在傳統上,學生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容易產生障礙,進而犯錯。原因在於學生習慣以第一語言做為學習第二語言的基礎。因此,大部分雙語者使用兩種語言時,往往是以一種語言系統進行另一種語言的學習而產生干擾,此干擾來自於第一語言。不少雙語者即便流暢地使用第二語言,卻總是比不上第一語言,原因在於使用第二語言時,經常受到第一語言的影響而產生干擾,此現象最為普遍。()第二語言非常流暢,第一語言已不能流利使用。此情況與第二類是完全相反,干擾主要來自於第二語言。大多數例子是破壞性雙語教育下的產物,為達到學習者精通第二語言的目的,而禁止學習者使用第一語言。2.3.2 借詞(Borrowing)借詞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語言現象。語言借出與借入的現象不可能達到平衡。是因語言缺乏某些詞彙而產生借詞,而這種語言之所以缺乏這些詞彙的原因,首先是社會的原因,如經濟政治的發展、科學文化的發展、技術的發展,都會使某些語言在特定方面顯得不足。在有需要才有借的情況下,語言間的相互交流非常廣泛。如漢語對壯語的影響主要表現於語詞借出,這些借詞在聲、韻、調等絕大部分都已匯入壯語的語音系統。天等縣壯語的借詞來源大部分是西南官話,少部分來自粵語。長期發展以來,天等縣壯語形成了從西南官話借詞的習慣,人們生活中習慣使用西南官話借詞直接譯讀漢字,在這種情形下,天等壯語的西南官話借詞自然就多了。在語言接觸與借詞的現象下,會出現弱勢民族語言在融合之餘還遭到併吞的情形。漢語吸收少數民族語言的詞語,少數民族則吸收漢語的詞彙與語法以補充自己和提高自己的語言。但是漢語在與少數民族融合之際,經常堅持自我意識強烈而吃掉對方。所以事實上,漢民族的普通話已經成為各民族人民的交際工具,普通話地位日益鞏固,也促進了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文化思想交流。近代西方語言的輸入,對中國封閉的文化吸收產生了衝擊。隨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不斷引進,現代漢語裡增加了大量的外來詞語,如:德先生(Democracy)與賽先生(Science),其吸收的方式又和少數民族吸收漢語的方式不同。起初漢人對外來語抱以排斥的心態,尤其是表現力很強的外來詞語,如果排斥不了那才吸收,吸收的過程加上音譯、意譯等手段改造融合,這便是漢民族語言融合時的自我主義表現,也是語言接觸下的借詞現象。香港的外國人很多,是世界貿易和金融中心之一。香港歷史上是英國殖民地,港英當局一貫推行英語,會英語的人占有極大優勢。長期以來,香港經常而大量的輸入英語外來詞,且大部分是音譯詞。香港1997年回歸祖國以後,五十年制度不變,然而香港的語言狀況肯定會發生變化。在英國統治下,香港長期奉行重英輕中的語言政策,英語是高層語言,廣州話是低層語言,而普通話沒有地位,長期得不到發展。近幾年來,香港與大陸不論是在經濟、政治或文化的關係都日益密切,因為社會的需要,所以普通話在香港有明顯的發展。1997年後,隨著主權的轉移,普通話在香港的地位勢必提高,法律語言必將由單一的英語變為普通話與英語並用,教學語言也會增加普通話的應用。經過英語推行到普通話推行,從單一語言到雙語並用,許多談話伴隨著語碼轉換,許多內容則使用借詞。2.3.3 干擾(Interference)美國研究語言相互影響的學者魏茵蔡希(Wein Reich)將干擾分為兩類,一類叫言語干擾(Speech Interference),言語即言談行為,言語干擾及語言在未受干擾的情況下被承認、接受,然後僅見於個人言語的外語影響;一類叫語言干擾(Language Interference)或稱為語言結合(Linguistic Integration),即甲語言受到乙語言的吸引與影響,這種現象嚴格說不能叫干擾,而是一種語言間的相互豐富與補充。語言很難保持自給自足的狀態。即使是自然經濟的社會型態,語言之間的接觸也經常發生,一方面是外來的語言,一方面是內部的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土語。作為傳遞信息工具的語言絕對不能不與外界接觸,反之必然會使語言僵化。語言不同外界接觸,便意味著此種語言不能起交際作用,那麼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如:中世紀的拉丁語,現今只保存文字,語音已不再流傳。在歷史上,操不同語言的人類在進行社會交往時,總是以某種方式使用一種以上的語言才行。這樣的語言接觸,往往會引起母語與其他語言的對抗,進而產生語言干擾。由於不同的民族群體長期居住在一起,產生綜合性的政治、社會結構,為此不同的語言並存,不只是為了互相了解;生活在自己母語不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環境中的人們,必須依靠使用母語以表現自己的民族特徵。而為了在這種環境中進行社會交往,他們還需要學習其他民族與當地的語言。現今有不少促進少數民族發展與文化傳續的語言學習政策和措施,但帶有利害衝突的語言學習關係,容易造成社會團體或民族間的衝突。2.3.4 趨同(Convergence)雙語連續體中的另一種接觸現象,在趨同情況下由於受另外一種語言的影響,語法架構被重新排列,也可能伴隨著架構的簡化。大多數趨同現象都發生在人們強烈希望保留一種語言的集團內。儘管另一種語言占主導地位,但仍然有很多人使用該種語言。在趨同現象中,語碼轉換的架構制約模式只能部分地預見變體構成的方法,因為趨同顯示了一種語法架構受另一種語法架構的影響而發生的改變,並非全部變換成第二種語法架構。當然,對趨同現象的最初研究表明語法架構的各個部分不是同時改變,而是形素次序首先改變。當保留了第一語言的許多實義形素,但語法架構轉換至另外一種時就產生了混合語言(mixed languages)。這種情況並不多見。混合語言的產生始於主體語言的改變,但這種語言變換並不完全。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許多完全的語言變換也始於語碼轉換。2.3.5 語言演變(Linguistic Change)() 語言接觸後的雙語現象雙語現象是語言接觸的結果。然而,語言接觸往往不是孤立產生的,多數伴隨著文化接觸,並且作為不同文化間傳播與接觸的媒介。文化接觸是指一種民族的文化成分移入另一種民族文化中的現象;當各文化互相影響時,有時會產生衝突,有時會相互接受。因此,現今所留下的文化,多半是經歷接觸、磨練,以及文化自我的選擇與淘汰,成為永久的痕跡,也是代表民族或地方的傳統和習俗。過去台灣曾有過被荷蘭統治時期,當時台灣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因族群不同而有異,荷蘭人為方便統治,在各地建教堂、設學校,使用羅馬字母拼西拉雅族語言,稱為新港文,從新港語著手成為標準語,教導原住民基督教教義及禮儀。由此可知,從語言接觸慢慢到文化接觸,現今有許多原住民就是受到當時影響,不少族群信奉耶穌教,成為永久性文化。另外,還有不同的語言接觸情形,例如蘇南的河南移民以雙語交談,以維持百年歷史,其原因就是為了能在新居地生存下去,她們必須學習當地語言,又需聚居在一起以保持內聚力,以抵抗土著居民的地方主義與排外傾向。尤其東南亞的海外華僑,為了保持自身中國的語言文化與傳統,施行有意識的雙語制度。透過相互影響,我們知道雙語現象、文化傳播和文化接觸是息息相關。幾乎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是依賴於不同的語言形成,並通過不同語言保存,流傳至今。因此,雙語現象常常反映出社會的民俗習慣,而有些民俗習慣本身即有雙語性質。雙語現象象徵著文化傳播與互相交流,文化的生成也和語言的發展有重大關聯。許多文化風俗靠著不同語言形成,也仰賴不同的語言來保存並流傳。林向榮(1985)調查顯示。由於土家族和漢族人在文化、政治多方面的密切關係,在長期交往過程中,很自然的互相影響。這種影響明顯的表現在語音、詞彙和語法三方面。語音方面,一種現象是在原有的音位基礎上增加音位的組合形式而產生新的韻母;另一種現象則是在原有的音位基礎上吸收新的詞素而形成新的音位變體。在詞彙方面對土家語影響最大,如在解放後出現的新詞,基本上是漢語借詞。語法的影響則主要表現在詞序上。而土家語對漢語的影響,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帶有土家語的特點,形成漢語西南官話裡的一種地方特色。漢語對土家語的影響豐富了土家語的結構成分,大大地提高了土家語的表現能力和交際作用。而土家語對漢語影響的結果,則是讓漢語內部增添發展新的土話。這種語言間相互影響總是通過雙語形式來實現,沒有雙語形式,語言間的相互影響就不能發生。以台灣為例,筆者認為這種現象也表現在閩南語與中文中。如早期台灣的說國語運動,大力推廣國語獲得很大的成效,而在中文與閩南語的接觸過程中,不管是政治、生活、文化,也產生了極大的變異與影響。語音方面,有人說中文時受閩南語的影響鼻音加重,而也有人說閩南語時不帶有鼻音;有說中文時捲舌音不到位的情形等等。詞彙方面,由閩南語中直接音譯詞彙加入中文口語,如,放槍;也有方方外來詞直接譯成中文再與閩南語穿插使用,如電腦。語法方面出現很多現在所謂的台灣國語,如有字句,V看看結構等等。雙語使用給語言結構帶來的影響。對各民族共同交際用語和學校教學的影響。在少數民族中,大部分人使用雙語時,還受到母語極大的影響,因此他們說出的漢語是不規範的土漢語。這種語言實際上是少數民族依照自己母語的用詞習慣、語音、語法組合起來的一種不規範的漢語,是一般漢族不易懂但少數民族卻覺得容易接受的,通常在越偏僻的地方越流行,然而,此語言卻不是規範語言,當地政府依然希望他們能講正規漢語。()漢語對民族語言的影響年輕人在語音中增加了漢語的音位,漢語音調也讀得較不穩定。從詞彙方面來看,近二、三十年來,少數民族語言大量借入漢語新詞術語,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語言詞彙。且近幾年來也發現,一些年輕人,特別是受過教育者,常喜歡把漢語的數量結構同時借入適當量詞,以豐富自己的語言。任何一個社會成員都是歷史存在、社會存在、傳統存在和文化存在。即便是雙語人也不例外,雙語人先選擇語言,後使用語言,無不是受到社會因素的制約,其中包含習慣和民俗制約,許多特徵也恰巧表現在雙語人的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境监测行业智能化转型中的数据质量控制与系统集成报告
- 广西数学对口考试试题及答案
- 讯强全检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西省教师职称考试(语文)(小学)综合试题及答案
- CN222977476U 一种上装卧轴偏心半球阀 (亿众阀门有限公司)
- 育儿手册试题及答案
- 政府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 CN120107368B 一种移动机器人全局重定位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 (千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高端装备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 2025年林业应用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中国高筋雪花粉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仓储物流安全培训课件
- 安徽省皖江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洒水降尘合同范例
- 《妇产科学》课件-7.2.3死胎
- 烧伤手术护理
- 气管套管脱管的应急处理
- 吊杆锚头维护施工方案
- 吊装作业安全会议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护理查房
- Welcome Unit 开学第一课(课件)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