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发展.doc_第1页
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发展.doc_第2页
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发展.doc_第3页
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发展.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清古道的发展 -三清山道教文化资源调查报告汉语言1127030311078翁晓慧摘要:当前着力开发宗教教文化旅游资源对其旅游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突出文化性竞争是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的十大趋势之一。三清山拥有深厚而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也正致力于把三清道教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本文就三清山开发中道教文化发展的一些问题、现状、解决方法等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见解和看法。关键词:三清山 旅游资源 道教文化 开发与保护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德兴市与玉山县的交界处,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近几年来,三清山一直致力把道教文化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发,却收效甚微。特别自今年以来,全国各大景区旅游现状均堪忧,游客量骤减,三清山景区也未能幸免,据统计,三清山上半年游客量减少30%,游客量的大量减少,直接导致辖区内市场主体效益的流失、经营者的投资缺失,因此主体增长降低。在旅游现状堪忧的现状下,我们不禁思考,三清山的发展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走向,道教文化的开发有没有存在的意义和前景。 一,三清山道教文化历史及遗存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怀玉山脉中段,主峰玉京凤。三清山取道教典籍之意,将三清山的三位最高尊神玉清、上清、太清命名。三清山道教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东晋,据江西宗教志和玉山县志记载:东晋升平年间葛洪曾在此“开山结室、凿井炼丹”,自始道教在三清山有所发展,唐乾符年间,周灵王后裔王鉴任信州(今上饶)太守,任满后携家退隐居住于山下大源坞等处,世代繁衍。宋乾道六年( 1170)王鉴第十代孙王霖在三清山创建殿宇名曰“三清宫”奉三清教祖。至明景泰年间( 1450)王霖孙王祜重修并扩建三清宫等道教建筑,邀请浙江道士詹碧云主持庙务(现留存有其羽化后的古墓)负责工程扩建,新增古建筑 40余处。现存景观遗迹主要出于此时期,清后作的修葺均按此规模。三清山自东晋葛洪入山结庐炼丹肇始,逐步成为道教名流所向往的一座名山,至今保存大量的道教文化遗存,现保存较完整的有三清宫、王祜墓、龙虎殿、风雷塔等。最悠久的道教文化遗存是葛洪亲自开凿的“丹水井”,至今仍可供游人饮用。三清山主体的道教景观是三清宫。三清宫位于三清山中心景区。明景泰年间124:8 年5重建。三清宫大殿坐南朝北,面对天门。正殿分前后两层,前殿供奉道教教祖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神像;后殿供奉王母:送子观音神像。石柱、石坊上刻有反映道教精髓的对联;宫前为花岗岩地面平院,有石雕、香亭、香炉、石池,石龙等文物。至今香火不断。龙虎殿位于三清宫左侧,是道教降龙伏虎、法力无边的象征。门前龙虎石雕都是就悬崖本身天然琢成,给人以浑然一体的自然美。而且龙与虎都是服服贴贴,似在听经悟道守山护法。风雷塔位于三清山东部,为明代建筑,因按后天八卦图属“震”方,故名风雷塔。总体来看,三清山道教遗存大多古朴、小巧、干砌,构思奇特,意蕴深邃,被专家“少有的道教建筑露天博物馆”。三清福地各建筑在选点布局上融会贯通了道家“有无相生”的理论,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二,三清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之一的旅游胜地,人称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等特色。目前三清山共分为:万寿园、南清园、西海岸、玉京峰、东海岸、三清宫、玉灵观等十个风景区。而遍布全山的道教古建筑则主要以以三清宫为主体,各建筑在选点布局吸收了到家“有无相生”理论,将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这是三清山吸引游客的一个重大优势。不过,三清山在文化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弊端,对道教文化的开发仍处于较低层次,即使在此基础上也仅限于对道家传人遗迹的表象性介绍,难以形成与之相配的文化思想旅游资源。我们在问卷调查的分析中发现,首先,人们对三清山道家文化、思想知之甚少,对三清山道教文化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知道一点点”的程度上。其次,三清山景区定位比较模糊,难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如之前说的,三清山道教古建筑以三清宫为主题,与其他建筑是依照“有无相生”的理论排布,但实际上游客只能感受到其表面色彩,而对风雷塔、三清福地、摩崖石刻等古道教建筑却只是一掠而过。三清山作为中国道教重要发源地,道教思想和文化深深浸染了每一方土地,这是三清山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对于满足更高层次的旅游市场的需求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前景。 三、三清山道教文化开发过程中的问题 1,三清山道教旅游产品文化特色不够鲜明。现在已开发的旅游路线,如玉京峰-玉华峰-三清全景,尽管对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道教古迹进行了时空上的结合,但由于游览内容与周边景点如龙虎山道教旅游之间可替代性强,无法体现三清山的特色,因而无法满足游人的多层次心理需求。 2,三清山道教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存在纰漏。其一,对道教文化资源本体的保护措施不够充分。其二,对道教文化资源所处的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不够。在某些景点,如三清宫的周围,不但自然环境、植物遭到破坏,更是帐篷、,摊子随处摆放。 3,道教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的潜力未被充分挖掘。在开发中存在着诸如工作人员素质不尽人意,宣传中文化色彩不够凝重,旅游纪念品无特色等许多问题。4、 对三清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表.2三清山游客年龄构成年龄(岁) 10-20 20-45 45-60 60-比例(%) 12 33 4 1表3.玉山县游客游览价值偏向出游动机文化科学观赏运动市场开发所占比例(%)31.13145.1321.741 在我发出去的调查报告中,三清山游客以20-45岁为多,占66%;其次10-20岁,占24%;40-55岁,占8%;60岁以上占2%。三清山游客以中青年为主,中青年精力充沛,经济上宽裕,公务出差机会多,旅游意识较强,但60岁以上的中老年游客比较少,在调查时我发现他们基本聚集在山脚下的道观中,在山脚下形成了较强的宗教氛围。综合调查图表3,可以确定,三清山旅游资源与游览产品以自然观光浏览型为主,大多游客在游程中只是花将近两个小时,而且阳光海岸线、西海岸线的景点类型易重叠,观光类型单一。因此,发展三清山道教文化资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开展三清道教文化研习游。三清山现存较完整的有三清宫、王祜墓、龙虎殿、飞仙台、扬清桥、浮云桥、石龙、石虎、石像、石龛、石雕、石刻等,大都为明清建筑,古朴野趣。宋代名人苏洵、苏轼、朱熹、王安石,以及明代徐霞客等,都曾到过三清山并留下了许多诗篇与题刻文字,可以在三清山脚下修建道教文化博物馆,采用多种手段展示道教发展的历史渊源、演变及对东方文化的影响,使三清山道教文化更直观、更贴近香客和游客。另外,可以和高校、政府联合,建立三清道教文化研究院,定期举行全国性的道教文化研讨会。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开发客源市场。首先,要对国内市场的开拓方向定位。由上面的调查结果可知,三清山游客以中青年为主,以文化层次较高的游客为主。因此,市场开拓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性的引导游客向道教文化爱好者转化。市场营销应着力从体现道教旅游景点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入手,录制有关道教文化活动的幻灯片、录像及光盘,丰富旅游网站的有关道教文化资源介绍的内容和内涵。第三,努力完善道教修行、祭祀等形式,丰富道教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三清山道教在内涵传承发展的同时,其文化形式也在不断完善,并不断的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而道教修行、祭祀形式是道教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折射了道教思想文化的思想精髓,能够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满足旅游者对道教文化的认知需求,从而达到对道教文化的宣传作用。第四,强化道教文化形式与人们日常生活内容的联系,促使道教文化形式从哲学范围融入个人精神世界,形成三清山道教文化与旅游市场的多方面交流,为道教文化发展奠定基础。小结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们的旅游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的旅游变得只是城市与地点的转换,而得不到精神的歇息。促进道教文化的发展,可以让游者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回归,形成一个超脱尘世的“桃花源”,而这才是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附件:三清山道教文化资源调查问卷性别: 年龄: 职业:现居住地:一,选择地(可以多选)1,是否去过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 )A,有 B,没有 C,2次以上 D,听过但没有机会去2三清山的资源价值偏向于( )A,文化 B,科学 C,观赏 D,户外运动 E,市场开发3,对三清山上的道教文化的了解程度( )A,非常了解 B,有一点认识 C,从未听过4,对三清宫、风雷塔、三清福地、摩崖石刻等古道教建筑是怀着什么心情瞻仰的( )A,对道教文化的信仰 B,对古建筑感兴趣 C,对其发展历史感兴趣5,对葛洪是否了解( )A,从没有听过B,只知道是位道教理论家,但不知道和三清山有关系C,有所了解,并知其是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D,对其平生事迹十分了解6,对三清山道教文化发展的建议( )A,应加大力度开发宣传 B,保持现状C,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